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教学策略

寓言的教学策略
寓言的教学策略

寓言的教学策略

所谓“寓”,“寄托”之义也,寓言就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或者说是一种含有明显讽喻意义的短小故事。谭达先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中指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叙述和描写时,很少用繁冗松散之笔;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在一篇故事中有的语言还具有特殊的幽默感、风趣性和寓意性。”寓言中包含一定的寓意是不容质疑的,一般而言,寓言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如《狼和小羊》阐明了对于那些图谋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一切正当的辩解都是枉然,在不公正的强权社会里,强者对弱者常常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揠苗助长》揭示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还有《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狐狸和乌鸦》《画蛇添足》《我要的是葫芦》等等,都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传达一定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哲理思辨性质。

在儿童文学的王国里,寓言是另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关于寓言是否是一种有益于儿童阅读接受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有过关注和探讨。比如,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他反对教孩子学寓言,认为寓言中有“坏心术”;钱钟书先生则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说:“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虽然有着这些争议,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寓言的普遍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寓言具有寓意性,且这些寓意对儿童的价值引导又具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寓言这种文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是相当重要的。过去,寓言类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最后一定会清楚的告诉学生: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什么样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怎样怎样等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受非议最多同时也获得成就最多的是对寓言作品的解读,大有对寓言进行一番“另类解读”的趋势。如学生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了愚公缺乏经济头脑,挖山不如搬家;有学生读出搬走大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有学生从《揠苗助长》中读出了农夫的勤快等等;有学生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之后,不仅不同情被骗的

乌鸦,反而会赞慕善骗的狐狸;还有的孩子学了《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等寓言之后,会崇拜大灰狼,觉得大灰狼有智商、聪明,善于运用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这些见解相当精彩地反应了寓言解读的成绩和问题。下面拿《狐狸和乌鸦》的两个教学案例来具体分析。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1

教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狐狸或者乌鸦说些什么?

学生1:乌鸦你真是太笨了,狐狸的话你也相信。

学生2:乌鸦你太爱听阿谀奉承了。

学生3:乌鸦,以后要接受教训呀!

学生4:狐狸,你太狡猾了,骗子没有好下场的。

……

(对于孩子们的回答,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学生5:老师,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它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

教师:你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很了不起!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2

老师:你愿意做狐狸还是做乌鸦?

学生:狐——狸。

老师:就没有想做乌鸦的吗?哦,没有。那么,你们说说做狐狸的原因吧。

学生1:狐狸漂亮。我希望自己长得漂亮。

学生2:狐狸的样子好可爱,笑起来甜蜜蜜的,说话让人忍不住就相信了。

学生3:狐狸聪明,爱动脑,会说话。她用说话的办法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学生4:我知道骗人不好,可是如果我饿极了,也会骗东西吃的。

学生5:狐狸做事情能坚持到底。第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而且越说越好听,终于达到了目的。

老师:哈哈,咱班成狐狸窝了。(教师期待着不同的声音——虽然在内心深处,她也倾向于做狐狸。)

老师:现在,有愿意做乌鸦的吗?有没有?

学生6:我改主意了。狐狸太漂亮了,皮毛太美丽了,猎人都喜欢打狐狸。做狐狸很危险,还是做乌鸦安全些。

……

上文教学中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认识,不论是什么样的理解,教师都没有提出异议,甚至在学生已经出现偏差的情况下,比如,只要聪明,“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就值得小孩子去喜欢,这样的理解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误导?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的感受,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尊重不等于放任自流,“以儿童为本”也并非“儿童就是绝对真理”。针对寓言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就必不可缺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靠拢,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在寓言的教学中应该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导向、立足故事揭示寓意,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寓言中的“坏心术”加以正确引导,切实做到多元解读寓言,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短小故事,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寓言的赏析与教学应紧紧扣住四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主题(寓意);二是寓言的譬喻(即“故事外衣”的设计);三是寓言的艺术形象(新颖程度和概括水平);四是寓言的语言(简练的口语、短小精悍的篇幅)。其中,正确揭示寓意是核心。

