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接触与语言的变化

合集下载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的工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演变。

语言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本文将重点探讨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并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之一:语音1.语音的物理基础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表达语义和构建语言意义的基本单位。

语音的发展受到人体生理结构的限制和影响。

不同的语音系统反映了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发音器官的使用方式。

例如,舌尖发音和喉音发音的区别就是基于发音器官的差异。

2.语音的易学易用性语音的发展还受到易学易用性的影响。

人们倾向于使用发音方式简单、易于掌握的语音,而对于复杂的发音方式则往往避免使用或通过演化简化成更易掌握的发音形式。

这种演化过程可以通过跨语言比较来观察和验证。

3.语音的社会认同语音也与社会认同紧密相关。

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的语音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认同和身份的象征。

人们通常会使用自己所属社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的语音,这种趋同性将推动语音的演化和发展。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之二:词汇1.词汇的意义表达需求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它是人们为了表达特定概念和意义的需求而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认知的深化,新的概念和意义会不断涌现,这就促使了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演化。

2.词汇的社会文化因素词汇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人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将塑造他们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也推动了词汇的变化和扩散。

3.词汇的语音变化语音变化对于词汇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语音变化可能导致词汇的发音产生变化,进而影响词汇的形态和意义。

这种语音变化可以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可以是跨语言的相互影响。

4.词汇的诗化和美化需求词汇也受到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人们追求表达美感和情感的需要,会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来满足这种需求。

这种创造力和诗化的趋势是词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试论语言接触下产生的方言区内文白异读现象

试论语言接触下产生的方言区内文白异读现象

试论语言接触下产生的方言区内文白异读现象发布时间:2021-06-22T02:52:20.36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2期作者:赵庆雯[导读] 是地方语受到外部语言影响而产生的新读音;白读音,即口语音或说话音,是当地方言层面原有的语音形式。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辽宁省大连市摘要:文白异读现象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探究文白异读应该从性质、来源、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未来趋势等多方面着手。

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对语言接触和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方言区内的文白异读现象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接触;方言区;文白异读一、什么是文白异读文白异读通俗地来说就是在某个方言区内,一个字(一个语素)会出现文读音和白读音两种不同的语音形式,为了方便理解,又有语言学家会称其为读书音和口语音。

关于文白异读,目前语言学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文读音,即读书音,是地方语受到外部语言影响而产生的新读音;白读音,即口语音或说话音,是当地方言层面原有的语音形式。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文白异读是针对某个字(语素)中某一个义项的发音在方言区内存在两种读法,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一个正确的读音;多音字是一个字的不同义项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两种或多种规范而正确的读音,这一点需要区别清楚,本文不做过多阐述。

二、文白异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白异读作为我国方言区内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语言接触。

随着文字的产生,语言有了新的传播途径,以文字为主要表达媒介的通用书面语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不相邻的地域之间也能够发生语言接触,从而产生文白异读现象。

(一)方言间的相互借用与混合中国近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人们群体聚居在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的地方,还有各个少数民族的人们也是以群体为单位共同生活,人们使用各自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形成地方语。

然而当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商贸、迁移等各种原因不得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际时,就会发生方言间的借用或混合。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L I Ru— l o n g
Abs t r a ct :L an g u ag e c o n t a c t ha p pe n s whe n d i fe r e nt k i nd s o f l a ng u a g e s i nt e r a c t wi t h e a c h o t h e r .The r e a r e f o ur t y pe s o f l a n u a g g e
早期民族语言的底层现象南方的原住民是古百越族古越语底层在地名里有不少反映例如鲞地寮简易的棚子坂坡地品烂泥田那水田六山在粤客闽诸方言地区都是常见的地理通名用词
哥 氏 研 究
 ̄ v 。 2 4 g 4 . 第 2 叭 3 。 A F - 1 。 0 , P ]
论 语言接触 的类 型 ,方 式和 过程
o v e r l a p p e d n e s s , p a r a t a c t i e b i l i n g u a l i s m,l e n d i n g a n d b o r r o w i n g , a n d a f e c t e d n e s s . L a n g u a g e c o n t a c t a r e d e v e l o p i n g f r o m s u r f a c e t o
有叠 加式、 双 语并用式、 借贷式和感染式。 语言 接触的 过程总 是由 浅层到深 层、 由 量变到质变、 由 局 部到系 统。 深度接触的结
果 可 以形 成 过 渡 语 、 混合 语 或 发 生语 言 转 化 。

