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勘探复习题

地球化学勘探复习题
地球化学勘探复习题

山东科技大学

一、名词解释题

1.勘查地球化学

是以地质学、地球化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测试矿体化学元素(包括同位素),研究其分布分配、组分分带、存在形式以及与成矿有关的物理化学参数(温度、压力、pH和EH)等,并用这些标志进行找矿的一门科学。

2.克拉克值

指地壳岩石圈中元素的分布量,亦称丰度。

3.浓度克拉克值

地质体中某元素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

4.浓集系数

各种矿产最低可采品位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

5.原生环境

是指从循环雨水的最低水平向下延伸直至能够形成正常岩石的最深水平的环境。这是一个高温与高压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流体的循环受到限制,游离氧的含量比较低。

6.次生环境

是在地球表面风化、侵蚀与沉积的环境,它的特点是温度低,压力低且几乎压力不变,溶液可以自由流动,游离氧、水及二氧化碳很丰富。

7.地球化学

是研究地球的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在其中的分布、分配、集中、分散、共生组合与迁移规律、演化历史的科学。

8.复分解反应

指物质间离子相互交换而形成新的化合物的作用。

9.地球化学异常

是指某些地区的地质体或天然物质(岩石、土壤、水、生物、空气)中,—些元素的含量明显地偏离正常含量或某些化学性质明显地发生变化的现象。

10.原生晕

是指在成岩、成矿作用影响下,在矿体附近围岩中所形成的局部地球化学原生异常地段。

11.找矿指示元素

是能够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能够指出找矿方向的化学元素(包括同位素)。

12.水成分散

指在表生作用下矿石中成矿元素呈液相(溶液)迁移而形成的分散。

13.线金属量

是指沿剖面线异常内单位长度地段土壤中元素的平均含量。

14.地化指标

是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标志。

15.特征含量

能够利用某元素的含量范围区分不同地质体,指示矿化(矿体)存在或指出找矿方向的就称为“特征含量”。

16.精密度

是指对某一样品多次分析检测结果的彼此符合的程度。

17.背景上限

在地球化学背景范围内元素的含量是有波动起伏的,其最大值称为背景上限。

18.地化指标

是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标志。

19.铁帽

硫化物矿床在地表氧化带的残留部分。

20.斑点分析

是用试剂与被测元素在固定面积的滤纸上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色沉淀(即色斑),然后将其与已知含量的标准色斑进行比较来测定被测元素的含量。

21.异常衬度。

异常点的元素含量与背景值的比值。

二、简答题

1.根据风化和成壤过程中的集散情况,可将元素分为哪三类(各举例代表元素)?

(1)在风化成壤过程中明显集中的元素:这类元素主要是一些在表生带能形成稳定矿物的元素,其土壤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2,如Sn、As、Cd、Be、Cr、Ca、Zr、Li、Ag和Mo等。

(2)在风化成壤过程中明显分散的元素:属于这一类的是土壤浓度克拉克值小于0.8

的元素,如I、Hg、Na、Mg、Co、Ga、Cu、Ni、K、Ge、Fe、Zn、V、P等。可以看出这类元素除了易镕的碱金属外,主要是些亲硫元素。

(3)在风化成壤过程中聚散情况不很显著的元素:其土壤浓度克拉克值为1左右(0.8~

1.2),如Pb、Ti、Al、Mn、B、Si、Ba等。

2.地壳(岩石及土壤)中元素存在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独立矿物、类质同像、吸附离子、气液包裹体、机械混入物、金属有机络合物等。3.地壳中元素的迁移形式分为哪三类?

(1)化学及物理化学迁移:①硅酸盐熔体迁移;②水及水溶液迁移;③气体迁移;

(2)机械迁移;

(3)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4.地球化学异常根据规模可分为哪三类?(说明其各自大致规模。)

地球化学异常根据其规模可分为地球化学省、区域原生异常和局部原生异常。

地球化学省的范围可达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并常与构造成矿带相重合。在地球化学省范围内,某些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岩石圈或同类岩石的平均含量相比显著增高,并有一定种类的矿产集中产出。

区域原生异常分布的范因为几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通常表现为与成矿有关的岩体或含矿层中某些元素含量偏高。

局部原生异常地段中与矿床有关的主要是矿床的原生晕。在“晕”中,由矿体(或高含量中心)向外元素含量逐步降低,直至趋于正常含量。。

5.土壤汞气晕的特征是什么?

(1)汞含量可高于背景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2)地表土壤中汞气异常与下伏矿体之间的距离可比汞的原生晕范围大;

(3)地表所测得的土壤气异常的范围,大体上与矿体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相吻合。

6.选择指示元素的方法有哪三个?

(1)类比法:根据前人在不同矿床总结出得找矿指示元素,结合矿区具体情况参照选择;

(2)理论分析方法:以地质、地球化学理论做指导,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运用不同类型岩石、矿床元素共生组合规律来选择;

(3)扫视法:根据样品全分析的资料选择适当的指示元素。

7.指示元素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床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

(2)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区分含矿异常和非矿异常;

(3)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

(4)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用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

(5)选择的指示元素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8.勘查地球化学有哪三个特点?

(1)是一种直观的找矿方法;(2)是寻找盲矿和隐伏矿体的有效手段;(3)是快速、经济的勘探方法。

9.指示元素的定量(半定量)组合关系有哪四种?

主要表现为元素之间的数学特征值及该数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分四种:(1)简单含量关系;(2)比值;(3)多元素组合的比值;(4)指标元素之间含量的相关关系。

10.地壳中元素迁移过程中引起元素沉淀的因素有哪四种?

(1)复分解反应;(2)溶液pH值的变化;(3)氧化还原反应;(4)胶体作用。

11.评价铁帽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目前地球化学找矿工作中用的评价铁帽的方法有:

(1)根据铁帽和原生矿石中各金属元素含量及残留比例的研究,预测原生矿石中元素含量和矿石的类型。

(2)根据各种类型矿石铁帽金属元素组分特征的研究,确定评价指标,以此来预测铁帽的矿石类型。

(3)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价铁帽。这种方法能考虑多种影响因素,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能更好地划分铁帽类型,评价其含矿性。

12.化探试验工作有哪几种?

试验工作有以下几种:

(1)方法试验:解决化探方法的有效性问题。通过试验了解异常发育的基本特征,确定何种化探方法最适用;

(2)技术试验:是解决某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技术问题,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如采用怎样的采样和样品加工处理方法,选择哪些指示元素和分析方法等才比较适宜。方法试验和技术试验常在踏勘阶段一并进行。

(3)专题试验:是解决共些专门性的问题所进行的试验,如为解决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所进行的试验、新的化探方法的试验等,这种试验进行的时间视需要而定。

13.化探采样点布局有哪几种?

(1)“格子”采样法;

(2)规则测网,如按方形网、长方形网、菱形网布点;

(3)以一定的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布置采样点,测线方向垂直于矿体或构造走向;

(4)不规则测线,样品并不严格按一定的点线距采集,以能满足研究问题的需要为原则。

14.样品加工时为防止污染应注意哪几点?

