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善良意志”思想
论康德伦理思想善良意志与中国足球积弱不振

[摘要]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善良意志,它所显示的意理恰恰就是康德整个道德哲学所要建立的最高道德原理,是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指向。
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部著作中,指出善良意志是道德哲学的自然的或事实的出发点。
善良意志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善良意志又是通向最高道德原理的原始起点,唯有经过善良意志概念才能通达最高道德原理。
[关键词] 善良意志;有无条件的善;康德;责任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并未直接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善的定义,而是将善的讨论首先引向我们通常所认同的那类善美之物。
在关于善良意志的描述中,康德已说明,能够被设想为无条件的善的东西是善良意志。
之所以用西方哲学家康德的善良意志来分析足球在中国,除了足球本身的魅力之外,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足球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一种象征。
一、有无条件的善解析“在世界之中,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之外,根本不可能设想任何能够被认为是无条件而善的东西。
”[1] 这是康德道德哲学著作中最著名的一则论断,由于其中所述及的善良意志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系统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因而理解这则论断对于康德整个道德哲学也有很重要的标示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断言一直被反复引用并从多层次加以讨论、解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涵义就因此而昭然若揭,相反,多数解释都因暗含着将功利性作为伦理原则的标记而最终把它归向形式主义,从而遮蔽了它的实质性内涵。
在这个断言中,康德采取的是否定性的描述方式,其目的是要强调善良意志即能够被设想为无条件而善的东西的唯一性,因此在保全这一条件下,我们可以用肯定性的表述方式将这则断言转换为:在世界之中,甚至在世界之外,能够被设想为无条件的善的东西只是善良意志。
这样,我们就更加明显看到,既然这一断言只涉及无条件的善和善良意志这两个概念,因此对这则断言的理解也就归结为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并且一方面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所谓无条件的善是指这样的善,它是通过意志活动本身而善的,另一方面,“善良意志”这个概念的语义重心与其说在意志,不如说在善(良),即这个概念言及的是意志的无条件的善良性,显然,“无条件的善”和“善良意志”这两个概念又是彼此交叉互释的,于是,理解上述断言就还原到对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解释上——实际上最终体现在对“善良意志的善良性”(the goodness of a good will)的解释上。
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善良意志”

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善良意志”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在其撰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提到了“善良意志”的学说。
在汉斯出版社《哲学进展》发表的有篇文章指出,“善良意志”思想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善良意志是先天的、纯粹的善,是无条件的善。
康德道德哲学完全以纯粹部分为依据,与经验、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不需要借助于关于人的知识,而是把它当作有理性的东西,先天地赋予其规律。
这些规律,需要在认识经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握理性,通过经验把判断力磨练的敏锐,以便一方面准确的判断它们发生效力的场合另一方面给它们创造为人们意志所接受的条件,以及在实践方面产生强烈的印象。
只有在纯粹的哲学里,才能找到在实践上至关重要、真纯的道德规律,而形而上学就是这个道德规律的出发点,没有了形而上学,就不会有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规律的出发点就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也是他论证形而上学问题的开端。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善。
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上帝的意志,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上的权威,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必须要有一个善良意志,能够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心灵,使行为原则和普通目的相符合。
善良意志具有任何东西或品质都无法比拟的绝对价值,它虽然不是唯一的善和全部的善,却是最高的善。
康德指出,善良意志不但是一切行为品性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善的。
善良意志是出于意愿的善,是自在的善,不因所促成的事情而善,不因向往的事物而善,也不因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善,而仅因善的意志而善,因其本身而善。
善良意志是理性意志本身的善,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无条件的善。
他之所以善,就在于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
康德强调的善良意志不是本能的意志,不是单纯追求感性快乐和幸福的意志。
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引导人们追求达到更高的目的和价值。
理性的最高使命就是产生善良意志。
谈及善良意志很容易想到另一个道德概念——责任。
责任作为检验善恶的标准。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就其内容讲是多方面的, 他提出的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善恶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至善的道德理想等, 构成其基本内容, 也是构成他的义务论伦理学的基本要素。
( 一) 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是康德义务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康德为完善自己的义务论体系的首要命题。
