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化学实验.

放射化学实验.
放射化学实验.

【实验一】实验安全及设备简介

【实验目的】了解放射化学实验室的一般行为规则,安全防护规则,掌握放射性安全防护方法及放射性污染去除方法,及放射性废物处置方法,操作常识。

【实验内容】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现场认识,了解放射化学实验室的一般规则,安全防护规则和防护实验室放射性污染的去除与废物处理常识,认识放射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设备,了解与这些设备相关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化学实验室一般规则

1、根据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实验前要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

2、遵守纪律,准时上课,对号就位,保持安静,注意安全,听从指导,注意节约,,按需取量。

3、要正确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4、根据原始记录,联系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问题,认真整理数据,按时写好实验报告。

5、爱护公共财物,实验前后应对本组仪器进行检查(包括数量,完好程度及清洁情况),在实验中如有破损,要及时登记补领(如拒不登记,经查出则加重经济赔偿分量)。

6、纸屑、棉花、火柴梗等固体废物,以及具有强腐蚀性、强毒性的废液,应投入废液缸(桶)里。

7、实验完毕,必须清洗玻璃仪器,按原定位置有序放置好,清洁桌面,洗净凉好毛巾,对水、电进行安全检查,最后由值日生清理废液缸(桶),拖洗地面,关好门窗。

放射化学实验室安全防护守则

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上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好工作帽,必要时戴好口罩,进入实验室工件前,一般应先通风五分钟。

2、严格遵守放射源领用制度,放射源应由专人妥善保管,严防丢失。

3、实验室内应明显划分活性区和非活性区,并体好标志,不得把与实验无关的仪器、图书及其它用品带入室内。必要的讲义、记录本应在指定地方记录存放;不得把放化实验室的物品带到其它地方(非放化实验室)去。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或存放食物。

4、操作放射性时必须戴上乳胶手套,必要时应戴上有机玻璃或铅玻璃的防护眼镜。所有操作均应在铺有吸水纸的瓷盘中进行,凡存放或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器皿,都必须作好放射性标志。严禁戴了沾污的手套任意接触非放射性的器皿或公用仪器。

5、操作0.5毫居里γ放射性物质及0.5毫居里以上能量较高的β放射性物质时都必须有防护屏,或其它防护措施。使外照射剂量降低到剂量当量限值以下。在进行强放射性操作前,一股都要先做无

放射性物质的模拟试验(以叫冷试验),待操作熟练后才能进行放射性物质的试验。

6、放射性废物必须同普通垃圾严格分开,分别存放于“放射性”废物桶内或“非放射性”废物桶内。放射性废水严禁倒入普通水槽中。存放放射性废物应按种类,状态,活度分开存放,并应分别贴好详细的标签。

7、实验中发生放射性事故时(包括盛有放射性溶液的器皿破碎、打翻,放射性物质溅出,洒落,以及桌面、地面和人身的沾污等),应保持镇定,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放射性去污。

8、工作人员皮肤暴露部位的伤口未愈时.一般不得操作放射性物质。

9、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实验室应经常保持请洁整齐,每天实验后必须进行湿法打扫,禁止使用易扬尘的器具,定期进行全面大扫除,工具必须专用。实验室内工作台面、地面、墙壁及仪器等必须经常用剂量仪器进行检查,发现有沽污的地方及时去污,清洗。

10、工作人员离开实验空前,必须仔细洗手,仪器检查,如发现自身部份有沾污,应立即清洗,直至本底为止。

放射性防护的方法

人们受电离辐射照射有两种情队一种是辐射源在人体外面,它所发出的射线照射人体,称为外照射:另一种是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它所发出的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及器官,这种情况称为内照射。针对这二种照射,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防护方法,下面将分别作一简单的介绍。

1.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剂量是与放射源的活度、操作时间成正比,而与操作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因此,外照射防护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增大操作距离、缩短操作时间和采取适当的屏蔽。现按射线性质的不同,分别简述α,β,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1) α射线的外熙射防护。射经的射程很短,几厘米厚的空气层即可将它吸较掉,因此在工作时只要戴上手套,不直接用手接触放射源,就不会有外照射的危害,α粒子在组织中的射程仅几十微米,即使它射在皮肤上(当然应当避免),也容易被表皮所吸收而不会深入体内对内组织有所危害。

(2)β射线的外照射防护β射线比α射线具有较大的穿透能力.在空气中射程可达几米,但它容易被铝、有机玻璃所吸收。大量β粒子在人体组织的表面层中披完全吸收时.会对皮肤产生根大的破坏作用,尤其对照睛的角膜影响更大。如用手直接拿取几十毫居β源时会引起严重而难愈的烫伤,β射线在体内照射时的危害次于α粒子,其外照射的危害又次于γ射线。

β射线的防护措施,尽可能降低操作放射源活度,增加操作距离以及缩短操作时间都可能使照射剂量在剂量当量极限以下。在操作较强的源时,比较好的防护方法还是使用防护屏和操作钳。防护屏的材料可用铝,有机破璃,玻璃等,但以有机玻璃最好。如果查得β射线在铝中的最大射程Rβmax,则它在有机玻璃或其他物质中的最大射程d(厘米)为:

d=Rβmax/ρ

ρ为有机玻璃或其他物质的密度(克/厘米3),如ρ有机玻璃=1.18克/cm3。

在使用防护屏财要考虑韧致幅射的影响问题,韧致辐射的能谱也是连续分布的,最大能量可等于β粒子的能量,然而平均能量远小于最大能量。但在设计强源的屏蔽时要考虑到韧致辐射的影响。

(3)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我们经常使用的放射源大多数均伴有γ射线的发射,而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对人体容易引起内部损伤,因此在外照射的防护中最重要的是γ射线的防护。通常在实验中可用剂量仪器来测量放射源所产生的剂量率,必要时也可根据放射源活度和操作距离与时间来估算所受的剂量。

对于较强的放射源,一般应该使用远距离躁作,如用长柄操作钳或机械手等,使人体离源尽可能远一些,这种方法对于毫居级的放射源是十分有效的。

若放射源较强,最好在γ手套箱内操作,或者使用防护屏。在屏蔽防护中要选择适当的防护材料并计算所需的防护层厚度。这方面的计算可查阅有关著作和手册。屏蔽γ射线应使用密度大的材料,如铅、铁、混凝土、铅玻璃等。

(4) 同位素中子源的防护同位紊中子源通常可分为(α,n)和(γ,n)二类,一般(α,n)和(γ,n)同位素中子源均由两种材料组成。一种是发射α或γ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另一种是作为靶核的稳定同位素。例如228Ra—Be中子源。是利用228Ra及其子体的α放射性,以Be作靶物质所制成的一种中子源。某些人造重元素具有很强的自发裂变中子发射率,可用作中子源。现将同位素中子源及其待性列于表33-2。

(5) 中子辐射的防护中子的生物效应很大,为了减少工作人员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需要采用各种防护措施。除了注意控制操作时间及距离以外,最有效的手段是对中子源进行屏蔽。对于慢中子,可以用中子吸收截面较大的材料来屏蔽。对于快中子,由于其与各种物质相互作用的截面都比较小,所以需用慢化材料使它的能量降低到热中子再加以吸收。因此中子的防护问题归结起来实为快中子的减速和热中子的吸收问题。

1)减速剂的选择 快中子的慢化主要依靠于与原子核的弹性散射。中子与原子核的弹性碰撞会引起中子运动方向的改变和中子一部分能量的损失。比较好的减速剂是轻元素。其中慢化能力最强的是氢,故一般选用效果好、价廉易得的水和石腊作为中子屏蔽的慢化剂。

2) 吸收剂的选择 对于慢中子的吸收,除了要求吸收剂吸收截面大以外,还要求它们在俘获中子后放出的次级γ光子能量低,易于防护。但大部分元素当捕获中子时所放出的γ光子的能量均为6兆电子伏左右,这样就需要另加防护。只有锂、硼等元素能符合上述要求。

M e V He Li MeV He Li n B MeV

He H n Li 78.2427334.2427367.4{

101054231106

3++++→+++→+ 锂俘获中子时放出的γ射线很少,可以忽略。硼在95%的俘获事件中放出0.47MeV 的γ射线,较易屏蔽,通常在没有特珠要求时可使用价格较低的硼酸或硼砂(以硼酸较好,因为硼砂含有钠,在热中子作用下会产生能量为2.754MeV 的γ光子)。

最简单的屏蔽体可以单独用水或石腊,其次可以把几层慢化体和几层吸收体相间排列使用,还可以把两者均匀混合起来。如硼酸水溶液或含硼砂的石腊。

如果中子能量很高(如中子发生器常用的14MeV 中子),则最好是先用一层铁作屏蔽,然后再用含氢材料。因为这种中子在中重核上的非弹性散射损失能量更快,这样可以缩小屏蔽体积。

2.内照射防护

在操作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用“封闭性”的放射源,只利用它所发出的射线,这时可不考虑内照射问题,另一种是操作“开放性”的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溶液、气体或粉尘的加热、蒸发、转移等。这些开放性操作有可能产生内照射问题。

一旦当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就会均匀分布于全身或积聚在某些紧要器官中,它就会不停地放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及器官,因此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大致有三种途径