关键词 : 语 言接 触 5
d e e p e r l a y e r , c h a n g e f r o m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wa y t o q u a l i t a t i v e wa y , ro f m p a r t t o t h e wh o l e s y s t e m. D e e p c o n t a c t s o f l a n ua g g e s r e s u l t s i n

汉语语言演变研究内容综述

汉语语言演变研究内容综述

汉语语言演变研究内容综述作者:杨凡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8期随着语言接触等理论的兴起,以及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汉语语言演变研究热度升温。

作者搜集了近二十年汉语语言演变的核心论文,多达61篇,其中20篇属于理论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对语言演变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接触研究、语法化研究到词汇化研究。

研究的角度有从宏观层面的理论介绍转为微观层面的个例研究的趋势。

1.语言接触理论研究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应该是最容易察觉的。

我国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始于1914年,胡一鲁阐述了外来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胡开宝2006)。

胡开宝(2006)将汉语接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1950,该阶段以欧化汉语即欧洲语言对汉语构词法和句法影响的研究为重点。

第二阶段:1950年到1990年。

在该时期,外来词研究成绩斐然。

第三阶段自1991年开始至今。

该时期汉外语言接触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变化,例如朱一凡(2011)借助语料库对汉语欧化现象研究,通过对五四时期流行于现代汉语中的欧化结构进行了全面考察,总结了翻译欧话汉语句法的机制,对汉语句法欧化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探讨。

汉外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义演变开始得到关注。

袁咏(2013)从历时角度论述了语言接触类型的转变,并从共时角度着重探讨了网络语言接触和城市语言接触方式的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变异和语言使用格局。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往往体现在语音、语法和词汇层。

陈建民(1989)讨论的语言接触既包括汉语与非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接触,也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

这种接触经常发生在词汇层,也可以发生在语音层和语法层。

吴安其(2004)介绍了“历史语言学中语言接触的研究”,然后分别介绍了语言接触对语音、形态演变、词汇的影响。

戴庆厦、田静(2007)通过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关系的事实,主要从语音、句法两方面论述语言内部结构机制在语言影响中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

例如:语种英英英原语microphonecementpiano借词麦克风士敏土皮亚诺意译词扩音器水泥、洋灰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 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中南大学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中南大学

