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1)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
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 Folk custom culture has stable and the harmonious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nd it always maintains the social harmonious essential factor, may play a more vital role similarly in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process. Therefore, it also becomes the topic to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which we urgently need to explore diligently. The present stage, we should inherit, protect, develop and use our country's folk custom culture resources, causes it to enrich and to develop our country'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But such as the protection dynamic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folk custom 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insufficient, the protection way imperfect, the development way unreasonable as well as the folk custom spirit desalina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unifies various viewpoint to carry on the massive detailed literature summary to our country's folk custom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Key words: Folk custom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Inheritance; Science development.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文献综述学生姓名XXX学号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专业题目指导教师2017年6月一、前言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
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
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
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
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XXX(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
[1] XXX(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XXX”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XXX(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研究文献综述

【 bt c] u cut a ogh t uu , o u u soeo teiprn cl r wt polsl n t l hsd t c A sr tOr onyhsal io cl r fk cl r i n f h m ot t ut e i ep ' i adie a ii t a r n sr y te l te a u h e f e sf sn
【e Od ]o le uue r t ee p etn tztn h rs tiao; utm au s K yW r Flo lrMa e dvl m n adulao; e e n sutn on r es e s k rc t ; k o i i T p e t i C e i r
◇ 高教论述◇
科技 曩向导
21 年 0 02 第2 期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研究文献综述
孙 思 思
(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京
2 9 ) 1 0 5 0
【 要 】 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 淀, 中民俗文化是伴随人 民生活的重要文化并且本身具有鲜明的特 色。对 民俗 文化进行 市场 开发 摘 我 其 利用在 国家建设 、 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很重要 的意义 。但是随着社会 、 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 民俗文化的 内涵理 解和运 用不 当. 现许 多对 民俗文化过度商业的现 象。我们应从对 民俗文化 内涵的理 解把握 、 出 市场经济 角度等方面来有效市场 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 民生活与思想 中的象征符号 每个 民俗 文化 符号 , 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 历史 的和文化的 内涵 。【 者们对其概 - 学 念、 特点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 。 分析 了市场开发利用的状况 。 已有 的 对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统一 的系统概述 . 现对 已有 的关 于民俗文化 文献作一介绍 和评述 . 了解学界研究 动态 . 民俗文化 的 为 市场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面从 民俗文化的概念 、 下 特点、 市场
国外有关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文献

国外有关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文献国外有关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文献一、引言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国外,有许多关于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文献。
本文将对国外有关此主题的文献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文献综述1. 文献1:《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在这篇文献中,作者详细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对其进行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与旅游业发展密不可分。
作者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发展策略。
2. 文献2:《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挖掘与保护》这篇文献着重探讨了如何挖掘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作者认为,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和艺术上,还包括了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实现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3. 文献3:《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这篇文献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社区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当地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社区参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学者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我看来,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通过合理开发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让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中,可以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对国外有关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红色文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红色文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红色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国内文献综述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红色文化的内涵方面,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传承,如《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一文指出红色文化体现了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
同时,也有学者将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将红色旅游景点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进行研究,如《红色文化景区的价值评估与开发研究》一文探讨了红色文化景区的开发与评估方法。
从国外文献综述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一些国外学者也开始关注红色文化的研究。
例如,美国的一些学者将红色文化视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探讨中国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一文中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对于了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的一些学者则将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相联系,如《中国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还涉及到社会实践和政策制定。
在国内,红色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重要课题。
例如,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项目《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旨在通过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如《关于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和保护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
在国外,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一些红色文化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延安革命纪念地、中共一大会址等。
同时,一些国外的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也开展了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项目,如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的历史与当代意义》旨在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历史和当代意义进行研究,促进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
