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教学设计12 潮州工夫茶与民俗文化

潮州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教学设计12 潮州工夫茶与民俗文化
潮州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教学设计12 潮州工夫茶与民俗文化

潮州工夫茶与民俗文化

高一(8)黄晔蔡思扬刘炫洲薛泽彬林铿

指导老师:李燕(潮州金山中学)

一、课题提出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的民俗风情。潮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带着潮州地方文化的浓厚色彩。潮州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诸如受到语言学家青睐的潮州方言,典雅优美的潮州音乐,享誉世界的潮州菜,富有哲理性的潮州工夫茶等等。于是,研究性学习开展以后,我们决定选择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潮州工夫茶进行调查探讨。

二、研究目的

在潮州文化中,潮州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州工夫茶的全貌。那么,完整的潮州工夫茶是怎样的呢?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潮州工夫茶与潮州民俗文化的联系,加深对潮州工夫茶和潮州民俗文化的了解,陶冶爱国爱乡的情操。

三、研究过程

1、查阅书刊资料

首先我们在学校的图书馆搜寻资料,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而且有的已陈旧,有的比较片面。于是我们利用了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或奔走于市区的各间书店,无论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无论新开张的还是老字号的。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找到了大量的资料,虽然很零碎,但有一些看法较新,较全面。

2、发放调查问卷

我们根据找到的资料,有针对性的编制了8道问题,组成了调查问卷。

我们共发了100张,收回100张;其中,青少年30张,中年人40张,老年人30张。我们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如下:

在问卷中,回答经常饮茶的有61人,有时饮茶的有39人,没有人回答不饮茶,而且老年人100%经常饮茶。多数人认为潮州工夫茶只有保健的功能,极少数人认为其有其他(如以茶会友)作用。83%的人认为潮州工夫茶的前景光明,只有少数人不看好工夫茶的前途。值得注意的是,有28个青少年认为工夫茶很有前途。

3、对茶艺师进行采访

我们对开元路、太平路等茶艺馆的茶艺师进行访问,如开元路“茶艺”贸易部的老板,不仅是潮州工夫茶冲泡高手,而且是国家首批领证的茶艺师。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一整套潮州工夫茶艺及茶道,还借给我们一些资料。

四、研究成果

工夫茶是潮州人最喜好的饮品。潮州人把茶叶称做“茶米”。一说其名由来是潮州人嗜茶如米,茶与米不可分,茶与米一样为日常必需。由此可见潮州工夫茶在潮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喝不起茶的人,少有不喝茶的人。并且,潮州人喝茶已形成一套特定的程式,这就是享誉世界的潮州工夫茶。

(一)潮人饮茶的历史传统

追溯潮州人饮茶的历史,目前能见到的有关潮州茶事最早的记载,是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刻于潮州金山顶的摩崖石刻知州王汉的《和金城山诗》残句“茶灶香龛平”。宋徽宗政和八年(1188年),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在《送举人》中有诗句曰:“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酪奴,是茶的谑号,后一句的意思是酒宴已接近尾声,客人催着上茶。可见,潮州一带在宴席之间必品茶的习俗,北宋时已形成。

历代骚人墨客的诗文中提及茶事的章句,比比皆是。如宋人杜小山吟道:“寒夜客来茶当酒”;清代诗人郑板桥也道:“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茶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州工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工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一杯浓酽热烫的工夫茶,体现出潮州人热情好客、谦逊礼让的传统礼仪美德。

在传世的戏文曲本中,则有更多的直接反映潮州茶俗的记载。例如潮剧《荔枝记》第三十四出载:“每月十五供养茶汤,伏事上祖乞人传”。潮剧《苏六娘·苏妈思女责桃花》也云:“我有爹妈无人映,早晚茶汤勿失时。”可见在强调以茶祭祖的同时,透视出潮州人认为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而孝,又是从事亲开始的,潮人把早晚侍奉茶汤看作是孝敬父母的头等大事。