样品加工时要防止污染,应做到:

(1)矿样和化探样分开加工;

(2)每加工完一个样品要进行清洁工作;

(3)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

(4)不能随便更改加工方案,对疏松物样品第一次过筛前不要碾磨,以保存原始粒度;

(5)不能用金属铜筛,而用尼龙筛。

15.化探中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主要依据是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工作区的地球化学特点、样品的性质和分析方法本身的特点以及经济效益等。

16.化探中实际材料图有哪几种?

(1)采样位置图及原始数据图;

(2)平面剖面图和剖面图;

(3)塔状图。

17.化探普查找矿时异常解释与评价的任务与要求是什么?

(1)分析各类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空间分布的规律性,阐明它们与不同时代地层、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岩浆杂岩体的成因联系、以及与主要控岩与控矿构造的空间关系。

(2)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量、矿产分布资料,进行找矿预测,划出各类矿床找矿远景区、成矿带。

18.化探普查评价时异常解释与评价的任务与要求是什么?

普查评价时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评价,基本任务在于发现隐伏矿体。具主要要求有:(1)利用测区内外典型矿体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评价指标,在测区范围内区分矿异常和非矿异常,即区分与矿体直接有关的异常、矿化异常和由其它地质体(岩脉等)引起

的非矿异常。

(2)对矿异常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隐伏矿体(包括被覆盖矿体与盲矿体)可能的类型、基本产状与赋存部位(地质部位),提出探矿工程验证施工位置。

19.异常检查的任务、方法和步骤?

(1)现场踏勘,在异常范围内或其附近,详细观察地质构造特征,矿化蚀变特点,土壤、植被及地貌情况,人为活动情况(老硐、冶炼厂、交通道路等),以了解引起异常可能的原因;

(2)重复取样。在现场踏勘未发现找矿标志时,往往在异常处重复取样,以证实异常的存在。

20.土壤测量异常检查工程验证时工程布置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若是有找矿意义的次生元素组合异常,布置验证应考虑比较不活泼的异常内带,即近矿元素组分特点(如Pb、W、Sn、Co、Pt等);或者只有矿体比较富的近矿指示元素或起指示深度作用的元素异常(如Ag、Cd、Au、Bi、Sb等)部位。

(2)当地形坡度不小于30°、覆盖层厚度不大于1m时,应从次生异常逆坡向(异常物质来源的方向)端点布置探槽工程,顺异常来源之坡向延伸,以揭露矿化蚀变带或矿体。

(3)当地形坡度不大于10°、覆盖层厚度不大于3m、矿体倾角(或推断)大于45°时,探槽验证工程应首先布置在次生异常元素(成矿或伴生元素)峰值点附近,探槽先向逆坡向延伸,再向顺坡向延伸,延伸距离为异常宽度的0.4~0.6Cmax处,揭穿矿化蚀变带为止。

(4)次生异常宽度大,浓度曲线跳跃频繁。预计覆盖层厚度不大于3m时,在次生异常0.4~0.6Cmax宽度范围内用跳跃式探槽揭露,槽间距为5m×lO m(槽长5m、间距10m)、10m ×10m或20m×10m等。

四、论述题

1.试述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依据

在找矿勘探中,应用不同的化探方法发现的种种地化异常,是否为上业矿体(床)引起的异常?值不值得进一步做验证呢?这就涉及如何评价地化异常、以及评价哪些内容。地化异常的评价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工作,不同的地化异常类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有所不同。它必须充分利用已知的地质、物探及已知矿床的化探资料与新区地化异常特点对比分类,对所发现的异常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一般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依据有两大类:

(1)地质依据:矿床和地化异常有着紧密的空间、时间及成因的联系。一般情况下,矿异常的分布与矿床的分布所受的地质控制因素有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包括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水文和第四纪地貌等因素。因此,工区的地质因素是异常评价的先决条件,可以作为异常评价的重要依据。

(2)化探依据:异常区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包括分带性)、异常强度、异常点的集中程度、异常形态和规模大小等特点是化探对比分类的依据。一般来说,多种元素组合并且组合有一异常强度高、异常点密集、规模较大、形态规则异常,最有远景,应首先选择布置详查或验证工作。但这种情况有时也有例外现象,因此,必须紧密配合地质、物探进行综合评价。

2.试述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

元素的迁移主要是通过液态(熔体、水溶液)或气态介质实现的。因而影响元素进入液态(或气态)介质及在其中稳定程度的因素,必然影响元素的迁移。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有以下三种。

(1)元素的存在形式

元素存在的形式影响其活化转移能力,如元素呈类质同像形式参加矿物品格时,只有在矿物晶格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元素才能活化转移。相反,若元素呈吸附离子,则易被溶液浸溶、活化转移。

(2)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沸点、熔点、溶解度和硬度等对元亲迁移有很大影响。

沸点、熔点、溶解度直接决定其转为液态、气态或从液态、气态介质中晶出的能力,沸点、熔点越低,溶解度越大,迁移能力越强。

至于矿物硬度大小,则会影响其抗风化能力,硬度大,不易风化,多成重砂矿物,以固体方式迁移。

(3)元素在水溶液中形式

当元素转移至水中,其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其迁移能力。化合物溶于水后,元素除部分为溶解分子外,其主要呈自由离子或络离子(酸根)形式而存在。络离子比简单离子在水溶液中更稳定,因而其迁移能力更大。络离子的稳定性也不尽相同,取决于其电离能力大小。

3.试述气体异常的主要成因。

一些有意义的气体异常的形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形:

(1)热液成矿作用中形成的原生气晕:

成矿热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热水溶液,除了包含有许多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还包含一些气体组分,如水蒸气、H2S、CO2,SO2、HCL、CH2等。成矿热液运移过程中,在有利条件下形成各种元素的矿床。在矿床形成的同时,成矿热液中一些气体组分可以被封闭在矿石和围岩的孔隙内,形成原生气晕。

(2)在表生带中矿床经氧化还原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次生气晕:例如硫化矿床氧化可产生H2S、SO2和CO2的气晕;另外有机质和厌氧细菌的作用,也可以使硫酸根还原为H2S。

(3)由放射性元素袁变产生的气晕:放射性元素,如U、Th等在衰变过程中生成氦气和氡气。这些氦气和氡气运移到地表,在矿体上方的土壤气和大气中形成气晕。

(4)由断裂构造形成的气体异常:在地壳中无论是由原始成矿热液中带来的气体组分,还是由矿床形成后遭受氧化还原作用以及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气体组分,它们都可沿着断层和裂隙运移,如果当这种断裂延伸到地表时,就能在断裂上方的土壤气和大气中形成某些气体组分的异常,而断裂本身可以是不含矿的。其异常强度有时比矿体引起的异常值还高,仅其宽度较窄

(5)由现今构造运动形成的气体异常:土壤和岩石中的气体分布与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构造活动相对静止时期,它们是稳定的,其流量和成分变化不大。然而,当出现构造活动时,气体的流量及其同位素组成都发生显著和快速的变化。

4.试述分散流与次生晕的异同点。

(1)分散流与次生晕共同点:①分散流与次生晕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即都是矿体及其原生晕在表生作用下,与矿石组分有关的元素迁移、分散所形成;②分散流与次生晕的形成作用基本相同,在形成过程中,既可有与物理风化作用有关的机械分散,又可有化学风化作用下的水成分散,而且都是以机械分散为主;③分散流与次生晕都是表生作用下形成的,因而都受气候因素所控制。

