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培养。

3.标本

3.1标本类型脑脊液。

3.2 标本采集由临床医师以无菌要求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2-3ml,盛于无菌容器中送检。脑膜炎奈瑟菌离体后能产生自溶酶,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离体后也易于死亡。因此,脑脊液无论涂片或培养,必须于采集后立即送检。

3.3 标本拒收标准

3.3.1 标本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2 标本未用无菌试管留取。

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室温,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切勿放冰箱,否则影响检出率。

4. 试剂、仪器

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克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VITEK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药敏纸片、TBA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

6.1.1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外观浑浊或脓性脑脊液可直接涂片,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应3000r/min离心10-15分钟后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就、镜检。根据染色及形态特征,常可初步提示细菌的种类。

6.1.2 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参见《分支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1.3 新生隐球菌涂片检查取脑脊液的沉淀物作墨汁负染色,或取脑脊液的离心沉淀物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置于35摄氏度培养2~5日,根据菌落特性,涂片染色镜检作出报告。必要时可作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

6.2分离培养

6.2.1用接种环挑取混浊脑脊液或经离心沉淀的沉淀物,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摄氏度培养18~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根据菌落特点、形态与染色及生化反应鉴定细菌,并作药敏试验。

6.2.2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参见《分支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7.结果报告

无论是涂片还是培养,一旦检测到阳性细菌应立即电话或书面通知临床医师。查见细菌,报告菌名和药敏结果。经培养48小时,仍无细菌生长者,报告“培养2日无细菌生长”。

8.注意事项

8.1 抽取的脑脊液分置于无菌试管中,迅速送至实验室,病毒、真菌分支杆菌培养样本置于4°C保存待送。

8.2 流感嗜血杆菌容易在外界环境中死亡,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和干燥均很敏感,在体外容易自溶,故不论是涂片镜检还是进行培养,均应及时送检。

9. 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检出细菌提示细菌性(急性化脓性或结核性等)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最多见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居第二位。3个月至5岁儿童细菌性脑膜

炎的主要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新生儿脑炎多由大肠埃希菌、B群溶血性链球菌和脑膜败血黄杆菌引起的,特别是早产的婴儿。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性脑膜炎。85%脑脓肿病人脑脊液培养可检出厌氧菌,有时可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

10. 危急值报告

直接涂片找到细菌或培养阳性均作危急值报告。若检测出脑膜炎奈瑟菌则应做传染病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32: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指南.2008

[2]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Murray PR.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logy.9th ed.Washington:ASM Press,2007

[5]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

则.2007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

批准人:

脑脊液常规

1.项目名称 脑脊液常规 (1)标本处理 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 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 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 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 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4)细胞计数 1)细胞总数 [器材及试剂] 1.细胞计数板; 2.红细胞稀释液(配法同血液红细胞稀释液)。

无菌检测操作规程

无菌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本公司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3.职责 质量部QC 4.依据 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1101 5.内容 5.1无菌检查环境保障 5.1.1无菌检查的所有操作均需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下进行,即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5.1.2操作环境的无菌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无菌检查结果,为了保证无菌检查用洁净室(区)环境的稳定性,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洁净室(区)的环境定期检测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洁净环境符合要求。 5.1.3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5.1.4洁净区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必须符合相应洁净级别的要求 5.1.5无菌检查操作还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控, 5.2培养基、稀硫酸、缓冲液 5.2.1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除另有规定,接种后应置30-35℃培养。 5.2.2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接种后应置20-35℃培养。 5.2.3中和或灭活用培养基,按上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在培养基灭菌或使用前加入适宜的中和剂、灭活剂或表面活性剂,其用量同方法实用性试验。 5.2.4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5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6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7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市售培养基干粉。 5.2.80.9%无菌氯化钠溶液。 5.2.9培养基使用性检查 无菌检查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等应符合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及灵敏度检查的要求。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查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5.2.9.1无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机取5支(瓶),按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下培养14天,用无菌生长。 5.2.9.2灵敏度检查 5.2.9.2.1菌种: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钟存中心获得的干菌种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生孢梭菌[CMCC(F)64 941] 白色念球菌[CMCC(F)98 001] 黑曲霉[CMCC(F)98 003]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规范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moulds and yeasts)的计数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3责任 质量部组织制订、化验室负责实施。 4内容 4.1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4.1.1 冰箱:2 ℃~5 ℃。 4.1.2 恒温培养箱: 28 ℃±1 ℃。 4.1.3 均质器。 4.1.4 恒温振荡器。 4.1.5 显微镜:10×~100×。 4.1.6 电子天平:感量0.1 g。 4.1.7 无菌锥形瓶:容量500 mL、250 mL。 4.1.8 无菌广口瓶:500 mL。

