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进行计算,体

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与策略,举一反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变式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我将题目进行了如下变式:

变式一:改编问题(已知总路程和甲、乙两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刻)

甲、乙两列火车早上8:00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几时相遇?

变式二:改编条件和问题(已知总路程、相遇时间和甲车的速度,求乙车的速度)

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变式三:改变行进方向(理解“同向开出”,由相遇问题迁移到追及问题。)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同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甲车几小时后追上乙车?

五、拓展探究:

为发展创新意识,根据此习题的问题结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探究题:

小林、小云二人在一条马路上练习骑自行车,小林的速度是250米/分,小云的速度是200米/分。开始时,两人相距1500米,两人同时出发,几分钟后相距500米?

解答本题时应分析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1、相向而行。原来相距1500米,出发后距离逐渐减少至500米。

2、相向而行,到相遇,再离开,相距500米。

3、同向而行,小云在前,小林在后,由于小林比小云快,所以两人距离在缩小。追上之前相距500米。

4、同向而行,小云在前,小林在后,由于小林比小云快,小林追上小云后

超过小云500米。

本题还有两种不可能的情况:

1、从运动方向来看,背向而行。距离将比1500米远,不可能相距500米。

2、从运动方向来看,同向而行,小林在前,小云在后。这样,二人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也不可能。

六、解题反思:

设计这题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值得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因素,此题题型开放,结果多样,要求学生能发散思维,想象运动的不同形式和产生的各种结果,分析中能数形结合。

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考虑到“相向而行”这种情况,解决此类题时,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线段图将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的问题。

结语:

通过本次说题活动,我觉得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能力,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以上是我的说题内容,还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一、题目背景: 本题出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2册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中练一练的第5题,属于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测量部分的内容。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计算也是后面学习圆锥知识的基础。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概念和特征,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后的一个习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要求学生要掌握其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解决此类型的问题。通过这题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其隐含的体积等量关系,正确运用圆柱体的体积知识,并进一步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为载体,稍稍加以变化后,利用隐含的一个等量关系来计算出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铁块的体积其实还是求圆柱体的体积,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比如:所求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水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因此,我认为这道习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所求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

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容器半径的关系。 三、指导策略: 要使学生彻底弄清楚题意,能正确解题,就要在帮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圆柱体表象,但老师的讲解说教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代替学生的空间想象。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该题型的解题思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解题中,我会安排通过四个步骤去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想象并尝试画一画立体图形来表述题意,让学生读题、理解、思考,运用已有的相关经验,画一画水体变化的草图,从而促进学生更清晰地、更正确地理解题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后让学生来说一说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容器半径的关系。 3、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找出解题方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此题解题方法是:10÷2=5(cm)5×5×3.14×2=157(米3)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探究解题策略。我会设计这样三个问题进行引导。 (1)、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得到这个铁块体积的。 让学生及时地回顾本习题的解题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最小的十位数是(),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万。 2、在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 3、△+□+□=44 △+△+△+□+□=64 那么□=(),△=()。 4、汽车站的1路车20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15分钟发一次车,车站在80同时发车后,再遇到同时发车至少再过()。 5、2/7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6、有一类数,每一个数都能被11整除,并且各位数字之和是20.问这类数中,最小的数是() 7、在y轴上的截距是l,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8、函数的间断点为 ( ) 9、设函数,则 ( ) 10、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为( )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 ( ) A.合数 B.质数 C.偶数D.奇数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只有一条的是 A.长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圆 3、把5克食盐溶于75克水中,盐占盐水的 A.1/20 B.1/16 C.1/15 D.1/14 4、设三位数2a3加上326,得另一个三位数3b9.若5b9能被9整除,则a+b 等于 A.2 B.4 C.6 D.8 5、一堆钢管,最上层有5根,最下层有21根,如果是自然堆码,这堆钢管最多能堆()根。 A.208 B.221 C.416 D.442 6、“棱柱的一个侧面是矩形”是“棱柱为直棱柱” 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有限小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 ) A.十进分数 B.分数 C.真分数 D.假分数 8、() A.-2 B.0 C.1 D.2 9、如果曲线y=xf(x)d 在点(x, y)处的切线斜率与x2成正比,并且此曲线过点(1,-3)和(2,11),则此曲线方程为()。 A.y= -2 B.y=2 -5 C.y= -2 D.y=2 -5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来自人教版第几册第几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学习了什么知识的基础上,对什么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它又为今后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什么…… 能力目标:经历,体验,探索什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什么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勤奋、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的放矢,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习,引入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2.直观演示法:直观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运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达 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3.课件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实现原有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 效果。 4.数学思想渗透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学数学。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据此设计以下学法:1.动手实践法: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直接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发现其中蕴涵 的数学思想。 2.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 3.自主探索法:自主学习让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2019年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 1、数学是研究( 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大方面。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7、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要求规定为哪四个方面?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数感”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师一年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福建图文稿