A.揭示寓意的方法

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分析人物语言。

案例1:

《牛角尖里的老鼠》这篇寓言故事中有牛角与老鼠的对话,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老鼠的语言及其牛角的忠告便可以得出做任何事情如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坚持错误,那么必然遭到失败的道理。

分析故事情节。

案例2:

《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分析关键性的句子。

案例3:

《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及其后来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好龙也,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的道理。

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

案例4:

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的揭示,以及这位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驳斥,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

案例5: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B.充分挖掘寓言的教育功能

陶冶道德情操。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非生物的艺术形象来寄托某一道理。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得到了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教育。

启迪思维火花。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寓言故事里所蕴涵的哲理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

榜样力量的激励。寓言故事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传统美德的形象、道德规范的形象,这些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品味做人的道理,做智人、真人的真谛。

C.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小学的语文课本,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寓言里,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一般地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一是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再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重点,抽象概括的能力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二是我们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结合寓言教学的实际来讨论这个问题。

(1)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插的步伐

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课文来完成,高年级寓言的教学,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位教师上《滥竽充数》的课堂实录:

A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

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

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

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

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

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

B 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

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

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

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

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

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

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讨论第5、6题略)

比较两个案例,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例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A例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2)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

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学生的思考唯老师所想是瞻,养成直线的、单一的思维模式。

有次听一位教师上《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时,有个学生说,地球本是圆的,那个驾车人一直往前,就能到达目的地,完成环球旅行。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盯着老师等判断,这位教师的应变能力很强,认为这是开拓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好机会,于是表扬这位同学敢想、会想,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一下由“要我想”变成了“我要想”,他们的想、说都比以往放得开。

《买椟还珠》的寓意是,比喻把没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却把贵重的东西丢掉的行为。作为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这点是很容易的。我曾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上这则寓言,我们的教学设计没有停止在只让学生了解寓意上,而是运用这则寓言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维至更宽广的领域,效果很好。下面将课堂实录的后部分摘要如下: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现在我们来想想这个问题,装珠子的盒子有没有价值?

生:也有价值,它是“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得十分美观”。师:那为什么说“把没价值的东西留下来”了?

生:这是因为和宝珠相比显得没价值了。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要通过比较才能知道。

(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后,学生也举了一个例子。略)

师:我们再想想,如果这个郑人从艺术的角度看,认为这个人工做的盒子的价值超过了那个天然的宝珠,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没有道理,因为“宝珠比盒子贵许多倍”,宝珠值钱得多。

生:我认为有道理,因为从艺术上看,人创造的艺术品比宝珠更有价值。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好像有理,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比较的标准不同。一个从值多少钱的标准说的,一个从艺术的标准说的。

师:对,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说什么东西有没有价值,要看用什么标准。(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略)

师:郑人出高价买这个盒子,说明这个盒子在他看来超过了宝珠,包装超过了内容,形式超过了内容,见到过这样的事没有?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略)

这个教例,虽然对有些缺少这种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了点,但我们可以肯定,它注重学生的多向、逆向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收获远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学生的作文往往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条理不清,究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的呆滞、条理不清造成的,因此,提高学生的理性的思维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计划,从小学中年级就开始有目的地加强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训练。这种训练,虽然什么体裁的课文都行,但寓言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结论(寓意)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参与

性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总之,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文本既是客观的,又是开放的;接受是主体的接受,却又离不开客体的制约和规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文本接受有其特殊性,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状况,在创作层和阅读层都介入了很大程度的成年人因素,致使分量占优势强势的成人观念难免会与儿童本位的审美取向发生碰状与冲突。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育的教化和塑造指导作用,还要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引领和指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4.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重点难点】领悟寓言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1、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下面请你们静静欣赏这几幅图片,看谁能猜出图画上的故事。(生说)同学们看这些故事都是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 2、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故事?(生说)板书:小故事大道理。 3、让我们记住这些小故事(齐读),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寓言故事。(上课) 一、聚焦课内,引出学法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一则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天的大小) 他们是怎么争论的?你们能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吗?(自由读),谁愿意来读一读?他们读的好吗?还要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呀,我们一起来一遍,老师来当旁白,男生:青蛙,女生:小鸟。读完故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生说)

