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动物寄生虫病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

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

第41卷总第11*期2020年6月Vol.41,No.2June,2020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梁妍】,石紫薇】,夏晨阳?,陆锡宏】,李雪虎】,辛志君1(1.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730000;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摘要]伊维菌素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抗寄生虫药物,其长效制剂的研发已成为当今兽药领域的热门课题.文章介绍了伊维菌素缓释巨丸剂、控释胶囊、长效注射剂、微球、微囊、纳米粒制剂及皮下埋植剂等多种长效制剂的研究进展,分析并针对该类制剂在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制剂类型相对单一、耐药性、药物组成单一等问题,提出多种药物合理配伍、研制复方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等建议.[关键词]伊维菌素;长效制剂;寄生虫[中图分类号]S859.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102(2020)02-0036-04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是一种重要的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高效、安全、机体性强、持续时间长、不易产生性等诸多优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其对道线虫、体生虫具有良好的效果.1981年伊素用抗寄生在,并迅速成使用最广泛的抗寄生虫药物.效制剂是指在的环境中,通过适当的制剂方法延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从而达到物作用的制剂.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度不同可制剂和控释制剂两种.与常规传统制比,长效制剂具有疗效平稳持久、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给药次数、降低用药剂量等优点.因此,研制和应用长效制剂可有效防治动物寄生虫病,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牧养殖业健康发展.1伊维菌素制剂分类按制剂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伊维菌素制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传统剂型,如伊维菌素预混剂、片剂、注等;第二类:伊维菌素长效制剂,即伊素缓、控释制剂,如伊维菌素巨丸剂、控释胶囊等#:伊素靶向制剂,如伊素脂质体、纳米乳等.本文拟对伊素长效制剂的研究:及发展综2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2. 1伊维菌素缓释巨丸剂1985年Pope等人首次完成了伊维菌素缓释巨丸剂的研制工作,1998年Forbes等人研制岀缓释作用长达100天的伊素巨丸剂,随后Merial公司实伊素浓缩剂的生产.伊素[收稿日期]2020-02-20[基金项目]自治计划项目(XZ201801NB18)[通讯作者]辛,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药物研发.[作者简介],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药物开发及应用研究.浓缩剂对肺丝虫、钩虫、圆线虫、疥™、虱等多种体内外寄生虫均有良好的驱杀作用,药效最长可持续135天$%;同时还可有效预防牛胃肠道寄生虫病和羊疥癣[2(3].研究发现该制剂还可有效防治绿蝇疽症及鼻蝇疽杀灭乔氏痒™虫卵5.已上市产品还有绵羊用长效制剂,该药物能有效驱除胃肠线虫、肺线虫、疥蟻和羊脾蝇,预防体外寄生虫再次感染,作用时间达100天以上.徐慧斌等6研制出伊维菌素长效控释丸,绵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证明药物持续时间达110天以上.2.2伊维菌素控释胶囊伊维菌素控释胶囊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动物体内外寄生虫感染.20世纪90年代,国外相继开展了伊维菌素控释胶囊的临床及应用研究.Gogolewski等⑺用伊维菌素控释胶囊治疗母羊胃肠道线虫病,研究表明释药速率1.6mg/d,药效可持续100天以上.后续研究发现,该制剂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羊鼻蝇,单剂量有效率达100%,作用时间长达90天Rehbein等凹采用伊维菌素控释胶囊杀灭羊胃肠道线虫及痒蟻等寄生虫,临床试验证明该制剂以每天20mg/kg的速率释药,可持续作用100天,驱虫有效率可达99%,用药4周后可完全治愈羊痒™病.2. 3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剂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剂由部分溶解的伊维菌素和部分悬浮的伊维菌素颗粒组成的油悬剂,能在迅速驱杀成虫的同时防止虫卵孵化后的再次感染,药效可维持45天.已上市的该类制剂含伊维菌素有效成分3.15%,可有效防治痒™虫病,作用时间持续56天[10(11],牛体内药代动力学试验证明:该制剂的血药浓度可维持至90天以上$12%.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相继开展了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剂配方、临床试验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任丽君等[13(14]研制出新型硬脂酸铝蒐麻油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绵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药物可持续作用4个月.