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 浙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 浙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 浙教版

早发白帝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呢?(出示画像)

生:李白

生:是“诗仙”李白。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李白六十几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李白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你还了解些什么?

生:李白又叫李太白,他有一本诗集叫《李太白全集》。

生:我知道他写了九百九十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

师:(出示李白简介)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的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

生:我背的是《望天门山》,“天门中……”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她的声音更洪亮

生:我喜欢背《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生:《古朗月行》……(掌声响起)

师:(鼓掌)真棒,同学们课下“每周一诗”的活动开展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看谁能很快记住?

师:在学习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

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出示地图动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点击小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师:让我们一起来静静的欣赏这首诗(播放带着配乐的朗诵)

生:(静听,学生表情很专注)

师:再听一次,注意听清字音

生:(静听)

师:听完这首古诗,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想说些什么?

生:这首诗真美。我仿佛来到了三峡。

生:我眼前仿佛有一幅美景。

生:我觉得作者很高兴。

生:我也好像坐着小船在那里很快的行驶。

师:同学们的想法说得真好,那我们就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你的想法去读一读,老师有个小建议,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请把书翻到47页,自己读。

(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听.其余同学要注意听,是否读正确了。

(抽两生读)

生:这两位同学读得很不错,声音很宏亮,但我想对XX说:你把“朝”的音读成“早”了。(谢谢)

师:谁还愿来正确的朗读?

(一生读,全体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也谈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师巡视,随机点拨。生边读边说,同时运用字典查找字义,同桌互助)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一定会有好多收获。请在小组说一说,也把不明白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

(全班共分六个大组,教师深入到每个组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同时给与指导。)

师:刚才各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余组的同学也要认真听,注意补充。

生甲1:我们讨论了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我们读懂了“朝”是“早上”的意思,早上李白告别了白帝城,看见了彩云。

生甲2:我补充,李白在有朝霞的早晨告辞了很高很高的白帝城。

师:多了很高很高。

生甲3:书中还用了一个比喻句,高得插入彩云间的白帝城。

师:补充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白帝城。(指白帝城)

白帝城在山的什么位置?(生:山顶山尖山的最高处)

让我们来看一看白帝城的真实图像?(出示白帝城真实图片)

生:哇,太高了!(众生脱口而出)

生:这座城太高了,我想站在城顶看看,一定很美!

生:真高!所以书中写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城高得像插入了云霄。

师:谁还对这句诗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乙1:我认为这里还能看出李白非常高兴。

师:能谈谈为什么吗?

生乙1;(沉思)

生:我来说:因为当他接到自己无罪可以获得自由的消息时,心里很高兴,看什么东西都很美,即使那天天空没有彩云,他也会把白云看着彩云。

生:我认为去的时候他的心情很悲伤,三峡两岸的美景他也不可能去欣赏,即使天空中出现彩云。他也不会发现的,也不会觉得美。

师:说得真精彩,你们有这种生活体验吗?(有)那你就用这种高兴的心情去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生:(示范读)

生:我听出他读这句诗时真高兴。

师:你来试试可以吗?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别的组谁愿来说说?

生乙1:我们读懂了“两岸猿声啼不住”,是李白在回江陵城时,听见两岸的猿猴在不停的叫,船行的特别快。

生乙2:我补充,船行的特别快,好像一只猴还没叫完,船已经行到了另一只猴叫的地方。

生乙3:我认为白帝城到江陵城是顺水行舟,白帝城还很高,水流得很快,船行驶特别特别的快,“嗖”的一声,便行驶过很多座山,他眼前看不清两岸的景物,耳边只传来猿猴不停的叫声。所以他觉得猿猴的声音是在不停的叫。(热烈的掌声在同学和听课教师中响起)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真到位,真不愧是我们班(生抢着说“演讲大师”),在三峡一带猿猴特别的多,正因为船疾驶而过,作者来不及欣赏两岸的美景,耳旁只留下猿猴的叫声,所以书中下一句便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老师,我知道这句的含义(抢着说)

师:那你来给同学们谈谈吧!

生:船行得非常快,好像一眨眼就过了万座山。

生:我反对,我认为不是真的有万座山。李白不可能去数,他也数不清。这里的“万重山”是指“很多很多座山”(掌声)。

生:这里用了比喻。

生:不是比喻,是夸张。

生: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写法:“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是指很远的路,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佩服佩服。“万重山”和“千里”确实不是实际的数目,是夸张的写法。万重山是指很多座山,千里是指很远的路,在李白的诗中常用到了这种写法,谁能举例说说?