2、孩子们,你们看,我们读着读着就把故事的道理读出来了,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读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像本文一样抓住他们的对话,多读几遍(读对话)。读通了,读好了,自然就知道了文章的内容,(知内容)明白了文章的道理。这就是学习的好方法,老师把这几把学习寓言的金钥匙送给大家,(读)下面你们就拿着这几把钥匙走进今天的寓言吧。 3、出示读书提示:师读1.2. 4、教室里渐渐没有了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看来同学们已经读完了。 三、再读寓言故事,明道理 (一)1、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则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 2、请同学们再次读故事,出示读书要求,完成学习单,概括故事内容。 3、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对话,生读(出示提示语) (1)生读句子,体会从蚊子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骄傲,得意,悲哀)(2)配乐读对话,(得意,骄傲的蚊子说:俗话说乐极生悲呀) 4、读完故事,你读懂了什么?明道理(你从哪里知道的,你真会读书,这也是学习寓言的一种方法,抓住文章的中心段)板书。 5、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出示名言:生读 (二)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二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1、读书提示:默读 2、出书学习单,读文中的句子,说说体会 3、配乐朗读 4、明道理

专题讲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一、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 我个人理解,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

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二、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的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等重要。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谈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

谈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作为一种区别于散文、诗歌的特殊文学体裁而被广泛采用,虽然教材几经改革,但寓言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们,丝毫不见改动。可见,寓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教好寓言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根据我几年来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如何教好寓言谈几点看法: 首先,对寓言要有明确的认识。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的故事,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因为寓言是把教训寄托在故事中的,所以在表现手法上常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有比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要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就在生活中,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教育性,加之篇幅短小,寓言里角色的语言、行为、思想方式及结果都比较可笑,所以很适合儿童阅读,具有形象生动、寓意抽象、手法夸张、语言简明的特点,只有对寓言有了这些明确的认识,在教学中从这些特点出发,采用适当的情境教学,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寓言。 第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 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寓言角色,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着耳朵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人物或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作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还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值得强调的是寓言形象不必着意细致刻画,而是用粗大笔触勾勒,最好是能适当的变形才能有夸张效果,讽喻的情调。例如:教学寓言《狐狸和乌鸦》,学生读懂课文后,即可边描述边贴上大肉、树窝、狐狸、乌鸦这些道具,激起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动机,学生思维随之进入积极状态,再接着说:“这一天,乌鸦叼着一片肉,准备给它的孩子吃,可是结果却被狐狸吃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形象展开了,一下子把故事的结果推出来,学生生势必要思考:乌鸦站在高高的树上,嘴里的肉怎么会被地下的狐狸吃掉呢?这就把学生注意力引到狐狸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圈套里,而乌鸦的防线又是怎样被攻破的,又促使学生带着关注乌鸦、同情乌鸦又不得不谴责乌鸦的情绪阅读故事,这就促使学生进入了情境,在情境中伴随着形象思考问题,还可通过师生扮演寓言角色,进一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角色的担当,加深体验,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值得说明的是在分角色对比或朗读中,语气要夸张,这样才能让儿童体会到寓言的讽刺幽默,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第三,凭借对寓体的感受,深刻揭示寓意,实现思维飞跃 让儿童了解寓体并不是教学寓言的最终目的,再现寓体的生动等做法都是为了理解寓意做好铺垫。正确理解寓意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有一个跨度,必须来一个飞跃,因此必须凭借对寓体的具体感受,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判断,例如前面提到的《狐狸

