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第二章学案及例题

高二化学选修第二章学案及例题
高二化学选修第二章学案及例题

第二章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一)概念与计算

1.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 公式:v =单位:或

3. 注意事项:

①可以通过直观现象(沉淀出现先后、气泡生成的剧烈程度等)来定性说明反应的快慢;

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的,不是瞬时速率;

③一定温度下,固体和纯液体物质,单位体积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因此它们的化学反应速率也视为常数,此时可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得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由于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物质的浓度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时温度等也可能变化),因此在不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是不同的。一般不考虑温度对速率影响,速率的不断减小的;

⑤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其数值不一定相同,但其意义相同。其数值之比等于。

对于反应:m A+n B p C+q D

V A∶V B∶V C∶V D=m∶n∶p∶q

[例1]某温度时,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

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反应开始至

2min ,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例2]在2A + B = 3C + 4D的反应中, 下列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 = 0.5 mol/(L·s)

B. V(B) = 0.3 mol/(L·s)

C. V(C) = 0.8 mol/(L·s)

D. V(D) = 1 mol/(L·s)

【总结】对于同一反应,比较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大小时,要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才能比较。

[练习1]反应:N2+3H22NH3在不同条件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

①V(NH3)== 0.6mol/(L·min) ②V(N2) == 0.4 mol/(L·min)

③V(H2)== 0.8 mol/(L·min)

这三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由快到满的顺序为。

[练习2]在温度不变时,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H>0,若反应浓度由0.1mol/L降到0.06mol/L 需要20s,那么由0.06mol/L降到0.036mol/L,所需时间为()

A.10s

B.12s

C.大于12s

D.小于12s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有效碰撞模型

(1)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3)活化能: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高出的能量。

(4)活化分子的碰撞取向与化学反应:具有较高能量的活化分子按照合适的取向所发生的有效碰撞才能发

生化学反应。

2、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

3、外因:

(1)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可以反应速率。

注意:①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浓度视为常数,所以对速率。

(2)温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可反应速率。

注意:①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2~4倍。

[例3]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盛有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

H2的生成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

其中0 ~ t1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t1~t2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3)压强

对于有参加的反应,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可以

反应速率;减小压强,可以化学反应速率。

(4)催化剂:使用合适催化剂能影响反应速率。

注意:①催化剂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催化剂通过参与化学反应,改变了化学反应途径,从而改变反应的活化能,改变反应速率。

②催化剂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一般保持不变。

③催化剂是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不会导致化学平衡的移动。

④正催化剂:降低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负催化剂:升高活化能,减小反应速率,

(5)其他:如:颗粒纯度:与稀酸反应,粗锌比纯锌快;以及激光、射线、超声波、紫外线等

(6)惰性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加入惰性气体(或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容器P增大,但各物质C不变,v不变

②恒温恒压,加入惰性气体(或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容器V增大,各物质C减小,v减小

[例4]设C+CO22CO;△H>0;反应速率为V1,N2+3H22NH3;△H<0,反应速率为V2,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小

C.V1增大,V2减小

D.V1减小,V2增大[例5]某化学反应2A 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

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V1(填>、=、<=,且C3 1.0mol/L(填>、=、<=)

二、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1)定义: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特征: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不能实现完全转化。

2. 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

[讨论] 在可逆反应体系2SO2(g)+O2(g) 2SO3(g)加入18O2后,哪些物质中会含有18O?

2.平衡状态的判断

(1)V(正) === V(逆) (对于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

(2)浓度不变: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物质的量不变、物质的量分数不变、质量分数不变、气体的体积分数不变)

(3)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若总压不随时间变化,则证明达到了化学平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可逆反应,若总压不随时间变化,不能证明达到了化学平衡。

例如: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测定总压不随时间变化:

若反应为: N 2+ 3H22NH3,则证明达到了化学平衡。

若反应为: H 2+I2(g) 2HI ,则不能证明达到了化学平衡。

3、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列举反应mA(g)+nB(g)←→pC(g)+qD(g)

混合物体系中度各成分的含量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列举反应mA(g)+nB(g)←→pC(g)+qD(g)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即V正=V逆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 同时消耗了p molC,则V正=V逆平衡

③V A:V B:V C:V 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同时消耗了q mol D,因均指V逆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它条件一定)平衡

②若m+n=p+q,总压强一定(其它条件一定)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Mr——)

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平衡

②Mr——一定时,但m+n=p+q时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它不变)平衡

体系的密度(ρ)

密度一定(m+n≠p+q时样例)不一定平衡

其他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平衡

[例8]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下列情况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

A.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生成6molN—H键的同时有3molH —H键生成

E.生成1molN2的同时有3 molH2的生成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建立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当条件改变时,平衡就有可能发生移动。1.平衡移动方向的确定

(1)条件改变时,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正

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2)勒沙特列原理: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总是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或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注意:①固体量的多少对平衡没有影响

②离子反应只有改变参与反应的离子浓度才会影响平衡

1

1③ 增加一个反应物的浓度能增大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而其本身的转化率则减

小。

图像:

注意:① 压强仅对气体反应的平衡有影响。而且对气体体积相同的反应的平衡无影响。

② 若在平衡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

在等温等容条件下,对平衡无影响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使平衡向气体体积扩大方向移动

(3)温度: 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反应速率都增大),

降低温度,向放热反应方向进行(反应速率都减小);

图像:(同压强)

(4)催化剂: 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

注意:① 催化剂通过参与反应改变化学反应途径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②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③ 催化剂中毒

t 1

11

3.等效平衡

可逆反应既可从正反应又可从逆反应开始,甚至正逆反应同时开始,其结果最终都是达到平衡。无论以何途径,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对应相同,或转化率相同,则两个平衡是等效的。

N2(g)+3H2(g) 2NH3(g)

初始状态①1mol 3mol 0 平衡1

②0 0 2mol 平衡2

③2mol 6mol 0 平衡3

归纳:

①在等温等容条件下,建立等效平衡的条件是:

若为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则初始浓度必须相同(或相当,可等效转化)

若为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则只须初始浓度成比例即可。

②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建立等效平衡的条件是:不论哪类反应,只须初始浓度成比例即可。[例9]某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N2、3mol H2,使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混合气中N2、H2、NH3分别为0.6 mol、1.8 mol、0.8 mol,如果温度不变,只改变初始加入的物质的量而要求达到平衡时N2、H2、NH3的物质的量仍分别为0.6 mol、1.8mol、0.8 mol,则N2、H2、NH3的加入量用X、Y、Z表示时应满足的条件:

