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数学教育之比较

中美小学数学教育之比较
中美小学数学教育之比较

中美小学数学教育之比较

作者:南京市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王凌

我有幸赴美参加在亚特兰大举办的2007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的年会,在加州橙县听了近十节小学数学课,并与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

如何看待数学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美国教师认为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人的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我问美国小学数学教师“教什么最重要”,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什么是他们所说的多元文化呢?他们举了例子:对同一个问题,老人和孩子、黑人和白人、正常人和残疾人的理解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任何人都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为标准去评价别人。

在我的想象中,美国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是人声鼎沸的、热闹的、纪律难以调控的。而实际上美国的课堂却是安静的、有秩序的,即便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如此。这令我感到非常诧异。这种行为习惯是靠什么养成的呢?我认为是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美国,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谈话一般是轻声的。课堂上学生发言比较轻声时,教师会主动走近他,请他再说一遍。而在中国,教师会要求学生大声地重说一遍,并且认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自信是有着良性作用的。事实上,自信源自对所谈问题认识的深度,源自长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坚持独立思考,并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所得结果的合理性的一种强烈的信念。这些都不是通过大声说话所能培养的。从美国课堂学生轻声交流的现象中,我看到了学生自幼形成的对公共环境秩序的尊重。我了解到当学生刚入学时,美国教师通常会用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教学生在学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工作环境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规则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我问周围的小学数学教师“教什么最重要”,多数人的回答是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从这点上看,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最大阻力。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道德是无法脱离行为而独立存在的,更不可能单独.存在于某门课程当中。对照美国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

如何认识探究学习?

美国的探究学习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常会请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成感兴趣的小课题研究。贯穿其中的是对问题的兴趣,是探究问题时方案的设计、执行、调控以及对研究结果的验证。探究前,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指导或提出某些要求,如“想研究什么问题”、“能否拟个计划”、“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如何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会提醒你现在在做什么、想说明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绝不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探究后,教师会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并且非常注重请学生作出解释,而不是关注答案的对错。如六年级学习统计后,教师请学生利用统计知识完成一项感兴趣的小课题研究。有四位学生想研究奶酪在自然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于是他们用奶酪做成花朵的形状,放在花盆中,每天记录日照时间、温度等自然情况以及奶酪的变化,最后写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心的是“你们如何进行记录”、“你们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进

行记录”、“你们认为奶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你们如何通过统计的数据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犹如一次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的科学研究,其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提高,科学探究意识在加强。

美国教师重视让学生探究,但存在教师引导不到位、用时过长、效率不高等现象。而我国教师会灵活选择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方式,并且大部分学习内容会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只在某些环节让学生探究。我国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我国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探究活动形式化,一些无须探究的内容也让学生探究;对结果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过程的关注;急于提炼出“好的方案”,对探究过程中多样化方法的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探究过程中教师暗示过多,等等。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也不是适合探究的内容通过学生探究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探究不应成为纯个人行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的工作具有化归的性质,即将对学生来说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东西转化成较为容易的、具体的、简单的东西。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时要合理地组织好探究过程,根据不同的内容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通过行为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为保证教学的效益,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前学情进行准确的分析,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探究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再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美国教师过于强调算法多样化,淡化对算法的优化。如在六年级《解方程》练习中,某教师请学生探究x+5=12的解,并对算法作出解释。学生主要采用画图的方法,解法如下:

有学生用10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表示x,摆成类似上图的样子。很明显,表示未知数的长方形中正方形的个数(10个)与x的值并不相等,即学生摆出的式子实际上是10+5=12。教师居然并不纠正。除上述方法外,也有学生这样做:

教师并未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继续出示2x+3=9,让学生画图求解。学生的主要解法如下:

有学生画图如下(其实质是20+3=9),但仍然得出x=3,而教师并未纠正。

也有学生用较为抽象的方法解,如下:

2x+3=9

2x+3-3=9-3

2x=6

x=3

教师仍然未组织学生比较、优化。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这是一节解方程的练习课,教学目标不能还定位在利用具体的学具或图示来解释方程的求解过程,而应从具体操作的层面向抽象思维的层面转化。因此,教师如能将操作过程与抽象思维进行比较,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体验的基础上比较,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简便、快捷的方法,对学生形成算法结构,提升技能是非常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脱离具体操作的算法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有利于数学模型的建构。

与美国教师相比,我国教师比较注重对算法的优化,即使对多样化的关注也是为算法优化作准备、打基础的。在进行算法优化时,我国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简单化。在出示不同算法后,教师带有暗示性地提醒学生某种算法好。教师主导功能过强,优化速度过快,学生缺少应有的体验,被动接纳他人的算法,多样化成为点缀。②绝对化。在肯定某种算法的同时,教师往往会否定其他算法,忽视算法的辩证性。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必然要进行算法的优化,达成对数学深层次的理解。如何引领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自主比较、自主选择算法,从而对算法进行优化?当学生探究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交流,重点探讨“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理解不同方法的算理;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算法,把学生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交流融合起来,丰富解决问题的视角,为不同方法的比较作准备,让算法多样化的交流过程成为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

如何认识技能对数学学习的作用?

在美国购物,买了2美元5美分的商品,出于找零方便的考虑,我付给营业员

10美元5美分,营业员非常诧异地表示10美元就够了,一定要先退给我5美分,然后找零。可见,大部分美国人不擅长计算。美国教师认为,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培养人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对问题解决的计划、实施、验证与说明,强调创造,技能(尤其是计算技能)是退居其次的。他们强调理解,忽视记忆。如375/1000=3/8=0.375,这在我国是要求五年级学生熟练记忆的内容,而美国六年级的学生需要经过逐次约分才能化简。有些美国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记忆数学知识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忽视导致美国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遇到巨大的困难。张孝达先生曾指出:知识必须转化为技能,否则这些知识既不能巩固,也不能应用;只有前面的知识转变为技能后,才能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越是基础的越重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技能的教学。美国现在开始重视技能训练了,多数美国教师意识到基本技能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如我参观的一所学校也对学生进行口算过关测试,要求五年级学生5分钟口算70道20以内的加减法或表内乘除法题。

我国教师历来重视“双基”训练,但是训练的形式往往过于单一化、模式化、功利化,导致部分学生算得快、算得准,但缺乏灵活性,没有产生灵活计算的意识,有的甚至只有看到“简便计算”才知道简算,否则就会问“老师,这题能简算,要不要简算”。技能训练需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技能训练与数学思考的联系。

怎样设计练习?

美国的练习设计趣味性、科学性强,练习中的情境视野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既有厚重的历史事件,也有活泼的数学故事,往往一组练习以一根主线串联起来,如用有关鲨鱼的各种数据(牙齿数、体长、体重、泳速)编题,用有关喜马拉雅山的信息编题,用太阳系中的相关数据编题等。如五年级以乐器(相关数据见下表)为载体进行估算的练习:装125

把吉他,需要多少根弦?300根弦够装8把琵琶吗?装3把不同的乐器共用了23根弦,可能是哪三种乐器?如果需要装6把竖琴和3把琵琶,400根弦够吗?这些练习层次性不强,处在

乐器名

弦琴

提琴

弦琴

塔琴

陀铃

3 4 5 6 7 8 13 24 47

往限于购物、学校活动等,有生搬硬套之嫌。我们在自主根据教学内容编排习题上的优势是:教师很重视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关注变式练习。如梯形面积的练习设计: 1.熟悉公式,会用公式解答简单问题。如求下面梯舷的面积。(单位:厘米)

2.了解求面积的相关要素,并且开始变换图形的位置。如量出下面各梯形的相关数据,并计算面积。

3.进一步把握要素,区分哪些条件是多余的。如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4.综合运用,在实际情况中体会梯形面积的应用。如:“一块梯形地,上底20m,下底30m,高15m,每平方米可种4棵树苗,这块地可种多少棵树苗?”