徐玉生等$15%应用1%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治疗牧羊犬蠕形蟻病效果显著,局部型蠕形™病用药后3天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1周内出现明显好转,10天左右完全治愈;全身型蠕形™病需要治疗15天即可痊愈.弓广智等$16%对自制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其LD5t)=257.04mg/kg,95%可信限范围为192.84〜342.61mg/kg,符合低毒标准,临床皮下注射使用安全.蔡泽川等$17%研制的1.6%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剂,疗效试验证明中剂量组(0.8mg/kg)对绒山羊细颈线虫、马歇尔线虫、乳突类圆线虫、脾等多种体内外寄生虫有良好的杀灭效果,药效可维持49天以上.李春花$8%等采用3.5%伊维菌素油悬长效制剂对自然感染肺线虫的绵羊进行驱虫试验,分别以低(0.4mg/kg)、中(0.6mg/kg)、高(0.8mg/kg)体重剂量颈部皮下注射,结果表明各剂量组驱虫率均达96%以上,防治效果达42天以上.临床研究表明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对兔™虫病疗效显著.赖为民等$19%按0.3mL/kg体重剂量治疗66只患痒™病的肉兔,有效率和治愈率均达9&48%,治疗后5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52%;任永军等關%研究发现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药效时间可有效覆盖兔疥™、痒蟻生活史,用药后14天无活疥™、活痒™存在,无重复感染现象.2. 8伊维菌素微球制剂伊维菌素微球是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作为载体,将药物分散、吸附于高分子聚合物骨架中,制成直径-250#m球状颗粒.据报道,国外研制的伊维菌素微球注射液可有效防治牛脾虫感染,对角蝇及其幼虫驱杀效果显著,药效可维持70天〔21-22%.伊维菌素微球制剂也引起了国内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关注,王敏儒等[23(25]以聚乳酸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伊维菌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药试验显示,微球释药缓慢且稳定,无明显突释现象,研究表明该制剂治疗兔™病效果较好,给药组50天内未见重复感染.肖田安等「26%研究发现伊维菌素聚乳酸微球对山羊胃肠道线虫虫卵具有良好的驱除作用,给药后14天虫卵减少率可达100%,给药后91天虫卵减少率为74.3%,给药后123天虫卵减少率为61.8%,药效可维持120天.武正前等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伊维菌素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优化后微球载药率为29.4%,微球粒径范围d$80#m,缓释效果明显,稳定性良好.Liu课题组[28(29]采用玉米醇溶蛋白作为包被材料,以伊维菌素为模型药物,成功制备了伊维菌素玉米醇溶蛋白微球片剂,并研究不同缓冲体系对伊维菌素微球片剂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证明了胃蛋白酶加速伊维菌素溶出的作用关系.季青亚等[30]以猪蛔虫病为疾病模型,对研制的伊维菌素玉米醇溶蛋白微球片剂进行临床评估,疗效试验结果显示,体重剂量为0.3mg/kg,用药后14天虫卵转阴率达到90%以上,药效可维持21天以上.2. 5伊维菌素微囊、纳米粒制剂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伊维菌素微囊、纳米粒制剂研究报道较少.胡颖等$口研制出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药效对比试验发现该制剂对兔™病疗效较好,给药28天后没有发生重复感染.朱延生等$2%以转阴羊比例、虫卵转阴率、虫卵减少率为指标,进行了伊维菌素明胶缓释微囊组合剂驱虫效果研究,临床扩大试验结果显示:1.6mg/kg剂量组给药后2"90天3项指标均达100%;给药后30-70天试验羊体内无曲子宫绦虫、莫尼茨绦虫虫体;缓释时间达3个月以上,可有效预防重复感染.冯海等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了伊维菌素缓释微胶囊,包封率为63.2%,载药量为18.3%,微胶囊的正圆度高、表面平滑,粒径分布在20-50药物呈缓慢持续释放,体外累计释放率18h为30.0%,44h后为51.0%,缓释效果显著.2.6其他伊维菌素长效制剂葛艳艳等$4%采用伊维菌素缓释皮下埋植剂防治银黑狐疥™病,治疗组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缓释皮下埋植剂可有效清除疥蟻,药效持续2〜3个月,对银黑狐皮毛质量无影响,无毒副作用.预防组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缓释皮下埋植剂能有效预防幼狐感染疥™病,成功率100%.刘营营等以高效渗透促进剂氮酮、无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丙二醇、a-t匕咯烷酮等为赋型剂进行多种溶剂系统组合与筛选,研制出伊维菌素含量分别为0.5%、1.0%、1.5%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有望为兽医临床防控动物体外寄生虫病和线虫病提供更为方便有效的伊维菌素长效制剂.3存在的问题虽然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的研究水平和应用范围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相对薄弱,尚无成熟产品上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 1生产工艺复杂且成本高虽然国外已实现伊维菌素长效制剂工业化和自动化生产,但生产工艺复杂,成本偏高.国内还未实现伊维菌素长效制剂工业化和自动化生产.与传统制剂相比,生产伊维菌素长效制剂所需仪器设备、载体、基质材料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类制剂的生产应用.3. 2制剂类型相对单一到目前为止,仅有伊维菌素浓缩剂、绵羊用长效制剂、伊维菌素控释胶囊等几个上市产品,国内外对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试验阶段,远未达到工业化水平.3. 3耐药性问题伊维菌素长效制剂是低剂量给药,但多次重复用药有可能会促使寄生虫产生耐药性.