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 评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 评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 评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访美杂记(三):殊途不同归──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

刘凯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因了富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女儿琪琪得以当上了小小“留学生”,与我一同到了美国。我本未想带女儿前行,因为太太在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请一年的长假,我自己一人带着女儿,怕照顾不过来,但后来觉得对女儿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和体验,让她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所以最后还是把她带过来了。女儿在这里已经学习了快两个学期,我也因此通过与女儿交谈、辅导女儿的作业、看阅她们使用的教材、旁听她们的课堂教学、走访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查询与她的学习的相关资料等等,而对美国的中小学教学与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平时就比较关心的话题有了相对清楚的了解。当然,对教育制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看法和评价都有见仁见智的问题,好在女儿在这里待的时间不算太短,她所在的学校也是美国最典型的公立学校,我自己也对这个话题有一定程度的兴趣和关注,所以本文所言基本上从一个客观描述的角度着笔,但主观评价肯定也会较多地夹杂其中。

敞开的学校大门

我在来美之前通过网络查询到了我做访问学者的范登堡大学在Nashville市的具体位置,因为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体上也是按照学生的家庭住址统一安排就近入学的,当然,家庭附近的社区范围内可能有多所学校,你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选择其中一所。我的目的是选一所离范登堡大学和离我们租的公寓最近的学校,当然同时我也得看看这所学校的其他情况,比如学生规模、历史、校园环境、接受入学的学生年级、课程设置等,最后选定了一所叫West End Middle School的学校,这所中学离范登堡大学约3公里,接受5-8年级的学生,女儿在国内刚刚小学毕业,现在上7年级(即初一)。确定学校后,我给该校负责办理学生入学事宜的校长助理写了一封邮件,告诉他我女儿的情况和我们准备到这所学校上学的打算。很快,接到了他的回信,首先对我女儿入学表示欢迎,然后告诉我们具体的手续如何办理。

到了美国,安顿好住宿后,我立刻带女儿前往学校办理手续。美国的中小学绝大多数在8月中下旬开学,少数在9月上旬开学,这所学校是8月20日开学的,他们已经开学快一个月了。我们到学校的办公室填写了几张表格,就算办妥了手续。第二天,女儿就上学去了。

我当时有点疑惑:我们在办理入学手续时,就只出示了我和女儿各自的护照,填写我在美国的访问学者身份,我在国内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在美国的住址,我作为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以及女儿的自然情况,未再要求我们出示任何别的证明,也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而且学校还为女儿当场办妥了免费午餐、免费校车、免费使用课本和教材、免费办理学生胸卡等手续,唯一要求补办的是女儿的疫苗记录,我忘了从国内带过来,而且补办期间不影响女儿上学。我当时就想:我们可是外国人啊,入学怎么这么简单,这么畅通无阻?我不禁就想起国内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民工”,他们在城市有工作,有住址,他们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证,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在他们工作的城市上学,或者要在经历了种种磨难甚至刁难、交纳了不菲的费用后才能获得入学资格,或者只能上那些专为“民工”举办的学校,

这是为什么?民工在任何城市都被称为“外来人口”,他们从什么地方“外来”啊?莫非他们是从960万平方公里以外的土地上来?!他们一样是劳动者,一样是纳税人,却享受不到作为中国公民的应有待遇,而我们在美国虽是地地道道的“外来人口”,但我们的小孩在这里却能自由地上学。这里的学校是真正对所有的适龄儿童开放的,不管你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你来自哪个州,甚至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或许,我们国家的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他们的“苦衷”,人太多,孩子太多,学校容纳不了这么多学生,但为什么城市的孩子再多都能容纳得下,却就是容纳不下农村或者说民工的孩子呢?对农民孩子的这种公然的歧视不仅仅是对这些孩子受教育权的剥夺,是公然地将公民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是对民族和对国家绝端的不负责任。我真不知道我们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怎样思考教育的,是怎样办教育的,他们似乎除了琢磨如何统一校服、如何收费、如何任命校长、如何评奖颁匾、如何上报升学率之外,其他就一无所知了;或者,他们事实上对教育的使命与性质了然于心,但就是为了部门利益而做着背离教育使命与性质的行径;或者,他们就是以现行的体制因素作为借口而心安理得地敷衍塞责,将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视若儿戏。那些打着服务民工的旗号所谓专为民工子女而建的学校竟然还被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而宣传,这种颠倒是非、混淆本末的荒唐做法不知还要延续到何日何时!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的确太少,但这有限的经费又被主管部门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大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中小学教育如此,高等教育又何尝能例外。在我看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乏善可陈,不如说是劣迹斑斑──至少,在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方面是如此的,其他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

中小学校应当怎样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辩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由各州和地方政府管理。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行业组织在完善、协调、引导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方面起至为重要的作用,而不是行政部门。由全美中小学校联盟CES(Coalition of Essential Schools)提出的中小学校办学的十大原则为所有的中小学校所尊崇,该十大原则是:1,让学生学会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力(Learning to use one's mind well )。学校的中心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己的智力和潜力,如何开发和利用这种智力和潜力,一切有违这一中心任务的杂务和负累都应当被坚决放弃。2,教学目的少胜于多,精胜于杂(Less is More, depth over coverage)。学校的目标应当简洁明了,因为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优势事实上都是有限的,过多和分散的教学目的无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和发掘这些长处和优势,反而会掩盖和泯灭这些长处与优势,这将是教学的最大失败。3. 教学目标应当适用于所有的学生(Goals apply to all students)。它不是说所有学生适用同样的目标,而是说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有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设计的,但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其目标,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处于无目标状态。4.个性化的教学(Personalization)。个性化的教学要求中学平均每位教师对应的学生最多不得超过80名,小学不得超过20名;同时也要求有关课程学习的细节、教学时间的使用、对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完全无保留地掌握在校长和教员手中,而不是别的人的手中。5.教者为师,学者为徒(Student-as-worker, teacher-as-coach)。教师职责更主要的不是一种传授和示范已有知识的服务,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如何学习以及自教的能力。6. 实际操作和完成任务的能力(Demonstration of mastery)。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一项任务,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因素,如何选择最优的方案实现目标。这一点对于实现中小学的办学目的非常重要。7.对学生得体与信任的言谈方式(A tone of decency and trust)。对学生提出要求不是说“你必须怎样”,而是说“非常希望你能够怎样”。要培养学生公平、慷慨、谦让和容忍的品德。8. 恪尽职守,尽力为校(Commitment to the entire school)。对学校来说,教员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顾问,还是经理。9.

