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靶点抗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瓦他拉尼

(PS)进行分组。其研究数据曾在美国临床肿瘤学
会(ASCO)2005和2006年年会上公布。 在CONFIRM l试验中,l 168名患者按l:1的比 例分为本品(1
250
mg,qd)与FOLFOX一4联用组及
安慰剂组。中期结果表明,两组问主要指标——无 进展生存期(PFS)并无显著学效应。实验还对血
浆中抗血管生成因子水平与本品临床疗效的关系进 行了研究。 本品还有其他的与抗血管生成活性无关的抗肿
HN肛a
体外激酶抑制试验显示,瓦他拉尼
瘤作用机制。实验表明,本品能诱导裸鼠的人肝细 胞移植瘤细胞凋亡,同时下调Bcl-2和Bcl-xL的表
达;并能通过上调p2l和p27蛳蛋白质的表达来诱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瓦他拉尼
[关键词】 瓦他拉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抗癌药 【中围分类号】R979.1
用[IC卯=(34土2)nmol/L]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IC50=(7.1±5.1)nmol/L]和迁 徙[IC∞=(58±10)nmol/L],且其抑制内皮细胞存
可抑制包括VEGFR・1/Fh一1.、VEGFR-2/KDR和 VEGFR-3/FLT.4在内的所有已知的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受体家族成员。这些受体能够调控血管和淋巴 管的生成以及肿瘤细胞的运动性,对肿瘤的发生起
着重要作用。另外,本品也可有效抑制PDGFR激
酶,故能拮抗外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
c-Kit受体。本品对VEGFR-2、VEGFR一1、VEGFR-3、
q≯
药理作用
H
风险比为O.63(P<0.001),PFS中值为5.6个月,
而安慰剂组的PFS中值仅为3.8个月。 以上两项研究均表明本品对高LDH水平患者 的疗效较好,但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因 为随着肿瘤生长,缺氧度会随着血液供应减少与肿
安罗替尼案例

安罗替尼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安罗替尼(Anlotinib)是中国第一种自主研发的靶向多靶点抑制剂,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安罗替尼作为一种新型抗癌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癌、软组织肉瘤等。
安罗替尼的批准上市,为中国癌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安罗替尼的疗效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
研究显示,安罗替尼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生存优势。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超过50%的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且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轻。
这一结果让安罗替尼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线选择。
除了非小细胞肺癌,安罗替尼也在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在甲状腺癌和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安罗替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其多靶点抑制作用让安罗替尼对多种癌症具有抗肿瘤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安罗替尼的研发和上市,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也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罗替尼的成功研发,标志着中国在抗癌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现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安罗替尼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作为一种新药物,安罗替尼的价格相对较高,给部分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压力。
此外,安罗替尼的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还需要更多的长期临床数据支持。
同时,安罗替尼的疗效也需要在更多的患者身上进行验证和确认。
总的来说,安罗替尼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物,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潜力。
随着更多的临床数据的积累和进一步研究的开展,安罗替尼有望成为中国抗癌药物领域的一颗明星药物,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希望未来安罗替尼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为世界各地的癌症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康复的可能。
第二篇示例:安罗替尼(英文名:Aloneness)是一位热爱挑战的年轻设计师,他在2019年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并迅速在设计界崭露头角。
一种西洛他唑的合成方法

一种西洛他唑的合成方法
一种西洛他唑的合成方法
西洛他唑(Sorafe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被用
于治疗肝癌、甲状腺癌、肾癌等肿瘤。
本文将介绍一种西洛他唑的合
成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介绍
该方法采用简单的反应步骤,经过适当的晶体学处理后,能够得
到高纯度的西洛他唑。
这种方法的精确性好,所需化学试剂易于获取,适合于大规模合成。
二、具体步骤
1. 原材料准备
西洛他唑的合成需要以下原材料:
4-硝基-2-(4-(4-甲基哌啶-1-基)苯胺)苯甲酸酯(1)
2-氨基吡啶(2)
苯硫醚(3)
过氧化苯甲酰(4)
2. 合成过程
步骤1:在乙醇和氢氧化钠的存在下,将1和2在70℃下反应。
将反应物过滤,用冷水冲洗沉淀,然后在真空下获得磺酸盐。
步骤2:用四乙基四硫为溶剂,将步骤1中的磺酸盐和3加热至110℃,并在氮气流下加入过氧化苯甲酰。
然后用乙酸酰化剂对反应物
进行酰化。
步骤3:在乙腈和氢氧化钠的存在下,将步骤2中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邻位的亲电取代反应。
然后将反应产物经过碱滤,得到中间体。
步骤4:在甲醇和氰化钠的存在下,对步骤3中得到的中间体进
行替代反应。
然后进行酸化,最后将沉淀在橙色石墨上的产物吸附到
硅胶中。
步骤5:并通过氯化亚铁处理,得到西洛他唑的最终产物。
三、结论
该方法采用了传统的有机合成反应,步骤简单,其中关键的微调加速了反应速度和化合物纯度。
此外,高加仑、高收率和易于获取所需化学试剂都是该方法的优点,适用于大规模合成。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机制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机制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ulti-targete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MTKIs)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多个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酪氨酸激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它们在细胞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酪氨酸激酶通过磷酸化下游分子,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等生物学过程。