5.多角度理解公式S=(a+b)h÷2中的a+b,灵活解题。如:“王大叔靠墙用篱笆围了一块梯形地,已知篱笆全长20m,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

我国教师认为强化练习中的变式,可以更加突出在变化中不变的关键因素。这样的

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在不同场景中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突显数学的模式特点。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课程原则与标准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如何使用此书 我们的基本立场是借鉴和参考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是没有消化地照搬、照抄。新加坡的学生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中,名列前茅。美国的教育部长去年访问新加坡时,也盛赞新加坡的教育。美国的一些学校同时直接采用新加坡的教材,但在具体使用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是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同样,尽管此《原则和标准》在美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也确实包括了许多新的有关教学、学习、评估、课程,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观点,但如果照搬、直接采用,同样也会遇到挑战和困难。为了便于国内的前辈和同行们参考,现就我们知道的关于美国数学教育界“出台”标准作一点简单的历史回顾。 简单历史回顾 美国各州及学区(school district)有权决定使用教材,因而教材种类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美国没有高考,只要经济上许可,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可进不同种类的大学深造,进人大学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是SAT或ACT的考试成绩(SAT和ACT不是全国统考,而是由美国两个考试中心具体实施)。另外,美国没有专门培养(或培训)教师的师范院校,但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师范专业。总的来看,美国教育制度大多由当地部门作出决策。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由于美国各地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何来评价他们的学生已经达到了相应的要求呢?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一要求呢?80年代前后,美国参与“第二次国际数学教育比较研究(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Study)”,在参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排最后几位,特别是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学生的成绩都好于美国。他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成绩最好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全国(或全地区)统一的大纲或课程,而美国没有。8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民间的专业团体的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提出一些标准。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89年出台了《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这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要求的作用,引起了较大反响,表现在:(1)该标准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已于1994年出版了中文本);(2)其他学科纷纷仿效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如,美国的科学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出版发行了中文版);(3)美国各州也相应形成了各自的数学内容框架;(4)此成果获全美教育研究会颁发的奖项;(5)美教育期刊中的许多文章引用了这一文件,被引用率首屈一指。 随着这些标准的相继发表,美国联邦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来培训教师,让他们熟悉标准中的观念,掌握其要旨,懂得如何付诸于教学实践。于是,人们期待美国数学教育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然而,事与愿违,“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表现与人们的期望相距甚远。其中,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测试成绩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四年级也只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因而批评意见纷沓而至。纽约大学的FranCurcio教授认为以前出版的这些标准足以让人产生如下几种误解。 1.忽视基本计算。 许多人认为基本计算技能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基本计算的培养不应被忽视,学生仍需要掌握关于加法与乘法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尽管学习这些基本事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学习这些事实对学生解决那些有意义的、与他们相关的和有趣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这些基本事实的学习可通过游戏或其他一些活动有意义地重复、轻松地进行,而不是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同时,通过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问题,学生有机会培养和应用那些有助于他们学习这些基本事实的思维策略。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一、课程设置 中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占全部课程3.9%,美国小学不开设思想品德课; 中国语文占全部课程25%,美国占38%; 中国算术20%,美国占23%; 中国科学课占4.7%,美国占3%; 中国地理课和历史课都占1.6%,美国小学地理课和历史课教学都溶入社会教育之中; 中国小学不开设社会学习课,而美国小学社会学习课程占全部课程13%; 中国小学体育课占全部课程7.8%,美国占10%; 中国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占14%,美国占13%; 中国小学劳动课程占1.6%,而美国小学则不开设劳动课程。 从课程开设来看,中美小学对本国语言课程重视程度区别较大,其次是思想品德教育,美国规定在课堂上不得宣讲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应该由家长向子女传授。 二、教师要求 中国小学教师大多是高中或师范毕业生,而美国小学教师要求至少是大学毕业; 中国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是$250,美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则达人均$4000; 中国政府每年为每位小学生投入$81,美国则多达$4563; 中国小学每班通常都达到70人左右,而美国小学每班人数不得超过33人; 中国小学文化课学习水平通常都要比美国小学生高出两级,即中国小学二年级学生水平与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水平相当。 中国小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教授一门课程,而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即某一个班所有课程全部由一位老师承担。 从这里看出,两个国家对小学教师入职要求区别很大,对教育投入区别也非常大,美国实行是真正免费义务教育,而中国义务教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收费任由学校收取,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