一切资源为了教学(Resources dedic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10. 民主与平等(Democracy and equity)。学校不仅要给予学生民主和平等的实际待遇,更要培养学生民主、平等和多元化的意识,使他们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成为反对任何不平等现象的力量。

读完这份具体而微至学生人数限制到抽象宏大至民主平等精神的中小学校办学原则,我们不难理解基础教育的本旨与原理,也就不难理解美国何以有与这种基础教育相衔接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理念,更不难理解美国何以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培养出那么多人才,创造出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奇迹。美国能够成功地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得益于其各种社会制度的安排和治国理念,其中特别是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

为了让学生从小在学校感受公平与平等的社会理念,美国的中小学校没有所谓的重点班或实验班的分类,学校也没有所谓的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分。这不仅仅是平等理念的问题,而且是尽可能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成为享有健康人格的优秀公民的问题。这里中小学校的校训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没有像国内的如“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等空洞的口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什么培养人才,而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诚实信用的优秀公民。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人能否成为人才,成为名人,成为英雄,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如果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首先连健全的人格都不具备,连自己和他人都不尊重,连做人起码的诚实信用都不讲,还侈谈什么人才呢?!

为了体现这一教育理念,美国联邦政府近几年还推出了一项称为“不让一位学生掉队”(Federal No Child Left Behind Status)的计划,并为此专门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各州和各学校每一年都要专此进行检测和评估。如果某一学校在检测和评估中存在问题,便要记录在案,提出警告,并限期改正。所谓的“升学率”对学校的经费、教师的待遇、学校的声誉等没有任何影响,但如果在保证不让一位学生掉队方面出了问题,那反倒是要影响学校的发展的。而在我们国内,成绩差的学生被同学欺负不说,还要被学校打入另册,成绩好的学生在“实验班”、“尖子班”、“重点班”,所谓“好”的教师都被安排在这些班任课,成绩差的则有专门的“差生班”甚至“油渣班”。学生从小就被灌输着不平等的社会理念,并被强行地、实际地生活在不平等的社会中。

这里的中小学也有统一的教材,但教师在具体使用教材方面被赋予很大的权力,如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学,哪些内容重点讲述,哪些章节给学生留家庭作业,哪些章节只在课堂上做作业,教师都有权力决定。甚至根据每一位学生学习和理解的不同情况以及上一次完成作业的不同情况,可以分别要求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如语文课,有的侧重于理解和掌握词汇,有的侧重于阅读,有的侧重于看课外读物,有的侧重于朗读。教师讲述教材的内容和布置的作业非常关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做出的任何回答老师都不会简单地说“对”或者“不对”,而是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是可能存在问题的,理由是什么。例如,我旁听过一节地理课,老师问从美国洛杉矶到中国的上海去,可以利用哪些方法,一位从印度来的学生说“我喜欢坐火车,坐火车去。”老师说:中间隔着太平洋,没有铁路,怎么办?学生说:修条铁路吧。老师说:铁路得修在陆地上啊。学生说:不是可以建桥吗?老师说:一条河,或者一条较窄的海峡,可以建桥,但太平洋太大了,一万多公里,水也很深,桥墩没地方建,怎么办?学生说:我知道,可以建浮桥,不用桥墩。老师说:浮桥是个办法,但现在的浮桥距离都是不太远的,太平洋不仅远,还有很大的海浪,还有洋流,这些因素决定了建浮桥几乎不可能。学生说:那就挖隧道吧,那样不怕海浪和洋流。老师说:这比建桥有可能性,但你想一想挖隧道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另一个学生抢着说:花钱太多了,这得花多少钱哪!又有一个说:这么长的隧道,到哪里换氧气呢?人都会憋死的。

老师说:你们再想想还会有什么问题?有的提到了如何给火车加水的问题,有的提到了乘客没有地方散步和活动的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当时想:要是在国内,老师很可能就一句话把学生顶回去了:“答错了,没有火车!”学生的想象力就是这样被扼杀的。

所以,反观我们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实在是大相径庭。统一的全国高考制度像一根无形的紧箍咒,套在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家长的头上。中小学校的一切行为和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丝毫不能偏离唯一的目的:升学率。评价一所中小学校好坏的尺度也就被单一化:升学率。具体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同样是由所教班级的升学率和自己的升学情况决定对其智商、品行的评价,并最终决定其一切!至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将来到底有没有用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有没有好处,学生的性格和人格是不是得到健全的培养与熏陶,国家的制度建设、经济建设等能不能得益于教育、得益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则根本不是学校和教师要考虑的事情,更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考虑的事情,因为考虑这些事情对他们的个人利益没有任何意义。教师们看起来是日以继夜的工作,学生们也是夜以继日的学习,我的一位在老家湖南省上高一的外甥女,每个月才只有两天休息!但教师们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更不是学会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不是学会做一个性格和人格健全的公民,而是考上更有名气的上一级学校,这样教师们才能加工资,才能分奖金,才能分房子,才能出国旅游,才能晋升职称。辛勤的教师们并不真正是为了孩子们而辛勤,只是为了自己而辛勤。孩子们如果没有能够考出好成绩,小学生如果没有考上好初中,初中生如果没有考上重点高中,高中生如果没有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教师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的不幸,而是他们自己的不幸,因为孩子们不仅给他们丢脸了,而且拉了他们评先进、分奖金的后腿。而这一切荒唐逻辑和事实的始作俑者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我怀疑这些办教育的人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提出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东西,喊几句口号以应付上面的要求和民众的呼声了事,或者压根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毁在这些人手里才怪呢。

孩子的天堂?──学生减负之辩

国内早就有美国是孩子的天堂的说法,到了这里有些切身的感受,但对这一判断的评价标准却觉得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好笼统地得出结论。

先说说课程安排与上课时间。女儿上7年级,每天的课程有5门: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包括物理、生物和化学),地理,体育或艺术(女儿第一学期选了艺术,第二学期选了体育)。除语文每天2节外,其余都是1节。上午8:45上课,下午3:45放学。每节课55分钟,课间只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国内的做法是学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课,老师的上课地点是流动的,这里不同,老师的上课教室是固定的,学生则是流动的,上完这节课要到别的教室去,所以课间的5分钟学生基本上不能休息,而是花在去别的教室的路上,如果在不同的楼层或教学楼,学生要跑着去才能保证不迟到,女儿总是抱怨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赶紧上卫生间。迟到是不允许的,如果因为客观原因(如上一节课老师拖堂了,或者是校车晚点了),必须由相关人员作出说明或证明,否则要挨严厉的批评。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明显比国内少,国内中学生通常早上7点一刻就要到校,上所谓的早自习,下午4:30或者5:00才能放学,这里每天少了大约2个半到3个小时。更主要的是,国内经常有各种校内和校外的辅导班,学生连周末都没有休息,有的学校还要给学生安排强制性的晚自习,而这里是绝对禁止在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以外给学生安排到校学习的。我估计,如果加