生:我刚才背的诗《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全体学生接着背)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夜宿山寺》中也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师:同学们的诗词积累真丰富,是的,这种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在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这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飞快行驶的小船,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自己体会练读)

师:对这两句诗还有不同感受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句诗还能看出作者心情非常高兴。

师:你从那儿看出的?

生:(沉思)

师:诗中有这样一个词“轻舟”,可不可以把它换成“小舟”,(不能)能说说理由吗?你觉得哪个更好?(生思索)每个同学在小组里说说,大家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不行,“小舟”只能代表作者坐了一只小船,不能说明作者的心情。而“轻舟”说明作者的心情很轻松。

生:我还觉得李白由于心情轻松,小船行驶也很轻快,所以不能换“小舟。”

生:李白去时和回来心情不一样,坐的同是一艘小船,但感觉不一样,去时可以写成“小舟”

回来就该改为“轻舟”

生:船是顺水行舟,当然很轻

师:是的,轻舟比小舟更能表明作者的心情是……?

生:轻松。

生:高兴。

生:欢快。

生:兴高采烈……

师:那我们就带着高兴,轻松的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师:别的组还读懂了别的诗句吗?

生丙1:我们组认为“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说李白从白帝城出发,行驶了很远的路,一天就回到了江陵城。

生丙2:我补充,不是一天,只是好像一天就返回江陵城。

师:很不错,加了一个“好像”。为什么你加了一个“好象”呢?

生丙2:因为白帝城到江陵城很远,小船不可能一天就返回,只是他很高兴,感觉很快就回去了。

生:我觉得他的心里非常高兴,想急着回家,他被判有罪,家里人一定很伤心,他想马上赶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家里人,“他没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所以感觉像一天就回到江陵城(听课教师点头称赞)。

师:体会得真好,这个“还”就是(生接着说:回家,返回的意思)。

师:你们日常生活中有这种感受吗?

生:(简单举例说)

师:这里还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生:着急。

生:急切。

师:是的,这里不止能体会出李白高兴的心情,还能体会到急切的心情,谁愿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

(抽生读、小组读)

师:刚才同学们一起交流了读懂的内容,体会了作者高兴,急切,轻松的心情。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猿声”是什么意思?

生:猿猴的叫声。

生:猿猴是一种动物

生:老师,猿猴的叫声好听吗?

师:(出示三峡猿猴图)猿猴的叫声很凄惨,常有“杜鹃啼血,猿悲鸣”的说法,说的是猿猴的叫声很悲惨。

生:那李白听后不就更伤心吗?

生:去的时候他听后肯定更悲伤,回来时就不一样了。

师:为什么?

生:回来心情好,就像不好看的景物他看见了也觉得很美,听见猿猴的叫声他也觉得不那么悲惨。

生:我从“猿声”中想到我们班一位同学的名字,他叫袁浩,用袁浩的袁加上反犬旁就记住这个字了。

师:你们说得真棒!看景物和听声音和人的心情确实很有关。同时还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吗?(生摇头)那我们就带着我们共同交流的感受再次欣赏这首诗。(生欣赏诗,体会诗意)

师:再次感受完,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含义。

(生自由说,抽生说)

师:伴着优美的乐曲,带着自己所体会到的感受,有感情的读一读。

(生有感情自由地读一读)

师:谁能伴着乐曲美美的吟诵这首诗?

生:早发白帝城……

生:我想对XX说:你读得真有感情,比我读得好,可你的声音有点小,你要是放大一点声音去读,一定会读得更美!

师:(面对作评价的学生)你给她读一读好吗?

(生读,声音洪亮)

师:(被评价的学生)你还想读一次吗?

(生读,声音洪亮,有感情)(掌声响起)

师:这么美的诗,还想读吗?(想)你们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三、主动识字探究写字

师:学习完这首诗,诗中还有许多生字想和你们交朋友,想吗?自己先读一读,并组组词。

(生自由读)

师:哪个组愿意先来和生词交朋友?(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两岸)

(以组为单位读生词)

师:谁愿意与生字交朋友?

(以小组为单位读生字,并组词)

生:朝,朝辞

师:你们同意这个词吗?

生:不同意,这不是一个词,朝是朝霞,辞是辞别。

生:还,还乡,还书。

师:这个字还读什么?

生:还(huái)有,

生:朝,朝代

生:这个字还有一个音,读zhāo,朝霞

师:本课读什么?

生:读zhāo……

师:认识了他们,怎样才和他们真正交上了朋友呢?

(生自己和同桌说说)

生:我和“舟”交上了朋友,船去掉右半部分就是舟。

生:我认为是大船漏水了,只剩下一部分,所以就是舟

生:我的姓名叫周舟,我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字。(学生笑了)

生:我给大家猜个谜语:十月十日?