三、课堂教学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最大区别要数课堂教学了。 首先是班额差别大,中国小学通常都是第班60人左右,少数地区班额高达80人,美国小学班额则不会超过30人; 中国课堂中学生规矩守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美国课堂中学生自由活跃,学生或席地而坐,或随意走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虽然近几年中国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模式稍有改变,但应试教育根基并没有动摇;中国课堂教学内容深,要求高,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而美国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浅得多,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

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 : 一、问题提出 纵观百年来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次教育改革,基本都以科技的发展为背景,以课程的改革为核心。譬如20世纪50-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年代的“问题解决”以及90年代的反思,新世纪到来之际爆发的“数学 战争”,再次强调基础,均是从课程开始改起的,并且是以数学课程改革作为导火索或者突破口。数学学科一直是世界各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引领着基础教育改革。而其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始终是数学历次课程改革的最基本问题,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选定的课程内容各部分如何分布?在各个年级如何分布?前后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些需要进行研究取证,找到部分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层面上。 课程内容在各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年级安排,如康?h媛对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统一课程标准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Mathematics研究分析,“数与代数”在1-10年级分布都是最多的;刘长明,孙 连举曾对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康?h媛,曹一鸣对中 英美三国小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主题、内容总体分布等做了量化分析;曹一鸣、严虹以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南非12个国家最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 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微积分、其他共五个知识领域中对于标准的内容条目进行统计比较。但是,数学课程标准是宏观架构思考与设想,并且在各个国家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差异悬殊,其规定详略也不一致。相对而言,数学教科书中对课程内容表述更为详细具体,对其研究更有意义。 代数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代数面临的困难,是世界各国数学教学具有共性的问题。因此对各个国家教科书代数内容进行量化比较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我们曾对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日本与俄罗斯十国的现行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包括测量)、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进行了比较,初步了解分布状况。代数作为“数与代数”领域核心组成部分,需进一步整体与局部进行细化研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国家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成因及对策

张仰媚(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图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B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 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 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 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导 致在两国的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及原因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 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在 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 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 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 的象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 规则下生活。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 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在家庭 中处于特殊地位并加以重点保护,孩子成了中心人。对 孩子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他们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

要,生活上过分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 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 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地想象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 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中国与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学生可以屡屡在国际数学奥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却少有人在数学界取得突破,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让我们 不禁深思,为何中国一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此我仅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比较 同: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国家兴办教育,都是培养接班人,促进国家发展。 异:1、从社会来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个现状下,中国的数学老师多认为,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相反,西方美国教师认为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人的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

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学科教育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课堂是人声鼎沸的、热闹的、纪律难以调控的。但是一个美国留学生告诉我美国的课堂是安静的、有秩序的,即便是 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如此,从中我看到了学生自幼形成的对公共环境秩序的尊重。我还了解到当学生刚入学时,美国教师通常会用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教学生在学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一一这些规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工作环境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规则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奠定了基础。 对照美国的这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 2、从家庭来看,由于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个别关注较多,管教较严。而美国家庭多数都有几个孩子,家长较平等对待子女,子女学习压力小,环境较宽松。 3、从学生个人来看,中国低龄儿童很少是因为兴趣学习,有时是为了取悦父母或者老师而学习。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以改变命运的 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村孩子,即所谓“跳出农门”。而美国儿童则较在乎自我感受,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压力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 一、为谁而学: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从《刮痧》中看中美文化差异