上晚自习和周末上的各种辅导班,国内的学生平均每周要比这里的学生多在学校学习20个小时左右。因此,在上学时间上,这里的学生要轻松许多。当然,我对他们课间休息时间的安排很有一点意见,太短,学生连喝水、撒尿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像国内那样学生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出去玩一玩,做做课间操,活动活动身体了。

次说说家庭作业。这里的小学是几乎不存在家庭作业的,尽管老师也会布置一些类似智力游戏的课外活动,但并不要求上交或检查。到了中学就不一样了,初中的家庭作业其实也不少,高中更多。女儿刚开始几个星期由于语言障碍还没有解决,每天晚上要做到11点多,跟国内差不多。后来逐渐适应了,一般晚上9:30左右是能够做完全部作业的,也有不少时候几乎是没有作业的。所以,家庭作业量肯定是比国内少不少的。

与国内更为不同的是,这里的家庭作业不存在惩罚性因素。在国内,比如学生做作业时答案错了或是字写错了,老师就要处罚,方法是让学生把做错的题目或写错的字抄写几遍甚至十几遍,女儿说她最讨厌这种惩罚,因为就是写错了一个字,或写错了一个等式,或者一个数字,自己已经明白错在何处,但老师非得让重新抄写几遍,既极无聊,对知识没有任何长进,而且本来作业就很多,还得花很多时间就做这种无聊的事情,耽误很多时间,抄写的时候完全是机械性的。很显然,这种惩罚的目的不在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而只是担心学生下次考试时犯同样的错误,因此而影响成绩,所以它带有极为明显的功利性,知识的掌握不是老师的目的,成绩才是老师关心的,因为学生的成绩直接关系到老师的利益。这种异化的教学方法在国内能够大行其道,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而在美国,学生只需要在做错的地方改过来即可,一遍也用不着多写。

还有,国内很多小学要求学生做数学作业写等于号“=”时必须用尺子比齐划线,不能直接写。一个题目就得划好几个等于号,一次作业要划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等于号,需要不停地拿尺子、比齐、划线、放下尺子,耽误很多时间,而且据说数学老师都很厉害,如果学生不是拿尺子划的而是直接写出来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然后就是几遍、十几遍地重新抄写。我真不明白,学生知道了等于号的意义就行了,为什么非得用尺子划呢?如此愚不可及的教学方法也能大行其道,端的是匪夷所思!以这种愚蠢的教学方法,如果还要求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或者还谈什么减轻学生负担,那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美国的中小学校是不是不看重学生的成绩呢?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不看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成绩呢?不是,跟我们一样,他们也很看重成绩的,对成绩好的学生也是有各种激励和奖掖机制的,但是,学生的成绩构成不像我们是单一的,一次考试定全局,期末考试如此,中考如此,高考更如此。他们给学生的成绩是综合的评价。他们也有期末考试,但期末考试在一门课程的全部成绩中只占一个比例,通常不超过30%,平时成绩占的比例大得多。而平时成绩主要地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出勤等各方面的因素给定的。女儿所在的学校,每门课程的任课老师都会在每个星期二给家长一份上星期的学生成绩单,包括学生在本门课程每一环节(如完成作业、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出勤等等)可以获得的最高分数(points possible)、你的孩子实际得到的分数(your scores)、分数评级(letter grades),如果你有疑问可以找老师,老师必须给出说明。刚开始,有一次我看女儿的数学成绩单,可以获得的最高分数是100分,实际分数女儿却得了110分,我问女儿是怎么回事,女儿说,老师认为我在回答某一个问题时特别好,给了加分。又有一次,我们全家春节时去波多黎各度假,女儿请了一个星期假,我知道缺勤是要扣减较多的相应分数并影响到最终评级的,但那个星期的大多数课程女儿仍然得了A的评级,我很纳闷,女儿也说她刚开始以为这个星期的成绩肯定惨了,但老师说由于上个

星期我完成的作业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老师很满意(比如,自然科学课女儿自己制作的由12张贴片组成的4张展示板,说明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等构成、发育、功能、变化等的作品,被老师陈列于教室的最显著位置),可以用来抵扣我这个星期的缺勤,并专门在课堂上解释为什么Emily(女儿在这里上学用的英文名字)这个星期缺勤却仍然得了A的评级。

除了每个星期的成绩单(家长必须在成绩单上签字,注明日期,并可以提出问题或建议),每两个星期家长还会收到由主管的校长助理(他们没有副校长,校长助理是学校日程管理的实际负责人)签署的一封信,介绍在此两个星期内学校发生的所有与学生或家长有关的事情,如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学生团体的演出,学校运动队进行的比赛情况,哪个公司或个人向学校提供了哪个方面的资助,哪位学生在什么比赛中获得了名次,未来一周内、两周内以至一个月内学校的重大活动一览表等等。如果有家长会,信中会详细告诉你会议的主题、将安排谁作发言或介绍情况、家长自由发言的时间、为家长准备的资料、到学校的详细路线图等,末了还会诚恳地请家长一定拨冗与会,学校为每位家长都准备了免费的可口午餐。家长到开会地点时,门口都会有两位接待的人员一边给家长发放资料一边安排家长就座一边不停地说着“谢谢你的光临!谢谢你的支持!”想一想,中国的家长什么时候享受过这种礼遇啊,应试教育不仅使得我们的孩子除了成绩以外的为人处世所知甚少,更使得我们的中学老师俨然成了可以对家长颐指气使的“大人物”,据说国内开家长会时,如果哪位学生的成绩差一些,则其家长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者、出人头地的教授、威风八面的官员、娟好静秀的少妇都会被那些惹不得的中学教师训得抬不起头来。期望这样的为人师者培养出优秀公民来,岂非与虎谋皮!

办学的模式──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辩

在美国,中小学校(特别是中学)与大学一样,既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还有教会学校。学校之间也是有竞争的,但这是一种有序的、良性的竞争,政府的态度是鼓励竞争,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尽管具体政策上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大不相同,但前提是都把它们作为担负国家教育职能的机构,都是培养优秀公民的机构。全美私立学校协会(NAIS,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Schools)是美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私立中小学校团体,其倡导的私立学校办学理念同样是“培养学生对平等和正义的坚定信念”,这与前述公立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完全相同的。

