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丛封闭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对临床效果、上肢

合集下载

18140361_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双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18140361_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双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heb
l
o
ck.
[
]
;
;
;
Ke
r
d
s ne
r
veb
l
o
ck b
r
a
ch
i
a
lp
l
exus c
o
r
a
co
i
d dua
l
i
n
e
c
t
i
on
j
ywo
臂丛神经阻滞 在 上 肢 手 术 中 有 着 广 泛 的 应 用。
臂丛阻滞的穿刺入路比较多,有肌间沟入路、锁骨上
物,
S 组单点注射药 物。2 组 性 别、年 龄、体 重、手 术
5)
0.
933
腕关节
4(
10.
0)
4(
10.
0)
0.
817
(
n=40)
手术时间

17(
42.
5)
13(
32.
5)
(
x
±s,
mi
n)
141.
5±57.
2
145.
0±60.
6
0.
266
0.
791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平卧位,连接
调整穿刺针进针方 向 和 深 度,并 逐 渐 减 小 刺 激 电 流
监护仪,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通
s
t
he
s
i
o
l
ogy,t
heFi
r
s
tHo
spi
t
a
lof Qi
nhuangdao,Hebe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3-11T01:08:06.2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0月10期作者:杨露黎继森黄慧聪杨惠茹范绍润[导读]杨露黎继森黄慧聪杨惠茹范绍润(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接受等量生理盐水泵注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右美托咪定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

记录两组麻醉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与镇静、镇痛评分,对比分析联合麻醉的应用价值。

结果: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镇静与镇痛评分优于对照组。

结论:观察组麻醉安全有效,可有效缩短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显著发挥镇静作用,提高了麻醉质量。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臂丛神经阻滞;上肢骨折手术上肢骨折患者伴有强烈的疼痛,其情绪紧张,故术中采取有效的基础麻醉是确保手术安全、提高麻醉质量的关键。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骨折手术常用麻醉方式,属于一种局部麻醉,其操作简单,麻醉效果较优,且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较小[1]。

臂丛神经为混合神经,临床麻醉中可出现阻滞不全,尤其是在清醒状态下,患者情绪波动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右美托咪定是麻醉镇静的常用辅助基础麻醉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焦虑、镇静作用,且其起效时间较大,持续时间长、临床镇静与镇痛效果好等優势,无呼吸抑制作用,临床应用广泛[2]。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干预的使用应用价值,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5.62±3.62)岁。

