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临床护士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主。其可由手术 室空 气 、 器械 、 溶液 、 物 , 药 一次性 耗材及 组 织 等污染所致。护理对 策 : 严格手术操作规程及手术 室消毒 隔离 制度。手术器械 和物 品严格 消毒制 度 。对耗 材及 药 品等严格 把关 。术 中给予低流量 氧气 吸人 , 可改善 眼部 血循环 , 以利 于 手术后 切 口的愈合并 有助于 降低感 染率 。对糖 尿病 者控 制血 糖, 以减少眼内感染风险 。术 后注 意用眼 卫生 , 合理 使用 抗生 素, 积极治疗 眼疾 , 严防眼 内感染的发生 。 2 1 恶心呕吐 这与术 中牵控 眼肌 或麻醉药物 反应 等有关 。 .1 护理措施 : 加强术 中生命体征 的监测 , 发现异常变化 , 即报告 立 医师处置 , 对呕吐物及 时清除 , 以防窒息意外发生 , 保持 呼吸道
改从其他行业 。
相应 的对 策 , 以供护理管理者及医院领导参考。
l 原 因分 析
1 1 护生流失原 因分析 .
114 学科独立发展 意识 不强 受传 统思 维模式 的影 响 , .. 人
们对护理工作 的认识仅停 留在 医生 的助手层 面 , 工作 以打针 、
发药 、 量血压为主 。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即使在本科 教 学计划中 , 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 少 , 国 5 % 以上 的院校没 有 全 0 涉及 护理科研 教学 。另 外 , 选修课 开设 较少 , 必修 课和 选修课 的最 大比例达 3 . : , 3 31 不符 合素质 教育 的趋势 , 护生 的知识 使
【 关键词 】 临床 护士; 短缺 ; 因; 原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R126 . 9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 号】 1 2 13 20 )1 15 2 6 - 9 (09 0- 4- 77 0 0
护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护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背景介绍: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存在问题护理工作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提供患者全面的身体和心理关怀。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护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如人员短缺、质量控制不足以及沟通不畅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护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人员短缺问题1.1 问题描述: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此外,人员的培训和素质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2 对策:1.2.1 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招聘标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护理队伍。
1.2.2 加强培训与提升素质:持续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提高服务质量。
三、质量控制不足问题2.1 问题描述: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质量管控不严,导致患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2.2 对策:2.2.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全面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护理工作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并进行监督和检查。
2.2.2 提高质量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提高其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建立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四、沟通不畅问题3.1 问题描述:护理工作中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消息不准确,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
3.2 对策:3.2.1 建立沟通渠道: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通过会议、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协调工作。
3.2.2 加强沟通技巧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心理护理不足问题4.1 问题描述:在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经常被忽视,导致患者心理健康受到忽视。
4.2 对策:4.2.1 加强心理护理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护理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护士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护士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服务日趋多样化且专业化。
作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护士在患者护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护士护理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一:护士素质与职业道德下滑1.1 护士行业形象低下当前,一些患者对于护士职业认知不足,形成了“厚脸皮”、“利欲熏心”的刻板印象,影响了整个行业形象。
1.2 职业道德缺失部分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粗暴态度、不负责任、走神敷衍等现象,导致患者体验差和伦理纠纷增多。
三、解决方案一: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与规范3.1 提高护士人员素质培训通过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医德教育以及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2 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完善的护理服务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护士在工作中严格遵守。
同时,加大职业道德监管力度,对于不符合规范的护士进行惩戒。
四、问题二:人力资源短缺与差异化4.1 护士供需失衡目前,我国存在着护士供给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优秀的专科护士稀缺。
这导致了珍惜人才和保持良好团队的难题。
4.2 护理服务个性化不足由于各地区和医院的不同特点,患者对于护理服务需求也存在差异化。
然而,目前大部分医院仍采取一刀切式的固定模式,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
五、解决方案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差异化服务5.1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鼓励大量年轻人才加入护理行业,提高护士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优秀的护士进行学术研究,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