小学数学教师一年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福建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绝密★启用前 (小学数学)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称模拟题A卷小学数学(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41分) 1、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变化和发展)。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 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小学数学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 年级教学的始终。 7、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 算。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 8、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

9、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地应用,要结合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数据 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逐步看懂并会(解释)简单的统计图表,对于绘制统计图表的要求不宜过高。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要结合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思想和方法,逐步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对于绘制统计图表的要求不宜过高、《标准》对各学校的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做了阐述( 5分) 先进的办学思想,一流的教育观念,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的社会影响。 2、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8分) 答:(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新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1)、体现素质教育理念。(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强调操作性。(4)、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5)、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答:教师是组织者、教师是参与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师是促进者、教师是行动研究者、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是反思者。 5、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有什么不同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

理解速度 、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进行计算, 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 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与策略,举一反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变式练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ppt

小学数学说课稿ppt 篇一: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精选30篇(打印版) 小学数学精品资料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关于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题 附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最小的十位数是(),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万。 2、在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 3、△+□+□=44 △+△+△+□+□=64 那么□=(),△=()。 4、汽车站的1路车20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15分钟发一次车,车站在8:00同时发车后,再遇到同时发车至少再过()。 5、2/7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6、有一类数,每一个数都能被11整除,并且各位数字之和是20.问这类数中,最小的数是()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 ( ) A、合数 B、质数 C、偶数 D、奇数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只有一条的是 A、长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圆 3、把5克食盐溶于75克水中,盐占盐水的 A、1/20 B、1/16 C、1/15 D、1/14 4、设三位数2a3加上326,得另一个三位数3b9.若5b9能被9整除,则a+b等于 A、2 B、4 C、6 D、8 5、一堆钢管,最上层有5根,最下层有21根,如果是自然堆码,这堆钢管最多能堆()根。 A、208 B、221 C、416 D、442 6、“棱柱的一个侧面是矩形”是“棱柱为直棱柱” 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有限小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 ) A.十进分数 B.分数 C.真分数 D.假分数 8、() A. -2 B. 0 C. 1 D. 2 9、如果曲线y=xf(x)d 在点(x, y)处的切线斜率与x2成正比,并且此曲线过点(1,-3)和(2,11),则此曲线方程为()。 A. y=x3-2 B. y=2x3-5 C. y=x2-2 D. y=2x2-5 10、设A与B为互不相容事件,则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A. P(AB)=1 B. P(AB)=0