生:是朝,(对)我还可以这样记,月亮从右边落下,太阳从左边升起来,就出现朝霞。

生:我记岸,山下有个厂,厂里有人干,干完就上岸。

生:我和帝交朋友,旁边的旁的下面“方”换成“巾”就是帝。

生:我记啼,这是一个形声字,今天我们刚学完帝,再加口字旁,与嘴有关……

师:同学们用各种方法与生字交朋友,有的是字谜,有的是分析结构,有的是按形声字在记,还有的同学用自己和同学的姓名在记,各种方法真让老师佩服,这些生字一定很乐意和你们交朋友。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记住了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呢?回忆我们写字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生自己看书中田字格中的生字分析如何写,可以合同桌讨论)

生:我认为这些字有左右结构的字:朝,辞,啼,陵,猿,他们写时应该左边稍稍窄,右边宽,但朝不一样,左边和右边差不多;还有上下结构的字:岸,帝,帝注意上包下,岸要下面托起上面。还有一个独体字舟,应该把横写在横中线上,两点在竖中线上。

师:真不愧是我们班的“书法家!”

生:陵的右下边应是折文不是反文

生:皇帝的帝上面不是立,少了一横……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有什么难写的字要老师帮忙的吗?

生:陵,啼,舟

(师示范,生书空,然后将难写字写在本上)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给同学们说说?

(生充分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很多,老师也有收获想和同学们分享,可以吗?(可以)

我最大的收获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这首名诗,更让我领略到同学们不凡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同学们课外知识的丰富,我得好好向你们学习。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峰,老师有个想法,课下同学们再收集几首有关李白的诗,或者唐诗,可以自己查阅资料,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我们来开个“唐诗交流会”,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4.《古诗三首》…………………………………………………………………… 2~3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 6.《秋天的雨》…………………………………………………………………… 2~3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古诗三首

《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糯髌分皇O铝俗帧⒋省⒕洌庀匀皇羌惫淖龇ǎ浣峁厝皇侵饬俗髌罚患洹把浴倍患洹拔摹薄N矣贸渎獾牡加镒匀坏匕蜒肟挝挠琶赖囊饩常蛎鞯刈髁艘痪湮难СJ督樯芎蟊憬肓丝挝牡难啊J紫龋胰醚岷鲜橄伦⑹团遄忠簦孕欣识量挝摹T诙磷甲忠舻幕∩希衫鲜Υ星槔识粒浜嫌琶赖睦智幌伦颖惆蜒娇挝牡囊饩持校缓笤儆裳露粒叨帘?a href=http://www./xdth/ target=_blank >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早发白帝城公开课教案

9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字词。 2、领会诗的规律,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 1、有关三峡景色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有关李白的资料。 3、准备生字卡片。 4、适合诗歌朗诵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察诱情。由情入文,老师利用音像资料或挂图将三峡美景展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景时产生赞叹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就是我国著名的“三峡”,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也到过三峡,当时他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情绪中他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你们想学一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朗诵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书上注释,通过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 2、正音,指名读古诗,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发,朝,还,重。 3、互检,读给同桌听一听。 (二)识字 1、你认识了哪些字,找出来带大家读一读并组词。

2、游戏巩固。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一读,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读我找。 (三)写字 1、观察。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对学生认为的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他的字学生照书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大范围评价,如全班评。 (四)练习 1、读读我们写过的字。 2、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试着讲一讲它们什么时候怎么读。 重量重复重要重叠 归还还是还有还原 出发发现理发发明 “重“在形容词前读zhòng,表重复读chóng,还在副词时读hái,作动词用读huán,发在名词中读fà,在动词中读fā(学生可从词的角度意思来认识,不必讲解语法知识,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谁能把它读一读,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 (一)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二)交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21 古诗三首 课堂教学实录

21、《三首古诗》课堂教学实录 《出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古诗新唱教学过程: 一、巧设背景介绍——知人论世解诗境 师: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在边塞诗中,你知道哪些? 生:(自由发言) 师:王昌龄的《出塞》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谁能亮开嗓子,美美地吟诵一遍? 生:(读古诗) 师:提到边塞,你想到哪些?(生畅所欲言) 师: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进边塞的心情是越来越迫切了,让我们穿越

