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润田-宋氏形意拳理论-形意大师理论精选
形意拳内功经解

形意拳内功经解(一)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形意拳经

形意拳经注解第一节论气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精养灵根气养神。
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莫与人。
自古六合无双传,多少无妙在期间。
设若妄传无双义,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发天下是真形。
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
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
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
而丹田乃内气之府。
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
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
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
尾闾之前,膀胱之后。
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做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pin)之门(在双睾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在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
道家命之为“元阳”。
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
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
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职骨之上,此处叫做丹田。
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
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
拳家术语叫做“元阳充足”。
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径》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
”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tuan谓之神。
”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
分析内功四经与形意拳的关系

分析内功四经与形意拳的关系内功四经据说是宋氏形意指导内功的经典,从以往各派形意拳披露资料看,以前形意拳所有流派中也只有宋氏形意一家珍视,奉为圭臬。
其他的流派很多受益于宋氏形意,但在所披露的资料里并没有见到有内功四经之说。
这就有个疑惑,是当年宋世荣先生视为至宝,没有展示于人,还是其他家也看到了,甚至抄录了,也舍不得披露呢?直到今日,从各家流露的网络资料还是其他公开资料,并无内功四经。
这应当可以说,当年宋世荣先生确实把内功四经怀揣其璧,没有拿出来给友人看过。
否则,各家拳谱都没有内功四经内容,哪怕是几个字。
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洋洋洒洒,也无半点内功四经只言片语,奇哉。
就是李洛能祖师的拳谱里也没有内功四经之说。
我初学形意拳,听孙老师说有内功四经,并说逼臀坚膝,贴背转斗、足既动,膝用力诸如此类的话,但文章我并没有见过。
明显的孙老师手里有,看过内容,但也从未展示给我们过。
有济南的师兄说,陈氏太极的老师有问贴背转斗什么意思?并说是好东西。
后来在有关杂志和书籍里,才看到内功四经的内容,再就是有了网络,其不再是秘不示人的东西。
即使这样,想弄懂内功四经的内容并指导拳理,那也是很不容易的。
即使是网上有多家解释。
看天津车润田前辈一支,手里有宋铁麟师爷亲手抄录的内功四经,才认为是只有某些入门弟子才会有,但不会是人人都有。
我练习宋氏形意多年,并没有人给我诠释过其内容,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通过阅读琢磨其含义,偶有所得也支离破碎。
后来问过李云师兄,宋氏形意经典是内功四经,为何无人解释或照着练?他说我们不按照那个练,有些内容因为文化程度关系,也搞不清楚。
但是奇怪的是,师兄们不练内功四经,却都有超人的功夫和技击能力,可见没有内功四经照样可以出功夫。
其他流派的高手也是这样。
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渐渐感到内功四经对形意拳有很高的价值,只是文理深奥,不到一定的程度,歧义难解,身上也体现不出来。