4.1.9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 刻度)、10 mL(具0.1 mL 刻度)。4.1.10 无菌平皿:直径90 mm。 4.1.11 无菌试管: 10 mm×75 mm。 4.1.12 无菌牛皮纸袋、塑料袋。 4.2 培养基和试剂 4.2.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 中A.1。 4.2.2 孟加拉红培养基:见附录A 中A.2。 4.3检验程序 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检验程序见图1。 图 1 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检验程序 4.4操作步骤 4.4.1 样品的稀释 4.4.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 g 样品至盛有225 mL 灭菌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摇,即为1:10稀释液。或放入盛有225 mL 无菌蒸馏水的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2min,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4.4.1.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 mL 样品至盛有225 mL 无菌蒸馏水的锥形瓶(可在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4.4.1.3 取1 mL 1:10 稀释液注入含有9 mL 无菌水的试管中, 另换一支1 mL 无菌吸管反复吹吸,此液为1:100 稀释液。 4.4.1.4 按 5.1.3 操作程序,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 mL 无菌吸管。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培养。 3.标本 3.1标本类型脑脊液。 3.2 标本采集由临床医师以无菌要求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2-3ml,盛于无菌容器中送检。脑膜炎奈瑟菌离体后能产生自溶酶,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离体后也易于死亡。因此,脑脊液无论涂片或培养,必须于采集后立即送检。 3.3 标本拒收标准 3.3.1 标本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2 标本未用无菌试管留取。 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室温,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切勿放冰箱,否则影响检出率。 4. 试剂、仪器 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

力平板、麦克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VITEK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药敏纸片、TBA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 6.1.1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外观浑浊或脓性脑脊液可直接涂片,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应3000r/min离心10-15分钟后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就、镜检。根据染色及形态特征,常可初步提示细菌的种类。 6.1.2 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参见《分支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1.3 新生隐球菌涂片检查取脑脊液的沉淀物作墨汁负染色,或取脑脊液的离心沉淀物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置于35摄氏度培养2~5日,根据菌落特性,涂片染色镜检作出报告。必要时可作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

体液常规和生化操作规程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常规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小瓶(或试管)中, 每瓶1~2ml即可,第一瓶做细菌学检查,第2瓶做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3瓶做细胞计数。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化验,一般不能超过1小时。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1、细胞破坏或沉淀,与纤维蛋白凝集成块,导致细胞分布不均 而使计数不准确; 2、细胞离体后迅速变形乃至渐渐消失,影响分类计数; 3、葡萄迅速分解,造成含糖量降低; 4、细菌溶解,影响细菌的检出。 二、一般性状检查:外观颜色及透明度。 1、血性标本的区分:离心后,上层液体为黄色,隐血试验为阳 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已经超过4小时。如上层 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沉降于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 所致的新鲜出血。 2、黄色: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 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脑脊液也可呈黄色。 3、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 起的脑膜炎。 4、绿色: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 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 6、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 三、潘氏球蛋白定性试验: 5、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 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6、操作:取饱和石炭酸溶液2~3ml,置于小试验管内,用毛细 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7、结果判断: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弱阳性(呈微白 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阳性(灰白色云雾状或 白色浑浊)、强阳性和最强阳性(白色絮状沉淀或白色凝块)。 8、注意事项: (1)红细胞过多时,须离心沉淀,吸取上清液进行试验; (2)试验中所用试管和滴管必须十分洁净,否则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3)饱和石炭酸试剂如不纯,可引起假阳性反应;室温低于10℃,饱和石炭酸饱和度低,亦可引起假阴性结果。 四、临床意义:正常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炎等等。脑出血时多呈×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阳呈性反应。 五、白细胞计数: 1、对澄清脑脊液:小试管内放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