(1)若X=0,Y=0,则Z=______。

(2)若X=0.75,则Y=______,Z=______。

(3)若X=0.45,则Y=______,Z=______。

(4)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用含X、Y、Z的关系式表示)______。

[例10]在一个盛有催化剂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压强,进行以下反应:

N2+3H22NH3,已知加入1 mol N2、4 mol H2时,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NH3(见表中已知项),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保持平衡后各组分体积分数不变,对下列编号②~④的状态,填写表中空白。

始态的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

N2H2NH3

① 1 4 0 a

② 1 0.5a

③ 1.5 6 0

④m g(g≥4m)

四、化学平衡计算——“四步法”

可逆反应m A(g)+n B(g) p C(g)+q D(g),假定反应物A、B起始加入量分别为a mol、b mol,

达到平衡时,设A物质转化的物质的量为mx mol。

1、模式:m A(g) +n B(g) p C(g) +q D(g)

起始量: a b 0 0

变化量:mx nx px qx

平衡量:a―mx b―nx px qx

五、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

1、合成氨反应的特点N2(g)+3H2(g)2NH3(g);△H=-92.4kJ/mol

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

2、合成氨适宜的条件

温度:500℃左右压强:20MPa~50Mpa 催化剂:铁触媒

【高考热点】

【例1】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2,当达到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1.9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p

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A的转化率降低

D、C的体积分数增

【例2】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

调整,可使平衡左移的是()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 mol D.均减少1 mol

【例3】某温度下,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容器中,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4mol、2mol、4mol。

(1)保持温度不变,向容器中再加入1molO2,平衡向移动,SO2的转化率,O2的转化率。

(2)保持温度不变,向容器中再加入2molSO2、1molO2,平衡向移动,SO2的转化率。

(3)保持温度不变,向容器中再加入1mol SO3,达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

【例4】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2A(g)+B(g) X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起始物质的量A:0.6mol B:0.3mol C:1.4mol充

入容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W%,则X的值可能为()

A、2

B、3

C、4

D、无法确定

【例5】在恒温、恒容下,可逆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向该平衡体系中充入氩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正增大、v逆减小 B.v正、v逆均不变 C.平衡不发生移动 D.平衡向右移动

【例6】在一个定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在850℃时,气体混合物达到下式所示平衡:CO2

(g)+H2(g) CO(g)+H2O(g)。已知达到平衡时生成0.75molCO,那么当H2改为9mol,在上述条件

下平衡时生成CO和水蒸气的物质的量之和可能为()A、1.2mol B、1.5mol C、1.8mol D、

2.5mol

【例7】一定条件下,向一带活塞的密闭容积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发生下列反应2SO2(g)+O2(g) 2SO 3(g)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SO3气体平衡浓度不改变的是()

A.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1molSO3(g) B.保持温度和容器压强不变,充入1molSO3(g) C.保持温度和容器压强不变,充入1molO2 (g) D.保持温度和容器压强不变,充入1molAr (g)

四十四、等效平衡问题及解题思路

1、等效平衡的含义在一定条件(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

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分数(体积、物质的量)均相同..

,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分类

(1)定温(T )、定容(V )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Ⅰ类:对于一般可逆反应,在定T 、V 条件下,只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Ⅱ类:在定T 、V 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2)定T 、P 下的等效平衡(例4: 与例3的相似。如将反应换成合成氨反应)

Ⅲ类:在T 、P 相同的条件下,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解析:选C 。C 项错,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是化学平衡理论要解决的内容。

解析:选C 。勒夏特列原理是用来解释化学平衡移动的,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解析:选C 。当ΔH <0,ΔS >0时,ΔH -T ΔS <0,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解析:选C 。铁粉为固体,其物质的量浓度可视为常数,不用铁粉表示化学反应速率,A 错误;铁粉是0.1 mol ,参加反应的H 2SO 4为0.1 mol ,所以v (H 2SO 4)=1 mol/L÷2 min =0.5 mol/(L·min),v (FeSO 4)=0.5 mol/(L·min),B 、D 项错。

解析:选A 。K =c 2(NH 3)c (N 2)·c 3(H 2)

=a , 而NH 332H 2+12

N 2的平衡常数 K ′=c 12(N 2)·c 32(H 2)c (NH 3)

=a -12。 解析:选D 。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v (正)=v (逆)和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①中不知m +n 和p +q 的大小关系,故压强不能作为达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②生成m mol A 是指逆反应,消耗q mol D 也是指逆反应,故无法判断是否达平衡。③说明

反应达平衡。④ρ=m V

始终不变,故无法判断。⑤反应速率v (A)∶v (B)∶v (C)∶v (D)=m ∶n ∶p ∶q 在任何时刻都成立,故无法判断。⑥说明反应达平衡。⑦物质的量之比并不是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选D 。

解析:选D 。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使用催化剂只能同等倍数改变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右移;降温v 正、v 逆均减小,但v 正减小倍数小于v 逆减小倍数,平衡右移;若体积不变,充入氩气,与该反应无关,平衡不移动,若压强不变,充入氩气,v 正、v 逆都减小,则答案为D 。

解析:选B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结合B 的转化率的变化可知,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由于A 与C 的计量数相等,A 必为气体,C 为固体或液体,否则压强变化将对本反应无影响。

解析:选A 。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X 的转化率将变小,A 项正确;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即正向移动,X 的物质的量减小,但由于体积的减小,实际各组分的浓度均比原平衡大,故B 项错误;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能够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而其本身的转化率将降低,故C 项错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状态,故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不变,D 项错误。

解析:选D 。升温,平衡正向移动,v 正>v 逆,A 正确。B 项,升温,反应速率增大,达到平衡时间缩短,平衡后AB 3%减小,B 正确。升温,平衡右移,AB 3%减小,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平衡左移,AB 3%增大,C 正确。升温,平衡正向移动,AB 3的转化率将增大,即500 ℃时的转化率大于100 ℃的,则D 不正确。

解析:选A 。

M(g)+N(g) E(g)

起始浓度/mol·L -1 1 0

转化浓度/mol·L -1 0.8 0.8

平衡浓度/mol·L -1 0.2 0.8

故4 min 时,M 的转化率为0.8 mol/L 1 mol/L ×100%=80%;用M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0.8 mol·L -14 min

=0.2 mol·L -1·min -1,若是匀速反应,2 min 时,反应的M 为0.2 mol·L -1·min -1×2 min =0.4

mol·L -1,M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 mol·L -1,但反应速率逐渐减小,2 min 时,M 的物质的