• 转写的借用(国际通用科技术语) • 新趋势是用古希腊语的语素构成术语,各国可
以按照自己的拼写法加以转写。汉语以意译为 主,缺少这类转写的借用。 • 形态学 (英)morphology (法)morphologie (俄)морфология • 生理学 (英)physiology (俄)физиология
汉语中几类特殊的借词
• (1)古代借自其他民族的词语,因使用 年代久远,人们已经察觉不到它们是借 词了。除了书上举的例子外,其他的如 “琵琶、骆驼、胭脂”(来自匈奴), “唢呐、琉璃”(来自西域),“刹那 、尘世、轮回”(来自梵语),“戈壁 ,歹”(来自蒙古语),“压(马路) 、白(副词)”来自满语。
• 2)被迫融合——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 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 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 ,实现语言的融合。如:契丹、女真族。
四、融合的过程
• 语言融合必定经过较长时期的双语阶段,即被 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
• 当不同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交际的需要 必然会使他们各自学习对方的语言,许多人成 为双语者。经过长期并存的双语,各自的使用 范围会逐渐此长彼消,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 语言使用场合逐渐增多,而经济、文化较为落 后的一方的使用场合逐渐萎缩,到只在家庭中 使用,再到无人使用而消亡。
• 3、语言融合的结果
• 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 化地位低的一方,政治地位的高低并不 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交际的需求决定。
• 如鲜卑(北魏)、契丹(西夏)、女真 (金)、满族(清)等民族的语言被汉 语所替代。
• 3、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 融合的方式分为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 1)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 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 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 际工具。如“五胡”——匈奴、鲜卑、羯、氐 、羌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 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 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叫做“底层”。 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被替代语 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二是地名, 只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历史上的这种痕 迹今天已不甚清楚。如东北的“哈尔滨”、 “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是满语的 残留。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不同的社会之间相互接触,自然会使该社会 所使用的语言之间产生接触。 语言接触的五种类型: 1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3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4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 语的层次; 5 洋泾浜和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本国的哪种语言有利于多数人的商业往来, 经济流通的需要自然会作出决定的。 ——列宁 这种“经济流通的需要”和文化学习的要求 使汉语替代其他民族的语言而成为各民族 相互间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 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自愿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 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 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 交际工具。 被迫替换: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 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 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 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 语素,把意义和内部构成形式都移植过来。 • 如:汉语中的“黑板”(blackboard)、 “足球”(football)、“蜜月” (honeymoon)等。oxford, railway , cocktail,machine gun(机关枪)。

语言思维和语言接触

语言思维和语言接触

语言思维和语言接触瞿霭堂(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忽视语言观、思维观和社会观,或因循守旧或竭力避开或就事论事,缺乏理性的指导,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近几十年来,语言的社会性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甚至建立了社会语言学,语言的社会属性得到一定的揭示。

但语言研究历来重视“编码”,忽视“解码”,简单来说,只研究怎么“说”,不研究怎么“听”,不了解“说”的规则与“听”的规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忽视“听”的规则,“说”出来的话别人“听”不懂或理解错误,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也是忽视社会观的一种表现;在语法研究上,将研究人类语言共性和生成规则的所谓生成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混为一谈,都视为语法研究,甚至要将生成规则引进结构语法的研究,或者要按生成规则来编写具体语言的语法书,分不清先验语言观和经验语言观的差别,语言生成规则和结构规则的不同,这是忽视语言观的结果。

在语言理论研究中,尤其忽视思维观,包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而延迟了语言研究从说明性向解释性转化的进程。

语言接触研究中很多重大问题,比如声调产生、语序变化、再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等深层的接触和影响,甚至混合语的产生,都无法简单地以形式语言学所提出的语言结构成分和语言经验的机械转移来解释,必须从新的思维观寻找答案。

我们将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建立新的思维观,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以此来解释语言接触中的深层现象。

一新思维观1.1语言理论研究,有两个重大问题很难回避:一是思维是什么?二是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才能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语言观。

正确的语言观是指导科学语言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1.2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智活动,是行为,思维行为的结果,以一种生化形式存在于大脑细胞中的信息,是思想。

思想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的目的。

人类的心智活动以大脑为物质基础,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化机制,主观世界反映和认知客观世界的行为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的变化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远新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刘玉屏摘要语言接触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研究语言接触及其与语言变异、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语言接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组概念说起,讨论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制约作用,分析语言接触过程中影响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建立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之间关系的有效分析模式和检验模式。

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变化变化机制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异、价值语言变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语言本身并不会接触,语言的接触通过语言使用者的接触实现。

也就是说,语言的接触实际上是语言使用者的接触,而造成语言接触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移。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路”,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口的大量迁移和流动。

城市化进程强化了语言接触的密度和深度,导致了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新现象、新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语言接触及其影响语言变化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从几组相关概念说起1.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变化“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一种行为或事实,接触各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是“语言影响”(language influence),是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导致语言产生的变化是“语言变化”(language change)。

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可表示如下: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变化。