国内外文旅融合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与融合。
下面是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文献综述:一、国内文献综述:1. 《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郑宇,2018),该文献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文旅融合的背景、意义和实施策略,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企业创新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2.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王宇,2017),该文献系统研究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和机制,并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三大支撑体系,以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
3.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地产开发策略研究》(李明,2019),该文献通过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地产开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旅游地产开发策略,包括多元化产品开发、创新营销模式和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
二、国外文献综述:1. "Cult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Richards, 2016),该文献综述了近期关于文化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强调了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政策和管理的建议。
2.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Literature Review"(García, 2018),该文献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进行了综述,重点关注了文化旅游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提出了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3. "Cultural Tourism: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Trends"(Richards, 2011),该文献回顾了近期文化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文化旅游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管理策略等,为文化旅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 (1)(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1)(2)关于跨国并购进行文化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2)(3)关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 (2)2.国内研究 (2)(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2)(2)关于跨国并购进行文化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2)(3)关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 (3)3.评述 (3)参考文献: (3)1.国外研究西方学者首先意识到文化整合对跨国并购的重要影响,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于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文化差异是否会对跨国并购产生影响,如何使两个完全相反的企业文化整合在一起,国外学者进行了众多研究。
(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Lan等(2015)通过研究中国1997-2010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案例发现,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产生影响【1】,表现在吸收西方企业先进的文化完善自身文化,但也同时指出,西方企业文化较为强势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抵触。
Buckley(2012)通过分析认为,相似的企业文化能减少交流的冲突,有助于并购之后的管理,促进跨国并购成功【2】,企业文化差距较大容易引发冲突,表现在交流的障碍,文化的不认同,管理的分歧,影响并购绩效。
Hajro(2015)通过研究指出,社会成员在不同的背景里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和人际关系,受此影响下,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会阻碍跨国并购预期目标的实现【3】,面对冲突不能简单的忽略、放任,而是要相互吸收、扬弃和改进。
Hasan等(2016)结合多个案例总结得出,跨国并购的绩效受地域、人文、习惯的影响,差距过大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4】。
Sung Jun Lee(2014)在对沃尔沃并购韩国三星的案例中分析得出,并购的过程中员工面对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冲突的感知伴随着从开始到结束【5】。
社科文献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日益丰富。
为了更好地把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将对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1. 研究主题本文选取的研究主题为“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
这一主题涵盖了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多个方面,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梳理(1)社会变迁近年来,学者们对社会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结构变迁:学者们关注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城乡结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等。
例如,张晓刚(2018)在《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一文中,分析了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文化变迁:学者们探讨了文化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观念等。
例如,李晓红(2019)在《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基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分析了文化变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模式:学者们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如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例如,陈耀(2017)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路径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 区域经济发展:学者们关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例如,刘明宇(2018)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中,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 产业升级:学者们探讨了产业升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
例如,王燕(2019)在《产业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中,分析了产业升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政策:学者们探讨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财政支出、税收政策等。
例如,赵晓辉(2017)在《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中,分析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摘要:在文化的视野里,价值观、信任、宗教等文化因素不仅规范着社会的经济金融行为,而且还是影响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得到理论的证明,还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虽然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备受争议,但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东亚的经济金融发展模式都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经济发展 价值观 传统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与经济学的研究可谓是异军突起,不仅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相关论文在主流 期刊上发表,也反映在该主题的实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日益丰富上,还突出体现为研究对象的日益集中和研究范式的逐步形成。对于这些早期的贡献,许多人熟知卡尔·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与物质基础关系的论述;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和《道德情操论》(1759)中,就强调了价值、宗教等文化因素在人们经济金融活动中的作用, 他认为,“经济人”也要遵守社会正义,要有社会同情心,要具有勤勉、节约等品格。穆勒(1890)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认为,道德、心理和习俗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信仰对经济活动有很大的作用。他还认为,对于劳动效率,劳动者的道德品质与智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信任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 二、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一直是比较混乱和模糊不清的。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有人主张,凡是区别于自然的就是文化;有人将文化定义为生活方式的总称;还有人指出,文化就是文明。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分析经济系统的环境,探索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出发,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精神财富及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并主张将其区分为智慧文化、规范文化、意识文化和组织文化四种形态。 