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版号生效日期 公司

1 目的 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畴 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 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 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 《中国药典》(2005年版) 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 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4 仪器、设备 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 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比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预备 6.1 器具灭菌、消毒 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纳可靠方法灭菌。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依照灭菌成效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如无菌检验室的试管架、电子天平、工作台面、工作人员的手、橡胶吸头等。可采纳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剂应每月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6.1.3 标识:器具的灭菌、消毒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消毒时刻和使用有效期。 6.2 人员、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从各种标本中查找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在明确诊断、指 导用药、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各种标本,应根据实际要求和标本特 点选择适当的检验步骤及方法,准确、快速地检测病原菌,分析检验结果并报告,同时应注 意低耗和安全防护。分离细菌的目的是查找与疾病相关的病原体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 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和流行病学调查很有价值。 1临床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临床标本的质量对于细菌学检验的结果至关重要,严格按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才能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1.1临床标本的采集 1.1.1细菌学检验申请单的检查与登记:应仔细检查检验申请单上的内容,如标本类型、来源、送检目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如未明确,应注明主要症状)及是否已用 抗生素等,并及时登记。 1.1.2标本盛放容器:采集的标本,尤其是采自无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必须盛放于无菌容器内[1]。容器灭菌应采用干热、湿热等物理方法灭菌。容器上 应贴上标签,注明待检患者姓名、床号等信息。 1.1.3无菌操作:在采集血液、脑脊液、穿刺液、骨髓时,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杂菌 污染标本。采集粪便、痰液、咽拭子、肛拭子等标本,虽无需严格无菌操作,但也应尽量避 免杂菌污染。 1.1.4采集时间和部位: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标本应尽量在疾病 早期或在症状、体征明显时,在抗生素治疗之前采集,一些特殊检验的标本应按规定的时间 采集。根据感染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部位采集标本。 1.1.5安全防护:采集的标本可能含有病原菌,因而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过程中必须注 意安全,防止标本中的病原菌溢出导致污染甚至传播;同时还需防止自身感染。 1.2标本的送检与保存 采集标本后,在盛装标本的容器上应贴好标签,并在标签上写明相关信息,立即将标本送至 检验室。标本收集时间应加以准确记录,使检验人员接种时能判断标本是否延误。如不能及 时送检,应根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冷藏或保温等措施,以及将标本放入相应的保存 液或培养基中保存运送。常规细菌学检验的标本在采集后,应于1 h内送交实验室,否则可 能影响病原菌检出。若需保存于4℃,也不能超过24 h,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率。包括 厌氧菌培养的临床细菌检验标本,运送时间与原始标本的量有关,标本的量少应加快运送, 可在15~30 min内送达,否则必须于厌氧环境中25℃存放,不超过20~24 h。不得冷藏及 冷冻。如怀疑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标本应立即处理。脑脊液、生 殖道、眼睛、内耳标本绝对不可以冷藏[2]。任何临床标本,包括拭子、体屑、体液或组织块,已知或可能含有被分离的致病菌,都应视为生物危险材料。运送时,无论距离远近都必须严 格执行有关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运送管理规定,注意安全防护,且标识清楚、包装完整且符合 要求,然后安排专人运送。 2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与报告 对标本进行直接涂片镜检、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或特异性抗原、直接药敏试验,同时进行病 原菌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纯菌药物敏感试验,最后报告检验结果。

