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研究

呼和浩特市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研究
呼和浩特市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研究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周风祥 (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探讨,就我国行政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以及体育经济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据此提出今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发展的策略,为完善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对策 [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31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96-03 体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实行体育目标的根本,没有良好的体育管理体制就不能对体育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就不能保证体育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为了了解当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类型、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我国要积极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的体育管理体制的经验,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以促进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体育管理方面很长时期内都是采用举国体制的形式。这种体制以政府管理为基础。也就是党中央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行政机构,对全国体育事业进行全面管理和全面的监控,同时在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体育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支撑,可以集中利用体育资源,对当时的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后,我国体育管理模式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举国体制逐渐转变为国家办、社会办相结合的体育管理模式。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在举国体制中的职能不断发生变化。九十年代,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国家体育行政机构进行了较大改革,行政机构得到了简化。并且竞技体育逐渐向职业化过渡,很多竞技管理中 心,竞技管理协会应运而生。政府在体育管理中的职能也逐渐发生转变, 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向现在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渐进式的转移。政府在国家体育管理上的职能重心在不断发生转变。并且由原来的直接管理,向现在的间接管理、宏观管理转变,由原来的计划管理向现在的市场管理方向转移。在体育管理权力分配上,由原来的政府管理和决策,变为社会各阶层的全面管理,逐渐转移和分享管理权限。同时,体育行政部门还处理好了政府与社团、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关系。 2.体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的完善。 建国以来的很长时间,我国在体育管理体制法规的建设上一直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在体育管理体制法规的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没有明确的权、责、利的明确划分。阻碍了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从1995年我国第一部体育法的颁布实施,到近年来的全民健身工程的全面启动,我国体育法规建设在经历不断完善,不断规范的过程。也是的体育部门 [收稿日期]2013-03-11 [作者简介]周风祥(1964~) ,男,汉族,江苏张家港人。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专业论坛 ·96·

最新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杨宜勇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9日 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编者 所谓社会,是指政府、企业、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社会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相并行的一种管理体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三项内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加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未来我国社会管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创新社会管理,当前需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社区体育指导

1、社区的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的含义:1.人群;2.自然物质要素(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 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3.社会文化要素(a行为规范:人类活动的规则、标准,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法律、制度、公约等;b管理机构;c具有一定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区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d社区意识: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一种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思想和心里感觉。) 2、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经费;理者和指导者;社 区体育活动。六大要素的关系: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核心)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场地设施和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3、社区功能:互动功能;人际影响功能;互助功能;组织和参与功能;赋予地位的功能。 4、社区划分标准:1.根据社区组织结构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2.根据社区受益者 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划分为:互利组织、工商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3.根据社区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划分:强制组织、实用组织、规范组织。4.根据社区组织人数的多少划分为小、中、大、巨型组织。5.根据社区组织的性质以及活动内容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群众、宗教等组织。 5、社区服务经历了哪些阶段:社区服务的起步阶段(1986-1989);普及阶段(1989-1993); 深化阶段(1993至今)。 6、社区体育经历的阶段:自发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政府倡导阶段 (1995-1997);加速发展阶段(1997至今)。 7、社区体育的管理体系: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包括领导体系(市体委、区体委、街道 办事处文教体科、社区居委会)、协调体系(市体育总会、区体育总会、街道社区体协、社区文体委员会)、操作体系(市单项体育协会;区单项体育协会;街道单项体育协会、文化中心、俱乐部、体育活动点;俱乐部、体育活动点、体育辅导中心、文体中心)三大组成部分,有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 8、社区体育服务的三种服务形式:无偿、低偿、有偿。 9、制定社区体育的工作步骤:1.科学论证:要进行必要的社区调查、掌握全面、具体、典 型、普遍的体育生活现状,再初步制定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工作方案。2.小范围实验:将计划分别在一定范围和周期内进行实验,再看效果。3.动态调整:在实验中不断调整、完善计划是社区体育工作良性发展。4.全方位推广:在经过一段时间实验后,将成功的计划全方位推广。工作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 10、我国社区体育组织划分为几个层次:1.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晨晚练活动点;社区居委会 体育组织;街道社区体育协会)。2.农村社区体育组织(镇乡文化体育站;村级体育活动室;农村社区体育民间组织)。3.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镇级体育行政组织;镇级体育协会;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 11、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包括《制度》(分为三级、二 级、一级、国家级)和《标准》(分为社会体育指导师、高级、中级、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四个级别)两个部分。《制度》的作用:1.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标准》的作用: 1.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鉴定规范的基础依据; 2.是衡量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能力的 重要依据;3.是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劳动报酬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4.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5.为合理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劳动资源提供依据;6.除《制度》的作用外还具有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渠道、提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初探(修正版)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初探 杜元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这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管理体制的含义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至少应该包括:一个完善的能够凝聚各方社会力量的管理主体结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合理格局”;一套完整的能够规制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制度体系;一批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关系、协同社会行动的运作机制;一系列从信息收集传递、社会反应调控、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到系统的修复和演进的社会设臵。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五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较大成绩,推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和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首先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多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等等。就社会保障而言,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偏少,已成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说明,关注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建设这一美好的社会,实现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增强创造活力、发展社会事业、搞好社区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健全社会保障、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建立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毫无疑问地包含了社会建设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能够为创新社会管理体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216期2013年第34期Serial No.216 No.34,2013中国城市社区制的概念,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确认,并逐步被官方文献所采用。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着城市中传统单位社会的瓦解,各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系统综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研究和实践模式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计划为主的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表现出“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中,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 “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何海兵,2003)。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单位制”和“街居制”之外,几乎不存在任何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个人缺乏主体性的地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以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和从中央集权向中央地方适度分权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促使“单位制”逐步走向解体,“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社区人”,越来越多的人们要靠市场和社区,而不再完全靠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例如,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 人员,他们与原单位几乎没有多少联系,直接面向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从业人员等“无单位归属人员”和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员越来越多;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各居民区的老年人显著增多。这些新情况的出现,都增加了城市基层管理的任务。“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 “街居制”体系被动地承接大量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致使其无力承担起社会整合的繁重任务,出现职能超载、职权有限和角色尴尬的现实困境。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也逐渐地发育和成长,国家不能再采取以前的方式,还把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社会自由空间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导致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1994)。因此,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 在此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例如,上海市卢湾区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沈阳市春河社区以“社区自治、议行分离”为理念,将社区定位于小于街道而大于居委会辖区的范围上,在社区内创造性地设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3个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武汉市江汉区以“政社分离、合作互动”为理念,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特征,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北京市鲁谷街道社区以“三个体系,两个关系,两个归位”为理念,重新设计组织架构,实施社区自治管理;深圳市盐田区以“议行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冉敏(1981-),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冉 敏 (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做系统综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 的背景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研究方向和实践模式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城市社区管理;基本理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4-0219-03 219——

