文艺美学教程 第九章
文艺美学导论

►我们现在习用的这两大传统学科均非出 自本土,“美学”概念主要来自西方, “文艺学”概念主要来自苏联。它们各 有各的特殊性。西方对于“美学”的学 科性质的认定一直有“审美哲学”与 “艺术哲学”的分歧,“审美哲学”研 究所有审美现象,它致力于阐发适用于 所有审美现象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 “艺术哲学”则专门研究文学艺术中的 美学问题,主要阐发文学艺术的特殊美 学本质和规律。
► 那么,“美”字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到底又是什么 意思呢? 1、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 2、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3、专指审美对象。
► 在美学范围内,“美”这个词也有好几种或几层含 义: 1、指审美对象 2、指审美性质(素质) 3、指美的本质、美的根源
►所谓“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 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条件上来追求美。
二、文艺美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和研究方法的嬗变
► 文艺美学必须以整个美学和诗学研究作 为自己的基础和参照系。文艺美学不象美学 原理那样,侧重基本原理、范畴的探讨。文 艺美学是将美学与诗学统一到人的诗思根基 和人的感性审美生成上,透过艺术的创造、 作品、阐释这一活动系统去看人自身审美体 验的深拓和心灵境界的超越。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美是什么?
一、首先,“美”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 “美”这个词首先可作词源学的探究。
► 在近代发现甲骨文以前,篆书一直是人们心中古 代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 “美”是篆书“美” 的写法,由篆书“美”字的写法,我们可以看出 “美”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羊”(羊) 而下面是“大”(大)。汉代学者许慎编纂的 《说文解字》中作如下解释:“美,甘也。从羊 从大。”由此产生了两种对“美”字本意的不同 理解:一、“羊大为美”,二、“羊人为美”。
文艺美学完整版

文艺美学完整版文艺美学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选择1、文艺美学这个学科的名称首先由中国台湾学者王梦鸥提出。
2、《声无哀乐论》作者是嵇康3、盛行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的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开始流行,学术界对文学艺术的内在审美特性及其规律重新重视。
4、审美经验论之发端是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
5、真正打出艺术的审美经验旗帜的则是杜威,1934年,杜威出版《艺术即经验》一书,标志着经验派美学逐步走向成熟。
6、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鲍姆嘉通有关美学是"感性学"的一种恢复。
7、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一文中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8、现象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其创始人是胡塞尔。
9、审美对象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就是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遭遇、相互作用之时。
10、杜夫海纳说:"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是:要有审美对象的呈现,必须在艺术作品之上加上审美知觉11、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在审美主客体" 相遇 "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12、中国古代美学始终以文艺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1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很明显,这里说的"境界"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体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的理论提升。
14、古希腊时期所说的"艺术"包括了一切 "技艺性" 的活动。
15、1746年法国学者查理斯*巴托首次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
16、欣赏与创作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经验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的。
17、"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刘勰所说。
18、欣赏和创作这两种审美经验由于心理指向的不同而导致的诸多差别。
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两篇)2024

引言概述:超星《文艺美学》课程是一门专门介绍文学艺术与美学理论的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
期末考试是对于学生们在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综合考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针对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的题目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1.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文艺美学的概念与特点3.文艺美学的学科构成和研究方法4.文艺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文艺美学的应用领域二、文艺创作与审美经验1.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原则2.文艺作品与创作者的关系3.观众与文艺作品的互动关系4.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鉴赏方法5.文艺作品的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三、文艺美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1.古希腊美学理论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2.哲学美学理论在文艺美学中的应用3.西方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4.中国文艺美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5.文艺美学理论在实际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四、文学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比分析2.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文学艺术的风格与表现手法4.文学艺术的符号系统与意义5.文学艺术的演变与创新五、文学艺术的社会与历史背景1.文学艺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意义3.文学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4.文学艺术与个人情感的表达5.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总结:本文对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中的题目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围绕五个大点展开了细致的阐述。
通过对美学理论、文艺创作与审美经验、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社会与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讨论,读者可以对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本文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些答题技巧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期末考试。
引言: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是一门旨在考察学生对文艺美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胡经之《文艺美学》读书笔记word精品文档12页

