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间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间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2, p.434 (1943); Vol. 10, p.74 (1930).

m-NITROACETOPHENONE

[Acetophenone, m-nitro-]

Submitted by B. B. Corson and R. K. Hazen.

Checked by Roger Adams and W. W. Moyer.

1. Procedure

In a 1-l. wide-mouthed Erlenmeyer flask, immersed in an ice-salt bath contained in a 2-gal. earthenware crock, is placed 150 cc.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The flask is equipped with an efficient mechanical stirrer, a small dropping funnel, and a thermometer reaching almost to the bottom of the flask (Note 1). The stirrer is started, and, when the sulfuric acid has cooled to ice temperature or below, 60 g. (0.5 mole) of pure acetophenone is slowly dropped in from the dropping funnel at such a rate (about ten minutes for the addition) that the temperature does not rise above 5° (Note 2). After the reaction mixture has cooled, this time to about ?7°, the cooled (15–20°) nitrating mixture, consisting of 40 cc. (0.65 mole) of nitric acid (sp. gr. 1.42 at 15.5°) (Note 3) and 60 cc.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is added through the dropping funnel at such a rate (100–120 drops per minute)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mixture remains at 0° or lower (Note 4). After the nitrating acid has been added, stirring is continued for ten minutes longer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flask are poured (Note 5), with vigorous manual stirring, into a mixture of 750 g. of cracked ice and 1.5 l. of water. The product separates as a yellow flocculent solid.

After the ice has melted, the product is filtered by suction and the somewhat sticky mass pressed as dry as possible. It is transferred to a mortar and triturated with three successive 300-cc. portions of cold water (to remove acid); it is then stirred to a mush with two successive 25-cc. portions of ice-cold ethyl alcohol (to remove adhering oil); the solid is pressed dry on the suction filter after each of the five washings. The product is pressed on a porous plate and, when fairly dry (about one hour), is dissolved in 100–120 cc. of hot ethyl alcohol(Note 6). The dark solution is filtered quickly through a small suction funnel (Note 7), and the hot filtrate is poured slowly into 1 l. of cold water which is stirred vigorously (Note 8) with a stirring rod during the addition and for several minutes afterward. After standing a few minutes the yellow solid is filtered by suction, washed with 200 cc. of cold water, sucked dry, and pressed out on a porous clay plate.

When the reprecipitated m-nitroacetophenone (50–55 g.) is dry it is dissolved in 100 cc. of hot alcohol in a 300-cc. Erlenmeyer flask. The flask is then immersed in an ice bath and shaken vigorously while crystallization is taking place. Because of the great change in solubility between 60° and 50° the agitation of the liquid must be vigorous during this temperature interval, or large clumps of crystals will be formed instead of the purer and more easily dried mush. After the temperature has reached 20° (about one hour) the mixture is filtered by suction (Note 9). The solid (Note 10) is washed with 10 cc. of ice-cold alcohol and pressed dry on a clay plate. The product is light yellow; it softens at 74° and melts at 76–78°. The total yield is 45 g. (55 per cent of the theoretical amount) (Note 11).

2. Notes

1. The only flask found suitable for this preparation is the 1-l. wide-mouthed Erlenmeyer. A large flask

is necessary to ensure rapid cooling. A propeller with long, wide blades agitates the viscous liquid much more efficiently than a stirrer of the centrifugal type. The blades should be as long as allowed by the wide mouth of the flask. The thermometer which is to recor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mixture should enter at an angle and reach almost to the bottom of the flask, since the amount of liquid is small. The thermometer should have the zero point at least 15 cm. from the bulb in order to facilitate reading the temperature.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temperature be watched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A smaller ice-salt bath than that contained in a 2-gal. earthenware crock is inadequate.

2. The same dropping funnel can be used, without washing, for the addition of the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the acetophenone, and the nitrating mixture. With rapid stirring the acetophenone can be easily added in seven minutes without rais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mixture above 3°.

3. Nitric acid of lower specific gravity than 1.42 at 15.5° yields an impure product. Ordinary concentrated nitric acid usually has to be strengthened by the addition of fuming nitric acid.

4. Two conditions are necessary for a good nitration: low temperature (0° or below) and rapidity of addition of the nitrating mixture (not longer than forty-five minutes). With efficient cooling the temperature can be held between ?5 and 0°. If the temperature should rise once or twice to 3° no harm is done provided that the reaction mixture is quickly cooled back to the correct temperature. In order to avoid local heating the delivery tube of the dropping funnel should be so directed as to deliver the nitrating acid near the site of greatest agitation.

The rate of stirring must be rapid. The optimum speed will b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stirrers, depending on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blades. For the stirrer described the speed is 1600 r.p.m. During the addition of acetophenone this high speed is not necessary; in fact, it cannot be maintained on account of excessive splashing. However, during the addition of the nitrating acid the reaction mixture thickens and high-speed stirring becomes possible. The ice-salt mixture must be stirred repeatedly with a stick, and fresh ice and salt must be added from time to tim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bath should be around ?16°. Enough liquid should be present in the cooling bath so that the lower half of the flask is immersed in brine. If no especial care is exercised, the addition of the nitrating acid requires from two to three hou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temperature at 0° or below. This long exposure to the mixture of sulfuric and nitric acids is as harmful as a rise of temperature; the product is of poor quality and the yield drops from 55 to 15 per cent or less.

By using solid carbon dioxide as the cooling medium and also adding it directly to the reaction mixture, a temperature of ?20° can be maintained during the nitration.1 According to W. W. Hartman, private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solid carbon dioxide in this way permits larger runs of m-nitroacetophenone to be made.

5. The experiment should not be stopped until the product has been poured into ice water.

6. Although 55° suffices to dissolve the m-nitroacetophenone it is desirable to bring the alcoholic solution to a boil to avoid crystallization during filtration.

7. Excessive frothing in the filter flask is easily checked by pinching off the suction tube from time to time.

8. Vigorous stirring and slow pouring are absolutely necessary. In the absence of either, the product will be lumpy rather than flocculent.

9. Since the solubility curve is so flat in the vicinity of room temperatur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cool very low before filtering. The difference in solubility between 20° and 10° amounts to only 1 g. per 100 cc. of solution. The solubility of m-nitroacetophenone in 96 per cent alcohol is as follows:

TemperatureWeight in 10 cc.TemperatureWeight in 10 cc.