浅谈寓言形象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93249027.html, 浅谈寓言形象的教学策略 作者:青丽梅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8年第01期 [摘要]寓言和童话一样,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教学寓言,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感悟寓意,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分析形象,在形象中感悟寓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寓言的语言、情节,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寓言形象,掌握学习寓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寓言形象;教学策略;语言;情节;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23-01 寓言是一种通过具体的形象来阐明一个深刻道理的一种文体。它和童话一样,属于故事类文本,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寓言的价值在于它的寓意,因此把文本塑造的形象简单地理解为寓意的比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只获得一个枯燥的、抽象的道理,无法真正领会寓言的寓意,更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厌烦情绪,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寓言的形象分析,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通过语言感悟形象 谭达先生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中指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叙述和描写时,很少用烦冗松散之笔;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在一篇故事中有的语言还具有特殊的幽默感、风趣性和寓意性。”因此,对寓言的教学,我们应当像教学其他记叙文一样,抓住文本中有特点的语言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感受寓言所塑造的形象特点。寓言的语言一般具有形象性、精辟性的特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纪昌学射》一文有这样一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聚精会神地盯着它。”教学时,我们应通过想象、补充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纪昌是怎样“每天”“聚精会神”“盯”着虱子,在头脑中放电影,获得纪昌刻苦练习的画面感,体会纪昌专心、坚持的认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悟到寓言形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只有抓住形象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形象的意义所在,才会对寓言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也才能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通过情节感悟形象

寓言故事中的对比

《寓言故事中的“对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陶罐和铁罐》《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等 【教学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借助求同思维,互文印证,在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1.互文阅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了解内容,粗知寓意;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河,船舷,宝剑,刻舟求剑;农夫,庄稼,兔子,守株待兔;狼,洞,羊圈,亡羊补牢。)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 一、聚焦课内,引“对比” 1.回顾课文 (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是的,他们就是咱们三年级上册学过的一则寓言——《陶罐和铁罐》中的主人公。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同学名说得很准确。 2.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预设一:(学生能说出——对比,板书:对比)教师引导:是的,那寓言中都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人物性格特点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补齐板书:中的) 预设二:(学生不能说出对比) 教师引导: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同样是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一个易碎,一个坚硬,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是的,那寓言中除了人物、特点(板书:人物)的对比,还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性格表现结局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 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 如在讲述《雨中》时,教师先板书课题《雨中》,让学生看题并提出自己看了题之后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增进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谁和谁?”“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了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这样就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这就是说,在学生的语文素质结构诸要素中,“说”是关键要素。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注意发挥“听”“说”对思维、读写诸方面的带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 “真情告白”,为了做到情切语明,表意直接,不少学生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 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也更近。 三、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时下,课本剧像一股和畅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其艺术魅力独具特色。更以其演出形态的丰富活泼,观演关系的天然和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通过排演课本剧,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每天局限在40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天地相对窄小,老师每天一成不变的讲解课文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于学生排练成课本剧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析小学寓言故事的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的教学 詹宇 摘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智慧、总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它能够很好的引导小学生懂得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明白一些道理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对寓言故事的教学让学生领略寓言故事简洁、朴实却能表达深刻道理的寓言魅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文学底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由于寓言的表现形式的独特和教育意义的深刻。因此,寓言故事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寓言故事的教学应该注意把握好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分析理解,体会其中的道理了解寓言的特点,并扩展延伸开来增加文化的积累从而借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寓言故事的教学希望对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们对于寓言故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的教学;体会道理;扩张延伸 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含有寓意的言语,是一种用借助形象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体裁。寓言具有双重结构:表面看是一个故事,即“寓体”,而故事里隐含着作者的见解和思想,即“寓意”。寓体往往结构简单,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常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具有荒诞色彩的人物或者拟人化的动物,而故事的寓意却饱含着生活经验,闪烁着智慧光芒,充满哲理情趣。寓言,可以说是漫画的文字版。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的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应该怎样把握,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应该首先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的特点、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自身要把握研习通透要上的课文,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好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作为一种区别于散文、诗歌的特殊文学体裁而被广泛采用,优秀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去推理、去想象、去感悟言外之意。寓言教学还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因此,重视小学生寓言教学,更好地发挥寓言教学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寓言的具体含义和特点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因为寓言把教训寄