5.2 增加差异化服务项目医院应根据不同地区和患者需求特点,进行差异化护理服务项目的开发和推广。
通过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提升患者对医院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六、问题三:信息化技术与沟通不畅6.1 信息共享困难在现有医疗体系中,缺乏一个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互通机制。
导致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需要重复填写相关信息,并且医务人员之间不能有效地传递关键信息。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护理服务是医院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护理学科价值的同时还体现着医院价值和信誉,是医院参与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护理人力资源的数量又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最基本条件。
但是,目前护理人员的流失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是造成护士短缺和护理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
我院是一家小规模的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流失造成护士紧缺现象更为严重。
因此,分析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流失,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已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关注的课题。
1 流失原因分析1.1 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式的影响:在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式的新形势下,护理人员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被选择的机遇,就业观念开始由“从一而终”向着更多选择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目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使很多护理人员从进入医院开始就隐含着较高的流动意愿,她们希望到更大规模的医院学习新技术、新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 2]。
1.2 合同制护士成为影响护理队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编制内护士数额增长受到控制,各医院均采取向社会招聘护士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因此各医院的聘用护士数量迅速增长,在医院护理队伍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就我院而言,自1998年至今近10年时间内就再也没有进过正式编制的护士,全部是聘用护士。
到目前,招聘的护理人员占总护理人员的40%以上。
但是医院在合同制护士的管理上又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为降低护士的人力成本,医院以较低的工资报酬(就我院来说每月500元左右;而聘用的助理护士每月只有200元,其他任何福利都没有)聘用临时合同制护士;②同工不同酬,与正式编制的护士待遇差别很大;③虽然与医院签定了合同,但医院偏重单位利益,不能保护护士的权益,如:不享受继续教育、外出进修学习等权利。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侵犯了护士的劳动权益,而且造成了聘用护士自卑、不平衡、消极的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
临床护士流失相关因素及对策

1884贴;每周更换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1次。
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现象。
(2)保持导管通畅,因导管直径仅为1.7m m,易被积液中的纤维或凝块堵塞,所以管口要连接肝素或可来福接头,每次抽液前后均要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并用肝素盐水封管。
(3)防止导管脱出,每次抽液或更换敷贴时都要评估导管位置(注意刻度),并做好床边交接班和记录。
本组病例置管期间无1例发生导管脱出。
2.3.3拔管的护理拔管时从穿刺部位轻缓拔出,用力均匀,禁暴力,拔管后压迫止血,无菌敷贴覆盖24~48h,并测量拔出导管的长度,观察有无断裂缺损。
3讨论心包穿刺抽液是缓解心包压塞的重要的手段,也是心包积液诊断治疗的重要方法,但传统的心包穿刺并发症比冠脉造影还高,约11%~20%,严重影响心包积液的诊治和预后。
近年来,随着穿刺方法(Sel di nger导管法)及穿刺材料的改进,心包穿刺的并发症已明显减少H]。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仅行1次穿刺,导管柔软、弹性好,导管头部圆滑,与心血管组织相容性好,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小,保留时间长,有利于反复、少量多次冲洗、抽液¨“J。
心包腔置管引流有潜在感染、导管堵塞、脱落、急性肺水肿等危险¨1,本组采用间断抽液的办法,未出现此并发症。
而加强对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术后病情观察,特别是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导管脱落等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l陆再荚,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9.2钟雪莲,王淑云.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心包积液8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71-5672.3万虹,钟晓祝,李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9B):1971.4刘坤申,夏岳,叶蔚.等.心包穿刺硅胶管引流103例经验总结[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605—606.5张骅,张民,徐鹏,等.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内留置在恶性心包积液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浅谈护理人员的流失原因及对策

浅谈护理人员的流失原因及对策护理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
护理人员流失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国家对此都做了大量研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至今这个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造成护士短缺和护理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流失的现象加以控制才能稳定护队伍。
现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1 流失的原因1.1社会因素1.1.1社会地位低,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现在社会普遍重医疗轻护理,患者及家属一般只认同医生的工作,而对护士的工作不认同,多会因治疗效果及自身原因对护士态度恶劣,而职业要求护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长期积极导致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促使护士产生离职意愿,缺乏安全感也是护士离职的主要因素。