(2)分散流与次生晕不同点:(1)形成分散流的物质,不仅是如同次生晕那样可来自地表的矿体及原生晕,也可以来自地下的盲矿体及其原生晕,甚至还可来自次生晕,即次生晕内的物质组分,进一步迁移、分散,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分散流;②形成作用方面,虽然分散流、次生晕都可有机械分散和水成分散,但分散流的机械分散并不像次生晕那样由于气候变化所造成,而主要是由于水动力冲刷、搬运,矿石物质进入水系,并在水系内进一步分散而形成分散流;③气候对分散流形成的控制,不仅如同次生晕那样反映在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季节性气温变化和降雨量上,因为季节性气温及降雨量变化,对

形成分散流物质的冲刷搬运影响很大。

5.试述异常解释与评价的一般方法。

化探找矿工作概括起来不外乎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大量的生产实践工作证明,一般情况下地球化学找矿的成效更主要的是决定于解释评价异常。地质上的规律往往是复杂的,异常的解释评价工作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要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复杂的现象中得出符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因此,异常解释评价必须以矿产地质为基础,以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对比异常的特征,参考并综合分析各种找矿方法成果。在条件许可时,还应尽量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以便为异常的解释评价提供更多的信息。异常解释与评价的依据是:

(1)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内生及表生条件下各元素分散、集中等)和各类地球化学作用(成矿、成岩地球化学作用)的基本规律,说明化学元素含量变化及其自然组合。

(2)运用各类典型矿床矿异常的基本持征,包括组分、含量及其变化(均方差、衬度、元素含量相关性、相关元素含量比值及其衬度比值变化),异常地段形态、规模及分带性(纵向、横向、侧向)等,类比和评价未知异常的含矿性。

(3)运用各种地球化学指标,包括岩石基性或酸性程度指标、成矿深度指标、成矿环境指标(温度、压力、介质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分析成矿、成晕地球化学作用特点。

(4)合理运用各种定量计算方法(矿化规模、矿化强度计算方法,线金属量、面金属量计算方法等)和各类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判别分析、簇群分析、趋势分析从因子分析等)提供异常评价信息。

(5)综合研究采样地段基本地质资料,包括异常地段剖面图、地质图,阐明异常的地质成因。

6.试述影响热液元素迁移的因素。

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既受元素及其化合物地球化学性质的控制,又受构造、岩性条件及含矿溶液物理化学条件(主要是温度、压力、浓度)的影响。

(1)含矿溶液的性质

含矿溶液的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是明显的。含矿溶液中元素的原始浓度越大,则与围岩的浓度差越大,因而元素的扩散迁移作用越强。元素的渗透迁移相对减弱。实验证明,溶液温度增高,元素的扩散速度加大。

(2)构造

成矿有关元素在围岩中迁移、成晕过程中,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起着重要的影响。

断裂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为含矿溶液活动提供通道,使含矿溶液上升,并在围岩中进行渗透、扩散。

其次由于构造的活动,还能改变局部地段的物理化学条件,促使含矿溶液中的成矿元素沉淀。

(3)围岩性质

围岩性质对成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岩石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一般,岩石的化学性质活泼,有利元素富集而形成富矿,从而限制了元素迁移,不利于形成规模较大的矿床原生晕。

岩石的物理性质首先反映在机械性质力面。如脆性岩石,裂隙易于发育,有利于元素渗透迁移,形成规模较大的晕;塑性岩石即使产生裂隙也容易封闭,使元素渗透迁移受限制。其次,物理性质对成晕的影响还反映在孔隙性质方面。岩石孔隙率大,孔隙间连通情况好,则有利于元素的渗透迁移;反之,孔隙率小,连通情况差,则对元素的渗透迁移不利。

7.试述成矿元素次生分散的控制因素。

矿石物质由于表生带风化作用而产生的次生分散(机械分散和水成分散),受多种因素所控制,如元素本身的性质、物理化学环境、气候及地形条件、生物的作用等。

(1)矿物性质

矿石中元素的次生分散是矿石矿物风化的结果,所以矿物耐风化能力必然要影响元素的次生分散。一般说来,内生条件下形成的矿石矿物,其结晶条件越接近表生条件,其耐风化能力越强。硫化物最不稳定,最容易氧化、溶解。各类矿物根据次生分解由难到易的程度可排列如下: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次生矿物的稳定性也影响元素的次生分散。

(2)物理化学环境

物理化学环境对元素次生分散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对元素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和迁移能力的控制。

大多数金属元素的溶解度及其化合物的稳定性与水中pH值关系密切。地表水的pH值一般为4.5~8.5,土壤为4.0~9.0,在氧化的硫化物附近pH值常低于2.0,而在干旱地区土壤中碱度可以较高。

溶液中pH值对氧化还原电位有很大的影响。氧化还原电位(Eh,单位为v)反映一个体系的氧化能力。pH值增大时,Eh值随之降低,因而同一氧化反应在碱性环境中比在酸性环境中容易进行。一定条件下一种离子在某种氧化态可以是易溶的,但在另一氧化态则可以是极难溶的。

在表生环境中,广泛发育的各种胶体对元素的次生分散有很大影响。在这些胶体物质沉淀时,其上吸附的元素随之固定下来。在氧化带中Si、AL、Fe、Mn等元素的含水氢氧化物、氧化物以及各种粘土矿物是胶体作用的典型产物。

(3)生物的作用

生物对成矿物质的次生分散也有深刻影响。特别是植物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微生物的作用和动物的活动也一定程度地影响这种分散。

(4)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

气候决定着水分、植被及土壤类型,因而控制着元素的迁移和分散。地形影响风化和剥蚀的速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元素的分散。

8.试述水晕形成时元素转入天然水的作用。

水晕形成时元素转入天然水中的作用有:溶解、氧化、电化学溶解、碳酸得作用、生物的作用、胶体的作用等。

(1)溶解:有些矿床中的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容易溶于水,如盐矿中的K+、Na+、Br-、I-等很易溶于水。

(2)氧化:有些矿床中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不易溶于水,但在表生带经过氧化后,却能生成易溶于水的产物。如金属硫化矿床中的许多金属硫化物(如Fe、Cu、Pb、Zn、Co、Ni、Mo、Cd、Sb、Bi、Ag、Hg的硫化物)在水中是很难溶的。在表生带经水和游离氧的作用,能生成可溶性的硫酸盐和硫酸。

(3)电化学溶解:每一种金属硫化物同水溶液(包含有金属离子)的接触界面处都造成一种电位差,与金属的电极电位相类似(产生于金属与其盐溶液之间的电位叫做金属的电极电位);不同的硫化物与水溶液之间产生的电极电位是不同的,有的高,有的低。因此处于溶液中的任何两种硫化物都构成一个特殊的原电池。电位低的硫化物容易失去电子构成阴极,在这里金属离子转入溶液中,而电位高的硫化物则得到电子构成阳极,金属离子变成原子停留在阳极。结果使电位低的硫化物加速氧化和溶解,同时又使电位高的硫化物的氧化受到阻碍。

