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化汉语与读者反应

合集下载

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李永兰
【期刊名称】《西部素质教育》
【年(卷),期】2017(003)008
【摘要】读者反应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基于此,文章对读者反应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读者反应理论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认为读者反应理论能够翻译出读者容易理解的文章,提高文章翻译的质量.
【总页数】1页(P105)
【作者】李永兰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J], 李天普
2.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J], 李天普
3.奈达翻译理论的跨际旅行与误读:"读者反应论"再思考 [J], 付艳艳
4.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J], 李天普
5.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J], 秦洪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

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

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欧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语言现象,至今仍在对现代汉语的应用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

由于对其负面义涵的过度关注与阐释,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断裂论”以及90年代的“失语症”等带有文化纯净主义色彩的焦虑的屏蔽,“欧化”一词的正面词义被一再掏空,最终成了一个贬义词。

随之而来,新文学之初的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化方面的合理性与价值,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因此,有必要对“欧化”进行去蔽性的重读。

一、汉语文学语言的“欧化”本文的主要目标并不在对“欧化”一词的溯源性考证,但需要指出的是,“欧化”的概念在产生之初并不局限于文学,其内容主要包括“有形欧化即欧洲物质文明之输入”和“无形欧化即欧洲思想文明之输入”。

张星烺在《欧化东渐史》一书中对欧化的媒介和内容作了全面论述,但由于该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涉及的内容较广,所以对文学语言的欧化现象未能作具体探讨。

至于“欧化”的定义,张先生认为,即指在中国文化上留下的欧洲人创造的文明痕迹,而不管这种痕迹或影响的深浅好坏:“兹不论其高下,与夫结果之善恶,但凡欧洲人所创造,直接或间接传来,使中国人学之,除旧布新,在将来历史上留有纪念痕迹者,皆谓之欧化。

”①1921年,《小说月报》上有文章认为文学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欧化”,比如“英化”、“法化”、“俄化”、“意化”,甚至还会出现“日化”②,这是对“欧化”内涵的国别性拓展。

从影响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欧化”有时也被表述为“西化”或“外化”,很多人把中国文学接受的种种外来影响也称为西化,比如余光中就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变化主要是“西化”③。

又如张世保的《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一书,也将中国现代文化的变化称为“西化”④。

由于人们习惯于将汉语受外来影响的结果称为“欧化”,故本文采取“欧化”这种习惯性称谓来涵指“西化”或“外化”。

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欧化”包括了思想、价值观念、审美习俗、艺术风格、表现对象及语言形态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但“欧化”最显著的表征却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层面。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欧化语法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欧化语法,即受欧洲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日益明显,这既是中国语言国际化的体现,也是语言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更全面地认识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本质和特征。

文章首先将对欧化语法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现代汉语和欧洲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异同,揭示欧化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欧化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国际交流的影响、语言接触的作用、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等因素。

还将分析欧化语法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包括促进语言创新、丰富语言表达方式、改变语言习惯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特点和趋势,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加深而逐渐显现。

这一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在初期阶段,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翻译文学的兴起,一些欧化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开始进入汉语。

这些欧化元素主要集中在科技、政治、经济等领域,如“民主”“科学”等词汇,以及“的”“了”等助词的使用。

这一时期的欧化现象主要以词汇为主,语法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少。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白话文运动的推广,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开始加速发展。

白话文运动主张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这使得欧化的语法结构和句式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例如,被动句、倒装句等欧化句式开始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并逐渐被接受和使用。