就数量而言,公立学校多于私立学校,私立学校通常不到公立学校的四分之一,例如我们逗留所在的田纳西州Devidson县,包括10座城市与城镇,共有公立初中约40所,私立初中约8所,公立高中约20所,私立高中约4所,教会学校2所。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除了经费来源的不同(即公立学校全部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拨给,私立学校的全部经费由学校自己解决,政府不管,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收取学费解决,同时包括捐助等)和是否收费不同(即公立学校都是免费上学的,但不排除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数额的学生需要自己负担午餐费等小额费用;私立学校都是收费的,但不排除对个别非常优秀的学生学校豁免其全部费用)外,二者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其一,由于公立学校使用的纳税人的钱,所以公立学校有义务招收所有适龄儿童入学,无权拒绝任何求学者,即使是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残疾儿童),亦即承担国家义务教育的职责;私立学校则有权选择学生,法律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条件招收学生,其没有义务录取所有求学者。公立学校必须配备特殊教育的师资,私立学校可以不配备,因为它们可以不接受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女儿所在的班级只有一名聋哑学生,但学校为他一个人配备了一名懂哑语的教师,每一节课都跟着这位学生,

为他翻译。其二,公立学校需要使用由各州政府确定的教材和课本,私立学校则有权选择使用。其三,公立学校必须适用州政府统一确定的主修课程,私立学校则可以自主决定其课程设置,不受限制。通常,私立学校会有其突出强化教育的课程,如选择生物学,或数学,或文学,其他课程的课时就可以压缩甚或去掉。其四,学生来源上,公立学校的学生通常都来自于同一个社区,学生家庭背景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私立学校的学生则通常来自不同的社区,并具有大体相同的家庭背景与学习兴趣和目标。其五,公立学校的教师需要获得州政府或地方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通常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教一门课,例如女儿的生物课老师同时担任别的班级的地理课教学,体育老师同时担任别的班级的西班牙语教学,数学老师同时担任别的班级的美术课教学。私立学校的教师不受这一限制,不需要取得教师资格,也不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他们通常都是集中兴趣在某一专业课程上,且通常都是本专业的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其六,班级的学生规模要求不同,公立学校由于不得拒绝所有学生的申请,招收的学生人数较多,班级学生规模通常较大,且通常是由低年级往高年级越来越大,因此很多州立法限制公立学校的班级学生规模,如田纳西州的规定是小学班级不得超过20人,初中为35人,高中为60人。私立学校不需要遵守这样的强制性规定,但由于事实上私立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少,所以其班级规模通常都比公立学校小得多,中学一般为20人左右或者更少。这也是很多美国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主要原因。

对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优劣利弊,美国的家长和教育界其实也是见仁见智的。通行的观念是私立学校的学生和教学质量优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学生以中上收入家庭为主。但最近(今年1月)一份由伊利诺伊大学两位教授所发表的国家教育发展评估(NAEP,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的科研报告,通过对共7000多所全美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教会学校4-8年级的全美数学标准化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公立学校的成绩普遍高于私立学校,其中4年级高出7个百分点,8年级高出4个百分点。这个研究报告引起很大的反响。而在此之前,我从相关网上已经看到很多家长写给各种教育网站、教育研究机构的信中也指出:所谓的私立学校教育质量优于公立学校的说法不过是个神话,他们通过各自的子女在不同的学校学习的经历和成绩证明根本无法得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孰优孰劣的结论。当然,更多的家长、教育工作者的态度是:既有非常优秀的公立学校,也有十分出色的私立学校,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应当更多地根据自己的各自因素和情况来作出决定,而公立与私立并非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在我看来,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校如同他们的大学一样,的确既有很好的私立学校,也有很好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更多地承担国民义务教育的任务,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私立学校更多地满足公民个性化的选择需要,同样起到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目的。而我们国家在办学模式的问题上却是如同我们原来的企业一样,只有国有企业,没有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现在企业制度有很大的改革,而学校结构依旧,少量的私立学校根本成不了气候,无法形成与公立学校进行公平和良性竞争的态势,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显然是对私立学校采歧视态度的,从各方面限制、打压私立学校,现在除了极少数与外资合办的私立学校情况稍好一些,纯粹的内资私立学校可以说是惨淡经营,举步维艰,处处遭白眼和受排挤。私立学校(社会办学)既可解决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困难,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对受教育的需求,还可以开拓不同的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更可以与公立学校逐渐形成良性和有序的竞争秩序,何乐而不为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什么偏要表面上喊着鼓励社会办学的口号实际上堵死私立学校的活路呢?说到底,还是前面所揭示的,他们是现行体制的受益者,他们当然要继续维持这种体制,至于这种体制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多大的损害,那不是他们

要考虑的,而现在的政治体制恰恰又允许他们这样肆无忌惮地侵蚀和残害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许,想要看到现行教育体制的寿终正寝,我们还要地好好活上若干年。

很显然,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的基础教育走的是两条大异其趣的道路,而其结果并未有殊途同归之效,相反,几乎是判若云泥的。

2006年4月10日

于Nashville

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李 莹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收稿日期:2008-04-29 作者简介:李莹(196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阶段性成果。 摘 要: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对当前我国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主要体现在:高度重 视基础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调动国家和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一支爱岗敬 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 性,发挥学生创造性;构建合理的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54(2008)05-0104-03 The Revelation of A m erican Post-war Education Refor m L iY i n g (Shandong Institute o f Po liti cs and Law,J i nan250014,Chi na) Abstract:T he post-w ar educati on re f o r m U.S.has an i m portant i nstructi ve va l ue for Ch i na s'current qua li ty educati on in Ch i na. It is ma i n l y re flected i n:attachi ng great i m portance to t he function of basi c educati on i n soc ial deve l op m en t;acti ve use of the m ob iliza ti on o f nati onal and soc i a l forces to i ncrease educati ona l i nput;estab lish m ent of a respectab l e and hi gh-qua lity teache r staf,f and g i ve full p l ay to t he role of teache rs;f ocus on the ove ra ll deve l op m ent o f students and cu lti vate a ll-round deve l op m en t o f hu m an resources; full y develop the ir personalit y and crea tiv ity of students;Construc ting a reasonab le curr i cul um to mee t the ever-chang i ng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 i a l deve l op m ent. K ey word s:Am erican B asi c Educa tion;R efor m;China;Qua lity Educa tion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 快,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样一个飞速 发展的时代,国际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要保持我 国在竞争中不落伍,必须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而综 合国力的提高有赖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基 础教育的质量则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石。 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 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美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其教育在20世 纪的发展具有飞跃性的质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 二战后至60年代的教育改革。战后美国的教育改 革,对当前我国进行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思想的基 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一、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动因及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进入冷战时代和美国向 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的背景下,从20世纪50年代 末开始,美国实施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自上而下的 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以实用主义为基石的杜威教育 理论是主导二战前美国教育的理论基础。杜威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崇尚实际效用而忽视理论学习,学校 课程设置复杂,学生为了取得学分,选修有吸引力 的、相对比较容易的学科,而不是选修最需要的学 科,导致教育质量出现下降,在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 发展方面落后于苏联和其他发达国家。而美国二战 后进行的工业化革命不仅需要尖端科技人才,而且 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力。1957年苏 联卫星上天,刺激着美国朝野纷纷对原来的教育政# 104 #

