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以及 最值问题(教师版)

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以及 最值问题(教师版)
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以及 最值问题(教师版)

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根的判别式及韦达定理解决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关的几何问题,强化旋转中的基本图形和有关圆的综合题的处理方法.

能力目标:能熟练地将方程的根与几何图形中的条件联系起来,通过方程的性质和几何图形的性质实行转化.

情感目标: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的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含参一元二次方程的处理.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2小时左右).

五、教学过程

1.先简单回顾上节课一元二次方程综合题的基本方法,并回顾韦达定理的基本内容和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处理方法.

2.例题讲解:

【例1】(2013~2014·江岸九上起点·25)(试题难度:A)

参考答案:(1)①3

2 b a ;②m =1(2)5000. 分析:(1)①△ABD 的三边分别为a b a 252、

、,且∠BAD =45°,故过B 点做BF ⊥AD 于F ,在△BFD 中使用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 、b 之间的关系式,因式分解之后得到两个结果,根据条件a

(2)a 、b 、c 长度都未知,只知道BE 的长,直接去求五边形各部分面积肯定行不通.考虑到△ABC 和△ADE 是两个共底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尝试使用全等将五边形ABCDE 拼接成为一个与BE 相关的三角形.故取CD 中点F ,延长EF 至G ,使FG =EF ,连接BG 、CG ,则△EDF ≌△GCF ,△BAE ≌BFG ,所以五边形ABCDE 的面积就等于△EBG 的面积,而△EBG 又是一个腰长为100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解决.

另法:过E 点做AB 的垂线,交BA 延长线于F ,过D 做DG ⊥AC 于G ,设EF =x ,AF =y ,证明△AEF ∽△DAG ,且相似比为2,在△BEF 中使用勾股定理用a 、b 、x 、y 把BE 表示出来,再把五边形ABCDE 的面积表示出来,然后做整体代换,也可以求出结果,此法较复杂.

点评:本题(1)的①②两问都有两个结果,算出答案之后注意结合题目条件验证,排除掉与几何条件不符的结果;第(2)问考查了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共底角顶点的基本图形.或用等腰直角K 模型

【例2】(2013~2014·黄陂区九上期中·24改编)(试题难度:A )

参考答案:(1)P A =9;(2)10.

分析:(1)这是一个八年级常考的图形,结论是P A =PB +PC ,又由韦达定理得到PB +PC =9,问题解决.给出两种证明:①延长PC 至D ,使CD =BP ,证明△ABP ≌△ACD ;②延长BP 至E ,使PE =PC ,证明△BCE ≌△ACP .

(2)根据韦达定理不能求出p 、q ,所以先处理第二个式子,去掉绝对值之后可以将其因式分解,得到p =6或q =3,将两种情况都代入到韦达定理中验算,可以排除掉q =3的结果,故p =6,q =8.要使P A +PB +PC

最小,可以将△BP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至△BED ,则P A +PB +PC 转化为P A +PE +ED ,则当P A 、PE 、ED 共线时有最小值,即最小值为AD ,因为AB =6,BD =BC =8,∠ABD =90°,故AD =10.

点评:本题第(1)问考查八年级常考的图形以及韦达定理;第(2)问是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最值问题的结合.

阶段性小结:例1例2告诉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常常会得到多解,得到的结果一定要结合题目条件一一验证.

【例3】(2013·武汉元调·25)(试题难度:B )

参考答案:(1)略;(2)2;(3)0<m <1或-2≤m <-1

分析:(1)因为AC +CE =AE ,所以只需证明CE =3BC 即可,因为BC ⊥CE ,所以连接BE ,只需证明∠E =30°,因为∠E 是⊙O 的圆周角,所以∠E 是∠O 的一半,问题得证;

(2)取⌒AB

中点F ,连接AF 、BF ,则出现了一个八年级常考的图形,过F 分别向AC 、BC 做垂线,垂足分别为G 、H ,则△AFG ≌△BFH ,故AC +BC =2AG ,又因为AG ≤AF ,故AC +BC ≤2AF =2.或不取中点,直接 延长OD

\

(3)这个关于x 的方程可以因式分解,可以得到x 1 =b 和x 2 =b a --3,所以需要考虑两种情况:b 的范围即AC 的范围,即0到1之间;b a --3的范围可以考虑AE ,当C 在运动过程中,AE 最短为AB ,最长为⊙O 直径,这一点很容易出错,故m 的取值范围有两个.