14576468_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14576468_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㊃论 著㊃[收稿日期]2016-12-05;[修回日期]2017-01-06[作者简介]何文胜(1986-),男,湖北黄冈人,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医师,医学博士研究生,从事临床麻醉学研究㊂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何文胜1,祖玲洁2,杨晓春1,孙海军1,吴振宇1(1.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麻醉科,河北秦皇岛066000;2.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科,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㊂方法80例A S A 分级为Ⅰ~Ⅱ级,拟行上肢肘关节㊁前臂㊁腕关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喙突旁入路组(A 组)和腋入路组(B 组),每组40例㊂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臂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喙突旁入路和腋入路㊂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40m L ㊂注射药物完毕后每隔5m i n 测试臂丛在前臂终末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和运动阻滞情况,并记录操作时间㊁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㊂结果2组手术持续时间和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A 组正中神经㊁肌皮神经和总体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 组(P <0.05);2组尺神经㊁桡神经㊁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A 组正中神经㊁总体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 组(P <0.05);2组尺神经和桡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A 组阻滞成功率高于B 组(P <0.05),止血带疼痛发生率低于B 组((P <0.05))㊂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起效时间快,阻滞效果好;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意义㊂[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臂丛;上肢;外科手术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7-3205.2017.08.016 [中图分类号] R 61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3205(2017)08-0933-04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b s e r v a t i o no f n e r v e s t i m u l a t o r g u i d e d c o r a c o i da p p r o a c hn e x t t o t h eb r ac h i a l p l e x u s b l o c k i nu p p e r e x t r e m i t y s u r g e r yH E W e n -s h e n g 1,Z U L i n g -j i e 2,Y A N G X i a o -c h u n 1,S U N H a i -j u n 1,WUZ h e n -yu 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A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 ,t h eF i r s tH o s p i t a l o f Q i n h u a n g d a oC i t y ,H e b e iP r o v i n c e ,Q i n h u a n gd a o 066000,C h i n a ;2.De p a r t m e n t of F a m i l y P l a n n i ng ,M a t e r n a l a n dChi l d H e a l t hC a r eH o s p i t a l o fQ i n h u a n g d a oC i t y ,H e b e iP r o v i n c e ,Q i n h u a n gd a o 066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o b s e r v et h ec l i n i c a lef f e c to fc o r a c o i da p p r o a c hb r a c h i a l p l e x u s b l o c k f o ru p p e re x t r e m i t y s u rg e r y b y u s i n g an e r v es t i m u l a t o r .M e th o d s Ei g h t yp a t i e n t sA S A c l a s s Ⅰ-Ⅱs c h e d u l e d f o r s u r g e r y i ne l b o w ,f o r e a r m ,w r i s to rh a n dw e r e r a n d o m l y d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g r o u p :c o r a c o i d a p p r o a c h g r o u p (g r o u p A )a n d a x i l l a r y a p p r o a c h g r o u p (g r o u p B ),40p a t i e n t s i ne a c h g r o u p .A l l c a s e s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c o r a c o i d a p p r o a c ho r a x i l l a r y b r a c h i a l p l e x u s b l o c ku s i n g an e r v e s t i m u l a t o r .40m L0.375%r o p i v a c a i n ew a s i n j e c t e da f t e r s u c c e s s f u l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S e n s o r y b l o c ka n d m o t o rb l o c k w a se v a l u a t e de v e r y 5m i n u t e sa f t e rt h ee n do f i n j e c t i o no ft h el o c a l a n e s t h e t i c .T h e p r o c e s s i n g t i m er e q u i r e dt oc o m p l e t et h eb l o c k ㊁s u c c e s sr a t ea n dc o m pl i c a t i o n s w e r e a l s o t a n k e dn o t e s .R e s u l t s T h e r ew a s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t w o g r o u ps i n d u r a t i o no f o p e r a t i o n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 t i m e f o rb l o c k (P >0.05).T h eo n s e t t i m eo f s e n s o r y bl o c k f o rm e d i a nn e r v e ,m u s c u l o c u t a n e o u sn e r v ea n do n s e t t