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新思考

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新思考 林万春 美国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方式、教学手段运用、课程设置和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师职后教育等都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校现代化管理、教师培训及新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观察与感受 (一)学校自主管理模式。美国中学管理是一种典型的“学校行为主义”模式,即学校作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权。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更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均表现为学校内在的教育发展要求。校长可根据其办学理念、地域特点或地方经济优势聘用教师,自主选择并设计学科课程,还可根据教师智能结构选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地方教育当局平时不干预学校行政事务,但每四年要对所辖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对社会公布。对办学绩效差的学校,地方教育当局有权提出黄牌警告,三年后复查,仍无改进的,则解聘校长。这种自下而上,上下一体,地方调控,学校自主的管理模式既调动了校长求新创效的积极性,同时又保证了学校发展的方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的个性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班级设置与课程设置。美国中学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最高也不超过25人。教室里的桌椅的摆放成“组”不成“行”,常常是几个学生的课桌围在一起,以便相互之间讨论学习,教室内布置得很有个性,有书柜、学习栏、电脑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没有班级建制教室,只有学科教室。如数学教室、美术教室、外语教室、历史教室等;教室只供学科教学使用,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学分要求进行选课学习,因此往往一个教室里面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贴近生活。即课程为生活、生存、发展服务,中学主要开设有英语、数学、外语、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习(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及职业教育等课程。除此之外,还开设有丰富多彩的非核心课程即选修课。各校的校长对这些课程的选择与编排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教师则亦以自己个性化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常采用问题、讨论和总结的程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告诉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提升。美国的中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的教育注重鼓励,在肯定其长处的前提下提出更好的建议,使学生始终充满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美国中学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开设写作课、外语课、驾驶课、机器操作课等个性特长课,同时在学习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让学生自主选课学习,学校聘请有关专业人员或专家为学生上课和指导,尽可能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还开有其它辅助课程,如电脑、驾驭、机器操作、建筑设计、绘画、乐器、摄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摘要: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别,分析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美差距;原因 1中美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 1.1中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就是教诲培养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私学兴起之前,那时的教育由官府控制,在私学兴起之后,受教育的对象不止仅限于贵族阶级,扩大平民百姓,因为私学的产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教学,学生亦可以选择教师来学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私学,不同派系不同主的私学出现了相互抗衡,相互补充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经过了许多朝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加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儒学为尊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在宋代有“日考”,“月考”,“季考”等多种考试方法。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童生学习的容也相对固定,固定的背诵考试相关的篇目,全然不顾理解与否,而考查方式也很简单,以考生能否背诵来判断是否学好,借以选拔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1.2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在之前17世纪初,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随之开始,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并信奉教育,所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的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支持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在其教育体制不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殖民性和色彩的情况下发起的,这次革命主要是对教育的容世俗化,初等教育的公立化和学校序列的体系化做出的改革,使得当时公立小学和中学普遍建立起来,初中高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的机制得以健全。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了应对充满激烈竞争和公立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全儿童”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第三次国防教育法改革和第四次“国家危险”改革促使美国教育的进步。 2中美基础教育理念 2.1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公平,统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状况不一,为了让全体国民都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水平都稳步提升。像法国,前联以及中国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这种教育的理念使政府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虽然教育的差距任