量浓度小于0.6 mol·L -1,恒容条件下,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M 的物质的量不变。

解析:选A 。先分析压强不变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T 越高,w (C)越小,升温平衡向吸热

方向移动,吸热方向也就是w (C)减小的方向,即逆向为吸热反应,该反应的ΔH <0。再分析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在相同温度下,压强越大(从1.01×105 Pa →1.01×106 Pa),w (C)越小,即逆向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m +n

解析:选C 。t 0时加压,v 正、v 逆均增加,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有气体。v ′逆>v ′正,生

成物气体物质的量大于反应物气体物质的量。

解析:选B 。A 项容器体积不变充入SO 3(g),c (SO 3)一定增大。B 项充入1 mol SO 3(g)相当于加入1 mol SO 2和0.5 mol O 2,恒压下为等效平衡,则c (SO 3)不变。C 项,恒压充入O 2,体积增大,c (SO 3)改变。D 项恒容通入Ar ,平衡不移动,SO 3的质量不变,但总气体的质量增大(包含Ar 的质量),SO 3 的质量百分数减小。

解析:选D 。A 项,充入A ,平衡正移,但A 的转化率减小,A 错;升温,平衡向吸热即逆向移动,C 的体积分数减小,B 错;题干中要求是在恒温恒容下发生的反应,所以C 项的增大压强可能是充入了某种不反应的气体,则此时平衡不移动,所以C 不正确。再充入1 mol C ,平衡左移,但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削弱而不能抵消这种改变,所以C 的物质的量浓度将增大。

解析:(1)根据反应方程式,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仍为3 mol ,C 的体积分数为a /3。

(2)本题达平衡时与(1)小题达平衡时,互为等效平衡,则相同组分的体积分数相同,C

的物质的量是(1)

平衡时的2倍,为2a mol 。

(3)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欲达到等效平衡,只需所投入的A 、B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即可。设应加入x mol C ,将x mol C 完全换算成A 、B 后共有(2+2x /3) mol A ,(5+x /3) mol B ,由(2+2x /3)∶(5+x /3)=1∶2,解得x =1。

答案:(1)a /3 (2)2a 不变 (3)1

解析:(1)由图(Ⅰ)可知,A 、B 为反应物,C 为生成物,其变化量之比Δc (A)∶Δc (B)∶Δc (C)=0.2∶0.6∶0.4=1∶3∶2,所以反应方程式为A(g)+3B(g)2C(g);由图(Ⅱ)可知T 1>T 2,升温B 的体积分数增加,说明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则说明逆向为吸热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

(2)A 项,增压平衡向体积减小即正向移动。B 项,体积不变,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C 项,升温,平衡向吸热即逆向移动。

答案:(1)A(g)+3B(g) 2C(g) 放热 (2)C

解析:(1)20 s 时,n (N 2O 4)=0.40 mol -12

×0.24 mol =0.28 mol 。 v (N 2O 4)=0.28 mol -0.20 mol 2 L ·20 s

=0.0020 mol ·L -1·s -1。

(2)反应进行到80 s 时达到平衡状态,d =0.40 mol -12×0.60 mol =0.10 mol 。 K =c 2(NO 2)c (N 2O 4)

=????0.60 mol 2 L 20.10 mol 2 L

=1.8 mol·L -1。 (5)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 2O 4的平衡浓度增大,据此即可做出 N 2O 4的变化曲线。

答案:(1)0.0020 (2)1.8 mol·L -1 (3)变浅 (4)D (5)如下图

解析:(1)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主要从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

同来分析,正确选项是C 。(2)由图可知,升高温度,K 的值减小,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3)K 的值只与温度有关,与各组分的浓度无关。通入过量H 2O(g)的目的是提高反应物CO 的转化率。(4)三段式计算的应用:

CO(g)+H 2O(g) CO 2(g)+H 2(g)

c 始/(mol·L -1):0.2 0.3 0 0

c 转/(mol·L -1):0.3-c 2 0.3-c 2 0.3-c 2 0.3-c 2

c 平/(mol·L -1):c 2-0.1 c 2 0.3-c 2 0.3-c 2

(0.3-c 2)×(0.3-c 2)(c 2-0.1)×c 2

=K ,c 2=0.18 mol·L -1。CO(g)的转化率为0.3-0.180.2×100%=60%。 答案:(1)C (2)< (3)不变 提高CO 的转化率或利用率 (4)0.18 60%

解析:(1)v (NH 3)=Δc Δt =Δn V Δt =0.1 mol

2 L 10 min

=0.005 mol·L -1·min -1。

(2)20分钟前反应未达平衡,NH 3的量继续增加,所以NH 3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或缩小容器的体积。

(3)K 的表达式=c 2(NH 3)c (N 2)·c 3(H 2)

(20分钟)平衡时各自的浓度分别为c (NH 3)=0.3 mol 2 L = 0.15 mol·L -1,

c (H 2)=0.15 mol 2 L

=0.075 mol·L -1 c (N 2)=0.25 mol 2 L

=0.125 mol·L -1 代入上式即可。

35 min 时再次平衡,NH 3的体积分数

=0.250.25+0.225+0.075

×100%=45.5%。 (4)25 min 时,NH 3的物质的量从0.3 mol 变为0.2 mol ,说明移走了0.1 mol NH 3。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K 1等于K 2。

(5)①温度越高,生成NH 3量越大,说明升温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向为吸热反应,则a >0,观察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熵增反应,即ΔS >0。

②把两个化学方程式分别编为(1)(2),则(1)×2-(2)×3即得2N 2(g)+6H 2O(l)===4NH 3(g)+3O 2(g)

ΔH =-92.4 kJ·mol -1×2-(-571.6 kJ·mol -1×3)

=+1530 kJ·mol -1。

答案:(1)0.005 mol·L -1·min -1

(2)AB

(3)0.152

0.0753·0.125

45.5%或0.455 (4)①移走0.1 mol NH 3 ②等于

(5)①> >

②2N 2(g)+6H 2O(l)===4NH 3(g)+3O 2(g)

ΔH =+1530 kJ·mol -1(或其它合理答案)

章末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本题列举的四个选项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

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D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2.下列叙述中,不.

