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非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非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由于是非极性的,不能与水混溶,所以必须先使其形成一种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才能通过小肠微绒毛将其吸收。上述过程可概括为: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机体内部都有上述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却存在差异。

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胃脂肪酶和幼小动物口腔的脂肪酶对正常饲粮脂类的消化作用甚小。猪胃脂肪酶仅对短、中链脂肪酸组成的脂类有一定消化作用。幼小动物在胰液和胆汁分泌机能尚未发育健全以前,口腔内的脂肪酶对奶脂具有较好的消化作用,但随年龄增加,此酶分泌减少。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逆流进胃中的胰脂酶有一定程度消化作用。

饲粮脂类进入十二指肠后与大量胰液和胆汁混合,胆汁在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肠蠕动影响下,脂类乳化便于与胰脂酶在油—水交界面上充分接触。在胰脂酶作用下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磷脂由磷脂酶水解成溶血性卵磷脂。胆固醇酯由胆固醇酯水解酶水解成胆固醇和脂肪酸。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酸均具有极性和非极性基团,三者可聚合在一起形成水溶性的适于吸收的混合乳糜微粒(mixed micellae)。混合微粒既有极性基团又有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向外排列与水紧密接触,非极性基团向内。混合微粒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内部的非极性的脂质部分可携带大量的非极性化合物如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否则这些物质不能被吸收。

2.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

饲粮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类似。不饱和脂肪酸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下可变成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变成胆酸。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十二指肠内形成的混合微粒直径仅为50-100埃,可携带脂类的消化产物到达小肠粘膜细胞供吸收。?当混合乳糜微粒与肠绒毛膜接触时即破裂,所释放出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胆盐也被释放出来。脂类水解产物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一般来说,脂类水解产物进入吸收细胞是一个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吸收细胞后,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实际上从肠道吸收脂肪的过程也消耗了能量,只有短链或中等链长的脂肪酸吸收后直接经门静脉血转运而不耗能。猪禽吸收消化脂类的主要部位是空肠。

胆盐吸收的情况各异。猪等哺乳动物主要在回肠以主动方式吸收,能溶于细胞膜中脂类的未分解胆酸在空肠以被动方式吸收,禽整个小肠都能主动吸收胆盐,但回肠吸收相对较少。各种动物吸收的胆汁,经门脉血到肝脏再分泌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循环。

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吸收的长链脂肪酸(碳原子数在12个以上)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中、短链脂肪酸则可直接进入门脉血液。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外被一层蛋白质膜,这些外被蛋白质膜的脂质小滴称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s),主要由甘油三酯和少量的磷脂、胆固醇酯和蛋白质构成。乳糜微粒经胞饮作用的逆过程逸出粘膜细胞,通过细胞间隙进入乳糜管。乳糜管与淋巴系统相通,经胸导管将乳糜微粒输送入血。哺乳动物通过上述方式将大多数长链脂肪酸吸收入血。在肠粘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重新合成的过程,禽类与哺乳动物相似。

消化和吸收练习题免费版

消化和吸收 一、填空题 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 2.消化系统由和组成。 3.消化道有、、、、、、组成。 4.消化腺有。 是最大的消化腺。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消 化道内壁的消化腺有, 5. 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6.能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 能初步消化。肠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7.食物中的水,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8. 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被口腔中的分解成,麦芽糖 最终被小肠分解成。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但是也只能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最终脂肪在小肠里变成和。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消化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A 小肠长约5—6米 B 粘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内有肠腺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3.下列中哪项不是物理性消化() A 牙齿咀嚼 B 舌的搅拌 C 胃肠蠕动 D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4.下列食物中,不需经消化就能被直接吸收的有机物是() A 淀粉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维生素D 5. 下列物质在消化道内不能被直接吸收的是() A 维生素 B 氨基酸 C 含钙的无机盐 D 麦芽糖 6.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A.牙齿咀嚼的缘故B.舌搅拌的缘故 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 7. 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 1 唾液腺 2 胃腺 3 肝脏 4 肠腺 5 胰腺 A 1 2 4 B 2 4 5 C 3 4 5 D 1 3 5 8.下列哪种消化液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不起作用?() A.唾液 B.胃液C.胰液D.肠液 9.下列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的是() A 唾液 B 胃液 C 胰液 D胆汁 10. 关于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脂肪开始消化开始于小肠 B 肝脏功能不好会影响对脂肪的消化 C 脂肪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D 消化脂肪的脂肪酶是肠腺和肝脏分泌 11.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入37℃的温水中,一段时