点评:本题第(2)问将八年级的基本图形隐藏在圆中,同时加入了最值问题;第(3)问是韦达定理与几何最值的结合,

【例4】(2013~2014·六中周练·25)(试题难度:A )

参考答案:(1)①a +3b =10;②m =3(2)①a =2,b =32;②MN 最大值326+,最小值326- 分析:(1)①过D 点分别向x 轴、y 轴做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则△DEB ∽△DF A ,然后可以得到a 、b 间的关系;②由韦达定理可以得到关于a 、b 、m 的两个关系式,加上①中的关系式,可以把m 求出来,得到两个结果,注意其中一个结果不符合题意要舍掉;

(2)①用因式分解法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两根,由于A 在y 轴负半轴上,所以a =-2,b =2

32n n +,将a 、b 代入532

1=+b a 中,可以求出n 、b ,注意舍掉不符合题意的一根; ②在⊙Q 中,MN 所对的圆周角为一定值60°,所以⊙Q 半径越大,MN 越大,⊙Q 半径越小,MN 越小.Q 点为CO 1与⊙O 1的交点时,QC 最小,Q 点为CO 1延长线与⊙O 1的交点时,QC 最大,然后可以求出MN 的长.

点评:本题是韦达定理与几何最值问题的结合.

阶段性小结:熟练掌握含参一元二次方程的做法是这一类题的基础,例2例3例4都涉及到了因式分解,对代数式变形的基本功有一定的要求.

【归纳小结】

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对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题有什么新的认识?这类题的易错点是什么?

【家庭作业】

1.(2013~2014·二中、七一九上期中·16改编)(试题难度:B )

参考答案:(1)2

334 ;(2)33;(3)①CD 最小值为2;②2 分析:(1)把四边形ABCD 的面积用a 、b 表示出来,然后结合韦达定理稍加变形即可;

(2)与(1)方法一样;

(3)①分别过CD 向AB 做垂线,可以把CD 用a 、b 表示出来,然后用代数方法求其最值;②当CD 最小时,即a =b ,此时△P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显然可以得到R =2r ,或者把R 和r 都计算出来也可以. 点评:本题主要是用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设置(1)(2)两问给第(3)问降低了难度.

2.(2013~2014·六中九上期中·25)(试题难度:A )

参考答案:(1)A (2-,0);(2)2;(3)204

442

2<<,t t t t S -+-= 分析:(1)把半径求出来用勾股定理计算,或者直接用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计算;

(2)首先由韦达定理可以得到N 点坐标,发现N 是⌒AB

中点,连接FN 、GN ,就成为了八年级常考的一个图形,此题迎刃而解;

(3)注意到∠ACB =135°,所以可以过A 点做BC 的垂线,垂足为M ,用勾股定理可以把AM 和CM 用t 表示出来,然后把△ABC 、△CDE 、四边形ACBO 1都用t 表示出来,就可以算出S .

点评:本题第(3)问考查了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点,计算量较大. 六、教学反思

注:本讲义约定压轴题(含综合题,难题)定级为A,较综合性题(含易错题)定级为B,中档题定级为

C,容易题定级为D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几何图形与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 教学内容 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中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1 .?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与关键: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述)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2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又