8°0.1648° 1.88

170.2550 2.38

220.3152 3.08

230.3453.5 4.05

270.4156 5.46

280.45578.05

320.645911.00

390.976015.60

42 1.22

10. A small additional yield (about 5 g.) may be obtained from the mother liquor by concentrating to 20 cc. and then cooling in ice.

11. This work was aided by a grant from the Cyrus M. Warren Fund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3. Discussion

m-Nitroacetophenone has usually been prepared by the nitration of acetophenone;1, 2 it has been made also by the hydrolysis of m-nitrobenzoylacetoacetic ester.3 The procedure given above has been modified by Morgan and Watson; the modified procedure is reported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m-nitroacetophenone to 83 per cent of the theoretical amount.4

This preparation is referenced from:

z Org. Syn. Coll. Vol. 7, 393

References and Notes

1.Barkenbus and Clements, J. Am. Chem. Soc. 56, 1369 (1934).

2.Emmerling and Engler, Ber. 3, 886 (1870); Buchka, ibid. 10, 1714 (1877); Engler, ibid. 18, 2238

(1885); v. Kostanecki and Tambor, ibid. 34, 1691 (1901); Rupe, Braun, and v. Zembruski, ibid.

34, 3522 (1901); Camps, Arch. Pharm. 240, 5 (1902).

3.Gevekoht, Ann. 221, 334 (1883).

4.Morgan and Watson, J. Soc. Chem. Ind. 55, 29T (1936).

Appendix

Chemical Abstracts Nomenclature (Collective Index Number);

(Registry Number)

sulfuric and nitric acids

m-nitrobenzoylacetoacetic ester

ethyl alcohol,

alcohol (64-17-5)

sulfuric acid (7664-93-9)

nitric acid (7697-37-2)

carbon dioxide (124-38-9)

Acetophenone (98-86-2)

m-Nitroacetophenone,

Acetophenone, m-nitro- (121-89-1)

Copyright ? 1921-2005, Organic Synthes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物质的红外吸收峰

第四节各类有机化合物红外吸收光谱 σ伸缩振动,δ面内弯曲振动,γ面外弯曲振动 一、烷烃 饱和烷烃IR光谱主要由C-H键的骨架振动所引起,而其中以C-H键的伸缩振动最为有用。在确定分子结构时,也常借助于C-H键的变形振动和C-C 键骨架振动吸收。烷烃有下列四种振动吸收。 1、σC-H在2975—2845 cm-1范围,包括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对称与不对称伸缩振动 2、δC-H在1460 cm-1和1380 cm-1处有特征吸收,前者归因于甲基及亚甲基C-H的σas,后者归因于甲基C-H的σs。1380 cm-1峰对结构敏感,对于识别甲基很有用。共存基团的电负性对1380 cm-1峰位置有影响,相邻基团电负性愈强,愈移向高波数区,例如,在CH3F中此峰移至1475 cm-1。 异丙基1380 cm-1裂分为两个强度几乎相等的两个峰1385 cm-1、1375 cm-1叔丁基1380 cm-1裂分1395 cm-1、1370cm-1两个峰,后者强度差不多是前者的两倍,在1250 cm-1、1200 cm-1附近出现两个中等强度的骨架振动。 3、σC-C在1250—800 cm-1范围内,因特征性不强,用处不大。 4、γC-H分子中具有—(CH2)n—链节,n大于或等于4时,在722 cm-1有一个弱吸收峰,随着CH2个数的减少,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位移,由此可推断分子链的长短。 二、烯烃 烯烃中的特征峰由C=C-H键的伸缩振动以及C=C-H键的变形振动所引起。烯烃分子主要有三种特征吸收。 1、σC=C-H 烯烃双键上的C-H键伸缩振动波数在3000 cm-1以上,末端双键氢 C=CH2 在3075—3090 cm-1有强峰最易识别。 2、σC=C 吸收峰的位置在1670—1620 cm-1。随着取代基的不同,σC=C吸收峰的位置有所不同,强度也发生变化。 3、δC=C-H烯烃双键上的C-H键面内弯曲振动在1500—1000 cm-1,对结构不敏感,用途较少;而面外摇摆振动吸收最有用,在1000—700 cm-1范围内,该振动对结构敏感,其吸收峰特征性明显,强度也较大,易于识别,可借以判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的车间生产工艺规程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的车间生 产工艺规程

目录 1.产品概述 (4) 1.1 化学名称 (4) 1.2 产品化学结构 (4) 1.3 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4) 1.4 临床用途:有机合成中间体,是制造合霉素和氯霉素等医药的原料 (5) 1.5包装规格要求及贮藏 (5) 2. 设计原理 (5) 2.1工艺路线选择 (5) 2.2设备选型和材质选用 (5) 2.3设计围 (5) 3.反应过程 (6) 3.1反应机理 (6) 4.生产方法及工艺规程 (6) 4.1 生产 (6) 4.1.1 设计采用原料 (6) 4.1.2 生产工艺路线 (6) 4.2化学反应式 (6)

5.生产工艺工程 (6) 5.1 原料配比 (6) 5.2 主要工艺条件及详细操作过程 (6) 5.3工艺过程简图 (7) 5.4 异常现象的处理和有关注意事项 (7) 5.5重点工艺控制点 (8) 6 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8) 6.1 生产中间体控制项目 (8) 6.2 成品出厂质量标准 (8) 7.主要设备选择 (9) 7.1 设备选型及选材 (9) 7.1.1反应器的选择 (9) 7.1.2 塔设备的选择 (9) 7.1.3 换热器的选择 (10) 8.生产分析 (11) 8.1 说明 (11) 现行的药品生产管理规为卫生部颁布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GMP) 8.2 车间分析任务 (11) 8.2.1 原材料抽样分析 (11) 8.2.2 生产中间体、半成品的分析控制 (13) 8.2.3 其它分析项目 (15) 9. 环境保护 (16) 9.1车间环境概况 (16) 9.2 车间三废处理情况 (16) 10.生产安全与劳动保护 (17) 10.1 有毒害物的防措施 (17) 10.2 火灾、爆炸防措施 (17) 10.3 化学灼伤害措施 (17) 10.4 人身防护措施各装置 (18) 11.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运行功能 (18) 12.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19) 13. 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19) 14.物料平衡表 (19) 15.附录 (20)