脂类消化、吸收和转运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第一节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一、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肠中)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 80-90% 还有少量的磷脂 6-10% 胆固醇 2-3% 胃的食物糜(酸性)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肠促胰液肽的分泌,引起胰脏分泌HCO-3 至小肠(碱性)。脂肪间接刺激胆汁及胰液的分泌。胆汁酸盐使脂类乳化,分散成小微团,在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作用下水解。 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 ① 三脂酰甘油脂肪酶(水解三酰甘油的C1、C3酯键,生成2-单酰甘油和两个游离的脂肪酸。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要在小肠中激活) ②磷脂酶A2(水解磷脂,产生溶血磷酸和脂肪酸) ③胆固醇脂酶(水解胆固醇脂,产生胆固醇和脂肪酸) ④辅脂酶(Colipase)(它和胆汁共同激活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 2、脂类的吸收 脂类的消化产物,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可与胆汁酸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20nm),这种微团极性增大,易于穿过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粘膜的拄状表面细胞吸收。被吸收的脂类,在柱状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结合上蛋白质、磷酯、胆固醇,形成乳糜微粒(CM),经胞吐排至细胞外,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小分子脂肪酸水溶性较高,可不经过淋巴系统,直接进入门静脉血液中。 二、脂类转运和脂蛋白的作用 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脂在体内由脂蛋白转运。 脂蛋白:是由疏水脂类为核心、围绕着极性脂类及载脂蛋白组成的复合体,是脂类物质的转运形式。 载脂蛋白:(已发现18种,主要的有7种)在肝脏及小肠中合成,分泌至胞外,可使疏水脂类增溶,并且具有信号识别、调控及转移功能,

能将脂类运至特定的靶细胞中。 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P151表15-1各种脂蛋白的组成、理化性质、生理功能 三、贮脂的动用 皮下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产生脂肪酸,经血浆白蛋白运输至各组织细胞中。 血浆白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50%,是脂肪酸运输蛋白,血浆白蛋白既可运输脂肪酸,又可解除脂肪酸对红细胞膜的破坏。 贮脂的降解受激素调节。 促进: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抑制:胰岛素 植物种子发芽时,脂肪酶活性升高,能利用脂肪的微生物也能产生脂肪酶。 第二节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水解 甘油三酯的水解由脂肪酶催化。 组织中有三种脂肪酶,逐步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脂肪酸。 这三种酶是: 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限速酶) 甘油二酯脂肪酶 甘油单酯脂肪酶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都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浓度升高,促使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活化,后者使无活性的脂肪酶磷酸化,转变成有活性的脂肪酶,加速脂解作用。 胰岛素、前列腺素E1作用相反,可抗脂解。 油料种子萌发早期,脂肪酶活性急剧增高,脂肪迅速水解。 二、甘油代谢 在脂肪细胞中,没有甘油激酶,无法利用脂解产生的甘油。甘油进入血液,转运至肝脏后才能被甘油激酶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再经磷

第1节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第九章脂代谢 脂类的生理功能 a. 生物膜的骨架成分磷脂、糖脂 b. 能量贮存形式甘油三酯 c. 参与信号识别、免疫糖脂 d. 激素、维生素的前体固醇类激素,维生素D、A、K、E e. 生物体表保温防护 脂肪贮存量大,热值高,39KJ。 70kg人体,贮存的脂肪可产生:2008320kJ 蛋白质105000kJ 糖原2520kJ Glc 168kJ 脂肪的热值:1g脂肪产生的热量,是等量蛋白质或糖的2.3倍。 第一节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一、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肠中)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80-90% 还有少量的磷脂6-10% 胆固醇2-3% 胃的食物糜(酸性)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肠促胰液肽的分泌,引起胰脏分泌HCO-3至小肠(碱性)。脂肪间接刺激胆汁及胰液的分泌。胆汁酸盐使脂类乳化,分散成小微团,在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作用下水解。 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 ①三脂酰甘油脂肪酶(水解三酰甘油的C1、C3酯键,生成2-单酰甘油和两个游离的脂肪酸。胰脏分泌 的脂肪酶原要在小肠中激活) ②磷脂酶A2(水解磷脂,产生溶血磷酸和脂肪酸) ③胆固醇脂酶(水解胆固醇脂,产生胆固醇和脂肪酸) ④辅脂酶(Colipase)(它和胆汁共同激活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 2、脂类的吸收 脂类的消化产物,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可与胆汁酸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20nm),这种微团极性增大,易于穿过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粘膜的拄状表面细胞吸收。被吸收的脂类,在

