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作品利己主义论文

合集下载

《蛛丝》中的利己本性

《蛛丝》中的利己本性

人文天下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著名的近代小说家,在日本文坛有“鬼才”之称。

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150多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当时代的现象,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代表作《蛛丝》充满了佛教和基督教的色彩。

通过主人公再度落入地狱,来解剖人的利己本性。

用宽恕和拒绝忏悔,来强调人的主体价值。

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小说接近现实,努力揭示黑暗和人生的丑恶。

芥川龙之介尤其着力揭示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

所谓利己主义,是与利他主义相对应的。

利己主义者面对任何抉择都从自身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把自己的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使事情的发展和结果都对自己有利。

可以说,利己主义心理是对人性中丑恶的劣根性的一种概括。

芥川龙之介在捕捉现实的基础上,用理智诠释现实,并在虚构中创造现实,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芥川是新现实派的成员,是日本近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变》、《蛛丝》等,都是短篇小说,尤其是他发表的《罗生门》、《鼻子》因“妙趣横生、凝重不浮、诙谐自然、情趣高雅”备受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好评,从而使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作家的创作,总是起源于内心情感的变化,每个大作家都有其特殊的生存体验,这种特殊的生存体验为作家提供了最初的创作素材和观察世界的习惯角度。

综观芥川的一生,他的作品与他的自身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芥川1892年3月1日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

因龙年龙月龙日出生故名龙之介。

童年一些不平凡的经历深深刺激着芥川敏感的神经,造成了他脆弱、自尊的性格。

在他11岁时,生母过早地离去,给芥川的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恋爱,也是因为家庭的反对而告终,这使得性格本来就忧郁懦弱的芥川变得更加敏感。

从芥川龙之介小说看日本人利己主义

从芥川龙之介小说看日本人利己主义

从芥川龙之介小说看日本人利己主义作者:李思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23期【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作家,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被广泛流传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有《罗生门》、《鼻子》、《偷盗》。

通过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对当时社会进行批判,对日本人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度描写。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的描绘出当时充满自私自利的日本。

本文通过对《鼻子》进行分析,以鼻子变化为中心,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故事情节的变化来了解小说主人公禅智内供内心的改变,进而实现对人性的批判,对日本人的利己主义进行深度思考。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日本人利己主义【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32-02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片小说家,他生于1892年,在1927年去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享年35岁,他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在读大学时创作的,该小说发表于《新思潮》上,并且芥川龙之介借助《鼻子》打开了他的文学之路,为他奠定了在日本的文学地位。

在小说《鼻子》当中,芥川龙之介通过禅智内供鼻子长短的变化来反应人物心理变化,进而形象的刻画出了日本人利己主义。

小说《鼻子》对寺内弟子以及城中的百姓也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内供鼻子的变化城中百姓以及寺内弟子的心态逐渐的发生了改变,着力刻画出了寺内弟子以及城中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以及其犀利的文笔揭示了日本人的利己主义。

一、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在小说《鼻子》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众所周知禅智内供的鼻子与众不同,他的鼻子具有五六寸长,在脸中央能够下垂到下巴,禅智内供从小在寺庙长大,从一个小沙弥一直到寺庙的内道场供奉,他都以振兴以及保护国家为自己的职责,因此禅智内供一直受到人们的爱戴。

虽然禅智内供受到人们的敬仰[1],但是自己的鼻子与其他人不同,这一直困扰着他,让其苦不堪言,但是禅智内供始终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其实内心苦闷不堪,禅智内供这么做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僧侣要专心静念,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他害怕别人怀疑他对信仰的忠诚度。

浅析小说《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

浅析小说《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

浅析小说《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摘要:由此可见,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自己愿望的踏脚石。

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坏境和别人身上。

《罗生门》就描述了由善变恶,并显示出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的脆弱。

因此,如果被利己主义侵蚀,那么当然会认为他人的利益只是满足利己者物质与精神的踏脚石。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利己主义;人性的善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讲的是在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来作强盗。

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

一天,他到一个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

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老妇人衣衫斓缕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