胡经之《文艺美学》读书笔记绪论∕文艺美学:美学与诗学的融合胡先生认为,文艺美学绝非是美学和诗学的简单相加。
文艺美学虽以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但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
文艺美学是当代美学、诗学在人生意义的寻求上、在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上达到的全新统一。
如果说,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那么,文艺美学就是“家园”的守护者。
一文艺美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嬗变文艺美学研究不像美学原理那样,侧重基本原理、范畴的探讨。
但文艺美学也不像诗学那样,仅仅着眼于文艺的一般规律和内部特征的研究。
文艺美学是将美学与诗学统一到人的诗思根基和人的感性审美生成上,透过艺术的创造、作品、阐释这一活动系统去看人自身审美体验的深拓和心灵境界的超越。
我们需注视一下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和诗学发展的现状,追踪其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到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在不断转移。
1、对创作主体精神、心理的重视: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直觉”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现象。
艺术由“直觉”创造。
在克罗齐看来,文艺学只需研究“直觉——表现”,不需要社会学的、传记学的、心理学的研究,连文体学也在其视野之外。
心理分析进入文艺和美学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
精神分析把文学艺术归结为“原欲”的升华。
文学艺术的产生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弗洛伊德仅仅把它归因于“原欲”的满足,这就把人类的高尚的需要降低为原始本能,与艺术创作的事实并不相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肯定人的心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者相互补充、配合,从而取得心理平衡。
无意识分为两个层次:表层是个人无意识,深层是集体无意识。
荣格用集体无意识来解释文学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就是原始类型研究或神话类型研究。
的确,荣格以集体无意识解释艺术中的深层意蕴有比弗洛伊德高明之处。
但是荣格夸大了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忽视了现实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因而很难科学的解释文学这种融合了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特殊活动和产物;而把文学艺术的复杂现象只归结为简单的几个原始类型模式,未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
文艺美学教案2012

《文艺美学》教案第一章文艺美学概述美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美学、文艺美学。
一、文学概念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狭义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如中国孔子:“博学于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西方的《圣经》包括创世纪神话、编年史、列王记、圣徒传、神谱和家族谱系、箴言、律法、哀歌、颂诗、情歌、民间传说、宗教寓言、虚构故事、书信、预言、随感录、启示录和神学论文的汇编。
狭义文学是指运用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当前文学概念: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历史文学、连载文学、科幻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等。
二、文学鉴赏过程1、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之先和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
包括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2、召唤结构召唤结构:作品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在提供了足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一部作品所包括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越多,读者就越能深入参与作品的潜在意义的现实化。
3、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还指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产生的原因:思想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同或相似;意志愿望相近。
4、净化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主要表现:其一,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三、文学批评方法1、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是人却懂得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所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
文艺美学课堂ppt课件

1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3
资金是运动Leabharlann 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 ⒊ 文艺美学作为学科的发展
•
① 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具
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
文艺美学在我国的发展也只有30年的历史,在国
外,并没有将文艺美学作为一种学科来建立,只是将
与此相同的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
② 文学美学产生、发展之扫描
•
*1976年台湾学者王梦鸥出版《文艺美学》;
•
*胡经之在1980年于昆明召开的全国首届美学学会
上提出关于文艺美学问题,并指出“高等学校的文学、
艺术系科的美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哲学美学原
理,而应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
(二)文艺美学的几种观点
• ⒈ 文艺美学是一般美学的分支,与之具有逻辑关系。
• ⒉ 文艺美学是美学与诗学的融合。 • ⒊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的审美特征及规律。 • ⒋ 文艺活动是反映─建构性的审美活动。 • ⒌ 文艺美学是美学和文艺学学科的交叉、叠合部分。 • ⒍ 文艺美学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目标1.了解美学学科性质、对象、学科史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美学特色。
2.掌握基本范畴、审美、美感、美的形态、美的基本范畴。
3.会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文化现象。
4.能用专业知识解释审美思潮和审美传统。
5.能有意识的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6.通过美学的学习有意识的利用各种审美资源,陶冶人们的心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全面掌握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点,并对美学学科的当代研究状况有所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美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审美经验、审美形态、审美范畴、美育等问题才能得到深入理解。
2.难点:在讲授的基础上,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以一些热点问七、课程教学内容导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内容(1)美学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学科形态演变及美学的学科特性;美学学科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到美学学科的发展轨迹;(2)美学研究的对象。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美学研究的对象与美学的学科特性;(2)难点: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审美的本质(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2)关于审美本质探讨的历史,西、中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审美的本质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2)难点: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1.教学内容(1)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意识的主体能动性,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感官的人化为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2)审美经验的发生、发展过程,审美经验是包含着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在内的一个大系统,审美积淀等。
文艺美学教程第八章