菌种抗生素的抗性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抗生素的抗性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三部。 范围:适用于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基因工程产品。 目的:验证该菌种的抗生素抗性是否与原始菌株相符。 原理:该菌种所携带的重组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琼脂培养基上能够生长。 责任:检定人员。 内容: 1 材料 1.1 材料 1.1.1 菌种:PBV 888/DH 5α ,来源于主种子批或工作种子批。 1.1.2 注射用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的要求。1.1.3 药品 氯化钠 NaCl 分析纯 琼脂粉分析纯 酵母粉 OXOID 蛋白胨 OXOID 氨苄青霉素 C 16H 19 N 3 O 4 S 分析纯 无水乙醇 CH 3CH 2 OH 分析纯 1.1.4 器皿 三角烧瓶(1L)、量筒(500ml、1000ml)、烧杯(500ml)、平皿、盐水瓶(250ml、500ml、1000ml)。 1.1.5 其它材料 线绳、牛皮纸、硫酸纸、剪刀、接种环、煤气灯、脱脂棉。 1.2 设备 恒温培养箱 HG303-5B型湖北省黄石市医疗器械厂 生物安全台Ⅱ级A型安徽蚌埠净化设备厂 扭力天平TN-100B 上海第二天平厂

2 方法 2.1 准备工作 2.1.1 生产环境:在十万级洁净间中进行。场地摘下“清场合格”标志牌,挂上“使用中”标志牌。 2.1.2 器皿的洁净要求 玻璃器皿经本室洗刷组处理后,用二层硫酸纸、一层牛皮纸包好,用线绳系紧,送高压灭菌(121.3℃,60分钟)。脱脂棉用硫酸纸、牛皮纸包好,121.3℃60分钟高压灭菌。 2.1.3.1 确认扭力天平运行状态良好,已挂有“备用”标志牌。 2.1.3.2 确认恒温培养箱运行状态良好,已挂有“运行”标志牌。 2.1.3.3确认生物安全台运行状态良好,已挂有“备用”标志牌。 2.1.4 配液 2.1.4.1 LB琼脂培养基的配制(500ml) 摘下扭力天平“备用”标志牌,挂上“运行”标志牌。用扭力天平准确称取酵母粉2.5克,蛋白胨5克,NaCl 5克,琼脂粉10克,倒入500ml烧杯中,加入400ml 注射用水,用玻棒搅匀溶解,定容至500ml,混匀,倒入1L三角瓶中,分别用二层硫酸纸和一层牛皮纸包瓶口,用线绳系紧,115.6℃,30分钟高压灭菌。贴上标签,标明液体名称、批号、配制日期,备用。 2.1.4.2 75%酒精1000ml 用量筒量取750ml无水乙醇,加入250ml无菌注射用水,置1000ml盐水瓶中,摇匀,标明液体名称、批号、浓度、日期,室温备用。 2.1.5 LB琼脂平板培养基的制作 摘下生物安全台“备用”标志牌,挂上“运行”标志牌,用75%酒精棉擦拭台内,接通电源。打开电机,无菌风吹30分钟,待已灭菌LB琼脂培养基500ml冷却到50℃左右,加入25mg氨苄青霉素,轻轻摇匀,倒平板,每皿20-30ml,待培养基冷却后,贴上标签,并注明名称、批号、配制日期,置37℃孵箱中孵育,判定合格后置于4℃冰箱中保存,待用。 2.3 操作步骤 2.3.1 在生物安全台中,将接种环用火焰灭菌并冷却后,用接种环取一环菌

脑脊液常规详细

脑脊液常规详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 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 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无菌检查操作规程2015 (1)

无菌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2.使用范围 本公司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3.职责 质量部QC 4.依据 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1101 GB/T 19973.2-2005(ISO11737-2:1998) 《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2部分:确认灭菌过程的无菌试验》 GB/T 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5.内容 5.1.无菌检查环境保障 5.1.1.无菌检査的所有操作均需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下进行,即无菌检 査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5.1.2.操作环境的无菌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无菌检查结果,为了保证无菌检查用 洁净室(区)环境的稳定性,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洁净室(区)的环境定期监测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洁净环境符合要求。 5.1.3.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5.1.4.洁净区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必须符合相应洁净级别的要求。 5.1.5.无菌检查操作还需要对检查环境进行监控, 5.2.培养基、稀释液、缓冲液 5.2.1.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除另有规定,接种后应置 30~35℃培养。 5.2.2.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接种后应置20~35℃培养。 5.2.3.中和或灭活用培养基,按上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