对甲苯乙酮的制备

对甲苯乙酮的制备 作者:xxx 学号:xxx 摘要:以甲苯和乙酸酐为原料,无水氯化铝为催化剂,制备对甲基苯乙酮。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掌握实验室中利用Friedel Crafts酰基化制备对甲基苯乙酮的原理和方法。同时要求掌握带有气体吸收装置的加热回流等基本操作,学会控制无水的反应条件。 关键词:对甲苯乙酮、傅克酰基化反应、乙酸酐、尾气吸收 The preparation of toluene Acetophenone Author: xxx Number: xxx Abstract: Toluene and acetic anhydride is as raw materials,Anhydrous aluminium chloride is as catalyst to preparate for methyl acetophenone. In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we require to master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methyl acetophenone using Friedel Crafts acyl laboratory. At the same time,we require to master with gas absorption heating reflux device and other basic operations,to learn to control the anhydrous reaction conditions. Keywords: absorption of toluene acetophenone, Friedel Crafts acylation reaction,acetic anhydride, tail gas 对甲基苯乙酮为无色略带黄色的透明液体,在稍低的温度下凝固,具有山楂子花的芳香及紫苜蓿、蜂蜜和香豆素的香味,且香气较苯乙酮较为柔和,极度稀释后有及草莓似的甜香味。对甲基苯乙酮的沸点为226度,熔点为28度,密度为1.0051,折射率为1.5335,闪点为92度,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和丙二醇等,几乎不溶于水和甘油。对甲基苯乙酮有毒,应避免吸入对甲基苯乙酮的蒸气,避免与眼睛、皮肤接触,其存在于烤烟烟叶、白肋烟烟叶、香料烟烟叶、烟气中。天然存在于可可、黑醋栗、玫瑰木油、巴西檀木油、西藏柏木油、芳樟油,以及含羞草中。制备对甲基苯乙酮主要是采用乙酰化法,以甲苯和醋酸酐为原料,在无水三氧化铝催化剂存在下,进行乙酰化反应,然后冰解、中和、水洗、分离、蒸馏而得。也可以从巴西檀香木、玫瑰木等天然原料中经精馏提取而得。对甲基苯乙酮常用于调和花精油,也用于香皂及草莓等水果味香料的制造。对甲基苯乙酮也常用于烘烤食品、糖果、布丁,可用于日化香精和食用香精的配方中。 1.结果与讨论 1.1.实验装置的选取

苯乙酮性质、用途及生产工艺

苯乙酮的特性、用途与生产工艺 概述: 苯乙酮,又称乙酰苯,沸点(℃):,相对密度(水=1):(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是最简单的芳香酮,其中芳核(苯环)直接与羰基相连。以游离状态存在于一些植物的香精油中。纯品为无色晶体。市售商品多为浅黄色油状液体。有像山楂的香气。微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能与蒸气一同挥发。 苯乙酮分子结构:甲基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苯环和羰基C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苯乙酮能发生羰基的加成反应、α活泼氢的反应,还可发生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主要生成间位产物。 苯乙酮可在三氯化铝催化下由苯与乙酰氯、乙酸酐或乙酸反应制取。另外,由乙苯催化氧化为苯乙烯时,苯乙酮为副产物。 苯乙酮主要用作制药及其他有机合成的原料,也用于配制香料。用于制香皂和香烟,也可用做纤维素醚,纤维素酯和树脂等的溶剂以及塑料的增塑剂,有催眠性。现在苯乙酮大多以异丙苯氧化制苯酚和丙酮的副产品获得,它还可由苯用乙酰氯乙酰化制得。 苯乙酮的制备: 【仪器及药品】 药品:乙酸酐苯硫酸镁盐酸氯化铝氢氧化钠 仪器:圆底烧瓶冷凝管滴液漏斗蒸馏装置干燥管搅拌装置 【操作步骤】 向装有10ml恒压滴液漏斗、机械搅拌装置和回流冷凝管(上端通过一氯化钙干燥管与氯化氢气体吸收装置相连)的100ml三颈烧瓶中迅速加入13g()粉状无水三氯化铝和16ml(约14g,无水苯。在搅拌下将4ml(约,)乙酐自滴液漏斗慢慢滴加到三颈烧瓶中(先加几滴,待反应发生后在继续滴加),控制乙酐的滴加速度以使三颈烧瓶稍热为宜。加完后(约10min),待反应稍和缓后在沸水浴中搅拌回流,直到不再有氯化氢气体逸出为止。将反应混合物冷到室温,在搅拌下倒入18ml浓盐酸和30g碎冰的烧杯中(在通风橱中进行),若仍有固体不溶物,可补加适量浓盐酸使之完全溶解。将混合物转入分液漏斗中,分出有机层(哪一层),水层用苯萃取两次(每次8ml)。合并有机层,依次用15ml10%氢氧化钠、15ml水洗涤,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先在水浴上蒸馏回收苯,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蒸去残留的苯,稍冷后改用空气冷凝管(为什么)蒸馏收集195~202℃馏分,产量约为(产率85%)。纯苯乙酮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注意事项】 1,滴加苯乙酮和乙酐混合物的时间以10min为宜,滴的太快温度不易控

对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对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利用Friedel-Crafts 酰化反应制备芳香酮的原理和方法; 2.复习带尾气吸收装置的回流装置的安装和使用; 3.复习分液漏斗的使用规程及注意事项; 4.复习固体干燥液体的方法和原理; 5.学习减压蒸馏的原理,方法及仪器装置的安装和使用 二、实验原理 先问学生在苯环上引入烷基和羰基的方法?总结(1)先在苯环上引入卤素,再利用格氏试剂等的操作,达到目的。(2)利用Friedel-Crafts 反应,包括烷基化和酰基化。该方法操作步骤较多,且格氏试剂反应的效果易受影响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今天选择Friedel-Crafts 反应,向学生解释Friedel-Crafts 反应的原理,解释Lewis 酸的作用机理(常用的如AlCl 3,ZnCl 2,FeCl 3等),以AlCl 3为例: HX ArR RX ArH AlCl +??→?+3 HCl RCOAr ArH RCOCl AlCl +??→?+3(R 包括Ar) HCl RCOAr ArH O RCO AlCl +??→?+32)( 然后联系到今天要合成的对甲基苯乙酮,通常可用无水AlCl 3催化,酰氯反应剧烈,且受空气中的水分影响较大;酸酐反应温和,易控制,乙酸基本达不到反应效果或者说反应极慢,因此本实验选择乙酸酐作为原料。 主反应: COOH CH COAr CH ArH O CO CH AlCl 33233)(+??→?+ 副反应:主要是生成邻硝基苯乙酮,它与主产物之比一般不超过1:20。 向学生详细解释反应机理,并说明无水三氯化铝易与空气中的水反应,使反应受到影响,因此整套反应仪器装置必须是干燥的。 反应完毕,用盐酸冰水混合物是为了使产物从络合物中析出,并将催化剂三氯化铝以离子形式转移到水相中。 减压蒸馏原理下一节讲。 三、实验装置 仪器选择: 反应装置:三颈瓶,蒸馏头,冷凝管,温度计套管,100℃温度计,恒压漏斗,干燥管(这些仪器都必须是干燥的,事先必须烘干),玻璃漏斗 洗涤装置:分液漏斗 干燥装置:带塞子的干燥的锥形瓶1个 减压蒸馏装置:100ml 圆底烧瓶(根据量多少),克氏蒸馏头,毛细管,冷凝管,三叉燕尾管,3个50ml 圆底烧瓶(一个大组准备一套,且必须事先烘干) 反应装置注意十字夹,万用夹的夹法,冷凝管的进出水,安装装置的先后顺序,尾气吸收漏斗的位置,整套装置的安装美观与否。 洗涤装置:分液漏斗;涂凡士林,检漏,铁圈选择,静置时小孔凹槽位置,放液顺序,回收装置。 减压蒸馏装置:十字夹、万用夹的夹法,毛细管插入的深度,冷凝管的位置和进出水口,温度计的安装,燕尾管的安装,凡士林的涂抹位置,接收瓶的固定,真空泵与燕尾管的连接,安全瓶的用法,整套装置的美观,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加热、抽压、停止、拆装置的顺序,气压计的使用,收集馏分温度范围的计算。