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许多国家都有寄生虫对伊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案例发生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寄生虫耐药性,是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发及应用亟待解决的难题.3.8药物组成单一现有伊维菌素长效制剂药物组成单一,对高效、安全的复方长效制剂研究不够深入.8伊维菌素长效制剂发展趋势多种药物合理配伍、联合释放,已成为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的热点.将不同作用机制的驱虫药物与伊维菌素合理地设计制成复方长效制剂,分阶段、分种类地释放药物,可以发挥药物协同作用,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又能增强对不同虫种、不同发育阶段寄生虫的驱杀效果.因此,研制复方伊维菌素长效制剂是解决已有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伊维菌素长效制剂具有疗效持久安全、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动物寄生虫病的理想剂型,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加大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发力度和应用范围,可有效防治动物寄生虫病,提高经济效益,对我国畜牧业、兽药产业乃至人民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BOGGOTT D G,BETTY A F,ROSS D B.The control of mature nematode infectious in cattle by sustained delivery of ivermectin[C%.DulinProceedings of the14th world congress on disease of cattle,1986,160-165.[2%CLAEREBOUT E,HOLLANDERS W,DORNY P,et a1.Effect of chemoprophylaxis with an Ivermectin Sustained-release bolus on acquaired resistance to gastrointestinal parasites in cattle[J%.Veterinary Research,1997,141(17):441-445.[3%O BRIEN D J,FORBES A B,PITT S R,et a1.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of psoroptic mange(sheep suab)using art ivermectinintraruminal controlled-release bo1us for sheep[J%.Veterinary Parasitology,1999,85(1):79-185.4%GOVERJ,STONGL!Determinationofthetoxicityoffaecesofca t letreatedwithanivermectinsustained-releasebolusandprefer-encetrialsusingadungfly,Neornyiacomicina$C%EntomologiaExperimentalis-et-Applicata,1996,81(22):133-139!5%BRIDIA!REHBEINS,CARVALHO L A,etalE f icacyofivermectininacontro l edreleaseformulationagainstpsoroptesovis (Hering,1838)gervais,1941(Acari:psoroptidae)onsheepJ%!VeterinaryParasitology,1998,78(3):215-221![6%徐慧斌,沈杰,叶明忠,等.埃维菌素长效控释丸在绵羊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1996,4(2)=4-7. 7%GOGOLEWSKI R P,RUGG D,ALLERTON G R,etal!Demonstrationofthesustainedanthelminticactivityofacontro l ed-re-leasecapsuleformulationofivermectininewesunderfieldconditionsinNewZealandJ%NewZealandVeterinaryJournal,1997, 45(4):163-1668%RUGG D,GOLOEWSKIRP,BARRICH R A,etal E f icacyofivermectincontro l edreleasecapsulesforthe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nasal bot infestations in sheep J%AustralianVeterinaryJournal,1997,751):36-389%REHBEIN S,BARTH D,VISSER M,etal E f icacyofanivermectincontro l ed-releasecapsuleagainstsomerarer nematodeparasitesofsheep J%VeterinaryParasitology,2000,88(34):293-29810%BRIDIA A,CARVALHOLA,CRAMERLG,etal E f icacyofalong-actingformulationofivermectinagainstPso-roptesovisonca t le J%VeterinaryParasitology,2001,97(4):277-283[11]REHBEIN S,VISSER M,WINTER R,et al Efficacy of a new long-acting formulations of ivermectin and other injectable aver-mectinsagainstinducedpsoroptesovisinfestationsincatle J%.VeterinaryParasitology,2002,8812):1061-1065.12%LIFSCHITZ A,VIRKEL G,BALLENT M,etal.Ivermectin(315%)long-actingformulationinca t le:absorption pa t ernandpharmacokineticcongsiderations J%.VeterinaryParasitology,2007,147(3):303-310.