看《刮痧》论中西文化差异 化学系 09 化学 02 班魏元蛟(200902050420) 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当今整个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每一种文化中, 总有弥布于其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中美文化由于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历史传统、社会背景、观念习俗、地理环境等的不同, 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差异性。 很多电影制作人就以文化差异为题材制作出很多精彩的电影,其中较为出名的要数《刮痧》和《推手》。《刮痧》是部糅合亲情、文化,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的影片。和李安的《推手》相比,《刮痧》同样是取自成长背景在中国,移民美国的一代人的小家庭生活切片。只不过李安用的是萝卜,郑晓龙用的是洋葱。清热润肺的萝卜能治中国老人在美国的孤寂,辛辣冲鼻的洋葱却刺激中国人捍卫传统。 各民族因历史渊源、生活环境、地缘地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即使在同一民族文化下, 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分支, 因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影片中主人公许大同不问青红皂白, 当着好多人的面“教训”儿子丹尼斯, 就是因为丹尼斯打了自己的上司昆兰的儿子, 但拒绝道歉。昆兰不解地问许大同为什么打孩子, “我打他是为了给你们面子,尊重你们! ”昆兰非常不解: “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 ”在中国,由于孩子打架而遭到父母训斥、责骂再正常不过了, 而且父母管教自己的孩子被认为是给对方留“面子”, 但在西方倡导科学与民主的人文精神,再小的孩子也和成人一样有平等的权利, 孩子如果没有错,那就不应该受到批评。做错了,最多也就是对其教导,不管怎样都不至于当那么多人的面不给孩子留一点尊严。他们不会把中国人习惯的“面子”问题掺合进去, 他们更注重人性本身, 尊重个体的存在性并给以尊重,哪怕是小孩子也是如此, 而中国人的面子观则根深蒂固。 在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当某种价值取向与另外一种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首先需要做出价值优先选择。一、集体与个人之间的选择。美国人强调个人利益, 对集体采取有限奉献的态度;而中国人认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 “不能因小家误了大家”,强调对集体的完全奉献。影片中,在简宁分娩时,许大同由于公司开会而未能到场,这种选择在美国社会是无法接受和原谅的。二、亲情与法律之间的抉择。送父回国时, 许大同体会到父亲心情, 他不顾美国法律将儿子从福利院中偷了出来,为的是让父亲在回国前见上孙子一面。在他心中, 当时亲情已凌驾于法律之上, 但这种行为与美国尊重法律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电影的焦点就发生在美国人非常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一切问题,包括涉及他国文化方面,始终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文明的,优秀的,一些不能被美国人接受的事情则视为野蛮的,粗俗的。就接受外来文化上,美国人做的并不好,可能与近代以来美国在世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与启示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与启示 孔亚峰 (曲阜师范学校,山东曲阜273100) [摘 要]中美两国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上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因而两国 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的结构调整以及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挖掘出中美两国隐藏在课程背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关 键 词]中国;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8)02-0022-06[收稿日期]2007-08-10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小教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05JG16)。 [作者简介]孔亚峰(1980-),男,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学校讲师,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一、中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背景 (一)美国师范教育的两次转型 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始于殖民地时期。但从 19世纪后期起,美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两次转型。 1.师范学院阶段:美国师范教育的层次提升19世纪后期,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进 一步发展的背景下,美国师范学校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充分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提出的新要求,并面临提高学术水准和学历层次等诸多在原有体制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1]在此情况下,师范学校开始走上向师范学院升格的道路。 2.综合性大学阶段:美国师范教育的整体转型 应该说,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转型始于二战后,师范教育横向上的学科结构拓展以及纵向上向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转变,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师范教育整体转型的主要内容。[2]随着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研究生院的发展,这种基于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模式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种教师教育模式把教师的培养置于学科门类较齐全、学术声 誉较高的综合性大学里,它与此前的师范学院的最大区别就是其建立在宽广、精深的基础学科教 育上的开放性。因此,一方面,它既把普通文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它也重视教育实践技能的训练。 (二)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三个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层次、培养机构、培养模式及课程方案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3] 1.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中师层次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其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由“普通文化课程”(与小学教学科目对口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 (设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材教法)两大类课程及教育实习组成,并侧重语文、数学两科的教学。 2.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专科层次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师范教育 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均发生了由量至质的变化。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先后采用“五年一贯制”或“三 2008年第2期外国教育研究 No.2,2008 第35卷总第212期 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 Vol.35GeneralNo.212

