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视界融合”视角下的翻译活动主体间性
视域差与译者主体性——从哲学阐释学视角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管理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是否具有果断的执行力管理最需要的是执行,一旦目标确定,就需要围绕目标,组织讨论实现的方法,并针对每一种方法措施分配相应的资源,然后跟进执行效果。
这从执行力的三大要素可以体现:•决策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临危不乱,深入分析,做出果断判断;•领导力。
一旦做出判断,就需要破釜沉舟,带领团队落地执行,且团队成员绝对服从领导;•控制力。
在执行过程中,团队成员绝对服从领导安排,并达成一致。
执行力必须要言出必行,后果自负!2、是否为目标负责所有的管理过程都是为最终的目标服务,如果达不成当初设定的目标,即使过程再完美,也不能算管理上的成功!为目标负责最需要的是做好阶段性Review。
在管理中可以通过如PDCA之类的管理工具来完成。
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需要掌握至少几样管理工具理论,如:SMART、PDCA、5S等,以上工具理论都是为目标过程所服务的。
3、是否具有亲和的沟通协调能力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同时就是一名具有亲和力的“知心大姐”,他需要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沟通协调上,有几个层次的表现:•第一层:单独解决型。
面对下属的不满,能及时掌握并安抚,做到不犯大错误;•第二层:灭火型。
哪里出了问题,他就去哪里,能及时解决一个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层:先知型。
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做出正确预判,并采取干预行动,让问题消弭于无形!管理能力对应以上三层,层次越高,管理能力越强。
这就是有的人在公司虽然表面看无所事事,喝茶聊天,但企业上下井井有条,发展得很好,而有的人整天疲于奔命,忙东忙西,但最后企业还是越做越差的原因。
浅析"视界融合"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实现

6 9
口 伽 达 默 尔 的 诠 释 学 与‘ ‘ 视 界 融 合 ’ ’ 理 论
德 国哲学家汉 斯 . 格 奥尔格・ 伽达默 尔 ( H a n s . G e o r g
G a d a me r )对 诠 释 学 的发 展 做 出 了 巨大 的贡 献 。诠 释 学 诞 生 于 德 国 和 法 国 , 由 施 莱 尔 马 赫 、 狄 尔 泰 创 立 , 强 调 作
生独立 思维与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处于 引导者 、 协助 者 的地位 ,让学 生 自己发 现学习 ,而 不是传 统教学
中 的权 威 角 色 。 参 考 文献
【 1 】 Co mb s , A. W. Hu ma n i s t i c E d u c a t i o n ; T o o T e n d e r f o r a T o u g h W o r l d [ M] . P h i De l t a Ka p p o n , 1 9 8 1 : 4 4 6 — 4 4 9 .
【 2 】 柴改英 ,郦青 外语创新能力发展 :基于博客的英语写作评价
体 系重 构 Ⅱ J . 山东外 语教 学 ,2 0 1 0 ( 5 ) : 3 8 — 4 3 . [ 3 】 徐 防 英语 写 作教 学 法 的 多视 角 理 论 回 顾 与 思 考 【 J 】 . 外语 界 ,
an a t t e m pt t o c ons t r uc t a t e ac hi ng m ode l of col l ege
产生的意义可看作诠释学的第一要义。 “ 视 界融合”是诠 释学中一个关于文本理解和解释 的
一
般性理论 。 “ 视 界” ( Ho r i z o n t )这个词首先 出现在哲学术
解释学翻译观的利与弊

解释学翻译观的利与弊张健(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摘要:伽达默尔从解释学视域下探讨翻译活动,其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伽氏的翻译理论一经问世就备受译界关注。
对于解释学而言,高奏赞歌者颇众,骨头里挑刺者却寥寥无几。
本文旨在辩证地探讨解释学翻译观于翻译研究的利与弊,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