小学课堂寓言优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 寓言教学在中外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已经写了很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寓言一词即源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欧洲的《伊索寓言》、印度的五卷书等也是非常优秀的寓言教学教材。寓言作为一种文体有着独特的魅力,然而当下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多数都没有挖掘到寓言的真谛,禁锢学生的思维从而给寓言故事揭示的哲理做死的规定不容许学生有新的想法、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教师没有一颗童心课堂枯燥等都有碍于寓言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概况以及价值 (一)简说小学课堂寓言教学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后人解释 为“寄寓之言”,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来寄托要表达的意思。寓言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寓言这种文体浅显易懂却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版本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寓言,小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六个年级共有23篇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守株待兔》、《狐狸和乌鸦》、《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南郭先生》、《渔夫和蛇》、《狐假虎威》、《伊索寓言》等选篇 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借助于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浅显的文字,效果十分显著。寓言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符合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 (二)小学课堂寓言教学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特征。小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均处于很低的阶段,受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具有独特的童趣性和幼稚性等特点,但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又具有巨大的不平衡性,高年级儿童较低年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更客观和更深刻,小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心理和智力发展速度较低年级学生更迅猛。 这要求教师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低年级教学中要有童心,珍爱童趣,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品论寓言;高年级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不能抹杀学生的创意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9-11-27T13:34:03.2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1期作者:田学琴 [导读] 寓言采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深刻而耐人寻味的道理。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学生若能梳理、分析、总结各个寓言故事,则能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在教学中也围绕这几方面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赏读寓言,拓展鉴赏,探究主题,创作扮演,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寓言,感受寓言作品的魅力。 田学琴四川泸州市江南小学校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寓言采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深刻而耐人寻味的道理。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学生若能梳理、分析、总结各个寓言故事,则能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在教学中也围绕这几方面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赏读寓言,拓展鉴赏,探究主题,创作扮演,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寓言,感受寓言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240-01 一、玩味片段,美读赏析 学者吴让洁认为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寓言的学习要点,提炼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独立阅读寓言,并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先通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的内容,而后组织学生展开美读,将情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语气语调,体会其中的言外之意。我鼓励学生围绕寓言中的某些段落展开联想,说说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义,想要体现怎样的人物形象。 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我便鼓励学生围绕其中的片段展开深入品味。