然而,在肿瘤细胞中,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往往异常增高,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分化和存活,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结合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位点,抑制其催化活性。
这些抑制剂通常是ATP竞争性抑制剂,它们与酪氨酸激酶的ATP结合位点竞争,阻止ATP的结合,从而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此外,一些抑制剂还可以通过变构作用,改变酪氨酸激酶的构象,进一步抑制其活性。
小分子多靶点酪激酶抑制剂的特点是它们可以同时抑制多个酪氨酸激酶靶点,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瘤的MTKI,它能够抑制PDGFR、BCR-ABL和KIT等多个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然而,由于多个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它们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心脏毒性和皮肤毒性等。
因此,在研发MTKIs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进行详细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价值和风险。
总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多个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它们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副作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一类针对EGFR信号通路的关键药物,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EGFR TKIs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EGFR TKI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将从EGFR TKIs的作用机制出发,阐述其如何通过抑制EGFR 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接着,我们将回顾EGFR TKIs的药物研发历程,介绍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GFR TKIs药物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EGFR TKI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其疗效、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我们将探讨EGFR TKIs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如何克服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拓展新的适应症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EGFR TKIs在癌症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二、EGFR-TK抑制剂的分类与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抑制剂)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EGFR-TK抑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可逆性抑制剂和不可逆性抑制剂。
可逆性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结合位点形成可逆性结合,从而竞争性地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这类药物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耐药现象。
不可逆性抑制剂,如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 结合位点形成共价键,导致EGFR的永久性失活。
索坦(舒尼替尼)最常见的副作用及处理方式

索坦(舒尼替尼)最常见的副作用及处理方式苹果酸舒尼替尼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的口服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是目前已知的作用靶点最多的靶向抗肿瘤药物之一,不过长期服用舒尼替尼治疗具有可接受的毒性特征。
因此在患者的用药过程中,苹果酸舒尼替尼的7大副作用都需要了解!1.手足综合征:患者大多数手部和足部在受压力和弯曲条件下出现触痛、红斑,出现过度角化皮肤,存在剂量依赖,往往发生在服药后的2—4周。
2.肝毒性:其症状包括黄疸、转氨酶升高、高胆红素血以及脑病变、凝血障碍和肾衰竭。
因此建议患者每个月至少检查一次肝功能,出现异常可适当减少剂量或终止服药。
3.高血压:苹果酸舒尼替尼通过改变血管通透性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及减少血管舒张剂一氧化氮代谢产生高血压。
特别是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在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前六周应该每周监测血压。
4.心脏毒性:一些患者进行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后可能会产生心力衰竭、心肌障碍、原发性心肌症等。
5.蛋白尿: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可抑StJVEGF从而可能导致蛋白尿的产生。
其中一些病人蛋白尿可能会反复发作。
6.腹泻:目前患者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后腹泻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建议在服药时警告患者及家属本品可能会引起腹泻,应注意饮食。
7.疲劳和衰弱:药源性疲劳可能与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后导致甲状腺激素功能减退、癌症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贫血和抑郁等)、心力衰竭、疼痛、疾病的恶化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炎症以及神经病变等有关。
因此患者在应邀过程中出现以上副作用时,一定要及时反馈给自己的主治医生,按照医生建议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免发生更为严重的副作用反应。
舒尼替尼常见副作用及处理1,白细胞下降:如果白细胞(WBC)低于2.0以下就要注意了!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外出注意戴口罩。
可以使用以下药物提升白细胞:可以口服鲨肝醇片、利可君片(利血生),升白细胞作用较缓慢;还可以打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如惠尔血、瑞白等,可以快速升高白细胞,另外还有长效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作用持久。
仑伐替尼的全面解析

仑伐替尼在其他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仑伐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 用
仑伐替尼可用于一线治疗无法手术 切除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仑伐替尼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