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

“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

”“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2}。

于是,强盗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通过芥川自己超群的技艺,深化了故事的内容。

毫不隐晦地揭示人性的弱点。

这个弱点就是利己主义。

鲁迅曾说过:“人类的心理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

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示同情的。

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

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

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确对那人抱了敌意。

”《罗生门》中,只是在一个个人无法扭转的现实恶劣的背景下,在一个以恶为社会循环的时代,所有人在做选择时都是做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以求自保“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含有“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意思,因此,芥川把故事发生地设在罗生门是有深意的。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与《鼻子》为例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与《鼻子》为例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启示作用。他通过对人性的 深入挖掘,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变化。 他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影 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后果。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是一 种对人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矛盾、奇妙之处,也让 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洞见也提醒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 谨慎行事,以免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罗生门》与《鼻子》作为芥川龙之介 的代表作,无疑是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独特见解的集中体现。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飘浮的羽毛象征着自由、轻盈与未知的可能性。羽毛 的飘浮,在物理上呈现出无拘无束的状态,但它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阿甘的生 活状态。阿甘的智商虽然只有75,但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无数可能性。他的人生 就像飘浮的羽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了未知。
同时,飘浮的羽毛也象征着阿甘对于生活的态度。他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就像羽毛一样,无论风将他吹向何处,他都会选 择接受并适应。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让阿甘在生活中收获了友情、爱情 和成功,也让他在面对挫折时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总结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揭示人性丑恶、复杂且矛盾的电影。每个角色都 有自己的故事和说辞,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通过深入剖析每个角色的行为和言 辞,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各种丑恶一面,包括自私、利己主义、伪善、虚荣、 矛盾和复杂性。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面对人性和现实时,我们需要有批判性 的思考,以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解析人性的复杂性。
总之,以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为例,我们可以领略到日本次演示学鉴赏所 注重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体现了日本次 演示学对于人性、道德、爱情等价值观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展现了日本次演示 学的魅力与智慧。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次演 示学的价值观,为我们的审美鉴赏提供有益的参考。

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最新文档

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最新文档

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一、引言在日本近代文坛上,芥川龙之介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不可替代的。

他是被誉为“鬼才”的极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

在短短十年的文学生涯中竟然创作出了148部短篇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被称之为新技巧派,其作品之风格和自然主义、白桦派等明显不同,多用讽刺和反论等手法,来嘲笑人类的自私和社会的丑恶,进而来挖掘新的人性。

总之,人类的孤独与悲伤、利己与丑恶贯穿了芥川龙之介的全部作品。

也可以说,批判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人性的丑恶,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的立脚点。

二、出生和环境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影响精神分析学认为,对心理的批判和对生长环境的批判是作家创作的原动力。

因此,要想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出生和生长环境。

芥川龙之介的一生和性格都源于他的出生。

出生不久,母亲便得了精神疾病,这成了芥川心里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阴影。

同时也造就了芥川的厌世主义和悲观主义。

想要隐瞒自己出生的这种感觉也决定了芥川龙之介文学的本质是抗拒现实生活的虚无主义。

父亲事业失败,养父家的生活状况也不景气,芥川不得不背负起生活的重担。

这种中下层阶级的生活体验对芥川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后来他在《大导寺信辅的半生》中深刻描写了世态之炎凉、人性之丑恶。

还有,自己的初恋受到养父母的激烈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对芥川来说又是人生的一大挫折,这次打击让芥川再次怀疑世上还有没有纯洁的爱。

自然地,这些人生体验也就反应到了芥川的文学作品里面。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除了受到一些外国作家的影响之外,可以看出,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森鸥外和夏目漱石的影响。

夏目漱石的赏识使芥川得到了扭转命运的机会。

坚守东方主义的夏目漱石对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给予了强烈的批判。

和夏目漱石的相识为芥川龙之介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在文学世界里,芥川的才华得到了尽情绽放。

三、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来看利己主义(一)前期作品――历史小说在前期作品中,芥川龙之介往往取材于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的古代世界。