三、关于文化的性质 最早考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兴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是德国的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他解释资本主义兴起时,认为它基本上是一种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因为西方通过宗教改革而形成的新教文化,孕育了一种“资本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此,戴维·兰德斯(1998年)在《国富国穷》一书中评价道:“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在于造就一种新人—理性的、有条理的、勤奋的、讲求实效的人。这些品德在以前不是没有过,但恐怕并不常见。新教使这些品德在它的信徒中间普遍化,新教徒彼此之间以它们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新教教义造就了新型企业家。” 在谈到文化的性质时,迈克尔·波特(1999年)在《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中提出了“经济文化”的概念,他说:“经济文化,是指那些对个人、单位及其它机构的经济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在一国的经济文化中,既有促进生产率的一面,又有损害生产率的一面,一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拉锯战所形成的。在讨论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基础时,他指出:我们看到某些信念、态度和价值现有助于繁荣和促进繁荣。最关键的是人们对于繁荣的基础所普遍持有的信念。个人和企业对自己取胜之道的见解,强有力地影响到他们的态度和经济行为。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能推动生产率提高,就会引来空前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经济机会。 四、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在现有理论研究中,对文化与经济金融活动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讨论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规范、引导和执行的作用。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认为,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动机,也要考虑到个人的道德和理想。马歇尔还强调了宗教改革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他认为英国人所具有的庄重精神使他们容易接受宗教改革,从而容易诱发工业革命。陈志武(2005)分析了文化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执行作用,他认为,经济金融合约的执行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法律为代表的外部显性执行机制,二是以文化为代表的内部隐性执行机制,“文化是一个因经济需要而内生的隐形合约执行机制。”他特别指出,在中国传统金融不发达的条件下,后代作为父母养老金、保险金、信贷这种隐性金融合约主要依靠内疚等(属于文化范畴)来执行,而中国家族文化中的血缘关系能够很好地帮助这些金融合约在家族这个隐性的金融交易市场中得到执行 二是分析文化这个独特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斯·韦伯(1930)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由宗教改革而衍生出来的以禁欲苦行为特征的新教,使西欧社会克服了传统资本主义,并且它所传播的理性文化价值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使清教徒更易于接受专门技术学习和从事工业与商业工作,同时,新教所提倡的“天职”观念中勤勉、纪律、克己、节俭等品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储蓄、投资、人力资本、企业活动是相容的,而这些因素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还能够以一种价值合理的行动“创造”出了资本主义。阿瑟·刘易斯(1955)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也分析了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由于习俗、禁忌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将带来不同的工作态度,从而将带来不同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工作、财富、节俭、生育子女、创造性、陌生人和冒险等等的态度。” 五、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经验研究 很多学者从经验的角度研究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不同的价值观、信任水平和宗教信仰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是价值观与经济发展。个人选择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文化影响的微观基础也应当是个体行为。这一层面研究的假定有两种:一是认为文化会影响人们的偏好,偏好进而会影响到经济结果;二是认为文化会影响人们的经济决策行为。一些注重现实的经济学家早就提出了价值观的问题,阿克洛夫在1985 年的文章“忠诚过滤器”中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传统经济学中不研究的价值观问题:为什么穷人的小孩出生后家庭就给他灌输一套价值观,要勤劳,要忠诚等等? 而富人的小孩出生后家庭则会灌输另外一套价值观? 一个人不同的经历、社会地位和他们所接受的价值观为什么会影响他的行为? 二是信任与经济增长。信任观通常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市场经济的成功发展可以描述为熟人群体之间的互动在匿名者之间交易的扩展。在这一过程中,信任非常重要。信任被看作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关键。特别是在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实施成本太高的情况下,信任这样的良好价值观念在合作与交易中成为替代性的治理机制,这一点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都有所体现。丰索、萨皮恩扎、津加莱斯采用了欧洲各国有关信任的数据来研究了这些国家的双边国际贸易中,信任是否重要以及重要程度。通过对物品、金融资产和国外直接投资及贸易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信任对这些交易都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信任程度较高,它就更可能与这个国家进行物品和金融资产交易,并更可能对其进行直接投资。 三是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冈纳∙缪尔达尔在《亚洲的戏剧:国家贫困的探讨》一书中说:受宗教深刻影响的文化因素是南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障碍。文化因素不但干扰企业活动,而且渗透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使它们变得僵硬,而受这种文化左右。巴罗和麦克利里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正相关于宗教信仰的程度(以天堂和地狱为特征),但是与宗教参与率负相关。这一结果符合一种观点,即宗教信仰影响了个体特征从而扩展了经济绩效。信念是宗教最主要的产出,教堂出席是衡量该部门的产出。因此,对于给定的信念,更高的教堂出席显示了宗教部门对资源的更多利用。丰索、萨皮恩扎、津加莱斯的研究了宗教归属对美国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信教的人相比,天主教徒、新教徒、犹太教徒答卷人对再分配都持消极态度,信奉其他宗教的人更倾向于赞同再分配。 六、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国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理性发展经济的观点。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通过中西方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比较,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理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经济,是缺乏一种可以与新教伦理相比的文化。他在《儒教》一书中说,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这种思维,中国文化里缺少一种把人民重新振作,积累巨大财富的伦理,这正是中国没有产生现代化经济的原因。他们又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学者过于受群体的截制,过分依赖引导,结果市场经济便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进而言之:“儒家过于对完美人格的培养,而忽视了一种有能力并且有决心征服自然的决心和进取心”中国的传统智慧是通过经验的理解世代相传,而不是一种数量意义上的实验性的知识,这一切都限制了现代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积极作用的观点。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林徐典指出,儒家思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或在“后现代”阶段,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的污泥浊水,可以产生涤荡作用。他指出,推广儒家的伦理主要的目的就是抵制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建立民族信心,恢复传统价值观。而人民大学教授王守常认为,新加坡的成功,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文化和经济是一种互动的因果关系,新加坡的“家族企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他们又接受西方文明的成分。 3.国内学者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的观点。自20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一个主要领域,其代表著作有许启贤等主编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远志明的《沉重的主体》、汤泽林的《观念的转变—传统人意识到现代人意识》等。从作品看理论界主要已形成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相冲突的。熊黎明(200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文中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科学价值观的冲突;传统文化中直观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知识论的冲突;以及缺乏民主的传统与现代民主精神的冲突。这些冲突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朝着理性、科学、人道主义的方向努力。 二是要丢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获得新生。彭永捷(1995年)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中认为,传统文化是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忽视个性,过分强调群体意识,这与进行现代化,搞改革需要强调发扬个性是相矛盾的。但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任何历史时期所起的凝聚本民族的民族精神这方面的作用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传统文化面临再生问题。 三是认为要主动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现代化相协调。杨谦(1997)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公共关系》中指出,我们应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修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