康德是对理性及其表现“好意志”即善良意志推崇备至的一位思想家。
他认为, 世界上只有一个东西是无条件的善, 不但它自身是无条件善的, 而且也是使一切其他东西成为善的条件, 这个东西就是理性, 即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 人要有道德的行为, 要有好的意志即善良意志。
所谓善良意志, 是指意志本身的善, 是在宇宙间唯一不加任何条件的, 它是一切善的根源。
也许它不能达到所想象的好的目的, 但这并不妨碍其本身的善。
在康德看来, 好意志之所以好, 就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象它一样好的东西。
如果没有好的意志驾驭人的品性, 它们会变成极恶毒、极害人的东西; 属于命运的权势、财富、荣誉、健康、幸福, 如果没有好意志正确地对待和运用它们, 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和自负, 成为恶的东西。
唯有好意志是好的, 即便这个意志无法实现或毫无成就, 也不会因此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
在康德看来, 义务观念包涵着好意志这个概念, 只有出于义务心的行为才是道德的, 若以各种偏好作为行为的动机, 那都是不道德的。
总之, 善良意志的唯一动机, 就是为了尽自己的务而去尽自己的义务。
( 二) 道德命令。
道德命令又叫绝对命令或道德律, 是构成康德道德义务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道德命令主张人应该遵循的规则能同时成为普遍的道德法规, 以便使他人也能普遍遵循这样的道德法则, 这是一个比善良意志更为深化的道德概念。
人们只有严格按照绝对命令的道德要求去做才是道德的; 反之, 就是不道德的。
由于道德律排除了一切经验内容, 不受经验制约,只剩下形式本身, 因而康德又把这种先验的普遍道德律称为形式道德。
康德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自从接触到康德的哲学思想以来,我对他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康德的课程学习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他的伦理学、认识论、美学等领域的思想,还对人类思想史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康德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二、康德伦理学思想1. 自由与道德法则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而道德法则则是人类自由的体现。
他提出了“定言命令”的概念,认为道德法则必须具备普遍性、必然性和无条件性。
只有遵循道德法则,人类才能实现自由。
2. 人格尊严与道德自律康德强调人格尊严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道德自律的概念,认为道德法则源于人类内心的道德意识,而非外在的权威。
3. 普遍性原则与道德判断康德主张道德判断应以普遍性原则为基础,即判断是否能够适用于所有人。
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得道德法则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从而保证了道德判断的公正性。
三、康德认识论思想1. 纯粹理性与现象界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纯粹理性和经验理性。
纯粹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内在基础,而经验理性则是人类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现象界”和“本体界”的概念,认为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本体界。
2. 时空观念与先验范畴康德认为,时空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验范畴,即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必须以时空观念为前提。
此外,他还提出了先验范畴的概念,认为这些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
3. 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信仰则超越了知识的范畴。
他主张在知识范围内,人类应遵循科学方法,而在信仰范围内,人类则应保持谦逊和敬畏。
四、康德美学思想1. 美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康德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普遍性。
他提出了“美的分析”和“美的综合”的概念,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对象的和谐与秩序。
2. 美感与道德情感康德认为,美感与道德情感具有密切的联系。
他主张通过审美活动,人们可以培养道德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论康德的至善学说

论康德的至善学说摘要】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现今的生活中追求享受物质,逐渐地忽略了对自身精神文明的提高。
康德的至善学说,告诉了我们,要注重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要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幸福,这样才能够共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
本文从实践理性中的至善学说、如何实现至善、康德的至善学说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康德;至善;德性;幸福康德的至善学说,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有所影响,如果每一个人都达到至善,那么我们就是生活在大同世界了。
当今的经济突飞猛进,可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的德性提高,使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感,并有一种为世人奉献服务的精神。
德性与个人幸福,甚至与整个社会的幸福息息相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我们成为一个文明大国,并推动国际安全建设。
国家整顿打击腐朽文化,弄虚作假不良风气,这个重大责任只有落实到每一个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身上,才能够整体提升社会的文明。
一、实践理性中的至善学说一个人只有德性和幸福的相加才能够达到至善。
至善即至高的善,康德的至善概念即至上的善、完满的善、共同的善、最高本源的善,分别指德性、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伦理共同体、上帝;康德认为德性是善良意志的根本属性,人的德性首先表现为内在意志的善良而非外在的德行。
试想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未必是生活幸福的人。
二、如何实现至善(一)意志自由自由是实现道德的基础,是达到“至善”的条件。
