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记》的教育思想优秀课件

《学记》的教育思想优秀课件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成 篇于战国后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 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世界教 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学论著,被认为是“教 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 篇幅短小精辟,内容相当丰富,析理深刻, 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 概括与总结。《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的 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 原则、教学方法、教师问题等。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说: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 可不慎也,《礼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 此之谓乎?”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学记》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它 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 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 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君子知道求学的难易深浅、各人的品 性材质,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广博譬喻, 能博喻然后才能做老师,才能做长官,才 能做国君。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就 是教学相长原则,是《学记》对世界教育理 论的一大贡献。
总之,《学记》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不仅对 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 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记》本文书影
一、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继承儒家的德治思想,把教育 视为实施教化和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
《学记》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教育 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安民中的作用,强调教 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突出了教育的 政治功能,把教育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紧密结合起来,这一观点成为后世学者看 待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礼记学记ppt课件

礼记学记ppt课件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曲礼》 进食禁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三礼”与宋代“四书”
“三礼” :是小戴本《礼记》与《周礼》、《仪礼》的合称,是东汉经学 大师郑玄为之作注之后出现的名称。
《礼记》的内容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 《周礼》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从而展开对社会政治制 度的设想。 《仪礼》记录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 必有业。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 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曲礼上 进食之礼
凡进食之礼,左殽(yao)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醯xi酱处内,葱渿(xì)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 左朐( qú )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 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卒食,客自前跪,徹饭斋以授 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第4段:学校教育的层次、考核的内容及教育达成的目标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学记》三则ppt课件

《学记》三则ppt课件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第17课
《学记》三则
《学记》三则
《学记》
《学记》是我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作于战国晚期 ,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教育专论之一。“玉不 琢,不成器”即出自《学记》一文。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 、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对中 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中所阐述的许多思想原 则,如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对启发式和循序渐进 教学的重视、对激发学生学习内因、培养学习自觉性的重视、对因材施 教的重视等,在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 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三)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 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 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 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感悟
《学记》三则
读完这三则短文,你认为文中所说的教与学的 关系是怎样的?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增进学业的方 法是什么?请各用四字句概括。
答案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善学善问。
感悟
齐声诵读
《学记》三则
《礼记》
《学记》三则
(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止,有的人错在急于求成
注释

学记三则ppt课件

学记三则ppt课件

完整版课件
2
❖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 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 对“礼”的解释。它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 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 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
❖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论语》《孟子》以及《礼记》 中的《大学》和《中庸》,把他们合称为“四书”, 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 《易》《春秋》为“五经”。《周礼》《仪礼》 《礼记》,合称“三礼”。
❖ 等问题出现了,才加以制止,无论使用什么强硬的方法阻止和 压制,也难以使问题完全消灭;错过了适当的教学机会,再让 学生去学习,学生即使勤奋刻苦,也难以取得好的成就;教学 没有条理,不按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就会让人感到头绪混乱 而难以理解;只是个人独自学习,没有同学相互切磋交流,就 会显得孤独狭隘,见识浅薄;结交那些只顾玩乐的朋友,必然 会对抗老师的管束;要求不严格,经常违反学习纪律,必然导 致学业荒废。这六项,就是导致教学失败成绩下降的原因吧。
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
❖说教和 学是相互促进的。
完整版课件
10
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述了什么道理?
❖ 小结: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 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完整版课件
11
第二则
❖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 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 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 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
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 解释关键字:孙:通“逊”,顺。善:完善,动词。扞格:
抵触。胜:克服。修:整治。燕朋:坏朋友。燕辟:不正经