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二、读者反应在翻译实践中的意 义
二、读者反应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1、读者反应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在翻译实践中,读者反应的考量至关重要。 译者的任务不仅是简单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确保译文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期 望。通过对读者反应的深入了解,译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原文的精髓,从而提 高翻译质量。
二、读者反应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结论
对于译者来说,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其翻译水平和综合素质,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谢谢观看
3、未来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 展,翻译理论和实践也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例如,人工智能的介入可能 会改变传统的翻译模式和方法,使得对读者反应的考量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同 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的增多也可能会使读者反应表现出更加丰富 多元的特性。因此,未来对读者反应的研究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试析
总的来说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既可以为翻 译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也可以为翻译结果的质量提供保障。通过运用适当的 翻译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翻译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 确性。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试析
当然,翻译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未来的研 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现有的翻译理论,以期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 途径;二是针对新兴领域如机器翻译、跨文化交际等展开研究,提出新的翻译理 论和策略;三是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推动翻译 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读者反应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读者反应主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给予译者启示:文本呈现,即如何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使原文在目标语中 获得最佳的呈现效果;读者期待,即根据目标读者的背景和阅读习惯,调整译文 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文本效果,即评估译文是否能在目标读者中产生预期的效果。

一种主体式的教育——论读者反应批评与语文阅读教学

一种主体式的教育——论读者反应批评与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 如 何 进 行 创造 性 阅读 呢 ? 学 生 对 阅读 文 本 的 反 应 往 往 是 多 元 化 的 ,这 是
1 — 221 0_ 8 10
课堂内外. 师版 I 教 语文教研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的特 点 和 规 律 .也 是 语 文 阅读 教 学 实 行 创 新 教 育 的条 件 与 优 势 。读 者 反 应 批 评 认 为 , 学 文
仅靠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的讲 授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师 必须 要 教
为 中心 , 一 思 想 对语 文 阅读 教 学 的 直接 影 响 就是 把 这 教 学 的 重 心 由教 师 与 课 本 转 移 到 了 学 生 , 定 了学 生 肯 在课 堂 教 学 中 的 能 动性 。 此 , 阅 读 教学 过程 中 , 因 在 学 生 才 是 作 品 的读 者 , 教 师 只 应 是学 生鉴 赏 文 学作 品 而 的 引导 者 . 沟 通 文 学 作 品 与 学 生 的 中 介 人 。 只 有 以 是 学生 为 中 心 , 能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大 激 发 才 大 学 生 的主 观 能 动性 , 他 们 主 动 地 投 入 到 文 学 作 品 的 让
创造 潜 质 的培 养 , 而形 成 自主 的 、 作 的 、 究 性 的 学 习方 式 , 学生 真 正 成 为 从 合 探 让
学 习 的主 人 。
【 关

读 阅读 教 学 词 】 主体 ; 者 反应 批 评 ;
语 文课 程 是 实 践 性 很 强 的课 程 , 文 素 养 的提 高 语
的 阅 读 都 将 不 可 能 进 行 ,学 生 对 每 一 部 新 作 品 的接
受 , 是 要 唤 起 其 以往 阅 读 的 记 忆 , 学 生 带 人 一 种 总 将 特 定 的 情感 态度 之 中 。 学生 带 着 这 种 期 待 进 入 阅读 过 程 , 阅读 中改 变 、 正 或 实 现这 些 期 待 。 在 修 只有 当学 生 的 期 待 视 野 与 文 学 作 品 的 召 唤 结 构 能 产 生 “ 野 融 视 合” , 时 才能 达到 真 正 的 理 解 与 接受 。 这 就 说 明 , 生 在 阅 读 作 品前 , 心 都 不 会 是 一 学 内 片空 白, 有其特定的“ 待视野”在具体阅读中 , 都 期 。 这 种 认 知 表现 为一 种 潜 在 的 审美 期 待 。 期 待 视 野 ” 定 “ 决

汉语欧化现象的看法

汉语欧化现象的看法

汉语欧化现象的看法
汉语欧化是指现代汉语在印欧语言的影响下出现或发展的语法现象,在翻译自英文的作品中尤其常见。

欧化汉语存在滥用抽象名词、拐弯抹角等各种不符合原本汉语生态逻辑的问题,使得汉语变得不够精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汉语欧化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方面,欧化汉语可以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过度欧化可能导致汉语失去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影响汉语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持汉语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吸收欧化汉语的表达方式,以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同时,应该加强对汉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读者反应理论