[13%任丽君.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的制备、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4.[4%任丽君,郭玉娟,姚军,等.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在绵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6, 31(5):497-500![15%徐玉生,叶俊华,刘文春,等.用伊维菌素特殊剂型治疗犬蠕形™病的试验[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3,11(4)=63-64. [16%弓广智,张海亮,高娟,等.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12):41-42. [7%蔡泽川,张浩,徐发荣,等.长效伊维菌素注射剂对北京房山区绒山羊寄生虫病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6):140-142[18%李春花,潘保良,蔡进忠,等.伊维菌素油悬长效制剂对放牧绵羊肺线虫的驱虫试验[C%.成都:2016年动物药品学分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6,27-31.[9%赖为民,杨光友,喻惠玲,等•长效伊维菌素注射液对兔痒™病的治疗效果及兔场净化效果观察[J%,中国畜牧兽医, 20093610):140-141[20%任永军,邓小东,邙良德,等.长效伊维菌素注射液治疗家兔™虫病对比试验[C%.杨凌:第三届中国兔业发展大会会刊, 2013162-164[23%王敏儒,陈杖榴,冯淇辉.伊维菌素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及药物含量测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9(4)=5-9. [24%王敏儒,陈杖榴,冯淇辉.伊维菌素聚乳酸微球的研制及其体外释药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9,29(8):10-11. [25%王敏儒,杨红,陈杖榴.伊维菌素微球对兔™病的治疗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2001,31(6):24-26.[26%肖田安,许颖,李帅鹏,等.伊维菌素微球在山羊体内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14,50(3):66-68.[27%武正前,辛志军,梁剑平,等.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制备工艺[J%.精细化工,2016,33(6):713-720.[28%LIU X M,SUNQ S,WANG H J,et al Microspheres of corn protein,zein,foranivermectin drug delivery system[J%.Biomaterials2005261):109-115[29]赵凯,孙庆申,李国新,等.伊维菌素缓释微球片剂的体外释放评价$%高分子通报,2008(5):50-56.[30%季青亚,龚生举,孙世轩,等.新型伊维菌素微球片剂的制备及其对猪蛔虫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兽医科学,2010,4012):130)-1311$1%胡颖.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初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32]朱延生,王多军,吴维平,等.伊维菌素明胶缓释微囊组合剂驱虫效果研究中国畜牧兽医2009,36(2):119-121. $3%冯海,徐玉芸,李宗阳,等.伊维菌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的研究中国兽药杂志,2012,47(9):38-41. $4]葛艳艳,刘玉堂.伊维菌素缓释皮下埋植剂对银黑狐疥™病的防治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3):131132.$5]刘营营,岳治光,王学良,等.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含量测定$%河南农业科学2018,47(2):130-134.$6]陈琳,陈杖榴.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耐药性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526(10):9-12.Research Progress on Lon>)ctin-HelminthicidePreparations of IvermectinLIANG Yan1,SHI Zi-wei1,XIA Chen-yang2,LU Xi-hong1,LI Xue-hu1,XIN Zhi-jun1(1.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730000,China;2TibetLivestockResearchInstitute TibetAcademyofAgriculture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Lasa850009China)[Abstract]Ivermectin is an effective,broad-spectrum and safe anti-parasitic drug.In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researchonlong-actingpreparationsofivermectinhasbecomeahottopicinthefieldofvet-erinarydrugs Inthepresentarticle theresearchprogressonlong-actingpreparationsofivermectin wassummarized andtheproblemsinresearchandapplicationofthiskindofpreparations werealso analyzed Besidessomesuggestionsandprospectsforitsdevelopmenthavebeenputforwardtoo [Key words]Ivermectin;Long-acting preparations;Parasite(责任编校高慧芳)。