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44 -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也对振兴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都是各国政治家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了迎接挑战,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力求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大批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得出同一结论:未来社会要求的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在价值观和学习观、思维和生活方式、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 一、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注重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 1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重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如德国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2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意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如英国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健 康和公正民主,生产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目的的永恒价值。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宽松的活动,发展个性教育等。 、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3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如日本政府呼吁要“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创造新思想。” 、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养成 4为适应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如英国把以前的“信息技术”改称“信息和交流技术”,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做准备。美国的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应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和其它工具。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5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把学生的教育交到他们手中。如德国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包括每个学生独特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浅观、俄罗斯教育改革 1俄罗斯政府将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 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俄罗斯政府于 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黄光炜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5337038.html,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作者:郑国凤韦永琼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12期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各方面的风云变幻,美国各届政府的施政纲领中继续把教育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尤其强调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从2002年小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缩写为NCLB)到2010年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简称改革蓝图),一系列教育法令和教育措施的出台,暴露出了美国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尤其是许多公立学校);教育机会不均;校园环境恶化;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堪忧、领导短缺;高中生辍学严重等,一系列的改革文件彰显了美国政府改革基础教育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关注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干预作用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其教育事务主要由州政府直接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事务中的作用日渐显现,进入21世纪,从布什政府签署的新世纪第一个教育改革法案《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2002)开始,近十年间,先后颁布了《2002~2007战略规划》(2002)、《2007~2012战略规划》(2007)、《美国竞争法》(2008)以及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2010)等一 系列教育改革法案,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这些教育改革法案及措施中除了通过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资助这一经济杠杆来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外,各届政府更加强调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调控作用,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7~2012年战略规划》都制定了具体的教育战略目标,其框架结构基本相同,都包含了教育部使命、战略目标、具体目标、实践策略三级要求。2009年3月,奥巴马总统在华盛顿的演讲中正式宣布美国基 础教育改革政策要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开发能够满足21 世纪美国参与世界激烈竞争需要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成就,消除美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二是采用多种方法招募、培训、鼓励杰出教师;三是支持特许学校改革;四是加强学生学习,努力降低高中辍学率;五是通过基础教育稳固高等教育。这些教改法案及措施,要求具体,内容详实,涉及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改法案及措施的颁布执行,彰显了美国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教育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一面,其最终目标是继续确保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各方面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二、继续加强政、企、教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首脑会议(Education Summit)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始于1989年,至2005 年止,共召开了五届。参加者包括了联邦政府首脑、各州州长、经济界领袖、教育行政官员及教育界专家等,第一届教育首脑会议的显著结果,就是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第二届教育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访美杂记(三):殊途不同归──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 刘凯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因了富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女儿琪琪得以当上了小小“留学生”,与我一同到了美国。我本未想带女儿前行,因为太太在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请一年的长假,我自己一人带着女儿,怕照顾不过来,但后来觉得对女儿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和体验,让她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所以最后还是把她带过来了。女儿在这里已经学习了快两个学期,我也因此通过与女儿交谈、辅导女儿的作业、看阅她们使用的教材、旁听她们的课堂教学、走访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查询与她的学习的相关资料等等,而对美国的中小学教学与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平时就比较关心的话题有了相对清楚的了解。当然,对教育制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看法和评价都有见仁见智的问题,好在女儿在这里待的时间不算太短,她所在的学校也是美国最典型的公立学校,我自己也对这个话题有一定程度的兴趣和关注,所以本文所言基本上从一个客观描述的角度着笔,但主观评价肯定也会较多地夹杂其中。 敞开的学校大门 我在来美之前通过网络查询到了我做访问学者的范登堡大学在Nashville市的具体位置,因为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体上也是按照学生的家庭住址统一安排就近入学的,当然,家庭附近的社区范围内可能有多所学校,你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选择其中一所。我的目的是选一所离范登堡大学和离我们租的公寓最近的学校,当然同时我也得看看这所学校的其他情况,比如学生规模、历史、校园环境、接受入学的学生年级、课程设置等,最后选定了一所叫West End Middle School的学校,这所中学离范登堡大学约3公里,接受5-8年级的学生,女儿在国内刚刚小学毕业,现在上7年级(即初一)。确定学校后,我给该校负责办理学生入学事宜的校长助理写了一封邮件,告诉他我女儿的情况和我们准备到这所学校上学的打算。很快,接到了他的回信,首先对我女儿入学表示欢迎,然后告诉我们具体的手续如何办理。 到了美国,安顿好住宿后,我立刻带女儿前往学校办理手续。美国的中小学绝大多数在8月中下旬开学,少数在9月上旬开学,这所学校是8月20日开学的,他们已经开学快一个月了。我们到学校的办公室填写了几张表格,就算办妥了手续。第二天,女儿就上学去了。 我当时有点疑惑:我们在办理入学手续时,就只出示了我和女儿各自的护照,填写我在美国的访问学者身份,我在国内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在美国的住址,我作为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以及女儿的自然情况,未再要求我们出示任何别的证明,也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而且学校还为女儿当场办妥了免费午餐、免费校车、免费使用课本和教材、免费办理学生胸卡等手续,唯一要求补办的是女儿的疫苗记录,我忘了从国内带过来,而且补办期间不影响女儿上学。我当时就想:我们可是外国人啊,入学怎么这么简单,这么畅通无阻?我不禁就想起国内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民工”,他们在城市有工作,有住址,他们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证,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在他们工作的城市上学,或者要在经历了种种磨难甚至刁难、交纳了不菲的费用后才能获得入学资格,或者只能上那些专为“民工”举办的学校,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篇一:赴美考察报告 赴美考察报告 王文郁 2011年1月31日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济宁学院附小王文郁 2011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培训团”赴美考察。全团共25人,徐曙光同志任团长,王景华、吴建华同志任副团长,负责全团赴美考察工作。培训团全体成员在济南经过行前培训后,于1月5日赴美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工作,途径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在康州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点考察培训。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后,于1月25日返回国内。 我参观考察的三所学校分别是eastlyme school、salem school、lyme school,并主要在salem school参观学习。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乡镇小学。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在这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个教育现状,但从中可以感受美国教育的一面。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管理权利分散,不统一。地方、州政府、联邦政府三级机构各有权利范围。地方权利即学校董事会,是由地方热爱、关心教育的公民选出来的。学区总监选聘校长,校长选聘老师,所有聘任人员都由学校董事会通过。 2、管理权利集中在底层而非上层。教育经费来源地方和州政府。 3、每个孩子不管智商和体质有多大差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美国强调发展个性。(中国强调集体。) (二)、美国的教育方法 1、美国强调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2、教师在教室里做哪些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作为校长评价老师看以下三点: ①教育指导是否有有效措施。 ②看老师怎样布置教室。是否能调动所有积极性促进学生。③老师如何设计课程。 美国对到毕业达到什么水平有规定,但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有的地方或老师自己设定课程。老师更多考虑: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已知什么?怎样把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联系起来。 美国老师侧重: 1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知识和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学生总结和记录。 3鼓励学生参和的兴趣。 4研究怎样给学生留作业,怎样训练学生。 5利用非文字的东西进行教学。 6鼓励学生小组学习,一起解题或完成某个项目。 7提供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情况给学生反馈,据学习目标,学生能较好考评自己。 8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证明假设。 9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有效地引导。 (三)、美国学校特点 1、教室小班额,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有20人左右,一般是6—25不等。我所参观的学校,每班人数大约13——18人,实行个性化教育。 2、走班制。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而是以学科为特点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外语教室等。老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3-5分钟实现换教室。学生很匆忙,学校里就是抓紧时间去学习,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取向及其演变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取向及其演变 摘要: 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改进,经历了一个循环递进的发展历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始终在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术素养这三种取向之间徘徊并处于逐步递进的发展之中。在教育内部,重要的课程哲学思想是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直接指导并影响了当时美国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反复与交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总体来说,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取向 课程设计一般会涉及四大内部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知识被确定为有效、合法而被编制进课程。二是不同课程的设置希冀达到的课程目标。三是针对具体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传递所采用的方法。四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以及课程评价的方法。同时,在外部,不同的课程理论在具体历史时期影响并指导着当时的课程设计思想。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 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一、“知识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 二战后,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其中小学教育尤其是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在全球排名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应该如何将有用的知识整合进课程也成为课程专家关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科结构”运动主张课程应体现学术性、现代化和专门性,课程目标围绕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掌握科学研究的成果而设计。 对于学校课程应该教什么,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以科南特、布鲁纳等为首的结构主义者认为理智训练的重要性和价值高于日常经验和生活适应的价值。“ 知识中心”课程设计思想认为,学校应传授学术性课程知识,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注重构成自由教育的基本知识的掌握”[1],是学习者智育方面的成长。学科结构主义基于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吸取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主张采用学科课程,强调课程的现代化,按照学科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把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强调系统知识、基本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地位。“新三艺”课程就是“知识中心”课程设计思想的产物,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和专门性。 因为强调知识结构的因果互联关系,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采用探究法学习。学科主义课程设计将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探究过程,把科学知识的获取看做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结果。在学科主义课程中,学科基本概念的不断深化,是通过设置螺旋性课程来解决的。因此,要把学习当做发现的过程,当做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种提高学生理解力以发现这些事物之间是如何互相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1 一、填空题 1.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 2.为迎接21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3.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4.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5.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 6.社会学习心理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基本理论是替代强化。 7.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纽曼提出了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 8.桑代克在《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的论断。 9.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 10.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意识的改进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11.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一是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和教学领域,即教育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获得;二是信息技术被有机地整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学科教学中,培养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 12.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13.综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所谓“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二、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教育目标以( A )为主要内容。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英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有( A ) A.传统、深厚、保守 B.改革转向现代化 C.德育目标多元化 3.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有( B ) A.政治教育 B.法制教育 C.公民教育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形势.doc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形势 20世纪的美国基础教育经历了痛苦的改革,但是并未促进学校治理模式的根本改变。联邦法院1954年开始废止学校的种族隔离,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且意义深远的改革。但是废除种族隔离本身,并没有要求强制融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宣布退出对学校改革的联邦干预,由州本身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州法院70年代早期开始“公平资金运动”,即要求州内每个学生的实际投入相等,并校际可比。但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80年代,学校绩效出现持续恶化,不仅在国际评估中排名后退,而且越来越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贫困学生和少数族裔的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教育改革者通过司法途径追求教育公平的努力陷入僵局。 基础教育改革的挫折引发了激烈讨论,部分人要求以私立学校取代原有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支持者认为,目前的问题源于政治理想的失败。如果能够真正公平投入,缩小课堂规模,增加联邦支持,公立学校会运转如常。相反,私立学校支持者认为公立学校总是存在因自身利益导致的以权谋私。这些争论同样陷入僵局,因为没有证据表明私有化会带来更好的绩效。 实验主义的新治理框架 在种种失望冲淡了公立学校的前景之际,改革集群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有希望的新模式。第一种改革是增强集中化,甚至将公立学校体系国有化。集中元素在于在联邦和州一级设立学校和学生最低绩效标准,学生和学校进行排名。不能满足要求的学生不能升级和毕业,差学校必须重组。这种高风险测试的支持者相信失败惩罚足以迫使个人和机构改进绩效。第二种改革是新地方主义。目的是让权力从州教育管理部门下放到课堂,走向校区、校长、教师(尤其那些反对传统僵化体系的专业者),甚至父母。教师和家长创建新小而专业化的学校的意愿日益增强,学生不再受到片区划分的限制。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赴美培训考察的体会 (韩园林) 2006年3月3日 一流的校园环境 当一回演员 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当一回钳工 到州议会当一回议员 跟印地安人学钻木取火 2005年10月10日至12月30日,我作为深圳市教育系统赴美培训班第九期的48位成员之一,并作为班长带队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学习考察,收获颇丰.在培训考察中,我切身感受到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长处,特别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信,自主,个性,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归来,我就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作了思考. 一,美国教育现状:发达+创新 在美期间,我学习10周由艾登(Professor Adam Lee)教授执教的《西方教育模式》(Western Models of Instruction),由马丽老师执教的《班级管理》(Issur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areers 》(教育学),其中《教育》由协和大学派教师在深圳成教学院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教育史和西方教育哲学) 出席了8场专题讲座;参观了11所中小学,其中深入到8所学校听课并与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交流对话;特别有趣的是参加了教育资源之行,参观了10所博物馆或教育中心;参观了美国哈佛,斯坦福等9所全美著名大学;饶有兴趣地感悟了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后是美国东部考察之行.行程数万里,纵横东西,走近美国的现代教育和文化生活. 1,美国教育简况 (1),美国学校体制 A.没有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没有国家课程. B.联邦政府不办学校.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 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相同的步调。 (一)二战前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嬗变。发端于十九世纪初期的“公立学校运动”使美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民基础学校教育体系。但这种学校教育体制上的变革并未带来学校教育目标、课程和方式的质的飞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中小学教育课程依旧延续着过去的传统,即小学课程的核心仍然是陈旧的3R’S(读、写、算)和宗教内容,而与生活相关、全面发展儿童心智的课程(如家庭地理、文献地理、初级科学、自然、图画、音乐、教育、游戏、缝纫、手工等)虽已出现在学校的课堂中,但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中学课程的核心仍为文科类课程,尽管以埃略特(C Eliot)等人组成的中等教育“十人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以削减古典人文课程、增加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特征的新的中等教育课程体系(如古典语、现代外语、代数、几何、文学、历史、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但该课程体系确立的出发点却定位在智力发展以及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 备上,即该课程体系的学术性有余,而职业性、生活性、实践性不足。 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及其所引发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做了理论辅垫。在以杜威、帕克等人所倡导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等教育本质论以及“从做中学”等教学理论的影响下,美国的中小课程在二十世纪初发生了深刻变革,而此时具有明显进步主义倾向的改革不仅波及范围广泛,而且影响异常深远。小学课程中传统的3R’S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由1856年的70.1 %降至1926年的51.7%,而图画、音乐、体育、活动、手工等经验性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则由1856年的14.2%升至1926年的36.5%。中学课程的改革在1918年由“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中等教育基本原则》报告的发表开始启动。该报告首先确立了新的中教育的目标及原则: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履行公民职责,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职业素养,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其次,倡导为具有不同需要的——工业、农业、贸易、职业、升入大学的学生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再次,倡导将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应用于课程和教学实践。在此报告的倡议下以及由进步教育协会主持进行的“八年研究”的影响下,二三十年代美国中学的课程从传统的学术性中挣脱出来,增加了诸如消费、家政、保健、体育、成人指导、性格养成等生活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并在学术性科目中增加了当代文学、演讲、新闻、辩论、戏剧、 广播、电视等反映现时代人文发展新成果的课程。 应当说,二十世纪前后美国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是美国基础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的课程结构的确立,使其基础教育从此走上了一条多样性和实用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小学课程发展中的渗透,使其基础教育从此逐渐形成了进步主义的传统,而这已经延续了近百年的传统与美国国家发展所形成的冲突对抗成为美国二战后中小学课程剪不断 理还乱的节扣——现代美国持续不断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皆由此引发。 (二)二战后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变革。战后初期的美国中小学课程仍然承袭着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

