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内容摘要:本篇论文的探讨主题是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通过对(1)祥林嫂的性格特征;(2)悲剧的成因;(3)悲剧的深刻性等论述与分析,揭示了封建宗法思想对妇女的严重摧残,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祥林嫂受到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生产的双重压迫。启示人们:妇女要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清醒认识反封建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最终实现妇女自身的解放。

关键词:祥林嫂性格悲剧深刻性

ABSTRACT: This pap er focus on Sister Xianglin’s life tragedy.The author makes researches concentrating on the following respects:Ⅰ.Her temperamental characteristic.Ⅱ.Contributing factor of her tragedy.

Ⅲ.The profoundity of tragedy.It revealed that women had been ruined seriously by patriarchal thought.The systematicness of feudal ethilal code and powerful,what repressed sister Xianglin was institution that was from authority of the husband and clan authority to religious authority.From matter to vigour.Finally,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women themselves should break and smashthe chains of the fedral thoughts on the base of self-reali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difficulty in the struggle of anti-fudel and only in this way they canachieve the great aim of women's liberation.

Keywords:Sister Xianglin,temperament,tragedy,penestration

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0.绪论

《祝福》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惨重压迫,挖掘了封建主义,宗法制度最残酷的本质:它不仅对被压迫人民(特别是妇女)造成物质生活上的极度贫困和肉体上的种种痛苦,而且在精神上施加以严重的摧残,使被迫害者受到极其严重的精神创伤。

祥林嫂勤劳、朴实、坚强、善良,然而她一走上生活道路,种种不幸的遭遇就接踵而来。她本来嫁在山里,以打柴为生,由于“死了当家人”,便瞒着婆婆逃到鲁四老爷家里帮佣。不料婆婆找上门来,吞没了她的全部工钱,将她卖到深山坳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就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一点安宁。捐门槛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她精神上最后的致命一击。终于,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老爷到四婶、婆婆、大伯,甚至还有柳妈和鲁镇的群众都参与了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这网络决定了祥林嫂(也就是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祝福》中塑造最好的人物是祥林嫂,探讨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找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1.祥林嫂的性格特征

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是她死了第一个丈夫,瞒着婆婆逃出来。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

这是一段极平常的生活描写,但它一下子就接触到了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处。祥林嫂的劳动是多么繁重啊!他甚至要比一个勤快的男人干得多,但她得到的却很少很少。这本来就是极不公平的,可是祥林嫂却满足了。她初到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还带着刚死去丈夫的悲哀,现在呢,“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祥林嫂所希望的,所感到满足的,原来是这样一种不公平的生活,有力地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安分的性格。

可是在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就连这低微,不公平的生活也不能继续。不久祥林嫂就被婆婆领着人抢走了。祥林嫂刚刚过上一段满足的日子,就在封建夫权和封建制度的压迫摧残下,昙花般一现即逝了。接着,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里,她曾为此而挣扎、反抗。后来当她发现可以和自己的新丈夫贺老六一起,依靠辛勤劳作活下去时,她又一次满足了,长胖了。这就是卫老婆子说的所谓交了“好运”。

祥林嫂是那样勤劳、善良、安分。她对生活没有什么苛求,只要能像牛马一样的活下去,她就白胖起来,就满足了。不论是在鲁四老爷家里,还是在贺老六家里,都是这样。这种所谓“好运”,所谓“满足”,本身就带有悲剧性质,但是就这样的生活,也只是暂时的。

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深刻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祝福》所反映的正

是这样的生活。祥林嫂在经受了第一次打击(死了第一个丈夫)之后,暂时做稳了一阵儿奴隶;经受了另一次沉重打击(被迫改嫁)之后,又暂时做稳了一阵儿奴隶。她遵守着封建宗法制度,但结果如何呢?结果还是无法做稳奴隶。

祥林嫂初进鲁家门的时候,虽然年轻守寡,生活十分艰难,然而并未失去青春活力:“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有有力,简直抵过一个男子。”她二进鲁家门的时候,因为又死去了丈夫,所她仍旧穿着那带着寡妇特征的服装,但脸色青黄,两颊已经失去了血色,眼光再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是在临死之前,作者为她这样写照: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在封建宗法制度的迫害下,在一步步地陷落,最终她倒毙在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然而在她的身上,我们仍可找出她坚强刚毅的一面,面对第一个丈夫的死去,她勇敢地逃出了婆家。当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与贺老六成亲是时,文章有这样一段描写:

“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她就一头撞在香案上,头上碰了一个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不甘命运的安排,奋起抗争的祥林嫂,不惜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但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反抗又有何作用呢?

坚毅的祥林嫂,是不断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的。为了捐门槛赎罪,她默默地忍受着一切,把历来积存的用血汗换来的钱,换成12块鹰洋,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跨。在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毒害着劳动人民的时

候,相信人死了有魂灵,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但祥林嫂却发出“人死后有没有魂灵”的疑问。在临死之前,她终于对自己一辈子迷信并为之恐怖不安的灵魂地狱的存在,发生了怀疑。实际上,反映了她不甘忍受别人替她安排好的死后命运。

祥林嫂默默地死去了,死在年终祝福、烟气缭绕的街头上,她的一生实际上做出了最大努力,仍然没能争取到“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

2.祥林嫂悲剧的成因

祥林嫂是鲁迅深刻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而加以典型化的一个完整的悲剧人物,同时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最悲惨的典型。作品正是以这种深刻无比的悲剧力量震撼人心。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深刻地指出:“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们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祥林嫂的形象控诉了这四种权力的极端野蛮性和残酷性,有力地表明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已迫使被压迫人们走到绝境(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