仑伐替尼是肾细胞癌靶向治疗的重要 药物,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仑伐替尼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仑伐替尼可用于治疗肝细胞癌和胆管 癌,具有较好的疗效。
仑伐替尼的疗效评估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长期管理
解释内容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 期监测身体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 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处理
解释内容二:一旦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 ,并及时就医。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长期影响
仑伐替尼对肝脏的长期影响
长期使用仑伐替尼可能导致肝功能 异常,包括肝酶升高和肝炎等。
长期服用仑伐替尼可能导致肝功能 异常,严重时可引发肝炎。
仑伐替尼的肾损害
部分患者在使用仑伐替尼后可能出 现肾功能下降,需定期检查肾功能 。
03
仑伐替尼的血液系统副作用
仑伐替尼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问题。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预防与处理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预防
解释内容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副作用。
仑伐替尼对医疗体系的影响
仑伐替尼的出现改变了癌症治疗方式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仑伐替尼对公众健康意识的影响
仑伐替尼的普及促进了公众对癌症 的认识和预防意识的提升。
仑伐替尼的政策环境
仑伐替尼的政策法规
01 国家对仑伐替尼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药品安全。
仑伐替尼的市场准入
02 仑伐替尼需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索拉非尼治疗hcc

• 索拉非尼简介 • HCC的概述 • 索拉非尼治疗HCC的临床研究 • 索拉非尼治疗HCC的疗效与副作用 • 索拉非尼治疗HCC的未来展望
01
索拉非尼简介
索拉非尼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化学结构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 ,主要成分为4-tertiarybutyl-N[4-(3-cyanopyridin-2yl)phenyl]-1-(2,4,6-
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热点是将索拉非尼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 效并克服耐药性问题。
临床试验的进展
目前正在进行多项索拉非尼治疗HCC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新药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
HCC治疗的新策略与研究方向
01 02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旨在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细胞。目前已有一些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HCC的治疗效 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
HCC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CT、MRI等,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理学诊 断需要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03
索拉非尼治疗HCC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
01
02
03
04
试验目的
评估索拉非尼治疗HCC的疗 效和安全性。
试验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将受试者随机 分为索拉非尼组和对照组,观 察治疗前后肝癌病情变化。
常见的相互作用药物包括抗凝 药、抗血小板药、化疗药物等, 应避免同时使用或调整药物剂 量。
在使用索拉非尼期间,患者应 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 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靶点抗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和从细胞受体与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开始进入临床,人们称之为“分子靶向治疗”。
这些领域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滞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的细胞遗传学标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抗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等等,并在不到10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进入临床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的损伤修复、使细胞分裂阻滞在G1期、诱导和维持细胞凋亡、抗新生血管形成等。
EGFR过度表达常预示病人预后差、转移快、对化疗药物抗拒、激素耐药、生存期较短等等。
TKIs还可通过下调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因子以及抑制EGFR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传导,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两种信号传导通路的“交叉对话”,为临床同时抑制这两种传导通路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多靶点抑制剂在治疗方面优于单靶点抑制剂,多靶点联合阻断信号传导是肿瘤治疗和药物开发新的发展方向。
最近,美国FDA批准3种多靶点TKIs上市或进入快速通道,连同以前批准的3种单靶点TKIs共6种,其名称和适应证如下表。
以下,我们扼要介绍新批准的3种多靶点药物:
一、索拉非尼(sorafenib) 是一种新型多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它具有双重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抑制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索拉非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疲乏、腹泻、皮疹、高血压、脱发、瘙痒和恶心、食欲不振。
在一项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中,905例Motzer评分为中低度、过去8个月内经一次系统抗癌治疗失败的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病人随机分组,451例接受索拉非尼治疗,452例进入安慰剂组。
中期分析时已有222例病人死亡,两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0%和2%,索拉非尼组有1例完全缓解(CR)。
另外,两组分别有74%和53%的病人肿瘤保持稳定,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4%和55%。
索拉非尼组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较安慰剂组延长了一倍,分别为5.8 和2.8个月(P=0.00001),且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中期分析时,安慰剂组的总生存期为14.7个月,而索拉非尼组尚未达到。
