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5.临床类型

(1)偏执型分裂症(F20.0)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

(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

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F20.2)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

(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

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

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

1.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

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2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20/20.0/20.1/20.2/20.3精神分裂症疾病编码

2. 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且既往治疗为非难治性。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含血型检测)、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常规检查、生殖激素常规检查

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彩色B 超(腹部、泌尿系)

4.心理测验(BPRS,PANSS)

(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肿瘤标志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测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

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

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

4.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5.患者或监护人要求退出临床路径

6.诊断更改

7.其他变异原因

二、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症,且为首次发作者。(ICD10:F32/32.0/3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临床类型

(1)轻性抑郁症(F32.0)

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2抑郁发作的全部标准

(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F32.1)

除了在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

1.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NE/DA再摄取抑制剂、5-HT2A受体拮抗剂和5-HT再摄取抑制剂、NE和特异性5-HT抗抑郁药、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其他抗抑郁药物、对症治疗药物,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增效剂如: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阿扎哌隆类、甲状腺素制剂等。

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

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3

2.0/32.1抑郁症疾病编码

2. 处于发作期的患者,年龄≥18岁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含血型检测)、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常规检查、生殖激素常规检查

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彩色B 超(腹部、泌尿系)

4.心理测验(HAMD)

(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肿瘤标志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测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

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

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

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4.出现转相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

5.患者或监护人要求退出临床路径

6.诊断更改

7.其他变异原因

三、躁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躁狂症,且为首次发作者。(ICD10:F30/30.0/30.1/3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

1、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语量增多;

(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2、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

5、临床类型:

(1)轻性躁狂症(轻躁狂)[F30.0]

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0躁狂发作标准。

(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F30.1]

除了在30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3)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F30.2]

除了在30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沈其杰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

1.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锂盐,心境稳定剂包括丙戊酸盐、卡马西平等,抗精神病药。兴奋躁动严重者,可短期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或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针剂,对症治疗药物。

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

如:MECT;心理治疗;脑电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0/30.0/30.1/30.2躁狂症疾病编码。

2. 处于发作期的患者,年龄≥18岁。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含血型检测)、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常规检查、生殖激素常规检查

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彩色B 超(腹部、泌尿系)

4.心理测验(BRMS)

(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肿瘤标志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测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

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

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

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4.患者或监护人要求退出临床路径

5.出现转相

6.诊断更改

7.其他变异原因

四、惊恐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惊恐障碍(ICD-10编码F41.0)

(二)诊断依据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

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5.临床类型 (1)偏执型分裂症(F20.0)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 (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 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 (3)紧张型分裂症(F20.2)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 (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 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 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 1.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 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2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20/20.0/20.1/20.2/20.3精神分裂症疾病编码 2. 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且既往治疗为非难治性。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含血型检测)、尿常规、大便常规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精选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精选 篇一: 自去年12月1日起,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务处,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试点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处及试点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试点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训制度、督查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以及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

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试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试点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试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试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按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组织,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会影响自身的收入,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试点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2、试点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一部分科室因加床严重、医务人员短缺、医院要求进一步降低平均偿付标准,导致医院效益下降;临床路径的法律地位问题等客观原因,使参加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

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一、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ICD10:F32.0-F3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ICD-10诊断诊断抑郁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中毒、重度0。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常见症状有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感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 1.药物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缩短病程,疗程6-8周。 (2)巩固期治疗;防治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应维持在急性期水平,配合心理治疗,疗程4-6个月。(3)维持期治疗:防治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维持时间一般在2-3年。 2.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四)标准住院日为3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 2.0-F3 3.9抑郁障碍疾病编码。 2.如存在躁狂症状,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则不诊断抑郁障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抗抑郁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 (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 1.血,尿,便常规 2.心电图 3.脑电地形图 4.脑功能分析 5.肝功能 6.心肌酶 7.肾功能 8.血清离子 9.凝血四项 10.血糖 11.脑CT 12.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血脂 2.胸部X光

中心医院临床路径培训计划

宽甸中心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培训实施计划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促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探索。所以我院在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加强临床路径相关文件的学习,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迅速建立组织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工作要求 各试点科室和专业成立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院办等职能部门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二)开展培训指导原则 临床路径管理是一项全新的模式。因此,我院院办、质控科、医务科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试点科室、辅助科室、相关职能部门等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充分调动其参与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通过强化临床路径管理培训,让参与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实施临床路径

