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的组培

合集下载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冯 宁(青州市花卉高科技博览园管理委员会 山东 青州 262500)摘要:蝴蝶兰,又被称为蝶兰,属于蝴蝶兰属附生兰类,是一种根部裸露在空气中吸收养分供自身生长的附生兰科植物,还是闻名的切花种类,深受欢迎,栽培范围相对广泛。

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对蝴蝶兰组培进行相关研究,但还局限于外植体和激素选择方面上,并没有对褐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本实验从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方面切入,通过对培养基配方调整和分析,观察得出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蝴蝶兰组培苗褐化调控的影响程度,为其今后相关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化蝴蝶兰花色相对艳丽,有 “兰中皇后”的美誉,不但拥有较强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也愈发突出,因此,不管是在国外花卉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十分受欢迎。

受其自身特性影响,蝴蝶兰几乎在自然条件下无法分株繁殖,并且如果种子发育不完全,萌发将很难进行,因此组织培养开始成为其最主要的繁殖方式。

在对蝴蝶兰进行组织培养时,因组培材料被切断,体内的酚类物质会与氧结合形成褐色的醌类物质,即组培届所说的“褐化”。

“褐化”物质——醌类与蝴蝶兰组织中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影响蝴蝶兰花梗的萌芽率,还严重影响组培苗后期生长及成品苗的开花质量和性状稳定。

因此,本文对培养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抑制褐化产生,提升培养质量。

1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蝴蝶兰花梗作为实验材料。

1.1 取材选择芽体饱满、无病虫害的花梗,将其剪下,去除花蕾和开放的花朵。

将花梗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后,用流水冲洗2h以上。

1.2 外植体消毒与接种在超净工作台中将花梗切成3~4cm的小段,每段要带有1个芽。

然后用75%的酒精浸泡30s,用无菌水冲洗2~3次后,再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15min左右,随后用无菌水冲洗5~6次。

将消毒后的花梗放在灭菌后的滤纸上,吸干水分,将两端被药蚀的伤口部位切掉,然后按照腋芽在花梗上的着生位置将花梗段进行分类,接种到培养基中。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摘要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蝴蝶兰各培养再生途径的影响进行了概述,为蝴蝶兰的组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蝴蝶兰(Phalaenopsis)属热带或亚热带的兰科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研究和开发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

组织培养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方式,目前主要有3条途径:一是利用蝴蝶兰杂交种子在无菌条件下诱导发芽,获得再生植株[2];二是从离体器官诱导产生原球茎(Protocorm like-body,以下简称PLB),通过原球茎的增殖、分化获得再生植株,即原球茎再生途径[3,4];三是通过离体器官诱导产生丛生芽,通过培养丛生芽获得再生植株,即器官再生途径[4-7]。

1无菌播种再生途径蝴蝶兰经人工授粉可获得种子,但种子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没有胚乳,只有1层极薄的种皮,通常在自然状态下很难萌发,需经组织培养无菌播种才能获得植株。

在蝴蝶兰开花时选择优良植株进行自交或杂交授粉,生长4~6个月后尚未开裂的蒴果可用于试管无菌播种。

由于蒴果内种子数量达几千万之多,1个蒴果便可繁殖出成千上万的植株[8]。

通过无菌播种人工培养,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是现阶段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

种子无菌播种10d后胚明显膨大,呈鹅黄色,陆续变成绿色,约1个月的时间形成原球茎)。

随后,原球体拉长,同时原球体上伴随着长出白色根毛状物,接着在顶端生长点处长出芽鞘,芽鞘不断长大,形成第1片鞘叶。

至2个月时,于第1片鞘叶对面长出第2片鞘叶,随着鞘叶的生长,2~3个月的时间在2片鞘叶之间长出真叶。

最后,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形成再生植株[8-10]。

魏翠华等[9]研究发现,添加香蕉汁对蝴蝶兰种子发芽、原球体形成以及叶片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水解乳蛋白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比较光照和黑暗2种培养条件,种子萌发无明显差异。

章玉平等[10]研究表明,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天然物质如苹果汁、香蕉汁、胰蛋白胨和活性炭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蝴蝶兰,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属热带、亚热带气生兰。