是什么? 3 .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4 .菱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6 .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二、探索新知 现在,我们根据刚才所复习的面积公式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 .某林场计划修一条长750m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渠道,断面面积为1.6 m2, ?上口宽比渠深多2m渠底比渠深多0.4m. (1)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宽各是多少? (2)如果计划每天挖土48m3,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渠道挖完? 分析:因为渠深最小,为了便于计算,不妨设渠深为xm, 则上口宽为x+2, ?渠底为x+0.4,那么,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便可建模. 解:(1)设渠深为xm 则渠底为(x+0.4 )m,上口宽为(x+2)m 依题意,得:丄(x+2+x+0.4 )x=1.6 2 整理,得:5x2+6x-8=0 解得:X i=- =0. 8m, X2=-2 (舍) 5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张洁)

一、关联认知经验, 明确研究方向 问题(1)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按照你以往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呢? 活动(1)请每组同学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为了方便观察,我们统一都写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活动(2)虽然同学们写的都是一般形式,但是我们还是发现大家能够写出看起来是各式各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当我们要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可以怎么办呢?对,分类.那么请同学试着将这些一元二次方程分分类吧. 活动(3)请每组同学领一张任务纸,讨论呈现方式后,将自己小组同学写出的所有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归类。学生预案: 根据已有的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 方程的经验,我们是按照方程的概念、解 法和应用的顺序展开研究,下面应该研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了. 学生预案: 分类方法可能有: (1)按等号左边多项式所含的项数分; (2)按系数是否为零分等情况; 教师预案: 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及时回应,如果 学生分类范围比较大,追问还能细分么? 例子中若含有x2+1=0,x2+2x=0则引导学 生细分为两种情况,例子中若不含 x2+2x=0,教师不急于补充,在接下来的环 节中引导学生自主写出. 经过讨论,发现当a>0时,根据b、c 正、零、负的不同取值,一元二次方程共 有9种不同的类型;当a<0时,依据等式 的基本性质可将方程变为a>0的情形,因 此我们可以直接对b、c进行分类,对这9 类情形进行解法探究. 学生预案: 类别的呈现会出现直接罗列、树状 图、列表格等不同的形式。 教师预案: 用实物投影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呈 现方式更加直观简洁。 让学生有意识的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 总结代数学中研究方 程的一般顺序.自主提 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让学生自己写一 元二次方程,是对定义 的一次复习,同时也是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同学的参与度和 研究兴趣的一种策略. 使学生在分类活 动中逐步认识一元二 次方程的各种形式,为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 解法布好局,学生在接 下来的学习中探究每 个不同形式的方程解 法,也就完成了整个单 元中解法探索的整合 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是 连贯的、系统的,知识 的建构是完整的. “列表格”是数学中 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 法,既有直观简洁的特 征,又能体现分类者的 思维顺序。这里,通过 填表加深学生对一元 二次方程各项系数的 认识,以及方程不同类 型的理解,并为后续研

人教版 21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21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等号两边是整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 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1)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4)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三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注意:(1)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2)要准确找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把它先化为一般形式。 (3)形如02=++c bx ax 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当且仅当0≠a 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当2 =x 时,0232=+-x x 所以2=x 是0232=+-x x 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相等或不等)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理论依据:平方根的定义。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三种类型:(1)()02≥=a a x 的解是a x ±=;

(2)()()02≥=+n n m x 的解是m n x -±=; (3)()()0,02≥≠=+c m c n mx 且的解是m n c x -±= 。 2、配方法: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一)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 在方程的左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 个数; (3) 把原方程变为()n m x =+2的形式。 (4) 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x 的值,若n ﹤0,原方程无解。 (二)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为()1,002≠≠=++a a c bx ax 时,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 先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除以二项的系数; (3)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的平方把原方程化为()n m x =+2的形式; (4)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或因式分解法解变形后的方程。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几何图形与一元二次方程(1)

