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增先积墨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积墨法

积墨法
积墨法介绍
积墨,即层层加墨。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积墨法行笔特点
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
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
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
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
积墨法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
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方增先水墨人物画原理初探

方增先水墨人物画原理初探
方子虹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家》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水墨人物画教学,主要有民国时代的徐悲鸿蒋兆和体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方增先教学体系和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卢沉,周思聪教学体系.方增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率先在水墨人物画的基础教学中,实验用人物画专业特殊的结构素描取代当时通行的苏联式素描.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方子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传承与创新——新浙派人物画大家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探究 [J], 颜亓新
2.忆方增先先生 [J], 郑辛遥
3.水墨人物画的全局观——记方增先晚年的教学思想 [J], 方子虹
4.水墨人物画的全局观——记方增先晚年的教学思想 [J], 方子虹
5.“都市营造——2002上海双年展”人物方谈:“都市营造”的缘起——方增先访谈 [J], 薛晓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物我相生 为艺常新——方增先访谈

物我相生为艺常新——方增先访谈
张公者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正> 浙派人物画在现代中国人物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方增先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在没有其他作品可以直接借鉴,没有"大师"可作示范的情况下,年轻的方增先率先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人物画作品:《粒粒皆辛苦》、《说红书》……这些作品都已载入史册,成为经典。
更令我们赞叹的是,方先生并没有固守这种模式,他又积极地学习、思考西方艺术、书法艺术,汲取新知,熔炼变化,总是提供新的作品给我们。
变化是艺术的本质,而方先生在变化中又没有脱离生活,这就构成了永恒。
张公者(以下简称张):您的人物画创作,从解放初期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着变化,没有完全固守一种模式。
是什么影响了您对人物画的不断创新和思考?
【总页数】10页(P34-43)
【作者】张公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虚实相生、物我合一——《雪国》重考 [J], 陈宏恩;
2.伊拉克战争后的海湾局势及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前景--李绍先、安维华、方小美、陆如泉访谈录 [J], 李文;夏丽洪
3.虚实相生、物我合一--《雪国》重考 [J], 陈宏恩
4.灿烂墨章清欢真味——方增先艺术访谈录 [J], 陈琦;
5.“都市营造——2002上海双年展”人物方谈:“都市营造”的缘起——方增先访谈 [J], 薛晓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艳阳天》方增先写实人物画的典范之作

《艳阳天》方增先写实人物画的典范之作只有文革的“紧箍”,才会有《艳阳天》插图的产生,和在当时青年工作者中引起的一阵涟漪。
因为“紧箍”,我就想逃出“紧箍”,于是就想到画插图,因为插图中有着那么一点点自由度,对比着紧箍的文艺状态,也能吹皱一池春水。
我画《艳阳天》插图,共有三十几幅,前后花去半年多时间,画幅也就四尺开六大小,但画很很细致。
画的时间是在1975年前后,曾为此事专程去北京密云收集人物背景资料。
在当时,也算是我的力作。
但插图与人一样有命运问题,刚出版时,大受欢迎,青年画家争着购买插图专集。
当时,上海、北京、河北,有三个插图专集,尤以河北出版社为最。
是用进口重磅道林纸印成十六开本大小。
如此被出版社重视,在当时可以说是空前的。
它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三十几幅插图,是随时间、空间的移动,出现的气氛,运用水墨画的各种艺术处理去表达。
故青年画家们以为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参照。
然而艺术品也和人一样有命运问题的制约,虽然“文革”快结束了,但小说作者还是受到波及,连他的小说也变得有问题。
插图虽是另一码事,但总不能再宣传吧,于是,从此再也没有谁提及它。
况且,不久改革开放开始了,西方现代主义对写实的冲击马上来了。
(方增先)《艳阳天》图集1在人们嘻笑议论的时候,肖长春又打开另一个小纸卷儿。
2韩百仲说:“我厌恶的不是狗。
你进去说,说崩了,只要你朝外边一摆手,我抬腿就往乡里跑,你看这有多快当呀!”3肖长春被这个牌子吸引住了……4“我,我……”5小石头听见车链子响,从屋里跑出来。
……扑在爸爸身上6“你软弱,是因为你糊涂!……让地主剥削得讨饭、挨饿的不是你吗?……”7韩百仲又看看笸箩里的棒子笑着说:“嗬,你们家的粮食还不少呀!8肖长春上了岸,沿着河边走一节儿,沙土埂上留下他那沉重的湿脚印儿。
9肖长春叹口气:“四爷,您过的太苦了,……”马老四说:“长春哪,苦是苦,还能苦几天呢?……”10“嗨,嗨,看小牛去了!”“嗨,预分方案搞出来啦!”11肖长春被挤在一个角上,根本不能动了,只好爬上坑岸。
工笔积墨法

