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了》教案上课讲义

《种子发芽了》教案上课讲义
《种子发芽了》教案上课讲义

《种子发芽了》教案

10、《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

唐河县少拜寺镇邢庄小学张生伦

教学内容:种子发芽了

教学重点:

水是植物的重要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

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有的植物可以不通过种子,而利用它自身的一部分繁殖后代。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校园的不同植物,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

2通过观察,辨认种子,比较种子的颜色,大小和形状,认识种子3展示自己播种的不同的种子,知道种子的种植方法和过程。

4观察种子的变化过程,认识土壤,水,温度和阳光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

评价目标:

1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目标1进行评价。

2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种子并进行交流对目标2进行评价。

3通过展示实验设计和结果,汇报交流对目标3进行评价。

4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发现问题交流总结对目标4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树,吹到我们校园里来了,看,美丽的校园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你知道我们学校都有哪些植物吗?哪些植物探出了绿色的小脑袋,哪些植物开出了美丽的鲜花?

2同桌交流。

3代表交流。

(通过交流认识完成目标1)

二认识植物的种子

1教师把准备好的花生,黄瓜,玉米,黄豆,西红柿,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发给学生,说说它们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2告诉学生种子和果实的区别后小组辨认你手中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

3比较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

4种子有什么用处呢?

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醒来,发芽生长,长成新的植物,结出许多种子,种子又落到泥土里……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通过触摸,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完成目标2。)

三播种希望的种子

1 怎样种植种子

(1)小组为单位说说你是怎么种植种子的,有什么经验和要注意的地方。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

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 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 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 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 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生:猜测,花生。 师:你真聪明!找一找,花生的种子在哪里? 生:捏开,花生米是种子。 师:你们说的很对。 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 师:它们的种子在哪里? 生:蚕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子就是蚕豆种子;苹果:吃掉苹果,里面的黑色的籽儿就是苹果种子;红松:松塔里面的松子就是红松的种子;冬瓜:去掉冬瓜瓤,里面的就是冬瓜的种子;红枣:吃掉枣,里面的枣核就是种子。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一般我们把籽儿、核儿、仁儿、豆儿等叫它的种子。 3.师: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种子的特点呢?生:大小、颜色、软硬、表面...... 师:从这些方面观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种子都具备什么特点呢? 生: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小黑点;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红枣种子: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4.师:(出示玉米)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的特点,接下来请找一找,玉米的种子在哪里?

10.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蔡祥辉 一、课时安排:2教时。 二、教学目的: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五、教学设想 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之”、“以”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附课内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 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 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 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b5E2RGbCAP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 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 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 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 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 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p1EanqFDPw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 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 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DXDiTa9E3d 三.研习课文一、二段 朗读指导: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 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RTCrpUDGiT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PCzVD7HxA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 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jLBHrnAILg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 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 思”及意义。 xHAQX74J0X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 【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论语》。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 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 墨:墨子《墨子》“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理解

青岛版科学三下《种子发芽了》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下《种子发芽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全过程,体验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2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格、绿豆种子、实验盒、水、滴管、纸巾、钟表、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你们平时吃过绿豆芽、黄豆芽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种子发芽的实验 二、交流实验计划,完善实验操作。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花生蚕豆、绿豆、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 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5)小结种子由种皮子叶胚芽胚根胚轴构成。 2、研究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根据猜想制定实验方案 3、教师提出问题有哪些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4学生猜想阳光、空气温度、水

5各小组围绕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光照、温度、水这几个条件,谈谈准备研究什么?准备怎样研究? 6学生交流 ()改变的条件是水;不改变的条件是空气光照、温度; ()改变温度的条件,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改变空气光照的条件,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7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三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并配有相应的讲解。 三、配备材料,分组实验。 1明确了实验计划和操作方法后,想一想:你们需要什么材料做实验? 2学生说材料:实验记录表格、绿豆种子、实验盒、滴管、纸巾、温度计等。3现在一切实验材料准备好了。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打算怎样一步一步做实验? 4学生介绍实验方法 5学生分工合作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实验结束,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做的实验成果,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表扬。 四、联系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1老师提出疑问 请你们猜一猜:播种后的绿豆种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不同条件下的绿豆种子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会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看书思考) 2学生猜想 (1)绿豆种子会发生种子膨大、种皮破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方面变化。(2)不同条件下的绿豆种子变化时间不一样。水少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3)在温度低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甚至有时不发芽。 (4)在黑暗中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 3小结:你们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方面的情况。到底谁猜的结果对了,那就需要你们课后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再比较得出结论。 五、联系生活实际,扩展延伸所学知识。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五、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1、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①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②辩析句式,注意语气。③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2、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3、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 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种子发芽了 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1、种子发芽了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了解番茄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点。 2、指导学生动手种植番茄和黄瓜,了解一些番茄和黄瓜种植的知识。 3、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不同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它们的特点。 4、动手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 1、认识各种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特点,并动手种植番茄或黄瓜,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 2、动手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懂得种子发芽的条件一是温度,二是水分。教学准备: 黄瓜和番茄等各种植物的种子,种植番茄或者黄瓜的花盆、土壤、水等等,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材料:玻璃瓶、种子、水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的小诗: 用你勤劳的双手, 播下一颗种子吧! 然后 像妈妈一样, 细心照顾它。 看着它 生根发芽, 盼着他 快快长大…… 你的心里呀, 定会乐开了花! 2、学生朗诵这首小诗,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

