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囊瘤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淋巴水囊瘤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淋巴水囊瘤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淋巴水囊瘤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淋巴水囊瘤产前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术后诊断为淋巴水囊瘤的31例患儿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胎儿淋巴水囊瘤产前诊断单纯型20例,混合型6例,复杂型5例。

结论:产前超声对胎儿淋巴水囊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淋巴水囊瘤超声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0月~2008年11月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及胎儿系统检查孕妇11 310,术后诊断为胎儿颈背部淋巴水囊瘤31例。孕妇年龄19~38岁,平均291岁;经产妇10例,初产妇21例;孕周12~28周;2例为21-三体综合征,1例为右位心,1例孕妇身材矮

小,1例为近亲结婚者,高血压3例。余无阳性体征。

检查设备:东大阿尔派nas-1000及飞利浦hd-11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mhz。

检查方法:孕妇仰卧位,孕11~14周胎儿在对胎儿系统检查基础上,取胎儿正中矢状切面,面部向上背部在后,胎体自然俯屈位,于

胎儿颈项部皮下可见无回声区,延伸至背后。中期妊娠(孕14~28周)胎儿则横切胎头,大脑镰居中,前方经过侧脑室前角、透明隔、中间经过丘脑及大脑脚,后方经过小脑及后颅窝池,于该平面枕骨

后皮下可见无回声区。

结果

单纯型20例:声像图表现为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于胎儿颈背部可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特点 分布 正常的颈部淋巴结通常可在颌下、腮腺区、颈上区、颈后三角区发现。转移性的颈部淋巴结是位置特异性的。在已知原发瘤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有助于鉴别转移类型及帮助肿瘤分期。然而,如果原发瘤未知,已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可为我们确定原发瘤提供线索。淋巴瘤和结核性的淋巴结肿大也有特定的分布。 大小 恶性淋巴结通常较大。但是,炎性的淋巴结也可和恶性淋巴结一样大。而且,转移性的淋巴结也可表现为较小的状态。因此,淋巴结的大小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当原发瘤明确的患者,当动态连续观察淋巴结呈持续性增大时,强烈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而且,恶性淋巴结大小的连续变化在监测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方面用处较大。 外形 恶性和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通常呈圆形,短轴/长轴的比率大于或等于0.5,反应性的肿大淋巴结和正常的淋巴结通常较长或呈卵圆形。然而,有报道称正常的颌下淋巴结和腮腺区淋巴结在外形上也趋向于呈圆形。而且,恶性淋巴结在早期累及时会在外形上呈卵圆形。因此,淋巴结的形态应在诊断中被当作是单独的诊断标准。但是,淋巴结外周皮质异常增生表明淋巴结内部有局灶性的肿瘤浸润,是鉴别恶性淋巴结的一个有用的征象。

淋巴结边界 转移性和淋巴瘤的淋巴结有锐利的边缘,然而反应性和正常淋巴结的边界不甚锐利。恶性淋巴结中的锐利边缘被认为是由于肿瘤浸润及淋巴结周围脂肪沉积的减少,这增加了淋巴结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声阻差。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边缘不甚锐利清晰,这是淋巴结周边软组织水肿和发炎所致。根据我们的经验,边界清晰锐利在鉴别诊断中意义不大。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若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结出现边界不清的情况,则提示有被膜外浸润,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所帮助。 淋巴结门回声 淋巴结门回声是大多数颈部淋巴结(86%)正常的声学特征,通常见于较大的淋巴结。在超声上,淋巴结门回声表现为与相邻软组织相延续。尽管转移性、淋巴瘤、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没有淋巴结门回声,但它们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还是可以看到淋巴结门回声的。这主要是因为髓质淋巴窦并没有被充分破坏。因此,淋巴结门回声的存在与否不能成为诊断的单独标准。 回声 正常的、反应性的、淋巴瘤的和结核性的淋巴结与临近肌肉组织相比,其主要呈低回声。除了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表现为高回声外,转移性的淋巴结通常呈低回声。因此,淋巴结的高回声是鉴别是否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有用征象。超声医生应当扫查甲状腺,看是否能找到原发瘤以确定诊断。

淋巴结超声诊断

淋巴结形似肾,由皮质髓质组成。 淋巴结的构造可因生理和病理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与年龄、部位,有无病变等有 关

