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通用3篇)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

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练习题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

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1、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9)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10)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1)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2、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

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10)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大声地呼吁,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3、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4、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5、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最新整理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资料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只要 (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

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

出塞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出塞》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 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小小赛诗会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古诗并背诵,今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赛诗会,请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上台展示。 生:上台背诵古诗。 2、谈话导入:(师)自秦汉以来,我国的边塞一直战事不断,造就了一大批着名的边塞诗人,他们 感受了大漠的壮美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写下了许多豪放悲壮的边塞诗,被世人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中的精品,它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写的——《出塞》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的“塞”指的是什么 生:边塞,边疆险要的地方。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诗中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并简单点评,提示读准“将”、“还”、“教”的音。全班学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听完后说说你 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这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中互文见义的修 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修辞手法再理解诗的意思。 4、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5、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 歌中描写明月的佳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你能说说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6、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 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不能)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 怎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说说诗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我们还 可以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意 7、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 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明月、边关都没变。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出塞】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 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诗意 1】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诗意 2】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 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 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 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 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 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 他英勇善战, 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 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 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

出塞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

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

出塞古诗赏析

出塞古诗赏析 王昌龄是古代的一名著名的诗人,他的很多诗词我们都有学习过。相信大家对《出塞》并不陌生!下面是有为你整理的出塞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持续不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出塞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有作品集《王昌龄集》。 出塞赏析一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明月

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让,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

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 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 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 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古人曾说: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凉州词》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2.学生齐背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原来我们很早就学过边塞诗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指导读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作者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2.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师:听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试一试了,同学们给不给老师机会? 生回答:给! 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声停气不停,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再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两名学生读。 师相机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激情澎湃、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诗则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我们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明月如故,雄关依旧。然而,同学们齐读诗的第二句——

出塞赏析

《出塞》赏析 我们赞美那些古代的诗人们,他们对生活有敏感的心灵独特的体验,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句,我们吟颂那些优美的诗歌,他们脍炙人口,意境相随,使人得到心灵的熏陶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红领巾广播站《诗文鉴赏》栏目又按时开播了,我是今日主播杨霞。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度这美好的时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

高适、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出塞》是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698—757),盛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当时声名极著,影响很大,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盛唐人编选的《河岳英灵集》选他的诗最多,超过李白和王维。早年家贫,耕读为生,30岁左右时考取进士,开元十九年34岁时以博学宏词登科,一生仕途颇多坎坷。王昌龄性情豪爽豁达,与当时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李颀、王之涣、李白、高适等人都颇有交游。 明代李攀龙选唐七言绝句,以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压卷之作。王世懋《艺圃撷余》则说: 于鳞(李攀龙字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其实王翰、王之涣此二诗固然是唐诗中不可多得之神品,为同样题材中无与伦比之杰作,但是就整体艺术成就而言,与王昌龄此诗相比,还是略为逊色。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名著《盛唐诗》中,称赞王昌龄是“描绘动人形象、

戏剧性行为以及含蓄景象的大师”。而这首诗便是他这一赞誉的一个最好的例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含蓄的特点也是历代不少诗评所公认的,明代胡应麟《诗薮》便称赞王昌龄七言绝句:“神韵干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箫韶》,……千秋绝调”,“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寥寥七字,简单明了,是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诗意无穷。诗人当此之时,明月城关已历千年,天地苍茫而无尽(下句“万里”接城关而出,正使明月城关的背景显出辽阔而无尽),而诗人之视界穿越时空,一时尽览。今时之月亦是古时之月,今时之城关亦犹古时之城关。而征人万里,戍此城关, 今古又何曾有异,但岂非也多少正因如此,此时此处之人(包括诗人)视秦汉其时其关其月其人,自有一种情怀,一种同情,一种亲切之情感。而昔时已逝, 昔人已去,此时心中自然也不能不有一些怅悒之情。而此句之佳,犹不止于此。反复诵读此诗,我们还会发现,这一联看似大致为静态的人与物,竟然也在表 现出一种极深沉悠远雄阔壮美之动态。原来这明月城关固然是从秦时经历时光 荏苒而至于汉,复从汉时至于今日,而万里征人亦仿佛从秦时便随此明月城关,征越无数岁月,而漫漫征途上,久久未能归还。于是我们从中看到诗人在鲜明 地表现出,一个民族为了度越一个长久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坚定深沉 悲壮的历史感。所以诗人的笔下其实充满了一种抒情的性质,充分显示出一种富于诗意的美感。所以那些认为此诗下一联带有讽刺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在抒写出这样苍茫悠远雄阔壮美的境界后,一个优秀的诗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迅速转 向对于现实某些具体情形的讽刺上来,因为相形之下那一类的事情总是未免显得琐碎了。是以下一联仍然主要含带抒情的性质,是诗人对于未来美好的想望, 也含带了诗人心中美好的祝愿。 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赞王昌龄:“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也说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这既说明王夫之对于诗感觉的敏锐,他意识到了这里应该是有问题,如果按历来人们通常的解读;也说明他没有能够看出这两句诗能够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意象。王昌龄通过这种意象的流动感,达成了举重若轻的效果,极

出塞 王昌龄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出塞王昌龄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王昌龄的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吧! 思想情感一 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让,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 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 匈奴畏惧他的神勇, 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 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 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当年镇守 龙城的大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 诗歌 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 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 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 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 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 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 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 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 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 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 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 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 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 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 表现的 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 又 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 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 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 洋溢着 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 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 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 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出塞》教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赏析 1.第一句:浮现(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 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 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 “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 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 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 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 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诗王昌龄出塞的含义

古诗王昌龄出塞的含义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的古诗,,为诗人王昌龄所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诗篇。出塞:远出边塞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 出塞 诗人:王昌龄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的镇关大将李广。

②胡马:指敌人的军队。 ③度:越过。 ④阴山: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山脉。 【译文一】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译文二】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明月下的边关,总容易与秦代筑关卫胡、汉代的汉胡战争等历史事件联想起来,因此当诗人看到明月边关时,胸中感慨万千:在边关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然而生还的将士却有几人?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吧!诗人一语道出了千万人的愿望与心声。 强烈的现实感,深远的历史感,使全诗显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诗人将诗歌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曾源语文工作室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廖仲安) 〔注〕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出塞》(唐)王昌龄

《出塞》【唐】王昌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一、解题,引入边塞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出塞》,请大家读课题。请同学们根据读音选择“塞”的意思,应该取第几个?大家读一读词语: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边塞战争连连不断,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以边塞为描写内容的古诗,这样的诗成为边塞诗,也形成了边塞诗的流派,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也被称为边塞诗人。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大家联想一下,边塞诗可能写到那些内容? 概括一下,边塞诗通常会写到以下内容。,那个孩子来读一读。 边塞风光战士生活报国抱负将士怀乡 二、交流边塞诗的一些代表作,横向拓展边塞诗,扩展课堂的容量。 师:大家可能了解很多边塞诗,接下来我们就分享一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几首堪称边塞诗代表作的作品。整体感知一下,这些诗句写到了哪方面的内容? PPT: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提示,比如这首诗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那三四句呢?写什么?(报国抱负。)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整体感知下面的几首诗,请根据提示朗读。 PPT:《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师: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师:战士生活的—— 三、1.学习《出塞》自学要求,小组汇报。 2、写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