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红棕色的NO 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 .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 3的反应

C .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

D .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 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 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3.在恒温恒压、不做功时,反应A +B===C +D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一定能自发进行( )

A .ΔH <0、ΔS <0

B .ΔH >0、ΔS <0

C .ΔH <0、ΔS >0

D .ΔH >0、ΔS >0

4.5.6 g 铁粉投入到盛有100 mL 2 mol/L 稀硫酸的烧杯中,2 min 时铁粉刚好溶解(溶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表示这个反应的速率正确的是( )

A .v (Fe)=0.5 mol/(L·min)

B .v (H 2SO 4)=1 mol/(L·min)

C .v (H 2SO 4)=0.5 mol/(L·min)

D .v (FeSO 4)=1 mol/(L·min)

5.某温度时,N 2+3H 2

2NH 3的平衡常数K =a ,则此温度下,NH 33/2H 2+1/2N 2

的平衡常数为( )

A .a -1/2

B .a 1/2 C.12a D .a -2 6.一定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m A(g)+n B(g) p C(g)+q D(g),当m 、n 、p 、q 为任意正整数时,下列状态: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②生成m mol A 同时消耗q mol D ;③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

度不再改变;④体系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⑤反应速率v(A)∶v(B)∶v(C)∶v(D)=m∶n∶p∶q;⑥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⑦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m∶n∶p∶q。其中一定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③④⑦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D.③⑥

7.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g)+3H2(g)2NH3(g)ΔH<0,达到平衡,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催化剂,v正、v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

B.加压,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

C.降温,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小倍数小于v逆减小倍数

D.加入氩气,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

8.在A+B(s)C反应中,若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则反应体系应是()

A.A是固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

B.A是气体,C是固体或液体,正反应放热

C.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放热

D.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

9.将等物质的量的X、Y气体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X(g)+3Y(g)2Z(g)ΔH<0。当改变某个条件并维持新条件直至新的平衡时,下

改变条件新平衡与原平衡比较

A 升高温度X的转化率变小

B 增大压强X的浓度变小

C 充入一定量Y Y的转化率增大

D 使用适当催化剂X的体积分数变小

10.对于可逆反应2AB3(g)2A(g)+3B2(g)ΔH>0,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11.在一定温度下,向体积恒定为2 L的密闭容器里充入2 mol M和一定量的N,发生如下反应:M(g)+N(g)E(g);当反应进行到4 min时达到平衡,测知M的浓度为0.2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 min时,M的转化率为80%

B.4 min时,用M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8 mol·L-1·min-1

C.4 min后,向容器中充入不参与反应的稀有气体,M的物质的量减小

D.2 min时,M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 mol·L-1

12.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反应m A(g)+n B(g)c C(g)+d D(g),C物质的质量分数[w(C)]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ΔH<0,m+n

B.ΔH>0,m+n>c+d

C.ΔH>0,m+n

D.ΔH<0,m+n>c+d

13.对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A+B C+D。若t0时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如图所示(v代表反应速率,t代表时间),下列有关A、B、C、D的状态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C是气体,D不是气体

B.A、B是气体,C、D有一种是气体

C.C、D是气体,A、B有一种是气体

D.C、D有一种是气体,A、B都不是气体

14.一定条件下,向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下列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后改变下述条件,平衡时SO3气体的质量百分数不.改变的是()

A.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1 mol SO3(g)

B.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 mol SO3(g)

C.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 mol O2(g)

D.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1 mol Ar(g)

15.在某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2A(g)+B(g)C(g)ΔH<0。开始充入2 mol A和2 mol B,并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再充入2 mol A,平衡正移,A的转化率增大

B.如果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增大

C.如果增大压强,化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体积分数减小

D.再充入1 mol C,C的物质的量浓度将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8分)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以下反应:2A(g)+B(g)3C(g)。

已知加入1 mol A和2 mol B且达到平衡后,生成了a mol C。

(1)达到平衡时,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是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 mol A 和4 mol B,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此时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与原平衡相比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 mol A和5 mol B,若要求平衡后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仍与原平衡相同,则还应加入________ mol C。

17.(8分)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

根据以上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t1 min后,改变下列某一条件,能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有________(填字母编号)。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

B.保持容器总体积不变,通入少量稀有气体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

18.(12分)在80 ℃时,将0.40 mol 的N2O4气体充入2 L 已经抽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O42NO2,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时间/s

0 20 40 60 80 100

n/mol

n(N2O4) 0.40 a0.20 c d e

n(NO2) 0.00 0.24 b0.52 0.60 0.60

(1)计算20~40 s 内用N2O4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mol·L-1·s-1。

(2)计算在8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请注明单位)。

(3)反应进行至100 s 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混合气体的颜色______(填“变浅”、“变深”或“不变”)。

(4)要增大该反应的K值,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序号)。

A.增大N2O4起始浓度

B.向混合气体中通入NO2

C.使用高效催化剂

D.升高温度

(5)如图是80 ℃时容器中N2O4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请在该图中补画出该反应在60 ℃时N2O4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

19.(12分)工业上制备H2的一种重要方法是:CO(g)+H2O(g)CO2(g)+H2(g)ΔH=Q kJ·mol-1。已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在一固定的密闭容器中,850 ℃时发生上述反应,并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mol·L-1)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时间/min CO(g) H2O(g) CO2(g) H2(g)

0 0.200 0.300 0 0

2 0.138 0.238 0.062 0.062

3 c1c2c3c4

4 c1c2c3c4

已知:850

(1)下列可以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单位时间内减少CO(g)的浓度等于生成CO2(g)的浓度

B.反应容器内的压强不发生变化

C.混合气体中H2(g)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

D.氢气的生成速率等于水的消耗速率

(2)Q________0(填“>”、“=”或“<”)。

(3)若在850 ℃时向反应容器中充入H2O(g),K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工业上在反应容器中通入过量H2O(g)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表中c2为________mol·L-1,CO(g)的转化率为________。

20.(15分)氨的合成原理为:N2(g)+3H2(g)2NH3(g)ΔH=-92.4 kJ·mol-1。在500 ℃、20 MPa时,将N2、H2置于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10 min 内以NH 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在10~20 min 内,NH 3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 .加了催化剂

B .缩小容器体积

C .降低温度

D .增加NH 3物质的量

(3)第1次平衡:平衡常数K 1=________(带数据的表达式),第2次平衡时NH 3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4)在反应进行至25 min 时:

①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达第二次平衡时,新平衡的平衡常数K 2________K 1(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根据最新“人工固氮”的研究报道,在常温、常压、光照条件下,N 2在催化剂(掺有少量Fe 2O 3的TiO 2)表面与水发生下列反应:

N 2(g)+3H 2O(l) 2NH 3(g)+32

O 2(g) ΔH =a kJ·mol -1 进一步研究NH 3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常压下达到平衡时测得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T /K 303 313 323