1) 从消化道进入体内当手受放射性污染时,不经去污就吃东西或吸烟,以及当食物或饮食用具受到污染时,很容易使放射性物质从口经过消化系统进入体内。

2) 从呼吸道进入体内当空气中有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时,则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有的长期滞留在肺部,有的可溶入血液再到体内各部份。

3)通过皮肤上的伤口或从皮肤渗透进入体内。如果工作人员皮肤有外伤,伤口受放射性物质沾污时,很容易进入体内。

所以内照射防护的主要问题是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或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体内。

(1)防止由消化系统进入体内

1) 在实验室用移液管移液时.不可用口吸取,不可在放射性工作场所饮食或吸烟。

2)必要时要戴手套口罩,口罩和手套内部要保持高度的清洗,带了手套后不要到处乱摸。

3) 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散布造成的污染,放射性物质不要到处乱放,应妥善放置和保管。放射性废物应贮存在专用的污物桶内,并按期加以处置。

4) 离开放射性工作场所必须很好洗手或洗澡、并用仪器测量检查,发现沾污及时洗净;

(2) 防止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

1)最重要的是防止放射性粉尘,射气或气溶胶进入体内内,因此放射性物质煮沸、洪干、蒸发等应在通风柜或手套箱内进行,操作粉末或毒性大的放射性物质时,应在装有橡皮手套的密闭手套箱内进行。

2) 工作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使空气中的放射性在最大容许浓度以下,并尽可能减少,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不可存放在工作场所,而应放置在装有通风设备的专用地方。

3) 工作必要时,要戴过滤性能良好的口罩。

(3) 防止通过皮肤进入体内

1) 小心操佩要避免皮肤被割破,特别要防止被带有放射性的东西割破。

2) 手上如有很小伤口应妥善包扎后戴上乳胶手套再工作,伤口严重需要停止工作。

3) 不要用有机溶剂洗手,否则会增加放射性物质对皮肤的渗透性。·

总之内照射防护中更重要的是操作人员在思想上要重视,严格遵守安全防护制度,采取必要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熟练操作等。这样是可以避免或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

放射性污染的去除与废物处理

1.放射性污染的去除在放射化学操作中,发生放射性沾污通常有二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操作时必须使用某些器皿盛放放射性物质,使用完毕后在容器壁上有一定的沾污。另一种是由于操作不当发生了放射性物质的溅出,泼翻事故而引起实验室的污染。对于前者,必须立即将沾污的器皿进行清洗,而后者应及时进行去污。否则将造成污染范围的扩大,同时又增加了今后去污的困难。

放射性物质在物体表面的污染按其机制大体可分为三为:

1) 化学结合放射使物质与被污染物品发生化学反应,这就可能使放射性物质牢固地结合在物体表面,甚至深入内部。

(2) 物理结合只有很强吸附能力的物体表面,可吸附微量的放射性核素形成物理吸附;

(3) 机械结合多孔性物体的表面可能使放射使物质吸着在微孔里。

针对上述情况,放射性污染的去除方法:除对表面粗糙的物体进行擦洗和刮除等方法外,通常是利用与放射性物质能生成可溶性物质的去污剂对被污染物体进标浸饱和洗涤,此种化学去污方法同下列因素有关:

(1) 放射性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沾污的严重程度。

(2) 被污染物的表面性质。

(3) 去污剂的化学性质。

一般说来,去除污染的方法与去污剂的选用要看实际清况而定。

常用的去污剂有:

酸类:2—3N左右的HCl或HNO3(一般不用H2SO4)。

碱类:10% NaOH、Na3PO4溶液或Na2COa溶液。

氧化剂、还原剂:1%KMnO4,或饱和H2C2O4溶液。

络合剂:稀EDTA—Na盐溶液,柠檬酸钠溶液,H2C2O4溶液等。

下面对常需去污的表面及一些经验去污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1) 器皿的去污实验器皿的去污是实验工作的—个组成部份,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必须予以重视,因此在实验结束后应有足够时间进行仪器的去污和洗涤。在去污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减少洗涤所产生废液的体积,洗涤去污要及时,应在实验结束后马上进行,这样易于去污,含K2Cr2O7的硫酸洗涤液一般不用作放射性沾污器皿的洗涤液。

对于较大的玻璃器皿,如大的烧杯等,若沾污的放射性活度较大,可用镊子夹住小块滤纸沾以3N HNO3进行擦洗,然后在水槽中用水冲洗,擦过的小块滤纸作放射性废物处理。

对于较小的玻璃器皿,如移格管、离心试管等,可用3N HNO3洗涤,如果沾污的放射性活度较大,开头洗出的少量放射性废液应作收集处理。若沾污一时无法去除时,可用酸浸洗,或用3%HCl —10%柠檬酸浸。

瓷盘和塑料器皿的去污,可用稀酸或3%HCl—10%柠檬酸溶液处理。其方法是用镊子夹往一团绵花蘸以清洗液擦拭,最后用水冲洗。

沾污的金属用具,先用冷水或热水洗涤,不能去除时可按不同材料进行去污。不锈钢(如不锈钢测量盘,用2N稀HNO3溶液浸泡(切忌用HCl、H2SO4洗涤)必要时洗液可加热,然后用刷子刷洗,再用水冲洗干净。若仍未去污时,则可用10%柠檬酸或5%的EDTA镕液擦洗。铝,用1%HNO3或Na3PO4溶液擦洗(不能用强酸强碱)。铜和铅,先用稀盐酸洗,然后以弱碱溶液浸泡中和,最后用水冲洗。

(2) 手套和手上沾污的去除手套在脱下之前。先要测量检查是否沾污,如沾污很严重可直接作为固体废物处理。若沾污轻微,可用肥皂洗涤二次,然后再检查。若沽污较严重,可用稀HNO3 或HCl或10%柠檬酸溶液洗涤,洗涤方法可用吸水纸或棉花蘸以去污剂擦洗沾污处。

当手(或其他皮肤)上沾污时,若沾污较轻可用肥皂用软毛刷洗涤数分钟,若沾污较严重时,可用各种结合剂如10%柠檬酸溶液,0.5%的EDTA—Na盐溶液等进行洗涤,然后用水冲洗,直至接近本底。在进行手及皮肤的去污时要注意防止皮肤破损。

(3) 放射性事故的处理发生放射性事故时应保持观场,立即报告有关教师。若发生严重沾污事故必须同时报告防护组和有关领导部门。

一股性沾污的去除可按下列原则进行:如沾污的为放射性溶液,则应先用吸水纸,棉花或吸管将溶液吸干,防止沾污面扩大。如散落少量放射性粉末,可先用湿的吸水纸、棉花等收集粉末,然后再用水加以擦洗.经擦洗而仍未完全清除时,则应根锯放射性核素的化学牲质,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进行擦洗,以提高去污效果。决不能在清洗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而使污染范围扩大。因此未经收集和擦洗,立即用大量水冲洗放射性散落物是不允许的。

若发生严重的放射性事故,应请有经验的教师以及有关人员一起充分讨论,定出处理方案后再进行处理。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类以及其它有关规定见本书附录.

2.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不得任意弃置,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状态分别予以收集,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可按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毒性、化学状态和体系的不同分别进行。处理的原则总的来看不外乎浓缩储存,稀释分散。

(1) 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废物短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在较短的时阁内全部或大部份已衰变,故一般将它们存放7—10个半衰期,然后进行测定,确定其尚存放射性活度及有无长寿命同位素混入。将测得的结果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比较。如已达到排放标准,液体废物则可直接进行排放,或用水稀释至符合国家标准后再进行排放。而固体废物则可在专

门设备内焚烧或埋藏于地下水位低、人口稀少地区的地下。

(2) 中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原则上都应将这些废物经处理后变成比活度高,体积小的固体废物。然后用水泥等进行固化密封。

对于液体废物,蒸发浓缩法是一个比较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但不宜用于含挥发性放射性核素的溶液。如果溶液中放射性核素是离子状态,而且其他盐份不多,亦可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溶液中的放射性核素,若将期阳离子交换树脂混合使用其去污效果更好;若废液中所含的放射核素容易水解,其氢氧化物溶解度很小,则用吸附共沉淀法处理也有较好的效果。经常使用的Fe(OH)3,Al(OH)3或Fe(OH)3+MnO2,等无定形沉淀能吸附载带废液中的多种放射性核素,如95Z r,95Nb、144Ce;UO2,Th4+等。沉淀时pH值应控制在8—9。但若用Fe(OH)3吸附共沉淀137Cs+,229Ra2+等核素则效果很差。用Fe(OH)3或离子交换树脏处理过的残液,经测定后,可接按国家标准进行排放。

固体废物必须按其比活度的大小分别存放。高比活度的放射性固体废物集中后;装在密封的容器中,妥善存放或埋藏在专门建造的废物库内。

低比活度可燃烧的固体废物如滤纸、手套等可在专门的焚化炉内烧毁。由于固体废物的存放和处理设备需要很高的费用,因而在实验室内尽量控制废物的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放化实验中,地可能产生部分放射性气体或者气溶胶。对于这些气体放射性废物,若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大气,可能会影响周围环境的安全;因此在放射性气体通过烟囱排入大气之前,一般要经过各种过滤装置的处理,必要时还需抽样监测,以检查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常用的过滤器有:国产15-1或25-1滤布过滤器,玻离棉过滤器和静电除尘过滤器等。