师兄并说,现在没有人看得懂或解释得了,即使有人解释了,看看他练的,身上也没东西。
山西车氏形意拳名师录-山西车氏形意拳

山西车氏形意拳名师录|山西车氏形意拳山西车氏形意拳名师录|山西车氏形意拳山西车氏形意拳术,传自车毅斋先生。
车毅斋(1833~1914年),名永宏,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氏,师承清末武林之魁、形意拳名家、河北深县李洛能(字飞羽),并兼得戴家秘传。
车毅斋先生精研拳理,精炼拳技,形成了其形意拳的独特风格和气魄,博大精深,气势恢弘。
先生也因此成为形意拳的一代宗师,无人能敌,故人称“神拳”车毅斋。
车先生也因此被清王朝授予武官四品官带,其拳技深奥、神妙莫测,拳势古朴文雅、简捷完整、融紧精巧,轻灵稳健与刚猛勇武于一体,其势虎威鹰猛,发威时地震树颤。
其拳械有单练的、有对练的、有柔中含柔的、有柔中含刚的、有刚中含柔的、有刚中含刚的、有慢悠悠的、有慢中快的、有迅猛快捷的,非常符合自然科学、生理卫生学和祖国医学的强身原理。
山西车氏形意拳有锻炼实战技击的实用性,既具艺术观赏性,又具武功选择性,是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强族强国的一种很好的民间体育运动,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均可选择性地习练。
凡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活的人们,只要勤奋学练,持之以恒,必能受用终生。
我们的授业恩师是杨永蔚先生(1883―1954年),字秀山,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王答村人氏。
杨先生师从车毅斋先生的高足形意拳大师樊永庆先生,后又得到车毅斋先生的秘传和宋世荣先生(宋世荣先生与车先生同是李洛能先生八大弟子之一,精于技击,内功精奇)的指点,并得赠《内功经》。
杨先生乃一代名家、车氏形意拳的名师,因精于劈挂掌,故有“西劈北挂、东北劈挂”之称号。
杨先生一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山西车氏形意拳,足迹从西到北,后在韩福昌、李占魁、梁文连和笔者的竭力邀请下,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授拳。
一生中传授的弟子数不胜数,出类拔萃者众多,夺魁获奖者众多,被传为美谈。
杨先生是东北车氏形意拳的始祖(鼻祖),一代宗师之称号,他老人家受之无愧。
杨永蔚先生现在健在并有建树的弟子有:笔者――山西形意拳名师,1928年2月生于山东省胶州半岛海阳县小滩村。
车派樊家形意拳理法

车派樊家形意拳理法释名:“樊家形意拳”这个名称,是樊瑞峰先生之徒王文彬先生的叫法,如他把宋世荣先生一派叫做“宋家形意拳”,把布学宽先生一系叫做“布家形意拳”,这是汾阳话,也可叫做樊家形意拳。
车派樊家形意拳是中国形意拳的优秀流派之一,其练法讲究科学,其理论对传统精髓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提炼和精辟的总结概括,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介绍和分析,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中正:樊家形意拳之立身,要求百会与会阴上下成一线,背微弯,虚胸实腹,竖顶沉肩,包臀塌腰,此之谓“中正”。
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凡前倾后仰、左歪右斜、挺胯撅臀,皆不中正之像,必有手足不听大脑指挥之弊。
其冲拳踢腿、迈步拧腰,必有费力不如意之处。
单重:两腿前虚后实,体重分配前三后七;后膝开而扣,后脚向里扭动,前腿微弯;两脚十趾抓地,脚心空含。
包臀提肛,胯正腰坐,此之谓“单重”。
单重则自身内部力的竖向传导路线明确,从后腿到前手,脚、膝、胯、腰、背、肩、肘、手,一线贯穿,清而不浊,灵而不滞。
冲、弹、就:前脚进为“冲”;后脚蹬为“弹”;后脚再跟进为“就”。
冲弹就是传统形意之精华,拳经云:“行步如槐虫”,又云:“打人如走路”。
其要领为后腿脚催膝、膝催胯、胯催腰,前腿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后脚致动,前脚制动,其中有中正、虚实、单重之理。
提冲抹(摸):樊家形意拳有“提冲抹(摸)”之论,王文彬先生注释为:“三折合一弧”。
有此论,则劈拳、虎扑之沾身纵力打法上升到理性自觉的高度,定型为精确的练法。
传统形意理论之“起钻落翻”,“起亦打落亦打,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得到落实的保证。
不明此论,则劈拳、虎扑之“起”可能练成闲手,明此“提冲抹(摸)”之理则无闲手,且杠杆加速度原理、曲线折线原理含在其中矣。
来复劲:练成“来复劲”,则“腰为主宰”、“周身一家”趋于完美矣。
一手出一手回,二力以腰、腿、意、气相连,相反相成,相等相加,如开弓,如撕棉,如拧绳。
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内功四经)

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内功四经)形意拳是古传武术的一大师数,我们家城叫五止炮捶或心意六合把。