解剖区域 淋巴结大小 纵横比(L/T) 淋巴结边界 淋巴门 淋巴结皮质 淋巴结内部回声 辅助特征 与邻近血管关系 彩色血流显像及多谱勒

②淋巴结大小 ?在同一切面图上测量最大纵径L与横径T,横径比纵径更有价值。(图4-4-1) ?正常淋巴结横径上限为5-8mm,若以5mm为限,则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下降;若以8mm 为限,则敏感性下降而特异性增高。 ?下颌下、上颈部淋巴结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淋巴结要大,这可能与口腔经常发炎有关。 ?二腹肌区域淋巴结横径>8mm、或颈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横径>7mm,都应考虑恶性淋巴结,特别要怀疑鼻咽喉部肿瘤。 ?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是纵横径均匀性增大。 ?转移性淋巴结一般都很大,然而感染性淋巴结可以和转移性淋巴结一般大小,也有较小的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灶。 ?对已知原发肿瘤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相关部位淋巴结肿大,则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 ③纵横比(L/T) ?又称淋巴结圆形指数,在同一切图上纵径L除以横径T,是诊断淋巴结肿大的主要指标。?良性淋巴结:多趋向于棱形、长椭圆形、长卵圆形,L/T≥2。(图4-4-2)但正常情况下,下颌下、腮腺淋巴趋向于圆形,95%的下颌下淋巴结,59%的腮腺淋巴结L/T≤2。 ?恶性淋巴结:形态趋向于圆形,(图4-4-3)但恶性淋巴结早期可能呈卵圆形。 ?L/T为1.5时,超声区分正常反应性淋巴结与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65%;L/T为2时,敏感性提高到81-95%,特异性提高到67-96%。 ④淋巴结边界

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水囊瘤的超声诊断

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水囊瘤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水囊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系统超声检查诊断的8例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水囊瘤的声像图特点。结果:8例胎儿淋巴水囊瘤均为有分隔水囊瘤,7例发生于颈部(1例为宫内死胎),1例发生于腋下,其中单纯性囊肿2例(25%),伴并发症6例(75%)。结论:胎儿淋巴水囊瘤常伴多种畸形,超声对本病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胎儿;淋巴水囊瘤;中晚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ultrasonic examination in diagnosis of advanced fetal cystic hygroma.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ultrasonogram of 8 cases diagnosed as advanced fetal cystic hygroma by prenatal examination. Results: 8 cases had separate cystic hygroma, including 7 cases at neck (1 dead embryo) and 1 case under axillary. 2 cases had pure cyst (25%), and 6 cases had complication (75%). Conclusion: Fetal cystic hygroma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various malformations. And ultrasonic exam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creening. [KEY WORDS] Ultrasonic examination; Fetal; Cystic