几何图形与一元二次方程 1 ?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 ?继续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3?通过探究体会列方程的实质,提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境导入 10cm,宽为8cm 的矩形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全等的小正方形,使得留下 的图形(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原矩形面积的 80%你能求出所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类型一】利用面积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用10米长的铝材制成一个矩形窗框, 使它的面积为6平方米.若设它的一条边长 为x 米,则根据题意可列出关于 x 的方程为( ) A. x (5 + X )= 6 B ? x (5 — X )= 6 C. x (10 — x ) = 6 D . x (10 — 2x ) = 6 解析:设一边长为x 米,则另外一边长为(5 — x )米,根据它的面积为 6平方米,即可列 出方程得: x (5 — x ) = 6,故选择B. 方法总结:理解题意,恰当的设未知数,把题中相关的量用未知数表示出来,用相等关 系列出方程. 现有一块长80cm 、宽60cm 的矩形钢片,将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 1500cm 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小正方形的边长. 解析: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x cm,则长方体盒子底面的长、宽 均可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 再根据面积,即可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60 — 2x )cm ,根据矩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即可表示出矩形的底面积, 方程可列为(80 — 2x )(60 —2x ) = 1500,整理得 x 2— 70x + 825= 0,解得 X 1 = 55, X 2= 15.又 60 — 2x >0,x = 55(舍).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5cm. 方法总结:要从已知条件中找出关键的与所求问题有关的信息, 通过图形求出面积,解 题的关键是熟记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整理即可. 【类型二】整体法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如图,在长为 x cm 的 小正方形,做成一个底面积为 解: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x cm,则可得这个长方体盒子的底面的长是 (80 — 2x )cm ,宽是

一元二次方程几何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几何应用 一.解答题(共7小题) 1.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B=5cm,BC=7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4cm2? (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PQ的长度等于2cm? (3)在(1)中,△PQB的面积能否等于7cm2?说明理由. 2.在直角墙角AOB(OA⊥OB,且OA、OB长度不限)中,要砌20m长的墙,与直角墙角AOB围成地面为矩形的储仓,且地面矩形AOBC的面积为96m2. (1)求这地面矩形的长; (2)有规格为0.80×0.80和1.00×1.00(单位:m)的地板砖单价分别为55元/块和80元/块,若只选其中一种地板砖都恰好能铺满储仓的矩形地面(不计缝隙),用哪一种规格的地板砖费用较少? 3.某商场购进一种每件价格为100元的商品,在商场试销发现:销售单价x(元/件)(100≤x≤160)与每天销售量y(件)之间满足如图所示的关系:

(1)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销售单价定为多少元时,每天可获得700元的利润. 4.如图.A、B、C、D为矩形的4个顶点:AB=16cm,BC=6cm,动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P以3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一直到达点B为止:点Q以2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 5.如图,在边长为12cm的等边三角形ABC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每秒钟1cm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每秒钟2cm的速度移动.若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其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后,两点同时停止运动,求: (1)经过6秒后,BP=cm,BQ=cm; (2)经过几秒后,△BPQ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几秒△BPQ的面积等于cm2? 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6cm,BC=6cm,点P从A出发沿AB以3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一直到达点B为止;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以2cm/s的速度向点D移动.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的距离是10?

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教案

2010-2011学年度 第一学期初三数学电子备课 第 四 章 导 学 案 (总计13教时) 备课人:

一元二次方程(1) 一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c b a c bx ax 、、(02 =++是常数,0a ≠) ,能说出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和常数项; 3 理解并会用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a ≠0这一条件 4 通过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学习和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二 、知识准备: 1、只含有____________ 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2、方程2(x+1)=3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 3、方程3x+2x=含有_______ 个未知数,含有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____ ,它____________ (填“是”或“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三 、学习内容 1、 根据题意列方程: ⑴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求它的边长。 设正方形桌面的边长是xm ,根据题意,得方程_______________,这个方程含有_____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 ⑵如图4-1,矩形花园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m ,如果花园的面积是24㎡,求花园的长和宽。 设花园的宽是xm,则花园的长是(19-2x )m,根据题意,得:x(19-2x)=24,去括号,得:______________这个方程含有____________个未知数,含有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 ⑶如图,长5m 距离与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3+x )+设梯子滑动的距离是xm ,根据勾股定理,滑动的梯子的顶端离地面4m ,则滑动后梯子的顶端离地面(4-x )m ,梯子的底端与墙的距离是(3+x )m 。 根据题意,得: 25x 342 2=++-)()(x 去括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_________________此方程含有_____________个未知数,含有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______。 2、概括归纳与知识提升: ⑴像0241922 =+-x x ,02 =-x x ,22 =x 这样的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思考感悟〗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solving quadratic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的方程; 2.初步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能够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4.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5.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降次”的数学方法,进一步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1)熟练掌握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种是直接开平方法,另一种是配方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未知数的平方或含有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平方,另一边是一个非负数,或完全平方式,如方程,和方程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在开平方时注意取正、负两个平方根。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的形式来求解。配方时要注意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和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两个关键步骤。 (2)熟记求根公式()和公式中字母的意义在使用求根公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