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普遍认可,护理社会地位低,导致适龄的男女青年不愿从事护理工作。
1.1.2待遇低、福利差上海做过一项调查,卫生系统职业均收入排列第11位,护士的收入与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有明显差别,与社会上其他一些企业,工业单位的职工收入更不能相提并论,目前护士在工作中不仅要完成执行医嘱、发药、打针等工作,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的积极开展,护士要为患者洗头、洗脸、翻身、按背、剪指甲等,工作范围越来越广,严重的降低护士对专业的满意度。
1.1.3家庭因素护士多为女性,不仅要承担护士的角色,还要为人妻,为人母,工作三班倒,生活不规律,加上社会的不认同、家人的不理解,容易情绪不稳定,身心疲惫,无助、厌倦感就会产生,为了不影响家庭,很多护士也从事别的工作。
1.1.4精神压力过大,健康状况不佳。
护理是一项需要很大体力、智力支撑的工作,长年累月的夜班、倒班、加班,使护士的生理机能很早就走下坡路,出现诸多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尤其是长期夜间轮班的护士患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这时职业不成功,会产生自卑、甘于堕落、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或位居中层以上职位的护理管理者会感到心理恐惧、嫉妒,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会采取攻击他部人际关系矛盾重生,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浅谈护理人员流失原因及对策

浅谈护理人员流失原因及对策标签:护理;流失护理人员的流失是医疗卫生机构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一是医疗机构护理人员流失导致护士短缺,临床护理工作量加大,护理质量下降,出现护理缺陷,引发护患纠纷的潜在风险增加;二是护理人员纷纷改行重新选择职业,给在岗护理工作者带来影响,出现消极倾向,产生效仿行为,转岗趋势明显增加,护理人员流失进一步扩大化;三是护理人员的流失带来职业危机,护理工作者职业兴趣下降,影响了护理专业水平的发展。
护理人员的大量流失已成为目前医疗机构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应予以充分的认识,并研究相应对策。
1 护理人员流失的形式1.1 院内工作岗位调整因各种原因,护理人员脱离护理岗位转于从事后勤、管理、药剂、B超、检验、影像等其他科室或专业工作。
1.2 无法取得执业资格而被动放弃因执业护士考试相对比较严格,部分护理工作者多次考试仍不能顺利取得执业资格而被迫选择放弃从事护理工作。
1.3 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如从政、经商等;因身体或其他原因提前离岗休息;因死亡、意外伤害、病残等自然减员。
2 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2.1 职业因素医护比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护理人员缺编,护士不得不经常加班加点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护士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工作辛苦而前途渺茫,导致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产生职业疲劳[1]。
新医改各项任务的进一步加重,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严格实行绩效工资制,行业和岗位竞争性增强,使一部分年龄偏大业务水平稍低的护士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能适应新形势,自主产生职业危机。
医疗纠纷频发,护患关系长期紧张,沟通不畅,心情压抑,身心疲劳不能得到解除和宣泄,加上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合理利用,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专业水平提升的空间不大,事业发展慢,产生被动消极情绪,职业兴趣和工作愿望下降[2]。
基层医院护士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层医院护士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基层医疗服务成为医疗服务的基石,而护士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护士的流失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分析了基层医院护士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以促进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
1、薪资待遇低:基层医院护士的薪资待遇较低,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对于那些对自身有一定要求的护士来说,工资低难以支撑他们在基层医院的工作。
2、工作环境差:基层医院护士的工作环境较差,日常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器材,工作压力大,人员不足,长时间工作;有时还会处于卫生条件恶劣、安全措施不足、食宿不便等情况下,使其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工作不满。
3、缺少晋升机会:基层医院通常缺乏必要的晋升机会,对于有志发展的护士来说,没有足够的发展前景,缺乏职业成长空间,这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缺乏培训机会:由于地域和人力的限制,基层医院护士往往缺少特别的培训。
这导致护士经常无法掌握新的医疗技术和实践技巧,从而无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无法满足自身学习的需求,与其他城市医院相比,缺少职业成长的机会。
5、工作强度大:在基层医院,护士的工作强度通常比较大,一个护士需要照顾很多病人,时间长,做事情比较单调,给护士带来了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常常会感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尊重,工作无意义。
6、职业认同感不强:基层医院护士面临的压力大,积极性不强,加上缺乏职业成长机会等问题,加重了其职业认同感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建立起护士的职业经验。
二、对策1、加强薪资待遇: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的薪资待遇,积极解决护士的生活需求,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基层医院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确保护士有良好的劳动关系,建立一般医疗工作中的必要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建立晋升机制:建立正当的晋升机制,创造广阔的发展平台,激发护士的内在动力和成长空间,促进护士扩大影响力,推动其职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护士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作者:周梦,童艳,余元清,孙丽
【关键词】临床护士短缺原因对策
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短缺,而护理专业毕业生却对护理专业无足够的认同感,有一部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即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从事护理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如医药代表、化妆品销售代表等,造成护理专业后备人才的隐性流失,浪费了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另外,在职的一部分护士也纷纷离开了护理岗位。
本文旨在分析与探讨此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管理者及医院领导参考。