柱状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结合上蛋白质、磷酯、胆固醇,形成乳糜微粒(CM),经胞吐排至细胞外,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小分子脂肪酸水溶性较高,可不经过淋巴系统,直接进入门静脉血液中。 二、脂类转运和脂蛋白的作用 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脂在体内由脂蛋白转运。 脂蛋白:是由疏水脂类为核心、围绕着极性脂类及载脂蛋白组成的复合体,是脂类物质的转运形式。 载脂蛋白:(已发现18种,主要的有7种)在肝脏及小肠中合成,分泌至胞外,可使疏水脂类增溶,并且具有信号识别、调控及转移功能,能将脂类运至特定的靶细胞中。 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P151表15-1各种脂蛋白的组成、理化性质、生理功能 三、贮脂的动用 皮下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产生脂肪酸,经血浆白蛋白运输至各组织细胞中。 血浆白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50%,是脂肪酸运输蛋白,血浆白蛋白既可运输脂肪酸,又可解除脂肪酸对红细胞膜的破坏。 贮脂的降解受激素调节。 促进: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抑制:胰岛素 植物种子发芽时,脂肪酶活性升高,能利用脂肪的微生物也能产生脂肪酶。 第二节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水解 甘油三酯的水解由脂肪酶催化。 组织中有三种脂肪酶,逐步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脂肪酸。 这三种酶是: 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限速酶) 甘油二酯脂肪酶 甘油单酯脂肪酶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都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浓度升高,促使依赖cAMP 的蛋白激酶活化,后者使无活性的脂肪酶磷酸化,转变成有活性的脂肪酶,加速脂解作用。 胰岛素、前列腺素E1作用相反,可抗脂解。 油料种子萌发早期,脂肪酶活性急剧增高,脂肪迅速水解。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答案)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答案) 一、填空 1、主动运输维生素D 可溶性沉淀 2、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3、有机成分Fe 4、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5、低于低于 6、糖蛋白 7、消化道消化腺 8、小肠 9、十二指肠回肠 10、水苏糖 二、选择 BDCBB CDACB 三、名词解释 1、消化:食品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 2、吸收:食品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 (一)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食物通过的管道,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 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直肠)及肛门。全场8-10m。 2、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包括胃腺和小肠腺(存在于消化道的管壁内,分泌液直接进 入消化道),唾液腺、胰腺、肝(存在于消化道外,经专门的腺导管将消化液送入消 化道)。 (二)消化道活动特点。 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富于伸展性,能适应需要做很大的伸展,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2-3倍。

3、有一定的紧张性。 4、进行节律性运动。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的刺激比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排空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 (一)试论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主要场所是小肠。 (1)主要参与的酶: ①唾液α-淀粉酶:仅对α-1,4糖苷键具有专一性;②胰液α-淀粉酶, ③α-糊精酶:将α-糊精分子中的1,6-糖苷键及1,4-糖苷键水解,生成葡萄糖。α-糊精 酶、蔗糖酶具有催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的作用,其中α-糊精酶的活力最强, 约占50%, (2)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①大都及豆制品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棉子糖为三碳糖,半乳糖与蔗糖的葡萄糖基以α-1, 6相连;水苏糖为四碳糖,在棉子糖的半乳糖基一侧再连一个半乳糖。人体没有α -D-半乳糖苷酶,它们不能被消化吸收,滞留于肠道并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发酵、 产气,“胀气因素”由此而来。豆腐乳中的根霉可分解并除去它们。 ②纤维素、半纤维素:为膳食纤维,人体消化道内没有β-1,4-糖苷键水解酶。 ③魔芋粉中的魔芋甘露聚糖:主要是以β-1,4-糖苷键结合,分枝中有β-1,3-糖苷键结合。 由甘露糖和葡萄糖聚合而成,比例为2:1或3:2。 ④琼脂、果胶及其它植物胶、海藻胶等同类多糖类物质。 ⑤部分多糖如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真菌多糖等。 2、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几乎完全在小肠,且以单糖形式被吸收,以葡萄糖为主,少量为半乳糖和果糖。 (1)吸收速度:D-半乳糖(110)>D-葡萄糖(100)>D-果糖(70)>木糖醇(36)>山梨醇(29) (2)吸收方式: ①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质,耗能,逆浓度梯度,速度很快。葡萄糖和半乳糖。 ②单纯扩散:物质由高浓度区经细胞膜扩散和渗透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相对较慢。戊糖和多元醇。 ③易化扩散:在微绒毛载体的帮助下使达到扩散平衡的速度加快,不耗能,吸收速度比单纯扩散快。果糖。