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 1.如图,ABC △中,90C ∠=?,6cm AC =,8cm BC =,点P 从A 沿AC 边向C 点以1cm/s 的速度移动,在C 点停止,点Q 从C 点开始沿CB 边向点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在B 点停止. (1)如果点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使28cm QPC S =△? (2)如果点P 从点A 先出发2s ,点Q 再从点C 出发,再经过几秒钟,24cm QPC S =△? (3)如果点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后PQ BQ =?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90A ∠=?,2CD =,3AB =,7AD =,点P 为线段AD 上一点,CP BP ⊥,求DP 的长.

3.如图,直角梯形AECD 中,AE CD ∥,90E ∠=?,12AE CE ==,M 为EC 上一点,若45MAD ∠=?,10DM =,求EM 的长. 4.如图,在ABC △中,90B ∠=?,5cm AB =,7cm BC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s 的速度移动. (1)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PQ 的长度等于? (2)在(1)中,PQB △的面积能否等于27cm ?请说明理由.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12cm AB =,6cm BC =,点P 从A 点出发沿AB 以2cm/s 的速度向点B 移动,一直到达点B 为止;同时,点Q 从C 点出发沿CD 以1cm/s 的速度向点D 移动,当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停止运动. (1)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6cm ? (2)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 ? 6.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0,现改变该正方形的边长,使其变为矩形.若AD 的长增加了x ,AB 的长减少了kx (其中0k >,0)x >. (1)若2k =,请说明改变后得到的矩形面积是否可为125; (2)若改变后得到的矩形面积仍为100,求x 与k 的数量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 2.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内容解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以及高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计算技巧以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在本章教材中都有比较多的体现、应用和提升。我们从知识的横向联系上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2)目标解析: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到未知数相乘(或因面积问题)导致方程的次数升高,从而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的实际背景,感受一元二次方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 2.将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a≠0的条件,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准确的说出方程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单的字母系数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整式、分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图形问题含答案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图形问题 基础题 知识点1一般图形的问题 1.(衡阳中考)绿苑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准备在两幢楼房之间设置一块面积为900平方米的矩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设绿地的宽为x米,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B) A.x(x-10)=900 B.x(x+10)=900 C.10(x+10)=900 D.2[x+(x+10)]=900 2.(山西农业大学附中月考)从一块正方形的木板上锯掉2 m宽的长方形木条,剩下的面积是48 m2,则原来这块木板的面积是(B) A.100 m2B.64 m2 C.121 m2 D.144 m2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差5 cm,面积是7 cm2,则它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2__cm,7__cm. 4.(宿迁中考)一块矩形菜地的面积是120 m2,如果它的长减少2 m,那么菜地就变成正方形,则原菜地的长是12m. 5.(深圳中考)一个矩形周长为56厘米. (1)当矩形面积为180平方厘米时,长、宽分别为多少? (2)能围成面积为200平方厘米的矩形吗?请说明理由. 解:(1)设矩形的长为x厘米,则宽为(28-x)厘米,依题意,有 x(28-x)=180. 解得x1=10(舍去),x2=18.