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在培养基灭菌或使用前加入适宜的中和剂、灭活剂或表面活性剂,其用量同方法适用性试验。 5.2.4.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5.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 6.沙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7.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市售培养基干粉。 5.2.8.0.9%无菌氯化钠溶液。 5.2.9.培养基使用性检查 无菌检査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等应符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査及灵敏度检査的要求。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査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査同时进行。 5.2.9.1.无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机取5支(瓶),按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下 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 5.2.9.2.灵敏度检查 5.2.9.2.1.菌种: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存中 心获得的干菌种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 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生孢梭菌[CMCC(B)64 941] 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 黑曲霉[CMCC(F)98 003] 5.2.9.2.2.菌液制备:接种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物 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生孢梭 菌的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琼 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4?48小时,上述培养后的新鲜培养物用 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化钠溶液制成每lml菌数小

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穿刺液标本培养。 3.标本 3.1 标本类型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鞘膜液等。 3.2 标本采集采用无菌方法采集体内可疑感染部位的液体约2ml,注入无菌试管,或抽取穿刺液1-2ml注入多功能液体培养瓶,或抽取穿刺液2-5ml注入血培养瓶,混匀,立即送检。如怀疑厌氧菌感染,应做床边接种或接种运送培养基。 3.3 标本拒收标准 3.3.1 标本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2 标本不是无菌留取,容器不符合要求。 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室温,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 4.试剂、仪器 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

巧克力平板、麦克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VITEK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真菌鉴定卡(YBC)、药敏纸片、TBA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脓性标本直接涂片。浆液性标本先离心(3000r/min)1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作革兰染色,观察有无细菌,以及细菌的形态。 6.2 分离培养 6.2.1 一般细菌培养接种于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麦康凯(或EMB、中国蓝)琼脂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C培养18-24小时,根据菌落及染色形态特点,作出初步判断。 6.2.2 增菌-分离培养法将多功能体液培养瓶颠倒混匀使液体覆盖整个固体面,然后置35°C孵育培养箱(固体面在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 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对实验室的标准菌株进行合理的保存,并规范合理的使用流程,保证菌株的性能稳定可靠。 2 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 3 职责 微生物组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本操作规程。 4 术语和定义 4.1标准菌株 其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标准菌株收藏中心。 4.2标准储备菌株 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4.3 工作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同种菌株。 4.4 标准培养物 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统称。 4.5质控菌株 ATCC最佳,但当无法获得时能够使用ATCC演化的菌株或中国国家菌种库储存的标准菌株。特殊情况,例如定性试验可用已知的菌种作为质控菌

株。室间质评的菌株即可。 5 保存程序 5.1标准菌株 5.1.1商业购买的ATCC标准菌株干粉,-80℃低温保存,能够2年以上。安瓿真空包装的,-80℃可长期稳定保存。将标准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5.1.2复苏 用1ml无菌的小牛血清或营养肉汤溶解。根据菌种的生长特点,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上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培养18-24h。酵母菌要求3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宜保存孢子。 5.2标准储备菌株 5.2.1由复苏后的ATCC标准菌株制备。复苏后的标准菌株要检查其纯度,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检查。刮取培养物上的菌体,用足量的菌悬浮于防冻培养基中。防冻液能够是无菌脱纤维羊血、10%甘油肉汤。储存足够量的标准储备菌株,可用1-2年。一年52周需要52支以上。 5.2.2甘油肉汤保存法 成分有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甘油、纯化木。相当于20%的甘油。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能够适当增加菌量。-80℃保存。除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以外细菌均可使用。保存期限1-5年。 5.2.3全血保存法 成分为脱纤维羊血。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能够适当增加菌量。-80℃保存。主要用于保存链球菌、嗜血杆菌及厌氧菌。保存期限1-5年。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 1.目的 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 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 4.1脑脊液理学检验: 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 (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 4.2.1【原理】 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 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 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 透明无变化(一)阴性 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 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 白色浑浊(++)阳性 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 白色凝块(++++)最强阳性 4.3【注意事项】 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4.4【参考值】 正常人多为阴性,偶有极弱阳性反应。 5、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5.1细胞总数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如细胞数很少,可用此法,用滴管吸取少量充分混匀的脑脊液于血细胞计数池内,等待2~3分钟后,用低倍镜 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数,将其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1.2稀释计数法:如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很多,可用此法。于小试管内加红细胞稀释液0.38毫升,再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 脑脊液20微升加入小试管中,混匀后将其滴人血细胞计数池内,然后用低倍镜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并乘以50〓106。而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2白细胞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用吸管吸冰醋酸后轻轻吹出,使管壁附着少许冰醋酸。用此滴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数滴,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数(包括间皮细胞)。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