2024年抗寄生虫病药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抗寄生虫病药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抗寄生虫病药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寄生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抗寄生虫病药物的研发和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本文将介绍抗寄生虫病药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抗寄生虫病药物的分类抗寄生虫病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目标寄生虫的种类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最常见的包括驱虫剂、杀虫剂和抗原虫药物。

驱虫剂用于清除寄生虫的感染,例如蛔虫、钩虫等。

杀虫剂则能够直接杀死寄生虫,如杀菌素和杀线虫剂。

抗原虫药物则是用于治疗原虫感染,例如疟疾。

抗寄生虫病药市场的规模抗寄生虫病药市场的规模逐年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抗寄生虫病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年均增长率超过10%。

预计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抗寄生虫病药物市场的推动因素抗寄生虫病药物市场的增长受到多个因素的推动。

首先,寄生虫感染的增加导致对有效药物的需求增加。

其次,不断提高的医疗水平和卫生意识使得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得到更多关注。

此外,新型药物的研发,包括以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也为市场带来了更多机会。

抗寄生虫病药物市场的挑战尽管抗寄生虫病药物市场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寄生虫病的治疗一般需要较长的疗程,这对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一些寄生虫对目前常用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了治疗效果。

此外,研发新药也面临着成本高、时间长等问题。

抗寄生虫病药物市场的前景尽管面临一些挑战,抗寄生虫病药物市场的前景仍然看好。

预计未来几年内,随着技术进步和研发投入的增加,新型抗寄生虫病药物将不断涌现。

此外,在国际合作和政府支持下,全球抗寄生虫病药物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

结论抗寄生虫病药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寄生虫病的威胁不断上升,对有效药物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同时,研发新药和技术的进步也将为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然而,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还需解决抗药性问题等挑战。

抗寄生虫药多拉菌素的研究进展

抗寄生虫药多拉菌素的研究进展
( 2 )加强抗 菌药物生产源头的管理 , 提高药 品质量 。积 极支
2 . 1 合理规 范使用抗生素 ( 1 )在动物疾病 防治工作 中要 贯彻 执行“ 预防为主” 的方针 。
在“ 防重于治 ” 的基础 上强调 “ 养 重于 防” 、 “ 养 防并举 ” , 增加
持研究 开发 高效 、 无毒 、 无 残留 、 安全 的动物专用抗 菌药 物新
基础兽 医学及 生物制 药方面教学研究工作

应, 给人体 健康 带来 危害。 人们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 , 人
体将来一旦患病 , 很 可能就无药可 治。
2 对 策
全程安全监控体系 , 对动物产 品实行 市场 准入 制和产地追溯 制, 对滥用抗生素 的养殖者 和销售药 物残 留超标 动物产品的 违法行为 , 依法严惩。
品种 , 克服 目前抗菌药物存在 的缺点 , 提高产 品的质量 。 探索 运用中草药解决抗菌药物 的污染问题。 在改善动物养殖 环境 的 同时 , 深入发掘利用 天然 中草 药的优势 , 改变 目前过度依 赖 化学物质 与抗生素作 为饲料 添加剂和兽药局面 , 创造我 国 特 色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 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 问题 。
的信息 , 帮 助消费者理性选择 。同时健全食 品生产到餐桌的

( 4 )强化兽药分类管理制度 , 将兽医用药划分为处方药和非
处方药 。对人和动物容易产生药物残 留和耐 药性 的抗 生素 ,
依法确 定使用人 的权利和责Βιβλιοθήκη ,以保 障兽 医用抗生 素的管
理。
( 5 )完善 网络化兽医用药 监控体 系 , 推动科 学化管理进程 。
专 论 与 综 述
抗寄生 药多拉菌素的研究进展

中药防治动物球虫病应用进展

中药防治动物球虫病应用进展

试验研究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12,2020中药防治动物球虫病应用进展菅忆晨1,李世杰2,王占铭2,王冬英1通信作者,司红彬1(1.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2.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 要:动物球虫病是一种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原虫病,一旦爆发会引起大批动物发病甚至死亡,是养殖业重点防控的对象。

治疗球虫病的化学药物广泛存在耐药性、毒副作用和药物残留等缺点。

随着国家限抗令的实施和绿色健康养殖的兴起,中药以其天然安全、易吸收、不易产生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的特性而逐渐得到养殖业的青睐。

有些中药如白龙散、白头翁苦参散、青蒿常山颗粒等已获认可并被广泛应用。

就中药防治球虫病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养殖场、户畜禽健康养殖中球虫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治;球虫病;中药;应用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0.12.0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501904);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项目(nycytx-38) 引言球虫病是一种对动物可造成严重损伤的原虫病之一,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都易感,其中以鸡、兔、猪等最为严重[1]。

球虫病可导致家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高热和肠道严重损伤,已经成为全球家禽养殖者都会面临且很棘手的疾病[2]。

自从1994年宁长申[3]等人报道北京地区多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对多种化学抗球虫药存在抗药性以来,至今已经在全国各地均发现了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程度地对化学抗球虫药产生抗药性,最高可达100%[4-12]。

随着养殖业限抗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94号)的实施和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生产一线迫切地需要安全、低毒、环保的药物来替代化学药物。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天然草药种类多,栽培历史悠久、防病治病应用已超过千年。

