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发展概述

icu发展概述
icu发展概述

一.重症医学发展简史

危重病医学的雏形

1863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撰文:“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被认定为ICU的雏形。

国际危重病医学的起步

1923年,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室。1930年Kirschner 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ICU混合型病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以及军队中逐步建立起创伤单位。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1942年开辟烧伤病房(BurnsUnit)。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室。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大量死亡,人工气道持续的手法通气及后期Engstrom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率由87%下降至40%以下,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设了ICU,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国际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72年,美国在28位医师的倡导下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

1980年在日本Nishimura和菲律宾的Gomez倡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WPACCM) 1982年欧洲成立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

中国危重病医学起步

1970年以后北京、天津的一些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

1982年在曾宪九教授的指导下,陈德昌教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科(危重病医学科)

中国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2009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近年,各省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相继成立

二.重症医学现状分析

重症医学的主体结构

(1)训练有素的医师和护士

(2)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系统

(3)正确的学术思想和高技术的治疗措施

国内外调研数据

欧洲ICU病房的结构及组成特点

Vincent等人利用EPIC数据库中的信息,对欧洲14国ICU的规模及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国家的ICU病房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大部分ICU 病房小于6张床位,67%的ICU有指定的病房主任,72%的ICU病房有24h全天值班医生;在英国及南欧,ICU收治病情较重者,且住院时间较长。

1. ICU人员、床位配置分析

国内ICU普遍存在医生护士的编制不足,医生、护士、床位比例合理并达标的ICU仅占少部分。医务人员数量的缺编造成医务人员工作负荷过大,有可能影响到对危重病人的管理质量。

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综合ICU及专科ICU的床位使用率平均都在70%以上,床位使用率≥80%的医院比例数高,这也说明根据各医院的情况,部分ICU 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危重病人的抢救需要,可适当增加床位数或进行扩建。

2. ICU管理模式

开放式

半开放式

封闭式

3. ICU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危重病医学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ICU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Closed-ICU的预后明显好于Open-ICU ( reduces mortality ),目前国内仍有少数医院ICU为开放式管理,科室内缺乏从事危重病学的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专业监护和抢救技术受限,不能达到加强治疗的目的,不利于对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抢救。

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的有能力对多器官功能进行延续的支持性治疗的重症医学专业医师,具有对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进行紧急或延续性支持治疗的能力,这是ICU发挥其救治危重病职能的关键。专职ICU医生,每日ICU查房和合理的护士-病人比例都可以影响ICU的发病率,死亡率,ICU天数和费用。

重点建设危重医学科(综合性ICU),专职ICU医生管理病房,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将有限设备和人力资源集中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是发展医院危重病医学较好的模式。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医院管理重视情况不同,目前国内ICU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尚不完善,限制了ICU的监护抢救能力,调查也提示ICU 在这些项目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ICU监护技术情况分析

专业队伍技术力量尚待提高,整个行业尚需提高专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缩小各级医院技术水平的差距。加强ICU系统专业培训,制定ICU医务人员技术准入制度,从事ICU的医护人员应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

三. ICU发展展望

我国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一段缓慢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在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显著特点是各地医院纷纷组建ICU病房,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投身于这一行业。

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系统性、规范性的引导,使我国ICU的发展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

1、健全学科建设管理标准

2006年----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9年---《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

2009年---卫生部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重症医学科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章可循!

2、完善准入制度

重症医学科科室建设需标准化,加强和规范我国各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质量管理;提高整体医疗救治水平,建立专职ICU医师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教材,培训基地,师资队伍;规范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完善管理模式;改革我国传统的ICU人员配置方式,加强多学科的相互合作;专职ICU医师在危重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应担负主导作用,当然需要其他学科的合作。

3、健全危重病救治网络建设

突发性公共事件逐年增加,ICU是接纳这部分患者的主要场所,ICU医务人员是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抢救、监护设备的集中使用,有利于充分发挥设备的效宜,起到资源共享作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ICU工作汇报和建议