管理的步骤、环节、措施、任务、时间和目标要求。要加强对试点科室的全方位指导,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训实施方案 1、医院总体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宽甸中心医院临床路径培训教案,临床路径的专科模板、实施流程、医患沟通等所有培训内容经过质控科严格制定把关,并制定培训时间表由质控科指定专家组负责实施。 2、质控科等职能部门负责监管和督导,保障培训计划按时、有序的进行,并进行中期调查反馈,期末总结评估培训成果。 3、建立临床路径绿色通道:临床路径管理和培训涉及到医院的多个部门和科室,涉及到多个学科。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核心,密切试点科室与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使相关部门和科室能积极主动地按照临床路径培训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落实好相关任务,配合试点科室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各项工作。 4、严格考核。单病种临床路径培训考评结果与科室责任人职称评聘、评优晋级和劳务分配等直接挂钩。 (四)实施过程监控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要求,试点科室及临床医师、护士要落实责任,加强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环节监控,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制度,严格按照既定临床路径、进出临床路径患者的条件及临床路径变异的处理原则,按

14、护理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质量检查评分标准

14、护理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质量检查评分标准 (标准分100分) 项目标准 分值 检查 项目 基本要求评分标准 总要求15 现场 检查 护士知晓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的病人一项不符扣1分 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患者能按该模式接受治 疗护理 一项不符扣2分护理人员知晓本岗位临床路径的工作流程一项不符扣2分15 查看 记录 临床路径表记录及时、准确,项目填写齐全,评估、治疗、 检查、护理措施到位 一项不符扣2分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资料一项不符扣1分 实施过程20 查看 患者 介绍科室的环境、设施和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患者知晓一项不符扣2分 对入径的患者履行知情同意的相关制度与程序,患者知晓项不符扣1分 患者知晓责任护士、主管医生、护士长一项不符扣1分 患者知晓疾病的诊断及路径流程一项不符扣2分25 查看 护士 护士能按临床路径表的项目执行并按时完成一项不符扣2分 患者能按标准化治疗及护理流程接受相关的治疗及护理一项不符扣2分 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有变异时仔细记录,与医生 及护长讨论并及时处理 一项不符扣2分 健 康教育10 查看 患者 患者了解相关的住院规章制度,病房设施一项不符扣1分 患者和家属了疾病解的相关知识,包括饮食、护理、用药知 识安全护理,各种检查要求、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项不符扣1分对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健康指导,患者知晓相关指导内容一项不符扣1分 患者知晓出院指导指导内容一项不符扣1分 实 施总结15 查阅 资料 对执行临床路径管理的医务人员有满意度调查一项不符扣1分 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一项不符扣1分 对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 措施 一项不符扣2分有质控检查的原始记录,每月有总结,每季、每半年、每年 有分析、追踪及效果评价 一项不符扣1分

推进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方案

推进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是科室医疗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集中体现,信息化临床路径是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的深化和创新,是公立医院改革和等级医院评审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央及省市文件精神,结合临床路径工作进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创新临床路径工作机制,推进信息化临床路径管理。 (二)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包括:实施病种数、入组病例数、完成路径病例数等。力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达到本院出院病例数的30%,入组后完成率大于70%。 (三)完善临床路径保障及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及医务人员积极探索临床路径工作模式。 二、重点任务及工作安排 (一)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在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以下工作组织。 1.建立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组长:李如亮负责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部署、推进 成员:杨建负责临床路径医疗工作安排、协调和督导 李金辉负责组织专家审核和修订临床路径标准 苏永惠负责临床路径护理工作安排、协调和督导 张金辉负责临床路径信息化建设和维护

2.建立信息化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在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临床路径管理日常工作及科室培训、指导工作。 3.建立临床路径管理指导、评价组,成员由质管办、护理部、医保办、支付办、感控办负责人组成,负责定期从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保运行、DRGS病组分析、院内感染情况等方面对所实施临床路径病例进行指导和评价。 4.设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员,由各临床科室医生信息员担任,负责本科室与管理委员会、管理办公室、指导评价组的日常联络。 (二)完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实现入组患者医嘱自动生成、路径表单自动生成、医嘱阶段调整自动提醒、偏移路径情况自动记录、评价指标自动汇总,降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繁杂程度;保证医护人员运用信息系统处理患者时,既尊重路径标准,又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偏离路径,作出自主决策。 (三)加强信息化临床路径宣传、培训、指导工作 1.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增进医患沟通”宣传活动,在医院及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内涵、意义、方法进行专项宣传,并将临床路径作为住院患者医患沟通和健康宣教内容。 2.开展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包括院级培训和科室培训。 3.指导临床科室对病例数前十位病种尽快开发和实施信息化临床路径。 (四)完善信息化临床路径考核管理 1.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负责将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纳入