NH 3生成量/(10-6 mol) 4.8 5.9 6.0

①此合成反应的a ②已知:N 2(g)+3H 2(g)===2NH 3(g) ΔH =-92.4 kJ·mol -1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

则常温下氮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气与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套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一、焓变反应热: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 焓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 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这需要__________能量;当____________________,即新化学键___________时,又要___________能量。ΔH=反应物分子的______-生成物分子的____________。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ΔH为“____”或ΔH_____0时,为放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 (2)当ΔH为“___”或ΔH_________0时,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_____。 4.反应热思维模型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_________ ___________

(2)反应热的本质 (以H2(g)+Cl2(g)===2HCl(g)ΔH=-186 kJ·mol-1为例) E1:_________________E2:_________________ΔH=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二 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D.焓变的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反应热的单位是kJ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3.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现给出化学键的键能(见下表): 请计算H2(g)+Cl2 A.+862 kJ·mol-1B.+679 kJ·mol-1C.-183 kJ·mol-1D.+183 kJ·mol-1

(vip专享)【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整套】 精品配套学案 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精品配 套学案汇总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 课前预习

一. 预习目标 结合初中的化学实验常识了解实验室规则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 二. 预习内容 (一)实验室规则 1、进实验室前, 应先预习实验, 明确实验、、 , 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进实验室后, 应先检查是否齐全. 3、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 严禁随便地进行无关的实验, 不得大声喧 哗. 4、有意外事故, 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5、实验完毕后, 应将仪器 , 整理清洁实验台. (二)了解安全措施 2、一些药品的保存: (1)金属钠、钾放在 (2)白磷放在中;溴用封;碘易升华, 封存 (3)氯酸钾、硝酸铵不要同可燃物混放, 防爆炸; (4)酒精等易燃物应密封且远离火源; (5)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放瓶中阴冷处 (6)酸放在玻璃瓶中, 碱放在带的试剂瓶中. 3、安全常识-----“六防” 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 . 如:H2,CO,CH4,C2H4,C2H2等 防暴沸:加热液体混合物应加 防失火:可燃物质要远离 防中毒:制取有毒气体应在中进行, 要注意吸收 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时, 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 要安装装置防污染:制取有毒物质是要有装置 (三)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 1、药品的取用 (1)固体的取用要注意什么? ①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 块状的用 . 用后及时擦干净药匙或镊子. ②固体粉末时, 先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的 ,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③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先把容器 , 把药品放到容器口, 再把容器 慢慢竖立起来, 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 (2)固体药品取用的几个原则: ①三不:不能用手直接取用或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

高二化学导学案精编

高二化学导学案精编

高二化学导学案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84~87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课前预习案内容并记熟基础知识,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 2、及时整理、自我点评,及时完成巩固练习,改正完善并落实好学案所有内容 3、把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笔记本上,多复习巩固。 【学习目标】 1、了解金属腐蚀带来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涵义,认识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及原理,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3、了解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及其原理。 自主·课前预习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腐蚀是___________与周围的气体或液体物质发生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损耗的现象。金属腐蚀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化学腐蚀:金属与接触到的或等直接发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例 如,。 3、电化学腐蚀:与接触时,会发生 反应,比较的金属。例 如,。 4、从本质上看,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都是金属原子___________电子被___________的过程,但是腐蚀过程伴有电流产生,而

腐蚀过程却没有。在一般情况下,两种腐蚀同时发生,只是___________腐蚀比___________腐蚀普遍得多,腐蚀速率也___________。 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总是作为原电池__________极的金属被腐蚀,作为__________极的金属不被腐蚀。如果能让被保护金属成为______极,则该金属就不会被腐蚀。要达到这个目的,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 2、除了电化学防腐蚀外,金属防腐蚀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 还可以采用等方法使金属与空气、水等物质隔离,以防止金属腐蚀。 预习自测 1、下列事实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 A.埋在潮湿土壤中的铁管比干燥土壤中的更易被腐蚀 B.生铁比纯铁容易生锈 C.钠放入水中后消失 D.镀银的铁制品,镀层破损后,露出的铁更易被腐蚀 2、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理论解释的是(双选)() A.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嵌有一定量的锌块 B.镀锌的铁制品比镀锡的铁制品耐用 C. 铝片不用特殊方法保存 D.常温下铝跟稀硫酸快速反应,跟浓硫酸几乎不反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原电池中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B、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马口铁(镀锡)的表面一旦破损,铁腐蚀加快 D、白铁(镀锌)的表面一旦破损,铁腐蚀加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学生学案)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广州市铁一中学吴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2、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3、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方程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难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将以下盐按照分类的思想将它们分类: NaCl Na 2CO 3 NaHCO 3 NH 4 Cl Na 2 SO 4 CH 3 COONa (NH 4 ) 2 SO 4 NaNO 3 Al 2 (SO4) 3 CuSO 4 KNO 3 K 2 SO 4 2、[实验探究]测出以下盐溶液的PH值,并完成下表。 3、盐类型与溶液酸碱性 4、[思考与交流] 盐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现酸性,说明盐溶液中c(H+)与c(OH-)相对大小如何?以CH3COONa溶液为例: ①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质的电离过程? ②电离出的离子会引起哪些离子的“关联”反应?

③c(H+)与c(OH-)会发生改变呢?与组成盐的阴、阳离子有没有关系? 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解释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⑤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盐溶液中的粒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写出CH3COO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5、请同学分析NH4Cl的水解过程: NH4Cl电离方程式: 水的电离方程式: 写出该过程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6、水解规律: 7、课后习题: (1)、下列溶液PH小于7的是 A、溴化钾B,硫酸铜C,硫化钠D,硝酸 (2).下列溶液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的是 A、碳酸钾 B、硫酸氢钠 C、碳酸氢钠 D、氯化铁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在加热时pH值变小的是 A 氯化铁 B 氯化钠 C 盐酸 D 碳酸钠 (4)、指出下列盐的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若该盐能水解,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KHCO3、NaNO3、FeCl3 (5)已知三种同浓度的盐:NaA,NaB,NaC的水溶液的PH为:NaA>NaB>NaC,则: (1)对应三种酸的酸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__ (2)同浓度的三种酸的PH大小为_________ (6)、高桥地区的水质有这样一个问题:水烧开后在水壶和热水瓶内会出现大量的水垢。一位老师在研究减少水垢的实验中发现,在冷水中放入一些明矾,[化学式KAl(SO4)2.12H2O],结果水垢现象明显减少了。假如你是化学家,请分析其中的道理。(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020-2021年高二化学选修5醇酚学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化学选修5醇酚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醇与酚结构和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了解苯酚的用途; 3.通过分析乙醇和苯酚的化学性质,进一步理解“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 一.基础知识 1.苯酚的结构:分子式:、结构式或,苯酚分子可看作苯分子中的被取代的生成物。 2.物理性质:纯净的苯酚是,俗称。露置在空气中会因小部分发生而呈色,有气味。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当温度高于0C时,以;苯酚易溶于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浓溶液沾到皮肤上是,应立即用洗涤。 3.苯酚的化学性质 ⑴苯酚的弱酸性: 苯酚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现象有。苯酚的酸性比无机弱酸碳酸,写出比较酸强弱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现象

