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角度谈语言歧义现象
歧义与笑话语言的修辞效果

歧义与笑话语言的修辞效果本文主要从歧义造成笑话语言的幽默效果入手,从多义词、谐音、语气重音、同义词以及词和短语意思不清等方面写歧义与笑话语言的修辞效果,从而验证歧义是造成笑话幽默效果的一种方式。
标签:笑话语言歧义修辞效果笑话是人类语言中共有的现象,中国笑话,自古至今保存了大量资料,用语言学知识分析笑话的表意、修辞、语法等方面的特征,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领域。
“绘画中有漫画,曲艺中有相声,戏剧中有喜剧,散文中有使人忍俊不禁的讽刺小品……笑话虽然短小,但却具有强大的幽默性和感染力,笑话能得到人们的喜欢,与它的语言修辞技巧高超有很大关系。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往往是笑话语言修辞技巧的重要来源。
根据有关歧义语言现象的发生原理,可以对笑话语言的修辞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准确地表述和交流,人们往往要尽量避免歧义现象。
可是,在笑话语言世界里,为了增强幽默性,人们往往要故意利用歧义语言现象的发生原理,进行言辞修饰。
一、多义词兼类造成的歧义与笑话修辞多义词入句,往往造成歧义。
多义词有兼类现象,即一个词的词性的可以不同。
这样的词入句往往造成歧义。
有一个名为“我是电大的”的笑话:一大学生被敌人抓了,敌人把他绑在了电线杆上,然后问他:说,你是哪里的?不说就电死你!大学生回了敌人一句话,结果被电死了,他说:我是电大的!由于“电”这个词,既可归属于动词,又可归属于名词,具体属于什么词性,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可以确定。
在这个笑话里,刻意把“电”的多义放在一个小笑话的语言环境里,让它的两个意义在“我是电大的”一句里“激烈碰撞”,从而形成“笑”果。
二、谐音造成的歧义与笑话修辞有一个名为“谦虚”的笑话:一天,班里新来了一位女同学。
老师说:“欢迎新同学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未必会是最漂亮的。
我未必会是最聪明的,我未必会是优秀的……”同学们都在议论这位同学,觉得她好谦虚。
正在这时,她说:“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魏碧慧’。
浅谈英语歧义现象及其修辞作用

浅谈英语歧义现象及其修辞作用摘要:歧义是英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文章分析英语歧义现象的四种类型,探讨歧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在比喻、双关、反语、委婉语中起到生动、讽刺、幽默等多种修辞作用。
关键词:英语歧义;双关;反语;幽默歧义(ambiguity)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是指一个表达方式模棱两可,可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经常出现歧义问题,歧义也的确给语言交际带来了麻烦。
从英语歧义的形成及功能来看,歧义可分为无意歧义和有意歧义。
无意歧义,又称消极歧义,主要是由于语言的不完善或使用者的疏忽造成的,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消极的作用。
有意歧义,是指人们为了收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或语用目的而故意安排的。
这种歧义如果运用恰当,不但不会引起误解、妨碍人们的交流,反而使语言生动活泼、充满魅力,所以又称为积极歧义。
(李红英,2003)因此,在特定的情景中恰当地利用歧义,把歧义作为达到某种修辞效果的有力手段,就给语言的使用增添出乎预料的色彩,使语言表达更丰富深刻。
文章就英语歧义在比喻,双关,反语,委婉等方面的修辞作用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英语歧义分类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结构、语用都会出现歧义的现象。
因此,总的来说,英语歧义现象大致分为四类:语音歧义、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语用歧义。
(一)语音歧义同形同音异义词,如:bank(河岸;银行);bark(树皮;吠);base(基础;卑鄙的);bear(忍受;熊);ear(耳朵;穗)等在交谈中会造成岐义。
例如:They went to the bank last saturday.此句可以理解为:他们上周六去了银行,或他们上周六去了河岸。
有时,不同的词或词组的连读、重读、语调、意群及停顿都是造成岐义不可忽视的因素。
例如:A name/ an aim;a nice man/an ice man;grade A /grey day1 beg your pardon.(同降调)对不起,请原谅。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分析作者:杨永宏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9期摘要:语言歧义指文字表达中字面义与深层义差异较大的情况,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
在语言歧义的使用中,英美文学作家通常使用一词多义、象征指代、预设语境等手段来表现当下社会百态。
然而,在与读者的沟通方面,语言歧义在读者的理解过程中设置了众多障碍,部分歧义的含义依赖于读者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因此,文化差异大的地区读者并无法直接抓住这些英美文学的精髓。
本文主要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歧义现象进行说明和剖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语言歧义;分析在文学创作中使用语言歧义的表现手法可通过借物寓意等手段达到揭露背景、表达情感、直指深层含义等效果。
一般来说,英美文学作家可巧妙地在创作中运用语言歧义的手法,使整篇作品的尖锐含义隐藏于“表面的和平”下,有助于提升文章的讽刺水平。
语言歧义现象的频繁出现提高了英美文学作品层次的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阅读和理解难度,读者唯有充分把握英美的语言歧义风格,方能更好地欣赏优秀文学作品。