我小时分随着搭档在打麦场里随村里的一位白叟练过一段时间。
大教期间,由于偶尔的机缘,碰到山西宋氏形意拳的第三代传人马植舜,拜在门下,操练宋氏形意,稍有心得。
后因生计所迫,工作繁闲,便不再坚持。
身体欠佳时,又想起熬炼的主要。
拾起去练练,时断时续,功夫几近芜秽。
***有个心愿,想把宋氏形意发扬光大。
退休今后,在北京中猴子园义务教拳。
正巧,宋氏形意的嫡传儿女宋光华老师将家传的手抄本《内功四经》公然出书。
手抄本读起去非凡混乱,很易理解。
于是***授意我整理注解,我不畏愚陋随口答允。
我仔细读后,发现文章的流传和头绪照旧比较浑楚的。
本书佚名,上篇叫剑丹,下篇叫内功。
传自唐朝,浑代王南溪作注解,宗景房参阅。
把原去的两篇分为四篇,剑丹分为内功篇和纳卦篇;内功篇分为神运篇和地龙篇。
我的思路是首先从现有的版本中,从新分段整理,找出王南溪的注解和宗景房的参阅,恢回复再起文。
然后,从新翻译成现代汉语,必要时,添加参考其他丹书的注解。
另外,道一段闲话,刚开始练宋氏形意拳,认为形意拳是内家拳,内家拳练内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于是从***书架上取了《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看着古书一阵瞎练。
后去,才知道已往道的功夫是外丹功,目下当今叫硬气功。
扎马站桩,吐纳导引,排打,开丹田,闸丹田,扎桶子到达“气抱丹田”,功夫就算练成了。
宋氏形意稍有区别,内外单修,***辈的许多人都练到了道教所道的大丹镇下田的地仙境地。
据道祖师宋世荣功夫更是出神入化,到达盘根冲天的境地。
盘根冲天就是盘腿静坐的时分能够在随便支配的时间离开坐位升到空中必定高度。
《佛经》上讲:“于法不道断灭相”。
希望此次宋氏的手抄稿公然今后,目下当今练拳的人能够练到更高的功夫。
本处先整理上半部,下半部比较轻易懂,不再整理。
感爱好的同道能够参读《宋氏形意拳》中附录的原文。
不过,本人虽对古文有研究,但功夫没有到达境地,理解和正文一定有偏颇的地方。
宋氏形意拳的内功及其作用

宋氏形意拳的内功及其作用宋氏形意拳的内功基础及其作用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为代表的“内家三拳”,是以道家功法为基础而派生出的道艺与武艺相结合的产物。
宋氏形意拳是祖师宋世荣将《内功四经》的道艺与内家三拳之武艺高度契合而创编的。
著名拳师孙禄堂先生在其《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说:“昔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
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
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
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
’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秘。
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
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岐而二也。
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即系道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
通与不通,于何分之?彼未知炼拳与初炼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
极其蔽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
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致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致中部而返。
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
故呼吸能达下部。
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
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生。
’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
”由此可见,练出内气是内家拳的基础。
宋氏形意拳修炼的优点,仅从祖师倡导的灵步桩功(即三体势)就可见其深刻的道艺内涵。
《拳经》云:“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矣。
”因此,其站桩炼内功的过程是:1、站桩时,“好似木鸡植中庭,又若扁舟泛巨海”。
要使心无所住,空荡荡的。
心脑完全静下来。
这入静功夫,就是“无极”状态。
2、当入静至极,则无极生太极,是谓“无中生有”。
这时丹田中开始有气感。
这在宋氏形意拳内功心法中称为“虚无无极含一气”。