工笔积墨法工笔积墨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一种,它以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墨色表现画面,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效果。
下面将从工笔积墨法的起源、特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工笔积墨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最早出现在唐代,盛行于宋代。
它是一种细致入微的绘画技法,要求画家精确地勾勒出物象的外形,并运用墨色进行渲染,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质感。
工笔积墨法注重细节的处理,以及对物象形态的准确表现,因此被视为中国绘画中最为传统和经典的技法之一。
工笔积墨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笔积墨法强调线条的准确和细腻。
画家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轮廓和细节,使画面更加精致和立体。
线条的运用要求准确无误,每一笔都要经过精心的考虑和布置。
工笔积墨法注重墨色的运用和积累。
画家运用不同浓度的墨汁,通过渐变和遮蔽的方式,表现出物象的阴影和光影效果。
墨色的运用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画家需要掌握墨色的积累和控制,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和立体。
工笔积墨法也注重绘画题材的选择和表现。
传统的工笔画常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题材,画家通过精细的线条和墨色运用,表现出自然界的美和人物的情感。
画家需要对题材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通过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工笔积墨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在绘画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也被应用于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中。
工笔积墨法的独特韵味和精细表现方式,使得它在传统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工笔积墨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经典技法,它以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墨色表现画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工笔积墨法不仅要求画家准确地勾勒出物象的外形,还需要运用墨色进行渲染,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质感。
工笔积墨法在绘画创作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术大家方增先

美术大家方增先作者:暂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第1期广益艺术属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方先生用笔墨描绘劳动者,从中找到创作之源,同时以自己充满个性的艺术感受,使劳动者的形象各显美姿增香添色,方增先先生是怀揣大爱之心的好老师,方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近30年,潜心教学,言传身教,瑞泽桃李,一大批在当代人物画界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画家都是方增先先生以笔墨引领精神感召、手把手带出来,除此之外,他高度重视美术馆的学术建设和社会服务使命,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艺术平台—上海双年展,是当代中国艺术多元发展、繁荣创新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2020年12月25日下午,在中华艺术宫召开了方增先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
方增先先生是浙派人物画的领军者,浙派人物画以中国绘画特有的“骨法用笔”,墨分五彩的传统表现形式,精准概括传神的艺笔造型能力,融时代生活气息,赋予人物画以新的意义。
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人物,为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不断求变革、图创新,不懈探索追求,用中国传统水墨开创具有时代气息和饱含现实生活温度的中国人物画创作新天地,融西方素描、人体结构和中国水墨为音容,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时代革新大潮,对于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到70年代的《艳阳天》《孔乙己》,方增先先生的人物画成为浙派写实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些高峰作品是国美人教学的富矿,值得我们持续挖掘和研究,方增先先生是笔墨聚焦人民的艺术家,浙派人物画就是一朵献给时代劳动人民的精神之花,方先生深入祖国广袤大地,扎根生活现场教学、创作,劳动者的形象在方先生的笔下获得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答案,这也给人留下了许多思想的启迪,为时代留下的鲜活记忆。
三餐米粮思辛劳——读中国画《粒粒皆辛苦》

三餐米粮思辛劳——读中国画《粒粒皆辛苦》写意中国人物画《粒粒皆辛苦》,作为当代美术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重要作品,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改造旧国画,创造新国画,表现工农大众形象的典范之作,作者系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人物画家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以中近景构图,塑造了一位北方老农形象。
他头扎白色毛巾,身着淡青抑或是洗得发白的布衫,半蹲,目光低垂专注,右手直伸至画面右下方,正欲捡拾一棵麦穗,左手握着一杆旱烟和几穗刚捡起的谷物。
老农看起来年龄有五十开外,面庞因日晒而黝黑,右肩斜搭一条汗巾,许是劳作时用来擦汗的;下身着深色裤子,皱褶以重墨写出。
整个人物造型呈均衡稳定、重心略向前倾的姿态。
作者着意突出刻画了老农粗糙的手和赖以点题的麦穗。
与通常人物画作品重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处理方法不同,《粒粒皆辛苦》仅以单体人物拾穗的动作为造型,直接以“拾”的细节动作叙事,体现农民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果实的作品意涵。
近景,作者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造型和平面渲染技法塑造人物的形貌动态,是为实写,造型生动,人物俯拾的角度恰切自然。
远处则以概括的笔墨,描绘出运送谷物的骡车背影渐渐远去,辄以淡墨、赭色罩染之,是为虚写,作为背景呼应,表现出丰收之时,老农仍然爱惜一谷一穗。
近景与远景既形成虚实空间的对比、丰收与节俭的对比,又丰富了画面,提升了作品主题“粒粒果实得之于辛苦劳动”的意蕴,充分应和了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
画面简洁质朴,生活气息浓郁,表意明确,似有一种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作者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杰出代表,“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推动者之一。
1931年出生于浙江兰溪横溪镇西塘下村的方增先,是农民的儿子。
他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基本功扎实、艺术造诣精深,虽然在他后来成长、成才、成功路上,屡获殊荣、佳誉连连,但他身上始终葆有农民淳朴、坦诚、谦和、节俭的品德与本色。
从“新人物画”的经典范式论方增先的美术史意义