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

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

大家 看 他 鼻 子 的表 情 越 发 诡 异 了 , 这 一点 严 重 地 刺 伤 了 内供 的 自尊 心 。对 于 旁 观 者 的冷 眼旁 观 、 幸 灾 乐 祸 的态 度 , 芥 川 龙 之 介 通 过短 篇 小 说 《 鼻子》 进 行 了犀 利
的讽 刺 和 批 判 。 《 罗 生 门》 则通 过 对 周 围 恶 劣环 境 的 描 写 , 来 揭 露 人性 的丑 恶 。 故事 发 生 在 这 样 的环 境 中 : 凄 冷 的秋 雨 , 破败 的城 楼 , 昏暗 的灯 火 , 阴 森 森 的尸 体 。 在 这种 晦 暗
门下 避 雨 , 往 E l 繁 华 的 朱 雀 大街 现 在 除 了他 这 个 仆 人 之外 , 就 再 也看 不 到 第 二个 人 了 。罗 生 门 也变 成 了弃
亲事业失败 , 养父家的生活状况也不景气 , 芥 川 不 得
不 背 负起 生 活 的 重 担 。 这 种 中下 层 阶 级 的生 活 体 验 对
受 到 夏 目漱 石 褒 奖 的短 篇小 说 《 鼻 子》 就 是 取 材
于《 今昔 物 语 》 的历 史 小 说 。 小说 描 写 了看 到他 人 的不
幸 却 窃 喜 的 旁 观者 的利 己主 义 。 故 事 是 以 主人 公 禅 智 内供 又 大 又 红 的鼻 子 的变 化 而展 开 的。 一 开 始 . 对 于
在 中 国和 日本 都有 许 多 学者研 究他 的作 品 。 他 的作 品
关 注社 会 上 的 丑 恶 现 象 . 但却很 少直接评论 . 而仅 仅 里 , 芥 川 的才 华得 到 了尽 情 绽放 。
从 芥 川 龙 之 介 的作 品来 看 利 已主 义 用冷 峻 的 文 笔 和 简 洁有 力 的 语 言 来 陈述 . 便 让读 者 深 三 、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利己主义的多样性——以小说《罗生门》和《鼻》为例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利己主义的多样性——以小说《罗生门》和《鼻》为例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利己主义的多样性——以小说《罗生门》和《鼻》为例章明【摘要】芥川龙之介是近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早期的历史小说多体现利己主义的主题,其中以《罗生门》和《鼻》最具代表性.两部小说虽然都着眼于对利己主义主题的挖掘,但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两种不同内涵的利己主义,即为生存的利己主义和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对利己主义本身的批判,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利己主义作为一个工具,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并存,并进一步批判了认同这种利己主义的扭曲的社会道德.【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5)005【总页数】3页(P632-634)【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罗生门》;《鼻》;利己主义;人性;道德缺失【作者】章明【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20世纪初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有“鬼才”之誉。

他的历史短篇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其中《罗生门》《鼻》是他早期创作的广为人知的历史小说名篇。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便将《罗生门》《鼻》译介到中国。

先行研究主要包括主题研究和围绕作品中的古典和西方元素进行的比较研究,将小说与其原型《今昔物语》进行对比研究。

此外,日本众多学者都曾将《鼻》与果戈理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1]。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虽然对作品思想性的研究不在少数,然而将这两部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的情况比较少,对其思想性的关联研究也不多见。

因此,本研究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出发,结合时代和作家个人背景,对两部小说中所展现的不同类型的利己主义进行关联性研究,以期窥探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

一、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特征及其创作动机纵观近现代日本文坛,历史小说虽非文学创作的主流,但在日本文学史上亦不可忽略。

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看人性的阴暗

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看人性的阴暗

383文|崔丽霞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看人性的阴暗摘要:芥川龙之介作品多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对人性的阴暗进行剖析和批判。

不管是芥川初期的历史小说,还是中期的现代小说,对于人性阴暗的描写贯穿其所有作品。

而且最终结束其生涯也正是这丑恶的社会与人类的绝望。

本文从芥川龙之介的出生、生长环境以及他的性格、人生观等方面着笔,将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对人以及人之善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人性;利己主义;历史小说;芥川龙之介说到芥川龙之介,只要稍微接触过日本近代文学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吧。