▪ 西方艺术偏重于“和谐”之美,中国艺术偏重于“中 和”之美。
▪ 和谐的特征是“寓多于一”。 ▪ 中和的特征为“执两用中”。
▪ 最早提出寓多于一思想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代表人 物波里克勒特,在对音乐的研究中提出了这样的思想: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 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 二、“对称”与“比例”:中西艺术的审美 构成方式
▪ 中国艺术讲究“对称”,西方艺术强调“比 例”。
《骑驴归思图》 唐寅
乞求无得束书归, 依旧骑驴向翠微。 满面风霜尘土气, 山妻相对有牛衣。
▪ 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之曰:“汝画信 工,但小失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 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迪曰:“此不难耳。 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 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 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 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 领意造,倪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 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 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得进。
亚方罍 西周
▪ 盖、器有9字对铭,盖铭2 行,器4行。铭文大意是: 为祭祀历代先王后妃及太 子而做该器。“亚”是做 器者的族名。
师遽方彝
▪ 盖、器各铸铭文六十 七字,大意记载周王在 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 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 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 物品,师遽因以作器, 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史颂鼎 西周
第二节 在人间天国、在世与超世之间的 中西艺术
▪ 一、“人间”与“天国”:中西艺术审美形态的 价值指向
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表达幸福憧憬和超 越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鼎文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 公所铸青铜器,清 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 出土 于陕西岐山(今宝 鸡市岐山县),收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 院 。鼎内铭文长达 四百九十九字,记 载了毛公衷心向周 宣王为国献策之事, 被誉为“抵得一篇 尚书”。
竹简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 (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 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 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 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 “尺牍”。
口语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优点:简便快捷;能和身体动作媒介相结合;富有 亲切感和感染性;能够传递较为复杂的感受和较为 深刻的观念。 缺点:传播的空间范围有限;口语转瞬即逝;以人 的记忆力为依靠,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讹误或失 传。 对艺术活动方式和审美经验的的影响:有现场表演 性,感染力强;艺术的接受者能充分调动视听感官, 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之 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诗歌成为口语媒介时代艺术 的典型代表;早期的艺术具有集体创作的特点。
现代电子媒介对技术的以来越来越重 现代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 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括广播、电视、 电影、录音、录像和光碟等等
当代媒体艺术和媒介已经形成了互生关系: 特定的艺术必须依特定的媒介而存在和传播。 比如:网络文学要依靠网络媒介进行创作和 传播;连续剧适合于在个体化终端播放;而 微电影则只能诞生于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充分
产业化的不利影响是媒体艺术的模式化。 《潜伏》成功后,国内陆续制作了《黎明之前》 (2010)、《对手》(2008)、《英雄无名》 (2008)、《永不消逝的电波》(2010 )、《密战》 (2009)等的是连续剧。
四、解放与控制:电子传媒与当代媒体艺术 的双重性能 电子传媒的双重性能:电子传媒使人类在传 播艺术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自由,使艺术实现 了大众化;但同时电子传媒的单向性和高度 的组织化也增强了艺术传播的可控性。
当代媒体艺术的双重性能:增进大众的生 命感、权力感和自我认同感,并帮助大众 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道德陈规和工具理 性等各种控制力量的束缚和压抑,对大众 具有一定的解放作用。
但其仿真性和模式化不利于培养大众的想象力、 创造力和个性,对感官娱乐功能的过分追求容易 使大众耽于享受性消费而忽视对理想的精神性追 求,其单向性、线性的传播方式容易造成艺术接 受的被动适应性。
具有与商品性、形象性、世俗性和感官性的当代
媒体艺术能够增进大众的生命感、权力感和自我
认同感,并帮助大众摆脱僵化意识形态、道德规
范和工具性等各种控制力量的束缚于压抑,因而 对大众具有解放的作用。
当代媒体艺术在解放大众的同时,也对大众实施者新 的控制。
三、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优点:文字符号性大大增强,;文字把语言固化为书 写符号更加适合传递复杂深刻的文艺信息;能够长久 存在;不需要信息的传着和受着同时在场,能够超越 时空的限制;不再依赖人的记忆力,能够避免以讹传 讹。 缺点:对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对艺术活动方式和审美经验的的影响:文艺的创作 和接受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文艺创作开始由集体创 作逐渐转为个人创作;大容量、大规模的文艺作品的 创作与传播成为可能;文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渐拉 大,文艺开始走向精英化和典型化。 审美特点:精神意蕴之美