此外,在婚聘、待客、家居等,不管什么场合,潮州人都离不开工夫茶。从宋代以来,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叶,饮茶之风已遍及潮州各个阶层和各种领域,时至今日,它更成为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既不拘泥于清静幽雅的环境,也不排除粗陋喧闹的环境。茶馆雅座,工棚农院;泉石林亭,集市商店;工余酒后,节日宴席……到处都有它的踪影。可见,饮工夫茶已成为潮州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了。

(二)潮州工夫茶的讲究

潮州人生活的精髓在于工夫茶,工夫茶的精髓则在于“工夫”二字。“工夫”二字的含义,潮州工夫茶实际上是一种讲究茶叶、水质、火候及冲泡技法的茶艺。冲泡工夫茶,必须配备上乘的茶叶、精致的茶具和好的水好的火,然后是程式讲究的冲泡方法,才能品尝出其韵味。

翁辉东先生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说:“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在所有茶的品种中只有乌龙茶适合潮州工夫茶的烹法,也只有乌龙茶才能冲出正宗地道的工夫茶。因此,潮人独钟乌龙茶,特别是潮州凤凰的单丛、水仙等。

有了好茶,就得有精致的茶具。潮州工夫茶在茶具上足以体现出一个“精”字。茶壶有两种,一种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另一种叫“盖瓯”。前者一直是潮州工夫茶的主角,后者则随着凤凰

茶的崛起而崛起。因为凤凰茶大都条索长直,要纳入冲罐的樱桃小口颇不容易;茶事完毕以后,已泡开的茶叶在罐中又抱成一团,要倒出只能用手指往外抠。在这方面,它确实不如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茶叶能出入自由的盖瓯。但如《潮州茶经》所言,盖瓯“因瓯口阔,不能留香”,又不能像冲罐那样可在外面“淋罐”追热,因而冲泡效果较逊色。现今,普通家庭用的是盖瓯。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而是否“三山齐”也是茶壶质量的标志。“三山齐”指的是茶壶去盖覆壶,流口、壶咀、提柄上缘皆平成一直线。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大就不“工夫”了。工夫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翁著《潮州茶经》)。现行的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或“白玉令”,可谓物美名更美。

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水瓶与水钵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工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砂桃”,枫溪生产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此外,往时煮水的工具还有红泥小火炉和羽扇。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

茶具大体齐全,好茶叶也已具备,这只是有了冲工夫茶的物质,还不算工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有的潮人工夫茶爱好者为了能把名茶的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地到凤凰山上取甘冽的泉水。清末时抗日护台将领、爱国诗人丘逢甲内渡后寄籍潮州所写《潮州春思》诗六首中的一首写道:“小砂壶瀹(音跃,烹煮的意思。——引者)新鹪觜,来试湖山处女泉”。它是写春日烹品潮州工夫茶的。这里提到了茶叶用鹪觜(即鸟嘴)茶,水用西湖山的处女泉。至今,常有嗜者聚友于处女泉边烹品工夫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潮人中年纪较大的人另

有一种说法,就是冲好茶要用韩江江心的水,其他地方的水都差得多。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甚至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如此核炭,更是珍贵特别。余者如松炭、杂炭、柴草等,就连进炉的资格都没有了。

茶叶、茶具、水、火之后就是冲工了。如果烹茶没有工夫,那也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大约有八个过程:

1、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挑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挑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挑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2、纳茶。打开茶罐,把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壶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茶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工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3、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4、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挑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挑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同样忌直冲壶心)。提挑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也。

5、刮沫。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6、淋罐。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7、烫杯。潮州土话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挑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8、洒茶。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洒”的“低洒”。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怀,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尽”就是不要让茶水留在壶中。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洒茶既毕,乘热而饮,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味杯底。据说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神明变幻,工夫茶之三昧于此尽得矣。

“温杯烫罐”、“引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里应外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都是潮人在长期的饮茶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并成为了潮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潮州工夫茶与民俗文化

潮州工夫茶的所有环节,从选茶、选水到烹茶到品茶,既有一定的科学性,而又无一不体现潮州的民俗文化,体现潮州工夫茶“和、敬、精、乐”的精神。

潮州工夫茶道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和”字,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如:工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洒罢,总有一位座客要轮空。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小辈必敬长辈,主人要让客人,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范。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体现。