对硝基苯酚的制备

实验令邻、对硝基苯酚的制备P.178 【实验目的】 1掌握水蒸气蒸馏的原理及操作; 2学习苯酚的硝化反应。 【实验原理】一主反应 沸点214 C 279C 熔点45 C 114C 1副反应 (1)氧化;(2)二硝化。(措施:低温5-10C ) 2产物的物 质的量之比 苯酚:(邻+对)=1:1 3混合物分离 熔、沸点都相差很大(分子内氢键与分子间氢键) 二水蒸气蒸馏(第54页) 1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和适用的四种情况? 2基本原理: 1 )纯水体系 P 水增大》P总=1atm时,沸腾,100C 升温 2)水+A混合体系 NO2

P 总=P A + P水 P总P水、PA土匀增大升 P总=1atm时,沸腾,沸点<100 C 温

二水蒸气蒸馏装置 1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加沸石,安全管的作用及位置。 2导气管:保持通畅、下斜,水夹的作用。 3蒸馏过程:先蒸出苯,后蒸出邻硝基苯酚。 【注意事项】 1逐滴滴入浓硝酸,才能维持温度5-10C 。 2对位产物重结晶后的滤液,不要倒掉。 3水蒸气蒸馏时,可以在三颈烧瓶的底部另加热少许。 4必要时,可以不用石棉网,直接给蒸汽发生器加热。 5反应残液处理:加10毫升1% NaOH 溶液。 【实验结果】 馏出液:含水、A 。 【实验装置与步骤】 一反应装置 铁圈 铁架台 l ;inL 沐硝酸 温度计 L - gIU L <7 5 5m 外 “ * 5 t 4 0 1 础 三实验步骤

1产品的颜色、形状: 2产率 M 邻 邻:产率= X100% M 理论 M 对 对:产率= X100% M 理论 M 邻+ M对 总产率二X100% M 理论 3实验得失分析: 【问题与讨论】第179页:1、2题 3简单的流程图,说明邻、对硝基苯酚二者从混合物到纯品的过程。

年产5000吨乙酰苯胺的车间生产工艺设计.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1份(1页)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39页)计算机绘图图纸1套(2张)

课程设计任务书

退热冰[1]即乙酰苯胺,学名N-苯(基)乙酰胺,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退热剂、防腐剂和染料中间体,由苯胺和冰醋酸通过酰化反应[2]制得。 关键词:退热冰;乙酰苯胺;生产;车间设计

摘要 (i) 1.设计说明 (1) 1.1 概述 (1) 1.2 设计依据 (1) 1.2.1 依据 (1) 1.2.2 主要技术资料 (1) 1.3 设计范围 (2) 1.4 设计原则 (2) 2.产品简介 (3) 3.化学原理及酰化工艺规程 (4) 3.1 化学反应原理 (4) 3.2 乙酰苯胺工艺酰化过程说明 (4) 3.2.1 酰化岗位操作法 (4) 3.2.2 制片岗位操作法 (6) 3.2.3 泵房岗位操作法 (7) 4.工艺流程示意图 (10) 5.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及设备的计算选型 (11) 5.1 物料衡算 (11) 5.1.1 概述 (11) 5.1.2 乙酰化过程的物料衡算 (12) 合计:9183.56 (14) 合计:9183.56 (14) 5.1.3 减压蒸馏岗的物料衡算 (14) 5.2 能量衡算 (16) 5.2.1 概述 (16) 5.2.2 热量衡算计算 (17) 5.2.3 比热的计算 (18) 5.2.4 酰化反应热量衡算 (19) 5.2.5 减压蒸馏热量衡算 (20) 5.3 设备计算和主要工艺设备选型 (21) 5.3.1 工艺设备选型原则 (21) 5.3.2 酰化反应罐 (22) 5.3.3 回收苯胺储罐 (22) 6.生产分析控制 (23) 6.1 概述 (23) 6.2 分析项目 (23) 6.2.1 原料质量标准及规格 (23) 6.2.2 中间体、半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生产控制(分析) (24) 7.厂房和车间布置的设计方案 (26) 7.1 工艺布局的基本要求 (26) 7.2 洁净室(区)布置要求 (26) 7.2.1 一般规范 (26)

药物合成反应习题集

《药物合成技术》 习题集 适用于制药技术类专业 第一章概论 一、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是什么?学好本课程对从事药物及其中间体合成工作有何意义? 二、药物合成反应有哪些特点?应如何学习和掌握? 三、什么是化学、区域选择性?举例说明。 四、什么是导向基?具体包括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五、药物合成反应有哪些分类方法?所用试剂有哪些分类方法?举例说明。 六、查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报道药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动态? 第二章卤化技术(Halogenation Reaction) 一、简答下列问题 1.何为卤化反应?按反应类型分类,卤化反应可分为哪几种?并举例说明。 2.在药物合成中,为什么常用卤化物作为药物合成的中间体? 3.在较高温度或自由基引发剂存在下,于非极性溶剂中,Br 2 和NBS都可用于烯丙位和苄位的溴取代,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比较X 2 、HX、HOX对双键离子型加成的机理、产物有何异同,为什么? 5.解释卤化氢与烯烃加成反应中,产生马氏规则的原因(用反应机理)。为什么Lewis酸能够催化该反应? 6.解释溴化氢与烯烃加成反应中,产生过氧化效应的原因? 7.在羟基卤置换反应中,卤化剂(HX、SOCl 2、PCl 3 、PCl 5 )各有何特点,它们的 使用范围如何? 二、完成下列反应 三、为下列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条件,并说明原因。 四、分析讨论 1.试预测下列各烯烃溴化(Br 2/CCl 4 )的活性顺序。