网络媒介对印刷媒介的影响: 印刷制版电子化; 印刷内容存储数字化; 印刷内容传送为网络化。
第三节 电子传媒与当代媒体艺术的特征
一、传媒的技术化与艺术的媒介化 艺术传媒的发展史基本就是一部媒介技术的进步 史。 人类每一次艺术传播史上大的突破都以技术本身 的突破为前提。
甲骨文 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 料。
从古到今,传播中介是非常广泛的: 1、从传播者的角度分,有舞蹈者、歌唱者、说书人、 游吟诗人、音乐家、训诂学者、艺术学者、艺术爱好 者、艺术鉴赏家、收藏家等。
2、从传播场所来分,有剧场、茶馆、画廊、艺术馆、 博物馆、音乐厅、电视台、电台、电影公司等。
3、从传播的器材设备来分,有放映机、电视 机、电脑等。
文艺美学教程
第九章 艺术的传播
艺术传播媒介的进步史,就是媒介推动艺 术传播的历史,也是媒介塑造艺术发展的 历史。
第一节 艺术传播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一、艺术传播是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 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作品创作完成后,借助一定的 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传递给艺术消费者的行为 和过程。 艺术传播是艺术消费活动的前提,也是艺术创作 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内在要求。
二、艺术传播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实现 艺术传播促成了艺术价值的实现。 传播媒介的进步和传播手段的革新,对艺术价值的实 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传播方式能够扩大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并帮助 艺术家赢得更大的社会尊重和更多的社会认同。
三、艺术传播对艺术品做出说明、解释和诠释 1、艺术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行说明的过 程。 比如作品推介会、作者访谈、海报宣传、评论文章、 产品包装等。 2、艺术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艺术品进行阐述的过 程。 3、艺术传播还对艺术有着重要的评价功能。
网络媒介的优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资源量大; 传播的多媒体性;传播的互动性;受众的自由性。 网络媒介的缺点:对网民的计算机技术有较高要求; 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 对艺术活动方式和审美经验的的影响:催生新的文 艺形式;模糊了文艺创作与文艺接受的界限;创造 了网络语言;促使文艺进一步大众化;赋予人类的 文艺活动以极大的自由空间。
四、电子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优势:强大的远程传播能力;传递信息的逼真性与 现场性;方便的复制性。 缺点:过于追求感性的享受,精神意蕴相对贫弱; 过于逼真的声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观众的想 象和思考。 对艺术活动方式和审美经验的的影响:大量新的艺 术种类的产生;逐步替代文学,成为最普及和有影 响力的文艺形式;文艺真正实现了大众化。 传统电子媒介的审美特点:
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 闲暇时间,用3G 手机或网本看完一部“微电 影” )。
二、传媒的可感性与艺术的形象性 当代电子媒介异于传统媒介的一个特点就是可感性, 媒介的这种特征造就了当代传媒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洞仙歌 · 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 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 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 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 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 流年暗中偷换。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 与艺术审美经验的嬗变
一、艺术传播媒介的含义及作用 艺术传媒就是承载并传送艺术信息的物质形式和通道 艺术媒介的作用: 1、艺术媒介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存在方式,是艺术传 播的物质载体。 2、艺术媒介是艺术的延伸。 3、艺术媒介还对艺术产生重要的塑造和规约作用。
莎草纸 莎草纸是为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它用当时盛产 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并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 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 区。
楔形文字 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 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 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 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 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 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 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感性的艺术传媒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传 媒艺术感性形象由于而精神内涵不足;文 艺的娱乐享受功能得到强化而认识教化功 能在衰退。
三、传媒的产业化与艺术的模式化 在当代社会,艺术传媒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从业 人员越来越多,产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产业化使 媒体从业人员想方设法提高艺术水平、突出艺术特 色、提高传播的质量以满足迎合受众的欣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