我院ICU现况分析及今后发展的建议 我院ICU自2007年成立,已过十年,经历了起步时的艰难,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011年,医院搬迁,病房环境改善,临床分科细致,ICU的发展又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为了更好的提高ICU的运行效益,避免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提高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于先进的医疗资源,就我科目前的现状做了一些调查与总结分析,就其今后发展方向做了几点思考,现汇报如下。 一、ICU的基本现状 (一)ICU的基础建设和不足 1.目前我院编制床位799,按照医院等级评审要求,ICU 设置床位最低要求为医院床位数的2%,对应最低要求,ICU 至少需16床位,而我院综合ICU床位12,不满足医院等级评审要求。我院ICU定位层流病房,但因层流病房运行成本高,实际工作中,未按照层流病房要求运行。病房空气不流通,院感工作压力巨大。病房分区明朗,辅助区功能用房面积不足。仪器设备配置较为齐全,硬件设施基本符合ICU建设指南,但缺少一些重要设备,比如缺少无创呼吸机,CRRT,超声,高流量吸氧装置,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等。 2.ICU的人员结构 我科目前有医师7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

3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5名医师经过ICU专业进修学习,1名医师经过专业CRRT进修学习。平均年龄34岁。护士共19名,其中13名护士接受过ICU护理专业的进修学习,1名经过专业CRRT进修学习,2名经过专业伤口治疗师培训。等级医院评审要求,ICU护士床位比,2.5:1;医师床位比最低0.8:1均不满足要求。 3.ICU的病源分布 我科是综合ICU,其病源主要来自临床各科转入,手术后转人,急诊收入及乡镇卫生院的转入。其中急诊直接收入ICU约占42%,外科转入约占43%,科及其他转入约占15%。在此期间,我们床位使用率33.14%,明显使用率低下,统计该期间外科术后转ICU监护治疗情况,几乎有指针的外科术后病员均已转ICU治疗,但科有指针转入ICU患者,多数未转ICU治疗。 4.ICU的业务发展 我科已开展的项目有:中心静脉置管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呼吸机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亚低温治疗、血气采集与监测、有创动脉血压检测、CVP检测、PICCO检测、肠外营养、镇静镇痛、经皮气管切开术等。目前综合ICU能开展基本项目如中心静脉置管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院专科ICU均未开展。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PICCO监测技术均为我科特有。目前在国各级医院ICU均需具备ICU独立开展床旁CRRT和超声

ICU病人危重程度评分系统

ICU评分系统 一、APACHE Ⅱ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系统 二、GCS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 三、谵妄评估量表(CAM-ICU) 四、Murray肺损伤评分 五、SOFA评分 六、急性胰腺炎RANSON评分 七、急性肾损伤KDIGO分级

一、APACHE II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II评分) A. 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如下表所示 B.年龄评分: 年龄≤4445-5455-6465-74≥75 评分02356 C.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器官系统功能不全病史或免疫抑制,应如下评分: ①非手术或急诊手术后患者—5分; ②择期术后患者—2分。 定义:器官功能不全和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必须在此次入院前即有明显表现,并符合下列标准:

●肝脏:活检证实肝硬变,明确的门脉高压,既往由门脉高压造成的上消化道出血;或 既往发生过肝脏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昏迷。 ●心血管系统: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第四级。 ●呼吸系统:慢性限制性、阻塞性或血管性疾病导致的严重活动受限,如不能上楼或从 事家务劳动;或明确的慢性缺氧、高碳酸血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肺动脉高压(>40mmHg),或呼吸机依赖。 ●肾脏:接受长期透析治疗。 ●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接受的治疗能抑制对感染的耐受性,如免疫抑制治疗、化疗、放 疗、长期或最近大剂量类固醇治疗,或患有足以抑制对感染耐受性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AIDS。 APACHE II评分总分=A+B+C 意义:APACHE II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预测住院死亡率越高。

二、GCS评分(Glasgow 昏迷评分) GCS评分= ①+②+③ 气管插管/切开患者GCS评分=①+③+ETT 意义: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重,致残率和死亡率越高。

ICU 病人危重程度评分系统

ICU评分系统 一、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系统 二、GCS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 三、谵妄评估量表(CAM—ICU) 四、Murray肺损伤评分 五、SOFA评分 六、急性胰腺炎RANSON评分 七、急性肾损伤KDIGO分级 一、APACHE II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II评分) A、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如下表所示 B.年龄评分: 年龄≤4445-54 55-64 65-74 ≥75 评分0 2 35 6 C、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如果患者有严重得器官系统功能不全病史或免疫抑制,应如下评分: ①非手术或急诊手术后患者—5分; ②择期术后患者—2分。 定义:器官功能不全与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必须在此次入院前即有明显表现,并符合下列标准: ●肝脏:活检证实肝硬变,明确得门脉高压,既往由门脉高压造成得上消化道出血;或既 往发生过肝脏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昏迷。 ●心血管系统: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第四级。 ●呼吸系统:慢性限制性、阻塞性或血管性疾病导致得严重活动受限,如不能上楼或从事 家务劳动;或明确得慢性缺氧、高碳酸血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肺动脉高压(〉40mmHg),或呼吸机依赖。 ●肾脏:接受长期透析治疗。