读者反应理论

读者反应理论
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 Theory),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流行起来的一种书面文本解读理论,它强调个体读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自身背景,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等影响,对文本产生不同的思考、体验,从而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不同的反应。

读者反应理论的出现,有利于建立和认识读者,更加重视读者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读者反应理论并不是单一的理论,它包括整体反应理论,结构反应理论,文化反应理论,文本反应理论等多种学理,给文本解读和文本翻译方面提出了很多更新的解决方法。

在高等教育行业,读者反应理论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改善,解决各类课题,提升师生的思考能力、临场反应能力。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针对一般课程的教学同时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科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加强对不同思维方式的讨论,并根据学生的背景、思想观念等,设计出更加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实用地理解教学内容,拓展个人的思维深度和思考宽度,进而使整个教育体系的素质得到提升。

总之,读者反应理论是一种时代性的理论,它对于文本释义和文本翻译方面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在高等教学行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着教育体系持续改善着不断发展。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3)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新作品 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从矛盾(审 美脱离)到统一(通过期待视野的 改变达到新的统一)这样一个效果 历史的过程。
比如对金庸文学的评价、对朦 胧诗的评价都是这样的。
司汤达:“我的作品也许一百年以 后才会被人理解。”
如何理解文艺欣赏中 的“曲高和寡”和 “万人空巷”现象?
第三节 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特征
一、反对作者和文本中心,强调读者的中 心地位。
费什:“感受文体学”(强调读者的阅读 感受)、“意义即事件”(文学的意义是 一个发生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事件和行为)
姚斯:批判“实证论”和“形式主义”的 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历史就是读者 阅读的效果史。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李杜”评价为例。
电影中的“空白”:如表现男女亲热镜头, 镜头摇至床上,但紧接着画面又切换成别 的内容,这时观众虽没见到两人在做什么, 但可以想见他们在床上做了什么。
写意画中的“空白”:“留白”、“飞 白”。如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三、召唤结构
1、西方理论家论“召唤结构”
英伽登:文学作品是一个“图式化”的结 构,这种充满“空白”的“图式化”结构 会对读者形成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就像 一个主体一样“邀请”读者的阅读和再创 造,使它的潜在的意义得以具体的实现。
(美)罗森布拉特:读者的阅读是一 种“二度创造”,文学文本意义的实 现有赖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2、兴起期(50年代)
(美)沃克·吉布森:区分“现实的读者”和 “冒牌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具体阅读行为中的真正读者。
“冒牌的读者”:指作者假想的但不一定会成为 现实的读者。比如一个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他假 想他的作品的读者是农民,但最后真正的读者却 是知识分子。那么“农民”就是作者假想的“冒 牌读者”。但这里不是否定“冒牌读者”的意义, 因为假如作家在创作时没有这样一个假想的读者, 他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对象和依据了。至于他的假 想的读者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读者”,那有赖于 很多具体的现实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化汉语与读者反应朱丹(昆明理工大学大学外语部,云南昆明 650093)摘要:本文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分析了欧化汉语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解析读者对欧化汉语的反应。

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读者群对欧化译文的反应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采用语言接触的新视角对此作出解释。

关键词:欧化汉语;翻译;读者;反应[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06) 07-0044-4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appearance of Europeanized Chines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language by delving into the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language: phonological, lexical and syntactic. It analyzes different readers?rea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social backgrounds. Focusing on the reac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uropeanized Chinese constructions in translation, the author explain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tact.Key words: Europeanized Chinese constructions, translation, reader, reaction.收稿日期:2006-4-61.前言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语言事实和语言演变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纵观汉语的发展和现状,不难发现,外来词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汉语中,外来的影响甚至冲击到了汉语的词法和句法,出现了语言变异的现象。

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扩散出去,有的已经变成了有序的变异,即汉语中的欧化现象,尤其是英语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迁移的语言事实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以小说《飘》(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语言作为素材,从读者的角度探讨英汉翻译中汉语欧化的现象。

