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震颤麻痹(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一)
摘要: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综合征。
是一种发生于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中医这之颤证,针灸治疗颤证,在古籍中尚未查到明确记载。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现代报道,最早见于1955年。
之后,再未见有人试用。
直到70年代中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头部穴位针刺治疗并获得一定效果后,才逐渐引起针灸界的重视。
自八十年代迄今,有关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文章不少,既有个案,也有多病例观察总结。
在穴位刺激方法,更为多样化,包括头皮针、体针、电针及穴位注射等。
其有效率多在80%左右。
当然,针灸治疗本病还不能说已经成熟。
鉴于本病目前中西医都深感棘手,针灸不失为一种无副作用的有价值的疗法。
关键词:针灸治疗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paralysisa~itans)又称帕金森(Parkinson)病,是发生于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疾病。
纹状体DA的减少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DA是纹状体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乙酰胆碱(Ach)是纹状体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因DA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性作用,Aeh的兴奋性就相对增强。
这一对神经递质的平衡一经破坏,就可出现震颤麻痹的症状。
临床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震颤及姿势反射丧失。
造成原发性震颤麻痹的黑质变性的原因并不清楚。
脑部炎症、代谢障碍、血管性疾病以及化学物的中毒均可产生与震颤麻痹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统称为震颤麻痹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分别加上眼球运动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系统损害及痴呆等多系统损害的表现,则称为震颤麻痹叠加综合征(Parkinsonism-Plus)。
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震颤麻痹起病多很缓慢,逐渐增剧,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及姿势反射丧失等。
症状出现的顺序因人而异。
1.震颤:是因肢体的促动肌与拮抗肌节律性(4~6Hz)交替收缩而引起,多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
下颌、口唇、舌及头部一般最后受累。
上肢的震颤常比下肢重。
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搓丸样动作”。
在本病早期,震颤仅于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出现,做随意运动时可减轻或暂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完全停止。
2.强直:促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都增高。
当关节做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而感均匀的阻力,称为“铅管样强直”。
如病人合并有震颤,则在伸屈肢体时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称为“齿轮样强直”。
由于肌肉强直,病人出现特殊姿势。
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手指内收,拇指对掌,指间关节伸直,髋、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3.运动徐缓及姿势反射丧失:病人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表现为书写困难,所写的字弯曲不正,越写越小,称为“写字过小症”。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坐下后不能起立,卧床时不能自行翻身,解系纽扣、穿脱鞋袜或裤子、洗脸及刷牙等动作都有闲难。
行走时,起步困难,但一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即时停步或转弯,称“慌张步态”。
4.面肌运动减少,形成“面具脸”,表现为面部无表情、不眨眼、双目凝视等。
大量流涎是由口、舌、腭及咽部等肌肉运动障碍所引起。
5.其他症状:病人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出增多等,病人也可有言语障碍。
二、辅助检查
1.脑脊液中DA的含量降低。
2.脑脊液中DA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含量亦降低。
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一组取百会、下关、鱼腰、曲池、内关、合谷、后溪,另一组取风池、太阳、颊车、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太冲、公孙。
两组穴位交替取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平刺百会1.2±0.2寸,直刺下关1.2±0.2寸,向左或向右平刺鱼腰0.7±0.1寸,直刺曲池、内关、合谷1.2±0.2寸,直刺后溪1.0±0.2寸。
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1.0±0.2寸,向后平刺太阳1.2±0.2寸,斜刺颊车0.6±0.1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丰隆2.0±0.5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太溪0.8±0.2寸,直刺公孙1.2±0.2寸,直刺太冲0.8±0.2寸。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每天治疗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采用强刺激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5~10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
取穴分为两组,一组取百会、下关、鱼腰、曲池、内关、合谷、后溪,另一组取风池、太阳、颊车、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太冲、公孙。
两组穴位交替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