●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接受得治疗能抑制对感染得耐受性,如免疫抑制治疗、化疗、放疗、 长期或最近大剂量类固醇治疗,或患有足以抑制对感染耐受性得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AIDS。 APACHE II评分总分=A+B+C 意义:APACHE II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预测住院死亡率越高、

二、GCS评分(Glasgow昏迷评 分) GCS评分= ①+②+③ 气管插管/切开患者GCS评分=①+③+ETT 意义: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重,致残率与死亡率越高。 三、谵妄评估量表(CAM-ICU) ICU意识紊乱评估法(CAM-ICU)就是一种有效与可靠地得谵妄监测工具、 第一步,评估镇静状态(Richmond 躁动镇静量表, RA SS) 如RASS得分-3~+4,进行下一步评估

ICU危重护理常规

危重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整洁,温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注意病人的保温。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 3、绝对卧床,根据病情摆放合适的体位,不能在血压不稳的情况下随意搬动病人。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定时为病人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5、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6、专人看护,重点监测神志变化、各项生命体征、尿量、心电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详细记录。 7、保证病人足够的摄入量,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吸收的流质饮食或遵医嘱补液,做好胃肠营养管及鼻饲的护理。 8、每日为病人清洁口腔2次,清醒病人饭后协助其漱口。 9、保护眼睛,每日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眼睑不能闭合者,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10、每日为病人梳理头发、洗脸,保持皮肤清洁无异味,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一次,用50%的酒精按摩骨突处,预防压疮。 11、观察排便情况,必要时可留置尿管,每周更换一次,注意观察。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目录: 1、危重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心跳骤停病人护理常规 3、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4、昏迷病人的护理常规 5、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6、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常规 7、气管插管病人护理常规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9、喘证的护理常规 10、头部内伤的护理常规 11、中风的护理常规 血管处,保持体温32-35度之间,遵医嘱用脱水剂、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 ③每30-60分钟测血压一次,应维持在80-90/50-60mmHg,血压测不到,应协助医生查明原因。 ④复苏后的呼吸功能不健全,可表现为呼吸不规则,表浅,双吸气,潮式呼吸,中断呼吸等,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等,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或做气管切开术. ⑤严格记录24小时尿量,以判定病情。 ⑥预防感染,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尽早拔除插管,使用抗菌素 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应取平卧位或头和脚抬高30度,注意保温。 2、尽快消除休克原因,如止血,包扎固定,镇静、镇痛(有呼吸困难者禁用吗啡)抗过敏,抗感染。 3、给氧,鼻导管给氧2-4L/分,必要时可用面罩吸氧。呼吸衰竭时可给呼吸兴奋剂。 4、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以利于血容量的补充和用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按病情掌握药量、滴速,保证准确及时给药。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用药物雾化吸入,有支气管 尿量、颜色、性状等。便秘者使用缓泻剂或灌肠,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

ICU建设规范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6.4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

ICU病人危重程度评分系统

I C U病人危重程度评分 系统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I C U评分系统 一、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系统 二、GCS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 三、谵妄评估量表(CAM-ICU) 四、Murray肺损伤评分 五、SOFA评分 六、急性胰腺炎RANSON评分 七、急性肾损伤KDIGO分级 一、APACHEII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II评分) A.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如下表所示 B.年龄评分: 年龄≤44?45-54?55-64?65-74?≥75 评分02?3?5?6 C.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器官系统功能不全病史或免疫抑制,应如下评分:

①非手术或急诊手术后患者—5分; ②择期术后患者—2分。 定义:器官功能不全和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必须在此次入院前即有明显表现,并符合下列标准: ●肝脏:活检证实肝硬变,明确的门脉高压,既往由门脉高压造成的上消化道出血; 或既往发生过肝脏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昏迷。 ●心血管系统: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第四级。 ●呼吸系统:慢性限制性、阻塞性或血管性疾病导致的严重活动受限,如不能上楼或 从事家务劳动;或明确的慢性缺氧、高碳酸血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肺动脉高压(>40mmHg),或呼吸机依赖。 ●肾脏:接受长期透析治疗。 ●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接受的治疗能抑制对感染的耐受性,如免疫抑制治疗、化疗、 放疗、长期或最近大剂量类固醇治疗,或患有足以抑制对感染耐受性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AIDS。

icu发展概述

一.重症医学发展简史 危重病医学的雏形 1863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撰文:“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被认定为ICU的雏形。 国际危重病医学的起步 1923年,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室。1930年Kirschner 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ICU混合型病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以及军队中逐步建立起创伤单位。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1942年开辟烧伤病房(BurnsUnit)。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室。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大量死亡,人工气道持续的手法通气及后期Engstrom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率由87%下降至40%以下,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设了ICU,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国际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72年,美国在28位医师的倡导下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 1980年在日本Nishimura和菲律宾的Gomez倡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WPACCM) 1982年欧洲成立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 中国危重病医学起步 1970年以后北京、天津的一些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 1982年在曾宪九教授的指导下,陈德昌教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科(危重病医学科) 中国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2009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近年,各省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相继成立 二.重症医学现状分析 重症医学的主体结构 (1)训练有素的医师和护士 (2)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系统 (3)正确的学术思想和高技术的治疗措施

ICU建设标准[详]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到12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ICU常见危重症诊治常规

ICU常见危重症诊治常规 一、术后(麻醉恢复)患者处理常规 1.术后患者返ICU接收程序 1.1如有气管插管,接ICU呼吸机,建议模式A/C或SIMV+PS,建议参数FiO240%,PEEP3-5cmH20.F10- 15次/分,Vt7-10ml/kg,PS10-12cmH2O,待患者意识及自主呼吸恢复后可改为CPAP模式; 1.2监测生命体征; 1.3与麻醉科及外科医生交接病人术前、术中及引流管情况。 2.术后患者开医嘱注意事项 2.1原则上术中平稳的,液体总量1000-2000ml左右,术后当天无需给予肠外营养(PN)。 2.2当天急查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六项、心梗五项、血气分析、床旁胸片及ECG。次日晨查血常规、肾 功,血气分析如有冠心病高危因素,也要查心梗五项,ECG注意有无心肌缺血表现,胸片注意气管插管及中心静脉导管位置 2 .3术后抗生素使用:1类切口,如果需要抗生素则使用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索预防用药,原则上禁止联 合用药或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作为预防用药。不建议使用氨基糖苷类作为手术预防用药。24h停用。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手术),胃肠道手术可使用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预防用药时限应控制在48小时之内。 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深部大型手术,无并发感染者应在术后96 - 120小时内停用抗菌药物。凡用药时间超过规定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2.4术后抗凝:下肢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如无禁忌需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以避免深静 脉血栓形成。 3.与外科医生沟通:术后密切监测引流管情况,如出现引流突然增多>100ml/h、颜色呈新鲜血性或生命体 征波动(心率快、血压低).应第一时间通知手术医生,急查血常规,必要时手术部位超声除外出血.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诊治常规 1.定义 1.1有明确诱因,新发或原有呼吸系统症状加重后1周内发病。 1.2胸部X线平片/胸部CT显示双肺浸润影,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肺叶/全肺不张和结节影解释。 1.3呼吸衰竭不能完全用心力衰竭和液体负荷过重解释。如果临床没有危险因素,需要 用客观检查(如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心源性肺水肿 1.4低氧血症:根据氧合指数( PaO2/FiO2/PFR)确立ARDS诊断、并将其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种。所在地海拔超过1000米时,需对PaO2/FiO2进行校正,校正后的PaO2/FiO2=(PaO2/FiO2)×(所在地大气压值/760) 轻度:200 mmHg< PaO2/FiO2≤300 mmHg( PEEP≥5cmH2O) 中度:100 mmHg< PaO2/FiO2≤200 mmHg( PEEP≥5cmH2O) 重度:PaO2/FiO2≤100 mmHg( PEEP≥5cmH2O) 2.ARDS与心源性肺水肿的鉴别诊断 ARDS 心源性肺水肿 发病机制肺实质细胞损害、肺毛细血管遥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起病急/亚急急 病史感染、创伤、休克等心血管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