我国社区体育特点

我国社区体育特点 代明伟级体教一班 目前,由于我国社区管理体制还处于一个整合、完善过程中,依托社区而进行的居民体育活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居民自发的、松散的健身锻炼为主,社区组织管理为辅的形式。 活动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以老年人为活动对象,参与者的年龄层次不够全而。街道社区对体育的管理和指导的作用比较薄弱,基本上由居民自身对锻炼的需求,自行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社区将成为社会办体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分析和 评述社区体育的现状,有利于对全民健身实际效果的评估。社区体育中组织管理形式、社区体育经费来源和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等是整个社区体育工作的核心 部分 一、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形式的现状 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文献的浏览及对部分社区活动的调查,为我国社区体育 在组织管理形式上有如下几种。 、完全民间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还有相当多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为自发的、非正式的群众组织,这种组织与政府的体育部门以及所属的街道、居委会没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经常集聚在一起锻炼,他们中具有体育特长者或热心锻炼者自然而然成为组织者。这是社区体育在公园、社区空地 上晨练中最为常见的组织现象。 这种社区活动组织是完全以个人兴趣为凝聚力,它是社区体育的一种自然表现形式。它的弊病是完全自由松散,内部不存在管理。组织缺乏经费,组织成员体育意识心态不稳定。 体育活动空间和健身方式不足。 、街道社区与民间半官半民性组织形式: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市,社区体育开展比较活跃,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涉入群众体育活 动管理较多。社区体育除了活动站的晨练外,还开展社区的体育单项比赛及社区体育运动会。 但是,大部分的社区没有专职人员,体育管理者一般身兼多职。社区体育基本上没有计 划,常年处在应付上级的检查因此,工作的持续性不够强,多数为临时性任务遇到赛事,社 区居委会组织的较少,主要由社区的某个企业代表队或驻地部队 代表社区参赛。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社区体育组织主动工作的真实意义。因 此,街道社区与民间半官半民性组织是我国社区体育比较普遍存在的组织形 式 、社区体育由挂靠型向实体型转变的组织形式: 社区体育向实体型转变的组织内涵表现为,在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以市场经济 为导向的大潮中,应当充分依靠和运用有关的政策、法规,树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 改变政府包揽全社会成员福利事业的做法,向经营型转化,开拓体育市场,多渠道集资,逐步实施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组织。 这类型的组织形式更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由经济实体来经营,完全改变国家办体育的福利特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办体育分开”。它的发展可能使未来社区体育 出现类似物业管理公司的一种社区体育经营公司,口前只局限在个别的运动项口上,常见的有健关馆、游泳池及少数球类馆等。 、由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构成社区组织形式:

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体育概论课程编号:112122006 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 学时分配:讲授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运动训练、锻炼心理学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旨在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产业等领域相关部门的体育管理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具备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教学要求: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体育管理系统、基本原理、职能和方法、体育管理体制等,并能在管理的实践中加以运用,认识体育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各类体育工作(主要指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产业等)的管理方法。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体育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育管理的基本系统、原理、职能与方法。 教学难点:体育管理常见方法运用及案例教学。 三、教学内容与目的 理论基础篇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掌握体育管理学的概念及与一般管理学的关系;明确学习体育管理学的目的与意义;了解体育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体育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体育管理学的形成; 二、体育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三、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结构体系的变化; 四、学习体育管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体育管理学的基本性质 一、体育管理学的性质;(重点) 二、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位置与学科体系。(重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式 作业形式:材料阅读 第二章体育管理基本原理、职能与方法 教学目的:认识并运用体育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掌握体育管理的方法体系,了解和运用体育管理方法。(欢迎访问:代理记账详细了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管理原理的特征; 二、管理基本原理; 第二节体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决策;二、计划;三、组织;四、领导;五、控制;六、创新;(重点) 第三节体育管理方法的概述 一、体育管理方法体系; 二、体育管理中常用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式 作业形式:材料阅读 第三章体育管理体制 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掌握影响体育管理体制的因素以及体育管理体制类型;了解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原因以及改革的影响因素;了解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观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体育管理体制概述 一、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下试题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下)试题 总分值100.0分 您的考试成绩:68.0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社会建设比社会管理更重要。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2 题. 基层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不用强化公共服务。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3 题. 社会管理不必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4 题. 社会管理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 监控的过程和活动。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5 题. 社会管理应该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 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里去谋划才有出路。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社会建设是社会管理的()。 A. 目的 B. 依据 C. 手段 D. 前提和基础 标准答 D 案: 您的答 D 案: 第 2 题. 下面不属于社区供给的是()。 A. 社区治安巡逻 B. 社区绿化 C. 社区环境维护 D. 红十字会对社区的捐赠 标准答 D 案: 您的答 D 案: 第 3 题. 本课教师认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没有将社会管理中重要的主体——()概括 进去。 A. 政府 B. 企业 C. 非政府组织 D. 私营企业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C 案: 第 4 题. 强弱关系不包括()。 A. 工商界人士之间的关系 B. 干群关系 C. 劳资关系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doc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摘要: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基层自治与促进社区和谐意义重大,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政府权力边界厘定、社区职能定位明晰及社会互动机制形成等基本条件。文章在对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及其所辖的黉门街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实践探索梳理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激发居民参与民主自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成都市武侯区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功能作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肩负着更大责任,需要对社区资源、力量及作用进行再认识。物质投入和意识判断的过程都需要从现阶段中国城乡社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条件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从和社区发展密切 相关的主体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出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政府权力边界厘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在人治向法治治理过渡时期,在发展是硬道理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时期,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角色和适应形势意义重大。一句话,政府权力应当尽快告别“全能”的职能定位,积极主动地向“有限”政府过渡,虽然这中间存在诸多利益羁绊和体制障碍,但趋势是十分明确的,当务之急是厘定权力边界,为有限政府权力的转型创造先决条件。权力边界划分的核心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路是给权力与权利排序。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3条的核心精神,权力与权利排序的基本思路是先老百姓,后市场,再到行业或中介,再后是政府事后监管,最后是政府的事前干预。以上排序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排序或者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贯彻这个排序,那么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就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反映着政府能否积极转变职能,社区体制创新能否获得政府支持,政府与社区之间能否进行有序衔接和互动等问题。 (二)社区职能定位明晰 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当前的社区管理创新应当积极且尽快地回归宪法精神,即一方面要明确社区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宪法性质定位,杜绝行政化倾向;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居民选举、机构设置、依法处理及上情下达等原则,避免孤立化趋势。 (三)社会互动机制形成

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

磁峰镇健身团队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北京市体育局京体群字(2008)4号《关于开展第三批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创建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以俱乐部的形式为社区内的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体育活动场所,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本俱乐部定名为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街道长安新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第三条:长安新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由长安新城社区热心支持体育、热爱体育活动的单位和居民群众自愿组成的,是隶属于丰台区卢沟桥街道长安新城社区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 第四条:本俱乐部的宗旨,是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体育工作方针和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有关规定,大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五条:本俱乐部接受丰台区卢沟桥街道办事处、丰台区体育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本俱乐部住所为北京市丰台区大成南里长安新城社区。第二章会 员 第七条:本俱乐部实行会员制。第八条:本章程所称会员包括: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团体会员:主要是长安新城社区辖区内的企(事)业法人和社会团体。个人会员:居住在长安新城社区内的人员,本地区范围内的体育爱好者,体育专长的运动员、裁判、教练、外援等,在各协会中参加活动人员。