学记三则ppt课件

学记三则ppt课件
身体健康,学教育的方法,
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 就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 学习,就叫做适时。不超过 学习人得接受能力而进行教 育,就叫做合乎顺序。互相 参观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 叫做观摩。这四点,使教育
成功的关键原因。
问题发生了然后再禁止, 就抵 触而不易克服,超过适当的时候学 习,就要更加勤苦努力,但却难于 成功。杂乱的进行教育而不循序渐 进,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 拾。单独学习,没有友人的相互交 流,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交 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 教诲;同坏朋友谈不正经的事,就 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 原因。
本课的三则短文
均是谈教学原则的, 每一则有一个要点。 细读全文,把每一则 短文的要点概括出来。
白话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它 就不知道他味道美。即使有最好 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他的 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 己的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 的理解不清。知道不足,然后能 反过来要求自己;直到理解不清, 然后能自己不停的钻研。所以说, 教和学能互相促进。
要点:
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谢谢大家!
2005.1.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不要回避苦恼和困难,挺起身来向它挑战,进而克服它。——池田大作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故今天之教,宜先开其智。 什么路都可以走,唯独绝路不能走;什么路都可以选择,唯独歧途不能选择。
学记三则
《礼 记》
《礼记》主要记录了秦汉以前儒
家的有关礼(包括典章、制度、仪 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 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 有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 《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 论文。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的教育 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其中 有不少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论述, 仍值得我们借鉴。

中外教育史课件

中外教育史课件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 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 学的人物”,被喻为“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 代表作:《政治学》《论灵魂》
吕克昂学园 主要贡献:教育阶段论;和谐发展
的教育观;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第八节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六经
三、论教师
提倡尊师 “天、地、君、亲、师”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创始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年)、宋国人, 中国古 代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政治思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 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爱互利, 利人与利他的统一)
“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厚乎德行” 第二,“辩乎言谈” 第三,“博乎道术”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4.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 想
代表人物:郑国子产、齐国管仲、魏 国李愧、卫国商鞅、韩国韩非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 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6.启发诱导原则
“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教学方法如下:
1.问答法 2.讲解法 “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高中语文《礼记 学记》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礼记 学记》课件 新人教版