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在现代动物球虫病防治中得到研发应用。

犬常见体外寄生虫病及防治药物

犬常见体外寄生虫病及防治药物
050041,China)
Abstract:Ectoparasitic disease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in dogs,with high incidence,long course of disease and easy recurrence.Some parasites can cause zoonotic diseases and directly threaten people's health and lif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drug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on ectoparasitic diseases in dog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ectoparasitic diseases in dogs. Keywords:dog,ectoparasitic disease,control drugs
序号 1 2 3 4
兽药名称
药物分类
适应症
阿福拉纳 米尔贝肟
咀嚼片
阿福拉纳 咀嚼片
氟雷拉纳 咀嚼片
沙罗拉纳 咀嚼片
阿福拉纳为异噁唑啉
治疗犬跳蚤、蜱感染,
类杀虫剂与杀螨剂。 米尔贝肟为大环内酯 类抗体内寄生虫的驱
同时预防犬心丝虫感染 和/或治疗胃肠道线虫感
染。
虫药。
异噁唑啉类的杀虫剂 用于治疗犬跳蚤、蜱虫
寄生虫病是宠物医学常见的疾病[1],严重危害犬的 健康,同时也影响犬的美观[2]。体外寄生虫是寄生于动 物体外并暂时性吸取营养的寄生虫。体外寄生虫可引起 犬皮肤发炎、体重减轻及皮毛的质量受损,也会传播一 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导致虫媒性疾病的发生[3]。随着 宠主驱虫意识的增强,宠物使用体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 已由最初的发病治疗使用,发展为季节性(6—9月)预 防使用,未来将逐渐成为宠物月度常规基础预防用药。 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犬体外寄生虫病及其防治药物做简单 综述。

奶牛贾第虫病的研究进展

奶牛贾第虫病的研究进展
! "#$%&'()*+,(一) 人的感染流行情况 贾第虫病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 家均广泛流行。据报道,发展中国家 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备 受关注。 据 《苏格兰卫生防护》 报告,在 英国,每年大约有3500个病例,仅在 2005年整个英国贾第虫病的发病率为 每十万人口中就有5.5人感染。1988至 1998年间,苏格兰每年报道感染贾第 虫病的数量徘徊在约300至400例,但 此后一直下降,在2003年报道的仅有 192例。意大利贾第虫感染率为6.5%。 俄罗斯Perm镇的儿童贾第虫的感染率 高达47.5%,澳大利亚贾第虫的感染率
超调查的河南省奶牛贾第虫感染率为 8.84%,同时冯超等对分离到牛源贾第 虫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河南 地区奶牛主要感染的贾第虫为集聚体 E型。张静等选用的巢式PCR方法对吉 林、长春和大庆地区的301份犊牛粪便 样本进行检测,3个不同地区犊牛贾第 虫的感染率为6.7%~8.7%,23份样本 的PCR产物测序结果中22例感染的基因 型为集聚体E,1例为集聚体A。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质 量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人们直 接或间接与动物接触机会的增多,这 些作为本虫宿主和传染源的一些伴侣 动物、家畜甚至是野生动物,对人类 健康已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贾第虫病 的严重性与危害性日益受到人们的普 遍重视。
贾第虫病多呈世界性分布,该虫
的伴侣动物及牲畜时的贾第虫虫种时, 型,结果显示:河南地区奶牛主要感 贾第虫的使用频 染的贾第虫为集聚体E型。
率是相同的。关于肠贾第虫命名的合
' ()*+,-
农业科学

奶牛贾第虫病的研究进展
化 军1,2 冯会利2 1 河南农业大学 2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动物脑多头蚴病研究进展

动物脑多头蚴病研究进展
多发 于脑部 , 动物 感染 该 病后 临 床 上 主要 表 现 以神 经机 能障碍为 主 的综 合 征_ , 染严 重 时会 引起 颅 】 感 ] 骨萎缩甚 至穿 孔[ 且感 染 虫 体 较 多时包 囊 会 以皮 , 下和肌 肉组 织存在 , ] 此外 , 虫移 行至 脑部 时造成 幼 的损伤为 细菌通 过 血脑 屏 障创 造 途径 , 而 引起 继 从 发 感染I 。临床 上该病 还与脑 脊髓 丝虫混 合感 染 的 一 报道 [ 。 中间宿主 为绵 羊 、 5 j 山羊 、 牛 、 牛 和牦 牛 黄 水 等有蹄 类草 食 动物 , 感 染 多头 蚴 病 比羊 少 见 。 , 牛 ] 偶见 于马 、 骆驼 、 和人 , 多 头 蚴 的包 囊 曾在 人 的 兔 脑 胸锁乳 头肌 、 窝 和 眼睛 中发 现 。至 1 9 腋 9 8年 , 美 北
l 免 疫 学
1 1 抗 原 成 分 .
脑多头 蚴抗原 主要 有 原 头节 可 溶性 抗 原 、 囊壁 可溶 性抗 原 和囊 液 抗 原 3种 。孙 晓 林 等 通 过二
等有 蹄类草食 动 物所 引 起 的一 种 寄生 虫 病 , 是危 害 牛、 羊养殖业 健康 发 展 的 主要 寄生 虫 病 之一 。本 病
羊 的患病率 高 于公 羊 。该病 呈 世 界性 分 布 , 但在 以 饲 养绵羊 、 山羊为 主要 经 济来 源 的非洲 及 东 南亚 的 发展 中 国家 最 为 常 见 ] 。我 国 黑 龙 江 、 林 、 吉 甘
肃、 青海 、 四川 等 2 3个 省 区均 有 分 布 , 中尤 以 新 其
的酯酶 同工酶 较 头 节 和囊 壁 丰 富 ; 3种 抗 原 中脂 类
的电泳带较少 , 至 没有 发 现 有脂 蛋 白和糖 脂 蛋 白 甚 电泳 带 。 1 2 不 同 抗 原 成 分 免 疫 原 性 .