放射化学实验室常用设备

1)玻璃仪器及架台仪器

化学实验室玻璃仪器可分为普通玻璃仪器和磨口玻璃仪器。

标准接口玻璃仪器是具有标准化磨口或磨塞的玻璃仪器。由于仪器口塞尺寸的标准化、系统化、磨砂密合,凡属于同类规格的接口,均可任意连接,各部件能组装成各种配套仪器。与不同类型规格的部件无法直接组装时,可使用转换接头连接。使用标准接口玻璃仪器,既可免去配塞子的麻烦手续,又能避免反应物或产物被塞子玷污的危险,口塞磨砂性能良好,使密合性可达较高真空度,对蒸馏尤其减压蒸馏有利,对于毒物或挥发性液体的实验较为安全。

标准接口玻璃仪器,均按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制造,当某个部件损坏时,可以选购。

标准接口仪器的每个部件在其口塞的上或下显著部位均具有烤印的白色标志,表明规格。常用的有10,12,14,16,19,24,29,34,40等。

有的标准接口玻璃仪器有两个数字,如10/30,10表示磨口大端的直径为10mm,30表示磨口的高度为30mm。

使用标准接口玻璃仪器应注意以下几点:

(1)磨口塞应经常保持清洁,使用前宜用软布揩拭干净,但不能附上棉絮。

(2)使用前在磨砂口塞表面涂以少量凡士林或真空油脂,以增强磨砂口的密合性,避免磨面的相互磨损,同时也便于接口的装拆。

(3)装配时,把磨口和磨塞轻轻地对旋连接,不宜用力过猛。但不能装得太紧,只要达到润滑密闭要求即可。

(4)用后应立即拆卸洗净。否则,对接处常会粘牢,以致拆卸困难。

(5)装拆时应注意相对的角度,不能在角度偏差时进行硬性装拆,否则极易造成破损。

磨口套管和磨塞应该是由同种玻璃制成的。

2)搅拌器

搅拌器也是有机化学实验必不可少的仪器之一,它可使反应混合物混合得更加均匀,反应体系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特别是非均相反应。

搅拌的方法有三种:人工搅拌、磁力搅拌、机械搅拌。人工搅拌一般借助于玻棒就可以进行,磁力搅拌是利用磁力搅拌器,机械搅拌则是利用机械搅拌器。

磁力搅拌器由于磁力搅拌器容易安装,因此,它可以用来进行连续搅拌尤其当反应量比较少或在反应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磁力搅拌器的使用更为方便。但缺点是对于一些粘稠液或是有大量固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磁力搅拌器无法顺利使用,这时就应选用机械搅拌器作为搅拌动力。磁力搅拌器是利用磁场的转动来带动磁子的转动。磁子是在一小块金属用一层惰性材料(如聚四氟乙烯等)包裹着的,也可以自制:用一截10# 铁铅丝放入细玻管或塑料管中,两端封口。磁子的大小大约有10mm、20mm、30mm长,还有更长的磁子,磁子的形状有圆柱形、椭圆形和圆形等,如图2.5,可以根据实验的规模来选用。机械搅拌器机械搅拌器主要包括三部分:电动机、搅拌棒和搅拌密封装置。

电动机是动力部分,固定在支架上,由调速器调节其转动快慢。搅拌棒与电动机相连,当接通电源后,电动机就带动搅拌棒转动而进行搅拌,搅拌密封装置是搅拌棒与反应器连接的装置,它可以使反应在密封体系中进行。搅拌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搅拌棒的结构,图2.6介绍的老式搅拌棒是用粗玻璃棒制成的。根据反应器的大小、形状、瓶口的大小及反应条件的要求,选择较为合适的搅拌棒。

3)真空泵

根据使用的范围和抽气效能可将真空泵分为三类:

(1) 一般水泵,压强可达到1.333~ 100kPa (10~760mmHg)为“粗”真空。

(2) 油泵,压强可达0.133~133.3 Pa(0.001~1mmHg)为“次高”真空。

(3) 扩散泵,压强可达0.133 Pa以下,(10-3 mmHg)为“高”真空。

在有机化学实验室里常用的减压泵有水泵和油泵两种,若不要求很低的压力时,可用水泵,如果水泵的构造好且水压又高,抽空效率可达1067~3333 Pa (8~25mmHg)。水泵所能抽到的最低压力理论上相当于当时水温下的水蒸气压力。例如,水温25℃、20℃、10℃时,水蒸气的压力分别为3192、2394、1197Pa(8-25mmHg)。用水泵抽气时,应在水泵前装上安全瓶,以防水压下降,水流倒吸;停止抽气前,应先放气,然后关水泵。

若要较低的压力,那就要用到油泵了,好的油泵能抽到133.3Pa(1mmHg)以下。油泵的好坏决定于其机械结构和油的质量,使用油泵时必须把它保护好。如果蒸馏挥发性较大的有机溶剂时,有机溶剂会被油吸收结果增加了蒸气压,从而降低了抽空效能,如果是酸性气体,那就会腐蚀油泵,如果是水蒸气就会使油成乳浊液而抽坏真空泵。因此使用油泵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在蒸馏系统和油泵之间,必须装有吸收装置。

蒸馏前必须用水泵彻底抽去系统中有机溶剂的蒸气。

如能用水泵抽气的,则尽量用水泵,如蒸馏物质中含有挥发性物质,可先用水泵减压抽降,然后改用油泵。

减压系统必须保持密不漏气,所有的橡皮塞的大小和孔道要合适,橡皮管要用真空用的橡皮管。磨口玻璃涂上真空油脂。

抽真空步骤及注意事项

首先检查真空容器所处状态,处于真空下或者处于大气中。决定了两种启动真空设备的程序:第一种,真空下操作程序。第二种,大气状态下操作程序。注意:第一次启动要先打开ESP—A总控电源,总控电源上面三个灯表示三相电,三灯全亮表示正常。

1、如果容器处于低真空状态下,不能立即打开闸板阀以免引起真空油的回流。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打开水龙头,然后打开机械泵(注:按下机械泵的启动键),同时打开ZDF—IV 真空计电源,观察真空计读数到达30Pa左右时,再打开分子泵(注:先按下FDK—600K总电源,然后按下启动键),看到分子泵的工作频率达到50Hz左右时方可打开闸板阀。

2、如果容器处于大气下,首先要做的是检查大漏,即关闭容器大门和放气阀。然后打开水龙头,闸板阀,机械泵,ZDF—IV真空计电源,观察真空计读数到达30Pa左右时,再打开分子泵(注:先按下FDK—600K总电源,然后按下启动键)。

3、等到分子泵正常工作后(工作频率稳定在450Hz),按下真空计中电离计单元的启动键对真空度进行观测。

4、在真空达到Pa时可以打开离子泵,此时先关闭分子泵处的闸板阀,但不要关闭分子泵,等到离子泵的电压达到4000V时(离子泵稳定工作后)再关掉分子泵,机械泵。

5、如果不需要维持真空时,先关掉真空计电源,后只需要把离子泵的闸板阀关闭即可,不关闭离子泵,而是让离子泵处于工作状态保持其内部环境。(注意:烘烤与离子泵不能同时打开,烘烤的目的是为了让离子泵更好的工作,需要时可先烘烤,关闭烘烤后在打开离子泵开关。一般不需要打开烘烤。)

4)旋转蒸发仪

旋转蒸发仪,主要用于在减压条件下连续蒸馏大量易挥发性溶剂。尤其对萃取液的浓缩和色谱分离时的接收液的蒸馏,可以分离和纯化反应产物。旋转蒸发仪的基本原理就是减压蒸馏,也就是在减压情况下,当溶剂蒸馏时,蒸馏烧瓶在连续转动。结构:蒸馏烧瓶可是一个带有标准磨口接口的梨形或圆底烧瓶,通过一高度回流蛇形冷凝管与减压泵相连,回流冷凝管另一开口与带有磨口的接收烧瓶相连,用于接收被蒸发的有机溶剂。在冷凝管与减压泵之间有一三通活塞,当体系与大气相通时,可以将蒸馏烧瓶,接液烧瓶取下,转移溶剂,当体系与减压泵相通时,则体系应处于减压状态。使用时,应先减压,再开动电动机转动蒸馏烧瓶,结束时,应先停机,再通大气,以防蒸馏烧瓶在转动中脱落。作为蒸馏的热源,常配有相应的恒温水槽。

5)压缩气体钢瓶

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会用到气体来作为反应物。如氢气、氧气等,也会用到气体作为保护气,例如氮气、氩气等,有的气体用来作为燃料,例如煤气、液化气等。所有这些气体都需要装在特制的容器中。一般都是用的压缩气体钢瓶。将气体以较高压力贮存在钢瓶中,既便于运输又可以在一般实验室里随时用到非常纯净的气体。由于钢瓶里装的高压的压缩气体,因此在使用时必须严格注意安全,否则将会十分危险。

化学实验室里常用的压缩气体压强一般接近200个大气压。整个钢瓶的瓶体是非常坚实的,而最易损坏的,应是安装在钢瓶出气口的排气阀,一旦排气阀被损坏,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为安全起见,都要在排气阀上装一个罩子。除此之外,这些压缩气体钢瓶应远离火源和有腐蚀性的物质,如酸、碱等。