脂类代谢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脂类的消化主要

第九单元脂类代谢 一、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一)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肠中) 胃的食物糜(酸性)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肠促胰液肽的分泌,引起胰脏分泌HCO-3 至小肠(碱性)。脂肪间接刺激胆汁及胰液的分泌。胆汁酸盐使脂类乳化,分散成小微团,在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作用下水解。 (二)脂类的吸收 脂类的消化产物,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可与胆汁酸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20nm),这种微团极性增大,易于穿过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粘膜的拄状表面细胞吸收。被吸收的脂类,在柱状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结合上蛋白质、磷酯、胆固醇,形成乳糜微粒(CM),经胞吐排至细胞外,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小分子脂肪酸水溶性较高,可不经过淋巴系统,直接进入门静脉血液中。 (三)脂类转运和脂蛋白的作用 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脂在体内由脂蛋白转运。脂蛋白是由疏水脂类为核心、围绕着极性脂类及载脂蛋白组成的复合体,是脂类物质的转运形式。 载脂蛋白(已发现18种,主要的有7种):在肝脏及小肠中合成分泌至胞外,可使疏水脂类增溶,并且具有信号识别、调控及转移功能,能将脂类运至特定的靶细胞中。(四)贮脂的动用 皮下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产生脂肪酸,经血浆白蛋白运输至各组织细胞中。 血浆白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50%,是脂肪酸运输蛋白,血浆白蛋白既可运输脂肪酸,又可解除脂肪酸对红细胞膜的破坏。 贮脂的降解受激素调节。促进: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胰岛素;植物种子发芽时,脂肪酶活性升高,能利用脂肪的微生物也能产生脂肪酶。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水解 甘油三酯的水解由脂肪酶催化。组织中有三种脂肪酶,逐步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脂肪酸。这三种酶是: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限速酶);甘油二酯脂肪酶;甘油单酯脂肪酶。

第十章脂类代谢

第十章脂类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类脂 A. 三酰甘油 B. 卵磷脂 C. 糖脂 D. 胆固醇 E. 脑磷脂 2.下列生化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 A. 脂肪酸合成 B. 脂肪酸 -氧化 C. 三酰甘油合成 D. 甘油磷脂合成 E. 胆固醇合成 3. 三酰甘油的主要功能是 A. 是构成生物膜的成分 B. 是体液的主要成分 C. 储能供能 D. 是构成神经组织的成分 E. 是遗传物质 4.下列哪种化合物不是血脂的主要成分 A. 三酰甘油 B. 磷脂 C. 游离脂肪酸 D. 糖脂 E. 胆固醇 5. 下列哪种物质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无关 A. 胆汁酸盐 B. 胰脂酶 C. 胆固醇酯酶 D. 脂蛋白脂酶 E. 磷脂酶 6.下列有关类脂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体内理想的供能和储能物质 B. 保持体温 C. 保护和固定重要脏器 D. 是构成机体各种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E. 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运输和储存 7. 血浆中脂类物质的运输形式是 A. 球蛋白 B. 脂蛋白 C. 糖蛋白 D. 核蛋白 E. 血红蛋白 8.催化体内储存的三酰甘油水解的脂肪酶是 A.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B. 脂蛋白脂肪酶