国外主要数学教育期刊

国外主要数学教育期刊 1.《数学教育研究》(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荷兰)ISSN 0013 0013—1954,季刊,1968年创刊,D.雷伊代尔出版公司出版,克吕韦尔学术出版集团销售中心发行。刊载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教学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论文、述评报告、书评以及IMO消息、试题。是国际性的刊物,主要用英文发表。 2.《数学教育》(L′Enseignement Mathematique)(瑞士),510LG004。ISSN 0013—8584,季刊,1899年创刊,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机关刊物,日内瓦大学数学研究所出版、发行。刊载数学教学研究文章,供大学数学系师生阅读的文章以及新书介绍等。用英、法或德文发表。 3.《数学杂志》(Mathematical Gazette)(英国),ISSN 0025—5572,季刊,1894年创刊,英国数学协会出版、发行。主要刊载初等、中等数学知识及教学法方面的文章与简讯。4.《数学杂志》(Mathematics Magazine)(美国),512B6001.ISSN 0025—570X,年出5期,1926年创刊,美国数学会编辑出版。刊载有关大学、中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文章,兼登简讯和书评。 5.《国际科技中的数学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 nce and Technology)(英国),510C0058.ISSN 0020—739X,双月刊,1970年创刊,泰勒和费朗西斯(Taylor and Francis)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刊载数学教育理论文章、书评、经验介绍与有关会议报道等。 6.《结构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ructural Learning)(英国),ISSN 0022—4774,季刊,1 970年创刊,戈登和布里奇(Gordon and Breach)科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刊载研究数学概念与学习过程方面的理论、模型、语言、逻辑等复杂结构研究的文章。 7.《学校数学》(Mathematics in School)(英国),512C0052.ISSN 0306—7259,年出5期,1971年创刊,朗曼集团(Longman Group)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主要介绍数学教科书、教学法、趣味数学和数学词汇等,是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参考刊物。 8.《数学教学》(Mathematics Teaching)(英国),512C0053.ISSN 0025—5785,季刊,195 6年创刊,英国数学教师协会出版、发行。主要刊载讨论中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文章,介绍数学教具、教学设备等。 9.《数学教学及其应用》(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英国),ISSN 0268—3679,季刊,1982年创刊,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刊载中等和高等学校数学教学

中美文化差异在教育上的体现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也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就分析了美两国不同文化是如何影响两个教育的。 关键词: 文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美文化差异是如何体现在教育方面并影响两国教育的。中国人受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而美国人认为天人相分的。人与自然相分对立,人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他们认为人如果不成功并不是天命,二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懒惰或奋斗不够。因此美国人会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体,强调自我。与自然的关系和对自然的态度不同,价值观,教育理念等不同,当然也就导致了两国的教育模式不同。 1 学校教育 中国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中入仕,强调学以致用,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世俗性。美国重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师生关系上,中国强调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美国重视儿童,重视个体独立师生平等;知识传授上中国重教,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教学形式比较呆板,美国重学,教学形式灵活体现对情感意识和表达。 中国人对集体或者群体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提倡凡事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一般都是自我压缩。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标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上级安排及本地实际情况,再制订出当地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美国人崇拜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还意味着个人自由和差异。这种个人主义在学校教学模式中也有所体现。美国的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当然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每个学校所开课程及课程难度由学校及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 况确定。美国崇尚个人主义,教育也注重个性教育。个性化教育一直是美国文化所极力倡导育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和激烈竞争使美国人十分重视孩子个性中独立意识的养成。在美国的教室里,桌子不是一律面向黑板,桌椅也不固定,师生活动都很自由。个性化学习可能更多的表现为学生一种自主确立的学习活动,一种自我需求的清醒认识,对自身个性特点的理性分析,体现的也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精神。 2 家庭教育 2 . 1 家长观念与价值取向不同 中国认为孩子是属于父母的,一切得听父母的;美国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有自己的喜好、选择等。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无限责任;美国,父母对孩子是有限责任。其有限的责任指他们教孩子懂得自身价值,教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社会准则。美国家长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我们是往往保护过多。美国家长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我们相反。中国文化价值取向谋求天德合一,培养人的群体意识,整体人格,强调服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反对独立意识和锐意进取。强调从儿童开始就要循规蹈矩,顺从听话。美国文化中,强调个人为本,发挥分人潜能和创造性、民主、自由、人权理念的人本主义思想渗透与美国文化,依靠个人力量创造幸福,个人高于集体,集体应该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要。 2 . 2 权威与平等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可以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