骨伤科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的门诊患者 一、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筋结(TCD编码为:BGS000伤筋病)。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ICD-10编码为:M65·391扳机状指;M65·992腱鞘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依据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 虚寒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的患者。 2.合并有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空腹血糖;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手正斜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尿常规、乙肝、HIV、HCV、梅毒检测、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针刀疗法 2.中药外用 (1)中药外敷 (2)中药熏洗 3.针灸疗法 4.物理疗法 5.推拿疗法 6.其他疗法 (1)封闭疗法 (2)屈指肌腱腱鞘切开术 7.功能练习 8.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患指无疼痛或无明显疼痛。 2.弹响或绞锁消失。 3.患指屈伸活动范围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皮肤过敏、晕针等,治疗难以继续,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关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监督管理。 县级及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应当遵循与医疗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相结合、与医疗服务费用调整相结合、与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临床路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负责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应当包括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和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和实施小组)。 第八条管理委员会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医疗工作的负责人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临床、护理、药学、医技等专家任成员。管理委员会是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应当定期组织会议,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定本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方案; (二)审定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总结; (三)审定本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各项相关制度; (四)审议指导评价小组提交的有关意见建议; (五)协调解决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审定本医疗机构中临床路径管理所需的关键数据、监测指标、考核指标。 (七)其他需要管理委员会承担的职责。 第九条指导评价小组由医疗机构分管医疗工作的负责人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护理、药学、医技等专家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是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部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 1 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V 0.75) (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 (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3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 4 )心电图。 (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 或MRI 、血脂、 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 1)松解类手法 (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运动疗法 8. 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精神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细则

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二级医学学科。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有着传统的紧密联系,而且与其他临床学科如心血管科、急诊医学科等,也有广泛的联系。精神科医师的培养还涉及心理学、人文医学、伦理和法律等有关知识。 一、培训目标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精神科临床工作基础。以培养普通精神科临床诊治能力为首要任务,并具备一定的处理与精神疾病关系密切的其他疾病的能力。住院医师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正确地对精神科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处理。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采取在精神科和相关科室轮转的方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临床技能量化指标和指定的自学内容。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病历;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精神科临床教学工作。相关轮转科室主要包括:心血管内科、急诊科或ICU、神经内科等。精神科轮转包括:重症病房(以重性精神病性障碍为主、轻症病房或临床心理科(神经症性障碍为主)、其他精神科病房(社区/康复科,老年科,儿童科等)、精神科门诊或急诊等。总轮转时间为33个月。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如下: 阶段轮转科室时间(月) 第1阶段(共9个月)神经内科(有条件可包括神经内科重症监护) 4 急诊科和(或)重症监护病房 3 心血管内科 2 第2~3阶段(共24个月)精神科重症病房12 精神科轻症病房或临床心理科 6 其他(社区/康复科,老年科,儿科等) 3 精神科门(急)诊 3 合计33

临床路径标准模板.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5.中医症候诊断:胸痛、胸闷。 ①寒疑心脉: 症候: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 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②气滞心胸: 症候: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③痰浊闭阻: 症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④瘀血痹阻: 症候: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⑤心气不足: 症候: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 懒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 ⑥心阴亏损: 症候: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古红少泽,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最新版】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导读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临床路径管理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本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由指导评价小组和绩效考核部门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指导医疗机构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进行了修订,印发了《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规定了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明确了临床路径病种选择与文本制定的基本原则,细化了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和管理制度,强调了临床路径信息化建设和监督评价的有关要求。同时,《指导原则》突出了临床路径“四个结合”的原则,即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相结合、与医疗服务费用调整相结合、与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截止目前,

临床路径累计印发数量达到1212个,涵盖30余个临床专业,基本实现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全覆盖,基本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指导原则》的印发,将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有助于发挥临床路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等作用,为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奠定基础。 附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关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监督管理。 县级及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监督管理。