时空,走进这烽火连连的战场。关于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有谁与大家分享?(生根据课前资料相互交流) 二、精于字词推敲——细读文本品诗意 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心,牵动你魂? 生1:明月。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吧!(生读)生2:关,边关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生3:长师: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透过这个“长”字,你仿佛看到些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生4:未师: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生1:沉重生2:凄凉生3:悲哀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人未还,心相系。同学们,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征人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征人们的愿望啊! (配乐朗读)让我们把目光转到秦朝,征人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着——(生读) 几十年过去了,一样的边关,一样的明月,晋朝的士兵和亲人们无时不在哀怨着--------(生读)

(完整版)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大家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诗篇,同学们能背诵出来吗? (学生有表情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静夜思》《赠汪伦》)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著名诗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3.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4.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一路上,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指导自学 三、自学要求: .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阅网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2.正确、流利朗读本诗,体会诗中诗人的心情; 四、小组合作学习 .汇报各组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登陆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查阅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用自己喜欢方式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汇报自学情况 .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精彩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读正确读流利。(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很丰富,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寺院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寺院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酒旗是什么意思。(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图呢!看一看。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

小学语文《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本周三早上,我执教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诗作者是唐朝着名诗人李白,课前我便布置同学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人物的生平及作品等。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生本课堂的理念指导,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主要是以学生小组学习交流为主要活动,其中有这几项任务:1、介绍李白的生平、写本诗的背景或者其佳作。2、小组交流:a、读诗。b、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难解字的意思。3、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借助课前下载和制作的课件,让同学们欣赏观看,从中了解李白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的,使同学们知道了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遇大赦,格外惊喜地从白帝城乘船经过三峡到江陵去,于是灵感所致才写了这首诗。在感受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旷世才华后,引领同学们走进文本,自由读诗,感悟诗的意境,帮助理解诗中难解字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让小组上台汇报学习成果,从反馈中看到大家完成任务的效果较好。于是,我乘热打铁地问道:“谁能介绍你的学习方法?让大家来一起分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注解;看参考资料;上网查询;请教家长或家教等等。之后,我适机教学了生字“诗、帝、岸”,范写后要求同学们临写三个。从学生的朗读汇报中听到个别读音不准的字,尤其是多音字“朝、还、重”,我便把这几个多音

字整理出来让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巩固认知。 最难的一个环节是自主理解诗意,同学们在以前学习古诗中掌握的便是把诗中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适当地调整词语的顺序和加入一些语言使句子通顺即可。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基本上是在课前抄下了资料书上的诗句解释,读一遍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个现象颇让我头痛,因为这不是同学们自主探究得出的学习结果,失去了探究过程的结果能牢记吗同学们真的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吗果然,在课后负责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组在询问被抽查的同学这个问题时,正确率不高,有些同学只能大致说课后要求掌握的前两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有的甚至吞吞吐吐说不清楚诗句何意。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不能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弥补这个环节的不足。课后我想,像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生过于依赖参考资料所致,张校长就经常表扬那些能脱稿上台汇报学习成果的同学,因为那样做可以证明知识已经内化成学生所有,也能逼着学生成长。以后,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找到有效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途径,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实效。 诗文教学后,我为了引导同学们朗读时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有一个指导划分节奏的过程。我班同学以前已经有过划分节奏的经历,所以很快就做到了。之后,我请同学们按节奏进行朗读,从反馈中可以看到同学们在读的方面有了进步。原来设计中有熟读成诵的过程,但教学时间不足,所以这个环节我最终只是匆匆带过,来不及检验同学们对诗文掌握得如何。检测组的老师后来反馈说,正确率也不高,抽

《早发白帝城》教案设计

《早发白帝城》教案设计 《早发白帝城》教案设计 《早发白帝城》教案设计 执教:八达小学李蓉晖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⑴熟读古诗 ⑴理解诗意 ⑴想象意境 ⑴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古诗三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共选用了《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三首古诗。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是描写夏日西湖美丽景色和独特风光的诗,两首诗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西湖美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刻画出西湖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美,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从老师诵读曾经学习过的描写西湖景色的文章入手,即注重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古诗教学轻讲解、重朗诵、帮扶理解会意境的理念,突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

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力求从写作的角度给学生一点开启,此外,本课教学还注重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阅读的量更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力求达到融会贯通学语文的境界。 五、教学流程 (一)回顾已学,导入新课。 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桅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师:老师刚才朗读的这段文字美不美?谁还记得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哪篇文章? 生:《西湖的绿》。 师:对,作者正是抓住绿这一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对于西湖,你都有哪些了解? 生:简介西湖。(略)