随此功夫“意守丹田”,功夫深造,即渐使呼吸之气沉于丹田,感到越炼内气越充实、圆满而产生热感。
形意拳入门

形意拳入门形意拳是一种传播年久,习者较多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具有体用兼优、老幼咸宜、内外兼修、刚柔兼长的优点.并有形简意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动作简朴无华,故深为人们所喜爱。
只要持之以恒,就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一、拳法渊源此拳的创始人以及前几代的传人虽有过争议,但就谱、史和今人考证,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际可所创;姬际可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等及山西宋世荣、车般斋等的说法,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
就拳技的历史情况看,姬际可所传的拳技与现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
从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和河南马学礼所传的“心意擎十大形”等来看,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步型和步法上,他们所传的都是用侧身弓箭步。
在拳法上虽都着重单势的磨砺,精于技击,利于实战,但在动作、名称、内容和技法上,不仅实质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样。
戴龙邦在山西祁县一带所传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的是侧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现代形意拳所用的鸡腿和槐虫步。
但在技法上却强调了内外合一,开始着重内在的意识和呼吸,以及劲力和动作的内外相合。
以丹田为本,以意领气,手脚相合,攻防一体。
从这些技法要领来看,戴龙邦先生开始从动作、招法的传统中,突出对内意、内劲以及神、气的运用。
这一转变是技法上的升华,无疑是一个贡献。
为六合拳衍变成形意拳创建了技法前提。
李洛能学自戴龙邦,传入向北,曾叫意拳,后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他用似斧、似闪(似电)、似箭、似炮、似弹之形来提炼,形成劈、钻、崩、炮、横这五行擎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定顺序,治病、强身、增进功力。
又把戴龙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为十二形(这就是改名为形意擎的来由),丰富了拳法的内涵。
他对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炼和充实,改掉了侧身弓箭步,而代之以两腿弯屈、前三后七、具有夹剪劲的鸡腿和进身跟后脚的槐虫步,使形意拳打破武术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独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独特步型和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润田先生谈内劲之法形意拳名家车润田先生内功极高。
在如何发出内劲的问题上,大师曾多次谈到自己的体悟。
现根据大师生前在《内功经》上的批注,将大师的体会整理如下:内劲的发出,是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肩与跨、肘与膝、手与足内外六合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下盘的功夫极为重要。
六合的能力需要坚持不断地苦练和体悟。
发出内劲的基本要诀是‘以柔而用刚,以缓而用疾’,对此应全面的理解。
发内劲的基本功有四条:一为‘气血为一’,这是调气培元的功夫。
凝气血为一体,聚内气于丹田,发劲才能得心应手。
此即习练纳卦盘根功法所得的真实功夫。
劲源于内聚丹气之中。
二为‘随机而生’,这是无念领气的功夫。
领气发力是在有意而无念之中随机完成的。
此即吸之气聚,呼之力达,无念而领,无意而成,力行于无念领气之时。
三为‘曲住伸行’,这是自然拔力的功夫。
曲住要身低式小,伸行要伸筋拔力。
此即曲住为阴为虚、伸行为阳为实。
曲回伸进,闭转腾挪,拔力于曲住伸行之间。
四为‘柔中出刚’,这是起落发劲的功夫。
起式时手动为柔,手在胸时出手为刚;落式时含胸为柔,落点时发劲为刚。
此即柔中发力,刚出柔中。
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劲发于一起一落之中。
总之,劲源于气,力行无念,曲伸拔力,劲发起落。
此乃宋氏形意拳发出内劲的要旨。
车润田大师强调,以上四条,述之为四,用之为一,不可分割,需用心体悟,解其妙意。
车润田先生谈下盘功夫宋氏形意拳之内功,对下盘功夫极为重视。
车润田先生生前练功,纳卦盘根是每日必修之课。