我首先鼓励学生展开分角色诵读的活动,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我鼓励学生思考:“当狐狸问候乌鸦‘亲爱的乌鸦,您好吗’的时候,你觉得狐狸是真心问候的吗?”学生认为:“不是的。狐狸的目的是要得到乌鸦嘴巴里的肉。”“那么后来狐狸问候乌鸦的孩子,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你觉得它是真心的吗?”学生认为:“不是,这也是为了骗到乌鸦嘴巴里的肉而说出的谎言。”“可是,乌鸦却相信了狐狸的话,你觉得这说明了什么呢?”“乌鸦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状态,被狐狸的花言巧语欺骗了”。 在欣赏寓言片段的过程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可以领略寓言的形式美、作品的情感美,增强欣赏寓言的能力。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可以在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体验寓言的趣味性,了解寓言所呈现的哲理,真正进入寓言作品。 二、以一带多,比较鉴赏 在阅读寓言的过程中,若学生只是围绕单篇寓言展开阅读,则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对寓言的特点理解也不够深刻。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以一带多的方式,组织学生尝试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看看相同主题的寓言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对比中探究寓言的人物形象,说说有何不同,再思考一下寓言中体现的哲理,说说两者是否有不同之处,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升自主鉴赏的能力。 在组织学生阅读《狼和小羊》后,我鼓励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尝试给学生补充阅读以“狼”为主人公的寓言《牧童和狼》,并鼓励学生展开对比阅读。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则寓言的题目中都有狼,它们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吗?”学生认为:“《狼和小羊》中的狼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但是《牧童和狼》中的狼却只是衬托,这个故事主要展现的是牧童。”“那么这两个故事中的狼都分别代表了什么形象呢?”学生认为:“《狼和小羊》中的狼十分狡猾残忍。《牧童和狼》中的狼也是很凶狠的,所以牧童才会害怕它。”“那么《牧童和狼》的故事说的又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说谎。”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性,所以其理解能力并不相同。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泛读方法,并借助批注法、摘抄法挖掘寓言中的片段,更好地展开对比。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我还尝试设置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按照其中的内容展开自主阅读,提升比较鉴赏的效果。 三、确定议题,课外拓展 为了让学生沉浸在寓言的海洋中,我还常常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扩展阅读。我给学生设定阅读的主题,并鼓励学生通过搜索、整理、分析、归纳的方式展开自主探究,然后凝结成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在设置探究议题的时候,我常常鼓励学生思考语言中各种动物具有怎样的典型象征意义,思考寓言故事对人生是否有什么影响,在这些议题的辅助下,学生积极地展开了拓展阅读。 在教授《伊索寓言》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扩展阅读的活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伊索寓言》中有很多动物的形象,它们是否有什么典型的含义呢?”我鼓励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自主探索活动。首先通读《伊索寓言》,然后找出其中的动物形象,看看在其中最常出现的是哪些动物。此后则鼓励学生展开自主讨论,说说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伊索寓言》中有很多狐狸的形象。《断尾的狐狸》中的狐狸想要欺骗其他狐狸也像自己一样去掉尾巴。《狗,公鸡和狐狸》中的狐狸也想要欺骗鸡,吃了鸡。我觉得狐狸都是狡猾的形象,但是它们都只是小聪明,并不是大智慧,所以这两个故事中的狐狸最后都没有能得逞。” 寓言由故事、寓意、寓示三要素组成,主人公不仅是人,也能是各种拟人的生物甚至是非生物。寓言往往用隐喻和拟人来表现故事情节,同时也反映出深刻的真实性。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这不仅能使学生对寓言有丰富的理解,而且能使他们从寓言中汲取人生哲学,启发自己的人生。 四、创作扮演,内化升华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因此,我常常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创作活动,并将自己编写的寓言故事表演出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能更积极地展开感知、记忆和思考。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个性得以舒展,也能更好地从寓言故事中获得启迪,促使其升华自己的感悟能力。 在学习了两个寓言之后,我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和表演。我鼓励学生思考:“在拔苗助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急于把事情办好,但结果不好。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试着把你的小生活经历写成寓言,然后表演出来。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了编演,有学生将“贪多嚼不烂”通过小品演绎了出来,展现了自己一次想学习很多的东西,但是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学成,用这样的故事来展现“贪多嚼不烂”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展开寓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组织学生阅