i m eo f g l o b a l s e n s o r y b l o c ki n g r o u p A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s h o r t e r t h a nt h a t i n g r o u p B (P <0.05).T h eo n s e t t i m eo f s e n s o r y b l o c kf o r u l n a rn e r v e ,r a d i a ln e r v ea n d m e d i a la n t e b r a c h i a lc u t a n e o u sn e r v ei nt h et w o g r o u psh a dn o ㊃339㊃第38卷第8期2017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38 N o .8A u g. 2017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P>0.05).T h eo n s e t t i m eo fm o t o rb l o c k f o rm e d i a nn e r v e a n do n s e t t i m e o f g l o b a lm o t o r b l o c k i n g r o u p A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s h o r t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g r o u p B(P<0.05).T h e o n s e t t i m e o fm o t o rb l o c kf o ru l n a rn e r v ea n dr a d i a l n e r v e i nt h e t w o g r o u p sh a dn o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P>0.05).T h e r a t eo f s u c c e s s f u l b l o c k i n g r o u p A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g r o u p B(P<0.05),a n dt h er a t eo f t o u r n i q u e t p a i n i n g r o u p A w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g r o u p B(P<0.05).C o n c l u s i o n C o r a c o i da p p r o a c hb r a c h i a l p l e x u sb l o c k i ss i m p l ea n d s a f e g u i d e d b y n e r v es t i m u l a t o r.I tr e q u i r e ss h o r t e ro n s e tt i m e sa n d p r o d u c e s m o r e p e r f e c t a n e s t h e s i a e f f e c t.I t i s a n f a v o r a b l e a p p r o a c ho f b r a c h i a l p l e x u s b l o c k.[K e y w o r d s]n e r v e b l o c k;b r a c h i a l p l e x u s;u p p e r e x t r e m i t y;s u r g i c a l p r o c e d u r e s,o p e r a t i v e上肢手术多采用臂丛阻滞,其入路较多,如肌间沟㊁锁骨上㊁锁骨下和腋入路㊂肌间沟入路容易阻滞臂丛的上干和中干,却对下干阻滞不全㊂锁骨上和锁骨下入路靠近胸膜顶和锁骨下动静脉,容易造成气胸和局部麻醉药误注血管㊂腋入路位于臂丛的末端,适用于前臂和手部手术,但由于靠近血管,容易发生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1]㊂喙突旁入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臂丛阻滞入路,该入路具有定位简单㊁操作安全㊁效果完善的优点[2]㊂为探讨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入路与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比较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2月 2015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实施肘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喙突旁入路组(A组)和腋入路组(B组)各40例㊂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臂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喙突旁入路和腋入路㊂A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59岁,平均(44.0ʃ11.3)岁,体质量(69.0ʃ9.4)k g;其中肘关节手术2例,前臂手术11例,腕关节手术2例,手部手术25例㊂B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57岁,平均(43.0ʃ13.2)岁,体质量(70.0ʃ10.1)k g;其中肘关节手术1例,前臂手术10例,腕关节手术3例,手部手术26例㊂2组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㊁手术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纳入标准:①A S A分级Ⅰ或Ⅱ级;②年龄18~ 60岁;③肘关节㊁前臂㊁腕关节和(或)手部的手术㊂术前排除标准:①局部麻醉药过敏史;②凝血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疾病或穿刺部位感染;③预计手术时间过长,可能超过局部麻醉药作用时间㊂1.2麻醉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取平卧位,给予标准检测(心电图㊁脉搏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㊂开放下肢或健侧上肢静脉通路㊂鼻导管低流量吸氧,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5m g/k g和芬太尼1μg/k g㊂局部麻醉药为0.37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耐乐品),穿刺针为55mm神经丛阻滞套管针(C o n t i p l e xD,B.B r a u n m e l s u n g e n A G),神经刺激仪(s t i m u p l e x H N S12,S t o c k e r tG m b H)初始设置为刺激电流1m A,刺激频率2H z,刺激脉宽0.1 m s[3]㊂刺激仪的正极电极片置于患肢肱二头肌,负极与穿刺针相连㊂A组采用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㊂患侧上肢自然摆放于身体一侧或搁置于腹部㊂穿刺点为患侧喙突向内向下2c m[4]㊂垂直进针,引出腕关节或手指屈㊁伸运动后,逐渐减小电流刺激强度,不断调整进针方向和深度㊂当刺激电流为0.3~0.5m A时仍有较微弱的肌肉收缩,而刺激电流小于0.3m A时肌肉收缩消失,表明穿刺针定位准确㊂B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㊂患侧上肢外展,肘关节屈曲,呈 敬礼 状㊂腋窝顶部腋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以诱发出环指或小指运动为目标反应[5]㊂操作同A组㊂2组穿刺针定位成功后,回抽无空气和血液后,注射0.375%罗哌卡因2m L,肌肉收缩反应消失后将刺激电流调回到1m A,若未再次引出肌肉收缩反应,注入剩余的局部麻醉药;若再次引出肌肉收缩反应,需要重新定位直至符合上述要求才能注入局部麻醉药㊂局部麻醉药总量为40m L,每注入5m L 局部麻醉药注意回抽观察有无空气和血液㊂注药30m i n后开始手术,若患者诉有疼痛感,则给予芬太尼1g/k g或由术者实施局部浸润麻醉㊂若患者仍无法耐受疼痛则改为全身麻醉㊂1.3观察指标注药完毕后,由另一名不知分组的麻醉医师测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每5m i n测试1次,直至注药完毕后30m