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本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构建学习操

作方案

——单元感受课和单元复习课模式初探

王宇

1.单元感受课的基本操作模式

(1)前置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单元知识,整体感受单元内容。

前置性作业设计形式如下:

《***》课前小研究

1.生活活动,小调查,调动学生生活积累。

2.要求:看书第几面到第几面。

填写下表

我的感受:

我的发现:

我的问题:

(2)课堂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小组评价补充教师引导

点拨提出探究问题

2、单元复习课的基本操作模式

(1)前置性学习: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整体构建单元知识网,前置性作业设计形式如下:

《***》单元整理与复习

要求:看书复习书本第几面到第几面

我的错题袋:

我的好题库:

我的试题集:

(2)课堂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小组评价补充教师引导

总结课堂检测反馈

3.新授课操作模式

(1)前置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思考跟以前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不同?方法是什么样的?

(2)教学流程: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小组评价补

充教师引导总结课堂检测反馈

(3)典型课例

生本就是前置性作业与小组讨论?

生本就是前置性作业与讨论,这是眼下许多教师的基本看法。但我却觉得这样的看法,实在是对生本教育的误解。

从几堂得到好评的课来看,大多是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的。也就是说,教师把课上要学生学会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回答问题。然后,所有的同学,在课上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展示。当然,为了达到生本课堂的要求,教师会在课堂

上象征性地安排几分钟的讨论,其方式就是几人小组围在一起,就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把前置性作业读给小组其他成员听。喧闹持续几分钟,不会超过6分钟,于是,开始展示。

这样的讨论,在我以为,实在是一种伪讨论。因为,这样的讨论,看不到坦率、自由和具有探索性。当然,前置性作业,也只是把课内要完成的内容,先让学生在课前去完成。课上,只是展示。如果我们承认了这种做法,那我们就承认了以前我们批判的公开课的“作秀”是正确的。学生的精彩发言,让听课者耳目一新,但是,如果你用心,等课上完之后,与学生交流一下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或许连自己讲过什么,都忘记了。这就是说,这些东西,只是学生在查找资料时找到的,他们没能经过自己的理解。这些知识并没有被学生真正认识,更谈不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是精神的一部分了。

产生疑惑的时候,不理解的时候,我才静下心来,去读郭思乐教授的那本《教育走向生本》。这一读,才感觉到,我们眼下所理解的生本,是那么地肤浅。其实,生本,只是一些理念。但我得说,生本的理念,确实是对眼下传统教学的一种本质的颠覆。这一读,也读出了我的希望,对,是希望。

我想,这样的一篇小文章,如何也囊括不了我对生本的完全理解,我只从教育功能、教师、学生的定义与要求上,进行一些定位式的解读,或许,这种对概念的梳理,会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生本教育。当然,这样的梳理过程,让我发现,其实,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是与生本的理念不谋而合的。

生本所倡导的教育的功能

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不得不想到现在教育的功能。当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基础教育阶段,其最主要的基本功能就是完成中考、高考。所谓的基础知识,并不以生活为基础,而是以考试的内容为基本出发点。

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常情况下,会把短期内的维持、学生服从、学生的行为及思想整齐的状态视做管理成功的标志。还把这类短期管理和学生的长期发展看成是一致的。进而演化为以短期管理效益(如某项评比、升学率)为中心的相关利益原则。这有点像细密的类企业管理。它强调的是控制,严格的控制,而这种控制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和教师都失去了更大的发展的空间,当然,更为主要的是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

此外教育所确定的主体,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学生的影子,没有人。这么多年来,教育强调以知识为本体、以能力为本体、以工具为本体和以教师为本体,从来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体。知识、能力在现成的等在那里了,只等着教师把这些东西,教给孩子。也就是说,不管怎样的孩子,这些知识、能力是他或者是她必须去掌握的。我想,这种传统观念使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仅仅是把它作为缺少生命的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当做活生生的人;

传统教育早就对学生的成长进行了预设:只要他或者是她能学到这些知识,拥有了这些能力,她就可以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意味着可以学习到更高层次的知识,就可以拥有更幸福的生活,可以活得有尊严,有尊严才有幸福。当然,这样的预设,是以少数成功者为其范本的。这种预设,似乎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世界上每一个真正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极少受到特别多的干预,或许,这是某种巧合,但是,极少受到干预的结果就是这些人能够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

这种教育的功能极容易让人想起盖房子,工程师先设计好图纸,然后,工人们按照图纸进行设计,最后,楼房盖好了,与工程师先前的设计一模一样。教育呢?要学的知识、要培养的能力,都由所谓的专家可是,工程师与施工人员面对的,是没有生命的,你把他捏成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的钢筋水泥,而教师和教育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可外部地设计的吗?学生不是工程设计下的楼房,他还有他自己的思维,他自己成长的背景。

生本教育强调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而学校要更好地成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或中心”。学生的主动发展始终应该作为教育设计思考的中心。强调必须考虑对象的生命活动规律、认知规律,情感、意志态度等。

我之所以把传统的教育功能这样详细地述说出来,而生本强调的教育功能只简单地几笔,是要给大家一种印象,其实,生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以“学生为本体”的“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生本教育中学生的定位

传统观念下,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或者,如果学生是一个容器,或者是电脑,那就更好了,知识一输入,就会被立刻接受,而且进行储存。我想,这是传统认识的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其实是班级授课制实施以来,就没办法改变的事实。因为,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我们的面前,永远是一个班,一个年级,或者,一所学校,而没有一个个人,一个个实在的生命个体。当然,在纠错的过程中,我们会记住这一个个人,但是,这一个个人,是以被改造的对象出现的。

我想,传统的对学生的定位,一直在回避事实,回避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事实,回避一个个学生具有复杂性的事实。只把学生当成一个知识容器的做法,当然更利于控制管理。这是教育本身的惰性使然。

与传统的观念相比,生本教育的理念不回避事实,生本教育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学生是一个生命,是一个人,这个人,具有自我意识,有情感、有智慧。这个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