2.欧化汉语的概念什么是欧化汉语,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有的人简单地把欧化汉语认为是奇怪的,别扭的汉语;而有的人则稍微客观地把欧化汉语理解为汉语受西方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某些特别的表达方式。

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欧化汉语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至少导致了汉语在三个层面产生欧化。

首先,汉语欧化发生在语音层面,主要表现为音译词。

其次,汉语欧化发生在词汇层面,表现为在目的语中出现典型的源语词语搭配现象。

最后,汉语欧化发生在句法层面,表现为汉语句子在逻辑顺序方面遵循源语的思维方式。

而这第三种欧化既是大多数学者所关注并称之为汉语欧化的现象。

潘文国先生曾说中国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第一人为王力,王力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列举出了七种在汉语里新兴的句法(定冠词的使用;动词修饰语;被动语态;并列结构;共动与共宾结构;插入语以及从句的使用),并认为它们是在欧洲语言的影响之下产生的。

(王力,1990)王力先生所指的欧化实际上指的就是英化,他认为在中国懂英文的人要远比懂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人多得多。

(王力,1985)虽然汉语欧化就字面之意是指汉语受欧洲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但是“欧化”一词从其产生(可追述到五四运动时期)便多指汉语受英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王宏志,2000)本文里所指的欧化主要指在翻译过程中汉语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汉语表达方式,包括音译词、词语搭配和句法的欧化。

3.研究源起语言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这一观点毋庸置疑。

然而,人们对欧化汉语的反应和态度仍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谈到翻译。

翻译是异样语言得以产生和生长的一个前沿地带。

中国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学者虽然早已意识到欧化汉语已经成为汉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但他们仍然对这一语言现象所带来的后果充满着疑虑,有的甚至对汉语的这种正在发生和将会继续下去的改变表现出极大的遗憾。

思果先生就在他的一篇题为《翻译欧化结构探讨》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说欧化破坏了中文的纯净未免欠妥。

现在要避免语言上这个潮流也是徒然。

……三十年前特异的说法因为一再为人采用,已经成了“土产”,再过一两代也许给人视为陈腐。

不管好歹,中文一定再不会像百年以前,或者五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那样的写法了。

拓荒的译者和作家是罪人,也是功臣。

”(思果,2001:54)虽然思果先生接受汉语欧化这一事实,他对这种语言现象的遗憾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认为,这和他个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生长的时代不无联系的。

就像中国其他早期文人一样,思果先生对汉语有着深厚的感情。

思果先生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和翻译家,他出生在1918年,从小就对中文和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对古文扎实的功底让他知道从前的中文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当他面对汉语中的欧化成分时,他对这种变化感到非常遗憾。

然而,现在的大多数读者对这种语言改变却不是那么敏感。

中国年轻的一代生活在一个欧化汉语泛滥的环境,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每天听到看到的那种语言就是他们的母语。

而且,他们对这样的语言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

不得不承认,我们每天读到、听到,甚至说出的语言都带着欧化的痕迹。

下面是从当代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报刊中摘取的数例:1) 对于现在的青年作家而言,主要的问题在于去“明星化”和去“偶像化”。

(《文汇报》,2004年9月26日)2) 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世界上吸引镜头最多的女性之一,形容她的前缀包括前辣妹成员、贝克汉姆妻子、时装设计师、时尚人士等等。

(《文汇报》,2004年10月22日)3) 在拍摄到第12分钟时,一位年轻的警察打断了他,表示录像带要由前者暂时保管,请李三斌稍后去机场派出所领取。

(《南方周末》,2004年12月25日)没有人会质疑这些句子是不是中文,也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句子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或者认为这些句子听起来别扭。

这样看来,当代中国读者对英汉翻译中欧化汉语的反应会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们都很想知道的问题。

当然,语言改变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这一点是不会有人提出质疑的,可是语言改变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人们的反应是什么,这却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谈到翻译。

4.读者反应调查4.1 调查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是上海五所高校的二百多名在校学生。