祥林嫂地悲剧,是这四种权力的集中体现。

首先,祥林嫂为什么要从婆家逃走,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她生活得很幸福,她一定不会逃走的。一个“逃”深刻揭示了其悲惨命运的必然性。祥林嫂是一个“二十六七”的人,而她的婆婆却是“三十多岁”的女人。这种年龄的差距,做姐妹还差不多,而《祝福》中祥林嫂却成了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的儿媳,丈夫比她小十岁。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常见事情。暗示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对封建的黑暗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祝福》中特别是从被压迫妇女的角度描写夫权对祥林嫂的迫害。婆婆依仗夫权,可以随意把儿媳绑走,象牲口一样卖掉。祥林嫂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不仅生前属于丈夫所有,死后也逃不掉,还要锯开来分给两个丈夫。

祥林嫂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人家用她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称呼她,这个名字一直跟到她死,即使后来另外嫁了人,还是照样那样称呼她。这就是封建礼教的所谓“从一而终”。按照封建礼教的“三从”,女儿不止依赖父母,还要依赖丈夫;丈夫死了,还要依赖儿子。要依赖,就得服从。所以古人说:“妇者服也”。①她们被剥夺了独立性,只有依赖性,从属性。女人出嫁以后,男女、夫妻间本来是平等的。但旧中国的妇女,在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下,妻子对丈夫,不过是一种从属的关系,是一种奴隶,谈不到有平等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所以鲁迅称之为“无妻性”。②

祥林嫂的形象,就是这种无妻性的有力说明。她出嫁从夫,祥林死了,她依然从属与夫家,所以婆婆可以随便把她绑走、卖掉。所以周围也没有人为她说一句话,反而站在婆婆的立场上来压制她。她被卖给贺老六为妻,这完全是别人干的,但这寡妇再嫁和再寡的“罪名”和“耻辱”,却全部要她个人承担。这是何等不公平,不合理。

贺老六死了,她有儿子,就得从儿子;儿子死了,虽有自家的房子,她也不可能独立当家,依然是夫家的从属品,夫家的人有权处置她。房子被收了,她被赶了出来。她脱离了同夫家的一切关系,也依然不能独立,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所以两个丈夫还要争,还要把她锯开来分给他们。

鲁四老爷是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他伪善自私,阴险冷酷,顽固保守。他一出现即大骂新党,他初次见到祥林嫂,只是“皱了眉头”,没说一句话,可这无声的语言却把他既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又可以供自己利用的伪善自私,阴险冷酷的心理暴露无疑。当祥林嫂被她婆婆串通人抢走时,他脱口而出的是:“可恶!然而……”之所以觉得“可恶”,是因为这种行为触犯了他的利益和尊严;至于所谓“然而”,其潜台词无非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他完全是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出发支持祥林嫂婆婆抢走媳妇的野蛮行为的。当祥林嫂二进鲁家门时,他虽然照旧收留她当佣人,但却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

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的,祖宗是不吃的。”这一套封建说教像一把无形的钢刀,暴虐的残杀了祥林嫂。可以说,鲁四老爷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统治鲁镇,而且也在思想上统治着鲁镇。他的存在,就是所有像祥林嫂那样的贫苦农民的痛苦的根源。

面对祥林嫂亡夫失子的悲惨遭遇,人们不仅没有给她同情和安慰,反而加以嘲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成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直到最后,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是他们加速了祥林嫂精神的崩溃。在此, 我们还要提到一个人物柳妈,她给祥林嫂出主意赎罪,有这样一段描写:

“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生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祥林嫂听到这些,既非社会传闻也不是来自地主鲁四或心怀恶意的人,而是来自与她同命运的柳妈。柳妈说这些话,主观上业没有什么恶意,但客观上却给祥林嫂带来了严重恐惧,这就说明:在当时社会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近远疏,有意无意,都在把她往死路上逼。他们是祥林嫂悲剧的参与者。

3.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妇女的普遍遭遇的集中反映。黑暗王国,吃人礼教,不知摧残了多少妇女的青春、幸福和生命!她们在茫茫黑夜里哭泣、呻吟、反抗、牺牲……千百年来,妇女在思想、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倍受欺凌、压榨、摧残和迫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正是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走之后。这两件事都发生在贺家坳里,是妇女的大不幸,但鲁迅只安排了由卫老婆子简单交代人物遭遇之外,却着重描写了祥林嫂本人平静地追述儿

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为什么祥林嫂会那样平静地讲述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呢?

这是因为像祥林嫂这样孤苦伶仃的妇女,是非常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她却没有得到。亡夫失子之后,先是大伯来收屋,她被赶了出来。受不了这种孤苦遭遇的折磨,她逢人就说,以求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也尽情倾诉。已经反复无数遍了,才达到这种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反复子咀嚼自己的痛苦!她的痛苦和不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冷漠,却在始终折磨着她。

其次,这种背诵如流,几乎一字不差的追述,表现了祥林嫂没有感情的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情,揭示了深重的苦难给她造成的精神创伤。亲人的死亡,不一定是最难忍受的。像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思索吗?

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和妇女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是还将威胁到死后。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更深刻,更令人心寒。

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简单的细节--祥林嫂向人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个细节写得使极其耐人寻味的。

祥林嫂关心人死后的灵魂问题,是因为罪恶的社会迫使她断绝了对生活的留恋和希望,她唯一的可能就是想到死。她生前哀哀无告,没有人同情她、安慰她,她只能寄希望于死后:想在冥冥之中会见到儿子阿毛。可是封建势力的残酷是无孔不入的,就连这一根救命稻草也要给捣得稀烂,安排在那里等着她的,是比生前种种不幸还要恐怖的锯刑。她非常渴望见到亲人阿毛,但又害怕见到自己的亲人祥林和贺老六。所以,人死后的灵魂问题,就不能不成为此时祥林嫂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多么尖锐,紧张而深刻的思想矛盾啊!它就这样紧紧地跟着她,折磨着她。这样的精神创伤与内心痛苦,比之肉体上的痛苦,不知要深刻多少!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塑造的最典型的被压迫的妇女形象。她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广大妇女所共有的命运。不管是柳妈,卫老婆子,还是四