1 原因分析
1.1 护生流失原因分析
1.1.1 专业思想不牢固护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动机、目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羡慕护士工作,有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的是屈从父母的意见等,总之,对护士工作的认识带有盲目的成分,护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护士工作。
1.1.2 护理特色不突出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1]。
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
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2]。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护生工作后难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发展而改从其他行业。
1.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
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
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1.2 护士离职原因分析
1.2.1 护士配置不足按1∶0.4的标准计算,医院的标准配置是每40张床位一个病区,应当需要16名护士,而大多数医院都没能达到这个标准。
忙碌中的护士们,都像是踩着风火轮在“作战”,医院里不少的“燕尾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还没取得资格证的实习生、进修生。
按照规定,在获得护士资格证以前,这些护士只能做一些护理的辅助工作,而不能单独实施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如打针。
但实际上,
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患者,没有经过注册的普通护士、甚至是实习生都参与了一线操作。
很多住院治疗的患者都感觉护士比医生还忙,除了打针、发药,护士基本上不会在病房多停留。
护士配置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护理质量难达国家标准,导致病人对医疗服务不满。
护士配备不足,一方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导致病人缺少优质的护理。
由于护士工作量大,很多必要的护理程序不得不被省略。
护士的紧缺,还使得各大小医院病房中家属的数量总是远远大过患者,病房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护工的身影。
护士除了打针、发药外,和患者的接触少之又少,护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临床护理水平正在滑坡。
诸如此类临床护理现象,导致一部分护理人员身心疲乏,难以坚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自动离职。
1.2.2 医院重医轻护原来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原则被大多医院忽视了。
医生握有诊疗、开药的权利,他们是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的主体,这几年医院特别讲求经济效益,护士所做的工作再辛苦,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体现不出来,就使得护士在医生面前一直都扮演着从属者的角色。
1.2.3 待遇偏低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有编制的护士开始减少,合同制护士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护士待遇低下。
待遇低下,护士就没有归属感,不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都和医生差了很多,她们安不下心来,护理人才也就流失得很厉害。
很多女孩子即使来了,做了一段时间,到后来都觉得去机关、去企业比待在医院熬夜好,还能得到起码的尊重,而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
人尊敬的需要,护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极易导致护士心理失衡,最后表现出对病人和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护士最后选择了离职[3]。
2 对策
2.1 改革护理职业教育内容
2.1.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课堂教育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穿插医德医风及“南丁格尔”精神教育,用崇高的信念陶冶学生情操,使其感受自己职业的意义,热爱护理专业,自身无专业歧视。
2.1.2 调整学制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
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1.3 整合课程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
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
教育改革的趋势。
2.1.4 强化实践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
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
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1.5 增开选修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
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
2.2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待遇
2.2.1 增加编制应该增加护士人员的编制,减轻工作负担,让她们的心理、生理机制得到调整和恢复。
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对医疗机构执行医院护士与病床比进行严格监督,对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2.2.2 改变收费应适当合理提高护理费用,使护理不再成为造成医院亏本的工作。
医院应调整收费项目的比例,如提高诊疗、护理等核心医疗的费用,降低药费、仪器检查等费用。
在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使其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并把患者亲属从病床前“解放”出来。
另外,社会应给予护士与医生同样的尊重,明确界定其工作范畴,尽可能减少护士所从事的非护理工作,使护士能够
把全部的精力都有效地投入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2.2.3 提高待遇增加护士的待遇,使护理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护士的心理得以平衡,对病人和工作恢复原有的热情,使越来越多的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把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2~53.
[2]钱金伏,李合,汤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5(10):767~769.
[3]余元清,罗晓辉,孙丽.心内科护士工作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西南军医,2008,10(1):78.
[4]何平先,熊诗平,叶宝霞等.对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0,15(8):5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