之所以选择高校学生,原因有二:其一,大学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主要群体,他们的教育背景让他们对不同翻译语言的感知比较敏锐;其二,他们生活和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后十年左右,这意味着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趋向于开放,而这种开放促成了他们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方面的改变。

而且,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已经不是老一辈中国学者眼中“纯粹的中文”。

对于后者,传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兴趣或是一种见解,已经融入了他们的人格。

4.2 译本介绍此次调查的小说是美国作家玛格利特·米切尔的《飘》。

选择这部小说是因为作为通俗小说,《飘》在中国拥有很大的读者群;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两个译本分别诞生在30年代的中国和70年代末的中国,两个译本之间的时间间隔将近为半个世纪,就翻译语言来说,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

两个译本均出自有经验的翻译家之手,都是公认的好译本。

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第一,前一译本由傅东华独自完成,而后一译本则是由三个译者(戴侃、李野光、庄绎传)合作完成的;第二,后一译本比前一译本在忠实于原著方面更下功夫;第三,这两部译著在语言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

就本文开头提到的汉语欧化的三个层面(音译词,典型源语词语搭配和句法的欧化)来分析,我们发现傅东华的译本(后简称傅译)在语言上更加贴近目的语,即汉语;而由戴侃等三人合著的译本(后简称戴译)在语言上更加贴近源语,即英文。

首先是专有名词的翻译,傅东华采用归还的译法,人名地名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来翻译。

例如,把三个主人公的名字分别译成郝思嘉(Scarlett O'Hara)、汤司徒(Stuart Tarleton)、汤伯伦(Brent Tarleton),把美国地名Atlanta译成“饿狼陀”;而后三个译者虽然在译序中表示为了方便读者要沿用首译主人公的名字,却还是遵循了异化的原则把Scarlett O誋ara译成“思嘉·奥哈拉”,Stuart Tarleton 译成“斯图尔特·塔尔顿”,Brent Tarleton译成“布伦特·塔尔顿”。

另外,戴译里Atlanta按音译成现在通用的“亚特兰大”。

其次,是有关典型源语词语搭配的用法。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前者……后者……”的使用。

在中文的既有词汇中是没有这两个词的,这种用法很明显是受到英文的影响而产生的。

戴译中这种词语搭配频繁出现,而傅译中相对应的地方译者都按照符合中文习惯的表达方式巧妙带过。

试看以下几例:1)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 (P5)傅译:原来这位小姐脸上显然混杂着两种特质:一种是母亲给她的娇柔,一种是父亲给她的豪爽。

因为她母亲是个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父亲是个皮色深浓的爱尔兰人,所以遗传给她的质地难免不调和。

(P1)戴译:她脸上混杂着两种特征,一种是她母亲的娇柔,一种是她父亲的粗犷,前者属于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后者来自浮华俗气的爱尔兰人,这两种特征显得太不调和了。

(P3)2) From within the house floated the soft voice of Scarlett誷 mother, Ellen O誋ara, as she called to the little black girl who carried her basket of keys. The high-pitched, childish voice answered 襓as誱,?... (P10)傅译:同时从屋子里飘出了思嘉的母亲的柔和声浪,在那里呼唤那个管钥匙箩的小黑女。

便听见一个尖脆的女孩子声音应了一声:“来啦,太太。

”(P8)戴译:同时从屋子里传来思嘉的母亲爱伦·奥哈拉温和的声音,她在呼唤替她提着钥匙篮子的黑女孩,后者用尖脆的声调答道:“来啦,太太,”……(P8)3) Scarlett could not imagine her mother誷 hands without her gold thimble or her rustling figure unaccompanied by the small negro girl whose sole function in life was to remove basting threads and... (P43)傅译:她手指上一辈子带着那个金顶针,一辈子有一个黑女孩子跟着她跑来跑去,这女孩子的职务就是替她拆线条儿,……(P47)戴译:思嘉很难想象母亲手上不戴那个金顶针,或者她那一路悉悉的身影后面没有那个黑女孩,后者一生中惟一的任务是给她拆绷线,以及……(P41)最后是关于句法结构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