骨伤科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的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患者。 一、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蚀(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版(2002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 2. 疾病分期 参照1993年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提出的国际分期标准。 0期骨活检证实为骨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期 ECT或MRI确诊,X线片、CT表现正常。依MRI所见,股骨头受累区分:I-A 股骨头受累<15%。 I-B 股骨头受累15%~30%。 I-C 股骨头受累>30%。 Ⅱ期 X线片表现异常(股骨头斑点状改变、骨硬化、囊性变、骨质稀少),在X线平片及CT上无股骨头塌陷表现,髋臼无改变,依据股骨头受累区分:Ⅱ-A 股骨头受累<15%。 Ⅱ-B 股骨头受累l5%~30%。 Ⅱ-C 股骨头受累>30%。 Ⅲ期 X线片上出现新月征,根据正、侧位X线片上新月征累及股骨头的范围。 Ⅲ-A 股骨头塌陷<2mm或新月征<15%。 Ⅲ-B 股骨头塌陷2mm~4mm或新月征l5%~30%。 Ⅲ-C 股骨头塌陷>4mm或新月征>30%。 Ⅳ期 X线片表现为股骨头扁平、关节间隙变窄,髋臼也显示有骨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等变化。

3.分型 参考2001年日本厚生省骨坏死研究协会(JIC)修订的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标准。 A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1/3内侧负重面; B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2/3内侧负重面; C型指坏死区占据超过2/3内侧负重面。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肾虚血瘀证 痰瘀蕴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骨蚀(股骨头坏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蚀(TCD编码:BNV090)和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的患者。 2.分期属于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因患者意愿以及病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Rh、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医院推进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方案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推进信息化临床路径 工作方案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推进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方案临床路径管理是科室医疗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集中体现,信息化临床路径是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的深化和创新,是公立医院改革和等级医院评审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央及省市文件精神,结合临床路径工作进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创新临床路径工作机制,推进信息化临床路径管理。 (二)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包括:实施病种数、入组病例数、完成路径病例数等。力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达到本院出院病例数的30%,入组后完成率大于70%。 (三)完善临床路径保障及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及医务人员积极探索临床路径工作模式。 二、重点任务及工作安排 (一)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在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以下工作组织。 1.建立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组长:xxx 负责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部署、推进 成员:xxx 负责临床路径医疗工作安排、协调和督导 xxx 负责组织专家审核和修订临床路径标准 xxx 负责临床路径护理工作安排、协调和督导 xxx 负责临床路径信息化建设和维护

2.建立信息化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在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临床路径管理日常工作及科室培训、指导工作。 3.建立临床路径管理指导、评价组,成员由质管办、护理部、医保办、支付办、感控办负责人组成,负责定期从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保运行、DRGS病组分析、院内感染情况等方面对所实施临床路径病例进行指导和评价。 4.设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员,由各临床科室医生信息员担任,负责本科室与管理委员会、管理办公室、指导评价组的日常联络。 (二)完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实现入组患者医嘱自动生成、路径表单自动生成、医嘱阶段调整自动提醒、偏移路径情况自动记录、评价指标自动汇总,降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繁杂程度;保证医护人员运用信息系统处理患者时,既尊重路径标准,又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偏离路径,作出自主决策。 (三)加强信息化临床路径宣传、培训、指导工作 1.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增进医患沟通”宣传活动,在医院及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内涵、意义、方法进行专项宣传,并将临床路径作为住院患者医患沟通和健康宣教内容。 2.开展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包括院级培训和科室培训。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

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 (试行) 一、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癫痫性精神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十版》(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有原发性癫痫的证据,精神障 碍的发生及其病程与癫痫有关; 、病程分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类,前者有突然性、短暂性及反复发作 的特点,后者为迁延性病程; 、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排除感染或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排除分离(转换)性障碍、睡行 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精神病学》(第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进行系统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制 定治疗策略。 、抗癫痫药物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对伴有兴奋、冲动、自伤、伤人、外跑、拒食等症状的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化疗法(小剂量氟哌啶

醇短期肌内);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内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 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 4.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必要时合并MECT (四)标准住院日为42-49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癫痫性精神病(ICD-10: F06.8)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肌酶、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 (3)头颅CT胸片、心电图、脑电图、脑地形图; (4)神经心理测评:韦氏智力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 等; (5)人格状况评估:MMPI/EPQ/16P等。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脏B 超、腹部B 超、眼动监测、脑诱发电位、血药浓度测定、抗链“ O'、抗核抗体,尿妊娠试验等其他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选择用药 1. 选择原则:(1)抗癫痫药物 ①根据发作的类型选药;②根据癫痫综合征选药;③根据特殊的病因进行治疗。(2)抗精神病药物对癫痫伴发偏执状态及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的患者,在应用抗