实验室里用的压缩气体钢瓶,一般高度约160cm,毛重约70到80公斤。对于如此庞大的物体,如果不加以固定,一旦倒下来肯定会砸坏东西或砸伤人,且不说还会有高压气体本身带来的危险。因此,也是从安全考虑,应当将钢瓶固定在某个地方,如固定在桌边或墙角等(如图2.15)。

为了转移方便,一般选用特制的推车(如图2.16)。如何正确识别钢瓶所装的气体种类,也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虽然,所有的气体钢瓶外面都会贴有标签来说明瓶内所装气体的种类及纯度,但是这些标签往往会被损坏或腐烂。为保险起见,所有的压缩气体钢瓶都会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所装的气体被涂成不同的颜色。

除盛毒气的钢瓶外,钢瓶的一般工作压力都在150 kg/cm2左右。按国家标准规定涂成各种颜色以示区别,如下表所示:

钢瓶内所装气体钢瓶颜色字体颜色

氧气天蓝色黑字

氮气黑色黄字

压缩空气黑色白字

氯气草绿色白字

氢气深绿色红字

氨气黄色黑字

石油液化气灰色红字

乙炔白色红字

【实验二】放射性实验室基本操作训练

【实验目的】放射化学实验涉与一般化学相似,涉及物质的称量,取用,溶液的加热,蒸发,浓缩,烘干,器皿的洗涤等,但因存在放射性防护问题,与一般化学实验又有不同之处,本实验训练学生放射性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安全防护意识,为以后开展综合实验打好基础。

【实验内容】放射性物质的存放,称量,移取,放射性溶液的加热,蒸发,浓缩和烘干

一、放射性物质的存放和转移

放射性物质存放或进行放射性操作,必须在铺有吸水纸的瓷盘内进行,以防止由于事故或其他原因而造成放射性物质的失散,设备或环境的沾污。转移、运送放放射性物质时,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如放在贮存缸,瓷盘内运送,其表面剂量应在限制剂量当量之下。

二、放射性溶液的移取

移取放射性浓度高、毒性大、体积小的溶液,严禁倾倒,必须用滴管吸取,操作要十分小心,以防发生沾污,不要将溶液吸得过多,防止吸入乳胶滴头内。

定量移取放射性溶液可用移液管,严禁用嘴吸取溶液。移取1毫升以上溶液时,可用带有乳胶管的针筒(或洗耳球),将移液管接上乳胶管,并插入溶液中。一手握移液管一手持针简,注意使移液管头始终保持在液面下,在吸取了一定体积的溶液后,必须双手同时移动移液管和针筒,不要弯折乳胶管,以防转移过程中溶液滴出。待移液管转入另一容器后,即可推动活塞将溶液压出。初学此操作时,应先用蒸馏水作试验.以检验移液系统是否漏气,并熟练操作方法。若用洗耳球吸取溶液时,必须注意放射性溶液不能超出刻度太多,严禁将放射性溶液吸入洗耳球内。移取体积小于1毫升的溶液时,可用乳胶滴头直接套在移液管上,代替针筒的作用。使用前先用水略为润湿滴头内壁,以便能缓慢地旋转滴头。将移掖管插入溶液后,用手指缓慢旋转乳胶滴头,上移时吸入溶液,下移时即放出溶液。此法简单方便,但必须选用与移液管外径及移取体积配合适宜的乳胶滴头,在转移放射性浓度很低而

体积很大的溶液时可用虹吸法或倾倒法。

用刻度移液管准确地移取—定体积溶液时,最好用“减出量”法。例如要准确移取0.4毫升放射性溶液可选用0.5mL(或1mL)移液管,吸取溶液到刻度“0”处,然后放出浴液到刻度为0.4mL处;若用同一移液管移取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类的放射性溶液时,按放射性溶液的浓度由低到高的次序逐个移液,在萃取实验中,移取有机相和水相的移液管必须分开;必要时要对两支移液管作体积校正。

操作过放射性溶液的移液管必须平放在规定的移液管架上,实验完毕后应及时用酸液清洗。昌。

三、放射性溶液的加热,蒸发、浓缩和烘干

玻璃仪器的干燥

化学实验室经常需要使用干燥的玻璃仪器,故要养成在每次实验后马上把玻璃仪器洗净和倒置使之晾干的习惯,以便下次实验时使用。干燥玻璃仪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自然风干是指把已洗净的玻璃仪器在干燥架上自然风干,这是常用而简单的方法。但必须注意,若玻璃仪器洗得不够干净时,水珠不易流下,干燥较为缓慢。

(2)烘干

是指把已洗净的玻璃仪器由上层到下层放入烘箱中烘干。放入烘箱中干燥的玻璃仪器,一般要求不带水珠,器皿口侧放。带有磨砂口玻璃塞的仪器,必须取出活塞才能烘干,玻璃仪器上附带的橡胶制品在放入烘箱前也应取下,烘箱内的温度保持105℃左右,约0.5h,待烘箱内的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取出。切不可把很热的玻璃仪器取出,以免骤冷使之破裂,当烘箱已工作时,不能往上层放入湿的器皿,以免水滴下落,使热的器皿骤冷使之破裂。

(3)吹干

有时仪器洗涤后需要立即使用,可使用吹干,即用气流干燥器或电吹风把仪器吹干。首先将水尽量晾干后,加入少量丙酮或乙醇摇洗并倾出,先通入冷吹风1-2min,待大部分溶剂挥发后,再吹入热风至完全干燥为止,最后吹入冷风使仪器逐渐冷却。

加热

为了加速化学反应,以及将产物蒸馏、分馏等,往往需要加热。但是考虑到大多数化合物包括有机溶剂都是易燃易爆物,所以在实验室安全规则中就规定禁止用明火直接加热(特殊需要除外)。

为了保证加热均匀,一般使用热浴进行间接加热。作为传热的介质有空气、水、有机液体、熔融的盐和金属等,根据加热温度、升温的速度等需要,常用下列手段:

(1) 水浴和蒸汽浴

当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时,最好使用水浴加热较为方便。但是必须指出(强调):当

用到金属钾、钠的操作以及无水操作时,决不能在水浴上进行,否则会引起火灾或使实验失败,使用水浴时勿使容器触及水浴器壁及其底部。由于水浴的不断蒸发,适当时要添加热水,使水浴中的水面经常保持稍高于容器内的液面。电热多孔恒温水浴,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2) 油浴

当加热温度在100~200℃时,宜使用油浴,优点是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反应物的温度一般低于油浴温度20℃左右。常用的油浴有:

1)甘油可以加热到140-150℃,温度过高时则会炭化。

2)植物油如菜油、花生油等,可以加热到220℃,常加入1%的对苯二酚等抗氧化剂,便于久用。若温度过高时分解,达到闪点时可能燃烧起来,所以使用时要小心。

3)石蜡油可以加热到200℃左右,温度稍高并不分解,但较易燃烧。

4)硅油硅油在250℃时仍较稳定,透明度好,安全,是目前实验室里较为常用的油浴之一,但其价格较贵。

使用油浴加热时要特别小心,防止着火,当油浴受热冒烟时,应立即停止加热,油浴中应挂一温度计,可以观察油浴的温度和有无过热现象,同时便于调节控制温度,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受热后有溢出的危险。使用油浴时要竭力防止产生可能引起油浴燃烧的因素。

加热完毕取出反应容器时,仍用铁夹夹住反应器离开油浴液面悬置片刻,待容器壁上附着的油滴完后,再用纸片或干布檫干器壁。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全集