婶,她们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文中的“四婶”似乎比起其它妇女,地位要高一点,但她在鲁四老爷眼里,仍然如同一个家庭的奴隶,没有一点的自主与自由。当祥林嫂二返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暗暗告诫四婶,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用不着她沾手。当祥林嫂照旧同往常一样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时:

“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两个“慌忙”,充分体现了四婶的家庭地位。一是怕祥林嫂不干不净,但更重要的是鲁四老爷的告诫。在这样一个比较体面的家庭中,“四婶”仍然作为家庭妇女成为被压迫的对象,成为封建夫权的牺牲品。做任何事,对鲁四老爷必须言听计从,受鲁四老爷的控制,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妇女的悲哀吗?这样一个细小的情节,深刻说明:不论是在社会的最低层,还是社会的其它阶层,妇女的地位同样是比较低下的。

祥林嫂的悲剧也就是其它妇女的悲剧。这种悲剧还来自于她们的麻木不仁,祥林嫂的精神得不到安慰变得麻木不仁,而她周围的人,也是麻木不仁的。面对祥林嫂诉说自己的悲惨故事,女人们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后来,当这件事失去了新鲜感之后,祥林嫂额上的伤疤又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似乎祥林嫂不幸的遭遇,成了她们的精神安慰,真是麻木到了极点!对自己的同胞没有一点的关心,没有一点同情和爱护,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妇女(可能还包括大多数中国人)的特征吧。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她们的弱点。因而,把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写,映射到其他人身上,使作品对封建黑暗制度的揭露上更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

总之,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尽了压榨和摧残,而且在精神上受尽了人们的鄙视和嘲笑;不仅在生前哀哀无告,而且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在她的心目中,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一种

更大恐怖的开始。

4.结论

祥林嫂默默地死去了,这是封建社会的罪孽。物换星移,历史变迁,人类社会已步入相当文明的阶段。尽管我们一些地区还存在买卖婚姻,封建迷信、宗法思想的陈规陋习,但我们相信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下,妇女从物质到精神,从人性到思想获得彻底解放已为期不远。妇女的解放,除社会文明的发展外,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自身解放。