是。 ⑵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苯酚与溴水的反应方程式:;现象是 。苯酚与溴的取代反应,既不需要,也不用 比环上的取代反应容易得多。这说明苯酚受的影响,苯环上的H变得了。(该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⑶苯酚的显色反应:遇呈色,用于检验苯酚。 4.酚与芳香醇 酚是苯环碳直接连接羟基的化合物。--OH连接在苯环取代基上的化合物是芳香醇。比如分子式为C7H8O的化合物可能是酚类:有三种分别是、、;也可能是醇类:;也可能是醚类:。 二.【例题精选】: 例1:苯酚具有微弱的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 A.红色B.蓝色C.黄色D.不变色 例2:下列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是:( ) A.NaAlO2溶液B.NaOH溶液C.溶液D.Ca(OH)2溶液 例3:比较①乙醇;②苯酚;③甘油;④碳酸;⑤水。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动顺序例4:写出下列各步的化学反应: CaCO3CaOCaC2C2H2苯氯苯苯酚2,4,6—三溴苯酚

高二化学会考_复习学案

2009年高二化学会考 复习学案 (一)、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一、物质的量 重要概念: 1.物质的量(n ): 。 单位: 公式: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 ,近似值为 。 3.摩尔质量(M ): 。单位 : 公式: 4.气体摩尔体积(V m ): 。单位: 。 特定条件下(标准状况) 。公式: 5.物质的量浓度(c ): 。 单位 : 公式: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有关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反应物 表现性质 变化过程 发生反应 所得产物 氧化剂 氧化性 被还原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得电子) 还原剂 还原性 被氧化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失电子) 氧化还原同时发生,对立统一,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化合价升降相等 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非金属单质:Cl 2、Br 2、O 2、O 3等 (2)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浓H 2SO 4、HNO 3, KClO 3、KMnO 4、K 2Cr 2O 7;MnO 2等 (3)金属性较弱的高价阳离子:Fe 3+、Ag + 等 (4)过氧化物: Na 2O 2、H 2O 2等 常见的还原剂: (1)活泼金属单质:Na 、Al 、Zn 、Fe 等 (2)某些非金属单质:H 2、C 、Si 等 (3)元素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CO 、SO 2等 (4)元素处于低化合价的酸:H 2S 、HI 等 (5)元素处于低化合价的盐:FeSO 4、Na 2SO 3等 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浓度、温度、溶液酸碱性 2.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1)价态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最高价态的只有 性,最低价态的只有 性,处于中间价态的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强弱规律: 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3)先后规律: 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若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加入的氧化剂首先与还原性相对强的还原剂 反应。 3.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定依据: (1)根据氧化还原方程式判断 (2)化学反应条件判断 (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4)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判断 (5)根据化合价判断 (6)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 三、离子反应 常见题型: 直接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 判断离子是否共存 质量(m ) 粒子数(N )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课前学案导学】 ■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焓变与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关系。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 ■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导航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通常用________表示。反应吸热时,表示为________;反应放热时,则表示为_______。 2.反应热通常用_____来测量,其计算公式Q= –C(T 1 – T 2)中,C 表示_____,T 1.T 2分别表示反应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 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和 OH — 化合生成 H 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2.中和热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取1.0 mol ·L -1的盐酸100mL,并分别加入100mL1.0mol ·L -1的NaOH 溶液、KOH 溶液,测得的反应热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让酸或碱略过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化学《化学与生活》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二化学《化学与生活》导学案新人教版 1、必做题35分钟内完成,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选做题。 2、10分钟对照正确答案自我批改、自我订正。 3、最后将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写在反思栏中必做题 1、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蛋白质析出,再加水也不溶解 B、人工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1965年我国科学家最先合成的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会中毒 D、浓HNO3溅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浓HNO3和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 2、下列家庭化学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米汤检验食用加碘盐(含KIO3)中含有碘 B、用醋、石灰水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C、用碘酒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烃 D、用鸡蛋白、食盐、水完成蛋白质的溶解、盐析实验 3、蛋白质发生的下列过程中,可逆的是: A、变性 B、煮熟 C、盐析

D、加入浓硫酸 4、维生素C具有的性质是: A、难溶于水 B、强还原性 C、强氧化性 D、加热难分解 5、“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糖类 6、关于合理饮食有利于健康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B、饮用水越纯净越好 C、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D、调味剂和营养剂加得越多越好 7、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c 到d;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极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A、a>b>c>d

江苏省高中化学知识点学案(必修2)

江苏省高中化学知识点学案(必修2) 复习材料 一、食品、药品与人体健康 1.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人类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素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它们在人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见下表: 营养物 质 食物来源代谢与功能 糖类葡萄糖:葡萄 等带有甜味的 水果、蜂蜜, 植物种子、叶 和动物血液 蔗糖:甘蔗和 甜菜 淀粉:植物种 子和块茎(大 米、马铃薯) 纤维素:干果、 鲜果、蔬菜等 糖类是生命的基础能源物质,提供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葡萄糖容易被人体吸收并能直接为人体组织所利用;淀粉和蔗 糖必须在酶的催化下,先水解为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 要: (C6H10O5)n(淀粉)+n H2O n C6H12O6(葡萄糖)。 葡萄糖在人体中的功能: ①氧化放能,C6H12O6+6O2→6CO2+6H2O; ②合成肝糖元,当血糖低于正常值时,再转变成葡萄糖补 充到血液中; ③合成肌糖元,供给肌肉运动时使用; ④转变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为葡萄糖,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它在人体内的作用:①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 助于食物消化和废物排出;②减少有害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时 间;③预防便秘、痔疮和直肠癌;④降低胆固醇、防治糖尿病。 油脂猪、牛、羊等 家畜肉类和大 豆、花生等油 料作物的种子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人体摄入油脂后,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 油,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有: ①氧化热量,1 g脂肪在体内氧化时放出约39.3 kJ的热量, 远高于糖类和蛋白质; ②合成人体所需的脂肪,存于脂肪细胞中(相当于“能量” 的储存); ③合成人体所需的其他化合物,如磷脂、固醇(细胞的主 要成分)等; ④促进发育、维持健康和参与胆固醇的代谢等。 蛋白质动物性蛋白 质,如鸡、鸭、 鱼、肉等 植物性蛋白 质,如谷类、 豆类、菌类、 蔬菜、水果等 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一部分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 各种蛋白质,包括激素和酶,满足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 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供给人体活动的需要。 另一方面,人体内各种组织蛋白质也不断地分解,生成尿素, 排出体外。高中生每天大约要摄取80~90 g蛋白质。 酶是一类特殊蛋白质,对于生物体内复杂的新陈代谢反应有很强的催化作用。

