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集体无意识表现说

合集下载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 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一、集体无意识的定义深层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深层次结构,它包含了人类共享的、遗传下来的心理特征和模式。

这些特征和模式并非来自个人经历,而是源自人类的集体经验,是种族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原型的存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概念是原型,原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象征性的形象、主题或情境,它们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

这些原型可以在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神话、梦境、宗教仪式和艺术作品中找到。

文化差异的影响:虽然集体无意识包含某些普遍的元素,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可能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意味着不同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可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相互作用,个体无意识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经历的集合,而集体无意识则是这些个体心理特征的共同基础。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相互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体无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相接触,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心理成长和自我实现。

通过对集体无意识的定义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和历史对个体心理的深远影响。

这一概念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人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集体无意识的形成集体无意识是在文化中形成的。

人类的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包含了许多共同的经验、信仰和价值观念。

这些共同的文化元素在人类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无意识共识。

集体无意识是在人类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反应,这些本能和反应在人类的基因中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这些基因遗传下来的本能和反应,形成了人类共同的无意识基础。

集体无意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47、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48、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

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49、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50、有意味的形式说——上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列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脱离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51、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

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

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列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

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

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作者:徐春明来源:《大观》2015年第11期摘要:“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某种(无)意识的集体,它对创作主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影响的接受过程可能是主动或被动的,且都会通过创作主体的创作而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无论是从理论角度或艺术本体角度,通过对艺术作品中“集体意识”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主体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创作主体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荣格在佛洛依德的“无意识”(即那些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荣格认为无意识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超越于意识心智之上的直觉主体。

这些直觉主体是不自觉的联想活动的产物。

除此之外,本能和原型(原型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在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无意识当中的原型[1]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超个性的心理基础,隐藏在人类心灵最深处。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的不同在于:“集体无意识”不是由个人的,即或多或少具有独特性的心理内容构成,而是由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内容所构成。

二、“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艺术家即创作主体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生存,那么他就必然会受到民族或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尽管这一影响的过程可能是主观的接受,也可能是被动的接受。

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主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这些“集体无意识”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使其物化为构成其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因素,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自己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安赛尔姆·基弗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德国当代艺术家,“连衣裙”是其作品一个颇为独特的符号,基弗常常将“连衣裙”置于不同语境当中,使其获得深刻而丰富的文本含义,比如基弗1990年在纽约玛丽安·古德曼美术馆举办标题为“Lilith”(莉莉斯)的展览,其中有5件作品以独立符号的连衣裙作为表现主体。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

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

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

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

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

“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

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

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

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与意象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与意象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与意象重点解析1.简释: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形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娱乐说。

答:第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主要有游戏说(康德)、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第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主要有模仿说(柏、亚)、表现说(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和符号说(朗格)。

第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主要有载道说(韩、柳)、娱乐说(李渔、亚氏)。

2.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答:① 被“艺术” 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②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哪些联系?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第一,物质实在层。

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

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

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

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

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

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

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

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and so cold
Williams
艺术:审美意象生成中“揭示”、“澄明”的存在之境。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艺术应该是什 么?
凡 高 农 鞋
从鞋具内部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 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 里,聚集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 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坚韧和滞缓。鞋皮 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 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 回想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 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 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 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 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的哆 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无意识的转移升华说:
艺术的实质就是作家无意识 的转移和升华。
一般人通过梦等形式使无意 识的到了宣泄,而作家除了通过 梦的形式,还通过写作把自己的 无意识转移和升华了。创作,也 就成了作家的“白日梦”。
实际上,作家在某种程度上 就是一个精神病人,在艺术作品 中宣泄自己的无意识压抑。
荣格:集体无意识表现说:
马蒂斯:艺术就是人劳累过 后的“扶手椅”。
克莱夫.贝尔:艺术即 有意味的形式。
乔治迪基就认为: “艺术就是一种习俗”。 约定俗成的一种默契,一 种平衡。在艺术的历史发 展中,形成了艺术的习俗。 “艺术世界”有自己的历 史、氛围和特质。
杜威:艺术即经验。 艺术就是“艺术世界”, 艺术就是“艺术历史”。
约翰斯:三面旗
艺 术 还 是 非 艺 术
便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 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有那么凉。
便条
This is just to say
我吃了
I have eaten
放在
the plums
冰箱里的
that were in
梅子
the icebox
它们
and which
鲁迅先生提出诗歌产生 的“吭吁吭吁说”。
他同时提出“休息说”。
最后,原始人的劳动决定 和制约着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 式。原始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 直接的描写对象。
最古老的诗歌之一《弹 歌》:“断竹、续竹,飞土, 肉”,《击壤歌》也这样唱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 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 有哉!”班固《汉书》所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劳动说: 马克思认为人是劳动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文
艺应该从人最基本生存方式劳动来看,劳动创造了美,劳动 创造了艺术。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就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为
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根本的条件。


其次,在劳动中产生了 创作艺术的需要。
在劳动中为了减轻疲劳, 提高劳动效率,交流感情协 调动作,人们会发出有节奏 的呼嚎之声,人们的节奏感 就这样在劳动中产生了,这 种节奏感和一定的意义结合 起来就是诗歌。
集体无意识是遗传下来的保存
有人类普遍性的深层的蒙胧的精
神。
艺术最深层的本质就在于表露
了这种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因此,
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就不是单纯
的个人无意识的宣泄,而是整个
民族的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言说,
是一个人代表千万个人在说话, 荣
它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集体

人”。
人生痛苦解脱说:
叔本华认为人生而有欲,欲 而不可得则痛苦,得则无聊。 人生就是无聊和痛苦。艺术就 是摆脱欲求,获得暂时安宁的 解脱,是“悲剧人生的花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