实验六.二组分固-液体系相图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1)热分析法测绘Sn-Bi二元合金相图 (2)掌握热分析法的测量技术 (3)掌握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以及数字控温仪和升降温电炉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几何图形来表示多相平衡体系中有哪些相,各相的成分如何,不同相的相对量是多少,以及它们随浓度、温度、压力等变量变化的关系图叫相图。以体系所含物质的组成为自变量,温度为应变量所得到的T-x图就是常见的一种相图。 绘制相图的方法很多,热分析法就是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即按一定比例配成一两组分体系,将体系加热到熔点以上成为液态,然后使其逐渐冷却,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以体系的温度对时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步冷曲线。熔融体系在均匀冷却过程中无相变时,其温度将连续均匀下降,得到一条平滑的冷却曲线,当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时,放出相变热,使热损失有所抵偿,冷却曲线就会出现转折。当两组分同时析出时,冷却速度甚至变为零,冷却曲线出现水平段。转折点或平台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组成合金的相变温度。 取一系列组成不同的二元合金,测得冷却曲线,再将相应的转折点连接起来即得到二元合金相图(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所用仪器、试剂 1.KWL-09可控升降温电炉,SWKY-1数字控温仪 2.编号为1-6的六个金属硬质试管依次分装:纯铋、含锡20%,42%,60%,80%的合金、纯锡。8号试管为空管。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并调整SWKY-1数字控温仪与KWL-09可控升降温电炉,将控温仪与电炉用电缆连接。2号炉膛(右侧)放8号空管,将与控温仪相连的温度传感器(传感器2)插入其中 2.1.将装有试剂的试管1放入1号炉膛(注意安全,始终用铁夹小心夹住试管),并将与电炉连接的温度传感器(传感器1)插入炉膛旁边的另一小孔中(注:不要将传感器1插入试管中)。将2号传感器插入放有8号空管的炉膛2 2.2.调节控温仪(工作/量数按钮),将电炉温度设定为350℃,再调为工作状态,此时1号炉膛开始加热。调节定时按钮,是时间显示为30s。将电炉“冷风量调节”电压调到零,“加热量调节”调到180V(电压过低加热太慢,电压过高有损仪器使用寿命),给2号炉膛预热到200度左右(避免温度下降过快,减小试管冷却时发生过冷现象的可能) 2.3.当温度显示1号炉膛温度达到350℃时,再等10min左右。待温度稳定后将预热后的8号空管用铁夹移出去,并将1号试管夹入2号炉膛。换入2号试管加热,熔融。关闭“加热量调节”,此时控温仪显示温度上升,当温度上升到310℃以上时,打开“冷风量调节”,电压调为1.5V。此时温度开始下降,当温度降到接近30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隔30s,控温仪会响一声,依次记下此时的仪表读数即可。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20世纪上半叶,从发现放射性元素、核裂变、人工放射性,到核反应堆的建立,核爆炸的毁灭性破坏等,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一直是十分活跃和开创性的前沿领域。但到了后半个世纪,由于核电站和核武器发展的需要,核化学和放射化学转向以生产和处理核燃中心,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新的发现相对减少。放射性同位素和核技术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方面紧密结合,使其应用和交叉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从目前的动向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主线大体有如下几方面。 (1)超重元素“稳定岛” 能找到吗? 20世纪60年,Myers和Nilssdn等核物理学家从核内存在着核子壳层和幻数的理论模型出发,提出了超重元素存在 "稳定岛"的学说,即在核质子数Z=114和中子数N=186的幻数附近,有一些超重原子核特别稳定,其寿命可能长达若干年甚至1015年,这些长寿命的超重元素构成了一个“稳定岛"。在这一学说吸引下,近30多年来无数核科学家通过各种方法从自然界和核反应中去寻找这个梦寐以求的境地—稳定岛。至1999年6月,世界上三个大实验室,美国的LawrenceBerkeley实验室(LBL),德国的Darmstadt重离子研究会 (GSI)和位于俄罗斯的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 (JINR),分别用重粒子轰击的方法合成了重元素114、116和118,但由于加速器流强不够和反应截面在10-12靶,所以只获得了极少几个原子,有关证实研究已在重覆进行。这意味超重元素“稳定岛"将有可能存在。可以设想21世纪重粒子器的流强增大,使产生超重元素的原子数目大增,再加上分离、探测药物,主要用于多种疾病的体外诊断和体内治疗,还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体内的功能和代谢。21世纪将在单光子断层扫描仪 (SPECT)药物方面有新的突破;将会用放射性标记的放免活性和专一性极”人抗人”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导弹,定向杀死癌细胞;而中枢神经系统显像将推动脑化学和脑科学的发展。 (3)核分析技术将以其高灵敏度等优点向纵深发展放射性示踪技术和核分析技术始终因其灵敏度很高的优点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核分析方法未来将在分析化学中大有作为,如物种分析(speciation),分子活化分析,生物-加速器质谱学 (bio-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Bio-AMS),粒子激发X-射线发射 (particle induced X一ray emission,PIXE)包括扫描质子微探针 (scanning proton microprobe,SPM)、"-粒子质子X-射线谱仪(alpha proton X一ray spectrometer,APXS)等各种新型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仪器将为未来人类认识大自然提供有利的武器。

物理化学实验(南京大学出版社)课后思考题总结

物理化学实验(南京大学出版社)课后思考题总结——网络收集仅供参考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静态法 课内思考题: 1答:分情况,测定过程中溶剂挥发溶液的浓度发生变化,则不能测;但是对于难溶物的饱和溶液或者恒沸物等可以使用本方法测定。 2答:蒸汽温度越高相对的测量器具温度同样会升高从而改变测量器具的物理特性使测量器具内部金属硬度降低延展性增加等等从而使 测量值改变 燃烧热的测定 1实验中哪些是体系?哪些是环境?实验过程中有无热损耗?这些热损耗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答:内桶和氧弹作为体系,而外桶作为环境。实验过程中有热损耗,有少量热量从内桶传到外桶,使得内桶水温比理论值低,而使得燃烧焓偏低。 2水桶中的水温为什么要选择比外筒水温低?低多少合适?为什么?答案:为了减少热损耗,因反应后体 系放热会使内筒的温度升高,使体系与环境的温度差保持较小程度,体系的热损耗也就最少。低1度左右合适,因这个质量的样品燃烧后,体系放热会使内筒的温度升高大概2度左右,这样反应前体系比环境低1 度,反应后体系比环境高1 度,使其温差最小,热损耗最小。 3找找总会有。(1)实验过程中搅拌太慢或太快;(2)引火丝和药片之间的距离; (3)药片没有干燥;(4)搅拌时有摩擦;(5)压片时或松或紧 应从以上方面考虑,实验过程中匀速搅拌,引火丝和药片之间的距离要小于5mm或接触,但不能碰到燃烧皿,记住药片一定要干燥,保证燃烧完全,搅拌式不能有摩擦,而且压片时,压力要适中等等。 T----X图 1蒸馏器中收集气相冷凝液的袋状部的大小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若冷凝管下方的凹形贮槽体积过大,则会贮存过多的气相冷凝液,其贮量超过了热相平衡原理所对应的气相量,其组成不再对应平衡的气相组成,因此必然对相图的绘制产生影响。 2该实验中,测定工作曲线时折射仪的恒温温度与测 定样品时折射仪的恒温温度是否需要保持一致?为 什么? 答:因溶液的折射率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同,折射率不同,因此,二者的温度必须一致。 3过热现象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在实验中尽可能避免? 答:如果产生过热现象,会使液相线上移,相区变窄;可通过 加入沸石的方法消除,加入时,应少量多次,防止沸石失效。 成。另外,气相和液相取样量较多,也影响溶液的组成。 4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组成测量:(1)工作曲线;(2)过热现象、分馏效应;(3)取样量。 温度测量:(1)加热速度;(2)温度计校正。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1蔗糖的转化速率常数k 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温度、催化剂浓度。 2在测量蔗糖转化速率常数的,选用长的旋光管好?还是短的旋光管好? 答:选用较长的旋光管好。根据公式〔α〕=α×1000/Lc,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L越长,α越大,则α的相对测量误差越小。 3如何根据蔗糖、葡萄糖和果糟的比旋光度计算α0和α∞? 答:α0=〔α蔗糖〕D t℃L[蔗糖]0/100 α∞=〔α葡萄糖〕D t℃L[葡萄糖]∞/100+〔α果糖〕D t℃L[果糖]∞/100 式中:[α蔗糖]D t℃,[α葡萄糖]D t℃,[α果糖]D t℃分别表示用钠黄光作光源在t℃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旋光度,L(用dm表示)为旋光管的长度,[蔗糖]0为反应液中蔗糖的初始浓度,[葡萄糖]∞和[果糖]∞表示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应完成时的浓度。 设t=20℃L=2 dm [蔗糖]0=10g/100mL 则: α0=66.6×2×10/100=13.32° α∞=×2×10/100×(52.2-91.9)=-3.94° 4、试分析本实验误差来源?怎样减少实验误差? 答:温度、光源波长须恒定、蔗糖溶液要现用现配。 1、实验中,为什么用蒸馏水来校正旋光仪的零点?在 蔗糖转化反应过程中,所测的旋光度αt 是否需要零 点校正?为什么? 答:(1)因水是溶剂且为非旋光性物质。 (2)不需,因作lg(αt-α∞)~t 图,不作零点校正,对计算反应速度常数无影响。 2、蔗糖溶液为什么可粗略配制? 答:因该反应为(准)一级反应,而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无关,只需测得dC/dt 即可。 4、试分析本实验误差来源?怎样减少实验误差? 答:温度、光源波长须恒定、蔗糖溶液要现用现配。 BZ振荡 1.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温度、酸度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酸度、催化剂、离子活性、各离子的浓度2.本实验记录的电势主要代表什么意思?与Nernst方程求得的电位有何不同? 答:本实验记录的电势是Pt丝电极与参比电极(本实验是甘汞电极)间的电势,而Nernst方程求得的电位是电极相对于标准电极的电势,它反映了非标准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 ()℃ 果糖 ℃ 葡萄糖 〕 α 〕 〔α 蔗糖 t D t D 0[ 100 ] L[ 2 1 + =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纯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量 目的要求 一、 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汽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 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公式——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二、 用数字式真空计测量不同温度下环己烷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实验 技术。 三、 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与正常沸 点。 实验原理 通常温度下(距离临界温度较远时),纯液体与其蒸气达平衡时的蒸气压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简称为蒸气压。蒸发1mol 液体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摩尔气化热。 液体的蒸气压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时,蒸气压增大;温度降低时,蒸气压降低,这主要与分子的动能有关。当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便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外压不同时,液体沸点将相应改变,当外压为1atm (101.325kPa )时,液体的沸点称为该液体的正常沸点。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用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表示: 2 m vap d ln d RT H T p ?= (1) 式中,R 为摩尔气体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Δvap H m 为在温度T 时纯液体的摩尔 气化热。 假定Δvap H m 与温度无关,或因温度范围较小,Δvap H m 可以近似作为常数,积分上式,得: C T R H p +??-=1 ln m vap (2) 其中C 为积分常数。由此式可以看出,以ln p 对1/T 作图,应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 R H m vap ?- ,由斜率可求算液体的Δvap H m 。 静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是指在某一温度下,直接测量饱和蒸气压,此 法一般适用于蒸气压比较大的液体。静态法测量不同温度下纯液体饱和蒸气压,有升温法和降温法二种。本次实验采用升温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所用仪器是纯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装置,如图1所示: 平衡管由A 球和U 型管B 、C 组成。平衡管上接一冷凝管,以橡皮管与压