程。 3、教师引导:同学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植物的一生。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探究植物的一生。 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种子的发芽。 板书课题:1、种子发芽了 二、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 1、出示番茄和黄瓜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种子) 2、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吗?学生分别说一说哪一个是番茄的种子,哪一个是黄瓜的种子。 3、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看一看这两种种子有什么不一样。 4、学生仔细观察两种植物的种子,然后说一说这两种种子不同之处。 5、教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厚薄等各方面说一说番茄和黄瓜种子的不同之处。 6、教师小结:刚刚大家比较了番茄和黄瓜的种子。其实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颜、形状、大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课后大家可以去仔细观察比较。 三、一起来种番茄 1、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不想把这些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种下去,然后结出小番茄和小黄瓜呢?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种番茄,种黄瓜。 2、全班交流:种植黄瓜和番茄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 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说一说种植黄瓜和番茄需要准备的东西——花盆一个,盆中放一些土壤,准备一些黄瓜和番茄的种子,还要准备一些水和肥料。 3、了解了这些,下面我们就来种番茄或者黄瓜吧。 出示课本第2页的种植番茄的步骤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种植番茄的步骤。 第1步:在花盆土中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两粒种子。 第2步:盖上一层薄土,浇上水。 4、教师引导:同学们,种植番茄是不是看起来非常简单,不过操作起来,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小班《种子发芽》教案

小班《种子发芽》教案 活动目标: 1、听音乐,感知种子发芽的生长过程。 2、学习音乐的变化学习用动作来表现种子发芽的过程。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种子发芽的图片、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了解生活经验,引出主题。 1、教师引导 (1)教师提问:你知道种子是什么样的吗?请你动作把它表现出啦。(幼儿交流讨论) (2)教师提问:你知道小树是怎么生长的吗?你怎样用动作来表现小树生长。 (3)我们用身体来表现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二、出示图式,幼儿观察。 1、春天到了,许多树长出了绿色的叶子,真漂亮。那种子发芽和你们说的一样吗?(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师:种子发芽是怎样长成一棵小树的? 三、倾听、欣赏音乐。

1、教师播放音乐,提问,幼儿倾听表达:听了这段音乐,你们听到前后有不一样的地方吗?猜猜“哪一段是种子生长?哪一段是种子破土而出?” 2、幼儿第二次完整欣赏、感受音乐 3、分段欣赏、理解音乐形象并创编种子的生长过程 (1)请幼儿做小种子,来表现种子的生长过程。 (2)请幼儿想象各种不同的种子,并提醒幼儿调整幼儿自己的动作幅度。 (3)再次引导幼儿小树生长、摇动的动作表现。 (4)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讨论不同的种子生长的过程。 (5)师幼共同表演。 活动反思: 先通过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种子是什么样子的,从而了解幼儿原先对种子概念的意识。再通过再次提问小树的生长,为幼儿后面了解小树的生长做个铺垫。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幼儿又原先头脑中的图样变为直观式的图样,原先知道的幼儿再次重现表象,不知道的幼儿重新习得表象,接着通过幼儿引导观察种子发芽是怎样的一个连贯性过程。从视觉上加深印象。为下文听音乐做动作铺垫。 音乐环节,先听音乐,欣赏、熟悉音乐的优美、动听。让幼儿通过感知辨别音乐的不同,请幼儿表现听到不同音乐时自己想做的动作是什么,想象一下发芽可以用怎样的动作表示,大多数的幼儿都做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颛zhuān臾yú冉rǎn有社稷jì虎兕sì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指名朗读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