“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跳跃的茶壶,平面回环往复的茶壶,无不服务于茶汤浓淡均匀,没有“厚此薄彼”,没有“尊卑贵贱”。这是一种对生命升华的深味,也是一种对“人情不如佳茗好,相逢处处一种香”的人性美之追求。

而潮州民间广泛流传的传说典故,也能体现潮州工夫茶和潮州民俗文化在高度上的圆满融合。比如一个传说:“阿福年幼,就读于私塾。他的继母为了除去不是亲生的儿子,每日三餐都炒饭给阿福吃。干饭本身就难消化,何况用大量的猪油煎炒!不久,阿福果然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日渐黄瘦。私塾的老师发现后,向阿福问话,得知了实情,便吩咐阿福

每天上课前先到老师房中喝几杯浓浓的工夫茶。工夫茶消臃除积的功效在阿福身上得到了发挥,于是,阿福逐渐恢复了健康,而且越来越壮。”在传说中,工夫茶成了转危为吉的元勋,成了善举的象征。

有关潮州工夫茶的礼俗主要有: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皱眉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过脚惜(音同),二过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以前的茶叶生产都要经过足揉的工序,里面有杂质(脚油)不宜喝饮,但现在大都用揉茶机代替了。虽然这样,但这一句话还是保留了下来,而且这种不喝头冲茶的习俗也没有改变。本地有“头过脚惜(音同),二过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未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以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

“茶三酒四佚佗(谐音,意谓游玩)二”——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四)潮州工夫茶的发展前景

工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了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人们从它身上即可寻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与怡乐。“一好皇帝个阿爸,二好烧茶嘴边哈……”从这种质朴得有点粗鲁的民谚所映射出来的,正是一种为潮人所认可的“茶中有乐,乐在茶中”的观念,正是潮人与工夫茶的不解缘,正是潮州民俗文化的赤裸裸的体现。

潮州工夫茶在青少年人心中的地位远不如中老年人,但普遍都认为潮州工夫茶作为潮州文化的精华,在将来发展空间广大。

但要进一步发展潮州工夫茶,首先要加大对潮州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潮州工夫茶的高雅情趣和丰富文化内涵,为此应给予民间茶室某些经营上的优惠政策。其次,要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打击以次充优、假冒品牌的不法行为,使人们能真正领略潮州茶的独特风味,从而使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最后,大力推动茶叶生产者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使潮州工夫茶及其品牌茶叶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

〖附〗部分采访天羽茶斋茶艺师叶汉钟先生问答:

问:您从事茶艺的研究有几年了?

答:那很久了,十多年了,从1986年开始的。

问:是什么让您开始想研究茶,对茶产生兴趣的?

答:其实说不出究竟是什么,就是一种情结、缘分吧。我是凤凰人,从小就接触茶,我觉得从事某一件事的研究就应当坚持到底,不能放弃。

问:您觉得潮州工夫茶的前景怎样?

答:作为一个茶艺师,我对潮州工夫茶的前景当然有信心。目前我们潮州工夫茶比较棘手的问题是:苦和涩。现在我们正在解决这一问题,相信不久就会有新成果的。

【参考文献】

《潮州工夫茶》(潮汕俗文化丛书林伦伦主编陈香白著汕头大学出版社)