普通化学与放射化学试卷

第页 共5页 1 南华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普通化学与放射化学 课程试卷(A/B 卷、05级矿资专业) 一、填空题:(每空 1.5 分,共 30 分) 1 Q V =△U 的应用条件是 封闭系统 ; dv=0 ;w , =0 ; 2 在温度T 和压力p 时理想气体反应:(1)2H 2O (g )=2H 2(g )+O 2(g ) K 1θ (2)CO 2(g )=CO (g )+1/2O 2(g ) K 2θ 则反应:(3)CO (g )+H 2O (g )= CO 2(g )+H 2(g 的 K 3θ 应为 32K K θθ= 。 4放射化学的特点 放射性 、不稳定性 、 低浓度和微量 5某一核素在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几率,称为 裂变产额 。 6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2 ,价电子构型为 3d 54s 2 。 7超导电性是指当温度降到接近 绝对零度(0K ) 时,许多金属的导电性会突然变得接近 无限大 的性质。 8府蚀电池中,极化使阳极的电极电势 增大 ,阴极的电极电势 减小 ,腐蚀速率 减慢 。 9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特性可将材料分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生物医学材料 。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 1.下列符号中,不属于状态函数的是(D ) (A)T (B)P (C)U (D)Q 2.下列物质的△f H m θ 不等于零的是( D) (A) Fe (s) (B) C (石墨) (C) Ne (g) (D)Cl 2 (1) 3.在下列几种反应条件的改变中,不能引起反应速率常数变化的是( C ) (A) 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 (B) 改变反应体系所使用的催化剂

物理化学试验-华南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Ⅰ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Ⅰ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in 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代码:147012 学分:0.5 课程总学时:16 实验学时:16 (其中,上机学时:0)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否 课程类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领域实验 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否 面向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先修课程: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 大纲编制人:课程负责人张震实验室负责人刘仕文 一、教学信息 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是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培养学生查阅手册、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物理性质研究方法的训练。 教学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实验中常用多种物理测量仪器。因此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测量技术的训练及初步培养学生选择和配套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包括下列内容: (1)热力学部分量热、相平衡和化学平衡实验是这部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选择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组分的活度系数或热分析等方面的实验。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2 燃烧热的测定 (基础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氧弹热量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2.明确恒容燃烧热与恒压燃烧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学会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变化值。 二.实验原理 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1摩尔物质完全燃烧成指定产物所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燃烧热。反应式:C 6H 5COOH(s)+15/2O 2(g)—→7CO 2(g)+3H 2O(l) ∑+?=?)(g RT U H B m r m r γ(1) θρθθd W C V m q M m U n m ?+-='+?0 )(r (2) ))((0θθρ-+-=?n m r W C V m M U (3) θ??- =?W m M U m r (4) 1.△θ为温度改变值,用图解法进行校正。如图: 雷诺法校正温度示意图 2.W 值:用标准苯甲酸进行标定。 三.仪器与药品 1.SHR-15A 燃烧热实验一台 压片机一台 氧气钢瓶一个 (附减压阀和充

氧器)1000毫升容量瓶引燃镍丝剪刀放气阀 2.苯甲酸(标准物质);苯甲酸或萘; 四.实验步骤 1.仪器水当量的测定(略)方法同下2步骤 2.分析纯苯甲酸的测定: (1)用台称天平称约1.0克苯甲酸,在压片机中压片,再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质量m. (2) 连接点火丝,充氧(2.0MPa). (3) 传感器放入外筒,插好氧弹上的点火电源线,将其放入内筒,将电线放好,内筒中倒入3000毫升自来水。 。 (4)记录外筒温度T 外 (5)将传感器插入内筒,打开搅拌器,稳定后记录T 。 内 (6)采零,锁定。定时30s,温度显示实际温度与采零时温度的差值。 (7)记录10个数后,点火。再记录25~30个数结束。 (8)关闭电源。 (9)传感器放入外筒,将接线取下,拿出氧弹,放气,倒掉内筒中的水,收拾好工作台。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1.用雷诺图解法求出苯甲酸样品燃烧前后的温度差△θ。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复习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名词解释部分(4*5’) 载体:是以适当的数量载带某种微量物质共同参与某化学或物理过程的另一种物质,载体与被载带物具有相同的化学行为,最终能与放射性物质一起被分离出来; 同位素载体:稳定同位素的可溶性盐类作载体,分离89Sr 、90Sr 用SrCl 2;137Cs 用CsCl ,131I 用127I ,3H 用1H 等; 非同位素载体:没有稳定同位素的放射性核素,应用化学性质相似的稳定元素的盐类作载体,分离226Ra 加入Ba ,147Pm-Nd(NO 3)3;99Tc-NH 4ReO 4。 反载体:指在分离过程中,为了减少一种放射性核素对其他放射性核素的污染而加入的该种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载体。 同位素反载体:如,在分离90Sr 时,容易受到144Ce 的污染,去污因数仅为13,但若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同位素Ce( Ⅲ)作为反载体后,去污因数可提高到9000 用MnO 2从95Zr-95Nb 体系中吸附95Nb 时,加入稳定的Zr ; 非同位素反载体:如,在分析239Pu 的裂变产物时,239Np 对分离出的裂变产物会产生污染,加入与Np 价态相同的Ce(Ⅳ)盐作为反载体,可明显降低Np 的污染 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 、相同的中子数N 、处于相同的能量状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

同质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同中子异荷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等超额中子素:核中超额中子数(N-Z)相同的核素。 镜像素:若两个核素的Z、N和A之间存在关系是Z 1=N 2 , Z 2 = N 1 ,A 1 =A 2 。 电离: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粒子与原子的轨道电子发生库仑作用时,把本身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如果轨道电子获得的动能足以克服原子核的束缚,逃出原子壳层而成为自由电子,这样过程叫电离。 轫致辐射: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入射带电粒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伴随着发射电磁辐射。 加速器:是一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快速带电离子束的大型试验装置,是研究原子核物理和化学、认识物质深层次结构的重要工具; 粒子加速器的结构: 粒子源,用以提供所需加速的粒子,如: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以及重离子等等。 真空加速室,其中有一定形态的加速电场,并且为了使粒子在不受空气分子散射的条件下加速,整个系统放在真空度极高的真空室内。 导引、聚焦系统,用一定形态的电磁场来引导并约束被加速的粒子束,使之沿预定轨道接受电场的加速 束流输运与分析系统,由真空管道,电磁透镜、弯转磁铁和电磁场分析器等组成,用来在粒子源与加速器之间或加速器与靶室之间输运并分析带电粒子束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独立设课、并与物理化学理论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实验课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需要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及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化学过程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设计思路: 本实验课程分两学期开设,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21个基础实验,初步掌握重要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熟悉各种物理化学现象,了解和掌握各种大型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归纳和分析方法。实验内容的选取,包括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物质结构等部分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概貌;另一方面,根据现有仪器设备的条件,力求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上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系统学习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并能在今后的科研及生产 - 1 -

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目标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实现课程目标,具体学习要求: 1.学生按选课时间按时到课,不得随意调课、缺课; 2.实验课前学生认真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仪器构造和操作 规程,熟悉实验内容,明确要测量和记录的数据,书写预习报告。 3.实验过程中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做到认真观察、及时 记录、勤于思考。实验结束后实验记录由指导教师检查,并完成工作台和实验室整理及安全检查后方可离开。 4.实验结束后认真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和数据,按要求书写完成实验报告并按时提 交。 5.爱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公用设施。 四、教学进度 - 1 -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汇总

实验一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氯化钾水溶液的电导率,求算它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2、 用电导率测量醋酸在水溶液中的解平衡常数。 3、 掌握恒温水槽及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根据电导公式:G=kA/l 式中k 为该电解质溶液目的电导率,其中 l/A 称为电导池常数,由于l 与A 不易精确测量,因此,试验中就是用一种已知电导率的溶液求出电导池常数k cell ,然后把欲测的溶液放入该电导池测出其电导值,再根据公式G=kA/l 求出摩尔电导率 , k 与 的关系为: 2、 总就是随着溶液的浓度的降低而增大的, 对于强电解质系 对于特定的电解质与溶剂来说,在一定温度下,A 就是一个常数,所以将 作图得到一 条直线,将所得的直线推至c=0可求得A m ∞。 3、对于弱电解质,其 无法用 ,由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求得,其中 A m ∞+ 与A m ∞-分别表示正、负离子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它与温度及离子的本性有关。在无限稀的弱电解质中: 以cAm 对 作图,根据其斜率求出K 、、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梅特勒326电导仪1台,量杯50ml 2只 ,移液管125ml 9只,洗瓶1只 ,洗耳球1只。 试剂:10、00mol/m3 KCl 溶液, 100、0 mol/m3HAC 溶液 , 电导水。 四、实验步骤 1、 打开电导率仪器开关,预热5分钟。 2、 KCl 溶液电导率的测定: (1)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ml 10、00mol/m3的KCl 溶液,置于洁净、干燥的量杯中,测定器电 导率3次,取其平均值。 (2) 再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 电导水,置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器电导率3 次,取其平均值。 m c κ = Λ m m,+ m, νν+--∞ ∞ ∞ =+ΛΛΛ m Λ m Λ m Λ m m ∞ =-ΛΛ m Λ m m ∞ =-ΛΛ m m = α∞ΛΛ() 2 m m m m 2 m m m m 1c c c K c c ∞∞ ∞∞?? ??-?=-=ΛΛΛΛΛΛΛΛΛ