从“新人物画”的经典范式论方增先的美术史意义郭奕华如今艺术用其本身替换了生活,以一种普遍化美学的形式(大众化),它最终导致了世界的“迪士尼化”:一种迪士尼的形式,可以通过把任何事物转化成迪士尼乐园而赎回它,取代世界的位置。
我称之为拟像。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被虚拟封存了……无论如何,今天已经不同于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说的东西(1967年),它当时是一篇有力的分析,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力量,因为我们已经超越了它。
不再有景观了,不再有可能的距离,不再有异化……同一物已变成同一物,现成品已经走上了全球。
我们何以抵抗这种同质化?这种虚伪的拟像狂欢?我们还是需要现实生活中的脚踏实地,带着一种渴求与好奇之心去学习,去阅读,去感受,去聆听。
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是新人物画创作的经典范式之一,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就是“素描加笔墨”。
称其为经典,是因为它解决了用传统笔墨描绘劳动人民形象这一历史重要课题。
说它是范式,因其引领“新人物画”艺术形式的创立,依托美术学院的教学平台,成为人物画学科教材,对新时代人物画创作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切入点讨论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实践和理论,都脱离不开新中国画的时代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这一天起,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7年时间里,人们通常用“新中国”指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里的“新”不是一般意义上新、旧政权的更替,而是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有着根本性质上的区别。
劳动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作为表现新时期的艺术形式,“新中国画”就此应运而生。
什么是“新中国画”?它应该什么样子?这是摆在中国美术界面前的新课题,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难题。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画被诟病为陈旧、落后和不科学的艺术形式,以梁启超、康有为等为代表的革新者,以政治改革的余力涉及艺术变革问题。
新中国时期,传统中国画再次面临严峻挑战,主要问题就是不科学,不能为劳动人民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大变革与大讨论的 2 0 世纪 8 0年代 ,不但继 将众多的人物 、宏大的场景融合成一个单元 , 承 了我 国优 良的民族文化传统 ,而且巧妙地借 取 得 既统一 又 不失 精微 细 节 的艺术 效 果 。远观 鉴 了西方绘 画 的某 些构 成 因素 ,具有 很 强 的时 舞龙队伍浑然不可分割 ,近看则层次井然 ,人 代感和代表性 ,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创新 物形 象和表情刻 画深入 ,每个人 物衣着 的质
1 2 8
传统绘画形式的继承 ,又是大胆的创新 。 形象朴实厚重 、浑然一体。 第二个艺术特点表现在 :具有很强的时代 积 墨法 最大 的特 点是可 以塑造 出古 朴厚 重 、雄浑博大的艺术形象 。反复积染、逐层加 感。具体说是将积墨法和笔墨 、用色和人物形 象结合起来 ,创造 出属于 自己的表现语言 ,从 深 的积墨将画面 的不同部分联系成一个更单纯 中体现 出时代感 。一幅画必须整体来看 ,单独 的整体 ,与传统一遍成 型的人物画相 比,从细 抽出一部分是为 了分析研究 ,被一 幅画打动和 节上说是更丰富 , 从整体看则更完整。具体说 震撼 的时候 是感觉不 到局部 存在 的 。不难 看 就是增加了画面的明暗层次 ,在阴阳、黑 白的 出,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并不是单一技法 的展 基础上增加 了微妙 的灰调子 ,极大地丰富了画 示 ,而是笔 、墨、形、色等因素和谐交融 的统 面的层次感 ,从而创造出浑厚苍茫 、大气磅礴 整 体 。 墨 块 的反 复 叠 加 ,达 到 笔 墨 浑 然 一 的意象 。这一创新增加了所画人物 的厚重感和
人物画的研究与创作有 所启发 。 关键词 :方增先 ;积墨人物 画;艺术特点 ;笔墨浑然