化学选修四第三章复习学案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学案 §1 知识要点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溶于水或熔化)能否电离(以能否导电来证明是否电离)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鉴别方法: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3、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 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 故BaSO 4为强电解质) 【思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能溶于水的盐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盐是非电解质; B 、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弱电解质溶液中必存在溶质分子; C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也一定是强电解质; D 、Na 2O 2和SO 2溶液于水后所得溶液均能导电,故两者均是电解质。 【思考】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非电解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 B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能导电;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不导电; C 、浓度相同时,强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D 、相同条件下,pH 相同的盐酸和醋酸的导电性相同。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的电离平衡:H 2O H + + OH - 水的离子积:K W = [H +]·[OH - ]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 混和物 纯净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核素 1、质量数 忽略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 +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练习(1) (2)判断:任何微粒都有:质子( )、电子( )、中子( ) (3)1mol 下列物质的质量分别为:H 2O : D 2O : T 2O : 3、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把具有 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同位素: 注意:(1)同位素 性质基本相同, 性质不同 (2)不论游离态、化合态,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不变 同位素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考古时利用 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用于制造氢弹,利用 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 制原子弹、核反应堆原料。 4、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1、已知铀元素有235U等多种核素,则铀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35()2、B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核内有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6个中子,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问在自然界中B的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碱金属元素 课前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钠与氧气常温: 钠与氧气加热: 钠和水(滴加酚酞):反应: 现象: 2、完成教材P5 碱金属元素表格,并总结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结合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思考: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上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写在书上) 课上 1、碱金属元素符号: 名称: 2、碱金属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3、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5、碱金属物理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化学 原电池(1)导学案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化学:原电池(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双液”电池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完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准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电子及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学点1 原电池 【新课探究】 探索新知识:活动与探究一: 向一支小烧杯中加入1.0mol/LCuSO4溶液约30ml,再加入适量锌粉,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现象:。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 能否根据Zn+Cu2+=Zn2++Cu也来设计一个铜、锌原电池?指出所选用的电解质溶液,写出该原电池的两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画出原电池的构造图。 负极材料_____负极反应_____________ 正极材料_____正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 选用的电解质溶液____________ 原电池的构造图: [问]原电池要构成闭合回路,往往是将两极插入同一池内,那么,原电池的两极是否一定要插入同一池内呢? 设计图观察记录现象结论 电流计指针是否 偏转。 若偏转,偏转角度 有无改变. (1)组成: (2)工作原理:在ZnSO4溶液中,锌片逐渐,即Zn被,锌原子电子,形成进入溶液,从锌片上释放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溶液中的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成为并沉积在铜片上。总反应为。 反应是自发进行的,锌为,铜为。 (3)电极:负极:电子的极,发生反应。电极材料选择。 正极:电子的极,发生反应。电极材料选择。(4)环路的构成:外电路:电子从到 Cu Zn S O4 Zn CuSO4

内电路:溶液中的离子移向ZnSO4溶液,离子移向CuSO4溶液。 (5)盐桥: 盐桥的作用: 学点2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1.由组成原电池两极的电极材料判断。一般是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流向。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的极是,移向的极是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反应,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反应。 5.依据现象判断。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者有气泡放出的一极为。〖例l〗下图所示装置能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 ) 稀H2SO4 稀H2SO4酒精 CuSO4溶液 A B C D 〖变式题l〗下列关于铜一锌一稀H2SO4构成的原电池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锌为负极,锌发生氧化反应 B.铜为正极,铜不易失去电子而受到保护 C.负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外电路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 〖例2〗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电池反应是Zn+Ag2O==2Ag+ZnO,则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 Ag B.ZnO C.Ag2O D.Zn 〖变式题2〗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FeCl3 B.正极为C,负极是Fe,电解质溶液为Fe(NO3)3 C.正极为Ag,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 D.正极为Ag,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CuSO4 〖例3〗某原电池,将两金属X、Y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发现Y电极质量增加,则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 ( ) A.X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B.X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2S O4溶液 C.X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稀CuSO4溶液 D.X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溶液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四章导学案资料有答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目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常见强、弱电解质(填物质种类)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 2.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越弱,其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①温度:升温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②浓度:降低浓度(加水),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③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方向移动。