参考文献

1.鲁迅.《坟》.北京:北京未名出版社,1927

2.鲁迅.《而已集》.上海: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928

10

一路走向凄凉

一路走向凄凉 --简析冷清秋、凤喜、月容的命运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4班曾娴静学号:07 内容摘要:《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夜深沉》中的月容,是张恨水笔下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的命运都非常凄凉,让人感叹不已。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大背景,也有她们生活圈的小背景。同时他们的悲剧,还与其自身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金钱与感情中,她们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度,最终陷入魔窟而不能自拔,使自己的一生一路走向凄凉。 关键词:凄凉;清高;情深意志薄;夜深沉;幸福 正文: 张恨水先生的三部传世精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为我们塑造了冷清秋、沈凤喜、月容这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三个身上背负着一个共同的字眼——凄凉。清秋命薄,始嫁薄情郎,终是分离,带着孤儿清苦一生;凤喜命凄,始弃有情人,终是受虐,被逼成疯,红颜薄命;月容命凉,始跟负心汉,终是被骗,回不来原来的安定平和生活,逃不出虎狼之口。三人的命运,使读者暗生爱怜之心,催人泪下! 清秋:清高女士凄凉命 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一个典型的女学生形象,她的命运主线是恋爱-仓促结婚-逃离。她之悲哀,集中体现在与金燕西的婚姻中。冷清秋与金燕西结合,一方面是金燕西对冷清秋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却是冷清秋性格中尚未根除的一点虚荣心。清秋依恋于金燕西的甜言蜜语以及金家之财势。但是,清秋性格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清高,而金燕西纨绔子弟的本性,花钱如流水的习惯等使冷清秋在婚后生活中倍受委屈。 金家是有人喜欢清秋的,比如金铨、道之三姐妹。然而,金铨一语道破其命运主线。初见清秋照片,即曰:“可惜命薄了些。”仅是面相,就已被认为福浅。果不其然,豪门深似海,清秋在金家如屡薄冰。她在金家的小心翼翼,低调行事却换不来妯娌之间的和睦相处,反而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丈夫的宽容与谅解,却换不回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反而纵容了金燕西的花天酒地、胡作非为。婚姻前期的容忍,让清秋身心疲惫,在后期,更是倍受煎熬。 夫妻间性格的迥异,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金燕西从小生活在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本无珍惜生活之心,更无为生活奔波之志,更倚仗其家庭背景,伙同胞兄,结交一群狐朋狗友,置新娶之妻清秋于不顾。金燕西的花费,自是极度奢侈,玩票、捧角等世家子弟该沾染的恶习,无一不精通。清秋之清高,却也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她不愿被人怜惜,她“觉得一个人生存现在的时代,只应该受人家的钦仰,不应该受人家的怜惜。人家怜惜我,就是说我无用”。【1】当纨绔子弟与清高女士相撞,清高女士自是伤痕累累。金燕西自是欣赏冷清秋的清纯,但他性喜热闹,又怎会放弃那灯红酒绿的场所,陪着冷清秋吟诗作对呢?因此,婚后不久,金燕西常深夜不归,冷清秋只能独守空房。偏又是满腹诗书的才女,因此那些个断肠诗词在此时就回荡于脑海中,更感自己命运的凄楚,只能独自垂泪,思索以后的生活道路。 金铨在世时,夫妻感情已是逐渐冷淡,金铨死后,金家破败,树倒猢狲散,一家人分崩离析。金燕西分得一笔财产,却不会算计过活,纨绔子弟的本性毫无收敛。而清秋,问不了管不着,只能眼睁睁看他把家财一点点散尽。在这样的环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一)女性的生存悲剧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她的希望、幻想只能像起泡一样一个个无情的破灭,挣扎纯属徒劳就死了心,退缩在命运永恒的框子里,丰满鲜活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苍白,平庸的服服帖帖的工具,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 在物化爱情和男性传统樊笼中女性的生存是以压抑为前提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性压抑的描写,在父权文化下的窒息和女性在社会环境的压抑下种种世相的描写,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多重原因。其一是封建礼教各律条之间的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饽,;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其三是“看客们”通过心理的暗示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罪恶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们。“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冲牛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的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的指出了遵从了礼教的条律,礼教依然吃人。 关键词:祥林嫂礼教看客心灵折磨 在文章的一开头,鲁迅对祥林嫂的描述是这样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消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是这样一个论为乞丐的祥林嫂,忽而问“我”一个很悚然的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于是又由“有无灵魂”问到“那就有地狱了”红尘中的人在弥留之即大概都会关注到死后灵魂的去处——天堂或地狱?祥林嫂这样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在人世间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蹂躏,为什么也单在生命的最后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地狱的所在”呢?这与她生活的环境和自己内在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她一生悲惨命运的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广大看客无情的凶眼和祥林嫂自我的心灵折磨。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了笔者对祥林嫂死因和鲁迅的写作目的的分析你就会有同感。 一、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祝福》是鲁迅对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思想的展开。《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时代“吃人的礼教”,揭开了“打倒孔家店”的序幕。《祝福》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如果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幻觉”和“精神错乱”从普遍意义上揭示礼教吃人,《祝福》则让我们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类型,形象的看到现实中礼教怎样蹂躏摧残人的生命的。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祝福》的宗旨所在。但笔者认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还有更深的含义。鲁迅要通过祥林嫂的死来揭示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也就是说从文化层面上看,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导致祥林嫂之死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她第一个丈夫的死;二是她再嫁的后夫贺老六的死以及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到鲁四老爷家作帮佣,其地位低微,命运已足够悲惨,而且做工十分辛苦。特别是到年底“扫尘,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一个担当。”如此劳作却未能使她累垮,“然而她反满足,口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祥林嫂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完全满足,也反衬出祥林嫂在婆家的生活更为不幸。“帮佣”的这种生活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寡妇来说,已经足够幸福的了。她完全能够,也十分愿意“守住贞节”,按照纲常伦理的规范所要求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然而被人们认为如此庄重严肃,作为戒条来遵守的封建礼教却对祥林嫂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四大绳索中的夫权,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她必须听从婆婆对其命运的安排,否则就被认为违反礼教的条律,而她的婆婆为了小叔子娶媳妇的财礼,却要将祥林嫂嫁(卖)到深山贺家坳去,于是夫权与礼教中的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依据夫权的要求,祥林嫂必须再嫁,否则就违背纲常伦理;而根据礼教对妇德的要求,祥林嫂又不能再嫁,否则就认为“不守贞节”,“不能从一而终”将为人所不齿。祥林嫂便处在“二律背反”之中。封建礼教中的这种荒谬悖论造成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她被迫嫁给了贺老六。于是祥林嫂便成了封建时代,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谬种”。不管再嫁与否她都有违封建礼教,这把礼教的枷锁对她越套越紧,她必然被窒息而死。 鲁迅在其《灯下漫笔》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于是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史学家所谓的“一治一乱”用这一论段来分析《祝福》的主题,分析祥林嫂的命运可以说是颇有启发性的。那就是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未必见得能做稳奴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引言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这一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通俗文学大师,是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些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小说皆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以作品多产出名,总字数近三千万言的数字,堪称著作等身。在他大量的小说创作中,各式各样的女性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众多女性当中,有《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及《啼笑因缘》中的何丽娜这样出身于富贵之家的时尚小姐,也有《金粉世家》中冷清秋这样饱读诗书的平民女性,有《啼笑因缘》中关秀姑这样充满侠气的传奇女子,也有《金粉世家》中白莲花姐妹这样出身低微的风月场女子。并且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往往和婚恋联系在一起,或是婚恋的当事人,或是婚恋的旁观者。爱情与婚姻是张恨水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张恨水的长篇小说中,他着力塑造各种阶层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女性形象,关注她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恋爱,从各个方面或直白或隐晦的描述她们的社会境遇。“张恨水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图。”我们知道,作家的作品与作家本身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带着作家自身对女性的认知、期待以及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念、作家身处时代的社会影响。在这里,我以《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为例,浅析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以了解女性的生存状态。 一、张恨水笔下的“红颜”形象 张恨水少年时便熟读《红楼梦》,《红楼梦》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不可谓不深刻。早在40年代,有人就称誉《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如同《红楼梦》中出场的众多女性人物一样,张恨水很擅长女性的刻画,在《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中塑造了大量身份性格各异的“红颜”。如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年轻女孩儿是珍珠,光滑美丽惹人喜爱。张恨水笔下的女子,不论身份背景,不论社会地位,不论性格特征大都是青春的,美丽的,富有生命力的。我称这些美丽的女子为张恨水笔下的“红颜”。 (一)“不新不旧”的雅致女子冷清秋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就是一个集古典淑雅和现代清新于一身的美丽女性。“不新不旧的女性”这是文中金燕西追求冷清秋时对她的一段评价。冷清秋无疑是小说中美丽的女性之一。首先,她的名字就颇具古典诗词美,冷清秋是取自柳永的《雨霖铃》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还是李煜的《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呢?我个人偏向后者,清秋婚后并不幸福,她的人和幸福都被锁在了金家的深宅大院里,或者说是锁在了当时那个男权社会的牢笼里。无论是取自那种解释,冷清秋在名字上就被预示了其悲剧的命运。其次,我们再来看她的外貌。人如其名,冷清秋的出场和她的名字一样典雅清致。“只见那女子挽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五年制专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作者:周洁 所在系部:文理系 所在班级: 11(2) 指导老师:鲁天智 上交时间: 2016年6月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制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中文11(2)周洁 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彷徨》中《祝福》这篇文章的人物。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贫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他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淳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兽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就到了“阴间”还是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之中,惨死街头。 关键词: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迷信;封建思想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善良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反映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中无数劳动女性的悲惨命运,肉体受到压榨,揉搓,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祥林嫂是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将祥林嫂推向死亡的封建婚姻 祥林嫂是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女人。她的第一个男人祥林比她小十岁,在她二十六岁时候病死了,也就是说,祥林死的时候只有十六岁。第一次婚姻暂不去追究是否有婚实,但肯定是不存在爱情的。 祥林嫂第二个男人贺老六是深山野墺里一个靠力气吃饭的穷苦人。祥林嫂在祥林死后,逃到鲁四老爷家中打工,她的婆婆找到她后趁其不备把她捆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四川省泸洲市况场小学杜娟 [提纲]毕业论文 通过对葛薇龙人物的理解,提出对女人心——脆弱,虚荣,也多情,坚强。话题的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以散文的抒情形式道出女人心的范畴。 第二部分进入正文,首先阐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给葛薇龙下 一个凄婉的定义,给女人心一个初步的背景。接下来从虚荣,嫉妒,脆弱,多情,坚强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葛薇龙这一人物形象映射的女人心。 第三部分结尾,点明女性在时代中的弱势群体的地位, 中心思想: 本论文通过从葛薇龙身上抓捕的女人心来揭示女人的内心世界。并说明女性话题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女性的弱势与女性的可贵并存。其目的亦是为自古的女性个体在生存中谋取一席之地。同时也展现张爱玲对女性角色的透彻剖析。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内容提要】葛薇龙是一个处于没落时代的没落淑女,她的虚荣,她的嫉妒,她的脆弱,她的多情,如此种种无不演绎了她的悲剧命运。也正是这样的她映射了多少时代的女人心。 【关键词】葛薇龙女人心虚荣多情脆弱坚强 女人心,最是难懂,虚荣、脆弱,也多情、坚强。它是璀璨的钻石,坚硬无比,发着冷冷的光。它是飘渺的云,变幻莫测,却又高不可攀。它纯洁刚烈,既能默默相守也会永不回头,既能生死相随也能宁为玉碎!沉浸在爱恋中的女人心,最是柔肠百转,透着一种淡淡的幽怨和凄婉。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封建落寞的家庭,父母离异,与胡兰成的“荒凉”,造就了“她以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①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除曹七巧外,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无论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还是《留情》中的敦凤、无论是《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这些没落的淑女,大多都有美丽的外表,文化层次也很高,但是她们没有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求生的本领,只能把嫁人当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映射了恒久不变的女人心。