(4)碳酸的作用:当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含HCO3-和CO32-时铀可以生成可溶性铀酰碳酸盐络合物,其溶解度达74g/L。

(5)生物的作用:腐殖质与许多金属能生成可溶性腐殖质酸络合物。如铀酰与腐殖酸作用能生成可溶性酒腐殖酸络合物。此外一些细菌的作用可使某些金属溶解。据报道,金可

由某些细菌的作用使其溶解于水中。

(6)胶体的作用:一些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在表生带可以胶体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如铀可生成胶体,带负电荷(在水的pH值等于5时稳定)。

9.试述土壤中汞气晕的控制因素。

(1)地质因素:①矿床中汞含量的高低,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矿床中汞含量高,则所形成的土壤和大气中汞异常强度较高;②矿体及围岩孔隙和裂隙发育程度,矿体和围岩孔隙、裂隙越发育,连通性越好,越有利于土壤和大气中汞气异常的形成;③矿体埋藏深度和产状,矿体埋藏深度增大,异常随之减弱。矿体产状陡,异常较强,宽度较窄。矿体产状平缓,异常发育较宽,但较弱。在倾斜矿体上盘异常下降缓慢,下盘异常急剧消失.

(2)土壤的性质和厚度:土壤的性质和厚度对汞气异常有明显影响,土壤中孔隙发育,特别是非毛细管孔隙发育,有利于汞异常的形成。土壤层厚度较大(几米到几十米)有利于汞蒸气在土壤中保存。土壤层太薄,汞气易于逸散到大气中去,使土壤气中汞气异常减弱。

(3)取样深度:由于近地表土壤空气中汞蒸气容易逸散到大气中,汞含量低,因而选择合适的深度采样测定有利于发现汞气异常。

(4)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降雨的影响,温度增高有利气体异常含量的增高,降雨会使土壤气中汞量降低。

四、计算题

1、表1中某铜矿上方土壤样品的铜含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按表2的间隔对100个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组中值、频数、频率和累积频率并填入表2中(保留2位小数)。197页

表1 某铜矿外围100个土壤样品的含量统计情况

表2 铜元素含量分组频率统计表

2、根据表1数据,计算背景值和背景上限值(为计算方便,按4舍5入原则保留整数)。

3、采样密度按每平方千米1个点计算,计算异常区域的面金属值。

五、编图与识图

1、利用表2中的数据绘制直方图,标出众值Mo和Mo-σ、Mo+σ。

2、阅读图1,指出其中图例的含义。22页

3、根据确定异常背景及背景上限的长剖面法,在图1化探异常剖面上标出背景及背景上限。

4、阅读图2,阐明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受那些主要因素影响。68页

5、阅读图3,述土壤剖面中各元素及化合物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38页

6、阅读图4,指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有关元素的迁移变化特征。43页

7、阅读图5,简要讲述化探工作程序及异常评价程序。207页

8、阅读图6,分析原生晕、次生晕及分散流空间关系。11页

9、阅读图7,分析各种机械分散作用下次生晕与矿体的偏移情况。39页

勘查地球化学习题集答案

地球化学找矿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地球化学找矿具有对象的微观化,分析测试技术是基础,擅于寻找隐伏矿体和准确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2.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物质主要是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气体和生物。 3.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指标(或物质组成)。 4.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人类生存关系。 5.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与实验研究。 6.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7.克拉克值在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单位通常是ppm(或 10-6)。 8.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影响地壳各部分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富集而形成矿床。 9.戈尔德施密特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将元素分为亲铁元素、亲硫(亲铜)元素、亲氧(亲石)元素、亲气元素和亲生物元素。 10.元素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化学-物理化学迁移、机械迁移和生物-生物化学迁移。 11.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呈液相迁移,迁移方式主要有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两种。 12.影响元素沉淀的原因主要有PH变化、Eh变化、胶体吸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 13.地壳中天然矿物按阴离子分类,常见有含氧化合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自然元素。 14.地球化学异常包括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 15.地球化学省实质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16.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7.地壳中元素的非矿物赋存形式包括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胶体或离子吸附和与有机质结合。 18.风化作用的类型包括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

地球化学复习总结题

《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各章重点 PPT第0章重点: 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尤其是引领地球化学发展的关键学者的学术观点) 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学科生长点,及理论突破点。 PPT第1章重点: 地球化学分带的依据,各个分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 元素和核素在地壳中分布的计量单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特征,元素在主要岩石类型中的分布; 元素在地球其它圈层,如水圈(尤其是海水)、大气圈、生物圈中的分布特征。 元素在地球演化的各大地质时期中的成矿特点。 PPT第2章重点: 元素结合规律 类质同像 过渡元素的结合规律 了解戈尔德施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方法和按照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分类方法。 PPT第3章重点: 元素在水溶液中存在状态和迁移的主控因素; 主要造岩元素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的演化 岩浆作用中微量元素的定量模型 PPT第4章重点: 掌握讲解的每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各个储库中的分布特征,影响稳定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反应。 PPT第5章重点: 太阳系元素分布特征,陨石分类体系及依据。 二、练习题 ----------------------------------------------------------------------------------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

东华理工大学水文地球化学试卷

2006-2007第一学期《水文地球化学》期末试卷(B)-参考答案班级()学号()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盐量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而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2、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岩石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某些阳离子转入水中,从而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这一作用即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3、氧化垒:在还原条件被氧化条件激烈交替的地段上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垒。 4、侵蚀性CO2:当水中游离CO2大于平衡CO2时,水中剩余部分的CO2对碳酸盐和金属构件等具有侵蚀性,这部分即为侵蚀性CO2。 5、TDS: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它包括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及络合物,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的气体。 6、硅质水与硅酸水:SiO2含量大于50mg/L的水称为硅质水(1.5分);在阴离子中,HSiO3-占阴离子首位(按mol%计算)的水称为硅酸水(1.5分)。 7、硬度:是以水中Ca2+和Mg2+来量度,其计算方法是以Ca2+和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以CaCO3表示,其单位为mg/L。 二、填空(每题1分,共14分) 1、Fe2+在(酸)性中迁移强,而在(碱)性中迁移弱。 2、地球化学垒按成因可分为(机械)垒、(物理化学)垒、(生物)垒和(复合)垒。 3、碱度主要决定于水中的(HCO-3,CO2-3)的含量。硬度是以(Ca2+,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而暂时硬度是以(HCO-3,CO2-3)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 50。 4.大气CO2的δ13C平均值是(-7‰),而土壤CO2的δ13C平均值是( -25‰)。5.标型元素的标型程度取决于(元素的克拉克值)和(它的迁移能力)。 6.弥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对流扩散迁移)和(渗透分散)。 7、SiO2和Na/K地热温度计适用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250℃)和(150~350℃)。8.近代火山型浅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2-4SO2-4 -Cl),而深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HCO-3)。 9.海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而海成存封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 -Ca)。 10、水对离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是由于水分子具有较强的(介电)效应所致,水的沸点较高,是由于水分子间(氢键)的破坏需要较大的能量。 11、在35℃下,pH=7的地下水是(碱)性。在天然水化学成分的综合指标中,体现水的质量指标的有(TDS,硬度,含盐量或含盐度,电导率),而表征水体系氧化还原环境状态的指标有(COD,BOD,TOC,Eh)。 12、迪拜—休克尔公式的使用条件是离子强度小于(0.1mol/L),而戴维斯方程的使用条件是离子强度小于(0.5mol/L)。 13、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主要决定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而水迁移的标型元素主要决定环境的(酸碱)条件 14、在氮的化合物中,(NO-2,NH4+)可作为地下水近期受到污染的标志,而(NO-3)可作为地下水很早以前受到污染的标志。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勘查地球化学最初起源于_____(5分) (A) 美国 (B) 德国、 (C) 中国 (D) 前苏联 参考答案:D 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元素在天然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其主要目的是_____(5分) (A) 发现地球化异常 (B) 找到矿产资源 (C) 元素的分布规律 (D) 治理污染 参考答案:B 3. 影响元素在矿物中分配形式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同位素组成 (D) 其它元素 参考答案:B 4. 贵金属的含量单位常用_____(5分) (A) % (B) ‰ (C) g/t (D) 10-6 参考答案:C 5. 从元素的戈尔特施密特分类来看,Au属于_____(5分) (A) 亲硫元素 (B) 亲铁元素 (C) 亲生物元素 (D) 亲气元素 参考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_____(5分) (A) 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降雨 (D) 生物作用 参考答案:A,C,D 2.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植物根系 (B) 气候、 (C) 地形 (D) 温度 参考答案:B,C,D