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利与弊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12)01-0089-07收稿日期:2011-11-27作者简介:张健(1972-),男,安徽合肥人。
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外语言对比及翻译学。
1导言翻译与哲学息息相关。
“哲学研究、特别是语言哲学中涉及到大量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也包含哲学思辨和哲学方法论的运用。
”(刘军平,2010:64)而“解释”可谓是哲学的“品牌词”,但凡涉及哲学的概念,往往会打上“解释”的标签。
从“解释学”(hermeneutics )词源来看,“解释”和“翻译”被相提并论早有历史了。
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rs )是奥林匹亚山中诸多神灵的信使,负责将神的旨意传递到人间,可是神有神语,不同于人类的语言,只有将神语译成人语,人间方能领会神旨,所以翻译必不可少。
同时,毕竟是神旨,少不了晦暗不明之处,所以翻译时也就少不了解释,也就是对其中微言大义进行阐发,于是乎翻译、解释与传递同步进行。
后来不少学者对翻译中的解释十分重视,并将哲学解释学引入翻译研究当中,以求理论支持。
自从19世纪以来,解释学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
当然这其中功不可没者大有人在,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开启了哲学解释学之门,但施氏的解释学翻译思想尚处萌芽状态,不足之处可见一斑。
狄尔泰(Dilthey )又将此扩大至整个精神科学范围,使解释学“从专门的技术性学科转变为人文科学家的一般方法论学科”。
(郭安,1999:22)此后,海德格尔(Heidegger )将原有的解释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升至本体论,加大对世界本源的哲学研究,而海氏的弟子伽达默尔(Gadamer )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解释学发展为一门显学,可以说,伽氏才是解释学的集大成者。
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理论下的翻译主体间性研究——以林纾译作《黑人吁天录》为例

[ 关键词 ] 伽 达默 尔; 视 界融合 ;主体间性 ; 黑人 吁天录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0 2 1 5 ( 2 0 1 3 ) 0 6 — 0 0 8 8 — 0 3
随着 国家改革 开放 的进 一步深 入 , 各 国及 各 民族之 间 种艺术境界 。
* [ 作者简介 ] 王忠智 , 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
・
8 8 ・
思维及 现实 均发生 了变 化 , 翻译 时各 层 面的差 异 也客 观存 在, 翻译 主体 间便会产 生不可避 免的 冲突 。因此能否协调好 各主体 间的关系 , 是译 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所在。 ” [ ] 在哲学 范畴 中 , “ 主体 ” 同“ 个 体” 相对 , 构成 认识论 的基 本要 素 , 主体具有 能动的创 造作 用 , 在 翻译活动 中, 反应在译 者 方面即表现 为译 者 的 主体 意识 、 对 原文 文本 的 自觉 能动 性、 及译者所处 的时代 环境 特征对翻译实践 的巨大影响作用 等。伽达默尔的 “ 视界 融合 ” 理论 洽对译 者如 何处理好 与其
顺应理论 为指导 , 顺应于源发语文化和 目的语 文化双方 的认
形成的一种新范式。传统的翻译观要求在翻译实践中尽量
规避译 者主体性 , 因此便有了对译 者的身份定 位 , 如“ 仆人” 、
“ 戴着镣铐 的舞者” 、 “ 文化搬运工” 、 “ 翻译机器 ” 【 1 ] 等等 , 从这 些称呼中就可以想见 , 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作 用仅 限于机械 的翻译 层面 , 而忽略了文化 、 语境 、 意识形 态等重要 因素 。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总会伴 随产 生新的 翻译 理论模式 , 6 0
从"视域融合"角度浅谈文学译作的创造性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n.2 1 ue 0 0
V0 . 1 No 2 11 .