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的五大不同美国数学还要会说

网易教育讯(来源: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当我的女儿读小学的时候,面对女儿的教育和数学学习问题,我重新学习起了数学。当初我不知道数学学习路在何方,但是出于一种直觉,数学学习不应该是这种大习题量的这种铁杵磨成针式训练,而更应该着重思维训练。 有一天,我想:美国人的数学教材是什么样子的呢?拜互联网所赐,我很快就在网上找到了美国加州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可以说,美国加州小学数学教材和中国当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真的是云泥之别。下面,就从这二者的比较来聊聊美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 ▋数学不仅要会算,还要会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有关四边形这个章节的编写: (上图为中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 这几张图片几乎看不出没有什么结构性,反观美国加州数学三年级教材,却有明确的模块。从概念(Main Idea and New vocabulary)到预备知识(Get Ready to Learn),让学生先明确基础知识,然后联系到现实世界中的实例(Real-World EXAMPLE)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对于概念不存在陌生感。

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是“Talk about”,说出你对知识的理解。在美国,数学教育和其它所有学科教育一样,都包括言语表述能力的训练。这对促进孩子智性发展有很大作用。这个环节,就是帮助孩子理清所学的概念,并检查其了解的程度和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本里经常有“tell”的任务) ▋每个章节都涉及系列的概念教育 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勉勉强强只能找到“周长”、“面积”和“小数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 研究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对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发展的启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黄荣金 近十年来,在“一纲多本”原则指导下,我国数学教育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首先,随着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面临着“让更多的人学习更多的数学”(Hoyles,1999,的困惑;其次,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劳动者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从以技能为基础转变为对信息的处理(Wong,1997);再次,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本身指出了挑战,如此等等。因此,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视角,来分析一下我国数学课程的现状及特点,探讨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1.简要分析我国此文中的“我国”或“中国”,仅指中国大陆。数学课程发展的发展概况;2.从第三次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来看我国数学课程一些特点;3.从九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学课程的标准来分析我国数学课程成功及不足;4.对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 1.我国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数学课程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全面学习前苏联模式期间;改革、巩固期间;文革期间;精减、增加和渗透期间:“一纲多本、多纲多本”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Leung,1992;Liu,1996;黄和孔,1998,见表1)。 表1数学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综观历史,我国学校数学有如下主要特点(Liu,1996,: ·强调计算能力为基本的能力; ·高度重视逻辑能力和问题求解; ·在中小学不断地引进一些基本的高等数学内容;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提纲

The Differences of School Educ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 1.INTRODUCTION- 1.1.The nuture of school education 1.2.Background (the features of students of two countries ) 1.2.The significant of the study(make up the shortage ) 2.BODY- 2.1.System,structure,teching point of two countries 2.1.1.American school eduction 2.1.1.1.System 2.1.1.2.Structure 2.1.1. 3.Teching point 2.1.1.4.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2.1.2.Chinese school eduction 2.1.2.1System 2.1.2.2.Structure 2.1.2. 3.Teching point 2.1.2.4.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700360.html,ment and thoughts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700360.html,ment by experts 2.2.2.My thoughts with experiences 2.2. 3.Examples to support my thoughts 2.3.Measures learn from each other 3.CONCLUSION- 3.1.Analytical summary 3.1.1.Amerian school education features 3.1.2.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features 3.2. Concluding statement 老师我不太会写帮我看看吧谢谢呀 09商务英语本二张芸