康德的至善学说,使个人致力于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只有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才会有道德,才会有幸福可言。
按照最高的道德要求行事,是康德所认为的人真正的实现的自由。
一个人的意志达到真正的自由,那么这个人就有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一个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选择权,那么他才会有道德,有追求幸福的资本。
德性法则颁布命令,道德法则要求我们每个人一丝不苟地遵守。
[1]一个人的意志自由并且遵守着道德法则,那么可以说这个人的德行好。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意志自律,有着对自己的高标准的道德品行要求,再加上这个人乐于助人,常扶贫救济,可以说这个人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读后感

康德的人性与道德中的一些领悟11物理系一班雷嘉宝11101091011大致的度过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这本书,虽然康德已经离我们很远,时代也已经改变。
到时里面他提到的内容,我认为对理解人性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很多都是很经典的观点。
一、善意的意识在第一章中,善良的意志,“除了善意以外,没有什么可被称为善而无穷制。
”的确,一个如果拥有知识,才华,可以对社会甚至世界可以造成重大影响的人,而他有能力造成好的影响或重大奉献,同时也有能力造成坏的影响,混乱或造成破坏。
这就取决于这一个人是否有善意。
上述的这些观点,一般人应该也是可以想到的,但是书中还提到,善意是构成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
而善的意志又不能是无节制的。
如果一个人无节制的善意,可能会被坏人利用成为帮凶,又或者被害,这都是有可能的。
我想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南郭先生。
他善意把一条冻僵的蛇放到怀里,可蛇,解冻了,却把他咬死了。
在这里,南郭先生不仅是受害人,也是帮凶。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他没有把蛇放到怀里帮它解冻,那蛇根本伤害不了他。
所以有天赋的人要有善意,要不然可能对社会造成坏的影响,有天赋又有善意的人又必须要有理智,要不然有可能是好心做坏事。
二、道德的价值我们总说人要有道德,那么为什么要有道德呢?道德到底有它自己的什么价值呢。
道德的价值不能用具体的金钱来衡量。
有时候道德可以关系到人的性命,为什么这么说,这其中举一个例子,可以具体到商业道德这一范畴。
比如说现在我们中国,有很多药品,食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有死猪肉,有毒奶粉,有皮鞋胶囊药,等等等等。
多不胜数,这些人要生活就避免不了的食品,药品,因为商家的不道德行为会使很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在这里,这个商业道德就涉及到人的性命,而不能用钱财来衡量这样做对别人带来多少损失。
三、心灵与义务在这一章里面,我看到了以前一直没有这样想的观点。
在看这一章以前我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是每一个人必须要有的,而我不知道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里面有分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并不是每个人必须要具备每一条的。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伊曼努尔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康德作为18世纪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其伦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康德的伦理学背景,强调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原则,即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义务论。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康德的德性理论,包括善良意志、德性作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以及德性与义务的关系。
在深入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分析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实践这些德性。
文章最后将讨论康德的这些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具有道德自律和责任感的个体方面的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旨在为理解康德的伦理学思想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并为其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康德的德性理论每个子标题下,我们将详细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并分析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基于康德的伦理学著作,特别是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以及相关的历史和当代评论。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康德的德性理论,并探讨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受其德性理论的影响,他坚信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和自由。
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有能力认识道德法则,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启发和引导人的理性,使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立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他强调,人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自主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法则,并坚定地践行之。
这种自我立法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的自由,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康德主张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法则的抉择。