由于索拉非尼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因此中期分析后允许安慰剂组进展的病人交叉到索拉非尼组。
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亚组的病人都从索拉非尼的治疗中获得了益处,包括年龄大于或小于65岁,Motzer评分中或低度,既往用过或未用过IL-2、有或无肝转移、无病生存期大于或小于1.5年。
美国FDA正是基于这一Ⅲ期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于2005年12月20日快速批准了索拉非尼作为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药物。
这是美国FDA 10年来批准的第一个治疗肾癌的药物。
文章发布者:
来源:寻医问药网收藏本文 中医治肿瘤往往出奇迹
血管瘤免费在线咨询 随时担心心脏病发作? 专家为您解决肿瘤科问题 2010治疗白癜风最新技术 向专家咨询前列腺问题 治癫痫,您找对方法了吗 妇科病怎么办?问问医生
此外,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索拉非尼对肝癌、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实体瘤有潜在的抗肿瘤效应。
目前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黑色素瘤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是治疗晚期肾癌和肝癌的临床研究。
二、凡德他尼 (vandetanib)是一种合成的苯胺喹唑啉化合物,为口服的小分子多靶点酪酸激酶抑制剂(TKI),可同时作用于肿瘤细胞EGFR、VEGFR和RET酪氨酸激酶,还可选择性的抑制其他的酪氨酸激酶,以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Ⅰ期临床研究显示剂量限制性毒性为腹泻、高血压和皮疹。
常见的毒副作用是腹泻、皮疹、恶心、呕吐以及无症状的QT间期延长。
其毒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在<300 mg/d时,病人耐受性良好,最大耐受剂量(MTD)为300 mg。
Ⅱ期临床研究涉及的病种很多。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凡德他尼治疗NSCLC 的临床试验。
1. 治疗晚期NSCLC
003号研究比较了凡德他尼 300 mg/d和吉非替尼250 mg/d对一线或二线化疗失败的168例晚期NSCLC 病人的疗效,与吉非替尼相比,凡德他尼明显地增加了有效率和延长了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和1%,11.9周和8.1周,(P=0.011)。
在临床试验中如果病人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毒性,允许其改变治疗方案。
试验结果表明,用吉非替尼代替凡德他尼的病人疾病控制率为14%,而用凡德他尼代替吉非替尼的病人疾病控制率达到32%,预计中位总生存期由凡德他尼→吉非替尼为6.1个月,而由吉非替尼→凡德他尼为7.4个月。
0007号研究正在进行中,目的是评价凡德他尼联合紫杉醇(200 mg/m2)+卡铂(AUC=6)一线治疗ⅢB-IV 期NSCLC的疗效。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凡德他尼可同时联合传统的化疗药物治疗NSCLC,没有明显增加3~4度的不良反应。
2. 治疗晚期乳腺癌
46例既往接受紫杉醇+蒽环类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癌患者,接受凡德他尼(100 mg或300 mg),44例可评价的患者中未见客观疗效,2组病人各有1例病情稳定(SD)≥24周,作者认为单药凡德他尼治疗复发耐药的乳腺癌疗效有限,但耐受性良好。
3. 治疗晚期多发性骨髓瘤
18例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败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口服凡德他尼(100 mg)3~29.4周,球蛋白或尿M蛋白未见改善,毒副作用可耐受,常见的毒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皮肤瘙痒、感觉障碍等,但未见明确的QT间期改变。
4. 治疗甲状腺癌
甲状腺髓样癌发病率低,具有遗传性,无论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抑或内分泌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0008号研究是一项进行中的、开放的Ⅱ期研究,评估凡德他尼治疗进展期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11例可评价的病人中(接受凡德他尼 300 mg/d,至少3个月),2例患者获得PR,9例患者获SD。
另外,病人血浆肿瘤标志物降钙素和癌胚抗原分别较基线值下降了72%和25%。
目前人们认为,凡德他尼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靶点RET酪氨酸激酶,RET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40%的散发性和100%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有RET基因的过表达。
三、Sunitinib(Sutent, SU11248)
Sunitinib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药物,能够抑制VEGF-R2、-R3和-R1以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R-β)、KIT、FLT-3和RET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特异性阻断这些信号传导途径达到抗肿瘤效应。
50 mg/d的4/2方案(用药4周,休息2周)为可耐受的剂量密集方案。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全身反应(如乏力、虚弱)、胃肠道反应(如恶心、消化不良、腹泻或口腔黏膜炎)、血液学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皮肤反应(如皮炎、皮肤脱色或毛发褪色)。
sunitinib的抗肿瘤活性已经在各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得到证实,包括肾细胞癌、胃肠间质瘤(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肉瘤、甲状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美国FDA最近批准sunitinib上市,治疗GIST和晚期肾癌。
由于目前临床上除了伊马替尼外,没有治疗晚期GIST的药物,治疗肾癌的药物也很少,所以sunitinib的结果令人鼓舞。
2005年ASCO会议发布了正在进行的两项独立的sunitinib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研究结果。
第一项研究入组了63例既往生物治疗失败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给予sunitinib口服,50 mg/d,连服4周停2周,按RECIST标准观察到的部分缓解率为40%(25/63例),另外21例(33%)稳定,17例(27%)进展。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 8.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
在获得部分缓解的患者中,中位缓解时间12.5个月。
达到部分缓解的中位时间为2.3个月。
第二项研究入组标准类似,共纳入10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41例(39%)有效,其中1例为完全缓解,25例(23%)稳定,33例(31%)进展。
中位TTP和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
从临床治疗发展的进程来看,多药联合是一种趋势,多靶点药物简化了治疗程序。
但是如何把多种有效的药物合理地联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抗肿瘤效果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章出处: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