《中国寓言故事》汇报交流课说课讲解

《中国寓言故事》汇 报交流课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汇报交流课 教学目标: 1.交流读书体会,从寓言故事中明白各种道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最近我们在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书籍的海洋,赏析探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课题 回顾:什么叫寓言?(板书:小故事大道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寄托”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用假托的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二、看前言介绍中国古代寓言 谁能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寓言?(引导学生看前言) 小结:想不到,短短的前言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知识!以后同学们看书,首先要看前言,这样你就能快速了解书的内容! 三、了解封面和目录

我们平时看书,除了看前言,还要留意书的封面、目录,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书的内容。【封面目录】 1.出示图书封面(幻灯片),这本书的封面除了告诉我们书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外,还告诉我们什么呢?(编者,出版社。) 2.看目录, 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些题目,(幻灯片)你有什么发现? 四、故事内容我知道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讽刺了__ __。故事告诫了我们不要 _ 。故事启示了我们应该。 师生交流: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补充。 考考你:(看图猜成语……根据寓意说成语……) 小结:读书就要像这样,把文章读成一幅画,或者把文章读成一句话。 五、人物(动物)角色分析 过渡:通过交流,我们知道,寓言,总是借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和动物,相信也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桌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讨厌)的人物或动物分析其形象。 2.每人只选一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3-07-03T14:27:31.85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1期供稿作者:付廷凤[导读]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付廷凤 〔摘要〕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那么,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如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思维得到发展?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 1 正确地认识寓言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因为寓言把教训寄托在故事中,所以在表现手法上常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有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被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就在生活中,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教育性,加之篇幅短小, 寓言里角色的语言、行为、思想方式及结果都比较可笑,所以很适合儿童阅读。寓言具有形象生动、寓意抽象、手法夸张、语言简明的特点,教师对寓言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教学中从这些特点出发,采用适当的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寓言。小学阶段所精选的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揭示人生的真谛,歌颂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利的凭藉。寓言故事人文底蕴深厚, 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过程中, 再现了作品的形象,并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我们要正确认识寓言故事的特点:①哲理性。寓言故事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可帮助学生去认识故事本身,揭示寓言的本质。②激励性。寓言故事中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显现了许多古今中外英雄人物的形象、传统美德的形象、道德规范的形象,这些形象激励着学生学做善人、智人,并能付诸于日常行为,激励学生具有豁达大度,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品味语言、感知形象寓言的语言与其它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是《一千零一夜》的长篇故事,而是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精炼的叙述加上生动的对话,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即可领悟人生的道理。而这生动的对话最能彰显人物个性,揭示寓意。因为在寓言中,寓体的语言大多是夸张的,其思想和话语表现出其无知和可笑。例如:《自相矛盾》一文中,寓体前后的语言为“我的矛十分锐利,不论什么盾都能戳得穿!” “我的盾非常坚固,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这种带有强调意识的重复句式,让我们一眼就感觉到主人公前后的矛盾,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因而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揭示文章的寓意。 3 揭示寓意,启发学生明理 3.1 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3.2 从分析关键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寓意)。如《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及其后来见到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的道理。 3.3 从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寓意。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3.4 从分析现实去揭示寓意。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会适得其反。寓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生活“基石”,应力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条件下,畅所欲言的氛围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不断问题的探索思考中、交流中得以开展,即真正将阅读放手于学生,切实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鉴赏能力等得以锻炼并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黎博寨校区__

论文浅谈寓言教学方法

浅谈寓言教学方法 临武五完小史琳菲 【摘要】寓言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内容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形象鲜 明,手法夸张,把对孩子的教育与批评蕴含于有趣的故事中,深受儿童的喜爱。寓言故事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浅谈了小学语文课中寓言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们分享。【关键词】寓言;目标;形象;寓意 寓言大多通过一些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等奇怪的东西说着人的话,做着人 的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它的内容简短,题材广泛,形象鲜明,手法夸张,把对孩子的教育与批评蕴含于有趣的故事中,这种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适合 小学生阅读。因此,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适当地选编了一些寓言故事,如《拔 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由于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 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采用恰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寓言故事的形象和寓意。以 下是个人在寓言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浅的认识,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寓言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猜谜,猜成语导入。比如我在讲《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就是先出示几张寓言图片,让生猜寓言成语导入的,学生兴趣被激发了。有一部分寓言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导入。寓言课文旨在说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这种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寓言课文观点的理解。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寓言教学中,我也会从语文课本中精选与寓言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让学生受到感染,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寓言,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紧扣目标教学 寓言内容虽通俗易懂,但要扣住一些“关键词”,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时,我紧扣“亡”字,首先让生自学,了解“亡”是什么

浅谈小学语文童话类文本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童话类文本教学策略 摘要: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对同课异构的两节课进行 比较分析,感受到让孩子在童话中生活与成长是教育的责任。基于此,给出对童话类文本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同课异构童话教学策略 一、童话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看,童话类文本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一是童话的语言活泼,节奏明快。童话世界是美好的,因而其语言往往并不生涩沉重,而是非常明快,琅琅上口,易于传播。因此教学需要 关注童话的语言。二是童话的世界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十分美好,令人神往。所以进入童话的想象世界也至关重要。 作为儿童心理成长的精神家园,很多优秀的童话故事选编进教材,那么,童话类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教呢?笔者以人教版《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通过对比同课异构的两节课的教学差异,尝试提出童话类文本教学的一些策略建议。 二、如何整体把握童话故事 教学片段 1: 师:请同学们用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花园神奇的变化。 生:春,鲜花盛开;冬,白雪一片;春,草翠花开;冬,冰雪 覆盖。(师板书变化的词) 师:用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巨人神奇的变化。 生:先是“冷漠无情”,最后变得“热情大方”。