产品无菌方法验证

产品无菌方法验证 一、概述 1、简介 无菌检查法是指检查无菌药品、医疗器械等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无菌检查是在洁净度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其全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本验证方案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无菌检查法和GB/T19973.2-2005/ISO 11737-2:1998 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二部分:确认灭菌过程的无菌试验。二、验证目的 通过对无菌方法的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无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检查,并且结果符合规定,证明培养基的适用性以及无菌检验方法的适用性,以达到用适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无菌检查的目的。 三、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X公司医疗器械无菌检查方法。本文件规定了无菌验证的程序、方法、标准和记录。 四、验证参考文件 五、验证人员及职责 1质量部QC:负责验证计划、方案起草、按监控计划执行,做好检验工作,并进行记录,出具报告。 2质量部:质量部经理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核、记录的审核和报告的审核。按文件管理要求,作好验证方案文件的控制工作。 六、验证内容 1、验证试验项目

1.1 培养基的的适用性检查。 1.2方法适用性检查 2、验证实施步骤 2.1 所用培养基 胆盐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改良马丁培养基 2.2 培养基的配制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称取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29.3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L,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试管,121℃灭菌15min。 改良马丁:称取改良马丁28.5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L,搅拌加热至完全溶解,分装试管,121℃灭菌30min。 2.3 菌悬液配制 所用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 生孢梭菌CMCC(B)64941 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 黑曲霉CMCC(F)98003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菌种稀释至30-100CFU/ml(2~8℃保存24h内使用)。 2.3 检验方法以及培养条件的选择 依据产品特点和标准推荐,优先选用直接浸泡于生长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中,然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分别在23~28℃和30~35℃培养14天,逐日观察,并记录结果。 2.4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2.4.1 培养基的无菌检查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分别取5支,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2.4.2 灵敏度检查 2.4.2.1 接种 取每管装量12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9支,分别接种小于100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各2支,另一支不接种作空白对照,培养3天;取每管装量9ml的改良马丁培养基5管,分别接种白色念珠菌、黑曲霉2支,另一支不接种作空白对照,培养5天。逐日观察结果。 2.4.2.2 结果判断 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加菌的培养基管均生长良好,判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规定。 2.5 无菌方法适用性检查 2.5.1 接种 取装量为25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8管,分别接入小于100cfu的金黄的葡萄球

洁净区沉降菌、浮游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沉降菌、浮游菌检测的标准操作程序,用以规范检测操作。 2.范围:适用于公司内部生产洁净区内的沉降菌、浮游菌检测工作 3.责任:中心检验室主任、检验员对本规程的执行负责。 4.内容: 浮游菌检测 4.1.1 检测前的准备 4.1.1.1按照药典规定制作平皿培养基。 4.1.1.2领出检测仪器,去掉防尘护罩。 4.1.1.3先用喷洒方法对仪器及采样管进行消毒,无法喷洒的地方应用擦拭或 浸泡办法进行消毒,消毒后置放十分钟使仪器基本干燥。 4.1.1.4将采样器放在采样工作台面上,拧下采样盖,使整个缝隙完全暴露在 空气中,便于直接采样。 4.1.1.5当在较高位置取样时,可把仪器采样盖拧紧,插上采样塑料管,把管 子延伸到所要采样的空间。 4.1.1.6打开采样器透明外罩,迅速将准备好的平皿放入采样托盘内,拿去平 皿上盖,立即拧上透明外罩密封。 4.1.1.7拧松外罩顶部装有指针的螺母,让指针自然下落或使指针底部刚接触 到培养基为止。 4.1.1.8调节狭缝螺母,使狭缝上升直至到头,再反方向调节使狭缝面下降, 将齐狭缝大螺母侧面的色标线与指针于水平线上。(保持狭缝的底平面与培养基表面相距1-3mm)。