《三峡》教学反思6则

范例一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值得反思 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范例二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范例三《三峡》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 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绝句》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2 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读以上两句 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 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 喜欢这春色吗?读全诗 四、拓展 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色,写了不少诗来赞美: 1、略读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2)指名读全诗,纠正字的读音。 3)自学诗中的生字。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2)自己试背。3)同桌互背。4)集体背。 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语文园地六 教学反思(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 《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交流中心句在文中的不同位置;“识字加油站”出示了6个表示动物的词,两种偏旁,进一步巩固形声字的知识;“词句段运用”出 “日积月累”示了8个ABB式词语,训练用词造句能力和根据提示写片段的能力; 部分学习李白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和积累诗句。 一.教学效果:《语文园地》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既关注了字词句的训练,也关注了积累和阅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汉字学习语文,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了将枯燥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本课教学尤为关注兴趣的激发。整个教学设计以畅游语文乐园这一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二.成功之处:(一)交代学习方法。1.今天我要交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四步法。2.什么是“四步法”呢?第一步是熟读古诗;第二步是理解诗意;第三步是想象意境;第四步是练习背诵。(二)学生按照“四步法”开始学习诗句。1.老师指名读古诗,检查发音①强调字音:帝(dì) 辞(cí) 陵(línɡ) 还(huán) 猿(yuán) 啼(tí) 2.同桌互相读古诗,相互纠正读音。3.小组交流,互相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4.老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5.练习背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同学们自学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三)教师点拨。1.指名读,读出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听画节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学生练读。【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理念和方法。(四)拓展应用。1.出示古诗《华山》,结合“四步法”自学。2.总结、填空。(1)今天我们用“四步法”学习古诗,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掌握这种方法来学习更多的古诗。(2)填空。《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所写,通过从(白帝城)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片段实录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片段实录 《绝句》教学片段实录 ◆感受春之美。(教学重点)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你能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吗? 生1:温暖的阳光、柔和的阳光。 生2:温暖的春风、轻柔的春风。 生3:五颜六色的花、火红的花。 生4:绿油油的草、嫩嫩的草。 生5:活泼的燕子、可爱的鸳鸯。 生6:湿软的泥土、暖和的沙滩。 生7:秀丽的江山。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诗中写道—— 生:迟日江山(丽)。 师:诗中有美景,还有气味呢,你闻到了吗? 生:香。春风花草(香)。 师:美丽如画的春天景色,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它

们都是谁? 生: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小燕子在做什么? 生:飞。 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衔泥来筑巢。春天,气温升高,大地解冻,泥土湿软,小燕子衔泥来垒窝。 师:鸳鸯在做什么? 生:睡觉。 师:看图,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生:春天阳光温暖,照耀着大地,沙滩也变得温暖起来,在暖暖的沙滩上,鸳鸯在休息,春风吹拂,像温柔的手抚摸着它们,鸳鸯静静地睡着了。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又是那样的自然和谐。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读全诗。 赏析: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进入学习,学生在诗中画中寻找景物,感受春天景物的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景物的形态,在头脑中绘成动态的图画,从色彩、味道、感受、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感知春天的美不是单一的,是有色彩的,有生命的,有触觉的,有味道的。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产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早发白帝城》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早发白帝城》知识点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注释: 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一作“尽”。 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早发白帝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⑴熟读古诗 ⑵理解诗意 ⑶想象意境 ⑷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语文:《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Record of "Early Release Baidi Ci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 24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绝句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0古诗三首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有什么好方法? 生1:借助注释。 生2:结合插图。 生3:查找资料。 生4:反复诵读。 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用这些方法理解《马诗》的诗意。 师:请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在燕山大漠中,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的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 师:大家在汇报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要想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我们还需要透过文字,发挥想象,深入领会。 师:(出示课件)这茫茫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上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沙如雪”“月似钩”,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描述。) 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那里挥洒。所以这两句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如果有一匹骏马在这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那该是多么威武豪迈啊!可现实却恰恰相反。我们来读后两句。

(生朗读后两句。) 师:仔细品读,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 生1:这是一匹纵横疆场、威武的战马,我是从“金络脑”一词看出来的。 生2:这是一匹轻捷矫健的战马,我是从“快走”一词看出来的。 师:这匹马受到重用了吗?你是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没有。“何当”一词说明特别期待,还没有受到重用。 师:其实,这是诗人内心的希望,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生:感慨、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建功立业。 师:所以他才发出这样的感叹,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朗读后两句。) 赏析: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互相倾听,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在深入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语,想象画面,走入情境,感受诗人的心境,进一步体会诗人希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从字面到内在含义,从简单知道到理解情感,由表及里地学习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文本分析: 《浪淘沙》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这首诗开篇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接着用神话传说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加形象化,给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江南春》通过描写江南秀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神往,同时又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朋友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学诗意为前提,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分析每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5.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情景交融等写法。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