淋巴瘤的超声诊断

淋巴瘤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2-09-13T17:48:59.4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群芳彭淑娟[导读] 本文对在我院超声科检查所发现的2例淋巴瘤进行一下分析与讨论。李群芳彭淑娟(厦门莲花医院超声科福建厦门 3 6 1 0 0 7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简称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简称NHL)两大类,组织学可见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的肿瘤性增生,由于病变部位和范围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很不一致,原发部位可在淋巴结,也可在结外的淋巴组织,本文对在我院超声科检查所发现的2例淋巴瘤进行一下分析与讨论。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2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淋巴瘤患者,男42岁(转移性淋巴瘤),女,27岁(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患者均无任何临床表现,仅在腋窝处触及肿物而来我院常规检查,后经活检病理证实为淋巴瘤。 1.2仪器与方法使用ALOKa—a10、ALOKa—4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8—13H M z,常规超声检查,根据检查所需不同深度调整探头频率,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浸润深度及周围是否有淋转移及血流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2 结果 病例一:男,42岁,右侧腋窝处无痛性肿块多年,2011年8月来我院做彩超检查。 超声所见:右侧腋窝腋中区腋血管旁探及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51.9x23.0m m,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后方无明显衰减,其旁探及二个大小约13x5m m、11x4m m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形态失常,包膜完整,皮质区呈非对称性增厚,髓质和淋巴门消失,团块后方无衰减,C D FI:显示团块内血流信号丰富,呈高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见附图一。 超声提示:(1)右侧腋窝低回声占位—性质待定(考虑淋巴瘤可能)。 (2)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该患者在我院活检病理证实为转移性淋巴瘤,后经C T全身检查未发现原发病灶,目前正进行系统治疗。. 病例二:女,27岁,右侧腋窝无痛性肿块,2011年9月24日来我院行彩超检查。 检查所见:右侧腋窝腋下区及腋中区腋血管旁、右颈部均探及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回声团块,呈串珠状排列,包膜完整,皮质区明显增厚,髓质区及淋巴门明显变窄及消失,C D F I:显示较丰富血流信号,呈高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腋下区较大者约27x26mm,腋中区最大的约15x11mm,颈部较大的约24x10mm,图略。 超声提示:(1)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考虑淋巴瘤可能)。 (2)右侧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肿大。 该患者在我院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非霍杰金氏淋巴瘤,目前正接受系统治疗。 3 淋巴瘤临床表现 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或局部肿块是淋巴瘤共同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全身性。(2)多样性。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表现有如下二个特点: a.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男较女为多;除惰性淋巴瘤外,一般发展迅速。 b. NHL有远处扩散和结外侵犯倾向,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为首发表现者,对各器官的压迫和浸润较多见,常以高热或各器官、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文2例患者均无任何临床表现,仅在腋窝处触及肿物而来我院常规检查,后经活检病理证实为淋巴瘤。 4 讨论 4.1淋巴结转移癌研究发现某些转移瘤具有如下特异表现:结内有不规则无回声区及砂砾样点状强回声。有学者认为转移瘤内无回声为囊变坏死,有认为当转移瘤细胞低分代及未角化时,为无回声或囊性表现。Yi n gM和Ah u j aA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淋巴结纵径>8mm,横径>5m m多为恶性;淋巴结纵横比<2多为恶性淋巴结。国内亦有相关报道称腋窝淋巴结>8mm考虑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4.2非霍奇金淋巴瘤 4.2.1基本病理变化病变的淋巴结体积增大,质地稍软,切面均质状,灰白或灰黄,可见出血、坏死。镜下,淋巴结部分或全部被破坏;瘤细胞成分较单一,形态较一致,弥散或结节状排列;淋巴结小梁、被膜及其外周脂肪组织不同程度地被非霍奇淋巴瘤瘤细胞浸润。尤其是瘤细胞成片浸润淋巴结外周脂肪组织是诊断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4.2.2分类 ①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绝大多数属B细胞系,少数属于T细胞系,多发于老年,男性较多。多隐性发病,病情进展慢。 ②滤泡性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人,最常发生于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也可累及脾、肝、骨髓等。 ③弥漫型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以老年人为主,男性多见。 ④B u r k i tt淋巴瘤:是一种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的高度恶性的B细胞肿瘤。临床上有非洲地区性、散发性和H I V相关性三种形式。 ⑤蕈样霉菌病:是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表现为湿疹样皮损,有不规则红色或棕红色斑疹,逐渐发展使皮肤变硬呈斑块状。 ⑥多形性T细胞淋巴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脾大,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 4.3超声诊断恶性淋巴瘤的优势超声通过对颈部、锁骨上窝、腋窝等浅表及腹部各后腹膜等结内淋巴结的扫查,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影像学信息。 不足之处:由于空气与人体软组织间特异性阻抗差异较大,遇腹腔气体过多时可使腹腔内及腹膜后结构模糊不清,大量腹膜后脂肪亦降低超声图像的分辨力,对此类病人如超声诊断不满意而临床高度怀疑大血管周围病变可选择性做C T扫描等检查,超声显像技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诊断恶性淋巴瘤,与TC、X线、胃肠钡餐造影等其他检查方法密切配合,能减少漏、误诊,提高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参考文献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