i n㊂上肢5支终末神经(正中神经㊁尺神经㊁桡神经㊁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测试点:正㊃439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38卷第8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神经为食指远端指节指腹;尺神经为小指远端指节指腹;桡神经为手背虎口区;肌皮神经为前臂外侧中部;前臂内侧皮神经为前臂内侧中部㊂感觉阻滞情况分为3级:0分,感觉正常(阻滞无效);1分,感觉减弱(部分阻滞);2分,感觉消失(阻滞成功)㊂当某支神经感觉阻滞评分达到2分,记录为该支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当注药完毕后30m i n ,感觉阻滞评分未达到2分,该支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记录为30m i n ㊂当总分达到10分(即每支神经的感觉阻滞均达到2分)时,记录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当到30m i n 时,总分仍未达到10分,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记为30m i n㊂正中神经㊁尺神经㊁桡神经运动阻滞测试:正中神经为桡侧屈腕屈指功能;尺神经为尺侧屈腕屈指功能;桡神经为伸腕伸指功能[6]㊂运动阻滞情况分为3级:0分,运动正常(阻滞无效);1分,运动减弱(部分阻滞);2分,运动消失(阻滞成功)㊂当某支神经运动阻滞评分达到2分,记录为该支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当注药完毕后30m i n ,运动阻滞评分未达到2分,该支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记录为30m i n㊂当总分达到6分(即每支神经的运动阻滞均达到2分)时,记录为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当到30m i n 时,总分仍未达到6分,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记录为30m i n ㊂单凭臂丛阻滞即能完成手术被认为阻滞成功;需要追加芬太尼或局部浸润麻醉被认为阻滞欠佳;需要改为全身麻醉才能完成手术被认为阻滞失败㊂记录阻滞成功率㊂从开始进针到注药完毕,其时间记录为操作时间㊂同时记录操作过程中及术后3d 内随访发现的并发症,包括刺破血管㊁气胸㊁局部麻醉药过敏或中毒㊁术后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㊂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2组手术持续时间和操作时间比较 2组手术持续时间和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㊂表1 2组手术持续时间和操作时间比较T a b l e 1 C o m p a r i s o no f o p e r a t i o nd u r a t i o n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t i m e b e t w e e n t h e 2g r o u ps (n =40,x -ʃs )组别手术持续时间(m i n)操作时间(m i n )A 组103.0ʃ21.27.1ʃ1.3B 组96.0ʃ24.36.8ʃ1.6t 1.3730.920P0.1740.3602.2 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 A 组正中神经㊁肌皮神经和总体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尺神经㊁桡神经㊁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 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T a b l e 2 C o m p a r i s o no f o n s e t t i m e o f s e n s o r y b l o c kb e t w e e n t h e 2g r o u ps (n =40,x -ʃs ,m i n)组别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总体A 组10.0ʃ4.811.4ʃ5.912.4ʃ6.110.5ʃ4.911.1ʃ5.714.1ʃ6.2B 组14.0ʃ6.49.3ʃ4.214.5ʃ6.615.6ʃ7.410.0ʃ4.517.5ʃ6.8t3.1621.8341.4783.6340.9582.337P0.0020.0700.1430.0000.3410.0222.3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 A 组正中神经㊁总体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尺神经和桡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3㊂表3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T a b l e 3 C o m pa r i s o no f o n s e t t i m e o fm o t o rb l oc kb e t w e e n t h e 2g r o u ps (n =40,x -ʃs ,m i n)组别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总体A 组11.3ʃ5.013.1ʃ5.614.3ʃ6.115.6ʃ5.8B 组15.5ʃ6.411.3ʃ4.316.9ʃ7.019.1ʃ6.4t 3.2711.6121.7712.5632.4 2组阻滞效果和并发症比较 A 组阻滞成功34例,在追加芬太尼或局部浸润麻醉下完成手术3例,阻滞失败需要改为全身麻醉3例;B 组阻滞成功26例,在追加芬太尼或局部浸润麻醉下完成手术6例,阻滞失败需要改为全身麻醉7例㊂A 组阻滞成功率(85.0%,34/40)高于B 组(65.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 =0.039)㊂A 组出现止血带疼痛3例,B 组出现止血带疼痛10例,A 组止血带疼痛发生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 =0.034)㊂2组刺破血管各例,局部按压并谨慎观察后,未出现局部麻醉药3d 内随访,未出现气胸㊁局㊃539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第38卷 第8期部麻醉药过敏或中毒㊁术后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㊂3讨论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有着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运用广泛[7]㊂肘关节以下的手术一般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㊂然而传统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存在着一些问题:①盲探寻找异感,要求患者配合并及时告知,这就会给患者带来疼痛,也存在着潜在的神经损伤风险;②腋路法需要患者将患肢外展,肘关节屈曲,呈 敬礼 状,而对多数骨折的患者来说,该姿势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疼痛,也有可能导致骨折移位,加重损伤;③由于其阻滞范围受限,可能出现桡侧阻滞不全[8]及止血带疼痛[9]㊂喙突旁入路由W h i f f l e