寄生虫MicroRNA的研究进展

寄生虫MicroRNA的研究进展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8 27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0 -5 92 1) 70 7-4 0 80 8 (0 0 0 -5 70
寄 生 虫 严重 危 害 人和 动 物 的 生命 及 健 康 ,并 造 成 巨 大 经济 损 失 。 目前 ,对 人和 动 物寄 生 虫病 的 防治 仍 然 主
史 ,而 且 有助 于 发现 新 的药 物 作 用靶 标 或 设 计新 的核 酸 疫 苗 ,为 有效 防 治寄 生 虫病 提 供 新 的途 径 。本 文 对 寄 生 虫 miNA 的研究 进展 进行 综述 ,以期 为寄 生 虫的 深入 研 R 究提 供参考 。
s —at 则 高达 近 5 0倍 。这 种表 达 量 的变化 只 与 生活 j bna a m 0
要依 靠 使用 抗 寄 生 虫药 物 。在 养殖 业 中 ,由于 抗 寄 生 虫 药物 的 长期 过 度使 用 造 成的 寄 生虫 抗 药性 问题 及 动物 产
品 和 环 境 中 的 药 物 残 留 问 题பைடு நூலகம், 已 引 起 人 们 的 关 注 ,并 一
在 日 血吸 虫 6 发育 期 中表达 情 况 的 分析 表 明 ,这 些 本 个
与 l- 类 似 ,都是 在 毛蚴 期 开始 表 达 ,在尾 蚴 期 达到 高 e7 t
峰 。而 尾 蚴 是血 吸 虫 的感染 期 ,当 尾蚴 进 入 宿主 动 物细 胞 后 ,s — R 7 的表 达立 刻 降到 最低 水平 然 后进入 童 虫 j mi. 1 a 期 ,并在 此后 的生 命活 动过 程 中始终 保持 在较 低 的水平 。 s . R7 j mi 一1在 尾 蚴 期 的 表 达 量 高 于 童 虫 期 近 10 0倍 , a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动物寄生虫病药物研究进展动物科技学院动植物检疫3班王爱富 201040296摘要:寄生虫为营寄生生活的动物,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重要病原。

由于寄生虫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目前市场上没有特别好的药物可以治疗多种寄生虫病,本文主要介绍寄生虫药的作用机理以及抗寄生虫药新型制剂的研究方向,可以为抗寄生虫药的研制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寄生虫病;作用机理;研究方向引言:抗寄生虫药是用于驱除和杀灭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一般来说,抗寄生虫药物都是根据其作用机理来研制的,例如抑制寄生虫体内的某些酶,干扰寄生虫体内的代谢或者作用于寄生虫的神经系统。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苯并咪唑类、烟碱激动剂、大环内酯类、吡喹酮、青蒿素等常用抗寄生虫药。

但是这些仅能一次性地杀死正在寄生的虫体,而无预防寄生虫感染作用。

为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减少药源性疾病,节省人力和药物,就对药物制剂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又研制了一些新型制剂,如脂质体给药系统、缓释丸剂、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注射用缓释和控释制剂、植入型缓释和控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等。

1.抗寄生虫药作用机理1.1抑制虫体内的某些酶。

不少抗寄生虫药通过抑制虫体内酶的活性,而使虫体的代谢过程发生障碍。

例如:①左旋咪唑、硫双二氯酚、硝硫氰胺、硝氯酚——能抑制虫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阻碍延胡索酸还原为琥珀酸,阻断了ATP的产生;②有机磷酸脂类——能与胆碱脂酶结合,使酶丧失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引起虫体兴奋、痉挛,最后麻痹死。