(A) Si (B) Al、 (C) Zn (D) Cu 参考答案:C,D 4.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5.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三、判断题 1. 降水是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5分)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2. 松散堆积物就是残坡积物_____(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3. 高异常区下面就能找到矿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土壤测量是化探中适用性最好的方法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Mg在岩石中通常是微量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6. 稀土元素是亲硫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LILE是亲石元素(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地球化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复习题 绪论 1、地球化学的定义。 答: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的任务。 答:1)地球及其子系统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即元素的分布和分配问题;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5)基础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答:研究思路:以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研究原子(包括元素和同位素)的行为为手段,来认识地球的组成、历史和地球化学作用。工作方法:野外:地质考察+样品采集(代表性、系统性、统计性、严格性)。 室内: --岩矿鉴定 --分析测试:早期容量法、离子色谱法和比色法,现今X射线荧光光谱XRF、ICPAES、--ICPMS、固体质谱、AAS等。 --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研究:化学分析、晶体光学、X射线衍射、拉曼谱、微区分析(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 --作用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温度(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压力、pH、Eh、盐度等。 --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同位素测年。 --模拟实验。 --多元统计计算和数学模型。 4、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答:1、基础科学成果的应用.2、地质科学的发展.3、更广泛的数字模拟。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对比元素在地壳、地球和太阳系中分布规律的异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答:相同点:元素的丰度均随原子系数增大而减小。均符合奇偶定律。 不同点: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 He, Ne, 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 K和N a。 原因: 2、研究克拉克值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答:可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A)影响元素参加地壳中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B)限定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C) 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 3、地球各圈层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 答:地壳: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②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地幔:元素分布不均,铁镁含量增高。地核:铁镍含量占绝大部分,其它元素仅占极少部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地球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对地球总体成分的影响不大。 4、陨石研究的意义 答: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水文地球化学试卷

09031123 一、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21 分) 1、BOD: 指用微生物降解水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以mg/L 为单位。 2、脱硫酸作用: 在缺氧和有脱硫酸菌存在的情况下,SO4 2- 被还原成H2S 或S2-的过 程。 3、同离子效应: 一种矿物溶解于水溶液,如若水溶液中有与矿物溶解相同的离子,则这种矿物的溶解度就会降低,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同离子效应 4、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 大气降水中的18O 和D 含量随着海拔高程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现象。 5、酸性垒: 当中性或碱性条件转变为弱酸性和酸性条件或在pH 值急剧降低的地段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垒。 6、水分子的缔合作用: 由单分子水结合成比较复杂的多分子水而不引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的现象。7、硅质水与硅酸水: SiO2 含量大于50mg/L 的水称为硅质水(1.5 分);在阴离子中,HSiO3 -占阴离子首位(按mol%计算)的水称为硅酸水(1.5 分)。 二、填空(每题1 分,共14 分) 1、水对离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是由于水分子具有较强的(介电)效应所致,水的沸点较高,是由于水分子间(氢键)的破坏需 要较大的能量。 2、在35℃下,pH=7 的地下水是(碱)性。在天然水化学成分的综 合指标中,体现水的质量指标的有(TDS,硬度,含盐量或含盐度, 电导率),而表征水体系氧化还原环境状态的指标有(COD,BOD,TOC,Eh )。 3、迪拜—休克尔公式的使用条件是离子强度小于(0.1 mol/L ),而 戴维斯方程的使用条件是离子强度小于(0.5 mol/L )。

4、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主要决定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而水迁移的标型元素主要决定环境的(酸碱)条件 5、在氮的化合物中,(NO- 2,NH4 + )可作为地下水近期受到污染的 标志,而(NO- 3 )可作为地下水很早以前受到污染的标志。 6、Fe2+在(酸)性中迁移强,而在(碱)性中迁移弱。 7、地球化学垒按成因可分为(机械)垒、(物理化学)垒、(生 物)垒和(复合)垒。 8、碱度主要决定于水中的(HCO- 3,CO2- 3 )的含量。硬度是以 (Ca2+,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而暂时硬度是以(HCO- 3,CO2- 3 )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 9.大气CO2 的δ13C 平均值是(-7 ‰),而土壤CO2 的δ13C 平均值是(-25‰)。 10.标型元素的标型程度取决于(元素的克拉克值)和(它的迁移能力)。 11.弥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对流扩散迁移)和(渗透分 散)。 12、SiO2 和Na/K 地热温度计适用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250 ℃)和(150~350 ℃)。 13.近代火山型浅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2- 4 SO2- 4 Cl- ), 而深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HCO- 3 )。 14.海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 ),而海成存封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 -Ca)。 三.简答题(每题5 分,共30 分) 1、氧漂移及其影响因素?