16、记问之学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 可也。
• 记,记录。问,问答。 其,指代老师。听,倾听。 力,尽力。语,读yù,讨论交流。舍,舍弃。
17、有志于学
•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 可以有志于学矣。
二、《学记》简介
• 《学记》是《礼记》的第十八章,是一篇中国古 代教育教学的儒家经典论文。《学记》共二十段 ,正文不算标点符号共计1229字,具体涉及到我 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基本原 则、内容和方法等等。文章不仅精要简练地反映 了我们祖先对教育教学的深刻认识与见解,并且 对学校设置、教育教学考察、课外学习、教育成 败的原因以及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方法都有着详 细的论述,内容广泛,思想深邃,针砭时弊。《 学记》不仅是我们研究儒家教育理论的珍贵资料 ,也是我们探讨现代教育教学不可多得的理论指 导。
• 良,优秀的。冶,铁匠。裘,皮衣。弓,弓匠。箕, 簸箕。始驾,开始学驾车的。 察,清楚,明了。
18、比物丑类
•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 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 服,五服弗得不亲。
• 比,对比,比较。丑,种类。类,类推。五声,五 种音调,宫、商、角、徵、羽。 五色,五种颜色, 青、黄、赤、白、黑。 和,和谐。章,显著。治, 研究。亲,亲近。五官,五种官职,司徒、司马、 司空、司士、司寇。五服,五种丧服,斩衰、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表示五种不同远近的血缘关系。
一、《礼记》简介
• 《礼记》是中华传世名著经典,共四十九篇。《礼 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其内 容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 、教育等诸多方面。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 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 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 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 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 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 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 盛行不衰,也是我们今天普遍采用的注解。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加速个体和人类认识、 接受社会经验能力的提高与 发展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编
➢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 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 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 内容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 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 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 “德育”是同义词。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 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返回
退出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条件
1编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
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
退出
1.教育者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
响1的编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 职责的人。
根据教育层次的高低不同来分:
1.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 2.初等教育(小学) 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 4.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编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 共同客体
返回
1编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
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 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自觉的有意识活动、类化和传 递经验、社会性——参与社会、改造环境。
返回
返回
退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指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中 普遍存在的四种弊病,即“或失则多,或失则 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多”是指学习 不自量力;“寡”是指学习的方面过窄;“易” 是指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止”是指学习畏难 不前。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学记》指出,“心之莫同也”,即是说学 生的心性不同的缘故。所以《学记》认为,教 师应该“知其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 习态度,然后有针对性地“长善救失”,发挥 他们的特长,补救他们的缺点校。一 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 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比年入学”,是说 学生可以每年入学。“中年考校”,是说每隔一 年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要求,各年都 有重点。
第一年考查学生能否分析经文章句; 第三年考查学生能否专心致力于学业,能否与同 学很好相处; 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能否尊敬师长; 第七年考查学生研究学问的能力,并能选择良友; 到这时,可以说学生已经达到了初步的成就。 学生到了第九年,学业上已能触类旁通,并形成 了自己的意志,即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上述这些分年的要求,近似于现代的年级要求
《学记》
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学科语文 杜媛 1504510319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的确切
姓名和创作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据传是思孟 学派所作。孟子是子思的私淑弟子,两人的主张 和学说是一致的。思孟学派便是以他两人的思想 体系为代表的学派。儒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大的 学派,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因各 人的发展方向不同,就形成了多种儒家学派,思 孟学派便是其中之一。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学记》中说:“入学鼓匣,孙其 业也”。就是上课时学生听鼓声启开书匣,为 的是使学生重视学习。
第四,“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 都是木材之名,古时常把它做成戒尺,就是教 师可以用戒尺责打犯规的学生。
第五,“未卜碲不视学,游其志也”。 “碲”是天子诸侯在夏天祭祀的名称。是说政 府官员不到夏季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使 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六,“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是指学 生学习时,教师仅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多言, 让学生自己用心思考问题。
第七,“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是 指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而不必问,认为这 是循序渐进,不可超越等级。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和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学记》中 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勿牵,强而 勿抑,开而勿达。道而勿牵则和,强而勿 抑则易,开而勿达。和、易以思,可谓善 喻也”。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
《学记》总结了儒家私人教学中的经验,同 时也记载了西周官学中统治阶级关于学校教育 的一些重要措施。它对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学 校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了 系统的阐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份十分 宝贵的资料。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二、教育制度 三、教育和教学原则 四、教学方法 五、论教师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3.视学
“中年考校”,是指隔一年由政府官员到 校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的要求,视年级的不 同,从第一年的“离经辨志”到第九年的“知 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4.学校规则
共有七条: 第一,开学仪式。《学记》中说:“大学始 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是说大学开学的 时候,举行十分隆重的开学典礼,以表示极其 重视的意思。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制度
1.学制
《学记》中记载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 序,国有学”各类学校。“塾”是规模较小的私 塾;古时每500户为党,党内设学,称“庠”, 学生一般由私塾升学而来;每12500户为遂(即 术),遂中设学,称“序”,学生一般由“庠” 升学而来;“国有学”,是指天子所在的首都, 或者诸侯国内所设的大学,学生一般由“序”升 学而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教师教学生,最重要的 是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 替学生作出结论。教师如果能够这样进行教学, 就能使学生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即使师 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感到容易,又能进行独立 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二,开学后进行目的性教育。《学记》 中说:“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读作 “小”,《宵雅》是《诗经》中的篇名;《宵 雅》中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三首诗,都表示群臣宴会作乐,内容都是相互 和睦和庆贺的意思。“肄”是学习,即学习 《宵雅》中的三首诗。“官其始”,是指开学 初即提出当官的培养目标。
2.豫时孙摩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 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此 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意思是说,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抓住 时机叫做及时;教学内容多少、难易,根据学生 的接受能力,叫做顺应;鼓励学生相互切磋商量, 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学成功的因素。
3.长善救失原则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学记》的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 的立场,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和可能性,又 从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目的出发,把教育 作为“化民成俗”的工具。
文章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说, 统治者对人民实行统治,务必运用教育这个工 具,对统治者进行教化。作者又以玉石为例, 认为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 不经过教育,就不会懂得封建社会的为人之道, 要使人民都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必须教化人民。这是历代统治者奴化人民的 必由之途。这便是《学记》所阐述的教育的作 用与目的。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藏息相辅原则 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
《学记》认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意思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学习正课,课 外休息时也要有相应的作业;上正课时要认真学 习,休息时应轻松愉快地娱乐和游息;课内的 “正业”与课外的“居学”要密切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