萧峰形象论

萧峰形象论 阿拉尔中学胡小波 摘要:萧峰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他武功盖世,才略非凡,人格高尚,情感美好。然而,他流着契丹人的血,却喝着汉人的奶水长大,这就造就了他的悲剧命运。萧峰虽是小说中虚构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却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所宣扬的思想和内涵永远值得我们深思:萧峰的美是一种绝世的、悲戚的、悲情的、悲壮的美。 关键词:萧峰武功智慧情感悲剧 金庸是武侠小说界公认的大师。他的武侠小说既是地摊上受读者青睐的读物,又是文学殿堂供人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有广泛的读者群,主要是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能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益匪浅。我读过他的几部作品,觉得最有韵味的就是《天龙八部》。它是部小说,更似一部禅书,如露如电,一切如梦幻泡影。 金庸的小说中有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忠厚老实的郭靖,嗜酒如命的令狐冲,处处留情却最是痴心不悔的杨过等。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曾无数次在这些英雄中筛选最令人心折的英雄,筛选出来的结果就是最具魅力的萧峰。本文就从武功和智慧、情感世界以及悲剧命运三个方面来分析独具魅力的萧峰形象。 1、萧峰的武功和智慧 萧峰自幼拜师于玄苦大师,修炼少林武功。那少林武功乃天下武学正宗,少林派为武林泰山北斗,以此雄厚资本,配以萧峰天生异禀,他的武功高深我们可以想象。后来他拜中原第一大帮丐帮帮主汪剑通为师,又得“降龙十八掌”等高深武功,再加上常年奔波劳碌实战的历练,其武功可以数一数二了。当然,在书中,我们可以这说:萧峰的内力肯定不是第一,比他内力高深的不下五人,如扫地僧等。萧峰的武功招数精妙也不是第一,也有不少人的招数比他更为繁复和精妙,比如逍遥派的天山折梅手和天山六阳掌等。可他的武功却为天下第一。武功天下第一,非以内力而论,非以招数而论,是以其运用之妙,以其神乎其技而论。萧峰对武功的运用之妙,肯定地说:天下第一。 萧峰的武功几乎没有痕迹可见,似乎完全是萧峰自己的威力,什么招数到了他手中都变得厉害无比。作者描写萧峰出招情况,也往往不提招式名称,总之这个人一举手、一投足,皆是无不如意、无不别具威力,能人所不能。金庸在书中这样说的:“他天生异禀,实是学武的奇才,授业师父玄苦大师和汪帮主武功已然甚高,萧峰却青出于蓝,更远远胜过了两位师父,任何一招平平无奇的招数到了他手中,自然而然发出巨大无比的威力。熟识他的人都说这等武学天赋实是与生俱来,非靠传授与苦学所能获致。萧峰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觉什么招数一学即会,一会即精,临敌之际,自然而然有诸般巧妙变化。他生平罕逢敌手,许多强敌内力比他深厚,招数比他巧妙,但一到交手,总是在最要紧的关头,以一招半式之差而败了下来,而且输得心服口服,自知终究无可匹敌,从来没人再去找他寻仇雪耻。” 我们可以看出,上文说的并不是萧峰的内力如何登峰造极,而是讲他对武功的运用之妙,当真是匪夷所思。若把《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请出,他的武功也断难达到萧峰的地步。从上述描写完全可以看出,萧峰虽然内力不是最深,招数亦不是最精,但他对武功的领悟力与运用之妙是任何人都无可匹敌的。他的这一个特点,在金庸全部的作品中只其一人而已。如此的武功,这样的英雄,实在令人心折神往。 当然,萧峰不仅武功高强,智慧也非同凡响。首先,看他在平息丐帮叛乱中的体现。叛首叫全冠清,外号“十方秀才”,为人足智多谋,武功高强,可他面对萧峰时,智谋、武功毫无用处。书中描写道:“全冠清武功之强,殊不输于四大长老,岂不知一招也无法还手,便被扣住。乔峰手上运气,内力从全冠清两处穴道中透将进去,循着经脉,直奔他膝关节的‘中委’、‘阳台’两穴。他膝间酸软,不由自主的跪倒在地。诸帮众无不失色,人人骇惶,不知如何是好。”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内容摘要:冷清秋是张恨水推崇的一个典型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是《金粉世家》中的女主人公,在她身上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其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常见的宁折不弯的精神,她还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体现了不同于旧式妇女的新思想。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浅析了冷清秋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金粉世家》冷清秋现代女性气质反抗意识悲剧色彩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的作家,他寄身翰墨50年,笔耕不辍,创作了100多部长、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作品富有传奇性而十分畅销,深受读者喜爱。著名的作家老舍曾发自内心地称誉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在《张爱玲传》一书中不难发现,张恨水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十分熟悉旧中国的市民生活,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抬足、情趣追求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功塑造了很多形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其《金粉世家》是他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集中,是其社会言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创作于1926—1932年间,作品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这也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更是一部以新闻学的写法精心构思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上自官僚政客,下至妇媪百姓,都觉得一睹而后快。特别深受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妇女的喜爱。 《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盛衰败史为经,以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金家七少爷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故事为纬,还描写了金铨及其妻妾、四子四女和儿媳女婿的精神面貌和寄生虫似的生活。通过家庭折射社会,又通过社会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作品成功地把爱情悲剧与声名显赫的贵族大家不可避免的衰败融合在一起表现,用全新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一幅封建大家族摧残爱情、毁灭人性的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鞭挞了腐朽的封建意识,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小说中的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的经典女性,在她身上聚集着传统女性的优良道德,也有现代女性自尊、自信的意识,追求自由、爱情平等,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 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祥林嫂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孤独意识张爱玲 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 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 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 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 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 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 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 女学生。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 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 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 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 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 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