中美数学教学差异

一、美国数学教学的特点 美国的数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历经了“新数学教育”、“回到基础”和适应信息革命提出学生“为估价数学而学、为数学推理而学、为数学交流而学、对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根据需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数学教育的指导半官方“文件”-----《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从中我们可以端倪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些特征。 (一)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美国把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课程标准的首要标准。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心理学家们认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探讨去调查和理解数学内容;应用策略去解决广泛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原始的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在有意义地运用数学中获得自信。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因此,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学具的使用、尝试和改错的方法、图表的运用、寻找模式等。比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我国的教学引入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即通过

几道证明题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证明方法,从中先复习判定和性质定理,而后再引出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 美国的教学课中教师引入了测距仪,因为它的原理就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中,美国教师先出示了一个自己制作的构造简单的测距仪,这种呈现无疑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尤其是怎样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运用于简单的测距仪中,一旦学生开始了解测距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教师就允许他们使用测距仪测量距离。美国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美国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只不过就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和推理,毫无实用价值,因此学习数学毫无意义。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美国教师就通过直观教学,即介绍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并没有给出典型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和利用其性质定理的例子,与我国直接给出若干证明问题的引出大相径庭。美国的教学擅长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实际的意义,这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的积极性。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引导学生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与强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为此美国在学校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数学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许多现代的应用广泛的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强调对学生估算、

中美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中美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篇一: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中美小学语文教材差异

周日,在图书大厦为多多买了一套《美国语文——美国小学课文经典读本》,书中精选的235篇课文主要源于2~6年级课文,同时配上英语原文,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畅销书”。 这套《美国语文》读本,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俄亥俄大学校长威廉·H·麦加菲花费20多年时间倾心主编,至l920年累计销最便高达l.22亿册,是美国最畅销的语文课本。全书根据全文,按主题进行分类,共分为l0篇,亲近自然、动物亲情、正直诚实、勤奋友爱、坚毅勇敢、同情善良、自尊自律、人际沟通、求知思考、快乐人生。这套书通过道德文字向孩子传授知识、进行美德教育的优秀读本。汇集了狄更斯、华盛顿·欧文、莎士比亚、爱默生、梭罗等名家名篇,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故事,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倾注于作品之中,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优美文字的同时,从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美德观念。 美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小学学制6年,美国的教育体制高度分权,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标准,全国没有统编教材。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各州都有地方特色,学生所学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使他们更有兴趣,也从小培养起热爱乡土的观念。为适应市场竞争,教材的编印引人入胜,且不断更新,新近发生的事都会被补充进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小学教材与我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小学语文教材更多地把小学语文教材当作一个传授知识的载体。因此,在美国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采取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讲课文,而是采取讨论、总结等

方式。如美国老宇航员格林1998年以77岁高龄重上太空,几个月以后,书店里出售的一些小学语文教材就已有了他的故事。另外,如新的科技发明,社会科学成果也都会时常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通过这种教育,美国希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清晰思考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以及个人生存能力。 恰巧,今天早晨,在中国新闻网上看到国内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先生的一篇文章《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道德教化》,全文如下: 我看到的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来源很广,大多数都没有署作者名,并且很多都遭到了编撰者肆无忌惮的篡改。比如课文《一颗小豌豆》篡改自安徒生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完全失去了原貌。王安忆散文《我们家里的男子汉》完全遭到了剽窃,课文不仅不署作者名字,而且大段删改。有些课文肆意剽窃国外作者的作品,改头换面,篡改成中国的内容,例如《餐桌上的大学》篡改自意大利裔美国企业家格里亚的《晚餐桌上的大学》,篡改后的课文,文字低劣,逻辑不通……这类作品的入选,只是作为一种明显的道德说教用具。 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道德教化,不是思想改造,语文的教育核心价值,一是认写文字,二是阅读经典。学会书写,懂得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应是语文教育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经典作品的熟读和背诵,则是这种学习的主要的、切实有效的手段。

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少显得有点窘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之下,改革也是一种必然,但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慎之又慎!今天我写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文章是想警醒国人,继续发挥中国上千年来最大的传统美德:学其精华、弃其糟粕;把西方好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方法引进来。希望咱们的改革能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

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着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