r[10]于1981年描述㊂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不需要特殊的体位,患者上肢可随意摆放,因此避免了摆放体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伤;同时该路径通过肩胛骨喙突定位,即便是肥胖患者,肩胛骨喙突在体表也能清楚地触及[11]㊂臂丛神经的行径犹如沙漏:臂丛神经出第一肋后,从喙突内侧走向外下,在喙突水平集合成束,各神经相对比较集中㊂因此,等剂量的局部麻醉药经喙突旁入路麻醉作用更为完善㊂喙突水平,臂丛神经由于远离胸膜顶,在此处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可减少气胸的发生,但仍然偶有发生,故应小心操作[12]㊂由于喙突水平臂丛神经束被胸大肌和胸小肌覆盖,位置较深,限制了其应用㊂近年来,在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3]㊂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不仅更加安全有效,还可以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精确地定位臂丛神经3个神经束[14],更加有的放矢㊂根据调整穿刺针的进针深度和方向,可有针对性地诱发出外侧束㊁后侧束和内侧束所支配的肌肉运动[15]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导喙突旁入路不仅在上肢总体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腋入路组,而且前者的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㊁肌皮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正中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也短于后者㊂同时,有了神经刺激仪定位,无需患者配合,可以提前对患者进行镇静镇痛,避免了穿刺过程带来的恐惧和不适㊂总之,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起效时间快,阻滞效果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意义㊂[参考文献][1] Z h a n g Y,W a n g C S,S h i J H,e t a l.P e r i n e u r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d e x m e d e t o m i d i n ei nc o m b i n a t i o n w i t hr o p i v a c a i n e p r o l o n g sa x i l l a r yb r ac h i a l p l e x u s b l o c k[J].I n t JC l i nE x p M e d,2014,7(3):680-685.[2] T r e h a nV,S r i v a s t a v aU,K u m a rA,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w oa p p r o a c h e s o f i n f r a c l a v i c u l a rb r ac h i a l p l e x u s b l o c k f o ro r t h o p a e d i c s u r g e r y b e l o w m i d-h u m e r u s[J].I n d i a n JA n a e s t h,2010,54(3):210-214.[3] M i n v i l l eV,A m a t h i e uR,L u cN,e t a l.I n f r a c l a v i c u l a r b r a c h i a lp l e x u s b l o c k v e r s u s h u m e r a l a p p r o a c h:c o m p a r i s o n o fa n e s t h e t i c t i m e a n d e f f i c a c y[J].A n e s t hA n a l g,2005,101(4):1198-1201.[4]岳子勇,殷媛,宋春雨,等.改良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4):304-306. [5] Q i nQ,Y a n g D,X i e H,e ta l.U l t r a s o u n d g u i d a n c e i m p r o v e st h e s u c c e s s r a t e o f a x i l l a r yp l e x u s b l o c k:am e t a-a n a l y s i s[J].B r a z JA n e s t h e s i o l,2016,66(2):115-119.[6]李佩盈,车薛华,顾华华,等.定位臂丛神经后束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2058-2061.[7] T r i p a t h iA,S h a r m a K,S o m v a n s h i M,e ta l.A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o fc l o n i d i n e a n d d e x m e d e t o m i d i n e a sa n a d j u n c tt ob u p i v ac a i n ei ns u p r a c l a v i c u l a rb r a c h i a l p l e x u sb l o c k[J].JA n a e s t h e s i o l C l i nP h a r m a c o l,2016,32(3):344-348.[8]江莹,孟庆涛,夏中元.肌间沟和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术应用于复杂上肢手术50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1665-1666.[9] M o v a f e g hA,N o u r a l i s h a h iB,S a d e g h iM,e ta l.A nu l t r a-l o wd o se of n a l o x o n e a d d e d t o l i d o c a i n e o rl i d o c a i n e-f e n t a n y lm i x t u r e p r o l o n g s a x i l l a r y b r a c h i a l p l e x u s b l o c k a d e[J].A n e s t hA n a l g,2009,109(5):1679-1683.[10] W h i f f l e rK.C o r a c o i d b l o c k--a s a f e a n d e a s y t e c h n i q u e[J].B r JA n a e s t h,1981,53(8):845-848.[11]S h a r m a D,S r i v a s t a v a N,P a w a r S,e t a l.I n f r a c l a v i c u l a rb r ac h i a l p l e x u s b l o c k:c o m p a r i s o n o f p o s t e r i o r c o r ds t i m u l a t i o n w i t h l a t e r a l o r m e d i a l c o r d s t i m u l a t i o n,ap r o s p e c t i v ed o u b l e b l i n d e d s t u d y[J].S a u d i JA n a e s t h,2013,7(2):134-137.[12]刘艳敏,刘文学,冯如剪,等.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气胸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2):1414,1417.[13]焦微,车薛华,徐振东,等.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与经典法的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5):296-298.[14] R o d r i g u e z J,T a b o a d a M,O l i v e i r aJ,e ta l.S i n g l es t i m u l a t i o no f t h e p o s t e r i o r c o r d i s s u p e r i o r t o d u a l n e r v e s t i m u l a t i o n i n ac o r a c o i db l o c k[J].A c t a A n a e s t h e s i o lS c a n d,2010,54(2):241-245.[15]江琦,黄焕森,杨进辉,等.同一径路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后束不同分支临床效应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4):676-677.(本文编辑:赵丽洁)㊃639㊃何文胜等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臂丛神经阻滞临床非常常用