从逻辑上说,“语言接触”是“因”,“语言变化”是“果”。

作为一个描述性的用语,“语言影响”既可以用做“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简称形式,指称“语言接触”这种行为;也可以用来指称“语言接触”的形式和结果。

比如有些学者采用“语言影响”指称“语言接触”,把语言接触的类型划分为“深影响”、“浅影响”、“长型影响”、“短型影响”、“口头影响”、“书面影响”等,又用它来指称“语言变化”的形式和结果,把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区分为“词汇影响”、“语音影响”、“语法影响”等类型。

还有的学者把语言的浅层渗透称作语言影响,与之相对的深层次渗透称为语言融合或语言混合。

为了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而加深语言接触的研究,我们建议使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这一对表义明确的术语指称语言关系中因果关系的双方,把语言接触看做自变量,把语言变化看做因变量,研究二者的关系。

2.语言演变·语言变异·语言变化在讨论语言接触对语言所产生的结果时,有人使用“语言变化”,有人使用“语言演变”(language evolution),有人则使用“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

有人使用的术语是“语言演变”,讨论的内容确实语言变异;有人使用的术语是“语言变异”,讨论的内容确实语言演变。

有人把外来成分为适应当前语言系统而进行的结构调整看做语言变异;有人把语言的历史演变当做语言变异。

事实上,语言演变和语言变异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般而言,语言演变和语言变化都属于“历时”(diachronic)的范畴。

扩散理论的创建者王士元(2000)立足于时间,把语言变化区分为“宏观”(macroscopic)、“中观”(medioscopic)、“微观”(microscopic)三种类型。

变异属于微观变化的范畴,跨越的时间只有几十年。

也就是说,王士元把语言变异看做语言变化的一个特殊阶段,看做语言的微观变化。

社会学语言学家大都不从“共时”(synchronic)和历史的角度对语言变异进行分类。

这是因为:一方面,历史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共时的变异;与此同时,共时的变异又体现了历史的变化。

在社会语言学家看来,语言变异是语言演变的起始阶段,即开始出现异体的阶段。

由于变异阶段时间跨度小,与传统的“变化”概念相比较,可以暂且将其看做“共时”状态,因而有些语言学家把语言的变异称为“共时变异”,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将其称为“进行中的变化”(change in progress)。

我们考察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首先需要分清变化的阶段:是出在变化刚刚开始的变异阶段,还是处在演变过渡阶段,或者是处在已经完成了的阶段;其次,应当明确区分语言变化和语言变异这两个个既相关又有区别的概念。

至于“语言演变”和“语言变化”,在英语里本来有明显的不同,即语言演变多指变化的过程,语言变化则指变化的结果。

在我国语言学界,两个术语常常被赋予相同的含义,一般都不加以严格的区别。

不过站在社会语言学的立场上,在讨论语言发展中的语言关系问题时,如果强调或者侧重于语言发展的过程,最好使用“语言演变”,如果强调或者侧重于语言发展的结果,最好使用“语言变化”。

2.语言功能变化·语言结构变化这是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变化的两种类型,也是语言接触的两种结果。

关于语言功能的变化,语言学家已经提出的主要有双语或多语(包括双方言或多方言)并存、语言转用、语言混合等类型。

双语或多语并存是指在一定的言语社区里,由于不同语言或方言使用者长期的接触,导致人们经常性的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进行交际。

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语言或方言使用者的接触广度、密度、深度不断加强,社会上的双语和多语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了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新现象、新特点。

在一个特定的言语社区里,一部分人放弃使用母语(或本族语)而转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叫做“语言转用”。

也有人使用“语言替换”(changement of language)或“语言转移”(language1 shift)指称这种现象。

过去,许多教科书和研究论著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同化”(language assimilation)一词,容易引起语言社会文化功能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的抵触情绪,现在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语言混合”(language mixing)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结构要素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共有的语言系统”。