精神药物急性中毒临床路径

精神药物急性中毒临床路径 (试行) 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以及抗焦虑药。 (一)适用对象 诊断:精神药物急性中毒的诊断。 (二)诊断依据 这种症状发生在那些曾使用精神药物历史的个体。 1、病史询问 应掌握中毒药物的类别、剂量、进入途径、中毒时间、中毒后出现的症状、治疗经过、既往健康情况以及伴发躯体疾病等。 2.结合常见精神药物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⑴镇静催眠药 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为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 ①巴比妥类药物中毒临床表现一般分为3级(见下表) ②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毒性作用比较低,超过治疗剂量数倍时仅表现为无力、精神差、睡眠多等轻微症状。中毒时常见症状为轻度中枢抑制、呆滞、嗜睡、短时记忆障碍、心动过速、意识障碍、低迷较少。体温降低、反射减弱或亢进、构音障碍、抽搐、眼球震颤、幻觉症、少数人有低血压及体温过高,急性肌张力障碍。少见症状有明显呼吸抑制、咽肌松弛而致吞咽困难。一般认为,苯二氮卓类中毒症状较轻,如果症状严重如深度昏迷、持续低血压、显著呼吸抑制,提示可能合并其他药物中毒,如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巴比妥类、阿片类或量饮酒。 ⑵抗精神病药

第四节抗躁狂药 碳酸锂的治疗窗很窄,急性治疗期血药浓度保持在0.6-1.2mmol/L为宜,维持治疗期血药浓度一般保持在0.4-0.8mmol/L。治疗上限为1.4mmol/L。碳酸锂中毒临床表现(见表4)。 3.鉴别诊断:急性药物中毒应与颅脑外伤、硬膜下血肿、脑血管病、心血管病、 糖尿病酮症及高渗性昏迷等疾病鉴别。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清除体内药物:清除消化道尚未吸收的药物:应尽快排出胃肠道中药物,包括 催吐、洗胃、导泻。 2.促进已吸收药物的排泄 3.使用解毒剂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诊断必须符合精神药物急性中毒的诊断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 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确诊后的主要检查项目 应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情况制定医学检查方案。 三、实验室检查 1.尽量收集血、尿、粪、胃内容物标本以及遗留的药品,对药物、毒物鉴定或筛 查。 2.血、尿、粪常规化验,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光检查, 以及根据需要做其他必要的检查。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考察报告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考察报告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考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20年3月2日至3月5日,我院党委书记率团前往浙江省市立医院和医院考察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参加本次考察工作的有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医务处、门诊部、信息中心负责同志和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三个专业9个科室的负责人共13人。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我院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73家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之一,即是我院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对我院管理的挑战。 如何立足本院实际情况,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积极推进此项工作,打造临床路径管理样板医院,是时刻萦绕在我院领导和试点科室负责人脑海中的问题。为学习先进临床路径管理经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自身工作不足,我院组织了本次考察活动。重点考察了医院临海院区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该院分管院长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在其会议室热情接待了我们,详细阐述了该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策划、组织、探索、实施和取得的经验及教训,之后参观了该院的信息中心和部分病房,详细了解了该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法、步骤及经验,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同时,医院和市立医院与我院领导还分别对公立医院改革、医院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干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领导班子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质量安全管理等多方面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诚恳的表示将来愿意采取多种途径与我院加强院级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进步与繁荣。 二、主要体会与启示(一)临床路径管理卓有成效。 1、起步艰难。 浙江省医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是市目前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前身是1920年英国传教士创建的恩泽医局,现为恩泽医疗中心(集团)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开放床位1600余张,拥有职工2534人,年门诊人次141.9万、出院人次5.9万,是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及瑞典歌德堡大学医学院友好医院。我们考察的临海院区,自20年初开始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当年成立组织机构,进行全院培训和有关试点工作,20年全院正式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阶段比较艰难,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需要医护及管理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持续改进和长期磨合,不是单纯靠行政命令就能完成的。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方面人员的协调推进,临床科室逐渐接受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至今已有41个病种,累计15700余例次病人实施了临床路径管理。系我国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较早,取得相关经验较多的医院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