论金庸武侠剧中悲剧英雄人物萧峰

论金庸武侠剧中悲剧英雄人物萧峰 我非常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认为它厚重,历史感、社会性强,人物性情真实、鲜明,情节波澜壮阔、出人意表,再加上优美的语言,读到精彩处,令人荡气回肠、如遇电击,实是为武侠作品中的珍品。 在金庸先生塑造了众多的武侠英雄人物,如仁厚善良、抵抗外辱的郭靖,为了爱情而冲破礼教的种种束缚的杨过,重情重义的张无忌,惩恶扬善的洪七公等等,但使我震撼最深的却是《天龙八部》中的萧峰。 为英雄者,其一必有浩然正气,其次有救危扶弱、不畏强权之心,并能付诸于行动,再次还要功力超凡、能量惊人。《天龙八部》中的主人翁萧峰,便是其典型的代表,但不同于其他英雄人物的是他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形象。 萧峰,原名乔峰,原丐帮帮主,武功盖世,在武林中具有极高的社会声望。江湖人称:“北乔峰、南慕容”,如果把以前的武林比作现在的娱乐界,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哥成龙,但他却没有成龙那样的好运气。萧峰刚一开始,就被陷害为弑师杀父母的凶残之徒。为丐帮作出了巨大贡献却被丐帮帮众所仇视、遗弃,称之为野蛮、凶残的“契丹人”。(我国民族史上一直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加之宋朝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时地对宋民进行掠夺和杀戮,所以汉人对契丹人恨意极深,认为是野蛮和凶残的一类人。客观上讲,食肉的游牧民族确实比食草的耕种民族更富有暴力倾向。)就这样的一个人,在层层的误会、冤屈和寻找自己仇人的过程中进行着他的人生历程。 为什么说他是个悲剧人物呢?纵观人生轨迹,亲情、爱情、事业这三大项几乎把人生涵盖,暂且从这几点上分析一下。 一、亲情。萧峰自幼母亲被杀,被乔氏夫妇收养,拜少林高僧玄苦为师,后乔氏夫妇被杀,玄苦被害,世人皆认为是萧峰所为,就连玄苦临终时也认为是萧峰杀了自己。由此背上了弑师杀父母的罪行。他为了洗清冤屈,苦苦寻找这个陷害他的大仇人,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仇人终于被找到,原来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二、爱情。萧峰大战聚贤庄,用他的…蛮劲?,即本性中的坚毅、刚强、扶助弱小,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保护和救助着一个柔弱的女子—阿朱,因此也获得了阿朱爱。以后,爱情愈加浓密,就是现在说的热恋进行时,刚强的汉子在阿朱水般的柔情和细腻的关怀与理解中尝到了另一种温暖。在此时,正当他们在甜蜜中规划美好未来生活的时候,命运和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由于误会。他用他生平的绝技——降龙十八掌,打死了他深爱的、深爱他的唯一的女人,雷声轰鸣,雨声大作。在黑夜的呜咽中,英雄的心被他自己撕成了碎片。曾几何时,在他受尽冤屈、耻为契丹人、被世人遗弃的时候,阿朱给了他心灵温暖的港湾,引导他走出困境。他们彼此深深相爱。但他却打死了自己最深爱的人,永远毁灭了自己情感的归宿。 三、在事业上。萧峰身为丐帮帮主,武功盖世,地位崇高。但被丐帮帮众所驱逐,成了众矢之的。从个人的角度上,他从高高在上的伟岸英雄变成了弑师杀父的无耻小人。在民族利益上,萧峰生于契丹,养于北宋,在汉人和契丹人的交战中,他将如何自处?萧峰重情重义、血性男儿、正气浩然,他若帮契丹打宋朝,就是无情无义,非英雄所为,他若帮宋打契丹,则是数典忘祖,这也正是他所不耻的,正是这种两难的处境,决定他的死亡。在雁门关外,强迫契丹皇帝在有生之年永不侵宋的情况下,两军之前,他用箭穿透了自己的心脏,飘飘然寻阿朱而