大师讲,无论徒手还是器械,在实战中下盘功夫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车润田大师谈下盘功夫的体悟时,强调了三个重点方面:一、掌握调气是基础。
下盘功夫深厚的表现是下盘稳固而上体轻灵,而在习练盘根功夫时,掌握调气法是基础。
调气的目的,是要周身气息平和,气血不逆不滞,体质充实精神,这是下盘稳固的基础。
不同门派的拳师有各自不同的调气方法,但习练调气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切不可鼓气或憋气,要舌顶上颚,鼻呼鼻吸,不急不缓,呼吸自然,气不外散,气循任督二脉,畅通无滞;二是以意领气,但切不可着意于领气。
所谓‘意领’,是‘有意无念’之领。
把握其中的含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可借‘闪念’之意品味其中之妙。
二、习练合协是重点。
下盘功夫的习练,以修炼下体各部位的合协为重点。
即腰、胯、膝、腿、足合协的修炼。
其相互关系是,腰为胯主、胯为膝主、膝为腿主、腿为足主。
下体合协,下盘必固。
练功时腰要催胯,胯要逼膝,膝要促腿,腿要携足。
催、逼、促、携均是后者与前者协调合一。
在腰、胯、膝、腿、足中,腰又是其中之首,腰活是下盘稳固的核心之处。
三、把握心态是关键。
下盘功夫的积聚,在交手实战中会得到检验,但在实战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和应对上,不可能考虑什么调气、合协等问题。
一些人练功多年,在实战中仍出现下盘不稳的败象,乃由心态不佳所致。
实战中把握心态的要点是不急不燥,不恼不怒,这样气血才不会上浮,上体不沉重,下盘必稳固。
这样才能做到招式不变形,步伐不走样,内转不呆滞,腾挪不僵体。
因此,在实战中要树立自信、有一个良好的平常心态。
车润田先生谈调气之义形意拳修炼内功的基本方法是调气。
车润田先生在继承宋门先师调气方法的基础上,对调气的内含要义不断进行研究和探讨。
现将车润田先生对调气的理解和体会,摘要整理如下:(一)掌握调气之法,必须正确理解内功所讲‘气’的概念。
古人将人体之‘气’用‘炁’字表示。
其中内含着深刻的意义。
古人认为,‘炁’是人体先天之真气。
所谓先天,即在娘胎中生蕴而成,真气指的是五脏功能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整体能力。
先天真气旺盛的人,其外在的表现就是精、气、神三宝具强。
(二)形意拳调气,所调的是人体五脏之阴阳。
古人认为,脏器自身的功能在内,为阴;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在外,为阳。
这种相互关系就是脏器之间的阴阳关系。
因此,调气的实质是促导五脏自有功能的有效发挥;整合五脏之间功能的协调能力。
如人认为,肾是人生命之本,肾阴充足,肾水上交,心火下降,水火既济,是调气培元的重点。
(三)古人有多种调气之术,不同门派的拳师各有自己的调气之法,而打通经络是必用的基本方法。
经络是人的肢体与脏器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气血联络的通道,不同脏器联络路线的相交点便是穴位。
打通经络就是通过意念的作用,意领丹田之气,延一定经络穴位运行。
以丹田之气畅通经络,消除淤滞,调动真气,整合内外,聚势而发。
(四)所谓丹田之气,并非吸入之气,而是呼吸时意守丹田,虚灵下沉,阳即收缩,由内所生的‘真息’。
这种‘真息’是在意念作用下,人体下腹随呼吸而伸缩产生的波动能量。
人出现‘真息’的感受是丹田发热,这个过程也就是气沉丹田的过程。
(五)以意领气是调气的基本功夫,所领之气即丹田之气。
所谓‘意领’,古称‘神转’,实质上是‘思而转之’的意思。
这种‘思转’的能力是不断练习的结果。
以意领气要做到有意而无念,即不着于意也不着于领,意起气即动,意行气即随,意止气即止。
有意而无念的‘有’与‘无’,在度上的把握,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准确的描述清楚,可以从‘有而不经心,无而有意现’的表述中加以体悟。
(六)气沉丹田和以意领气是人的心理作用产生的生理现象,在调动和整合人的内在功能上,心理作用能产生奇特之效。
因此,习练调气,练功时的心态要平和,心意要稳静,姿势有立有坐,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皆可受益。
调气本身也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不练功时,仍可进行调气的训练,在走路、工作、行止、坐卧等日常生活中,均可用练功时的呼吸方法培植内气,增强调气时无念无意的虚无能力。
车润田先生谈化虚之劲形意拳的劲法有三,即‘明刚之劲’、‘暗柔之劲’和‘化虚之劲’。
一些初练者对‘化虚之劲’很难理解其中的真实意义。
车润田大师生前对‘化虚之劲’的理解作过一些笔记,现整理如下,供后学者参考:‘化虚之劲’是形意拳‘练神还虚’所得到的劲法功夫。
‘练神还虚’其源理出于《洗髓经》。
所谓练神,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心态修养。
人在世间不可贪得无度,‘净心’是‘练神’的真谛。
所谓‘还虚’,就是要回归自然的本体,一切顺乎于自然规律。
‘练神还虚’也就是‘顺其自然’。
因此,‘练神还虚’是心态、观念的一种修养。