物理化学实验 试题 考试题目

物理化学实验1 4. 2 分(8414)为测定物质在600~100℃间的高温热容, 首先要精确测量物系的温度。此时测温元件宜选用:( D ) (A) 贝克曼温度计(B) 精密水银温度计(C) 铂-铑热电偶(D) 热敏电阻 11. 2 分(8457)对旋光度不变的某样品, 若用长度为10 cm, 20 cm的旋光管测其旋光度, 测量值分别为α1, α2, 则:( B ) (A) α1=2α2(B) 2α1=α2 (C) α1=α2(D) α1≠α2 27. 2 分(8554)在电导实验测定中,需用交流电源而不用直流电源其原因是:( A ) (A) 防止在电极附近溶液浓度发生变化(B) 能准确测定电流的平衡点 (C) 简化测量电阻的线路(D) 保持溶液不致升温 28. 1 分(8556)测量溶液的电导时, 应使用: ( B ) (A) 甘汞电极(B) 铂黑电极(C) 银—氯化银电极(D) 玻璃电极 29. 1 分(8557)用电导法可以测量下列哪种溶液的平衡电离常数? ( B ) (A) CH3COONa (B) CH3COOH (C) CH3CH2OH (D) H2SO4(稀) 37. 5 分(8552)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常用__惠斯顿交流电桥________ 法,电导池常数的定义是____ K cell = l/A _____ ,它的测定方法是由交流电桥测已知电导率溶液的电阻得R,1/R= κ/K cell。 38. 2 分(8555)对溶液电导的测量时,由于离子在电极上放电,会产生极化现象,因此通常都是用较高___频率____ 的__交流_____ 电桥来测量的,所用的电极均镀以___铂黑____ 以减少极化作用。 43. 10 分(8413)现要安装一个50℃以下的恒温水槽, 应如何考虑下列问题: ①需要有哪些部件? ②如何配置恒温槽各部件? ③恒温槽放在20℃的实验室内, 欲控制25.0℃的恒温温度。恒温槽在 25.0℃时 的散热速率是0.060℃·min-1, 恒温槽内盛水10.0 dm3, 问应使用多少瓦的控温加热器为好? 己知1 dm3水为1000 g , 水的热容为4.184 J·g-1·K-1。

放射化学基础习题及答案放射化学与核化学基础

放射化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答案 (略) 第二章 放射性物质 1. 现在的天然中,摩尔比率238U :235U=138:1,238U 的衰变常数为×10-10年-1,235U 的衰变常数为×10-10年-1.问(a) 在二十亿(2×109)年以前,238U 与235U 的比率是多少(b)二十亿年来有多少分数的238U 和235U 残存至今 解一: 0t N N e λ-= 23523802380235238238235235 13827:11t t t t N N e e N N e e λλλλ----==?= 保存至今的分数即 t e λ- 则 238 U : ≈ 235 U :≈解二: 二十亿年内238U 经过了 9 10 2100.44ln 21.5410-?=?个半衰期 235 U 经过了 9 10 210 2.82ln 29.7610-?=?个半衰期 保存到今的分数: 0.30.44 23810 0.74f -?== 0.3 2.82235100.14f -?== 二十亿年前比率 235238238235 13827:11t t U e U e λλ--=?= 2. 把1cm 3的溶液输入人的血液,此溶液中含有放射性I o =2000秒-1的24Na ,过5小时后取出1cm 3的血液,其放射性为I=16分-1。设24Na 的半衰期为15小时,试确定人体中血液的体积。(答:60升) 解: 5小时衰变后活度: 1 ln 2515 020001587.4t I I e e λ-- ?-==?=秒 人体稀释后 1587.416 60 V = (1min=60s ) 5953600060V ml ml L ∴=≈= 3. 239Np 的半衰期是天,239Pu 的半衰期是24000年。问1分钟内在1微克的(a) 239Np ,(b) 239Pu 中有多少个原子 发生衰变(答: (a)×1011; (b)×109) 解: 6 23150110 6.02310 2.519710239 N -?= ??≈?个原子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总结

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1.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和哪些因素有关? 答:主要和温度、反应物浓度和作为催化剂的H+浓度有关。 2.在测量蔗糖转化速率常数时,选用长的旋光管好?还是短的旋光管好? 答:选用长的旋光管好。旋光度和旋光管长度呈正比。对于旋光能力较弱或者较稀的溶液,为了提高准确度,降低读数的相对误差,应选用较长的旋光管。根据公式(a)=a*1000/L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L越长,a越大,则a的相对测量误差越小。 3.如何根据蔗糖、葡萄糖、果糖的比旋光度数据计算? 答:α0=〔α蔗糖〕Dt℃L[蔗糖]0/100 α∞=〔α葡萄糖〕Dt℃L[葡萄糖]∞/100+〔α果糖〕Dt℃L[果糖]∞/100 式中:[α蔗糖]Dt℃,[α葡萄糖]Dt℃,[α果糖]Dt℃分别表示用钠黄光作光源在t℃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旋光度,L(用dm表示)为旋光管的长度,[蔗糖]0为反应液中蔗糖的初始浓度,[葡萄糖]∞和[果糖]∞表示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应完成时的浓度。 设t=20℃L=2 dm [蔗糖]0=10g/100mL 则: α0=66.6×2×10/100=13.32° α∞=×2×10/100×(52.2-91.9)=-3.94° 4.试估计本实验的误差,怎样减少误差? 答: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是蔗糖反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恒温。在混合蔗糖溶液和盐酸时,尤其在测定旋光度时,温度已不再是测量温度,可以改用带有恒温实施的旋光仪,保证实验在恒温下进行,在本实验条件下,测定时要力求动作迅速熟练。其他误差主要是用旋光仪测定时的读数误差,调节明暗度判断终点的误差,移取反应物时的体积误差,计时误差等等,这些都由主观因素决定,可通过认真预习实验,实验过程中严格进行操作来避免。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1、本实验为何要测水的电导率? 答:因为普通蒸馏水中常溶有CO2和氨等杂质而存在一定电导,故实验所测的电导值是欲测电解质和水的电导的总和。作电导实验时需纯度较高的水,称为电导水。水的电导率相对弱电解质的电导率来说是不能够忽略的。所以要测水的电导率。 2、实验中为何通常用镀铂黑电极?铂黑电极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物理化学实验

思考题 影响诱导期和振荡周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诱导期的和振荡周期的因素有: ①温度。升高温度可缩短tu、tz及即可加速体系的振荡反应。可以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的tu 和tz来估算表观活化能 ②反应物浓度的影响:在B-Z体系振荡终止后,加入少量某一种反应物,体系可重新发生振荡反应,而加入其他各级反应物均不能使体系重新振荡,说明体系的振荡寿命由该反应物来决定,当它的浓度低于振荡反应的临界浓度,振荡反应终止,而增加其浓度,可使反应寿命延长;增加其他各反应物的浓度反而加速它的消耗,使振荡寿命缩短 ③-Cl的影响:一般认为对B — Z反应, Cl 具有抑制作用,它是通过竞争 2KBrO来抑制振荡反应,当Cl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使振荡中止。人们常在反应开始或反应中用易和2KBrO反应的卤素离子来讨论它们的影响。 ④自由基的影响:丙烯腈可作为常用的自由基抑制剂,在开始或在振荡过程中加入丙烯腈均能抑制振荡,这也说明了自由基参与了振荡反应。 ⑤酸度的影响:B —Z反应必须在酸性介质中进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以24 HSO为介质的反应,增加酸度一般可缩短tin 及tp ,加快振荡反应。有时可用非氧化性的酸,如34HPO 代替24 HSO。对某些B — Z反应体系,酸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反应机理以致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振荡现象。 乌氏粘度计中支管C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去除C管改为双管粘度计使用?为什么?答:C管与外界相同,测定时管B中的液体在毛细管下端出口处与管A断开,形成气承悬液柱。这样液体流下时所受压力差与管A中液面高度无关,即与所加待测液体的体积无关,可以在粘度计内直接稀释液体。可以将C管去除,这样乌式粘度计便改成奥氏粘度计。使用奥氏粘度计测定时要求各溶液的体积要相等,即要先配制好各浓度的溶液以后逐次等体积加入粘度计内,每测一种浓度后须洗净并干燥粘度计,此法麻烦且费时。