《地球化学》练习题2剖析

恩《地球化学》练习题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答案)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 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 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 6.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 7.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 8.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9.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1.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 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 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 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答案) 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自然界体系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答案)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 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 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 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13.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14.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15.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1999年第1期 矿产与地质第13卷1999年2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69期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林 春) 1998年9月21日至25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地矿、有色、冶金、黄金、石油、核工业、中科院和院校等系统的代表,共121人。大会收到科技论文110余篇,其中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99篇,能源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4篇,环境与农业地球化学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反映了自五届会议(1993年)以来,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积累的工作经验,反映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科学技术水平。 1 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成果 国土资源部地调局牟绪赞副总工程师报告了地矿部自“六五”以来,完成区域化探扫面575万km2,发现各类元素异常4.3万处,异常检查发现工业矿床580处。有色物化探管理中心李幸凡教授介绍了有色地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在30个重点成矿区带上完成1 5万水系地球化学普查65万km2,7千km2土壤加密和5千km2详查地球化学,发现大型、特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1处,小型矿床100余处。武警黄金部队地质处郭瑞栋高级工程师回顾了武警黄金部队地球化学找金工作,1992年以来,重视区域化探和矿区异常评价工作,共完成区带化探20万km2,获得5千个金或金为主的异常,发现30个矿产地,找到大中小型矿床16个。 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经验 (1)区带普查与重点评价结合,优选异常与地物化、遥感综合查证结合的工作方法。 (2)有色系统以“有色地质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规定”指导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物探成果,划分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区,选定找矿靶区进行验证的工作方法。 (3)统计我国63个典型金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总结了金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成矿成晕规律,建立金矿原生晕理想分带序列,建立金矿成矿成晕的多期多阶段叠加成晕模式和用于“反分带”的盲矿预测准则的工作经验。 (4)研究地壳物质垂直迁移规律,即地壳内存在纳米级物质的垂向迁移,形成与深部矿化相对应的地气异常,应用于发现和查明深部或隐伏矿化地段、查明隐伏含矿构造等。 3 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施俊法副研究员从区域性矿产勘查、隐伏区的化探新方法、环境地球化学三个方面论述90年代以来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 (1)在区域农业规划、地方病防治、区域环境背景评价等应用进行十分缓慢。 (2)取样代表性、重现性、时间序列等问题仍是地球化学填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3)地球化学工程学的环境技术和环境调查:衰变、分解或中和、富集或分散、隔离作用等。 (4)转变以往研究评价单个地化异常特征的方法,应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来揭示矿床周围的地球化学环境及探矿的地质因素。 (5)研制和开发具有较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活动态金属离子法 (I M M)、酶浸析法、地电化学法(CH I M)、地气法、元素分子形式法(M FE)和离子晕法等。 5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复习题

第一篇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狼图腾) 整理方法:课本+笔记+参考资料 注:有些并非很重要! 一、名词解释 1?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 2?元素的丰度值: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3?陨石:是降落在地球上的行星物质的碎块。 4?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重量百分数的丰度值。 5?丰度系数:指某一自然体的元素丰度与另一个可作为背景的自然体元素丰度的比值。 6?克里普岩:是岩浆分异或残余熔浆结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元素的岩石,其富K、REE 和P。 7?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指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8?类质同像:指矿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时,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被其他类似的质点所代替,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均保持不变的现象。 9?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借助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基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分布、化学作用及其演化的学科。 10. 微量元素:指在所研究体系中(地质体、岩石、矿物、流体/熔体等)的含量低到可 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元素。 11. 稀溶液定律(即亨利定律):在极稀薄溶液中,溶质的活度正比于溶质的摩尔浓度。 12. 分配系数:微量元素i在平衡共存的两相之间的质量浓度比值。 13. (1)相容元素:(表述1)在岩浆结晶过程中,那些容易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进入固体的微量元素。(表述2)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 (2)不相容元素: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 14.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成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以及空间位移的作用。 15. 地球化学障:在元素迁移过程中,如果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 介质中原来稳定迁移的元素其迁移能力下降,元素因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则这些影响元 素沉淀的条件或因素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16. 原始地幔:地核形成以后,地壳形成以前的地幔。 17. 亏损地幔:原始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地壳以后残余的地幔。 18. 富集地幔: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将地壳物质再循环返回地幔后所形成的地幔。 19. 五重简并:在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中,五个d轨道的能级相同,电子云呈球形 对称,电子在五个d轨道的分布概率相同,称为"五重简并”。 20. 晶体场分裂:当过渡金属离子处在晶体结构中时,由于晶体场的非球形对称特征,使d轨道的能级产生差异,称为“晶体场分裂”。 21. 晶体场分裂能:将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放在正八面体配位的晶体中时,五个d 轨道都受到配位体负电荷的排斥,轨道总的能级提高;由于正八面体配位场中配位体质点处 于直角坐标的三个垂直轴方向,故dr轨道电子云的瓣指向配位体,使两个dr轨道电子的被 排斥力比d?轨道的被排斥力大,dr轨道的能级要比d?轨道电子的能级高得更多,dr轨道电子的能级与d?轨道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称为“晶体场分裂能”。 22. 晶体场稳定能:d轨道电子能级分裂后的d电子能量之和,相对于未分裂前d电子 能量之和的差值,称为“晶体场稳定能”。 23. 八面体择位能:离子八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稳定能减去其四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的稳定能。

地球化学勘查教学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勘查课程教学大纲学习层次:专升本 一、课程说明 勘查地球化学(Exploration Geochemistry)是地球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是地质学和资源勘查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由通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通论介绍原生环境及元素的原生分布、次生环境及元素的次生分布、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地球化学资料处理,是地球化学的通用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其核心是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各论分别讲授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人类需求的矿产资源和生存环境等的地球化学勘查、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农业地球化学及国土规划等内容,以及勘查地球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门课程适用于地质、地球化学、矿产资源及环境、农业及国土等有关本、专科专业。(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多目标)而开展不同景观、不同介质、不同精度和规模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工作成果资料的整理、成图、异常的解释评价,以及调查总结报告的编写。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将能适应在矿产勘查、环境调查评价、国土规划、生态农业等领域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工作。 (三)教学时数及学分:64学时,4学分。 (四)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基本理论部分占30%,各论中主要化探方法部分占40%,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工作设计与数据处理)占30%。 (五)使用教材 《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阮天健朱有光地球化学找矿,地质出版社,1984 [2] 韩吟文马振东主编,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2003 [3] 勘查地球化学手册(二、三册)G.J.戈维特,1986,1988,冶金工业出版社 [4] 环境地球化学,A.A别乌斯,1982,科学出版社 [5]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量法)找矿,1997,地质出版社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远程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基本理论、主要化探方法、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工作设计与数据处理)等主要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并结合典型的、成功找矿工作实例进行生动讲授。在串讲内容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可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组织教师答疑。学习中心在此时安排1-2次的面授辅导,在面授辅导时以实际找矿案例讲解、参观化探实验室、设计并实施野外化探工作等环节,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教材绪论、第一章至第三章) 以下是各章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要求:

地球化学复习题汇总

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 韩吟文马振东等 P 1: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P 5:克拉克值,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几个发展阶段) P31:元素丰度,表示单位元素在地壳平均化学丰度―――确定方法,克拉克值, P3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P68:类质同象和固溶作用 P81:元素的赋存状态――1,5种 P88: 元素迁移 P 123: 相律 P169: 衰变定律 P181: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痕量元素=微量元素) 复习内容及答案汇总 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P1-)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在地球化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过程,随后基于克拉克、戈尔施密特、维尔纳茨基、费尔斯曼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地球化学由分散的资料描述逐渐发展为有系统理论和独立研究方法的学科。目前地球化学已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在地质作用过程定量化研究中已不可或缺。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特点是:(1)通过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元素相互组合和赋存状态变化等追索地球演化历史;(2)利用热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探讨自然作用的机制;(3)将地球化学问题置于地球和其子系统(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中进行分析,以个系统的组成和状态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 围绕原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地球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1)研究地球和动质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2)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迁移历史和地球的组成、演化历史、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二、简述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使许多地质难题迎刃而解,其可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基本术语 一、地球化学勘查(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对自然界各种物质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它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习称化探 1、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geochemical prospecting 系统测量天然物质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他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从而进行找矿的工作。 2、地球化学填图(geochemical mapping) 系统采集天然物质,进行多元素分析,并将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以某种标准方法编绘成基础图件,提供各个领域应用的工作。 3、环境地球化学调查(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 系统研究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二、勘查地球化学(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系统研究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geochemistry in mineral exploration) 研究找矿的地球化学勘查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2、区域勘查地球化学(regional geochemistry in exploration) 系统研究大面积内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湖积物、天然水等)中化学元素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矿产、地质、环境、农牧业、医学等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三、地球化学勘查原理 1、地球化学场(geochemical field) 由地质-地球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球化学指标的特征变化空间。 2、地球化学景观(geochemical landscape) 据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和自然景观条件所划分的区域带。 3、地球化学障(geochemical barrier) 元素迁移过程中由于介质的物理环境骤然改变,促使元素(从溶液或气态)大量析出的场所或环境。根据造成元素析出聚集的主要因素或作用,分别为沉积障、吸附障、还原障、氧化障、生物障、酸性障、碱性障等。 4、地球化学指标(geochemical indicator) 反映研究对象的各种地球化学指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特征的统称。 5、地球化学背景(geochemical background) 在特定的范围内,相同介质中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6、背景值(background value) 反映地球化学背景的量值。 7、异常下限(threshold) 同义词异常阈 根据背景值按一定置信度所确定的异常起始值。是分辨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一个量值界限。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对解释与异同比较 1、变异系数与衬度系数 变异系数:地球化学指标的均方差相对于均值的变化程度,即C V=S/X*100%。 衬度系数:异常清晰度的度量,目前有多种表示方法:异常均值相对异常下限或背景值的百分比、异常峰值与异常下限的比值等三种。 前者反映了数据的相对离散程度,该值较大时也可表现出较大的衬度系数。 2、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 表生环境指氧、二氧化碳、水等充分且能自由参与、常温恒压、开放的体系,并有生物作用参与的地表或近地表环境,包括岩石圈表层、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环境。 内生环境则与之相反,是一种高温、高压、还原、流体活动受限的环境。 3、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 同生碎屑异常:岩石在地表以物理风化为主时,其风化后形成的土壤中碎屑矿物与岩石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所形成的异常。 后生异常可以发育在任何介质中。形成异常的物质通常已经在活动相(水溶液、气体、植物体及大气搬运的质点)中迁移了或远或近的距离,而在异常地点沉积下来。 4、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 上移水成异常:土壤中的呈溶解态的离子在毛细管作用下,由深部向地表迁移,在土壤中形成的次生异常。 金属元素被地下水溶解并随着迁移很远的距离,在某种沉淀障上析出,这就形成了侧移的水成异常。 5、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地球化学背景指未受矿化影响或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的地区为背景区,在背景区内某个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特征即为背景值。与背景相对存在就是异常区,空间上如矿化地区及受到明显人为污染地区,我们常把高于背景上限的或低于背景上限的范围称为异常。 6、机械分散流与盐分散流 前者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流为主;后者为岩屑在水介质搬运过程中溶解形成的可溶性的离子或分子为盐分散流。 7、原生晕与次生晕 前者的赋存介质主要为岩石,而后者的赋存介质为岩石的次生产物,如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中可溶性物质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等。 8、非屏障植物与屏障植物 非屏障植物指植物中某元素的含量与下伏土壤中该元素的含量(可溶解吸收部分)呈线性相关,具有该元素的极大的富集能力(大于300倍)的植物。其对矿产勘查来说是最优选择的种属。 9、空间分带与成因分带 这是原生晕的两种分类方式,前者以现代方位来观察原生晕的形态,分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后者考虑热液成矿过程及地质体产状等,具有成因意义,分轴向、纵向及横向分带等三种。 10、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 总分配系数大于1的元素为相容元素,而其小于1为不相容元素,即元素在固液两相间倾向于后期流

同位素地球化学复习题

同位素地球化学复习题 1.1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任务 1)研究自然界同位素的起源、演化和衰亡历史; 2)研究同位素在宇宙体、地球和各地质体中的分布分配、不同地质体中的丰度及典型地质过程中活化与迁移、富集与亏损、衰变与增长的规律;阐明同位素组成变异的原因。据此来探讨地质作用的演化历史及物质来源; 3)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定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同位素计时方法,测定不同天体事件和地质事件的年龄,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为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化确定时标。 4 )研究同位素分馏与温度的关系,建立同位素温度计,为地质体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提供温标。 1.2 同位素地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核素同位素同量异位素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重稳定同位素轻稳定同位素 2.1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四个部分: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接收器 2.2 衡量质谱仪的技术标准有哪些 质量数范围分辨率灵敏度精密度与准确度 2.3 固体质谱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分离 具相同质量的原子和分子离子的干扰; 主要元素基体中微量元素的稀释; 低的离子化效率; 不稳定发射。 2.5 同位素稀释法是用于元素含量分析还是用于同位素比值分析?元素含量分析 2.6 氢气的制取方法?(有哪些还原剂) U-还原法Zn -还原法Mg -还原法Cr -还原法 2.7 氧同位素的制样方法有哪些? 1. 大量水样氧同位素制样方法? 2. 硅酸盐氧同位素的BrF5法制样原理? 3. 碳酸盐样品的磷酸盐制样法(McCrea法) 2.8 水中溶解碳的提取与制样McCrea法 2.9 硫化物硫同位素直接制样法 2.10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制样法(直接还原法) 把硫酸盐、氧化铜、石英粉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石英管中)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120 ℃左右时,硫酸盐被还原而转变成二氧化硫。 2.11 了解下列质谱仪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概念 1、勘查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 2、地球化学指标 3、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4、地球化学障 5、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 6、原生晕、次生晕与分散流 7、采样单元 8、检出限、灵敏度、精确度、准确度 9、地球化学标样 10、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11、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场 12、异常下限 13、异常强度、衬度、线金属量 14、指示元素 15、扩散作用与渗滤作用 16、前缘晕、后尾晕 17、轴、横、纵向分带 18、多建造晕 19、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 20、土壤分层

21、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 22、一级水系 23、丰度(克拉克值) 24、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 25、主量与微量元素 26、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 27、元素地球化学亲合性 28、分配系数 二、简答与论述 1.简述克拉克值及其地质意义 2.类质同象及其地质意义 3.地壳中元素的主要赋存形式 4.地壳中元素的基本分布和结合规律 5.元素含量在地质体中分布型式的规律 6.地球化学找矿有何特点? 7.简述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分类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根据赋存介质)? 9.阐述岩石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0.阐述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1.阐述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2.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13.简述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

14.影响岩石地球化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15.轴向分带及其意义 16.次生晕与分散流的形成特点? 17.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中,如何区分矿致异常和非矿致异常? 18.简述勘查地球化学中找矿思路(或依据)及工作程序。 19.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岩石、土壤及水系沉积物采样特点与注意事项 20.运用所学知识,论述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常规化探方法,并简要说 明各自的运用条件。 三、计算与作图 1.异常下限计算方法:直方图解法与计算法 2.分带指数法与浓集系数法确定原生晕轴向分带