小学数学教师职称

小学数学教师职称 五、解方程(每题3 分,共12 分) 7(6.5+x) =87. 5 72x+75×8﹪=26 500x×43=60× 25 2: 221=x: 10 六、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是102 厘米,以CD 为底时,高为14 厘米; 以BC 为底时,高为20 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 分) 七、解答下面各题(第一题4 分,第2—6 题每题6 分,共34 分) 1、红光小学师生向灾区捐款,女生捐款4000 元,男生捐款4500 元,男生比女生多捐百分之几? 2、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两个面面积的和为209 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3、一段铁丝,第一次剪下全长的95,第二次剪下的长度与第一次剪下的长度比是9: 20,还剩7 米,这段铁丝全长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周长18.84 厘米,从圆锥的顶点沿高将它切成两半后,表面积之和比原来增加24 平方厘米,求圆锥的高。 5、一串数排成一行,它们的规律是这样的: 头两个数都是1,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一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也就是: 1,1,2,3,5,8,13,21,34,55,…。问: 这串数的前100 个数中(包括第100 个数) 有多少个偶数? 6、某列火车通过360 米的第一个隧道用了24 秒钟,接着通过第二个长216 米的隧道用了16 秒钟,求这列火车的长度?Λ?+?+?++?+?4 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7、两个非连续自然数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57,这两个自然数是( ) 和( ) 。 8、在一个比例式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2,而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是10 以内相邻的两个合数。这个比例式是( ) 。 9、做一个圆柱形的无盖水桶,底面直径为6 分米,高8 分米,至少要用( )平方分米的铁皮. 10、小红前面有6 人,后面有18 人,这一排共有( ) 人。 11、把一个长5 分米,宽4 分米,高3 分米的长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 。12、把一张长250 厘米,宽180 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若干小正方形,至少可以剪( ) 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 二、选择题(每题1 分,共4 分) 1、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 ) 。 A、3 倍B 、32 C 、2 倍D 、无法确定 2、一个比的前项是4,当它增加8 时,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必须( ) 。 A、增加8 B 、扩大2 倍C 、乘3 D 、扩大8 倍3、一种微型零件长0. 5 毫米,画在一幅图上长为5 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 10 B. 10: 1 C. 1: 100 D. 100: 1 4、当n 表示1,2,3,…时,2n 一1 表示( ) 。 A. 质数 B. 偶数 C. 小数 D. 奇数 三、判断题(每题1 分,共4 分) 1、如果X=Y,那么X 和Y 成正比例( ) 2、5. 372372372 是纯循环小数, 它的循环节是“372”。( ) 3、完成一件工程,甲用了15 小时,甲的工作效率比乙高。( ) 4 小时,乙用了1 4、某厂十月份煤96 吨,比原计划节约了9( ) 1。十月份原计划用煤是: 96×(1-91) 。 四、计算(18 分) 1、直接写得数。(8 分) 3. 2÷0. 01= 125﹪×8= 51×39≈ 1. 2-0. 5×1. 8÷0. 9= 1800-799= 5. 6+3. 99= (1-87) ×16= 31×24÷31= 2 用递等式计算(第①、②题各3 分,第③题4 分,共10 分) 1+8. 97×97 ② 88 ① 8. 97÷37-[8-(2. 125-0. 125÷81) ] ③2119119171751531311? 6、在3. 014,35( )。1,314%,3. 14 和3.1??考试试卷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版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

十分钟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题 附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题 附答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最小的十位数是(),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万。 2、在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 3、△+□+□=44 △+△+△+□+□=64 那么□=(),△=()。 4、汽车站的1路车20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15分钟发一次车,车站在8:00同时发车后,再遇到同时发车至少再过()。 5、2/7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6、有一类数,每一个数都能被11整除,并且各位数字之和是20.问这类数中,最小的数是()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 ( ) A、合数 B、质数 C、偶数 D、奇数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只有一条的是 A、长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圆 3、把5克食盐溶于75克水中,盐占盐水的 A、1/20 B、1/16 C、1/15 D、1/14 4、设三位数2a3加上326,得另一个三位数3b9.若5b9能被9整除,则a+b等于 A、2 B、4 C、6 D、8 5、一堆钢管,最上层有5根,最下层有21根,如果是自然堆码,这堆钢管最多能堆()根。 A、208 B、221 C、416 D、442 6、“棱柱的一个侧面是矩形”是“棱柱为直棱柱” 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有限小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 ) A.十进分数 B.分数 C.真分数 D.假分数 8、() A. -2 B. 0 C. 1 D. 2 9、如果曲线y=xf(x)d 在点(x, y)处的切线斜率与x2成正比,并且此曲线过点(1,-3)和(2,11),则此曲线方程为()。 A. y=x3-2 B. y=2x3-5 C. y=x2-2 D. y=2x2-5 10、设A与B为互不相容事件,则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A. P(AB)=1 B. P(AB)=0

2020年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评职称述职报告范文

我自20XX年取得小学高级教师以来,以“服务学生,培养学生各有所长”为工作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团结教师,热爱学生,用知识和智慧尽心尽责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现将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 下。 一、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方面 始终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认真学习国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不忘人民教师根本职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真挚的事业心,务实求真的态度,履行本职工作,并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在实际的教育中,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探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式,深入研究理论课和学生实训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尤其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飞跃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我把理论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把获得知识结合在实操训练课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目前学生的来源多渠道,思想复杂,素质水平差异很大,给职业教育带来很高的难度,我根据学生的各种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先进行教材试讲,请同教研组的教师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理想的教案,在教学中还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经常深入到学生去,了解各种不同观念,不同要求,不同目的的学生,通过谈心,用我的行动体现我热爱、信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和谐的状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把学生引导到统一认识,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立志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所以必须有一技之长而主动学习。 三、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方面 我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校本培训及各项校本教研活动,观摩多节的优质课,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经常和优秀教师、教学骨干进行面对面得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将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汲取他们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效果,我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不论自己或是他人的公开课,我都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使教研组的每