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在诊断胎儿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妊娠12周~足月分娩前4112例孕妇共4147例胎儿进行规范化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引产或产后结果对照。结果:4147例胎儿中,共发现胎儿畸形67例,超声诊断胎儿畸形59例,诊断符合率为88.1%,漏诊8例。结论: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是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率有重要意义。 胎儿畸形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技术,在产前诊断胎儿畸形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逐渐成为产前诊断重要的手段之一[1]。本院自2010年10月开展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并应用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立体成像技术相结合进行产前超声诊断。本文通过对本院2年来产前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在诊断胎儿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0月-2012年11月在本院进行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4112例,年龄17~45岁,平均(23±2)岁,在孕12周~足月分娩前接受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GE V olusonV730 Expert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进行二维超声常规检查,了解胎儿一般情况及胎方位,对畸形病变部位及可疑部位清晰显示后转换三维容积探头,探头频率2~5 MHz,采用表面成像模式实时立体成像,通过调整X、Y、Z轴方向截取三维图像,清晰显示胎儿头面部、脊柱、四肢及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等体表畸形。 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测项目:常规项目(1)胎儿数目、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应用评价软件评估胎儿孕周大小;(2)胎盘附着部位、成熟度、形态、与宫口关系;(3)检测胎心率并观察节律,颈部有无脐带压迹。特殊项目:孕中期应观察的胎儿10个标准切面:丘脑平面、侧脑室平面、小脑平面、唇面部冠状平面、腹围平面、脊椎纵切面、心脏四腔心切面、双肾横切面、左右侧脐动脉入脐部彩色血流、双上肢和双下肢切面 2 结果 在妊娠12周~足月分娩前接受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的4112例孕妇共4147例胎儿中,共发现胎儿畸形67例,其中超声检查诊断出59例,漏诊8例,均经引产或分娩后证实。孕周与胎儿畸形超声显像检出情况见表1。胎儿畸形产前诊断、合并畸形与产后情况,见表2。 表1 孕周与胎儿畸形超声显像检出情况

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囊状淋巴管瘤我们也叫做是囊状水瘤,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生容易使病人的呼吸道或者消化道受到压迫,从而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疾病,所以我们不能小瞧囊状淋巴管瘤这样的病症,一旦发现患上了囊状淋巴管瘤,我们必须及时的去治疗,我们不但可以采用注射疗法来对付囊状淋巴管瘤,而且还可以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一起看看下文的详细介绍。 水囊瘤虽属良性病变,但可向周围组织甚或主要器官浸润生长,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大多数水囊瘤均应积极治疗。若病变较小,确无任何症状的患儿可随诊观察1~2年。 1.注射疗法 大的、深部的囊状淋巴管瘤,多有指状突起沿着筋膜间隙伸延至肌肉和大血管、神经、重要器官之间。不易达到全部切除,因此应首选注射疗法。 2.手术治疗 在不具备注射治疗,或注射无效、复发者仍应手术治疗。对有气管和纵隔受压者应作紧急手术。原则上应尽早手术切除,并力求彻底。但由于肿瘤壁菲薄如纸,往往累及邻近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故术中出血较多,囊壁难分离、易破裂,舌下神经和面神经下支易被忽略切断,导致术后面部畸形和复发等。 3.坏死疗法