地球化学考试题

名词解释 1.浓度克拉克值:概念系指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等)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当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时,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比在地壳中相对集中;小于1时,则意味着分散 2.亲氧性元素:倾向于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特征是:离子半径较小,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小。如K、Na、Ca、Mg、Nb、Ta、Zr、Hf、REE等;易形成惰性气体型离子; 3.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即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 4.普通铅(或正常铅):普通铅(或正常铅):指产于U/Pb、Th/Pb比值低的矿物和岩石中任何形式的铅(如方铅矿、黄铁矿、钾长石等),在矿物形成以前,Pb 以正常的比例与U、Th共生,接受U、Th衰变产物Pb的不断叠加并均匀化。 5.不相容元素:趋向于在液相中富集的微量元素。由于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并且因离子半径、电荷、晶场等性质与构成结晶矿物的主元素相差很大,而使其不能进入矿物相。它们的固相/液相分配系数近于零。 6.同位素分馏系数:达到同位素交换平衡时共存相同位素相对丰度比值为常数,称分馏系数α,或者指两种物质(或物相)之间同位素比值之(α),即αA-B=RA / RB,式中A,B表示两种物质(或物相),R表示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比值,如34S/32S,18O/16O。α表示同位素的分馏程度,α值偏离1愈大,说明两相物质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愈大;α=1时物质间没有同位素分馏 7.K(不稳定常数):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生成络合物的逆反应是络合物的解离反应,达成平衡时的常数,称为不稳定常数。它与稳定常数互为倒数。不稳定常数越大,络合物越不稳定。 8.δEu:反映Eu异常的强。. 9.稀土元素(REE):原子序数57-71的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相关密切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包括: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Sc,Y 10.高场强元素 (HFSE):指离子半径小、电荷高,难溶于水,地球化学性质稳

地球化学复习题.docx

罿地球化学复习题 袆一、名词解释 蚁1、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有关宇宙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艿2、地球化学体系:按照地球化学的观点,通常将要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体系 聿3、元素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 肃4、元素丰度:元素在宇宙或较大的地球体系中的平均含量。 蒃5、相容元素: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 肈6、不相容元素: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也称为亲岩浆元素 腿7、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元素形成阳离子能力和显示出的有选择性与某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蒄8、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它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变化,而使晶体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保持稳定)的现象。 袁9、元素的赋存形式:元素在一定的自然过程或其演化的历史中的某个阶段所处的状态及与共生元素间的结合关系。 肁 10、干酪根:不能被有机溶剂萃取的不溶有机物。其含量占沉积岩中有机质的绝大部分(约90%以上)。 芈11、生物标志化合物:又称分子化石、地球化学化石或指纹化石。指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以及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活的生物体的有机化合物。 袅12、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薃13、天然气:广义:一切经自然过程生成的气体。狭义:指在沉积有机质演化过程中生成的可燃气体。 袀14、煤:沉积作用期间及期后,由植物残体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而形成的,其中木质素、纤维素是成煤的主 要组分。 芈15、环境背景值:亦称环境本底值,是在未受或基本未受人为污染或者自然污染的情况下,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环境要素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 芆16、元素的存在状态:指元素的物理、化学相态和能量状态、价态、化合态和结构态等方面。元素的存在状态不同,其迁移行为和生物毒性不同。

勘探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化探复习 1、勘查地球化学的概念; 在地质与地球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各种介质(包括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气体等)中系统地在不同比例尺与规模上采集地球化学样品,经测试分析与数据处理,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与其它地球化学指标,据此作为找矿的线索与依据,进而寻找矿床;同时用以解决一些地质等其它问题。 2、勘查地球化学的分类; 丰度(Abundance):泛指元素在一定的自然体系中的平均含量,也叫克拉克值。 浓集系数:它就是某元素在矿体中的含量(通常以最低可采平均品位作标准)与其地壳丰度的比值。 浓集系数反映了元素在地壳中局部集中(成矿)的能力。 浓集系数较大的元素在矿体周围呈现的地球化学异常强度较大。 对于某些伴生的微量元素,如果其浓集系数较主要成矿元素明显地大,则这些伴生元素便就是寻找该矿床的良好指示元素。Hg、Sb、Bi、As成为金矿床的指示元素便就是这个原因。浓度克拉克值:即地质体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浓度克拉克值>1,说明元素富集,反之则分散。 化学元素在不同成分岩浆岩中的丰度变化,反映了岩浆成因与物质来源的差异,以及结晶分异与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中元素的分配;同时也体现出造岩元素对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制约作用。 研究岩浆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变化具有重大找矿意义。 2、化学元素在各类沉积岩中的分布 (1)碱金属元素(2)碱土金属(3)亲氧元素 元素在地质体内的分布形态一般有五种情况:

①结合在多种矿物中的元素一般服从正态分布; ②集中在一、二种矿物内的元素呈对数正态分布; ③多次地化作用迭加形成的含量呈正态分布;单一作用呈正态分布。 ④扩散作用形成的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对流混匀作用呈正态分布。 ⑤两次不同地质作用,可引起两种类型相同而参数不同的分布形式。 研究分布类型的目的就是:正确选择背景值、背景上限以及各种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对分布形式检验直接得到某些地化信息。 地壳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与元素的迁移 地球化学环境就是使元素所在的地球化学系统得以保持平衡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合 原生环境,就是指从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能够形成正常岩石的最深水平的环境; 次生环境,就是地表天然水、大气所能够影响范围的环境 丰度研究的意义 1.判断特殊地球化学过程 2.衡量研究区化学元素富集或贫化的程度 3.作为选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依据 4.作为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依据 地球化学系统中元素的总量称为地球化学储量。 在地球化学储量中,能被人类开采利用的部分叫作资源,资源中被探明的部分叫作矿产储量。资源量占地球化学储量的百分比叫作矿化度。 短吨= 907、18474 公斤=0、91吨 岩石的酸度,就是指岩石中含有SiO2 的重量百分数。 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与程度 通常把Na2O+K2O的重量百分比之与,称为全碱含量 各岩类的标型元素组合为: 1、超基性岩元素,典型代表就是Cr、Ni、Co、Mg及Pt族。 2、基性岩元素,Cu、Fe、V、Ti、P、Mn、Ca、Sc、Sb等。 3、亲中性岩元素,Al、Ga、Zr、Sr等。 4、亲酸性岩元素,种类最多,以Li、Be、Ta、U、Th、K、Rb、Cs、F、B为代表。 5、碱性岩以富含Nb、Ta、Be及REE(稀土元素)为特征。 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泥质岩与化学沉积岩三个类型 二、元素的赋存形式 1、矿物形式:独立矿物(主要造岩矿物)、副矿物、主矿物中的机械包裹体、固熔体分解物、液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 2、非矿物形式:类质同象混入物,元素呈离子、分子、胶体被矿物表面吸附,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有机结合物。 三、元素迁移 元素迁移的方式 1、化学及物理化学迁移 2、机械迁移 3、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地球化学异常:就是指某些天然物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含量偏离正常含量或某些化学性质明显的发生变化的现象。 地球化学背景及背景区: 在化探中将无矿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天然物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正常含量(一般含量)称为背景。 而将那些具有正常含量的地区称为背景区或正常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