在日本文坛上,他被成为“鬼才”,是日本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

在其短短10余年的文学传作生涯中,为人们留下了148篇小说。

其中《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也是芥川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

芥川理智地对人生、对社会现加以诠释,并将这些现实巧妙地反映在虚构的小说当中,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

一、出生和环境的影响芥川龙之介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出生后不久亲生母亲就精神失常,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遗传母亲的精神病也变成疯子,这在芥川的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缺少了母亲的疼爱,孤独伴随了芥川的童年。

由于养父事业失败,养父家庭的沉重的负担都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

这种家庭的变故对芥川的人生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芥川的第一次恋爱,因为家庭的反对而不得不放弃。

在精神上又一次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曲折的人生,艰苦的生活,使他更努力去关注人性的丑恶,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孤独,为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解读人性的阴暗1、前期作品——历史小说芥川前期的作品虽然说是历史小说,也只不过是把历史作为创作背景,将自己的问题设定为小说的主题,对古代人的心理以及事情加以现代的解释。

《鼻子》是以《今昔无语》为题材的短篇历史小说。

《鼻子》的主人公一个名叫禅智内供的和尚,他长了长约五六寸的长鼻子,这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作品利己主义分析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对人、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细小琐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将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得尖锐而透彻。

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蛛丝》、《鼻子》为例,拟从小说中的人物入手,尝试分析人性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思想,进而结合芥川个人、家庭、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索这一创作基调的原因。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罗生门》《蛛丝》《鼻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作家,以“新技巧派”著称。

他生于明治25年(1892),卒于昭和2年(1927)。

虽然经历了三个年号,可生命却很短暂,但他却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丰富了大正文坛,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独特的篇章。

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以他名字命名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芥川的小说以短篇见长,代表作有《罗生门》、《鼻子》、《蛛丝》、《戏作三昧》、《信教人之死》等。

芥川的小说取材广泛新颖,结构上构思奇特、布局巧妙、情节新奇、甚至诡异,内容上接近现实,努力揭示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但他很少直接评论,仅以犀利的笔锋,让读者感受到人性利己这一深刻主题,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的探索。

一《罗生门》《罗生门》发表在大正4年(1915)的《帝国文学》上,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集》。

《罗生门》是历史小说,作品借用古代的故事,经过芥川的再创作,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和情绪,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充分体现了芥川高超的写作技巧。

《罗生门》的故事发生在平安朝的末期,当时京都地方相继发生了诸如地震、龙卷风、火灾和饥荒等大灾难。

某日黄昏时分,主人公——一个刚刚遭到主人解雇的仆人来到罗生门下避雨,而他想的却是明天的生活,“穷途末路中,只想要摆脱困厄,哪里还顾得上选择手段?挑三拣四,就只有等待饿死在墙边或路旁,或者被抬到罗生门上,像野狗一样被人丢弃。

”但此时仆人对当强盗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

接着就出现了小说的第二个人物——一个在死人堆中拔女尸头发的老太婆,这个人物对仆人内心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他对老太婆的态度起初是“六分恐惧四分好奇”,随后转为“憎恶”、“反感”,甚至想取她性命。

可最后老太婆向他解释道拔死人头发“也不算坏事,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饿死,我也是没法子呦。

”听完老太婆一席话后,仆人已不再为饿死还是为盗的两难选择而烦恼,萌生与老太婆同样的逻辑,于是揪下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黑夜中。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芥川传递了这样的思想:第一,利己本性是丑恶的。

例如,文中老太婆是一个“瘦骨嶙峋,身材矮小,像一只猴子”,“手腕细得皮包骨头,像一根鸡爪”,“眼眶是红色的,像只食肉恶鸟般逼人心魄”,“脸上满是皱褶,和鼻子几乎连为一体的嘴唇”,“细长的脖颈下,尖耸的喉结”,“喉咙里喘出粗气,像昏鸦嘶鸣的声音”这样的形象,对老太婆所有的形容都是贬义,老太婆不仅是人性利己的典型,还是利己主义和丑恶思想的传播者。