1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的表现方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语言歧义并非句子语法或语意上的简单错误,而是指语意上的拓展式集合点。
英美文学的语言歧义的表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①多义词汇中,不同词义的选择将形成不同含义;在英美词汇中常存在一个词多含义的情况,而在理解文学作品时,若词汇的多个含义均能符合文章的正常逻辑,则易导致语言歧义,从而造成理解发生偏差的现象。
②语境的设置给文章语言的含义造成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的众多词汇中,既包括褒义词、贬义词,也包括许多并不具备明显感情色彩的词汇;但在实际的创作中,英美文学作家习惯通过在文章中设置感情基调明朗的语境,从而赋予某些语言以一致的色彩;然而,在读者无从得知语境的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等信息时,同样将形成较为严重的语言歧义。
2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的评析2.1由一词多义引起的语言歧义一词多义所引起的语言歧义主要因词汇具有跨度较大的释义形成。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关键字: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 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4、新工人宿舍这句话的意思是工人宿舍是新建的?还是理解为这宿舍是新进来的工人住的?5、其他国家大事与例四类似,这个例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它一方面可以认为是本国其他的大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是外国的国家大事。
(3)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6反对哥哥袒护妹妹反对哥哥袒护妹妹7告别山区的青年告别山区的青年(二). 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8 “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再看:9、这个人谁也没问过。
是大家谁也没有问过这个人,还是这个人没有问过其他人?这种歧义就是由于施事与受事同形造成的(2)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
英语歧义语用及修辞功能分析

英语歧义语用及修辞功能分析摘要:歧义现象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语言歧义是语言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障碍,经常会妨碍交际顺利进行,但是歧义并非都是消极的。
本文通过分析歧义的类别,探讨了歧义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歧义在语用方面和修辞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歧义;英语;功能一、引言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语言表达应尽可能清楚,便于进行有效交流。
美国语言学家布莱恩特认为歧义为话语之大敌,因为它是对话语交流之否定,歧义使交流者迷惑。
英国语言学家William Empson同样指出歧义是语言的敌人。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我们在审视歧义的消极面同时,也应看到其积极之处。
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绝对清楚的语言表达是不存在的,人类语言中总是存在着歧义的语言形式。
如Jesperson等一些语言学家主张认为歧义是人类语言的一种自然特点。
不应该过分夸大歧义在交际中的消极影响。
相反在有些情况下歧义能够对交际起到积极作用,并产生一些特殊的语言效果。
研究不同领域的语言学家对歧义有着不同的定义。
有人强调语义学,有人更注重句法结构的分析。
经过比较,本文认为Fromkin和Rodman的定义更具有概括性,他们把歧义描述为“如果一个词不或一个句子有不止一种理解和解释方式,那么这个词或句子就有歧义”。
二、歧义的分类歧义是英语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越来越受到语言学者重视,不同语言学派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英语中的歧义。
总的来说,英语歧义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词汇歧义(1exical ambiguity),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和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
(一)词汇歧义英语一个词最初出现时往往仅有一种意义,然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同一个词源会被赋予或引申出许多新词义。
由于这些词语的产生,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多种理解,产生歧义现象。
词汇歧义就是指由于对某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
文句歧义探因(教师中心稿)

文句歧义探因(教师中心稿)
在教师中心稿中,文句的歧义可能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词语歧义:某个词语可能有多个意思,如果没有提供足够的上下文,读者可能会产生歧义。
比如,“他向她举起手”这句话,不清楚是要表达他向她打招呼还是要掌掴她。
2. 句子结构歧义:同一组词语的重排、加点等可能导致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歧义。
比如,“我看见她的小狗在阳台玩。