4.1.1.9将指针向上轻轻拔起,使其底部离开培养基表面,并拧紧螺母,使之 固定不动。 4.1.2 采样操作 4.1.2.1将采样器后面板上的电源插上,按下仪器面板上的电源开关,指示灯亮, 时间显示窗内的数码应为“P”。 4.1.2.2根据采样现场环境的洁净度,选择采样时间中的某一档,并按下相应按 钮,指示灯亮,数码由“P”显示为“Y”,约经10分钟后气泵自动开启进 行采样。当采样时间达到时,气泵自动停止运行,数码显示终点采样时间。 4.1.2.3关掉电源开关,打下仪器的活动透明外罩,迅速把平皿上盖盖上并从仪 器中取出。 4.1.2.4按照上述方法,再放入新的平皿,进行第二次采样,直到采样完毕。4.1.2.5采集样品的平皿应置入培养箱,在培养48小时后,按检验规程检查菌 落数。 4.1.2.6采样工作结束,关断仪器电源,将程序: 4.2沉降菌检测 4.2.1消毒φ90mm×15mm的硼硅酸玻璃培养皿。 4.2.2称取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31克,加蒸馏水1000ml,加热溶解分装,经 116℃30分钟灭菌备用。 4.2.3在无菌条件下将消毒的培养基注入培养皿中备用。 4.2.4放平板前应先洗手,穿消毒好的无菌衣、裤、帽、口罩。 4.2.5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按净化级别要求选择放置位置和平皿块数。 4.2.6到车间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再将培养皿盖盖上后倒置。 4.2.7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温度30℃~35℃, 时间不少于48h)。 4.2.8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可选2~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以检验培养 基本身是否污染。

脑脊液常规详细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 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 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0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余姚市吉康医疗器械厂 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确保本企业所生产的成品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2 范围 本规程供检验员成品的无菌检验用。 3 职责 检验员负责做好成品(指无菌产品)的无菌检验,并作好检验记录。 4 工作程序 4.1试剂 质量浓度为9g/L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其他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稀释液和冲洗液。 4.2主要设备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箱、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干燥箱。 4.4试验前准备 4.4.1 器具灭菌 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应采用可靠方法灭菌,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0℃30min,或置电热干燥箱内160℃2h。 4.4.2 无菌室要求 4.4.2.1超净工作台局部应符合洁净弃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要求。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完毕后,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如下:取直径约90mm培养皿,无菌操作注入融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20mL,在30℃~35℃培养48 h证明无菌后,取3只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平均位置打开上盖,在暴露30min后盖好置30℃~35℃培养48h后取出检查。3只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个。 4.4.2.2 无菌试验过程中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同上。在试验开始进行时打开培养皿盖,至试验结束后盖好照上法培养,应符合上述要求。 4.5培养基 用于培养需(厌)气菌和真菌的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其他各项要求应符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4.6 供试品抑菌性验证试验 对未知或可疑的供试品,在进行无菌试验前,应按照《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进行方法验证试验,以确认供试品在该试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以忽略不计。 4.7试验方法 4.7.1 供试品数量 同一批号(灭菌批)3个~5个单位供试品。 4.7.2 浸提介质 质量浓度为9g/L的无菌氯化钠溶液或其他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稀释液和冲洗液。 4.7.3 供试液制备 优先采用将供试品或其有代表性的各部分直接投放入培养基内培养。如供试品不适宜直接投放,可按下列方法制备供试液,应使浸提介质充分洗提供调节器的浸提表面。供试液制备应按无菌操作法进行,在制备后2h内使用。 质量浓度为9g/L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其他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稀释液和冲洗液。 4.7.4 接种、培养和观察 根据供试品具体特性选择《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规定的适宜接种方式,以无菌操作法进行。 供试品的培养观察按《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4.7.5 结果判定 按《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4.8记录 对每一产品的灭菌批作好《细菌检验原始记录》记录保存期限为五年。 起草人/日期:批准人/日期:实施日期:2008-1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