由此看出作者对“老太婆”是憎恶的,利己本性是丑恶的,是人性恶的表现;第二,小说中作者主要提及的只有仆人和老太婆以及老太婆口中的那具女尸三个人物,而这三个人物存在利己本质这一共性:躺在城楼上的那具女尸,为了不饿死,把蛇肉切块晒干后当鱼干卖;老太婆活命,拔死人头发,做假头发卖;仆人为了活下去,剥去别人的衣服扬长而去,这表明人性利己具有普遍性,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常常出现的矛盾心理,有时候是邪恶,有时候又是善良,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黑暗世界里,人为了活下去,什么恶事都能干。

二《蛛丝》《蛛丝》于大正七年(1918)发表在儿童文艺杂志《赤鸟》74号上,作家出身的主编铃木三重吉对这部作品极为赞赏。

这篇童话取材于印度佛经故事《业》,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芥川舍弃了原作中抽象的说教,推陈出新,从中发现古今人类天性中缺憾的一面,写成一篇寓意深刻的哲理短章。

《蛛丝》的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

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极乐世界的莲花池畔漫步,这时看见一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在地狱挣扎。

佛祖知道犍陀多是个无恶不作的大盗,却也做过一件善事,那就是犍陀多曾经在通过森林时看见一只蜘珠,脚下留情,放了蜘蛛一条生路,念及此,于是佛祖将蛛丝向地狱放下去。

犍陀多一见有一个蜘蛛丝向他头顶坠下来,情不自禁地欢呼,心想:如果能爬出去,可以逃出地狱。

于是迅速用双手紧紧抓住蛛丝,开始拼命向上攀爬。

可是当犍陀多爬到半腰往下一看,发现蛛丝下方有无数罪人紧随其后攀爬上来,心想:这细细的蛛丝如何能负担这么多人的重量?万一崩断,岂不是又要回到地狱中?于是他大声吼道:“这蛛丝可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给我滚下去!滚下去!”刚说完,一直安然无恙的蛛丝突然断开,犍陀多像旋转的陀螺一般一头栽回到黑暗的地狱了。

《蛛丝》从表面看来,键陀多只顾白己脱离苦海,毫无慈悲心肠,受到应得的报应,又落进原先的地狱。

作者也侧重于犍陀多利已心的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

犍陀多的利己主义根深蒂固,就连佛祖都无能为力,犍陀多的本性就是利己主义占满内心,无论什么时候,都绝对不会改变的。

作者通过《蛛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普通人要摆脱利己主义是极其困难的,就好比利用一根细细的蛛丝攀爬几万里的路程,从地狱到极乐世界一样。

另外,对于具有利己本性的人来说,他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与过错,反思和不反思,其最终都是一样的,内心占满利己主义的人是无药可救的,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利己本性不仅能够致使他们受害,也足以导致自我的毁灭。

三《鼻子》《鼻子》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卷二十八)和《宇治拾遗物语》(卷二),经过作者独具技巧的艺术加工,给故事增添了新的艺术内涵。

这部作品于大正5年(1916)发表在《新思潮》创刊号上,一发表便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说他“将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小说的主人公50多岁的禅智内供长着一只五、六寸长若香肠的的鼻子,他从小时候就对这个与众不同的鼻子而苦恼,这不仅是因为鼻子太长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他的自尊心严重受伤。

内供曾经寻找是否有与自己相同的古今名人,并且从未停止积极地尝试把鼻子弄短,却一切徒劳。

有一天,内供的弟子听说了一个震旦的秘方,试过之后果然鼻子变短了。

内供心里分外喜悦,觉得往后不会有人再嘲笑自己了。

不过,好心情维持不过两天,他又有了新的苦恼,感觉武士和僧侣们一看到他的鼻子缩短之后,反而更加在背地里窃窃私语,甚至偷偷嘲笑。

于是他又期望让鼻子恢复原状。

几天过后的一个清晨,内供摸到自己的鼻子又恢复原貌,此时他的心境却是“如此一来,肯定不会再有人笑话我喽”。

《鼻子》这部作品围绕拥有“与众不同”的长鼻子主人公的苦恼内心变化和自尊心屡次受到伤害而展开叙述,揭示了人的欲望在得到满足之后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同时,与《罗生门》、《蛛丝》两部作品中直接刻画主人公的利己心理不同,《鼻子》则是从侧面揭示旁观者的冷漠何自私。