析冷清秋人物形象

析冷清秋人物形象 冷清秋理性出走原因 作者:王小西准考证号:040912100012 摘要:冷清秋人如其名,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她在嫁入豪门之后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而她后来又为何出走。关键词:张恨水冷清秋理性出走 引言: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最具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以及卓越的知识才华.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冷清秋人物形象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冷清秋,人如其名,清丽秀雅、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生于书香门第的她,给人一种素雅的美,也许正如她喜欢的百合花一样,给人以纯洁、自然。但是这样一位可亲的女子却没有好的宿命。 正文:《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先生小说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冷清秋是作品鼎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女性,她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她有自主的现代意识并符合现代的审美意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冷清秋人如其名,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看中了一个富家公子金燕西,嫁入豪门,从此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冷清秋这个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悲剧人物形象,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自觉的反抗意识,又有梦醒后的无路可走的迷惘与无奈。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奥秘,而且也传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酸楚与无奈。 一、冷清秋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范 冷清秋可以说是20世纪初现代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物。也许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来,冷清秋的人物形象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的描写还不够深刻,她和金燕西的爱情经历也是通俗小说常见的一见钟情的模式,但是小说的重点脱离了在经历磨难上挖掘它的悲剧意蕴,而是把重点放在大团圆后如何能够通过内在感情的冲突显现人生的无常上。在冷清秋身上,凝聚了传统女子的诸多美德,有人把《金粉世家》比作民国的《红楼梦》,同时把冷清秋比作薛宝钗,又把冷清秋与林黛玉相比。作为一个传统女子,冷清秋具有与林黛玉一样的聪慧,喜静,好读书,多愁善感,忍辱落泪;同时冷清秋又具有薛宝钗的宽厚、大度和较强的处事能力。事实上,冷清秋不仅融合了二者的性格特

祥林嫂读后感

祥林嫂读后感 导读:有关祥林嫂读后感1 每每读起《祝福》,都会感叹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增添几分对其的怜悯,同时也有几许无奈。那样受尽苦难折磨的人儿,得不到祝福,谈不上所谓的幸福。 《祝福》里的过年是认真的,从送灶神到祝福,礼数周全,祭祀丰盛,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年终的大典”作为直接的生存手段,却给祥林嫂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主宰祥林嫂的命运。 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厚实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命途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失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生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穷死?饿死?冷死?祥林嫂被代表政权的鲁四老爷赶出鲁家大门,成了乞丐。没错,她是穷死,饿死,冷死的。一连串的打击,鲁镇人的轻蔑,柳妈的恐吓,使祥林嫂精神完全崩溃。

当人们带着喜庆心情祝福之时,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有的只是阴间惨状,死鬼男人争夺,阎王爷锯尸,阎王爷代表神权,她是被吓死的,被封建统制通过祝福活活杀死的。 五年前,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五年后,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后来,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们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依然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没有生活上悲哀的困扰,我们更应去追求生命的意义,让这段历程长满人生之花。祝福,为自己祈祷;祝福,也为他人送去。 有关祥林嫂读后感2 今天,我们读了鲁迅的《祝福》,其中祥林嫂的一生引出了我无数的感慨。鲁四老爷说:"祥林嫂是穷死的,在我看来,用来形容一个在被封建思想统治的社会中死去的她,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因为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就已经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她当时已经嫁人并且丧偶,是受不了婆婆的严格管制才逃出来做工的。更不

浅谈张爱玲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悲情人生,炼成千古绝唱 ——浅谈xx 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xx121xx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海,在这一时期沦陷成为了日占区。而张爱玲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凭借处女小说集《传奇》成为当时上海滩最走红的女作家。她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段难以逾越的神话。 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恋爱和婚姻始终也是张爱玲逃不出的题材。只是,张爱玲演绎的一个个故事,往往都是充满悲剧色彩。她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家的创作观往往取决于作家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取决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张爱玲创造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的世界,这与她的经验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贵族家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按常理说,她应该衣食无忧,可以在上流社会做她的淑女活贵族小姐,可是这个原本的大家族却日渐衰败。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给了她古典文学的启蒙,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风格。然而在她童年的时候,潦倒的父亲开始蓄妓、吸毒并且又纳妾;十多岁时父母离婚,张爱玲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受尽父亲和后母的虐待,最后不堪忍受,离家投奔生母;青年时期的张爱玲寄希望于通过自我学习获得自立的能力,但两次战争的爆发却两度摧毁了她的求学之路。家族的衰落、童年的阴影、求学的失败等人生失落感构成了张爱玲的经验世界,使她渐渐形成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她在《传奇》中写道: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揭示出张爱玲身世与创作心态、写作笔调紧密相联。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我的天才梦》)她悲凉的感悟到人世间本没有真爱,从而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她不得不将内心的沉闷、不满、压抑反映在小说创作中,以独特、新颖而又十分犀利的眼光冷静地看待世间、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命运,从而发出深刻的顿悟与议论。《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沉香屑》中的葛薇龙、愫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张爱玲小说中的这些女主人公,