《潮汕文化大观》(林伦伦吴勤生主编)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江门历史文化资料

元朝以前,江门现在所在地还是新会县地域内的一片汪洋大海,在八百年前,在珠三角西部西江边泥沙冲积出一片平原,就是江门现时所在地。七百多年前的江门是新会的一个圩场,因位于蓬江边,而蓬莱、烟墩两山犹如蓬江的两扇大门而得名。当年的外海、白石、白沙、水南四乡村民多乘圩船来这里“趁圩”,登岸的水闸门口就刻有“江门”二字,两旁还刻有“一条大路通南北,两岸小贩卖东西”的对联。“南北”对“东西”十分有趣。据说现在的企龙街,仍能寻觅到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 明朝时期,江门已发展成新会规模最大的一个镇、“趁罢江门圩,商船夺港归”,“风雨江门罢晚圩,隔船灯火夜呼卢”,“千艘如蚁集江门”当时的景象十分繁荣,“江门晚渡”也成为那时的新会八景之一。 清乾隆、嘉庆年间是江门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到了道光年间,江门与佛山、陈村、石龙并称广东四大商业重镇,全镇建有40多条街道,商铺房舍鳞次栉比,客商云集,成为当时广东的大城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受英国侵华影响,江门被英国指定强行辟为通商口岸,翌年又设宴了北街净善,是当时广东外贸“八大关”之一。这时的江门一方面是大量洋货流入,同时又有大量原料、土特产从这里出口,市内车水马龙,洋货充斥,成了一个灯红酒绿的繁荣商业城,人称“江门商埠”。 1949年江门解放,城区建设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被定为为省地级市,2002年新会并入江门,成为一个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经济实力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32位。现在江门下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市内多条公共巴士线路通达各商业区和旅游景点,长途豪华巴士直通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和香港。外海、新会两个港澳码头,水上快船可直达香港、澳门,是粤西重要的交通走廊。市区内拥有众多星级豪华酒店,并有东湖公园、陈白沙纪念馆、白水带和茶庵等寺庙古迹,而蓬江两岸的长堤骑楼街、长堤广场和常安步行街,更是充满侨乡的民俗风情。春节舞狮、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成为游人云集的地方。 如今的江门是五邑的中心城市,被称为侨乡的“侨都”。 江门市,约形成于14世纪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潮州 一、城市概况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东与福建接壤,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陆地3116.12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6公里。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265万人。聚居的少数民族有畲族,2100多人。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潮州市域辖二县二区,即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辖19个镇,饶平县辖21个镇,湘桥区辖城区9个街道和意溪镇。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潮文化”的发祥地。历代以来,潮州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南海郡六县,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立的义安郡,便是潮州的前身,其郡治所在海阳县,即今潮安县。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义安郡,设义安县。翌年,立州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州名为“潮”,此为潮州名始出。其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潮州一名又几经变化,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潮州地名从此固定下来。潮州在唐“贞观之治”时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原文化在潮州广泛传播,开古城风气之先。 历宋、元、明、清,潮州相沿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朝的社会稳定奠定了潮州古城的基本格局,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交通、文化、

宗教各方面建设的进展,城市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明代潮州府进一步兴旺发达,人口增长迅速,形成规模宏大的坊里格局,此时修筑的石砌城墙其形制保持至近代。清末潮州开埠为通商口岸,对外交流频繁,成为粤东地区主要商埠和著名侨乡。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1.历史文化特色 (1)历史悠久的“南国古郡”。潮州自汉代置县以来,为历代郡、州、路、府、道的治所,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以来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潮州古城的历史格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2)山川灵秀的“临海名邦”。古城周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金银韩三山如屏,韩江水环城似带,湘子桥东西通衢,凤凰洲二水中分,外八景镶嵌其间”。 (3)人文荟萃的“海滨邹鲁”。潮州是“十相留声”之所,以韩愈为代表的名公臣卿在潮州兴文重教,促进了潮州文化的发展,使潮州文风蔚起,豪贤辈出。 (4)影响深远的“潮州文化”。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外。 (5)繁华兴盛的“商埠侨乡”。潮州自宋以来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遍布五洲四海,有李嘉诚、饶宗颐等诸多华侨俊彦。 2.历史文化价值 (1)潮州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潮州为中心的潮州文化独具特色,流播深远。 (2)潮州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丰富集中,以许驸马府、广济桥、开元寺、笔架山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一年级1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二、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1、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课件出示,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著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 传统美德文化.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 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WORD格式整理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WORD格式整理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WORD格式整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自强自立》教案 德庆县永丰中学陆荣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0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民俗学教案

民俗学教案 【篇一: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 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 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 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 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 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 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 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 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 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 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 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 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 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

《传统文化》教案

《xx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xx、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xx,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xx。任何一种xx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xx、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xx。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xx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xx,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xx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xx圈”;xx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xx的高度评价。 学习xx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xx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xx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xx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xx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xx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xx传统文化的xx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xx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潮州的习俗作文