正如作者芥川写在小说后半部分的一段自己的感慨:“人们的心里有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

当然,人们对别人的不幸往往都是同情的,但当看见不幸者设法从不幸中摆脱,旁观者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如果说得夸张一些的话,甚至希望不幸者再次陷入以往的不幸之中。

于是,无意识中开始对当事人产生一种消极的敌意。

内供虽然不明白原因,但总能从池尾的僧俗的态度中隐隐地感觉到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心态。

”其实,别人鼻子的长短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旁人们不仅嘲笑内供的长鼻子,甚至在内供的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之后,又窃笑私语,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导致内供产生一种在鼻子缩短之后期望让鼻子恢复原状,鼻子恢复原状后感到如释重负的畸形的矛盾的心理。

其实在作品中暴露人性利己的又何止武士和僧侣们等旁观者呢?主人公本身也是这样的人,内供总是耐心地观察来到寺中的人的脸,企盼寻找到一个也长着和白己一样的鼻子,他这样做可以说也是希望从和他一样的“不幸者”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

芥川在作品中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这种丑恶的现象。

通过这篇作品说明了:人的利己之心普遍存在,不管他是否是“不幸者”。

同时着力深刻地触及到“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问题,这种利己主义表现对他人同样造成伤害,这样的“旁观者”虽然能在一定程度同情和帮助“不幸者”,但不幸的人摆脱了不幸,他们又觉得生活失去了乐趣和色彩,甚至幸灾乐祸,希望“不幸者”再次陷入窘境。

由此可见,人性利己自私会给他人的生存带来不安与苦恼,是人性丑恶的体现。

四结语《罗生门》、《蛛丝》、《鼻子》这三篇作品虽然呈现在历史舞台上,却不是单单陈述与原作相同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利用现代人伪善、自私、摇摆不定的心理弱点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利己之心。

这一手法也是芥川早期的艺术基调。

作品的创作源泉是生活,综观芥川的一生,他的创作与他的个人、家庭状态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芥川本姓新原,出生不到一岁生母便患上精神病,因而将他过继给其生母的哥哥芥川道章家抚养,改姓芥川,开始了在芥川家的养子生活。

自幼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芥川内心始终具有孤独感。

恩师夏目漱石的辞世,对他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加上他的初恋,遭到养父母的反对,最后被拆散,由此他强烈地感受到了人类本性的丑恶和人类的自私性,在爱情中也交织着利己主义,人是丑陋的,自己也是丑陋的,由此加重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怀疑感。

从此以后,他对社会产生了新的认识。

除了上述个人和家庭遭遇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芥川成长在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和平与动荡、文明开化与陈腐闭塞对立的年代。

他的早期创作阶段日本发生了“大逆事件”,随之“大正民主”宣告破灭,进步势力遭到残酷的镇压和严重的打击,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日益激化,种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在“时代的不安”下,作者自然接触到许多不合理的现实,从而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利己主义浓缩在他的作品中。

以上这种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在芥川的作品中清晰地表现出来。

因此,他在小说中刻意刻画人性的丑陋与自私。

芥川龙之介一直认为,利己之心是普通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多次提到自己发现了“利己主义”。

当然,这里所谓的“普通人”也包括芥川自己。

根据芥川龙之介妻子芥川文的回忆,在大正12年(1923)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时,芥川就只顾自己急匆匆地往外逃跑,后来文问芥川为什么能够抛下楼上的孩子,只顾着自己一个人逃生。

芥川很自然地说人到了最紧要的关头,除了自己想不到其他任何人。

这是芥川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芥川也始终对自身或身为人固有的利己本性而痛苦,他不知该怎样解决,因此对人生彻底失去了信心。

《罗生门》、《蛛丝》、《鼻子》都触及到人性中的根本问题,可以说是芥川创作的基本主题,他的其他很多作品中也都贯穿着这种对人性利己的剖析,这正体现了芥川对丑恶现实的鞭挞以及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