康德还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虽然道德法则的遵守需要理性的指导,但情感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论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

论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作者:邵贤曼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的目标是鼓励并且开始重新思考善良意志的独特价值。
考察一下康德关于善良意志论题的背景,也就是说,考察一下它在整个《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论证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能够帮助我们提出一种见解,既能够弄明白有关文本,又能够更加合理地揭示康德论题的内涵。
当在一定背景中阐释康德论题时,本文将表明康德的论题并不如他的批评者和同情者认为的那样与众不同和富有争议性。
关键词:康德;善良意志;无限制的善;独特性中图分类号:B08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82-03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以下简称奠基)起初的宣言在伦理学史上被广泛地讨论和引用,这一点很少有哪些伦理学方面的章节能比得上。
“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良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视为无限制的善。
”[1]8同情康德观点的读者一般都会把这个关于善良意志独特价值的论断视为他的整个伦理学思想的拱顶石,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深刻根据的康德式主张。
那些讨厌康德观点的人认为他的观点违反直觉并且论证不充分,尽管他们也同意康德的观点是大胆而且有特色的。
大多数批评者都认为具有一个善良意志是好事,但是他们也怀疑,相较于其他价值,康德夸大了善良意志的价值。
结果就是,康德理想的道德行动者在与其他人交往时成了道学家,并且热衷于自身的道德纯洁性,而不是像个正常人那样,适当地关心现实世界中的重要问题,比如暴力、不公正的制度、减少贫困等。
一、这个论题的背景尽管我的目标不是文本解释,但是指出康德在《奠基》第一章的目标和论证策略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有关善良意志独特价值的论题。
第一,《奠基》明确表述的目标是“寻找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1]6,这个最高原则就是表述为不同形式的绝对命令,这些不同形式的绝对命令合力刻画了内在于道德行为者态度之中的基本承诺,并且在权衡我们应该做什么时有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14, 3, 31-34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journal/acpp/10.12677/acpp.2014.32005The Primary Analysis on the Thought ofKant’s “Good Will”Nan Li1, Yichao Huang21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isity, Baoding2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Email: 329619278@Received: May 5th, 2014; revised: May 9th, 2014; accepted: May 15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Good will”, Kant’s core proposition, identified the moral purity that would ascend to the good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Ethics. With the help of “Good Will”, he divide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good and evil and pointed out the responsibility as the inspection standard of good and evil.KeywordsKant, Good Will浅谈康德“善良意志”思想李楠1,黄逸超21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保定2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Email: 329619278@收稿日期:2014年5月5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9日;录用日期:2014年5月15日摘要“善良意志”思想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他确定了道德的纯粹性,将善良意志提升到道德领域的至善地位。
他借助善良意志划分了善与恶的界限,指明了责任作为检验善恶的标准。
关键词康德,善良意志1. 康德的生平简述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18世纪西欧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
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个马鞍师父,母亲是个皮匠的女儿、笃信虔诚教,家庭里也充满着虔诚派的宗教气氛,过着一种勤劳、忠诚和清教徒办的严格生活方式。
康德知识渊博,是一位百科全书似的思想家,一生没有结过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他过着一种机械的、近乎是独身的抽象生活,重视学识、修养等内心生活,对世俗的名利看得很淡,终身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他表面上表现着一种德国庸俗市民的典型气质,但是性格上却深涵着一种“铁面无私的、斩钉截铁的、没有诗意的、严谨的城市性”。
他是思想领域的“伟大的破坏者”,勇敢的开拓者[1]。
在海涅看来,康德在德国思想领域造成的恐怖主义远远超过了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大革命时所造成的恐怖[2]。
康德的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他十分重视伦理学研究,与亚里士多德形成体系,称自己为道德哲学家,他先后28次讲授伦理学,他撰写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一起构成了他的伦理学体系。
2. “善良意志”的提出善良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源于先天存在的无条件的善。
在康德看来,人们可以把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哲学成为经验哲学,而把完全以先天原则来制定自己学说的哲学成为纯粹哲学。
单纯是形式的纯粹哲学,成为逻辑学;当它限制在知性的一定对象上的时候,就称为形而上学。
按照这种分类,产生了两种形而上学,一种是自然形而上学,一种是道德形而上学。
从而,物理学既将有它的经验部分,也将有它的理性部分。
伦理学也是这样,不过经验部分特别称为实践人学,把理性部分本身称之为道德哲学[3]。