物理化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

1. 电位差计、标准电池、检流计及工作电池各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及正确使用? 答:(1)电位差计是按照对消法测量原理设计的一种平衡式电学测量装置,能直接给出待测电池的电动势值,测定时电位差计按钮按下的时间应尽量短,以防止电流通过而改变电极表面的 平衡状态。 (2)标准电池是用来校准工作电流以标定补偿电阻上的电位降。 (3)检流计用来检验电动势是否对消,在测量过程中,若发现检流计受到冲击,应迅速按下短路按钮,以保护检流计。检流计在搬动过程中,将分流器旋钮置于“短路”。 (4)工作电池(稳压电源)电压调至与电位差计对电源的要求始终相一致。 3.电位差计、标准电池、检流计及工作电池各有什么作用? 答:电位差计:利用补偿法测定被测电极电动势; 标准电池:提供稳定的已知数值的电动势EN,以此电动势来计算未知电池电动势。 检流计:指示通过电路的电流是否为零; 工作电池:为整个电路提供电源,其值不应小于标准电池或待测电池的值。 4.测电动势为何要用盐桥?如何选用盐桥以适合不同的体系? 答:(1)对于双液电池电动势的测定需用盐桥消除液体接界电势。 (2)选择盐桥中电解质的要求是:①高浓度(通常是饱和溶液);②电解质正、负离子的迁移速率接近相等;③不与电池中的溶液发生反应。具体选择时应防止盐桥中离子与原电池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反应,如原电池溶液中含有能与Cl-作用而产生沉淀的Ag+、Hg 离子或含有能与K+离子作用的ClO-离子,则不可使用KCl盐桥,应选用KNO3或NH4NO3盐桥。 5.在测定电动势过程中,若检流计的指针总往一个方向偏转,可能是什么原因? 答:若调不到零点,可能的原因有: (1)电池(包括工作电池、标准电池和待测电池)的正负极接反了; (2)电路中的某处有断路; (3)标准电池或待测电池的电动势大于工作电池的电动势,超出了测量范围。 4.为何本实验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而且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溶液在混合前还要预先恒温? 答: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k影响很大,故反应过程应在恒温条件下进行。 3、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中,根据什么原则考虑加入溶质的量,太多太少影响如何? 答:根据溶液凝固点的下降值考虑加入溶质的量。太多就不是稀溶液,太少凝固点下降值太小,误差大。 3. 实验中为何用镀铂黑电极?使用时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铂电极镀铂黑的目的在于减少电极极化,且增加电极的表面积,使测定电导时有较高灵敏 度。电导池不用时,应把两铂黑电极浸在蒸馏水中,以免干燥致使表面发生改变。 4. UJ34A型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过程中,有时检流计向一个方向偏转,分析原因。 原因:电极管中有气泡;电极的正负极接反;线路接触不良;工作电源电压与电位差计对电源的要求数据不一致等。 2.反应物起始浓度不相等,试问应怎样计算k值? 答:若CH3COOC2H5溶液浓度a>b(NaOH溶液浓度),则其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为 a a κt+κ0 (—-1) - κ0— b c a ln????????? = κ(a—b)t + ln— ____ b b κt - κc — c C和κc分别为反应进行完全后体系中产物CH3COONa的浓度和电导率 若a>b时b =C,若a< b时a =C 3.如果NaOH和乙酸乙酯溶液为浓溶液时,能否用此法求k值,为什么? 答:不能。只有反应体系是很稀的水溶液,才可认为CH3COONa是全部电离的。反应前后Na+的浓度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导电能力很强的OH-离子逐渐被导电能力弱的CH3COO-离子所取代,致使溶液的电导逐渐减小。可用电导率仪测量皂化反应进程中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以跟踪反应 物浓度随时间变化。 1、把苯甲酸在压片机上压成圆片时,压得太紧,点火时不易全部燃烧;压得太松,样品容易脱落;要压得恰到好处。 挥发性双液图

物理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Course Code)CA130 *学时 (Credit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中文)物理化学实验(1) (英文)Physci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1)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必修课授课对象 (Target Audience) 致远学院化学班大二学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化学化工学院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 授课教师(Instructor)陈先阳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化学实验教学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旨在通过化学实验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化学人才。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及分析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是一门面向致远学院化学班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在基本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热力学、相图及电化学部分。既保留了部分经典实验,同时又结合学科前沿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量手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实践,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研究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现代的科学研究技术,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化学电池温度系数的测定课件.doc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化学061 学号13 姓名沈建明

实验名称 化学电池温度系数的测定 日期 2009.4.20 同组者姓名 史黄亮 室温 19.60 ℃ 气压 102.0 kPa 成绩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 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 3、通过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求算有关 热力学函数。 二、基本原理 (一)、凡是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对定温定压下的可 逆电池而言 : r m (1) nFE T , p G E S nF (2) r m T p E H nE F nF T (3) r m T p 式中,F 为法拉弟(Farady)常数;n 为电极反应式中电子的计量系数 ;E 为电池 的电动势。

另,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 1.电池反应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应可逆。 2.电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 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 工作,

因此在制备可逆电池、 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应符合上述条件, 不高的测量中,常用正负离子迁移数比较接近的盐类构成 “盐桥 ”来消除液接电 位。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也可满足通过电池电流为无限小的条件。 (二)、求电池反应的 Δ r G m 、Δr S m 、Δr H m 设计电池如下 : Ag(s) | AgCl(s) |饱和 KCl | Hg 2Cl 2(s) | Hg(l) 分别 测定电池在各个温度下的电动势,作 E — T 图,从曲线斜率可求得任一温度 下的 E T p 利用公式 (1),(2),(3) 即可求得该电池反应的 Δ r G m 、Δr S m 、Δr H m 三、仪器、试剂 SDC — Ⅱ数字电位差综合测试仪 1 台 精密稳压电源(或蓄电池) SC — 15A 超级恒温槽 铜电极 2 只 铂电极 1 只 饱和甘汞电极 1 只 恒温夹套烧杯 2 只 HCl ( 0.1000mol k ·g-1) AgNO3 ( 0.1000mol k ·g-1) 镀银溶液 镀铜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电极的制备 1.银电极的制备 将欲用的两只 Pt 电极(一个电极 Pt 较短,作为阳极, 另一个电极作为阴极, 用于镀银) 浸入稀硝酸溶液片刻, 取出用蒸馏水洗净。 将洗净的电极分别插入盛 有镀银液( AgNO 3 3g ,浓氨水, KI 60g )中,控制电流为 0.3mA ,电镀 1h ,得 白色紧密的镀银电极一只。 2. Ag-AgCl 电极制备 在精确度 KCl 饱和溶液

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1. 简述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实验原理。 答:蔗糖在水中转化为葡萄糖与果糖,其反应为: ()()()果糖葡萄糖蔗糖612661262112212O H C O H C O H O H C H +?→?++ 由于水是大量存在的,H +是催化剂,反应中它们浓度基本不变,因此蔗糖在酸性溶液中的转化反应是准一级反应。 kt c c -=0ln ln 由一级反应的积分方程可知,在不同时间测定反应物的相应浓度,并以ln c 对t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可得k 。然而反应是不断进行的,要快速分析出反应物的浓度是困难的。但蔗糖及其转化产物,都具有旋光性,而且它们的旋光能力不同,故可以利用体系在反应进程中旋光度的变化来度量反应的进程。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旋光能力、溶剂性质、溶液浓度、样品管长度及温度等均有关,当其他条件均固定时,α=βc 。 在某一温度下测出反应体系不同反应时刻t 时的a t 及a ∞,以()∞-ααt ln 对t 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斜率即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 ,半衰期k t 2ln 21=。 2. 在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中,如果所用蔗糖不纯,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本实验通过旋光度的测定来测蔗糖反应速率,蔗糖是右旋性物质,其 [] 6.66 20=D α,葡萄糖是右旋性物质,其[] 5.52 20=D α,果糖是左旋性物质,其[] 9.91 20-=D α,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体系的旋光度由右旋变为左旋。若蔗糖不纯,所含杂质如果无旋光性对实验无影响,如果具有一定的旋光性会影响实验旋光度的测量,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3. 在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中,测旋光度时不作零点校正,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答:无影响,本实验中,所测的旋光度αt 可以不校正零点,因αt -α∞ ,已将系统的零点误差消除掉。 4. 在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中,蔗糖水解实验中配制溶液为何可用台称称量? 答:蔗糖初始浓度对于数据影响不大。速率常数K 与温度和催化剂的浓度有关,实验测定反应速率常数k ,以ln(αt -α∞)对t 作图,由所得直线的斜率求出反应速率常数k ,与初始浓度无关 ,蔗糖的称取本不需要非常精确,用台称称量即可。 5. 在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中,测出的旋光度与光源的波长,旋光管的长短、温度和溶液浓度有关吗? 答:物质的旋光能力用比旋光度来度量:[]A D c l ??=100 20 α α,可见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物质的旋光能力、溶液性质、溶液浓度、光源的波长、样品管长度及温度等均有关系。 6. 在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中,测出速率常数与温度、溶液浓度、催化剂浓度和反应时间的长短有关吗? 答: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与温度、催化剂浓度有关,与溶液浓度、反应时间的长短无关。 7. 在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中, 在混合蔗糖溶液和HCl 液时,我们将HCl 液加到蔗糖溶液里去,可以反过来混合吗? 答:不能,因为H +是催化剂,将反应物蔗糖加入到大量HCl 溶液时,H +浓度很大,一旦加入则马上会分解产生果糖和葡萄糖,则在开始测量时,已经有大部分蔗糖产生了反应,记录t 时刻对应的旋光度已经不再准确。反之,将H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