第九条:会员入会需提交入会申请表,经批准后,成为正式会员。第十 条:会员的权利 1、本俱乐部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优先、优惠参与本俱乐部组织的各类比赛及兴趣活动; 3、对俱乐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批评建议的权利; 4、对俱乐部组织的赛事,各团体有权在公平的基础上优先进行冠名赞助。 5、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第十一条:会员的义务 1、遵守俱乐部的章程,履行入会登记手续的义务; 2、按时缴纳会费,维护本俱乐部的合法权益; 3、关心本俱乐部的工作,参加俱乐部的各项活动。第十二条:由于各种原因要求退会的会员,需要提出申请,待审批同意后,方可退会。 第十三条:对于不履行会员义务的会员,或者有其他违反社会公益及损坏俱乐部利益的会员,俱乐部有权开出其会籍并进行追究的权利。 第三章业务范围第十四条:本俱乐部的业务范围是: 1、要广泛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利用所依托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经常性的、科学健康的、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 2、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增加体育骨干和社区指导员的数量; 3、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体育比赛、健身培训、健康咨询等活动; 4、组织各类体育社团交流,发展同其他体育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 局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52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办理 提案人:民革中央 主题词:管理,创新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当前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政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其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如何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基层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管理与发展相协调,我们认为,应以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为突破口,在城市形成街道重服务,功能区重经济,市辖区政府抓管理的体制,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由此,我们建议: 一、剥离街道经济职能,强化街道服务职能 改变街道“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将街道工作中心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上来,实现街道办事处职能“归位”。建议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统计等经济职能,将街道职能具体界定为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综合治理等。同时调整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撤销街道经济职能科室,增设社会事业科、社区建设科、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指导中心等,以充分保障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此次街道职能转变的近期目标是,完全剥离街道的经济管理职能,将街道办事处这一区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转化。而改革的远景目标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实现政府在社会管理的方面的扁平化指挥,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良好借鉴。 二、完善街道配套制度,强化职能调整保障措施 一是调整街道财政体制,取消街道的一级财政职能,街道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社会管理主要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政策选择 (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系统和机制 首先,深入研究社会管理的对象、手段、目标、监测指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社会政策,开发适应社会管理和调控需要的社会指标,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系统。 其次,要确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当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混合所有制社会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会管理和调控问题;社会事业(文教、卫生、文化、体育等)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最后,还要处理好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来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需要本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而不是各自为政,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来配置公共资源。 目前有关社会发展管理部门管理的社会资源实际上是第二次分配后的公共财政收入。众所周知,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共财政出现的前提是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政权组织的角色,依据政权力量,以市场失效为范围,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实现,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发展管理部门必须本着公共性和非营利性这两个基本原则来使用公共财政资源。不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就不能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以珠东社区为例

强联促发展,打造五星新社区 ——珠东社区党委与业委会、物业公司联合共建社区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在我国管理体制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城市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上要为政府分忧,承担行政职能;下要为百姓解愁,倾听百姓的呼声,社区地位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工作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一.自然情况 珠东社区是皇姑区老牌资深社区,成立时间长,有效资源丰富。珠东社区毗邻繁华的北行商业街,以“关注民生,完善服务,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为理念。东起长江街,西至金沙江街,南起宁山中路,北至崇山中路,占地面积5.5平方米,现有居民3238户,人口9616人,现有23栋楼,包括7栋散体楼和16栋物业管理小区,物业公司有经典生活所管辖的14栋楼,名仕之都和四季菁华各一栋。全体工作人员在社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在全国第2次经济普查中被评为沈阳市先进集体。 二.社区优势 1.办公面积大。总面积608平方米,内部装修齐全、配套设施完善,为打造星级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硬件”支持。其中三层有专为老年人准备的代养等居家养老服务,二层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低保救助、计划生育、就业服务、退休管理、民政优抚、综合治理等项目,面向社区居民进行“一站式”敞开服务。多种服务项目应运而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神风貌,提高了工作效率。 2.社区干部年轻有活力。平均年龄24岁,他们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优势,为社区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宣传力度强。社区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建设成果显著,辽宁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和《新北方》栏目等多家媒体均到社区进行采访,市内其他社区也来参观学习,为珠东社区打造五星级社区创造了宣传基础。 4.活动丰富。社区成立以来,成立了合唱团,乐队等娱乐团体,相继开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