坏死疗法可克服手术治疗缺点,治疗安全、效果好,治愈复发少,操作简单,不受年龄和部位限制。 4.对症治疗 囊状水瘤较易发生感染,致淋巴管发生阻塞,或囊腔感染化脓,预后严重,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如肿胀阻塞口底、舌根、咽部,则需做气管切开以缓解呼吸困难。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那就是囊状淋巴管瘤,我们知道囊状淋巴管瘤会导致患者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受到压迫,令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消化系统疾病等问题,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产前诊断价值与预后分析20例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产前诊断价值与预后分析20例 发表时间:2019-06-04T15:08:33.257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1期作者:宝秀丽 [导读] 【摘要】目的:讨论超声在诊断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的临床价值。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产前超声检出的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20例。分析所有病例的声像图表现特征、发生时间、合并异常。结果:20例中有分隔水囊瘤17例,无分隔水囊瘤3例,均发生于颈部,1例为宫内死胎,15%为单纯囊肿,85%合并其他畸形。结论: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常伴其他畸形,产前高分辨超声能较早、较准确 【摘要】目的:讨论超声在诊断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的临床价值。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产前超声检出的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20例。分析所有病例的声像图表现特征、发生时间、合并异常。结果:20例中有分隔水囊瘤17例,无分隔水囊瘤3例,均发生于颈部,1例为宫内死胎,15%为单纯囊肿,85%合并其他畸形。结论: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常伴其他畸形,产前高分辨超声能较早、较准确的诊断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超声检查对本病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超声诊断;预后转归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045-01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又称先天性囊状水瘤、囊状淋巴管留、淋巴管囊肿。是来源于淋巴组织的先天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但以颈部最常见。多为柔软、有波动感、无痛的肿物,不易被压缩,透光好。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Turner综合征和三联体,或淋巴系统发育不良等有关。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胎儿颈部透明层(NT)检查在妊娠期间已作为常规筛查得以普及,妊娠早期发现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更是产前超声诊断的一大优势,而且病例数在逐年增加。本文旨在分析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的声像图表现、发生时间、合并异常、预后评价。2013年1月-2018年9月,我院产前超声检出胎儿颈部水囊瘤2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产检4651例胎儿中颈部淋巴水囊瘤20例(0.4%),孕龄11周-32周,孕妇年龄20-42岁。其中妊娠早期16例,中期2例,晚期2例。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行腹部及容积探头三维超声检查,探头频率分别为2-5MHz、4-8MHz,分析其声像图特点、合并胎儿异常、产前诊断符合率及临床预后。 1.3 结果:本组20例为有分隔水囊瘤17例,单纯无分隔水囊瘤3例,均发生于颈部。11-13+6周经NT筛查检出16例,约80%,14-32周前产出4例,约20%。其超声声像图特点:颈部NT明显增厚,多超过3.0mm,横切面探查颈后部囊状无回声包绕,囊肿界清、包膜完整,囊内见网状分隔光带,部分呈车轮样排列,隔内暗区透声性良好,囊肿位置较固定,不因胎动而变化。其中合并单心室1例,合并股骨短小1例,合并胸腹腔积液及全身皮肤水肿6例,均给予引产(1例24周胎死宫内);未合并超声可见的胎儿异常12例,其中6例行羊水穿刺,1例性染色体缺失,3例21-三体综合征,另2例直接引产,2例无分隔水囊瘤羊穿正常,胎儿顺利娩出后行手术切除,新生儿发育正常。 是否合并异常例随访结果 胸腹腔积液及皮肤水肿 6例均引产(1例胎死宫内) 单心室、股骨短小各1例引产 染色体异常 4例引产 单纯囊肿、不合并其他异常 2例出生后手术,发育健康 2 讨论 胎儿淋巴水囊瘤发病率约为1:6000,属于胎儿发育异常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其属于淋巴系统的发育异常,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胡,可能是由于淋巴系统发育过程中,颈部淋巴管与颈内静脉连接不正常,淋巴发生回流障碍导致淋巴管的极度囊状扩张,发病后会导致胎儿出现全身性非免疫性水肿。孕10周胎儿开始发育淋巴系统,直至孕14周发育完全,该阶段如果各种原因导致胎儿静脉压各项高,均有可能引起淋巴回流障碍,进而引起胎儿颈部乃至全身性的水囊样改变。超声检测胎儿淋巴水囊瘤其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胎儿颈部可见形态不规则的囊性包块,且包块不对称,内无回声暗区,可分为单房或有多条光带分隔;全身性水囊样改变是超声检测较易检出的胎儿畸形,检测时超声可见胎儿体外呈茧样包绕,并与颈部囊肿连成“太空衣水肿”;超声检测不仅可以确定水囊瘤的位置、大小、肿块内是否有分隔等水囊瘤的一般情况,还可以观察到胎儿的其它情况,比如是否有水肿、胸水,或者是否合并其它畸形等。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是常见的淋巴系统异常,多发生于颈部,其他部位包括腋窝、腹股沟等。大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可能是淋巴系统发育缺陷或各种原因导致的胎儿静脉压升高,造成颈淋巴系统回流障碍,可引起胎儿颈项透明层显著增厚,表现淋巴管极度囊状扩张,也可出现全身性非免疫性水肿。本组20例中均发生于颈部,除合并全身水肿1例胎死宫内、2例娩出后切除包块,其余均选择终止妊娠,并经病理确诊,产前超声符合率90%以上。淋巴水囊瘤预后不佳,尤其是伴有胎儿水肿者,其总死亡率可高达80%-90%;不过如果水囊瘤发生在孕晚期则可获得较好预后,且单纯水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6.89/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

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镜等。 1. 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扫描。 2. 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增强CT扫描者,

淋巴瘤诊疗规范

淋巴瘤诊疗规范

————————————————————————————————作者: ————————————————————————————————日期: ?