”这句话中,“在阳台玩”可以理解为小狗在阳台上玩耍,也可以理解为我看见她的小狗在阳台上发生了一些事情。
3. 修辞手法歧义: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或修辞性表达中常见,但如果不恰当地运用,可能会导致歧义。
比如,使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某个概念,如果读者对该概念的理解和作者的意图不一致,就会产生歧义。
4. 上下文缺失:如果前文或后文的信息缺失,可能会导致读者无法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比如,“他打了我”,缺乏上下文信息,不清楚是要表达他对我进行了暴力行为还是打电话给我。
为了避免文句的歧义,作者在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保词语使用准确:选择词语时应避免多义词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或者通过上下文来明确词语的意思。
2. 保持句子结构清晰:句子的结构应该简明清晰,不要因为语序调整或标点使用不当而导致歧义。
3. 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果使用修辞手法,应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并与作者的意图保持一致,避免过于抽象或隐晦。
4. 提供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在写作时,应确保前后文的信息充足,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并避免产生歧义。
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及其修辞艺术

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及其修辞艺术
原平方;王蓉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2)004
【摘要】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从歧义产生的三种类型谈起.着重讨论歧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即运用语言各个平面上的同形或同音异义现象,就会在文学、广告文体及其它交际场合中起到讽刺、幽默等多种修辞作用,使听读者获得审美情感,达到更佳的语言修辞效果.
【总页数】3页(P336-338)
【作者】原平方;王蓉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浅论英语语言歧义现象及其应对 [J], 廖嵘
2.英语语言歧义现象以及应对策略 [J], 蔡竹珍
3.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 [J], 王丽丽
4.英语语言歧义现象研究 [J], 邱萍
5.计算语言学中的英语语言歧义现象分析 [J], 邵宗音;初青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

英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歧义现象通常是由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等因素所致。
该现象是会话双方未能成功进行交际的重要原因,但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避免。
本文在阐释英汉语言中歧义现象分类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如何消解无意歧义及更好地利用蓄意歧义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话语意义研究和成功会话等有所助益。
标签:歧义成因消解利用一、引言歧义(ambiguity)是指一个词或句子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可能,换句话说,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歧义是人类语言不断丰富化、多样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歧义现象往往容易造成误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然而,歧义现象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需要辩证地加以分析和对待。
本文拟通过对以何种方式消解无意歧义及有效利用蓄意歧义的分析,化解人们在沟通交往中的障碍,增强人们语言的使用效果,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歧义的分类歧义现象的的分类标准有许多。
根据会话双方意图的不同,可以将歧义现象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
所谓无意歧义,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经意间造成的歧义现象。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一系列有限符号的结合,从而生成无限个语言形式。
由于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矛盾客观存在,人们使用有限的语符系统去表达和界定主观事物时,在客观上必然导致承载某些所指意义的语义符号在语音或语法形式上的类同和相似。
[1](P371-398)同时,由于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世界都不尽相同,信息接收者在将其接收的语符系统解码时所得语义并非总是与信息发出者所表达的语义等值[2](P81),进而导致歧义现象的产生,给交际双方带来未曾预料到的沟通障碍,降低沟通的效率。
因此,这类歧义现象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
蓄意歧义则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效应或目的,基于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刻意制造的歧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倩