C. 肝脂肪酶 D. 胰脂酶 E. 磷脂酶 9. 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有 A. 肾上腺素 B. 胰高血糖素 C. 生长素 D. 去甲肾上腺素 E. 以上都是 10.下列具有抗脂解作用的激素是 A. 肾上腺素 B. 胰高血糖素 C. 生长素 D. 胰岛素 E. 去甲肾上腺素 11.下列属于必需脂肪酸的是 A. 软脂酸 B. 油酸 C. 亚油酸 D. 二十碳脂肪酸 E. 硬脂酸 12.同量的下列物质在体内经彻底氧化后,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A. 葡萄糖 B. 糖原 C. 蛋白质 D. 脂肪 E. 胆固醇 13. 乳糜微粒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 A. 磷脂 B. 胆固醇 C. 蛋白质 D. 三酰甘油 E. 游离脂肪酸 14.脂肪酸在血中运输的方式是 A. 直接由血液运输 B. 与清蛋白结合运输 C. 与α-球蛋白结合运输 D. 与β-球蛋白结合运输 E. 与载脂蛋白结合运输 15. 血脂的去路不包括 A. 氧化分解供能 B. 转化为胆色素 C. 进入脂库储存 D. 构成生物膜 E. 转变成其它物质 16. 下列哪一种酶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

食品营养学-练习题-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一、填空 1、钙的吸收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并需要维生素D的存在。钙盐大多在可溶性状态,且在不被肠腔中任何其它物质沉淀的情况下被吸收。 2、营养素的吸收方式有三种,主动转运方式需要载体蛋白质,是一个耗能过程,并且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单纯扩散方式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慢;易化扩散方式是在微绒毛的载体帮助下完成,速度加快,但不消耗能量。 3、多数矿物质结合在食品的有机成分上,例如乳酪蛋白中的钙结合在磷酸根上;Fe 存在于血红蛋白之中;许多微量元素存在于酶内。 5、各类食物的血糖指数一般是粗粮的低于细粮,复合碳水化合物低于精制糖。 6、胃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7、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8、淀粉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9、小肠的构成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0、大豆及豆类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棉籽糖和水苏糖。 二、选择 1、胃酸由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 A.硫酸 B.盐酸 C.醋酸 D.鞣质酸 2、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液体。 A.酸性 B.弱酸性 C.碱性 D.弱碱性 3、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 A.消化食物 B.吸收营养素 C.吸收水分 D.消化食物残渣 4、食物中的营养素在消化道内并非100%吸收,一般混合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吸收率依次为。 A. 96%,92%,98% B. 98%,95%,92% C. 98%,92%,95% D. 95%,98%,92% 5、消化道的特点有兴奋性、收缩。 A.低、快速 B.低、缓慢 C.高、快速 D.高、缓慢 6、淀粉的消化从开始。 A.胃 B.小肠 C.口腔 D.食管 7、纤维素是由β-葡萄糖通过连接组成的多糖。 A. α-1,6-糖苷键 B. β-1,6-糖苷键 C. α-1,4-糖苷键 D.β-1,4-糖苷键 8、钾离子的净吸收可能随同的吸收被动进行。 A.水 B.钠 C.氯 D.铁 9、是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主要部位。 A.大肠 B.胃 C.小肠 D.口腔 10、胰酶水解蛋白质所得的产物中仅为氨基酸,其余为寡肽。 A.2/3 B.1/3 C.1/4 D.3/4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脂类由于是非极性的,必须先使其形成一种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才能通过小肠微绒毛将其吸收。上述过程可概括为: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都有上述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却存在差异。 非反刍动物:脂类进入十二指肠后,经胆汁乳化后,被胰脂酶水解为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酸聚合形成水溶性的适于吸收的乳糜微粒,该物质与肠绒毛接触时即破裂,所释放出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在肠粘膜细胞中,吸收的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进一步形成乳糜微粒,通过乳糜管与淋巴系统相通,最后经胸导管输送入血。中、短链脂肪酸可直接进入门脉血液。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类似。 反刍动物: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其结果是脂类的质和量发生明显变化。1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微生物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2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3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4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其余脂类消化产物进入回肠后都能被吸收。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微生物脂类和未消化饲料脂类组成。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所以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中形成的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和胆酸构成。其中链长小于或等于14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可不形成混合乳糜微粒而直接吸收。空肠前段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中、后段空肠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其他脂肪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此外由于反刍动物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其粘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 血中脂类主要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非反刍动物: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消化、吸收,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后段消化、吸收。总的来讲,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为辅,主要部位在小肠。马、兔则是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 含唾液淀粉酶的动物可在口腔对淀粉初步消化,胃内酸性环境可酸解部分淀粉和半纤维素。十二指肠是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营养性多肽经胰液、肠液消化酶作用变为二糖,然后由肠粘膜产生二糖酶彻底分解为单糖而吸收。 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性多糖为主,通过微生物降解,主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挥发性脂肪酸通过肠壁扩散进入体内,而其余气体经肛门排出。 反刍动物:总的来看,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以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消化部位以瘤胃为主,小肠、盲肠和结肠为辅。前胃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实际上是微生物消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不断产生纤维分解酶分解粗纤维的一个连续循环过程。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大部分通过瘤胃壁扩散进入血液,少部分经皱胃和重瓣胃壁吸收,经小肠吸收的很少。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消化起始于胃。首先盐酸使之变性,接着在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内切酶的作用下,蛋白质降解为含氨基酸数目不等的各种多肽。然后在小肠中,经羧基肽酶和氨基肽酶等外切酶的作用,进一步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寡肽。