师:(出示自学要求)默读第 1~7 自然段,想想孩子们在花园做了什么,让那里总是春意盎然?勾出描写他们的相关语句。 师:(归纳并板书)原来是“孩子们的欢笑声”,拥有这样的“魔力”。 教学片段 2: 师:好故事,要“读”出来。井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一起读童话。我走到哪里,选中哪位同学,他就为我们读一段。看谁读得最“像”! (提示学生注意语气、神态、甚至加上动作。重点指导巨人与小男孩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巨人的三次“滚出去”,引导学生体会到巨人情绪上的变化。)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自私、要把好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 片段 1 教学重点是,抓童话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理清文章脉络,由花园和巨人的神奇变化,引出是“孩子们的欢笑声”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笔者试图通过师生互读,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力求身临其境,整体把握故事内容。通过比较发现,我们在整体把握童话内容这一环节上,都想带着孩子把童话读“薄”。不过,在呈现方式上有差别。 片段 1 让孩子们尝试“将课文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这是一种归纳的、抽象的,“往上走”的思路,它关注了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但是这似乎不是进入童话世界的第一把钥匙,而且也不

寓言教学

寓言教学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寓言这种体裁并不是儿童文学专有的,但是它故事生动、形象具体,又富于教育意义,因此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样式之一。 小学课本在各个学段都选编了一些经典的中外寓言作品。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选了《狼和小羊》,三年级下册选了《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五年级上册选了《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作为寓言作品,它们都具有明确的寓意、简明的形象和情节和凝练的语言。但由于分别处在不同的学段,所以在阅读教学上是有所区别的。 在第一学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来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抓住“找碴儿”一词,使学生充分认识狼蛮不讲理和凶残的本性,从而感知故事的内容。教师紧紧围绕“什么叫‘找碴儿’”和“狼想吃小羊,怎样找碴儿”这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狼和小羊的对话。 第二学段,教师要求学生先读懂寓言的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想象和有感情的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寓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读了故事后的感想,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寓意。例如:《寓言两则》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寓言中农夫、鹬和蚌傻在哪儿”,这个问题对于学生

理解寓意起到了铺垫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过程中逐步总结出寓意。 第三学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感受寓言的形象。主要方法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好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伊索寓言》中,每个故事的结尾都已经明确点出了寓意,但对于学生理解寓意的要求却加深了。众所周知,使学生明白寓言讽刺的对象并不在寓言本身的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揭示寓意,还需要启发学生展开类比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故事中的人?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虽然在教学策略上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还是围绕寓言的体裁特点展开教学活动,即感知内容(情节)、感受形象、感悟寓意。

论怎样实施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论怎样实施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摘要】寓言故事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独特的知识点,它的教学策略和 内容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这就给 学生理解故事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故 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故事的实情来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作者把想要说明的道理, 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让学生从虚构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有 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学生去思考其言外之意、领悟其真 正的内涵。 一、理清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井底之蛙》《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通常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来说明道理。因此,教师 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故事所讲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并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或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某个字词的意思,以真正 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中,“亡”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现 代汉语词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字词的 意思,掌握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让学生领悟“后悔”和“接受”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就此故事展开讨论,假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应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学 习《亡羊补牢》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对话部分,这样既加深 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但是几乎每则寓言都为我们讲述 了一个生动有趣且情节富有变化的故事,语言精辟、简洁易于朗诵,并且蕴含着 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寓言中的动植物都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进行描绘和刻画, 使得整个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新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 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寓言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在 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领悟故事的寓意。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列举身边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学以致用。学完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假设某些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 这样的生活问题将会如何应对,加强师生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的知识,还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为了使寓言中的教学寓 意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 进行认真感受。同时将故事中的形象与实际中的具体形象真是结合,从而使学生 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所要刻画的形象,深入了解故事所要 表达的寓意。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寓言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学 生日常阅读的一些课文一样在字数篇幅上比较长,它通过概括性的语句,亦或是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将整个故事所要表达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寓言这样的篇幅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