教育发展研究2010.9 视点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20世纪80年代经济竞争力的下降促使美国开始关注本国教育的现状。在此背景下,政府颁布了《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该报告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综观美国30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笔者认为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路径: 1.由联邦政府推动的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根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相关规定,管理公共教育的权力应由各州行使。联邦政府只有为教育课税、在教育财政拨款范围内立法的权力。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有了微妙的变化。《国家处于危机中》报告明确指出,联邦政府应该更多地加入和参与全国教育事务。2003年5月公布的《全国科学和工程劳动力大军的政策》报告更是呼吁美国联邦政府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培养高质量本国人才的责任。[1] 近年来,推动以标准为导向的改革是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其作用的主要表现。所谓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即联邦政府提供资源协助各州为所有学童拟订并实施挑战性的标准,同时利用这些标准及连贯一致的课程与评价去改善学生的学习。这一做 法从美国教育法案的规定可见一斑。从 《美国2000:教育战略》、《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到《2001年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修正案》,这些法案为学生的学业标准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制订严格的课程标准。制订全国性的课程标准是改革的起点。1989年的美国全国督学协会会议之后,各个州或几个州的联盟、联邦政府、专业协会、非营利组织、学区甚至一些单个的学校忙于制订标准。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全国性的专业协会逐渐承担了建立教育标准的任务。例如,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FM )在1989年编写了第一套美国版的国家数学教育标准。 (2)运用统一的评估体系。传统上,由于美国的教育是地方控制的,各州甚至各个学区之间的差别都比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基于统一的教育标准之上的评价应该是一致、清晰、确定的。为此,客观上要求各种计划要一致,联邦、州和地方的各级管理要一致,政策的组成部分(课程、评估、专业发展和绩效责任)要一致,所有学生可获得的教育计划要一致。而所有这些一致性目标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项目,进入一定规模的班级学习;保证授课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在他们的工作领域内能获得合理的培训。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 笮段素菊 段素菊/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副研究员(北京100011) 摘要:本文总结了30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包括:由政府推动的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依市场逻辑进行的教育改革、由公民社会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美国基础教育中混合教育权力模式、混合教育制度安排、法律至上原则等特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美国教育体系简介