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

瘤胃尚未发育成熟的反刍动物,脂类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同。 1.脂类在瘤胃的消化 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其结果是脂类的质和量发生明显变化: (1) 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微生物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减少。瘤胃是一个高度还原的环境,生物氢化是瘤胃脂肪消化的一个重要过程。饲粮中90%以上的含多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氢化,氢化作用必须在脂类水解释放出不饱和脂肪酸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氢化反应受细菌产生的酶催化。据研究,瘤胃发酵产生的氢大约14%用于微生物体内合成,特别是微生物脂肪合成和不饱和脂类氢化。 (2)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粗饲料和谷物中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半乳糖甘油酯和磷脂,主要的脂肪酸是C18:2和C18:3。C18:2和C18:3的生物氢化涉及一个同分异构反应,即将顺12-双键转化为反-11双键异构体,随后还原为反—11—C18:1,最终进一步还原为C18:0(硬脂酸)。C18:0是C18:1、C18:2和C18:3生物氢化后的主要产物,但瘤胃中产生的一些反式异构体随食糜进入小肠被吸收,结合到体脂和乳脂中。 (3)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小肠胰脂酶主要将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瘤胃微生物酶则主要将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后者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半乳糖甘油酯先被水解为半乳糖、脂肪酸和甘油,后者再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4)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瘤胃微生物可利用丙酸、戊酸等合成奇数碳原子链脂肪酸(如C15:0),也可利用异丁酸、异戊酸以及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的碳骨架合成支链脂肪酸。 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脂类逐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 2.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吸附在饲料颗粒表面的脂肪酸、微生物脂类以及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饲料脂类构成。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所以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成年反刍动物小肠中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及胆酸构成。链长小于或等于14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可不形成混合乳糜微粒而被直接吸收。混合乳糜微粒中的溶血性卵磷脂由来自胆汁和饲粮的磷脂在胰脂酶作用下形成,此外由于成年反刍动物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其粘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 由于反刍动物消化道对脂类的消化损失较小,加之微生物脂类的合成,所以进入十二指肠的脂肪酸总量可能大于摄入量。绵羊饲喂高精料饲粮,进入十二指肠的脂肪酸量是采食脂肪酸的104%。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其余脂类的消化产物,进入回肠后都能被吸收。呈酸性环境的空肠前段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中后段空肠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其它脂肪酸。溶血磷脂酰胆碱也在中、后段空肠被吸收,胰液分泌不足,磷脂酰胆碱可能在回肠积累。

