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冠礼:指男子成年穿戴头饰的礼节,用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

独立生活。

2.婚礼:婚礼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要求结婚双方要做好婚前的各种

准备,礼仪非常讲究。

3.丧礼:中国人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丧礼,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

重和纪念。

4.朝会礼:古代中国官员要进行朝会,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各种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5.祭祀礼:古代中国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先祖和神灵的

一种供奉和尊重。

6.进馔礼:进馔礼是指君王或重要官员在接待客人时要进行的礼节,

要求食物、饮料等都要符合规范。

7.系带仪:古代中国人要进行系带仪,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表示君

臣之间的忠诚和尊重。

8.受茵礼:古代官员在上朝时,要受茵礼,表示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崇敬。

9.奉承礼: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奉承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要

求对上司的恭谨和尊重。

10.建庙礼:在古代中国,建造庙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进行

非常正式的建庙礼,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和供奉。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的礼俗 一、祭祀与斋戒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 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 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封禅大典。 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

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 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后土,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管五谷的神叫“稷”。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 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 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 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俗称灶王爷)。 祭祀路神叫“祖”,又称“祖道”、“祖行”,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祀路神,祷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祷祝。 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地。 《荆轲刺秦王》中的“既祖”,即已经过了祭路神之礼。 “祖饯”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祭祀路神的仪式。 “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 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饯行”与“祖祭”都是在道上举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 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又简称“斋”。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品。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还要变着花样吃肉。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君子笃于亲”。什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开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根本的礼仪常识。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收、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那么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 1.用膳礼仪 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 动碗筷。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 行走之礼 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 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 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 又可避让行人。 3. 见面之礼 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拱手礼为最普通的 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 略向前屈。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现今也只在偏远 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 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文化5000年连续不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常谈到了博大精深,有比较代 表性的四个特点: 一,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 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三,以和为贵的思想; 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就有“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两句话中分久必合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历史,它反映 了一定的社会规律,合久必分,这句话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很容易掩盖千百年来广大国民的强烈要求、信心、勇气和决心。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 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 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 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 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礼仪包括祭拜、 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 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 迎亲等环节。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 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 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 的方式。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 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 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 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 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 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 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礼仪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 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体现,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承载 了人们尊重、谦虚、友善的价值观。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持重而谦虚、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礼仪、 祭祀礼仪、问候礼仪和礼尚往来。 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之一。在中国的家庭中,尊敬长辈 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古代以及今天,人们都要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年长者,并听从他们的教导和建议。这种尊敬长辈的礼仪有助于保持家庭 和谐稳定。 尊重师长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师长不仅是知识的 传授者,也是道德和行为榜样。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导,恪守学校 的规章制度。这种尊重师长的礼仪能够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和社 会有责任感的公民。 持重而谦虚是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的美德。古人常说“君子谦谦君子 温温”,即强调君子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中国人注重内外修养,不善 言辞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是以谦虚为美德,追求真实和低调的 生活态度。 宴会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定期的宴会 是人们交流感情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宴会礼仪包括进场礼节、席 间礼仪和饮酒礼仪等方面。宴会礼仪的遵循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交技 巧和友好沟通,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婚礼和葬礼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新人们在结婚前需要秉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仪式,而哀悼者在葬礼期间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各项丧葬仪式。这种礼仪的遵循有助于维护社会风气和家族伦理,凸显家族团结和社会道德。 祭祀礼仪是中国文化中追思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方式。在古代以及今天,中国人举办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和感恩之情。祭祀礼仪通常包括祭祀仪式的准备、场地的布置、祭品的供奉以及对神灵的祝福和祷告等环节。这种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和祖先的敬爱之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问候礼仪是人们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人们注重使用恰当的称谓及礼仪性的问候语,以示尊重和友好。在不同的场合和人物之间都要注意到应用正确的礼节性问候。这种问候礼仪有助于加深友情、促进交流,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礼尚往来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礼仪原则之一。它强调对他人的礼仪和好意回馈。无论是在接待客人、求助、请教或者回应他人的帮助,人们都应该以礼待人,表达谢意和欣赏,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 总之,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遵循这些礼仪有助于保持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增进友善交流与合作,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不仅反映了中国

古代的礼节

古代的礼节 中国古代礼节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种种繁复的礼节,就是其 具体表现。古代礼节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 廷礼仪时,用到的礼仪比拟隆重,如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等,平时常见的礼节有嵇首、叩首、顿首、空手、作揖、 拱手、颔首〔答礼〕等。 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局部,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了解一些古代礼仪,不但能提高 自身修养,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历史影视作品的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 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 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 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那么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 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那么高声呼唤, 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 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 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 宾之礼〞就是指此。 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稽〞 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对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礼。

顿首〞:即叩首、叩头。拜时头手触地,触后即起。由于头触地面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叫“顿首〞。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拟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空首: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在地面。行礼时拜跪在地上,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行头至手。这是国君答复臣下的拜礼。 长跪:双膝跪地,上体伸直,离开小腿,叫“长跪〞。行这种礼时以示庄重。 再拜: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叫“拜〞,也叫“拜首〞;拜两次叫“再拜〞。行这种礼是再进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揖让:“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群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拟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应酬问候。这一礼节,最能表达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揖、长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为礼。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称。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是平等的两人见面,相互拱手打招呼问好的一种礼节。 袒臂: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 礼仪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仪式、规矩、习俗和行为规范等,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交往 形式和社会道德行为。在我国,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长河 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习俗,这些礼仪习俗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尊老爱幼、 崇敬祖先、重视头衔等传统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修身自律、追求和谐、尊重人伦等道 德准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文化。 1. 尊敬长辈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孝道”,即尽孝之义,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和 长辈亲属。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尊敬长辈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之一。年长者在家庭中权 威很高,年轻人必须遵从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为了“孝敬”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家庭宴请等场合,年轻人常常要向长辈磕头行礼,以表达自己的 敬意和谢意。 2. 传统婚礼 传统的中国婚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婚礼仪式中,新郎和新娘 会分别向父母行三个鞠躬礼,表示敬重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于抚育、支持和关爱的感 激之情。同时,婚礼中也会出现对于长辈亲友的敬意表达,如家长敬烟、拜堂礼等传统元素。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婚礼形式,但仍有一些人坚持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文化。 3. 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指人们之间互相赠礼,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尊重。在中国,送礼、接礼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行为。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日常的交往中,人们会互送礼物,例如春节期间亲属之间的压岁钱、老板向员工发放年终奖等等。在送礼的过程中,礼 物的种类、价值、包装等都需要讲究,以体现对于对方的尊重和真诚。 4. 饮食礼仪 在中国,饮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饮食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在 古代,饮食礼仪非常繁琐,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 细节上的礼仪不再必要,但基本的饮食礼仪仍然需要遵循,例如餐前洗手、勿用手指夹取 食物、不乱放碗筷等。在公务活动和商务场合,餐桌礼仪尤为重要,能够展现一个人的修 养和素质。 5. 对待客人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是一个彬彬有礼之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大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中国古代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古代礼仪主要包含了以下2方面的礼节和仪式,即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一、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三、特殊的称谓

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 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4.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5.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