原产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等地,其株型美观、花形奇特似蝶、枝叶繁茂,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花期持久,观赏价值极高,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花卉市场的欢迎。

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枝,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

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

蝴蝶兰快速繁殖的途径主要是利用无菌播种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外植体诱导类原球茎,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不用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分化丛生芽。

蝴蝶兰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1.无菌播种途径蝴蝶兰种子的胚发育不完全,不易发芽,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促使种子无菌萌发,可以得到较高发芽率。

种子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有KC、MS、花宝等,其中改良KC 培养基是蝴蝶兰种胚萌发的理想培养基。

对不同无菌播种方法包括撒播法、涂布法、稀释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稀释法较好,种子分布均匀,利用率高,明显减少转接次数,且原球茎发育健壮整齐【1】。

果龄采收期也影响着无菌播种效果。

也可采用无菌播种途径快繁蝴蝶兰,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且技术简单、成本较低,是现阶段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2】。

但由于蝴蝶兰种子苗是一种杂交品系,因此后代变异率高,除了少数自花系列较稳定以外,难以形成品质均一的大规模栽培品种。

因此,在采用无菌播种进行蝴蝶兰种苗生产时,要对父母本进行严格的选择,以确保后代性状的尽可能一致。

2.类原球茎途径原球茎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特有现象,通过离体器官诱导原球茎快繁法获得试管苗基本一致,增殖系数较高,变异性较少,适合大规模繁殖,是兰花组培快繁的一个主要形式。

蝴蝶兰组培种苗生产技术

蝴蝶兰组培种苗生产技术

蝴蝶兰组培种苗生产技术作者:刘思余来源:《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17年第4期刘思余蝴蝶兰为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花形如蝶,姿态优雅,色彩鲜艳,花期长久,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之美誉,观赏价值极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蝴蝶兰属单型茎的兰花,很少有侧芽萌发,靠自然无性繁殖,繁殖率极低,速度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有性繁殖需经人工授粉才能获得种子,又因种子细小,发育不全,不含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胚乳和其他组织,而且种子萌发还需要共生菌滋养,所以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萌发。

因此,组织培养是快速获得大量蝴蝶兰种苗的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介绍通过花梗作为外植体,获得蝴蝶兰无菌种苗,再进行大量繁育蝴蝶兰种苗的生产技术。

1 组织培养技术1.1 无菌苗获得蝴蝶兰花梗作为外植体,不仅易获得,而且不会损伤植株,容易诱导。

选择侧芽饱满、新鲜、无病毒的蝴蝶兰花梗,整枝取下。

在切取花梗时要注意将刀片消毒,以防微生物感染。

将取下的花梗,去掉花朵,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洗涤精浸泡5~7分钟,最后用自来水反复冲洗后放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表面灭菌。

先将花梗剪成3 cm左右的带芽梗段,用75%酒精浸泡5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2%次氯酸钠消毒20~3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在整个消毒过程中,要不断摇动容器,使其能够均匀全面的消毒。

将消毒后的带芽梗段接种在诱导培育基1/2 MS+6-BA 3~5 mg/L+胰蛋白胨0.5~1 g/L+椰乳150~200 ml/L+蔗糖20~25 g/L+琼脂5.5~7 g/L。

培养20天后,侧芽萌发长出2叶片后,将其切下直接继代增殖或者诱导原球茎。

1.2 原球茎诱导将无菌小苗叶片切成小段,接种在MS+6-BA 4~6 mg/L+NAA 1~2 mg/L+胰蛋白胨0.5~1 g/L+椰乳150~200 ml/L+蔗糖20~25 g/L+琼脂5.5~7 g/L的培养基上诱导原球茎。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蝴蝶兰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组织培养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蝴蝶兰的原球茎诱导增殖培养,并对我国未来蝴蝶兰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蝴蝶兰;原球茎;组织培养蝴蝶兰是兰科蝶属植物,花形奇特,色彩艳丽,花期持久,一般2~3个月,最长可达半年,适于家庭摆设或作切花用于花篮、花束等。

但蝴蝶兰很难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芽,且种子极难萌发,对其进行常规性的繁殖,增殖速度很慢,故多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其进行快速繁殖。