则28-x=28-18=10. 答:长为18厘米,宽为10厘米. (2)设矩形的长为y厘米,则宽为(28-y)厘米,依题意,有 y(28-y)=200. 化简,得y2-28y+200=0. ∴Δ=282-4×200=784-800=-16<0. ∴原方程无实数根. 故不能围成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厘米的矩形. 知识点2边框与甬道问题 6.(兰州中考)公园有一块正方形的空地,后来从这块空地上划出部分区域栽种鲜花(如图),原空地一边减少了1 m,另一边减少了2 m,剩余空地的面积为18 m2,求原正方形空地的边长,设原正方形空地的边长为x m,则可列方程为(C) A.(x+1)(x+2)=18 B.x2-3x+16=0 C.(x-1)(x-2)=18 D.x2+3x+16=0 7.如图,在长为100米,宽为80米的矩形场地上修建两条宽度相等

人教版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解析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整式方程的意义,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能熟练指出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等内容; 3.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黄金分割以及身边的实际应用例子的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对应用问题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类方程和前面所学的方程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学习新知的方法——类比法; 2.通过对类比法的说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在应用过程中归纳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在身边、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感知数学的应用能力和数学美。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讲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的严谨性和合理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和列一元二次方程。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 激趣法、诱导法、探究与讨论法、设问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互动学习法,发现法,合作探究与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开头的应用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练习题、板书设计等内容),每个学生一份长10cm,宽5cm的矩形纸各一张。 ?学生准备: 刻度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索—导入新知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和问题2: (师:请同学们思考大屏幕上这两个问题) 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统一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 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2014年武汉市元月调考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以及_最值问题(教师版)

2014-2015年武汉市中考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综合 .例题讲解: 【例1】(2013~2014·江岸九上起点·25)(试题难度:A ) 参考答案:(1)①3 2 b a ;②m =1(2)5000. 分析:(1)①△ABD 的三边分别为a b a 2 52、、,且∠BAD =45°,故过B 点做BF ⊥AD 于F ,在△BFD 中使用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 、b 之间的关系式,因式分解之后得到两个结果,根据条件a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1课时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编制:张媚 九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小组合作的意识。 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转化。 学情分析: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交流讨论,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设计适当练习,加深对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能力,突破重点,降低难点。但现有 学生运算能力较差,将一元二次方程的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a ≠0)有一定困 难,对实际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也会出现困难。 导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第1至4页,并完成预习内容.. 问题1 如图,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 为3 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 ,宽为 .得方程 , 整理得 化简,得 .① 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 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 ____ 场. 列方程_ ____ = . 化简整理得 .② 知识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 个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 次 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 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整式方程. 自学反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自学检测: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看课件) 二、合作探究(例题学习)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将方程3x (x -1)=5(x +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05212 =+-x x )(