至于两种语言混合到什么程度才有资格称得上“混合语”,学术界的意见尚有分歧。

有人提出,只有当接触后产生语言C既可以直接和A语言沟通,又可直接和B语言沟通,C语言才是A语言和B语言的混合语。

语言的混合有两种主要类型:皮钦语和克里奥耳语。

语言混合不同于“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它与语言混合有两个方面的区别:(1)语码转换中出现的两种(或几种)语码分属不同的语言或方言系统,只是在特定使用场合被临时组合在一起,组合出来的语言结构不具有稳定性,即没有形成固定的语言系统;语言混合则是两种语言的语码糅合成一种固定的语言系统。

(2)语码转换中的各种语码在组合时仍保持其原系统中的形式;而在混合语中,被混合使用的两种语言中的语码则被加工和调整,即使把两种语码分离出来,也已不再是它们各自系统的原样。

与语言混合类似的一个概念是“语言混用”(mixing use of language)。

它是指说话人在使用一种语言时,由于特定的原因,大量混合使用另一种语言要素的现象。

比如在香港,语言使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汉语中大量混用英语词语。

很多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习惯于在汉语的句子中夹杂英语词语。

这种现象已经在大陆一部分年轻人群体中出现,从而成为一种特殊语言社团的重要标志。

语言混用虽然不构成共有的语言系统,甚至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但却可能成为语言变化的条件和基础。

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结构变化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既包括个别、零散的变化现象,也包括系统性的变化。

系统性的变化可能形成语言联盟。

“语言联盟”(languagealliance)是指由于广泛、深入的语言接触,致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在其结构的非核心层出现对应关系和同构关系。

在语言接触研究中,一些学者没有明确区分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两种不同的变化类型,或者强调前者忽略后者,或者强调后者忽略前者,甚至不加区分地将二者混为一谈;一些学者虽然区分了这两种类型,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研究结论的偏颇。

在我们看来,一方面,语言结构的变化和语言功能的变化是语言接触引起的两种变化类型或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是一种“量”的变化,后者是一种“质”的变化。

与此同时,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的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常常是用来判断后者的重要依据,后者则常常体现了语言结构变化的深度和广度。

只有认清二者的界限、性质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分析它们的联系和规律。

目前,关于语言功能的变化如何体现语言结构变化过程的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二、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的原因语言变化的原因历来受到不同语言学派的关注,尽管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方言地理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都付出了相当努力,但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尚待时日。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大力开展语言接触的研究,通过对复杂语言接触现象全面、深入的考察,揭示语言接触过程中制约语言变化的各种因素,从而揭示影像语言变化的机制。

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以用来解释相当一部分语言变化的现象。

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接触,是语言或方言演变的基本动因,这已被许多相关研究成果所证实。

近十年来,中国民族语言学界有关语言接触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如果不考虑语言的谱系关系来描述语言结构特征的地理分布,那么,中国语言的结构类型明显地表现出区域性的趋同化倾向,即分布在同一地区的语言,不管是否具有发生学关系,往往具有某些相似的结构特征,这种区域性结构趋同化倾向,可以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得到部分解释。

从总体上看,促使语言变化的原因既有内部,也有外部的。

内部原因主要指语言结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外部原因有很多,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心里的,等等。

语言接触是促进语言变化的外部原因而且常常与语言的内部因素共同起作用。

刘俐李的研究(2003)报道了语言接触与语言内在规律共同作用促使语言系统产生变化的例子。

既然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那么,需要进一步考察的是,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机制问题。

具体而言,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对语言的变化起到了制约作用?不同因素对语言变化的制约力怎样?语言接触究竟是怎样导致语言发生变化的?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才有可能揭示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语言变化机制。

语言接触现象十分复杂,语言接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制约着语言变化的方式、程度和方向。

概括起来说,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制约或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类型:(1)接触各方言的性质和特点,比如是否有亲属关系,语言类型的差异,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等;(2)语言接触的方式;(3)语言接触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