原球茎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特有现象。

原球茎的发生途径可以由花梗节段、幼叶、根段、茎尖等部位直接产生,也可以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再从愈伤组织诱导原球茎产生。

不同外植体原球茎的诱导,其特点及培养基的选择也不同。

本文就蝴蝶兰原球茎诱导增殖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的来源是决定外植体能否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化程度和能力存在差别,因此,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外植体进行无菌操作才能保证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成功。

常用于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有茎尖、根、叶片和花梗芽。

1.1 茎尖茎尖是最早用于兰花快速繁殖的外植体,较容易诱导培养,是成功率较高的部位。

利用蝴蝶兰的茎尖诱导出类原球茎,再由类原球茎分化成苗。

这种培养的突出问题在于蝴蝶兰为单茎性植株,剥取茎尖就损坏了母株本身,而蝴蝶兰茎极短,操作困难,易污染。

但茎尖培养的优点是比较容易获取类原球茎或愈伤组织,因为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生理年龄小,易于脱分化和分化,同时,操作细致还能达到脱毒效果,获得无病毒苗。

1.2 根尖蝴蝶兰根为外植体诱导原球茎的诱导率相对较低。

以蝴蝶兰新发生的根尖段切成0.5~0.8 cm接种到培养基上,遮光处理4~5 d,14d后可形成愈伤组织。

将蝴蝶兰根平放在培养基上经过约50 d的培养后,根尖顶端可长出原球茎,其诱导率在75%左右,而根尖分生区以外的根段上却诱导不出原球茎。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

2020年第1期现代园艺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张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蝴蝶兰大多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培育的。

组培苗能够保持母本性状,减少组培苗变异和具有植株整齐等特点。

通过对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中外植体选择、培养基成分以及培养条件等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蝴蝶兰组培苗的生产效益。

褐变;蝴蝶兰;外植体;组织培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蝴蝶兰的工厂化生产中,植物激素6-BA 、NAA 浓度决定了原球茎发生的诱导速度,而椰子汁、香蕉泥和土豆泥等对蝴蝶兰组培苗一致性有显著的影响。

生根壮苗培养是提高植株成活率的一项重要内容,壮苗生根阶段为试管苗的移栽和成活奠定基础,直接影响到工厂化生产的种苗质量。

在组培苗壮苗生根阶段,通常提高培养基的生长素浓度,下调细胞分裂素浓度,从而促进植物发根。

此外,培养基中添加了椰子汁、香蕉汁、苹果汁等天然添加物,对蝴蝶兰组培苗的生根壮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移栽成活率也较高。

3培养条件在花梗诱导丛生芽过程中,适宜的温度十分重要。

较低温度有利于腋芽转化为花芽,而较高温度则有利于腋芽转化为营养芽。

此外,光照强度对蝴蝶兰试管苗的生长也有较大影响,但光照强度合适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蝴蝶兰幼苗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温度过低,蝴蝶兰根部会停止吸收水分,从而造成生理干旱,进而叶片变黄、脱落,甚至死亡。

光照过强会灼伤叶片,使叶片老化,甚至枯死。

夏季在中午前后要做好遮荫处理。

4植物组织培养褐变在蝴蝶兰组织培养过程中,材料非常容易出现褐变的情况。

尤其是切取茎尖进行脱除病毒的步骤,由于茎尖太小,更容易因褐化而导致死亡。

因此蝴蝶兰组织培养过程需要重视褐化问题。

褐变是因植物组织多酚氧化酶与其酚类底物结合,在氧的作用下,二者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醌类物质。