方增 先是 中国 当代写意 人物 画的代表 画 力 。这 是 由于作 者将 画面 中不 同的人 物 和场 景
家 ,是 现实 主义 中 国画 的创 新 和推 动者 。他 是
一
以及 同一人 物 中 的不 同部 分 ,用 浓淡 不 同 、层
众 多 、场 面宏 大 的鸿 篇 巨制 还 是单 个 人 物 画 ,
的整体感 。例如作 品 《 缄帽老人》中,作者运 用积墨将绒帽、棉袍和背景连成一体 ,使人物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浑然一体 ,极具视觉冲击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0 1
作者简 介 :赵永强( 1 9 8 2 一 ) 。男 。云南永德人 ,临沧 币 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 系讲师 ,云南 艺术学院 中国人 物画在读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人物画研究。
一
体 ,寓复杂、变化于混沌之中 ,取得厚重而丰 质感 ,塑造 出浑厚 的体积感。体积感 的塑造是 富 的艺 术 效果 。这一 高度 又 是 建立 在 扎 实 的造 通过增强空间感来达到 的,较之传统人物画增 型能力 ,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和深厚学养基础 加 了纵深空间。这是借鉴了西方的明暗法 ,但 上的。因此 ,研究他 的积墨人物画不能将积墨 不是简单地等同于 自然 的光影明暗法 ,而是根 法单独割裂出来 ,而是要 与其他造型 因素联系 据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营造意境和协调整个 起来 ,放在具体的画作 中分析 ,进而与作者和 画面的需要来布置明暗 ,使丰富的明暗层次不 整个时代背景联 系在一起 。 仅切合画面需要 ,而且保持 中国画的特点。例
赵 永 强
( I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 系,云南
临沧
6 7 7 0 0 0 )
摘
要 :方增先对现代写意人物 画的最大贡献是将积墨法运 用到人物造型上 ,大大拓宽 了中国人物
画的表现形式 。他 的积 墨人物 画创造 出笔 墨浑然一体 、浑厚苍 茫的艺术形象 ,不仅是技法 的创新 ,更是 准确造型、恰 当变形 和雄健 笔墨的高度统 一。深入分析 和总结 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 ,会对 当下 中国写 意
实 例 。这 一 创 举 拓 宽 了 中 国 人 物 画 的 表 现 领
域 ,将我 国的人物画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 同时预示 着 写意人 物 画表 现形 式 多样 性 创新 的 关 系,形成阴阳两极 ,这些都增加了画面的视 巨大潜力并集中体现了中国画家坚定的民族 自 觉冲击力。用积墨来塑造运动中的群像 ,将人 信心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 物处理成浑茫一片 ,使人群看起来仿佛是一股
一
感 ,如皮衣 、西服与棉衣等 ,都得到恰如其分 的表 现 。在统 一 整体 中制 造 出现 的艺术 向前奔涌的洪流,取得强烈的整体效果 ,正体
效 果
现了 “ 板凳龙”的精神。传统人物画大多不画 方增先最 大的创新 是积墨法 的探 索与运 背 景 ,或者 画具 体 实在 的背 景 ,而 方增 先 积 墨 用 。他 的积墨人 物 画 的艺术 特 点 首先 表现 在 浑 人物画借鉴了其他画种的形式语言 ,背景多是 厚苍茫 、大气磅礴的意象营造上。不论是人物 虚 的 ,意 象性 的 ,是为 了 营造 意境 和增 强 画 面
第2 3卷第 3 期 2 0 1 3 年 9月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i n c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U e g e
V0 1 . 2 3 No . 3 S e p . 2 01 3
浅析方增先积墨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位 有思 想 的 画家 ,拥 有扎 实 的造 型基 础 、丰
次丰富 的积墨联系成一个整体。积墨法要求对 整体有极强的把握能力 ,作画时意在笔先 ,步 骤有条不紊 ,要厚而不塞 ,多而不乱。例如作 品 《 家乡板凳龙》,就是利用 多层 次 的积 墨 ,
富 的学养 和勇于创新 的精神 ,在 时代 的号 召 下 ,走 出人物画早期 的单纯写实形式 ,创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