臂丛神经阻滞临床非常常用

臂丛神经阻滞临床非常常用,现把我对臂丛神经阻滞的一些学习体会和操作经验交流一下,希望对一些战友有帮助:臂丛神经阻滞【适应症】1、上肢的各种手术2、肩关节复位3、上肢和肩部的疼痛治疗【禁忌症】1、穿刺部位感染2、双侧上肢同时手术【解剖特点】臂丛神经是由C5-C8及T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接受C4和T2脊神经部分前支的小分支,各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向外、向下行走,形成上、中、下三干。

上干由C5-C6脊神经前支组成;C7脊神经单独构成中干;C8-T1脊神经构成下干。

三神经干从斜角肌间隙下缘穿出,伴随锁骨下动脉一起向前,向外、下延伸,行至锁骨与第一肋之间。

每个神经干再分为前后两股,在锁骨中点的后方,经腋窝顶进入腋窝。

在腋窝各神经股又重新组合成支,三个后股在腋动脉后侧形成后束;上干与中干前股在腋动脉外侧形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伸为内侧束,位于腋动脉的内侧。

三束与腋动、静脉共同包裹于血管神经鞘内。

【肌间沟路阻滞部位定位】1、臂丛肌间沟路神经阻滞,采用三指定位法。

麻醉者左手食指置于胸骨上窝内,中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间隙内,食指沿胸锁乳突肌稍向外滑进入胸锁乳突肌与前斜角肌之间的间隙,此间隙较窄浅,食指再向外滑进入上窄下宽的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内。

此间隙底部有一横行的条状肌即肩胛舌骨肌。

可以确定此间隙为臂丛肌间沟的穿刺点,在中指与食指之间垂直进针针尖稍偏向对侧乳头。

2、确定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的方法是:手指沿沟下摸,直到锁骨上窝触得锁骨下动脉搏动,同时向沟内重压,病人诉手臂麻木或有易感,则定位无误。

3、第二步确定第六颈椎横突平面,一般第六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于同一水平,故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的交点即为穿刺点。

在实际操作中我一般的习惯是肘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穿刺点在肩胛舌骨肌下方的肌间沟内,肘关节以上部位手术穿刺点在肩胛舌骨肌的上方肌间沟内。

4、关于易感:很多麻友都是穿刺时以寻找易感为给药标准的,我们这里除了我都是的。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徐建光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根据其损伤的机理,可分为切割伤、牵拉伤、枪弹伤、压砸伤、产伤、手术伤等。

多年来,医师们曾做过许多努力,进行过各种治疗,但其最后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后,疗效有所提高。

如臂丛根性撕脱伤,可分别采用膈神经移位、副神经移位、颈丛运动支移位、肋间神经移位、健侧或同侧颈7移位等手术方法。

从作者随访结果初步看出膈神经移位疗效最佳,优良率达75%;其次为副神经55%;颈丛运动支50%;颈7移位70%。

疗效虽不理想,但对一个毫无功能的瘫痪上肢,恢复部分屈肘、屈指功能,对病人也是很大的收获。

一应用解剖(一). 臂丛的组成臂丛由颈5、6、7、8神经根及第一胸神经根组成。

颈5、6神经根在前斜角肌的外缘处相合形成上干,颈7神经根独立形成中干,颈8胸1神经根相合形成下干。

每干仅行径0.5~1cm后,即分前后两股。

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

上、中、下三干的后股合成后侧束,下干的前股独立形成内侧束,三个束的命名以与腋动脉的位置关系而定。

在相当喙突水平处。

外侧束分为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为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内侧头,正中神经由内侧头与外侧头合并而成,后侧束分为腋神经及桡神经。

(二). 臂丛的分支1臂丛神经根的分支有斜角肌肌支及颈长肌肌支;膈神经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

2臂丛神经干的分支有肩胛上神经;锁骨下肌支。

3臂丛神经束的分支有胸前外侧神经;胸前内侧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三)臂从神经根的机能分布1 颈5神经根:主要组成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部分纤维参与肌皮神经、肩胛背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组成。

单根颈5损伤临床主要出现岗上、下肌萎缩,表现出肩外展启动动作受限;对三角肌虽有较大影响,但因有颈6纤维代偿,对上肢各关节活动功能影响不明显。

2 颈6神经根:主要组成肌皮神经,部分纤维参与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胸前外侧神经(有颈5纤维参加)的组成。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耿蕾;韩林立;杨艳;刘鸽【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88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生理盐水,观察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麻醉前和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的HR、SpO2、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观察组患者的HR(71.16±4.73)次/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7.45±5.29)次/min,SpO2(94.13±3.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43±2.68)%,MAP(78.04±6.73)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83.47±6.69)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1.21±0.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0.9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15,P=0.000<0.05);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0.82±0.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3±0.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299,P=0.000<0.05);术后30 min,观察组患者VAS评分(1.19±0.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6±0.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915,P=0.000<0.05).结论将右美托咪定+臂丛神经阻滞应用到上肢手术中,镇痛效果较好,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9(013)005【总页数】2页(P137-138)【关键词】右美托咪定;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作者】耿蕾;韩林立;杨艳;刘鸽【作者单位】221000 徐州仁慈医院麻醉科;221000 徐州仁慈医院麻醉科;221000 徐州仁慈医院麻醉科;221000 徐州仁慈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行上肢手术患者大多为外伤所致的骨折病症, 患者术前通常表现为剧烈疼痛, 并伴有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若不能在术前实施有效麻醉, 及时缓解患者疼痛反应, 稳定情绪,术中则极易导致患者血压严重升高、HR持续加快等高危反应[1], 大大提升手术治疗风险,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