2021年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

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 进行计算,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 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

《行程问题》说题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进行计算,体 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与策略,举一反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变式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我将题目进行了如下变式:

教师招聘考试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51-65题,每题2.8分,共42分) A.(-2,2) B.(1,2 C.{-1,0,1} D.{-1,0,1.2} 52.i是虚数单位,复数z=(7-i)/(3+i)的虚部为(C) A.2 B.2i C.-1 D.-i 53.某单位共有老,中,青职工430人,其中青年职工160人,中年职工人数是老年职工人数的2倍.为了解职工身体状况,现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在抽取的样本中有青年职工32人,则该样本中的老年职工人数为(B) A.12 B.18 C.24 D.36 A. 1 B.1+2

D.1+2+3+4 55.已知函数f(x)满足f(0)=0.导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x)的图象与x轴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B) A.1/3 B.4/3 C.2 D.8/3 60.设双曲线x2/a2-y2/9=1(a>0)的渐近线方程为3x±2y=0,则它的离心率为(D) A.√5/3 B.√5/2 C.√13/3

61.若随机变量n~B(n,0.6),且E(n)=3,则P(n=1)的值是(B) A.2×0.44 B.3×0.44 C.2×0.45 D.3×0.64 62.某科技小组有6名同学,现从中选出3人去参加展览,至少有一名女生入选的不同选法有16种,则小组中的女生数为(A) A.2 B.3 C.4 D.5 63.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x≥1;x+y-4≤0;x-y-4≤0,则目标函数z=2x+y的最大值为(D) A.-1 B.4 C.5 D.8 64.以下关于线性回归的判断,正确的个数是(D) ①若散点图中所有点都在一条直线附近,则这条直线为回归直线 ②散点图中的绝大多数都线性相关,个别特殊关系点不影响线性回归,如图中的A,B,C,点; ③已知回归直线方程为y=0.50x-0.81,则x=25时,y的估计值为11.69; ④回归直线方程的意义是它反映了样本整体的变化趋势;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答辩题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答辩题 一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四能、十个核心概念 1.“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四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数学课程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哪三个阶段?答: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个学段(4-6年级);第三个学段(7-9年级)。 二、写出关于小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答:(1)按整数部分来分: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 (2)按小数部分来分: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三、请说出《数学课程标准》中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答:《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四、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答:分数与除法有以下关系:m÷n=m/n(m、n都是整数,且n≠0)分数与除法比较,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值相当于除得的商。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是: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五、请说出《数学课程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答:《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六、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1)质数是一个数,如2是质数,7是质数。(2)质因数虽然也指一个数,但它是针对一个合数而言的。例如:7是28的质因数。 (3)互质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 七、《标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哪四个领域? 答: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八、请快速判断下面的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出你的判断方法。 82351234567890 答:能。因为这两个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所以这两个数能被3整除。 九、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技能的类型有几种?各是什么?答:提问的类型有6种。各是: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十、学生对“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四个概念容易混淆,你在教学时,怎样指导学生加以区别? 答:区别这些概念,都要从意义上入手。质数与合数,是从因数的个数进行区分的,一个大于1的整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个数不叫做质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做合数。奇数和偶数是看这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来区别的,如果是2的倍数就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十一、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板书技能类型有几种?试举出三种。 答:有5种。各是:提纲式、表格式、图示式、计算式、方程式。

小学数学说题稿汇编

小学数学说题稿 ——张艳燕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说题交流。我的说题交流分为这样六部分:题目背景、题目分析、思路解法、指导策略、拓展以及反思。 一、题目背景。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01页,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数学思考例2,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2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还对推理能力做了这样的解释,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和依据,构建推理框架,同时也是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策略。 例2这个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首先先不列表,先排除,在经历不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展示,另外动脑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四、思路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逻辑推理问题,出示最会推理的有几个传奇人物:柯南、福尔摩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