从 “ 域 融合 " 度 浅 谈 文 学译 作 的创 造 性 视 角
禹 智 华
( 东莞职业技 术 学院, 广东 东莞 53 0 ) 2 88
摘
在理 解 和 翻 译 文本 的 过 程 中 , 要 达 到 两 次 视 域 融合 : 需 第
一
活动形式 到底是什 么? 人们 力 图翻译的是什么 ? 换 言之 , ” 翻 译研究需要哲学指导 , 因为哲学 家对复杂的现象 有非凡 洞察 力, 特别是伟大的哲学家 , 他们的研究是 一个 去芜存 菁 、 粗 去 取精 、 由表及里 、 由里及表 , 纷繁复杂 的现象 中发现真理 的 从 过程 。考察翻译活动 , 探讨翻译 的本质 , 不得不关注译者 、 作 者与读者 的相互关 系。阐释学 源于希 腊 , 最初 是用 来解 释古 代《 圣经 》 经文 , 法典 和其 它典籍 , 旨在探索 历史 文本 的真 正 意义 。由此可见 , 阐释 学与文 本的 翻译 在一 开始就 有着密 切
的联 系 。 正 如 洪 汉 鼎 所 指 出 的 , 古 代诠 释学 是 “ 门关 于 理 在 一
次是文本的原视域和译 者原 视域 的融合 , 第二 次是第 一次
融合的视域和 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视域 的融合 。每一次融合都 会改变前 视域而形成新 的视域 。这就 是伽达 默尔 的“ 域融 视 合” 理论 。这个理论 的重 要性在 于它并 不是简单 的将视 域合 二为一 , 而是将不 同的视域 和谐 的达 到融合 。伽 达默尔 十分
要: 引用伽达默 尔哲学 阐释 学“ 视界 融合 ” 的理论 , 示 了在 文学翻译过程 中, 展 译作 的形成 经历 了两次视 域融合。译者
“视界融合”概念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4页精选文档

“视界融合”概念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一、视界融合与译者主体性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阐释学原则之一。
根据伽达默尔所述,视界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
简而言之,各个阶段视界的形成和融合就是理解的过程。
学者周宪(1997:251)认为:“所谓视界的融合,是指解释者的历史理解不可能是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他对过去的理解总是包含着自己对当前情境的理解。
……当前的视界可以扩大到包容过去的视界。
这样便构成一个新的更广阔的视界”。
作为特殊读者,译者在解读文本时,不可避免地会掺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在文本整合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无限接近原文的形式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二、《流沙》叶译本与视界融合原则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观指出,“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
在翻译中,视界融合的过程往往是两个不同视界相互碰撞、退让并过滤的过程,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译者孜孜不倦地琢磨推敲。
《流沙》描写的是一位年轻姑娘被流沙淹没的景象。
下面本文将在视界融合观点下探讨叶译本中彰显的译者主体性。
1.译者在选词和表达方式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是译者将自身视野与读者视野相结合的体现。
比如原句“Sweet funeral bells from some incalculable distance, wailing over the dead that die before thedawn, awakened me as I slept in a boat moored to some familiar shore.”叶译文:“悦耳的丧钟声,从不知多远的地方飘来,为那些黎明前去世的人哀唱,此刻唤醒了睡在舟中的我,舟正泊在熟悉的岸旁。
”此处,sweet原意甜美的,但形容丧钟声不太合适,译者选择了“悦耳”一词,以描述钟声客观上给人带来的感受;而incalculable表示“难以计算、不可估量的”,若直译成“难以计算的远处”,带有明显翻译腔,译者在calculate本意的基础上译为“不知多远的地方”,则避免了这种情况;此外,译者将整个句子拆分成了多个短句,则考虑到了意合语言的特点,中文读者即使不用连接词,也能看懂句子内在联系,且这种短句更能体现中文散文的魅力。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与古诗翻译的多元化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界融合 。
【 关键 词】 翻译主体 ; 主体 问性 ; 视界融合 ; 前理解
【 中图分类号】 H 0 5
学本源 。
一
阐释者 , 而 翻译者是对于文本 的阐释者 。是站在 自己的视界上对 文本进行 阐释 的。译者 的视界并不是封 闭的 、 一成不变的 , 而是 开放的 、 不断发展的视界 伽达默尔认为视界有三个特点。第一 , 视界具有前见性 。译 者在前见性 的影 响下 , 无论多么客观的译 者 , 无论知识 多么的渊
作 为一 个 译 者 不 可能 摆 脱 这 种 视 界 。视 界 的前 见 性 要 求 译 者 要 不 断 的 检 验 自己 的前 见 , 查 缺补漏 , 让 视 界 不 断 的形 成 , 不 断 的
发展 。
、
主体 间性
古代 的本体论哲学强调 的是对 主体 的研究 ,忽 略了对客 体 的研究 。到了近代的认识论哲学 , 加强 了对客体的研究。却造成 的误导性 , 引起 了一系列 的问题 。第一 , 建立在主客二分 基础上 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 人的生存本质问题。第二 , 作为主体性哲 学 的认识论哲学 。 局 限于认识论 。 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 系。 面对 这一理论局 限 。 欧洲 精神分析 学家 、 被称为“ 法 国的佛 洛伊德” 的拉康 , 提出了主体 间性 的概念。他认为 , 主体是 由其 自
身存 在结构 中的“ 他性 ” 界定 的 , 这 种主体 中的他性就是 主体 间
性 。拉康指 出 ,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主体对客体 的征服 ; 而 体对客体的单向涉入 . 而是对象作为一个他者的双向交流。认识主 是 主体 间的共 在 , 是 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 的交往 、 对话 。也就 体和主体之间是相互交流的过程 . 主体和主体之间都是平等的。 是说 , 主体 和主体之间是有关 系的 , 是交往和对话的关系 。这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达默尔“视界融合”视角下的翻译活动主体间性