.
32
手术治疗
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
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至腋神经
Oberlin术
神经转位
正中神经束支至肱肌肌支
肋间神经、膈神经移位
健侧C7神经移位
.
33
手术治疗
肱三头肌肌支转 位修复腋神经:
1、常用于C5-6损伤 ; 2、修复重建三角肌 功能,恢复肩外展。
.
34
手术治疗
副神经转位修复 肩胛上神经:
1、常用于C5-6、C57或者全臂丛神经损 伤;
.
4
解剖
.
5
应用解剖
根部分支:
1.胸长神经; 2.肩胛背神经; 3.膈神经支。
干部分支:
1.肩胛上神经; 2.锁骨下神经。
.
6
应用解剖
束部分支:
Ø 1.胸前外侧神经;
Ø 2.胸前内侧神经;
Ø 3.臂/前臂内侧皮神经;
Ø 4.肩胛下神经;
Ø 5.胸背神经;.7源自应用解剖主要组成腋神经
三角肌
颈5神经根 主要组成肩胛上神经
1.肱三头肌移 位重建肱二头 肌 2.背阔肌移位 3.胸大肌移位 4.晚期游离肌 肉移植
.
腕关节
腕关节 融合术
45
.
46
.
工人工作时不慎 将上肢被机器、 皮带卷入,人体 本能的向外牵拉 矿山塌方或高处 重物坠落; 新生儿难产。
14
受伤机制
.
15
火器伤
1
神经损伤的程 度取决于子弹 的口径、速度 和射入的精度
2
低速度火器伤引 起神经的直接损 伤,高速度火器 伤更常见的是冲 击波真空效应引 起的神经牵拉伤 和挫伤。
3
有些患者可能 会自发恢复; 不恢复的患者 需要手术探查。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1组24例,对照2组24例。

观察组患者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1组患者行单纯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2组患者行单纯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评价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统计患者的麻醉相关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为91.66%,对照1组为75%,对照2组为79.16%,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均<0.05)。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均<0.05),平均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均<0.05)。

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麻醉;腋路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064-02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 of muscle groove combined with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in upper limb surgeryDequan Re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Meishan, Meishan Sichuan, 62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scle an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in upper limb surgery.Methods 72 cases of upper limb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24 cases, control group 24 cases, control group 24 cases, 2 cases of controlgroup 1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muscle groove combine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the control group of 1 patients with simple muscle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control group of 2 patients with simple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Evaluation of 3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 effect, statistics of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 related indicators. Results the good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66%, the control group was 75%, the control group was 79.16%,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1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2.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anesthesia onse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 and control group 1 (P<0.05). The average sensory block duration and duration of analgesia were long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2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uscle groove combined with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in upper limb surgery is significant,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Key words】Upper limb surge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Intramuscular anesthesia; Axillary anesthesia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肢外科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之一,其麻醉入路一般有肌间沟阻滞、腋路阻滞、下臂丛阻滞和锁骨上等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丛封闭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对临床效果、上肢功能及皮肤感觉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5-07T15:07:40.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作者:吕晶晶[导读] 有利于使其患肢皮肤感觉恢复正常,提高肌力及改善肌肉萎缩情况,且促进上肢功能提高,临床推广价值高。

新沂市中医医院,江苏新沂 221400
【摘要】目的分析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应用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上肢功能和皮肤感觉情况。

方法分析本院于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90例患儿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将行一般康复治疗4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行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4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上肢功能和皮肤感觉。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概率91.11%和上肢功能优良率84.44%均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应用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穴位注射;神经丛封闭;上肢功能
臂丛神经为上肢功能与感觉主要支配性神经,若出现损伤将致使新生儿的同侧上肢所有功能受损,导致皮肤感觉出现异常和肌肉萎缩等,增加致残发生概率,临床需积极应对[1,2]。

为此,本文对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90例患儿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加以分析,现将本研究内容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分析本院于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90例患儿资料,本方案均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均自愿签署同意书,将资料完整者纳入,将存在肩关节脱位和先天畸形者排除,且均和臂丛神经损伤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3]。

