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 第15课 戊戌变法

zj  第15课 戊戌变法
zj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戊戌变法,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讨变法过程中的曲折发展和悲剧结局及其原因,进一步认识19世纪末中国的国情,进一步认识维新志士所肩负的救亡图存的责任,并感受维新志士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撼。【学习重点】:维新人物政治主张的特点、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述法、材料文本解读、历史比较等

【课型、课时】新授课、共2课时

【复习提问】:

1、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前提)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思想、)

3、明治维新的地位、性质、积极作用、局限性

【导入新课】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30年,中国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败、结局和命运却又是那样的不同。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播放视频《甲午风云》等资料片,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19C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维新思想的传播

(1)早期维新思潮

出现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原因: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民资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没有付诸行动。

主张: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文化上:兴办学校

(2)康梁维新思想

康有为:《孔》《新》;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译《天演论》

【请思考:】

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异: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侧重于强调“民权”;

谭嗣同侧重“冲决网罗”,抨击纲常礼教;严复系统介绍西学,用进化论宣扬维新思想。

同: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开始序幕—— 1895年“公车上书”

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内容:迁都、练兵、拒和、变法性质: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影响:社会影响极大。表达了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开学会,办报刊

(1)表现:

①创办报刊,建立政治团体宣传维新思想②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必修三)

(三)高潮——百日维新

1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民族危亡。

2准备:1898年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3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4时间:6月11日—9月21日,历时103天

5内容:(课本表格)

类别作用局限性

政治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内容没有涉及到维新派所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教育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技术传播,在社会

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规模、数量和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军事改革没有涉及实质性的控制局面的军权问

(四)结果——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六君子被杀,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废除。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1、主观:

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⑵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

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③改革缺乏政治策略,操之过急,树敌太多④对列强和反动势力寄予幻想,采用改良的方式

2、客观;

①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变法遭到反对和镇压;各省官员阳奉阴违;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②列强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国际环境不利。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必须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近代化的

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四、变法的意义:(宝贵的精神遗产)

1、变法的性质:是一场依靠皇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

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合作探究】

1、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社会矛盾尖锐,阶

级矛盾激化。都面临着内忧外患。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不同点(一成一败的原因)

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

力量强大,武装倒幕。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弱小。

具体措施

措施全面且行之有效,

强制推行,大刀阔斧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官吏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时期;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2、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政、经、军、思想),但改革不彻底,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内容)。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关于土地的内容,无法调动农民的支持)。(3)从推行者看,无实权的皇帝推行,显示出维新派力量薄弱。

(4)从目的看,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5)从推行过程看,过于急躁,措施失当,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却非常有限。

(6)从作用看,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课堂小结】——文本解读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却也带点犹豫〃〃〃〃〃〃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问题:1.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2.“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3.“几个读书人”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4. “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

5.一个“杀”字能说明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第15课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经过:

(一)开始序幕—— 1895年“公车上书”

(二)发展——开学会,办报刊

(三)高潮——百日维新

(四)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堂巩固检测】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4分)

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2分)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分)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4分)

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

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

②中国风气未开。(4分)

【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知识体系,完善笔记,理解记忆基础知识;

2、回顾复习俄国、埃及、日本的改革;

第 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一、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联系必修二)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联系必修三)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内容: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

三、评价: 1、结果: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失败原因: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②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③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⑥严重脱离群众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⑦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3、影响:启蒙的,进步的,爱国的,尽管它是失败的。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的) a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b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d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进步的)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爱国的) 3、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思维拓展】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1)相同点: 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 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课戊戌变法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9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戊戌变法 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解析: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 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D.顽固派 解析: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B 3.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B.保国会

C.强学会D.同盟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B 4.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A.裁撤冗员B.裁汰绿营 C.废除八股取士D.裁撤闲散衙门 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守旧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就造成一大批守旧势力看不到前途,故起来反对新政。 答案:C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 ①减少变法阻力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支持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①解放思想②建立社团③兴办学堂④创办报刊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近代,康有为将《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句读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引起了思想界不小的震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侧面反映了文言文不加标点容易引起歧义的局限性 B、体现了康有为借传统儒学阐述政治主张的思想特点 C、表明了资产阶级有启发民智以推进民主的思想认识 D、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已经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163.com)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领会: 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本课分析】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戊戌变法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3、戊戌变法的内容。4、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 习题(含答案)

戊戌变法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2.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创办京师大学堂 B. 废除科举制度 C.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 精简机构 3.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马关条约》的签定 B.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 “公车上书” D. 《天演论》的发表 4. 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 A. 万木草堂 B. 京师大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北京大学 5.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公车上书 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D. 戊戌政变的发生 7.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 改革社会风尚 B. 吸收世界文明 C. 发展近代交通 D. 主张机器生产 8. 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A. 变法的目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支持 B.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 C. 变法不够彻底 D. 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9.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A.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 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10. 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 A. 公车上书 B. 虎门销烟 C. 兴办民用工业 D. 创办海军 11. 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八国联军侵华 12. 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项措施是()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九讲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学业达标测评62

第15课戊戌变法 教材整理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根源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1)阅读教材P10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的材料,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

治学说,寻求救国理论。 ②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作偶像对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 ③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尝试理解教材P105吴汝纶《天演论·序》中的材料的意思。 【提示】大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教材整理2戊戌变法的经过 1.开端——公车上书 (1)概况 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②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 (2)影响 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②“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表现 ①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 ②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担任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2)影响: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新政 (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其影响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3)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 A、毛泽东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 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 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 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的悲壮失败。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 ) A、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 D、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很深厚 【答案】: 【解析】:

高中历史_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戊戌变法》课堂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 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情境导学初步明确戊戌变法的背景,找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并能够对改革的地位形成初步认知。

【问题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通过《时局图》,分析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通过欧美各国的改革形势图,分析出世界形势:政治民主 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反观中国,当时的情况是: 政治上专制、经济上落后、思想上封闭。国力的落后和领 导集团的固步自封,导致今日的亡国灭种大祸学生可能存在问题:时空观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历史学科心素养,近代史上一切事件发生都有深刻的国内、国际景。尤其是19世纪末的中面临着被列强的处境,而同期的欧美各国却经过政治经改革在蒸蒸日上。只有学生成了时空观念,在分析背景才能把眼光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更轻松的理解。 解决措施:让学生分析时人出的《时局图》,和欧美各国改革形势图,找出中国与世潮流的差距。瓜分 【问题二】 戊戌变法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 提升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黑板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和认知,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新”“旧”两 个方面的相关措施分析,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戊戌变法 的特点;第二,变法措施与维新派的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从而得出“希望”有微弱的光芒,但是因为维新派核心主 张(即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等)的失位,也 预示着改革的前途是希望渺茫的。历史也证明,改革仅维 持了103天就在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了。 在课堂上,由学生依据所学内容,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表 达出来。教师鼓励所有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 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在 据表格对内容进行分析时, 大的困难是无法准确归纳出 法的特点。 解决措施:对此,提前进行 容的条理化归类: 第一、政治上颁布新法内 与改革旧例的内容,各自 析其意义和弊端。 第二、经济上的措施与中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联系,并深入到戊戌变法 根源上。 第三、文教与军事内容的 比,可以联系洋务运动的“ 体西用”。 通过逐步的分析,最终归纳 戊戌变法的特点,并引出变 失败的原因。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15课戊戌变法 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解析: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 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D.顽固派 解析: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B 3.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的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 C.组织学会D.创办《国闻报》 解析:A项是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C、D两项是维新运动的发展,只有B项是由理论传播到政治实践的转折点。 答案:B 4.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康有为变法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等团体,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解析: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他不属于维新派。准确识记史实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注

意分析相关选项。本题既可根据基本史实直接选出,也可通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不可能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答案:A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康有为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学教育,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他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他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变法失败后他逃往国外。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他深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并和康有为一起积极开展变法活动,他们合称为“康梁”,变法失败后他也逃往国外。)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公车”最初是指汉代用公家的马车送应举之人赴京考试,后来公车成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拒和是指拒绝和日本签订合约, 迁都是指迁都到西安, 变法是指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实行资 产阶级制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它 打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 闷的局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 宣传变法,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 会等;主要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 《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 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 变法思想,“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 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 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 内外; “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 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 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主要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影响: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以救亡 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增 强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 定了思想基础。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 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 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是不同的。)

第6课 戊戌变法典型练习

第6课戊戌变法典型练习 发布时间:2008-10-03作者:感谢方明提供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数:3343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2、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 A.1894年B.1895年 C.1897年D.1898年 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标志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 C.《天演论》的发表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4、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 5、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是() A.创办工厂B.游说太后C.资产阶级思想宣传D.组织武装斗争 6、下列报刊杂志中与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无关的一项是() 7、下图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在北京成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团体的 旧址,此团体应该是() A.强学会B.兴中会C.同盟会D.华兴会 8、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B.1897年C.1898年D.1901年 9、下列人物中哪一个人物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10、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1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于一位甘为 变法流血的维新人士,其作者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20190828119

第15课戊戌变法 清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的震撼与维新思潮的兴起1.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变法思想形成 (1)产生: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发展: ①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②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③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④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深化认知] 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及时代背景,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构筑维新思想体系时,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 清单二戊戌变法的兴起 公车上书 1.概况 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2.主要内容 (1)建议朝廷“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拒约再战。 (2)在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提出设“议郎”一职,“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3.结果 一些保守派官员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1)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清单三戊戌变法的发展 强学会与《时务报》1.表现 (1)强学会: ①创立:1895年,文廷式和康有为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创立强学会。 ②宗旨: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③主要成员:维新派、开明人士、洋务派和传教士等。 ④结果:遭到朝廷封禁或解散。 (2)《时务报》: ①创刊:1896年8月,梁启超在上海创刊。 ②影响: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2.意义 (1)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2)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清单四戊戌变法的高潮 百日新政1.施政纲领 1898年初,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机构 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 3.变法内容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精选二十六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 版习题精选二十六 第1题【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这表明( ) A、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B、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C、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D、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 ) ①逐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 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③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 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曾说:“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B、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末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基本一致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目的相同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P33-37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变法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叙述戊戌变法政变的主要过程;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历史意义,认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通过对比洋务派、维新派主张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说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概念,初步学会陈述历史概念的方法;通过分析、综合、概述、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戊戌变法的历史概念。 通过树立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发展时序,在甲午战败、瓜分狂潮的具体时空背景下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放入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流,戊戌变法既顺应了19世界末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又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通过变法的失败认识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难点: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漫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这幅漫画展示了什么场景?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面?(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永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是怎样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第六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变法活动 (一)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3页第一段正文,并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 教师: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正如刚才《时局图》和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那般,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后面加上一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并标好“背景”二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活动兴起,但要进行彻底的变法谈何容易?于是康梁积极地展开了变法的准备活动。 (展示万木草堂的图片)教师:这是什么学堂?(万木草堂)那同学们知道是谁创办的吗?(康有为)教师:没错,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培养维新运动的骨干。 (出示材料)大家能从这段话中看出他的主张是什么吗?(变科举,变官制) 康有为主张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开民智,兴民权,建设一个富强的近代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