2.在乙胺嘧啶中间体对氯氯苄的制备中,有如下两条路线,各有何特点?试讨论其优缺点。 3.以下是三种制备溴乙烷的方法,其中哪种适合工业生产,哪种适合实验室制备? 4.在氯霉素生产过程中,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时, (1)反应有无催化剂?若有,属于哪种催化剂? (2)将对硝基苯乙酮与溶于氯苯中,加热至24-25℃,滴加少量溴,当有HBr生成并使反应液变色则可继续加溴,否则需升温至50℃直至反应开始方可继续滴加溴,为什么? (3)反应毕开大真空排净溴化氢,反应过程中溴化氢也不断移走,是不是移得越净越有利于反应?为什么? (4)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烷基化技术 (Hydrocarbylation Reaction ,Alkylation) 一、解释概念及简答 1.常用的烃化剂有哪些?进行甲基化及乙基化时,应选择哪些烃化剂?引入较大烃基时应选用哪些烃化剂? 2.什么叫相转移催化反应?其原理是什么?采用相转移催化技术有什么优点? 3.利用Gabriel反应与Delepine反应制备伯胺时,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点? 4.什么是羟乙基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5.进行F-C烃化反应时,芳香族化合物结构、卤代烃对反应有何影响?常用哪些催化剂?如何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6.若在活性亚甲基上引入两个烃基,应如何选择原料和操作方法?并解释原因。 二、利用Williamson法制混合醚时,应合理选择起始原料及烃化试剂,试设计下列产品的合成方法,并说明原因,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完成下列反应 四、为下列反应选择适当的原料、试剂和条件,并说明依据。 五、利用所给的原料,综合所学知识合成下列产品 1.以甲苯、环氧乙烷、二乙胺为主要原料,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条件合成局麻药盐酸普鲁卡因。 2.以乙苯为主要原料,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条件合成氯霉素中间体对硝基-α-胺基

2-硝基苯酚-4-磺酰胺的合成

第!"卷第#期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年+月,-./(01-2345/-67489601.(9$4/:9594::;< ! !!!!!!!!!!!!!!!!!!!!!!!!!!!!!!!!!!!!!!!!!!!!!!!!!!!!!!!! ’)**! 文章编号:!**=>#+=?()**!)*#>**!*>*" )>硝基苯酚>">磺酰胺的合成 李燕芸,尹振晏,胡应喜,刘霞,陈赤阳,刘彬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系,北京!*)=**) 摘要:以邻氯硝基苯为原料,经氯磺化、氨解、水解酸化三步反应制备了)>硝基苯酚>">磺酰胺。研究了各步反应的影响因素,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优化了反应条件,最优反应条件是:!(邻氯硝基苯)@!(氯磺酸)A!@",分次投料,并加入一定量的无水硫酸钠,反应温度为!"*B,反应时间为=C D E;将所得产品按!()>硝基氯苯>">磺酰氯)@!(氨水)A!@!’F加入氨水中,反应温度为#G C"*B,低温反应)E;最后于#*H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反应温度!**C!*F B,反应时间为#C"E,并加入相转移催化剂,最后进行酸化,抽滤后得目标产品。总收率由F*H提高为D*H,并对三步所得产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 关键词:染料;中间体;氯磺化;氨解;水解酸化;邻氯硝基苯 中图分类号:5I=!)’=文献标识码:0 染料中间体是合成各种染料的重要物质。由它能制成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染料,给人以美感。)>硝基苯酚>">磺酰胺的合成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可以制成许多种中性和酸性染料,应用范围很广。但)>硝基苯酚>">磺酰胺的现行生产工艺落后,流程长,原料消耗大,操作繁杂,三废较多,收率低,仅为"+H C F*H[!],三废中污染最重的是废气和废液。传统工艺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应针对废液的复杂组成、强酸性、腐蚀性的特点,研究它的回收利用。本实验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并优化了反应条件,在最优条件下产品总收率提高到D*H。 !实验部分 !’!试剂与仪器 氯磺酸(分析纯,北京福星化工厂);邻氯硝基苯(化学纯,军事医学科学院药材供应站);新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燕芸(!+=">),女,北京,副教授。洁尔灭(北京双桥制药二厂);氢氧化钠、氨水均为化学纯。 29/—DF*型红外光谱分析仪(美国(JK%L &;M公司);调温型电热套(河北省黄骅市新兴电器厂);N)F—)2型电动搅拌机(杭州仪表电器厂);真空泵(沈阳市三环真空技术研究所)。!’)实验原理 本实验以邻氯硝基苯为原料,经氯磺化、氨化、水解酸化三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氯磺化反应氯磺酸可以看作是:-# >76&的络合物,是氯磺化的首选试剂[)],采用!(邻氯硝基苯)@!(氯磺酸)A!@("C F)或更多的氯磺酸,可制得">氯>#>硝基苯磺酰氯。!’)’)氨化反应在氨水中将芳磺酰氯氨化制备)>硝基氯苯>">磺酰胺。 !’)’#水解反应将氨化后产物再在液碱中水解,经酸化得)>硝基苯酚>">磺酰胺。!’#最优条件实验 本实验是以邻氯硝基苯为原料,经氯磺化,氨化,水解酸化三步反应来合成)>硝基苯酚>">磺酰胺。在实验中通过平行实验,对每一步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 万方数据

实验十二 苯亚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实验十二 苯亚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羟醛缩合反应原理和方法; 2、掌握反应温度控制方法;巩固滴液漏斗、搅拌器的使用。 3、巩固产物重结晶的方法。 二、反应原理 NaOH -H 2O C 6H 5CHO + CH 3COC 6H 5 C 6H 5CHOHCH 2COC 6H 5 C 6H 5CH=CHCOC 6H 5 反应历程: OH +H 2C O H H 2C O +C H 2C O C O C O CH 2 O O +C CH 2 O O C CH 2 O OH +OH C 6H 5CH=CHCOC 6H 5 -H 2O