在汉语里往往会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语言片段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歧义现象。
从语法角度来看,我们说话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给听者、读者,此时我们就要消除歧义,力避语病,但这只是我们对歧义现象基本的消极的看法,如果我们巧妙地对歧义现象加以使用,便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且成为使用语言的人驾驭语言的一种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获得特别的修辞效果,本来可以用意义更明确的词语,却故意选用可能造成歧解的言辞,巧妙地利用歧义,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多角度地思考理解,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说话、写作、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文将从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关系歧义、语境歧义等方面来谈谈巧用歧义及其产生的修辞效果。
从词汇方面说,巧妙地使用因同音词、多义词而产生的歧义,能丰富语言的容量,拓展思维的广度。
例如“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
(鲁迅《阿Q正传》)
这是阿Q与小D的一场龙虎斗,吸引了不少的看客,前段的意思很明确,后段有了歧义,“好”字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a.结束语气,表示劝解;b.赞许语气,表示颂扬;c.嘲讽语气,表示煽动。
这样给学生分析,他们就能体会到作者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体会同音词表达多种感情的凝练、含蓄。
从语法方面说,巧用因句子的结构关系的不同或层次分析的不同,能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座高楼大厦,请一个秀才写楼联。
秀才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此地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这副楹联,并念成“此地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才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却又无可奈何。
就是“这种地方不能久居,所以主人很悲伤”的意思。
这个小故事巧用断句两读歧义来使听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对联的影响不大,但是有时候不同的断句方式会产生联意的大变化,甚至相反,上述例子就足以说明,换一种断句方式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语义关系方面说,利用语义双关造成的歧义可以加深理解表达的效果,能使听者感到饶有风趣、余味无穷。
大画家张大千在一次宴会上对梅兰芳敬酒时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
这个句子有四种意思:a.你是君子,我是小人;b.你靠动口(唱),我靠动手(画);c.你动口喝酒,我动手斟酒;d.你讲道理,我不讲道理——非要你喝不可了。
通过这个歧义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画家张大千所要表达的语意,一句话能暗含这么多的含义可见说话者的智慧,同时也使听者回味无穷,可以引导学生在说话作文时能学会这种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从语境方面说,在上文提到语境能消除歧义的作用,主要是将词汇、语法、语义关系引起的歧义放入具体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歧义便可消除。
但语境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产生歧义,且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例如:鲁迅的《药》里写刽子手康大叔向茶客讲述了牢头阿义如何打了革命者夏瑜两嘴巴,接着说:“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愚昧而凶残的康大叔,绝不可能理解夏瑜说可怜的含义,但他从夏瑜说这句话时的“神气”,也就是借助情景语境的制约,正确地断定夏瑜说的“可怜可怜”是指“阿义可怜”。
而花白胡子由于不在夏瑜说话的现场,缺少康大叔所受到的那种情景语境的制约,他就只能按自己的
理解,把夏瑜的话歧解为夏瑜“可怜”了。
歧义句与语言表达的明确性这个要求,总的来看,是相互矛盾的。
没有特定的上下文条件,不能排除歧解的可能性时,属于语病,就不宜使用。
但出于表达的需要,用得其所,使用得法,反而可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起到积极修辞的效果。
朱德熙曾说过:“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
总之,巧用歧义能带来很好的修辞效果。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仔细体会歧义现象中的精细微妙,更好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高度重视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使语言的感觉越来越敏锐,让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感知、吸收、融汇、内化,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杨倩,语文教师,现居新疆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