潮州的习俗作文 【篇一:潮州风俗作文】 潮州春节习俗 春节前一两天,家家户户大宰鸡鹅鸭。经过煮熟后,浸泡在“红槽”里。两天后,经过酒渍腌制的食物,色泽鲜红、味道醇香,既美观 又可口,谓之“甜槽肉”。所谓“鸡碗”,就是取鸡头、鸡尾和两个鸡翅,在圆碗四边摆成“四点金”,鸡脚按首末平放于碗底。“四点金” 的中间则填上切块的鸡肉,鸡肉即要摆得匀称又要放得好看。不管 鸡肉多或少,都同样算是“鸡碗”。请客的时候,八仙桌的四个角端 放上装着豉油的四个碟子。桌上的菜应该凑成双数,这叫“好事成双”。这“鸡碗”的位置一定要摆在桌子上方的中间,鸡头朝向客人, 以示礼重。请客进席时,要按辈分从大到小、由高到低逐一安排入座。有的时候来的客人亲眷有好几户,为求方便起见,在一户人家 的桌上摆上好几个“鸡碗”,宾主同坐一席,主人家们争着给客人送 鸡肉,你一块我一块,推推递递,欢声笑语,十分热闹。倘若“鸡肉”吃完了,填在“四点金”中间的块肉就以其它肉类代替。这“鸡碗” 十分器重,有的人家还精心保留到春耕插秧时节请“师傅”,以示风 调雨顺、五谷丰登。? 【篇二:潮州风俗】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过年”。 除夕之前,全城百姓都在忙着四件事,这是过年的前奏曲:谢神、 备粿料、扫舍和买年货。 潮俗,年冬至过后,家里要谢神。 备粿料做粿,是将大米和糯米,分别浸于水中几小时,使米质松疏 捞干后于石臼中舂成细粉,晒干。这是做(米旁加果)的主料。小户人家,家里没有石臼间,就要到邻居大户人家“借臼”。那时,邻居之 间的人情味很浓。 扫舍要选择吉日,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日,各家的主妇最忙,把 屋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对一些常年少用之物,都要清洗。此种 民俗,与现在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很一致。 买年货视家贫富而定。一般的年货为京果海味,家禽蛋品和豆制品。鲜活的年货,则留在过年时购买。供送礼用的江浙食品,如南京的 板鸭脯,金华的火腿,都很畅销。

最新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章文化与民俗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又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郭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

历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gracious speech of welcome.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radles of civilization and a visit to this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long been my dream. This visit will give me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meet old friends and establish new contacts. I wish to say again that I am so delighted and privileged to visit your great country and this lovely town. I am deeply grateful for everything you have done for me since my arrival in China.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sometimes do things that make each other uncomfortable, without meaning to or sometimes without even realizing it. Most Americans are usually spontaneous, friendly and open, and enjoy meeting new people, having guests and bringing people together formally or informally. They tend to be informal and speak freely. So if your American hosts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uncomfortable, try to let them know how you feel. They will appreciate your honesty and try not to make you uncomfortable again. Sometimes Americans are said to be superficially friendly. Perhaps it seems so. Just like anywhere else, it takes time to become real friends with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s a country driven by automobiles. Americans are actually a people living on wheels who like to do business without leaving their cars. Wherever you go, you’ll see drive-in banks, drive-in-restaurants, drive-in churches and drive-in movies. When you drive in the U.S., you should note that the speed limit on the state or federal expressway is 55 miles per hour, and there is a minimum speed of 40 miles per hour. This country has the most developed car rental industry in the world. Largest American car rental companies have offices all over the U.S., with counters at most airports and in many international cities. The ability to use a language creatively is what makes us human beings different from other animals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七中学郑素珍 一、【活动目标】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活动设想】 1.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小组专题研究内容: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2.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的,指导挑选)。 3.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通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到,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学生愿意更多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而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中学生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只知皮毛、理解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青少年对传统美德、传

统节日、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缺乏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十分推崇。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课前要求】 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各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整理、筛选、探究,做好设计成果,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五、【活动时间】两周 六、【活动过程】 (一)、创境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展示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画面再来感受感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1)小组内准备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会儿选出代表参加全班“大比拼”的展示活动。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 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