乔峰

落寞英雄之乔峰 金庸老爷子的著作,我虽没有每一部都熟思深解,但书本夹杂着影视作品也了解了一些。但唯独对《天龙八部》一知半解,每每听到别人谈论英雄跌宕的一生,总是心痒难耐,却也输于惰性,方至今才领略到了它的魅力。读罢此书,不得不赞叹,金老笔下的英雄人物极多,但若论意气之豪迈,行笔之光明,胸襟之广阔,唯有乔峰。乔峰堪称是人中之龙,金老笔下最完美的英雄非乔峰莫属。心里不由自主感慨,好男儿当如乔峰! 乔峰自幼聪明伶利,武艺超群;江湖上与姑苏慕容氏掌门慕容复齐名,“北乔峰,南慕容”只要是武林人士尽皆朗朗上口。他是“剧饮千杯男儿事”的壮士,是“商略平生义”的丐帮帮主,是“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的悲剧人物。其间吒叱风云,是领导武林群雄的泰山北斗。可英雄注定是孤独的。乔峰的悲剧是所有英雄千古同之一哭的命定的悲剧。没有人可以打败他,但他却不能不在冥冥的天意面前束手无策,做困兽之斗。 乔峰周岁那年,一场武林误会,酿成了雁门关大劫,从此改变了乔峰风平浪静的生活,也注定了英雄一生的孤苦命运。身世之谜阻挡了乔峰保宋除胡、大展宏图的步伐,查明真相、报仇雪恨,成了迷失中英雄唯一的寄托,却一次次背上了弑亲灭师、狼子野心骂名,一时英明顿时一败涂地。在那个惜名胜命的年代,乔峰的压力可想而知。江湖之人随波逐流对他的一致抵抗,为救阿朱,逼得他在聚贤庄大开杀戒。他救过耶律洪基两次,但是君臣之间的矛盾,自一开始,就是无可调解的,发生在乔峰身上的事,无一不是解不开的死结,这些死结一个连一个,终于令得英雄如乔峰,也不得不悲剧收场,天下人亦同声一哭。 乔峰悲苦的一生中,也有过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当他成为江湖公敌,天地茫茫,无处容身。只有小阿朱对他说:“汉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又有什么贵贱之分,我……喜欢做契丹人,这是真心真意的话,半点也不勉强。”“便跟着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也永不后悔,跟着你吃尽千般苦楚,万种熬煎,也是欢欢喜喜。”。这番话,我听起来都觉得心头一热,难怪打动了乔峰英雄襟怀。 我觉得萧峰和阿朱是金庸笔下最完美的情侣了。一个是意薄云天的燕赵好汉,一个是温柔可人的江南佳丽,真所谓“英雄美人,侠骨柔情”。阿朱给了他一片新天地,因为阿朱的存在,萧峰的英雄字典中有了温暖、柔情、爱意、关怀、忠贞这些美丽的词汇,更埋伏下了“塞上牛羊空许约”这样撕心裂肺的痛。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英雄的致命弱点就是强大的意志力必须有所寄托。乔峰是宋人,是帮主时,他有报国志,有责任有豪情。经历过“胡汉恩仇两迷茫”的艰难,此时阿朱给予的温暖便成了他空前的寄托。一直都不想原谅阿朱的草率决定,亦不肯原谅乔峰对仇恨之执着。当乔峰亲手葬了爱妻之时,我心痛的看到他的灵魂已随阿朱去了。每次读他们携手天涯的那段神仙眷侣的日子,都从内心里期盼,什么仇恨真相,抵得过塞上牧牛羊的逍遥自在?可这终究只是我们读者的一厢情愿罢了。一直心疼这个落寞的英雄,期盼阿朱能过起死回生,期盼他能再遇佳音,哪怕是几首阿紫的爱慕,也比孤苦一生让人心安啊。但是,我们要知道,心已死的人还有再爱的能力吗? 值得欣慰的是,在闯荡江湖,寻求真相的艰苦旅程中,还有段誉、虚竹这样的结义金兰相扶相持、相亲相爱。他们声气相求,许为知音,也让这个孤独的英雄有了些许的安慰。

探寻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3)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2)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过年送灶爷的习俗导入。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学生的复述,有根据课文顺序以“我”来叙述的,也从祥林嫂的遭遇来描述的。根据学生的复述引出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活动贯穿:“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从情节上看,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死了丈夫——鲁镇打工——被迫改嫁——又死了丈夫——痛失爱子——回到鲁镇——沦为乞丐——寂寞死去。 2.分析倒叙手法的作用。 从学生的复述引出倒叙手法,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探究其作用。 (1)从情节上看,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思考:祥林嫂究竟是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会死?(2)祥林嫂是在富人的一片祝福中凄然死去的,死后还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三、以点带面,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带动全篇。 (一)内因 (1)三次肖像描写,展现人物命运的变化。 第一次:脸色青黄——生活艰辛,两颊却还是红的——年轻有活力,顺着眼——温顺、善良。第二次变化的是两颊和眼睛,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仍然顺着眼,但眼角有泪痕,也没以前那样精神了。——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第三次: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眼珠间或一轮——长期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入绝境,精神完全麻木。 (2)三次抗争,看悲剧的必然。 第一次为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第二次被卖出嫁她拼死反抗,额头撞出了一个血窟窿。第三次为赎罪,捐门槛。祥林嫂要尊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封建迷信告诉她门槛可以作替身,替自己赎罪,可封建势力仍然不接纳她。 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 第二课时 (二)外因 (1)从几大习俗看社会的制度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1.祝福,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干活的是女人,“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封建的等级制度森严。而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今年自然也如此”,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国。 2.抢亲,从四叔说的“可恶,然而”去分析,祥林嫂婆婆事先没有知会一声就把人抢了,可恶;然而这个做法是合法的,也不好说什么。女人就是一样商品,婆家拥有处决权。 3.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封建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儿子死了就被扫地出门了,女人的地位可见一斑。 4.祥林嫂没有名字,改嫁贺老六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女子永远是别人的附属品,没有完整的自我。 (2)从祥林嫂周边的人际环境看悲剧的必然。 丁玲:“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将“读”与“赏”结合,结合课后习题二,从语言着手来分析人物。 1.鲁四老爷 书房的摆设和“我”的对话,反映出他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不让祥林嫂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