四、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系数幂次积的乘积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表达式 对于HA ++A -,K =c (H +)·c (A -) c (HA )。 3.注意问题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值变大。 (2)在相同条件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3)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一级电离?二级电离,所以其酸性决定于一级电离。 知识点一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某固体化合物A 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是非电解质 B .A 是强电解质 C .A 是共价化合物 D .A 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所以为强电解质,故应选B 。 2.现有如下各化合物:①酒精,②氯化铵,③氢氧化钡,④氨水,⑤蔗糖,⑥高氯酸,⑦氢硫酸,⑧硫酸氢钾,⑨磷酸,⑩硫酸。 请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⑥⑦⑧⑨⑩ (2)②③⑥⑧⑩ (3)⑦⑨ 知识点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 3.在100 mL 0.1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 + 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热 B .加入100 mL 0.1 mol·L - 1的醋酸溶液 C .加入少量的0.5 mol·L - 1的硫酸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阐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提问〗在初中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实验安全问题是要注意的? 〖学生思考并交流〗制取并收集氧气、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浓硫酸的稀释三个实验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假如这些问题我们忽视了,容易引起什么后果? 2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必修一)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必修一) 班级姓名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考点解析】: 1.知道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的名称、形状、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能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2.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根据试题有关要求设计、评价和改进实验方案,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初步学会常见物质的检验 ? 4.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5.初步学习蒸馏、萃取等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6.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安全使用标志,知道紧急处理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知识梳理】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规则 要做到实验安全,要注意以下问题: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2)识别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看课本P4的图片标志) 二、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化学实验包括:(一)气体的制备、净化与干燥、收集和尾气处理。(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物理方法:溶解、过滤,蒸发浓缩法,结晶、重结晶法、蒸馏法、分馏法、萃取法、分液法,渗析法,盐析法;2、化学方法(三)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三、物质的分离、检验和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如:粗盐的提纯 A、实验用品: B、操作:1、 2 3. (如果要得到不溶性杂质则步骤为: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C、在进行过滤和蒸发时应注意哪几点为什么 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②滤液液面稍低于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②玻璃棒紧靠③漏斗末端紧靠 2、蒸发结晶: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的差异分离固体混合物。 A、实验用品: 注意点: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 # ②当出现时就停止加热 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夹持,后放在上 ④蒸发皿中溶液不超过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但不同 ..的液态混合物(一般沸点相差30℃以上)。 例如酒精与水的分离海水的淡化蒸馏水的制取石油的分馏 B、实验用品: C、温度计的位置冷凝水的流向: ] 碎瓷片的作用 4、分液:分离的两种液体。主要仪器:。 如:分离苯和水的混合物 萃取:利用溶质在两种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将溶质。萃取后再通过的方法分离。萃取和分液一般在中进行。如从碘水提纯碘 A、萃取剂的选择: 酒精不能用作剂的原因: B、实验用品: D、步骤: ! E、分液漏斗使用是要注意:1.使用前要检漏2.漏斗下口尖端与烧杯内壁相切 3.分液时,下层液体流入烧杯中,上层液体从漏斗口倒出。 三、物质的检验(硫酸盐) Cl-检验:离子反应: SO42-检验: 离子反应: NH4+检验: 离子反应: Fe3+检验:离子反应: Al3+检验:离子反应: ~ 钠焰色:钾的焰色: 四、粗盐的提纯 a)粗盐水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其中哪些是杂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学习重点】实验安全常识、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预备知识】 一、你记得这些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吗? 1.酒精灯 a.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 b.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酒精。 c.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熄,不能用嘴吹灭。 d.万一洒出的酒精着火,不要惊慌,应该立即用铺盖。 e.使用前检查灯内是否有酒精,酒精占 容积。 2.试管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不要垫石棉网,但要先进行预热,以免试管炸裂,若为液体时,则不超过1/3,试管倾斜,管口不;若为固体,应平铺底部,管口略向,以免水蒸气冷凝倒流炸裂试管。同时,加热时用试管夹夹试管的位置___________。 3.量筒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___________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___________。同时,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4.托盘天平 要放置___________,使用前要___________,砝码和游码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时注意物体___________。 5.烧杯 给烧杯加热时要___________,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以不超过烧杯容积的___________为宜,以防烧杯内沸腾时液体外溢。烧杯加热时,烧杯外壁___________,烧杯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烧杯内液体溅出。 二、你记得这些操作吗? 1.在实验室,我们如何取用药品呢?

高二化学选修4学案及例题

第二章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一)概念与计算 1.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 公式:v =单位:或

3. 注意事项: ①可以通过直观现象(沉淀出现先后、气泡生成的剧烈程度等)来定性说明反应的快慢; 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的,不是瞬时速率; ③一定温度下,固体和纯液体物质,单位体积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因此它们的化学反应速率也视为常数,此时可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得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由于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物质的浓度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时温度等也可能变化),因此在不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是不同的。一般不考虑温度对速率影响,速率的不断减小的; ⑤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其数值不一定相同,但其意义相同。其数值之比等于。 对于反应:m A+n B p C+q D V A∶V B∶V C∶V D=m∶n∶p∶q [例1]某温度时,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 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反应开始至 2min ,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例2]在2A + B = 3C + 4D的反应中, 下列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 = 0.5 mol/(L·s) B. V(B) = 0.3 mol/(L·s) C. V(C) = 0.8 mol/(L·s) D. V(D) = 1 mol/(L·s) 【总结】对于同一反应,比较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大小时,要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才能比较。 [练习1]反应:N2+3H22NH3在不同条件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 ①V(NH3)== 0.6mol/(L·min) ②V(N2) == 0.4 mol/(L·min) ③V(H2)== 0.8 mol/(L·min) 这三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由快到满的顺序为。 [练习2]在温度不变时,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H>0,若反应浓度由0.1mol/L降到0.06mol/L 需要20s,那么由0.06mol/L降到0.036mol/L,所需时间为() A.10s B.12s C.大于12s D.小于12s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有效碰撞模型 (1)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全集(含答案)

【目标导航】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示。 2、懂得发生实验事故时的一些简单处理方法,能正确使用一些基本仪器并进行一些 简单的实验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练习蒸 馏、萃取等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 对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学习难点】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第一课时:实验基础知识 【问题导学】 1、如何保证实验安全?(课本第4页) 2、课本第4页,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试给下列几类物品举例。 易燃气体 易燃液体 自燃物品 爆炸品 剧毒品 腐蚀品 氧化剂 3、你听过实验中的“六防”吗?试着查查资料,了解一下,把你不熟悉的地方标记一下。 5、你认识下列仪器吗?是否知道他们的作用?

上面仪器中哪些可用作反应容器? 哪些可以直接加热? 哪些可以间接加热? 强调:胶头滴管 【练习】1、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酒精灯不慎碰到起火时可用水扑灭 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至通风处抢救 C、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浓硫酸 E、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加热再通氢气 F、拿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G、在通风橱中制备有毒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练习】2、加热固体试剂时,不能使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烧杯 C. 蒸发皿 D. 坩埚 【问题导学】6、初中你一定学过很多基本实验操作,一起来复习一下。 (1)药品取用: 原则

高二化学导学案: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新人教版选修三)讲述

《选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导学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 1. 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2. 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 3. 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4. 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 1.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是指 2. ,叫做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必修2)中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等的周期性变化。 【复习】 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课前练习】完成下表: 【科学探究】教材P14 考察(观察)元素周期表,探究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共有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写出每个周期开头第一个元素和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的通式。为什么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个纵列?周期表上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简称“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每个纵列的价

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 3.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课本图1-16所示。除ds 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H除外)、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 4.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5.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 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归纳】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1.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决定所在周期数 Pd [Kr]4d10,最大能层数是4,但是在周期数= (钯除外) 46 第五周期。 2.外围电子总数决定排在哪一族如: Cu 3d104s1,10+1=11尾数是1所以, 29 是IB。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原子结构以及递变规律的具体体现。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 (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学与问】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 理解这种趋势?周期表中的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