美国教育体系简介 1 2020年4月19日

美国教育体系简介 美国的教育体系是高度分权的。根据1791年经过的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的有关规定,宪法不授予联邦而又不禁止给州的权力属于各州。联邦政府因而无权确定国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课程设置等均由各州与地方学区决定。可是由于美国各州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方面所具备的共性,以及美国国家教育评审、鉴定机构的指导作用等,全美各州的教育体制虽有所差别,但总的看是大同小异。 美国的教育基本上可分为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四个层次。 一、初级教育(Primary School)年龄:约1—11岁 【组成结构】 美国的初等教育包括一至两年的学前幼儿教育,一年的幼儿园,五至八年的小学教育。 托儿所:学龄前儿童没有强制性的托儿所,不过有政府补助方案来资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因此大部分家庭需要自己支付托儿所的费用。 幼儿园:大部分归为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在美国多数小学实行六年制教育,也有实行四年或八年制教育的小学。四年制或八年制小学一般把小学与初中或高中直接挂通起来。美国小学一般规模较小,每个班级一般不超过20人,每班一名教师,这位教师负责带这个班大部分的主要课程。学生除午餐时间,或是上体育、音乐、美术课可能到体育馆或特别教室上课以外,其余时间留在导师的教室内,没有固定的下课时间,可是在教室里导师能够给学生自由时间,有些教师会以自由时间的拥有或剥夺做为学生行为的奖惩。学校每天都会有至少一次约二十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次数与时间长短,每个学校不一定相同,每位教师必须完成各门课的教学任务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程设置】 美国的小学课程极富弹性,既没有界限明确的学科,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课时。各州小学一般开设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以及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 英语:在美国小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美国的小学英语又细分为阅读、文法、写作和会话等,其中阅读为重点。 数学:是小学阶段除英语以外美国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科目。从当前美国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美国小学数学普遍缺乏严格训练和要求,在课程编排上均尽量放低要求,整个小学对抽象的代数或较难的数学期念涉足较少,主要还是围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做文章。 2 2020年4月19日

美国学习的培训总结

美国学习的培训总结 XX年12月1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广东省初中名师赴美国培训项目。期间访问了哈佛大学等多所高校及中小学,聆听了多场高水平的讲座,并与美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相关交流。领略了美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学习了对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却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收获颇丰,感触良多。在反复思考我们能从美国基础教育身上学到什么的同时,也梳理一下我对美国基础教育的认识。 美国的学校教育,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美国的基础教育,采取XX年学制。一般定为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高中10—XX年级,这段时间也是美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美国的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占主导地位,学生免费就读,更加注重普及性和服务性;私立学校多由教会和基金会及公司的支持,同时向学生收取较高的学费。在中小学阶段,私立学校占到25%左右,但其毕业率和考试成绩要远好于公立学校。近年来,政府为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出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等,旨在增进教育公平,明确促进机制。但总体而言,私立学校的存在既减轻了政府的教育负担也促进了教

育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基础教育基本实行三级管理:联邦教育部;各州教委;学区委员会。三级管理的功能递增。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保证全体国民均有受教育的机会,争取教育公平;支持州和地方发展教育,提供教育经费保障;调查研究教育评价和互通情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美国,州政府的权力较大,各州均设教育委员会,州教育厅长和其他主要官员的任命;本州中小学校的教育经费的分配;公立学校教育大纲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师资格的认定;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确立等等都属于州教育委员会的职责。对美国基础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学区,学区也是州最基层的教育行政单位,直接管理学校。目前美国的近2 万个学区,直接负责人事任命、教材购买、教学评价、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总的来讲,美国基础教育以地方管理为主,学区的权限最大,责任也最大。联邦教育部主要起规划、指导和协调作用。在中央与州两级管理中,以州为主。中央除立法和拨款外,不干涉地方的教育行政事务。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的关系中,强调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充分体现权力下放,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也涌现出了许多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 美国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政府拨款外,还有财产税、所得税、彩票收入、社会捐赠等。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受到美国国内不少专家的批评,但其中小学教育仍有自己的特色,以下简要介绍几点。 一、教育很突出 一般的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美国国民教育即爱国教育最成功,这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 美国的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幼时,父母和幼儿园的阿姨即教导孩子尊敬国家领导人、国旗甚至警察。开国元勋华盛顿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一上小学,小学生都要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把右手放在左胸前,宣誓效忠国家。这一仪式严肃认真,再顽皮的孩子也不敢捣乱。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这一教育抓得更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和家长就注意鼓励孩子"标新立异"。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科技讲座"。有个学校的教师有一次留的作业是"改进你家的一件家庭用具"。孩子们个个独出心裁,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一位上了学校"嘉奖班"的三年级女孩,在回答"为什么喜欢b学"时,她一口气列举了川条理由,诸如学校不仅仅是念书,还有聚会、课题、音乐会,能表达自己创造性的想法等。 三、"小班化" 美国政府的缩小班组规模计划始于1999年教育部拨款法案的一个内容。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提议,国会两院的立法中拔出门亿美元,用于帮助地方社区在个后七年中雇佣10万名教师。此举的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小学1-3年级的班级学生人数减少到18入。去年,克林顿总统又向国会提出在这7年的基础上,追加预算投人2亿美元,使2000--2001学年的项目经费达到14亿美元。 四、课程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 美国的高中包括9年级至 12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至高三)。学生每年需修5门课,语文和数学每年必修。数学可修几何、代数、三角、方程、微积分初步、线性代数和更深一些的微积分等;理科有物理(共3级)、化学(共3级)和生物(2级);历史有美国史、中国史、亚洲史、欧洲史、宗教比较史和哲学流派等;外语有法语、西班牙语、汉语和拉丁语等。 由于各学科的课程之间没有很紧密的衔接,学生选修的课程搭配因人而异,所以高中部没有固定的班级,在一起L课的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另外,体育锻炼不算课,但要计成绩。大多数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或文艺活动,开发自己的能力。 五、文科课程强调重视论文写作 美国很多中学的文科都强调论文写作。一般是老师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选题。学生需要B己到图11馆查资料,在撰写论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