四、实验装置图 五、反应步骤 苯亚甲基苯乙酮是由苯甲醛与苯乙酮在10%氢氧化钠溶液催化下缩合而合成。为了使反应顺利进行和控制苯甲醛的滴加速度,通常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滴液漏斗的三颈瓶中进行。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恒压漏斗的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5mL10%氢氧化钠溶液、50mL 95%乙醇和12ml苯乙酮。保持反应温度在20~250C之间,搅拌下由恒压漏斗滴加10mL 苯甲醛,控制滴加速度(5-10min滴完)。滴加完毕后,继续保持此温度搅拌搅拌1~1.5h,即有固体析出。反应结束后将三口烧瓶置于冰水浴中冷却15~30min,使结晶完全。 抽滤收集产物,用水充分洗涤,至洗涤液对PH 试纸显中性,得苯亚甲基苯乙酮粗品。粗产物用95%乙醇重结晶(每克产物约需4~5mL溶剂),若溶液颜色较深可加少量活性炭脱色,得浅黄色片状结晶产物,熔点56~570C。 六、实验流程

七、注意要点 (1)稀碱最好新配(浓度要够)。 (2)控制好反应温度,温度过低产物发粘,过高副反应多。 (3)洗涤要充分,可转移至烧杯中进行。 (3)产物熔点较低,重结晶加热时易呈熔融状,故须加乙醇作溶剂使呈均相。 八、思考题 1.本实验中如何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答:先将苯乙酮与碱混合,产生碳负离子,控制低温,防止苯乙酮的自身缩合;采取控温滴加与搅拌,有利于发生交叉羟醛缩合而防止苯甲醛的岐化。 3.本实验中,苯甲醛与苯乙酮加成后为什么不稳定并会立即失水? 答:生成的反式烯烃稳定,或者说亚甲基氢受羰基和羟基的影响比较活泼,易于消除。

邻羟基苯乙酮生产工艺

邻羟基苯乙酮项目技术调查报告 有机0911 朱耀 43 第一章产品及原料介绍 1.1 邻羟基苯乙酮 中文名称:2-羟基苯乙酮;1-(2-羟苯基)-乙酮;邻羟基苯乙酮;邻乙酰基苯酚;英文名称:1-(2-hydroxyphenyl)-Ethanone;o-hydroxy-acetophenon;1-(2-hydroxyphenyl)ethanone;;2'-hydroxy-acetophenon CAS: 118-93-4 ,分子式: C8H8O2 ,分子质量:136.15 ,沸点: 213℃,熔点: 4-6℃,性质描述: 浅绿至黄色油状液体。沸点 213℃/95.6kPa(717mmHg),106℃/2.3kPa(17mmHg),相对密度 1.131,折光率 1.5584,闪点98。 用途: 心律平的中间体。 结构式: 1.2苯酚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94.11,密度1.071,熔点(℃)40.3,沸点(℃)182 ,折射率1.5425(41),毒性LD50(mg/kg) 大鼠经口530。 性状: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特殊气味。在空气中因为被氧化而显粉红色 溶解情况: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甘油、二硫化碳等。易溶于有机溶

液,常温下微溶于水,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用途:用于制染料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和农药、水杨酸等。作外科消毒,消毒能力大小的标准(石炭酸系数)。 制备或来源:由煤焦油经分馏,由苯磺酸经碱熔。由氯苯经水解,由异丙苯经氧化重排。 其他:加热至65℃以上时能溶于水(在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有毒,具有腐蚀性如不慎滴落到皮肤上应马上用酒精(乙醇)清洗,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变粉红色。在民间有土方用石炭酸来治皮肤顽疾,以毒攻毒,如用来治脚底起泡。 1.3乙酐 中文名称:乙酸酐,英文名称:Acetic Anhydride。别名:醋酸酐;醋酐;乙酐;Ac2O 无水醋酸; 分子式:C4H6O3;(CH3CO)2O。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类似乙酸),其蒸气为催泪毒气。分子量:102.09 。蒸汽压:1.33kPa/36℃ 闪点:49℃。熔点:-73.1℃。沸点:138.6℃ 溶解性: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渐溶于水(变成乙酸)。 密度:相对密度(水=1)1.08;相对密度(空气=1)3.52 。 折光率:n20D 1.450 。稳定性:稳定。 1.4氯苯 中文名称:氯苯、一氯代苯。英文名称:chlorobenzene、monochlorobenzene CAS: 108-90-7 。分子式: C6H5Cl 。分子量: 112.56 。熔点(℃): -45.2 沸点(℃): 132.2 。相对密度(水=1): 1.1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9 饱和蒸气压(kPa): 1.33(20℃) 。临界温度(℃): 359.2 。临界压力(MPa): 4.52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2.84 。闪点(℃): 28。引燃温度(℃): 590 爆炸上限%(V/V): 9.6。爆炸下限%(V/V): 1.3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具有不愉快的苦杏仁味。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二硫化碳、苯等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作为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对硝基苯酸的制备

对硝基苯甲酸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对硝基甲苯制备对硝基苯甲酸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电动搅拌装置的安装及使用。 3、练习并掌握固体酸性产品的纯化方法。 二、实验原理 CH3 2 Na2Cr2O7H 2 SO4 + + 4 2 ++ + Na2SO4Cr2(SO4)3H2O 5 该反应为两相反应,还要不断滴加浓硫酸,为了增加两相的接触面,为了尽可能使其迅速均匀地混合,以避免因局部过浓、过热而导致其它副反应的发生或有机物的分解,本实验采用电动搅拌装置。这样不但可以较好地控制反应温度,同时也能缩短反应时间和提高产率。 生成的粗产品为酸性固体物质,可通过加碱溶解、再酸化的办法来纯化。纯化的产品用蒸汽浴干燥。 三、实验药品用量及物理常数