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男女比例25:20,年龄1-7个月,平均(3.84±0.20)个月,其中19例左侧,26例右侧;观察组(45例)男女比例24:21,年龄1-6个月,平均(3.80±0.19)个月,其中20例左侧,25例右侧;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

1.2治疗方案本研究对照组行一般康复治疗:指导和辅助患儿进行功能训练,以20日作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之后休息半个月,共治疗三个疗程。

观察组行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神经丛封闭:将0.10mg/kg氢溴酸加兰他敏、20mg维生素B1和0.30mg甲钴胺注射液进行混合,待均匀和回抽无血后借助注射器注入,以锁骨中点的上1厘米位置为进针点,隔日注射一次,共治疗十次;穴位注射:选取肩前、肩贞、肩髃、臂臑、手五里、肘髎、曲池、阳溪
等穴位,1支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灭菌注射水2ml进行穴位注射,每日注射一次,共治疗二十次。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4,5]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上肢功能优良率情况。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患儿患肢的肌肉出现萎缩,且肌力、皮肤感觉等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患儿患肢的肌肉萎缩情况有所改善,且肌力提高一级以上和皮肤感觉有所恢复为有效;患儿患肢的肌肉萎缩情况显著改善,且肌力恢复至3-4级和皮肤感觉恢复正常为显效;总有效=(有效+显效)。

上肢功能评判标准:包括手和腕、肘、肩关节,全臂丛为1-4分,且单纯下干1-2分或者上干2分为差;全臂丛为5-8分,且单纯下干3-4分或者上干3分为可;全臂丛为9-12分,且单纯下干5-6分或者上干4分为良;全臂丛为13-16分,且单纯下干或者上干7-8分为优,优良率=(良+优)/总数×100%。

1.4 统计学应用数据借用SPSS21.0软件分析,借助( ±s)反应正态计量资料,用t检验对比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情况,借助例数(n,%)反应正态计数资料,用检验对比计数资料情况,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概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注:和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又被称为产瘫,是指新生儿出生时对其臂丛造成的一种损伤,具致残性高和病程长等特点,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给家庭、社会带来较重负担;臂丛神经损伤之后的机体再生与修复为一个复杂与漫长过程,临床需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6,7]。

为寻求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对选取的90例患儿分别行一般康复治疗对照组和行神经丛封闭+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概率91.11%较对照组71.11%高,说明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应用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具显著效果,可使患儿皮肤感觉恢复正常,提高肌力和改善肌肉萎缩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上肢功能,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上肢功能优良率84.44%较对照组60.00%高,说明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应用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有利于提高其上肢功能。

分析观察组神经丛封闭治疗中所用氢溴酸加兰他敏属于乙酰胆碱酯酶类抑制剂,可兴奋运动终板N2胆碱类受体,促进机体神经肌肉的传导。

维生素B1作用于机体能够和焦磷酸进行合成,合成为辅酸梅,此物质缺乏将导致运动与感觉神经受累;甲钴胺属于一內源辅酶B12,对神经细胞起到转移作用,能够促进蛋白质、核酸合成与轴索再生、轴索输送,有利于髓鞘形成;三种药物并用同时注射封闭在机体受损神经的周边,有利于恢复患儿臂丛神经。

穴位注射时选取合适穴位进行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注射,可刺激患儿臂丛神经,可减少损伤,其联合神经丛封闭治疗将强化临床治疗效果,能够逐渐恢复患儿皮肤感觉,提高其肌力和上肢功能[8]。

基于受样本例数、时间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未对患儿选择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方案治疗后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需临床深入研究。

综上阐述,临床对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应用神经丛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效果较一般康复治疗更佳,有利于使其患肢皮肤感觉恢复正常,提高肌力及改善肌肉萎缩情况,且促进上肢功能提高,临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刘素哲,赵硕,赵文颖,等.早期康复对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27-29.
[2]苏德兴.臂丛神经损伤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7):95-96.
[3]阮永红,徐开寿,梁惠慈,等.综合康复治疗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104例[J].中国康复,2015,30(1):64.
[4]张彬,段华林,刘月余.早期规范化电刺激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17,24(3):100-101.
[5]杨小燕,刘金鹏,李云.PNF技术结合针刺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5,50(11):1217-1220.
[6]王振芳,张曦,游石琼.腕手矫形器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所致腕手畸形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1):864-865.
[7]刘沣,徐卡娅,杨华,等.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臂丛减压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J].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7,26(1):1-2,9.
[8]李新剑,仇爱珍,李理,等.局部磁刺激治疗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5):464-4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