概念与解法学生版

板块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考查点有三个:①二次项系数不为0;②最高次数为2;③整式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0(0)ax bx c a ++=≠,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考察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考查就是需要将根代入方程得到一个等式,然后再考察恒等变换。 (将根代入方程,这是很多同学都容易忽略的一个条件) 4.一元二次方程的识别: 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①一元二次方程是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 ②一元二次方程是一元方程,即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方程,也就是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一般式20ax bx c ++=()0a ≠. 要特别注意对于关于x 的方程20ax bx c ++=,当0a ≠时,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当0a =且0b ≠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板块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对于形如2x m =或2()ax n m +=(0a ≠,0m ≥)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平方,而另一边是一个非负数,可用直接开平法求解 如2x m =(0m ≥)的解为x =,即1x =2x =如2()ax n m +=(0m ≥)转化为ax n +=ax n +或ax n +=进行求解 当0m <时,方程2x m =和2()ax n m +=均无解 2.配方法 通过配方的方法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2()ax b m +=的形式,再运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即用配方法解方程。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如下: (1)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2)根据等式的性质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 (3)把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比较麻烦,建议优先考虑其他的方法 3.公式法:x = (2b -4ac ≥0)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新知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 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 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3、配方法: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 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配方(写成平方形式)、③用直接开方法降次、④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⑤判断2个根是不是实数根。 4、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 )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04(2422≥--±-=ac b a ac b b x 当ac b 42->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当ac b 42-=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 当ac b 42-<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5、因式分解法: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化成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叫因式分解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 )0(02≠=++a c bx ax 中,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ac b 42-=? 四、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方程 )0(02≠=++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是21x x ,,由求根公式 )04(2422≥--±-=ac b a ac b b x 可算出 a b x x -=+21,a c x x =21。 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方程2x -9=0的解是 ( ) A 、x =3 B 、 x = -2 C 、x =4.5 D 、 3x =± 2、方程24x x =的解是( ) A、4x = B 、2x = C 、4x =或0x = D 、0x = 3、下列方程中,有两个不等实数根的是( ) A 、238x x =- B 、2510x x +=- C 、271470x x -+= D 、2753x x x -=-+ 4、用换元法解方程2221x x x x ????+-+= ? ?? ???,若设2y x x =+,则原方程可化为( ) A 、210y y -+= B 、210y y ++= C 、210y y +-= D 、210y y --=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在初中代数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对以前学习过的各种知识进行综合地应用,比如说整式、开平方、一元一次方程、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知识在这一章里都有应用,另一方面,一元二次方程又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它还是以后学习其他方程以及数学知识的基础,比如说,二次函数、高中要学习的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等都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这节课是人教版第22章的第一节课时,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其根的概念。本节在引言方程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面积问题和比赛问题,进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例子,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列出这三个具体方程,并发现它们在形式上的共同点,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学生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等等,已经初步地感受了方程的模型作用,并且积累了一些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经验,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在这基础上,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其根的概念。 3、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三种特殊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根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经历观察,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其它三种特殊形式。 (3)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5、教学难点: 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6、教学思路: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组织学生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不唯一性。 二、课堂实录: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知道运用方程方法可以解决众多代数问题和几何求值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数学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师: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生1: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 生2:不是“式子”应该是整式方程。 师:对了,一定是整式方程才行,要不然有可能是分式方程,大家要记住哦。

人教版《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测试题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检测题 姓名: 分数: 一.选择与填空(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方程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12132+=+x x B.02112=-+x x C.02=++c bx ax D.21y x += 2.一元二次方程2(1)2x -=的解是( ) A.11x =- 21x =- B.11x = 21x = C.13x =,21x =- D.11x =,23x =- 3.方程2x(3)=5(3)的根是( ) 25 3 C 1252=3 2 5 4.方程2220x x --=的根的情况是( ) A.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方程没有实数根 D.无法确定 5.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1)x 22 -1=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 A.1 B.-1 C.1或-1 D. 2 1 6.若12 44x x + 9,则x 2的值是( ). A.4 B.-2 C.4或-2 D. ±3 7.已知m 方程210x x --=的一个根,则代数式2m m -的值等于 ( ) 1 B.0 C.1 D.2 8.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6,第三边的边长是方程(2)(4)0x x --=的根,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11 B.11或13 C.13 D.11和13 9.某商品连续两次降价,每次都降20﹪后的价格为m 元,则原价是( ) (A )22.1m 元 (B )1.2m 元 (C )28.0m 元 (D ) 0.82 m 元 10.如果关于x 的方程 2 –1= 0有实数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14 B .a ≥–14 C .a ≥–14 且a ≠0 D.a > –14 且a ≠0 11. 使分式2 56 1x x x --+ 的值等于零的 x 是( )A.6 1或6 1 6 12. 若关于y 的一元二次方程2 -43=34有实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7 4 ≥-74 且k ≠0 C ≥-74 >74 且k ≠0 13. 一元二次方程x x 6122=-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系数是 ,常数项是 . 14.若方程x 2 -60的一根为1,则,另一根是. 15. 若方程2x 2-87=0的两根恰好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 16.当时,方程(1)20有实根,这时实根是 . 当时,方程无实根. 17. 若一元二次方程2 0(a ≠0)有一个根为1,则;若有一个根为-1,则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