非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由于是非极性的,不能与水混溶,所以必须先使其形成一种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才能通过小肠微绒毛将其吸收。上述过程可概括为: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机体内部都有上述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却存在差异。 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胃脂肪酶和幼小动物口腔的脂肪酶对正常饲粮脂类的消化作用甚小。猪胃脂肪酶仅对短、中链脂肪酸组成的脂类有一定消化作用。幼小动物在胰液和胆汁分泌机能尚未发育健全以前,口腔内的脂肪酶对奶脂具有较好的消化作用,但随年龄增加,此酶分泌减少。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逆流进胃中的胰脂酶有一定程度消化作用。 饲粮脂类进入十二指肠后与大量胰液和胆汁混合,胆汁在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肠蠕动影响下,脂类乳化便于与胰脂酶在油—水交界面上充分接触。在胰脂酶作用下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磷脂由磷脂酶水解成溶血性卵磷脂。胆固醇酯由胆固醇酯水解酶水解成胆固醇和脂肪酸。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酸均具有极性和非极性基团,三者可聚合在一起形成水溶性的适于吸收的混合乳糜微粒(mixed micellae)。混合微粒既有极性基团又有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向外排列与水紧密接触,非极性基团向内。混合微粒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内部的非极性的脂质部分可携带大量的非极性化合物如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否则这些物质不能被吸收。 2.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 饲粮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类似。不饱和脂肪酸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下可变成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变成胆酸。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十二指肠内形成的混合微粒直径仅为50-100埃,可携带脂类的消化产物到达小肠粘膜细胞供吸收。?当混合乳糜微粒与肠绒毛膜接触时即破裂,所释放出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胆盐也被释放出来。脂类水解产物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一般来说,脂类水解产物进入吸收细胞是一个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吸收细胞后,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实际上从肠道吸收脂肪的过程也消耗了能量,只有短链或中等链长的脂肪酸吸收后直接经门静脉血转运而不耗能。猪禽吸收消化脂类的主要部位是空肠。 胆盐吸收的情况各异。猪等哺乳动物主要在回肠以主动方式吸收,能溶于细胞膜中脂类的未分解胆酸在空肠以被动方式吸收,禽整个小肠都能主动吸收胆盐,但回肠吸收相对较少。各种动物吸收的胆汁,经门脉血到肝脏再分泌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循环。 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吸收的长链脂肪酸(碳原子数在12个以上)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中、短链脂肪酸则可直接进入门脉血液。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外被一层蛋白质膜,这些外被蛋白质膜的脂质小滴称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s),主要由甘油三酯和少量的磷脂、胆固醇酯和蛋白质构成。乳糜微粒经胞饮作用的逆过程逸出粘膜细胞,通过细胞间隙进入乳糜管。乳糜管与淋巴系统相通,经胸导管将乳糜微粒输送入血。哺乳动物通过上述方式将大多数长链脂肪酸吸收入血。在肠粘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重新合成的过程,禽类与哺乳动物相似。

食品营养学试题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食品营养学试题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作者:————————————————————————————————日期: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一、填空 1、钙的吸收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并需要维生素D的存在。钙盐大多在可溶性状态,且在不被肠腔中任何其它物质沉淀的情况下被吸收。 2、营养素的吸收方式有三种,主动转运方式需要载体蛋白质,是一个耗能过程,并且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单纯扩散方式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慢;易化扩散方式是在微绒毛的载体帮助下完成,速度加快,但不消耗能量。 3、多数矿物质结合在食品的有机成分上,例如乳酪蛋白中的钙结合在磷酸根上;Fe 存在于血红蛋白之中;许多微量元素存在于酶内。 4、氨基酸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空肠,在回肠末端已基本完成。 5、各类食物的血糖指数一般是粗粮的低于细粮,复合碳水化合物低于精制糖。 6、胃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7、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8、淀粉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9、小肠的构成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0、大豆及豆类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棉籽糖和水苏糖。 二、选择 1、胃酸由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 A.硫酸 B.盐酸 C.醋酸 D.鞣质酸 2、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液体。 A.酸性 B.弱酸性 C.碱性 D.弱碱性 3、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 A.消化食物 B.吸收营养素 C.吸收水分 D.消化食物残渣 4、食物中的营养素在消化道内并非100%吸收,一般混合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吸收率依次为。 A. 96%,92%,98% B. 98%,95%,92% C. 98%,92%,95% D. 95%,98%,92% 5、消化道的特点有兴奋性、收缩。 A.低、快速 B.低、缓慢 C.高、快速 D.高、缓慢 6、淀粉的消化从开始。 A.胃 B.小肠 C.口腔 D.食管 7、纤维素是由β-葡萄糖通过连接组成的多糖。 A. α-1,6-糖苷键 B. β-1,6-糖苷键 C. α-1,4-糖苷键 D.β-1,4-糖苷键 8、钾离子的净吸收可能随同的吸收被动进行。 A.水 B.钠 C.氯 D.铁 9、是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主要部位。 A.大肠 B.胃 C.小肠 D.口腔 10、胰酶水解蛋白质所得的产物中仅为氨基酸,其余为寡肽。 A.2/3 B.1/3 C.1/4 D.3/4