一、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一个译本就是一个时代创造的偏见,好的、严肃的译本应是该时代认可的合法的偏见。
译者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解读和翻译原文,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每个译文总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否定自己,然后才能确定自身。
翻译最根本的问题,也必须以达到理解为目的。
而要在翻译中达到理解之目的,就“必须以确立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为前提” [1] 。
译者要“尊重”原作并要对原作“负责”,这里借用的是现代阐释学关于主体间关系的“宽容”与“能动”观点。
这里的“尊重”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保留原文的特质、气韵、风格等;二是要在目的语中进行再创作,以丰富、拓展、延续原作的生命[2] 。
考察翻译活动,探讨翻译的本质,不能不关注译者、作者与读者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文学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不是孤立的主体,而是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一种共在的自我。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
因为意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物,是读者通过文本的中介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是在主体间的互相作用过程中生成的。
哲学阐释学所说的理解,也就是“对意识的意识,集认知、评价和审美于同一过程。
这与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活动是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的融合”的“视界融合”概念吻合[4] 。
因此,文本的结构有召唤
性,解释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阅读将文本具体化,使理解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性。
解释者解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原作者意图,而原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被理解,为了将两者统一起来,伽达默尔提出了“视界融合”观点。
二、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与翻译思想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之一。
伽达默尔反对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原意只有“唯一正确”的理解。
他认为,传统解释学中的客观主义努力追求对文本作者本意的迷信,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5] 。
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文本和主体都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界”,因此,绝不可能有真正封闭的视界。
理解者和文本固然都有各自的视界,但理解并不像传统解释学所要求的那样,抛弃自己的视界而置身于异己的视界,这是不可能的。
伽达默尔主张,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的对象超越原来的视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
三、“视界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活动既然前理解包括了理解主体的一切精神要素,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知识经验和情感因素等。
因此,前理解其实也就规定了理解的视界。
如果没有过去,现在视界就根本不能形成。
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视界的融合过
程,而这些视界总是被我们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
前理解规定了理解者的特殊视界,是理解者在进行理解前的社会文化语境所造成的
不同理解者的不同社会文化心理个体。
这种社会文化心理个
体的不同在理解活动中具体表现为理解视角和切入点选择不同,理解的视界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理解的偏好和侧重点不同,对文本的期望不同。
然而,要实现翻译视界融合并非易事。
不言而喻,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即“传承的运动和解释者的运动的内在的互动”。
四、结语
综观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解释学思想,可以看出,他强调理解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创新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解释者试图理解作者的原意;同时,这种理解受当前历史条件的制约,作者的初视界与解释者的现视界相互融合,达到一个新的视界。
一个译本就是一个时代创造的偏见,好的、严肃的译本应是该时代认可的合法的偏见。
由于历史性的约束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永远无法完全重合,文化过滤现象也不可避免。
对原文本的绝对复制是不可能的,同时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去衡量译文也是行不通的。
译者必须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巧妙灵活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译文具有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