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作者:石远凯孙燕刘彤华?来源:中华肿瘤杂志, 2015,37(02): 148-158.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范。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四)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窥镜等。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2.MRI: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增强者,或者作为CT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 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 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和MRI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

产前诊断 你不得不知的5个问题

产前诊断,您不得不知的5个问题! 准妈妈内心都有一个小纠结,不愿说给别人听,她们私下里还是很担心肚里的宝宝是不是有缺欠。产前诊断,做,怕有危险;不做,又不安心……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产前诊断这件事。 1、产前诊断“高危人群” “产前诊断是通过物理、生化、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技术和方法,通过对胎儿的遗传状况进行诊断,阻止患病儿的出生。” 相关专家介绍,产前诊断适合的人群包括: 1)胎儿出生时孕妇年龄达35岁或以上; 2)不良孕产史——两次以上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畸胎史或智力障碍儿分娩史,染色体异常儿分娩史; 3)父母任一方为结构异常性染色体畸变携带者; 4)家族有遗传病史或遗传病儿分娩史; 5)遗传性疾病基因携带者; 6)超声软指标异常;

7)孕妇唐氏筛查高风险; 8)妊娠期致畸物质接触史等。 2、产前诊断“两条腿” 目前,产前诊断技术包括有创性产前诊断和无创性产前诊断,前者主要是通过绒毛取样术、羊水穿刺术、脐血穿刺术、胎儿活检术等方法采集胎儿物质进行相关检测。后者包括B超筛查、唐氏筛查以及母体血中胎儿游离物质的检测。 专家表示,这两种诊断技术各有优缺点,需不需要检,怎么检,均由医生作出专业判断后决定,不能盲目。但是,很多孕妇以为做了“无创”产检,就可以不用做“有创”产检,其实是一种误区。 一般来说,整个孕期孕妈至少需要接受5次超声检查。包括:停经超声检查(7-9周)、早孕期筛查(11-13周)、孕中期系统超声筛查(20-24周)、孕晚期筛查(28-32周)、产前超声评估(足月、出生前)。其中,第二次--早孕期筛查的主要目的就是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NT),它被认为是筛查唐氏综合征胎儿的重要指标。 3、什么是NT检查?

NT检查

部分孕妈妈有做过NT检查,甚至检查时有接受过多次扫描的经历,即第一次扫描后被告知出去溜一溜、吃点东西等。有时候溜达三、四次后才做完此项检查。而很多孕妇甚至不知道如此麻烦的NT检查到底做的是什么,又能起到什么作用,也有人认为NT检查能筛查出所有的畸形胎儿,夸大其检查作用。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NT吧! 1.什么是NT? NT即颈项透明层,指胎儿颈后皮下组织液内液体积聚的厚度,反映在超声声像图上,即为胎儿颈椎水平矢状切面上测量颈后皮肤至皮下软组织之间无回声层的最大厚度。 2、NT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胎儿淋巴系统建立之前,少量淋巴液聚集在颈部淋巴管内,形成NT。14周以后胎儿淋巴系统发育完善,聚集的淋巴液迅速引流到颈内静脉,NT即透明层 通常会消退。 当淋巴回流障碍,过多的淋巴液集聚在颈项部,使皮肤与其下方结缔组织之间半 透明组织增厚,有时淋巴管扩张形成颈水肿或颈部水囊瘤。 3.如何进行NT检查? 因为NT不是国家强制项目,这就需要孕妇了解NT检查的必要性,并主动接受NT扫描。 NT检查是应用超声波扫描,经超声检测。因此是在医院超声科完成的。 只要符合检查条件,就可以进行检测NT厚度。 4.NT检查的最佳时间? NT的变化与孕周密切相关,规定测量其厚度的时间也很严格。