四、实验装置图 反应装置抽滤装置 干燥装置 布氏漏斗 抽 滤 瓶 五、实验流程图 重铬酸钠 15ml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安装仪器前,要先检查电动搅拌装置转动是否正常,搅拌棒要垂直安装,安装好仪器后,再检查转动是否正常。 2、从滴加浓硫酸开始,整个反应过程中,一致保持搅拌。 3、滴加浓硫酸时,只搅拌,不加热;加浓硫酸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会引起剧烈反应。 4、转入到40ml冷水中后,可用少量(约10ml)冷水再洗涤烧瓶。 5、碱溶时,可适当温热,但温度不能超过50℃,以防未反应的对硝基甲苯熔化,进入溶液。 6、酸化时,将滤液倒入酸中,不能反过来将酸倒入滤液中。 7、纯化后的产品,用蒸汽浴干燥。 七、教学方法 1、本实验为芳烃侧链的氧化反应。可组织学生讨论芳环侧链的氧化方法有哪些?氧化的规 律有哪些?试写出下列化合物氧化的产物:(1)对甲异丙苯(2)邻氯甲苯(3)萘(4)对叔丁基甲苯(5)苯 2、本实验为非均相反应,可组织学生讨论提高非均相反应的措施除了电动搅拌外,还有哪 些措施? 3、组织学生讨论滴液漏斗和分液漏斗的区别,直形冷凝管和球形冷凝管的区别。 4、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酸化时,要将滤液倒入酸中,而不能反过来将酸倒入滤液中。

对甲苯乙酮的制备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甲苯乙酮的制备实验报告 篇一:12-对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案 [实验名称]对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教学目标]掌握实验室制备对甲基苯乙酮的原理(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和方法; 了解无水条件下的搅拌、滴加及带有尾气吸收装置,减压蒸馏的操作技术。 [教学重点]无水条件下的搅拌、滴加及带有尾气吸收装置,减压蒸馏的操作技术。 [教学难点]无水条件下的搅拌、滴加技术和减压蒸馏的操作技术。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引言]【实验内容】对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室制备对甲基苯乙酮的原理(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和

方法;了解无水条件下的搅拌、滴加及带有尾气吸收装置,减压蒸 馏的操作技术。 [讲述]【实验原理】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是制备芳基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反应 中常用三氯化铝为催化剂。 ch3h3c3+ch3cooh+(ch3co)2o [讲述]【实验步骤】 对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在100mL干燥的三颈烧瓶上安装温度计、恒压滴液漏斗,上口装有无水氯化钙干燥管的球形冷凝管,干燥管与氯化氢尾气吸收装置相连。 快速称取13.0g(0.098mol)无水三氯化铝,研碎后放入三颈瓶中,立即加入20mL无水甲苯,在搅拌下慢慢滴加3.7mL(0.039mol)醋酐与5mL无水甲苯的混合液,约需20min 滴完。然后在90~95℃下水浴加热至没有氯化氢气体逸出,约需30min。撤去气体吸收装置,待反应液冷却后,在搅拌下倒入30mL浓盐酸和30g碎冰的烧杯中(通风橱中进行)。将混合物转入分液漏斗中,分出有机层,水层用苯萃取2次(每次5mL)。合并有机层,依次用水、5%氢氧化钠、水各15mL洗涤,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先在水浴上蒸馏回收甲苯,稍冷后改为减压蒸馏装置,

邻硝基苯酚

邻硝基苯酚化学品安全技术 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邻硝基苯酚 化学品英文名称:o-nitrophenol 技术说明书编码:790CAS No.: 88-75-7 分子式: C 6H 5NO 3分子量:139.1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本品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能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动物实验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体温升高,肝、肾损害。燃爆危险:本品易燃,有毒,具强刺激性。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立即给饮植物油15~30mL。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灭火。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邻硝基苯酚 88-75-7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中国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T L VT N:未制定标准T L VW N:未制定标准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及时换洗工作服。工作前后不饮酒,用温水洗澡。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淡黄色结晶,有芳香气味。熔点(℃):45沸点(℃):214.5相对密度(水=1): 1.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饱和蒸气压(kPa):0.13(49.3℃))燃烧热(kJ /mol ):2880.4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a):无资料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闪点(℃):无资料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上限%(V /V):无资料爆炸下限%(V /V):无资料溶解性:溶于热水、乙醇、乙醚。

6课后习题

6课后习题

6-6 2Br CH 3O CH 3 CONH 6-8 以苯或甲苯为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 1)间溴硝基苯2)间硝基苯乙酮 3)环己基环己烷 4)邻溴苯磺酸 4)间氯苯磺酸 6)2-溴-4-硝基甲苯 7)对氯苯乙烯 8)苯乙醇 9)苯甲醇10)对硝基苯甲酸 6-8 浓H 浓HNO 2Fe T.M. 1) 2) 浓H SO 浓HNO T.M. CH COCl Al Cl 3) T.M. H 2Ni h 2 Al Cl H Ni 4) T.M. 2浓H SO 5) T.M. 浓H Fe 2 6) T.M. CH 3 浓H SO 2Fe 7) T.M. 22Al 3Cl 3 Fe 2NBS Cl Br KOH C 2H 5OH 8) T.M. 2233 NBS KOH C 2H 5OH 26 22OH - 9) T.M. NBS CH 3 Br NaCO 3H 2O 浓H SO 浓HNO T.M. CH 3 4H + 10)

7-9 1)甲基环丙烷 2)CH 2ICH 2CHICH 3 CH 2CH 2 2 2 KOH 25CH 2CHCl KOH C 2H 5OH CH 2CCl 2 3) 4)Cl 2, hv ;Cl 2 + H 2O ;KI/丙酮 7-11 T.M. 1) Br CN KOH C 2H 5OH KOH C 2H 5OH 2) T.M. CH 2OH PBr 3 Li CuI CH 2( )2CuLi 3 3) CH 3 NaOH H O T.M. 4) T.M. HBr 干醚 2 T.M. 5) NBS KOH 25NBS KOH 25 6)CH 3CH 2Br Mg 干醚 (1) CO 3+ CH 3CH 2CO 2H CH 3CH 2Br 干醚 323CH 2CH 2CH 3 7) NBS Mg 干醚 Br CH 3I KOH C 2H 5OH 8-6 给出下列各个反应的过程:

苯亚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苯亚甲基苯乙酮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羟醛缩合反应原理和方法; 2掌握反应温度控制方法;巩固滴液漏斗、搅拌器的使用。巩固重结晶。 二、反应式 NaOH -H 2O C 6H 5CHO + CH 3COC 6H 5 C 6H 5CHOHCH 2COC 6H 5 C 6H 5CH=CHCOC 6H 5 反应历程: OH +H 2C O H C H 2C O +H 2C O C O C O H C CH 2 O O +CH CH 2 O O C CH 2 O OH +OH C 6H 5CH=CHCOC 6H 5 苯亚甲基苯乙酮又称查耳酮(cha-lcone)。有顺(Z)-,反(E)-异构体。(E)-构型:淡黄色棱状晶体,熔点58℃,沸点345~348℃(分解),219℃(2.4kPa)。(Z)-构型:淡黄色晶体,熔点45~46℃。合成的混合体:熔点55~57℃,沸点208℃(3.3kPa),相对密度1.0712,1.6458。溶于乙醚、氯仿、二硫化碳和苯,微溶于乙醇,不溶于石油醚。吸收紫外光。有刺激性。能发生取代、加成、缩合、氧化、还原反应。由苯乙酮在碱性条件下与苯甲醛缩合而成。用作有机合成试剂和指示剂。 查耳酮广泛应用于医药和日用化学品等领域。查耳酮经典的合成方法是在乙醇水溶液中,强碱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催化苯甲醛和苯乙酮羟醛缩合后脱水而得到。近年来,在无溶剂条件下的固相有机反应由于具有反应效率高、操作简单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深受关注。1990年首次报道了在无溶剂条件下使用氢氧化钠催化取代苯甲醛和苯乙酮羟醛缩合,以比较高的收率得到相应的查耳酮。1997年有人采用球磨技术进一步改善了有机固相反应的效率,克服了反应底物不能充分接触的缺点。在无溶剂条件下利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钾混合碱作为催化剂,使用球磨技术促进取代苯甲醛和苯乙酮的固相羟醛缩合,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收率可达到90%~98%。 -H 2O

苯乙醇合成苯乙酮

α-苯乙醇合成苯乙酮 氧化醇类化合物为相应的羰基化合物, 在有机化学研究及工业应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醇的氧化反应研究, 尤其是在催化剂方面, 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一钼钨催化体系 钼钨催化剂在醇的氧化反应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2009 年Hida 等[44]用Na2WO4-H2O2 催化氧化体系, 以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 用Na2HPO4?12H2O 调节溶液pH 值, 中性条件下, 催化过氧化氢氧化仲醇、伯醇为羰基化合物(Eq. 10). 中性的反应特点使此方法可应用于对酸敏感的醇的氧化. 虽然此方法具有催化剂和氧化剂均便宜、易得的优点, 但对于伯醇的氧化效果比较差. 例如2-乙基-1-己醇的氧化产物的产率仅为50%. 二钴催化体系 Iwahama 等[54]以无机钴盐Co(OAc)和配合物Co(acac)3为催化剂, 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近几年来被认为是在温和条件下氧化各种有机物质的有价值的催化剂)存在下, 分子氧为氧源, 可以在室温下氧化各种醇(Eq. 17). 但不足之处是, 在有些反应中, 需要加入苯甲酸及其衍生物如MCBA, PMBA 作为共氧化剂. 产物中不可避免地会有酸或过酸的存在, 这给产物的分离带来麻烦.

钴的席夫碱配合物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地催化分子氧进行氧化反应, 而且席夫碱双氧-钴配合物作为催化剂、醛作为牺牲试剂已经引导了几种重要方法的发展, 如烯烃环氧化、硫醚氧化为亚砜等[55]. Sharma 等[56]合成了四种席夫碱钴配合物8~11 (Scheme 7), 并有效地催化分子氧氧化仲醇. 羟基的α位有羰基的底物更容易发生反应, 而且所需的时间短一些. 其中配合物8 的催化活性最好. 金属酞菁稳定、易得, 是一类可供选择的仿生氧化催化剂, 已经用来氧化很多有机物. 金属酞菁在普通有机溶剂中不溶, 容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循

红外--各类有机物的红外吸收峰

各类有机化合物红外吸收光谱 σ伸缩振动,δ面内弯曲振动,γ面外弯曲振动 一、烷烃 饱和烷烃IR光谱主要由C-H键的骨架振动所引起,而其中以C-H键的伸缩振动最为有用。在确定分子结构时,也常借助于C-H 键的变形振动和C-C键骨架振动吸收。烷烃有下列四种振动吸收。 1、σC-H在2975—2845 cm-1范围,包括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对称与不对称伸缩振动 2、δC-H在1460 cm-1和1380 cm-1处有特征吸收,前者归因于甲基及亚甲基C-H的σas,后者归因于甲基 C-H的σs。1380 cm-1峰对结构敏感,对于识别甲基很有用。共存基团的电负性对1380 cm-1峰位置有影响,相邻基团电负性愈强,愈移向高波数区,例如,在CH3F中此峰移至1475 cm-1。 异丙基 1380 cm-1裂分为两个强度几乎相等的两个峰 1385 cm-1、1375 cm-1 叔丁基 1380 cm-1裂分1395 cm-1、1370cm-1两个峰,后者强度差不多是前者的两倍,在1250 cm-1、1200 cm-1附近出现两个中等强度的骨架振动。 3、σC-C在1250—800 cm-1范围内,因特征性不强,用处不大。 4、γC-H分子中具有—(CH2)n—链节,n大于或等于4时,在722 cm-1有一个弱吸收峰,随着CH2个数的减少,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位移,由此可推断分子链的长短。

二、烯烃 烯烃中的特征峰由C=C-H 键的伸缩振动以及C=C-H 键的变形振动所引起。烯烃分子主要有三种特征吸收。 1、σC=C-H 烯烃双键上的C-H 键伸缩振动波数在3000 cm -1以上,末 端双键氢 在3075—3090 cm -1有强峰 最易识别。 2、σC=C 吸收峰的位置在1670—1620 cm -1。随着取代基的不同,σ C=C 吸收峰的位置有所不同,强度也发生变化。 3、δC=C-H 烯烃双键上的C-H 键面内弯曲振动在1500—1000 cm -1,对 结构不敏感,用途较少;而面外摇摆振动吸收最有用,在1000—700 cm -1范围内,该振动对结构敏感,其吸收峰特征性明显,强度也较大,易于识别,可借以判断双键取代情况和构型。 RHC=CH 2 995~985cm -1(=CH ,S ) 915~905 cm -1(=CH 2,S ) R 1R 2C=CH 2 895~885 cm -1(S ) (顺)-R 1CH=CHR 2 ~690 cm -1 (反)-R 1CH=CHR 2 980~965 cm -1(S ) R 1R 2C=CHR 3 840~790cm -1 (m ) 三、炔烃 在IR 光谱中,炔烃基团很容易识别,它主要有三种特征吸收。 1、σ 该振动吸收非常特征,吸收峰位置在3300—3310 cm -1,中等强度。σN-H 值与σC-H 值相同,但前者为宽峰、后者为尖峰,易 于识别。 C C H C=CH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