在康德的思想中,学问的本性应该要求随时把经验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谨慎的分开,在狭义的伦理学之前,加上一个自然形成上学,在实践人学之前加上道德形而上学。
也就是说,道德形而上学要讨论的问题是剔除实践人学的经验部分、理性的部分。
康德意图讨论道德哲学而提出一个问题:人们是否有必要制订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楚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因为从责任和道德规律都有自明的普遍观念来看,必须有这样一种这些是很显然的了。
每个人都会承认,一条规律被认为是道德的,也就是作为约束的根据,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绝对的必然性[3]。
这种约束性的根据既不在人类本性中,也不在人类所处的世界环境中寻找,而是完全的要先天性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
在康德看来,道德哲学完全以纯粹部分为依据,与经验、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不需要借助于关于人的知识,而是把它当作有理性的东西,先天地赋予其规律。
这些规律,需要在认识经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握理性,通过经验把判断力磨练的敏锐,以便一方面准确的判断它们发生效力的场合另一方面给它们创造为人们意志所接受的条件,以及在实践方面产生强烈的印象。
只有在纯粹的哲学里,才能找到在实践上至关重要、真纯的道德规律,而形而上学就是这个道德规律的出发点,没有了形而上学,就不会有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规律的出发点就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也是他论证形而上学问题的开端。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善。
因此,康德指出:“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3. “善良意志”简述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阐述了他的伦理学的基本思想,首先说到的是“善良意志”的学说。
即他首先探讨的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善”。
在康德看来,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上帝的意志,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上的权威,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这样的善良意志不是因快乐而善,因幸福而善,或因功利而善,而是因其自身而善的道德善。
只有这种善良意志的善,才是无条件的善。
他认为,在世界之中,一般的,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也就是说,无条件的善是绝对的善,是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它是自在的,不带任何其他意图的善。
不因任何对象、目的以及手段而有所增加或损减。
即使这种意志用尽了一切力所能及的办法,仍然一无所得,剩下的只有善良意志,它仍然如宝石一般散着炫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即使有些特性是善良意志需要的,有助于善良意志发挥作用,我们也不能完全把它们看做是善的。
只有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为前提的特性才能称之为善的。
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善良意志,能够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心灵,使行为原则和普通目的相符合。
善良意志具有任何东西或品质都无法比拟的绝对价值,它虽然不是唯一的善和全部的善,却是最高的善。
康德还指出,善良意志不但是一切行为品性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善的。
善良意志是出于意愿的善,是自在的善,不因所促成的事情而善,不因向往的事物而善,也不因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善,而仅因善的意志而善,因其本身而善。
善良意志是理性意志本身的善,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无条件的善。
他之所以善,就在于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
康德强调的善良意志不是本能的意志,不是单纯追求感性快乐和幸福的意志。
单纯靠本能的善良意志指导行为,就会产生对理性的憎恨,那是普通的没有理性指导的人所具有的日常生活的意志。
虽然他们也能达到目的,满足快乐、幸福的欲求,但是超出了日常生活的范围,就必须依靠理性。
只有理性才能引导人们追求达到更高的目的和价值。
理性的最高使命就是产生善良意志。
谈及善良意志很容易想到另一个道德概念——责任。
虽然它夹杂着主观的限制与障碍,但是也不妨碍人们认识它,这一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
人们能够很容易的分辨出做事情是出于责任,还是出于其他利己意图的,康德把这两种情况分为“合乎责任”和“出于责任”,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把责任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后者把责任本身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只有“出于责任”才具有道德价值。
所以这里不谈论和责任相抵触的行为,也不谈论并不直接爱好的真正合乎责任的行为。
主要谈论的是分辨那些既合乎责任,人们又有直接爱好去实行的行为。
康德以责任为中心总结出了三个命题:一、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二、一个出于价值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被规定的准则;三、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无条件的善良意志剥离了一切有条件的善,道德哲学上的责任也必须要脱离一切现实的意图,“除非我愿意自己的准则也变为普遍规律我不应行动”是纯粹道德的行为原则,也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原则,哲学理性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4. 结语“善良意志”思想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善良意志是先天的、纯粹的善,是无条件的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1]罗国杰, 宋希仁(1988) 西方伦理思想史(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2]海涅(1972) 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商务印书馆, 北京.[3]康德(2012)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