*在孕11-13周+6天时间段内进行, *此时头臀长相当于45-84mm。 11~13周+ 98%~100%可测量NT的厚度,而14周则降至11%。 掌握检查时间,避免孕妇没有计划或错过做NT检查。 注意:这里所说的孕周是根据末次月经计算出来的孕周,而不是早期B超上根据胎儿发育 情况计算出来的孕周。 5.NT检查的必要性? 除外早期即出现的大的结构畸形。是早孕期的一项超声筛查项目,也可以称的上是一次畸形小排查。 颈项透明层越厚,胎儿异常的概率越大。 孕期检查中,做胎儿颈项透明层(NT)的检测是很有必要,是排除胎儿异常的 第一步。 6.NT检查的误区 有些人认为NT检查就能检查出所有的畸形胎儿,答案:不是。 NT检查是筛查 NT检查是筛查,是早期发现胎儿异常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厚度增加,只是发生胎儿异常的可能性也增加。NT增厚越明显,胎儿异常机会就越高,异常程度也越严重。 NT值正常,亦不能说明没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约80%--90%的NT异常胎儿是一过性病变,即如果胎儿没有任何染色体或心脏等问题,即便NT增厚也不代表任何问题。 NT增厚仅仅提示了需要进行下一步检查。 当孕早期NT异常,应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进行相关染色体检查等,对染色体核 型正常者,还需要密切追踪观察,排除有无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及其他结构异常。具体相关检查需到产前诊断门诊就诊咨询。 多种文献报道,NT厚度>3mm时,90%为正常胎儿,10%为异常胎儿;>6mm,90%为异常胎儿。也有数据说明就算NT增厚大于6mm时也有少部分胎儿是正常的。

超声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超聲检查具有安全、直观和非介入性等优势,随着超声产前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孕11~13+6 w对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进行检测已成为早孕期筛查胎儿畸形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染色体异常和心脏结构异常的胎儿筛查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现就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标签:胎儿颈项透明层;超声检查;产前诊断 出生缺陷是目前导致婴幼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超声产前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产科领域对胎儿形态结构的检查也越来越细致和全面。由于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方便快捷,使它成为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率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在孕早期发现胎儿严重的结构异常,及早终止妊娠,就可避免孕妇在中晚期进行引产而造成的创伤和痛苦。因此,在孕11~13+6 w对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进行超声检查测量,已经逐渐得到临床医师、孕产妇及家属的认知和重视,并且在很多国家已将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查列入常规产前超声检查项目。 1 NT概述 颈项透明层是指胎儿颈背部的皮肤层与筋膜层之间软组织的最大厚度,反映的是胎儿皮下组织内淋巴液体的积聚情况,反映在声像图上,即为胎儿颈后皮下组织内的无回声区。1992年,Nicolaides等首次发现NT增厚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联系[1],并提出用“颈项透明层”这一名称来描述胎儿颈后皮下的无回声区,不论胎儿颈后皮下的积水有无分隔、是否局限于颈部,均一律使用“透明层”一词。这是早孕期特别是早孕晚期所有胎儿均会出现的一种超声征象。胎儿淋巴系统在妊娠14 w前尚未发育健全,在颈部淋巴管和颈静脉窦相通,少量淋巴液在胎儿颈部淋巴管内聚集,出现短暂的回流障碍,形成透明层,14 w后,胎儿淋巴系统发育完全,透明层随着聚积的淋巴液引流入颈内静脉而消失。对孕早期NT增厚的孕妇,可在孕16~24 w继续监测胎儿颈项软组织(nuchal skinfold,NF)的厚度。研究发现,NT增厚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畸形、宫内生长受限、死胎以及多种异常综合征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在孕11~13+6 w对胎儿进行NT测量和结合其他超声标志物如心脏点状强回声、肠管回声增强、单脐动脉、肱骨股骨偏短、肾盂轻度扩张、脑室轻度扩张、脉络丛囊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全、骨盆角度增大等进行观察[2],能掌握重要的遗传信息,发现胎儿严重的结构异常。 2 NT增厚形成机制 2.1淋巴管排泄功能失常由于颈部淋巴管和颈静脉窦连接发育迟缓或原发性淋巴管异常增生扩张,导致颈内淋巴囊扩张,甚至到妊娠中期形成淋巴水囊瘤。对患有Turner综合征的胎儿颈部皮肤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其上皮层的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