脂肪消化吸收方法

脂肪消化吸收方法 有很多人喜欢吃一些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但是长期下来又有点承受不了,脂肪高的食物吃太多的话身体肥胖不说,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吃脂肪含量太高了也有可能会引起腹胀或者是便秘的症状,脂肪食物太高了也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很困扰,吃了不消化就必须要想办法来改善,那么脂肪消化吸收方法有哪些?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在小肠,消化与吸收比较特殊。由于脂肪不溶于水,而体内的酶促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所以脂肪必须先乳化才能进行消化。来自胆囊的胆盐在脂肪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它首先是净化脂肪,并减少它的表面张力,然后使脂肪乳化成非常细小的乳化微粒。 胰液含有脂肪酶,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分解的产物是甘油二酸酯、甘油一酸酯、脂肪酸和甘油。低于12个碳原子的短链脂肪酸直接被小肠粘膜内壁吸收。长链脂肪酸再被酯化成甘油三酯,与胆固醇、脂蛋白、磷脂结合,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系统,最后进入血液,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在所有食物的脂类中只有牛奶的脂类是富含短链脂肪酸的,而长链脂肪酸都要通过淋巴系统运输。 长链脂肪酸的吸收是在小肠中穿过肠粘膜进入到肠粘膜的末端淋巴管,重新与在淋巴管中的甘油进行脂化,发生甘油三酯的再合成作用,这些乳糜微粒通过淋巴胸导管和辅助通路,主要在

左侧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交汇处进入血液。在体温下呈液态的脂类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而那些熔点超过体温的很多脂类则很难消化吸收。因此,在37度时仍然是固体的一些动物脂肪人.体很难吸收。 如果自己喜欢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那么就一定要在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下才可以吃,因为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是很容易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吃了之后很容易患上胆固醇等疾病,高血压疾病患者有一定不能吃脂肪高的食物。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1、胆汁(碱性)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张,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内,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胆盐因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因此,胆盐便成了不溶于水的脂肪水解产物到达肠粘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对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3、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 D、E、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4、胆汁在十二指肠中还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胆盐在小肠内吸收后还是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一个体液因素。 所以肝功能衰减,会导致胆汁分泌减少。胆汁分泌减少,会有两个影响,一是不能中和胃酸,导致十二指肠酸液反流;其二,降低了对脂肪的分解作用,导致肥胖,脂肪肝。所以肝脏会阳气日益衰减,而阴气日益增加。 所谓的肝气郁血滞,就是肝的阳气不足,阴血阻滞不行。因为气行则血行,气不统血,则气滞而血必郁。 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肝如何主导疏泄呢?就是通过分泌胆汁来血液的有害物质得以分解,将身体内的酸性物质得到降解。血液呈中性的,血液酸化,则身体阴气炽盛;血液碱化,则身体阳气足。其完全靠肝

胆的代谢和降解作用来调节。血液酸性化过度,则血液自身会消耗大量氧气,而供给全身的氧气和阳气即会减少。所以胃酸、反逆、胃灼热、胃痛等问题,都是由于肝的功能减退所致。肥胖,脂肪增多,也是一样的道理。 肝与胆的关系 一、肝的生理病理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阳气不能升发,关键是肝郁所致。)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阳气升发受阻,则阳不驭阴,气不统血,导致阴气上冲,湿浊阻滞,湿浊不化,供氧不足,则出现头脑昏沉、耳鸣目胀(脑部供养不足,脑内压力增加所致),面红目赤(血有余而气不足),烦躁易怒(阳不驭阴)等。严重的会导致鼻子出血,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卒然昏厥的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会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其实还是肝功能下降导致胆汁分泌减少,十二指肠酸液反逆所致。)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