形意拳前辈将这种人生理念运用到拳术之中,总结出一套更优于‘明刚之劲’、‘暗柔之劲’的劲法,这就是‘化虚之劲’。
‘化虚之劲’是形意拳最高层次的劲法。
拳谱中所讲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就是‘化虚之劲’,其特点有三:第一、拳不见形。
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
此乃‘拳无拳’之义。
第二、随时而发。
伸进曲回,起手落式皆为劲用。
此乃‘意无意’之义。
第三、寂然不动。
无入而不自利,无住而不自得,有感而自遂通。
此乃‘无意之中是真意’。
‘化虚之劲’的‘虚’,并非‘虚无’,而是指‘精’的本体。
‘虚’,也不是无力于彼,而是对方产生的一种无法破解的感受。
‘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变化,无端不穷’,讲的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穷。
虚即为精,实则为灵。
这是‘用虚’的真实意义。
在拳术中达到‘拳去不空回’的水平,即已进入化虚之境。
‘化虚之劲’的习练,与明劲、暗劲的练法不同。
明劲和暗劲带有‘划’劲的力法,故拳之起落俱短。
而化劲形式上手足的动作与明、暗之劲相同,但用劲上不同。
练习化劲,在用力上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周身内外,真意用力’。
这里所讲真意用力的实质,是用力时用意不着意,神意皆贯通,化至虚无时,还于纯阳处。
暗柔之极即化劲之始,达到三回九转是一式,即可达到‘虚空无滞’的境界,练成出神入化的‘化虚之劲’。
车润田先生谈形意拳拳理之源对形意拳拳学理论之源的研究,是发展形意拳的一个重要课题。
车润田先生认为,形意拳的拳学理论,源于我国古圣先贤的宇宙观思想。
其主要观点如下:古人的宇宙观是形意拳拳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它的精髓是学好形意拳的一把钥匙。
古贤伏羲认为,宇宙由‘无极’而生;皇帝认为由‘太易’而生;儒家认为宇宙出于‘理者’,佛家认为出于‘真气’,道家则认为宇宙出于‘道零’。
古人对宇宙的这些认识,在表述上虽各有所异,但在实质意义上讲的都是一个意思。
概括起来都是讲宇宙产生于‘虚无’。
‘虚无’是古人宇宙观的核心之处,也是形意拳理的中心之点。
古人所讲的‘虚无’,并非‘无有’之义,而是‘混沌’之态,虚无之中藏‘一点生机’,此即‘虚无生一气’。
‘一气’是物之原始形态,是‘先天之气’、‘天地之根’、‘阴阳之宗’。
‘一气’不是死气,而是精气、活气。
‘气’是宇宙‘造化’之源。
古人认为,宇宙由虚无的混沌演变而成。
伏羲所描述的过程是: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皇极。
皇帝描述为:太易生太初,太初生太始,太始生大素。
道家的描述是:道零生一易,一易生二气,二气生三和。
儒家的描述是:理者生气者,气者生象者,象者生物者。
佛家认为:真气生无色界,无色界生色界,色界生欲界。
古人的这些认识,是一种推理性的判断。
古人的‘虚无而生’与现代的宇宙爆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世之人不可简单的把其视为迷信和玄学,其中至少包含了古人原始朴素而又极为重要的、认识上的方向性。
形意拳前辈将先人的宇宙观转化为方法论,把形象与心意结合起来,融入形意拳的桩功学之中,成为形意拳技艺、劲法的基础性指导理论。
形意拳万法出于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
形意桩功学中的无极学、有极学、太极学、两仪学、三体学等,就充分地再现了古人对宇宙形成的全部推演和认识过程。
形意无极学,在三体式中体现在身体直立时的预备阶段,此时应无思无意,无形无相,内心空如混沌,无所向意,顺行自然,此谓之‘无极’。
形意有极学,体现在三体式起式的转身阶段。
此时形机未露,虚无逆运,其理已备,转乾坤,扭气机,揽阴阳,奇造化,此谓之‘太极一气’。
形意太极学,体现在曲肘上抬之时。
心在内而理周乎于形,形在外而理具乎于心。
意为心之发,象为形之用,心诚于中,象表于外,内外皆一气流行,此谓之‘一气含四象’。
形意两仪学,体现在左手前推右手后拉之时。
心气要稳定,手动如撕棉,阴阳且相合,内外如一体,此谓之‘六合’。
形意三体学,体现在三体成形之时。
心气镇静,三体重生,三才之象,万式之始,此谓之‘阴阳相合成三体’。
《丹书》中所讲的‘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便是经典之说。
形意拳拳理源于‘虚无’,拳式出于‘三体’,内气发于‘六合’,劲法归于‘化虚’。
这是研究形意拳理论的基本思路和要点,习学者应用心体悟,以明其精,始得其妙。
宋氏形意拳三法诠真序文宋氏形意拳是我国北方形意拳的一支重要流派,由宋世荣及其胞弟宋世德在李能然所创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而来。
宋世荣、宋世德皆为形意大家李能然大师之徒,世人尊称大宋、二宋。
宋氏形意拳之所以形成一支流派,是由于宋世荣先生在全面继承传统形意拳术的基础上,创出了新的独到之处,形成了形意拳新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