醌类物质是褐色物质,当该类物质扩散到培养基时,会对植物材料造成毒害,进而影响植物体内酶的活性,阻碍植物正常代谢,严重时甚至导致材料死亡。

目前,常用的褐化抑制剂分为2大类:一类是吸附剂,另一类是抗氧化剂。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
中 图分 类 号 :6 2 3 ¥8.1 文 献标 识 码 : hleos m bl) P a npiA ais 属兰科 蝴蝶 兰属植 物 , a s i 叶宽 而厚 , 椭 圆形 , 达 5 m 以上 . 花形 状奇 长 可 0c 其
异清秀, 花大艳丽 , 其花形态美丽, 色彩丰富, 花期长, 有的品种在叶上有美丽的淡银色斑驳, 下面为紫色. 花 梗 由叶腋 中抽 出 , 弯 曲 , 稍 长短不 一 , 开花数 朵至数百 朵 , 如 蝴蝶 , 形 因此 而 得名 , 片 长椭 圆形 , 萼 唇瓣 先 端三
裂 , 色繁多 , 花 可开花一 个月 以上 . 在热 带兰 中有“ 兰花 皇后 ” 美称 , 之 具有 极 高 的观 赏价 值和 经济价 值 , 近 是 年来最 受欢迎 的洋 兰之一 .
蝴蝶 兰在组 织培养 中 , 常都 以 日光 灯为光 源 , 通 因此 , 以人 为控制 光照强 弱 . 照强 度对瓶苗 发根和 生 可 光 长势均 有明显 的影响 . 光照 为 30 1 蝴蝶兰根 诱导 和植 株生 长有利 . 00x对 在诱 导蝴蝶 兰丛生 芽过 程 中 , 由于所 取 的花梗 芽为 花芽 , 在培 养过 程 中 , 低 的温 度影 响 (5— 2 ) 较 1 2 % 会 使大部 分花梗 发育成 花芽 ; 较高 温度 (3— 6C) 在 2 2  ̄ 下培养 , 花梗花 芽转 化 为 营养芽 , 以在 进行 蝴蝶 兰丛 生 所
4 4
张璐璐 : 蝴蝶 兰的组 织培养技 术
每 株生根 4条 以上 , 生根 率为 9 % 以上将 不 需继 代 的原球 茎 转移 到 育苗 培 养基 上 分 化 出芽 , 5 并逐 渐发 育成
丛 生小植株 .
在无 菌条件 下 , 切开 丛生 小植株 , 将小 植株转 入育苗 培养基 上 培养 . 久 , 植 株 生根 , 不 小 当小植 株长 到一 定 大小 时 , 移人温 室 . 离丛 生小植 株 时 , 切 基部未 分化 的原球 茎及 刚分化 的小芽 应接 人诱 导培养基 中, 作为 种 苗. 一段 时间后 , 长大 的种 苗移 出 , 将 种植 , 小苗及 原球茎 可继续增殖 与分 化.

蝴蝶兰组培快繁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组合实验设计

蝴蝶兰组培快繁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组合实验设计

蝴蝶兰组培快繁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组合实验设计一、引言蝴蝶兰(Phalaenopsis)是一种常见的兰科植物,因其花朵形状美丽、色彩丰富而备受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蝴蝶兰的生产效率,组培快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蝴蝶兰的繁殖和培育过程中。

本文将重点介绍蝴蝶兰组培快繁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组合实验设计。

二、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组合的试验,探索最适合蝴蝶兰组培快繁的条件,以提高组培快繁技术的效率和成功率。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蝴蝶兰种子胚乳- 不同基本培养基(如MS、B5等)- 不同生长调节剂(如激素类和营养类)- 培养器具(如试管、琼脂瓶等)2. 实验方法:- 准备不同浓度和配比的基本培养基。

- 将清洗后的蝴蝶兰种子胚乳接种到不同基本培养基中。

- 添加适量的生长调节剂,并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光照等)。

- 定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包括发芽率、生长速度、株高等指标。

四、实验设计1. 单因素实验设计根据文献资料和经验,选择一种基本培养基和一个生长调节剂进行单因素实验。

可以通过改变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或配比来观察其对组培快繁效果的影响。

选择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激素类生长调节剂(如BA、IAA等),然后观察不同处理下蝴蝶兰种子胚乳的发芽率和生长情况。

2. 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对组培快繁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结果确定最佳组合条件。

选择几个常用的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进行正交试验设计。

选择MS和B5两种常用基本培养基,分别配合不同浓度的激素类和营养类生长调节剂,共设计16个处理组合。

然后观察不同处理下蝴蝶兰种子胚乳的发芽率、生长速度、株高等指标,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确定最佳组合条件。

3. 响应面试验设计响应面试验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组培快繁条件,并确定最佳的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组合。

根据前期实验结果,选择影响组培快繁效果较大的几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