1.2干扰虫体的代谢。

某些抗寄生虫药能直接干扰虫体的物质代谢过程,例如:①苯并咪唑类——能抑制虫体微管蛋白的合成,影响酶的分泌,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②三氮脒——能抑制机体DNA的合成,而抑制原虫的生长繁殖。

1.3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

有些可直接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影响其运动功能或导致虫体麻痹死亡。

例如:①哌嗪——使虫体肌细胞膜超极化,引起弛缓性麻痹;②阿维菌素——能促进γ—氨基丁酸的释放,使神经肌肉传递受阻,导致虫体产生弛缓性麻痹;③噻嘧啶——能与虫体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与乙酰胆碱相似的作用,引起虫体肌肉强烈收缩,导致痉挛性麻痹。

2.抗寄生虫常用药物及作用机理2.1苯并咪唑类:苯并咪唑类药物是一组广谱抗蠕虫药物,包括噻苯哒唑、甲苯哒唑、阿苯哒唑、尼妥必敏等。

2.1.1作用机理: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蠕虫微管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而发挥作用。

微管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与有丝分裂、运动及转运相关。

在正常情况下,微管蛋白的组装与去组装存在一个平衡,在药物作用下,这个平衡遭到破坏而导致微管蛋白总量的减少及游离微管蛋白的增多。

药物诱导的微管破坏最终导致虫体死亡。

2.2烟碱激动剂:此类药物主要是抗线虫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寄生虫的神经系统来发挥作用。

它们多是乙酰胆碱激动剂,如左旋咪唑、四氢蝶啶类(噻咪啶、甲噻咪啶等)和其他一些结构相似的药物。

2.2.1作用机理:近年来,利用电生理技术证实了线虫体壁细胞的表面有烟酰乙酰胆碱受体,能与烟碱类药物结合。

药物与兴奋性受体结合导致线虫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强直性麻痹,从而排出线虫。

2.3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主要包括埃维菌素(avemectins)和米尔巴霉素(milbemycins)两大类,是一类由土壤真菌发酵而来或人工半合成的具有相似结构的衍生物,它们具有广谱的抗寄生虫活性,在极低浓度下能驱杀成熟及未成熟线虫和节肢动物,但对吸虫、绦虫及原虫无作用。

2.3.1埃维菌素类药物是阿维链霉的发酵产物,是一类具多组分的混合物。

包括阿贝菌素(abamectin)、多拉菌素(doramectin)、伊维菌素(ivermectin)等。

其基本结构是十六元环的大酯环和3个主要取代基团。

2.3.2米尔巴霉素类药物包括米尔巴霉素肟(milbemycin oxime)、奈马克丁 (nemadectin) 、莫西菌素(moxidectin)等。

2.3.2.1莫西菌素是以奈马克丁为前体进行人工合成的产物,抗虫谱为狗、牛、羊和马的线虫及外寄生虫,与其他大多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同的是,莫西菌素不是两种相似化合物的混合物,而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

2.3.3作用机制:所有的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仅仅在作用的靶位点上存在极小的差异。

其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是药物与靶虫细胞上的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结合,影响了细胞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继而引起线虫的神经细胞及节肢动物的肌细胞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增加,GABA作用于突触前神经末梢,减少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弱,突触后神经元因膜电位的去极化程度达不到阈值而不能进入兴奋状态,从而引起抑制而导致虫体麻痹、死亡。

并且能导致线虫体壁肌肉的弛缓性麻痹,并通过阻断其咽部的嚅动来达到阻止寄生虫的采食。

2.4吡喹酮:吡喹酮的发现和应用曾被认为是寄生虫病化疗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吡喹酮仍是治疗人畜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同时吡喹酮对绦虫感染也是高效而安全的。

2.4.1作用机制:由于结构上与其他药物不同,目前详细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研究发现,经吡喹酮处理的血吸虫和绦虫出现肌肉收缩和体壁的空泡化。

这种改变被认为与跨体壁被膜的钙离子流诱导形成有关。

由于体壁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会导至肌质网内钙离子浓度的提高,结果引起肌肉收缩。

由此说明吡喹酮的作用靶位点应该是膜上的与钙离子通透有关的通道,但具体如何相关还知之甚少。

2.5青蒿素:青蒿素(artemisnin)是我国科学家1971年首次从菊科植物青蒿中提取的具新型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具有十分优良的抗疟作用。

目前,已合成或半合成大量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等。

2.5.1作用机理:青蒿素的抗疟活性在于内过氧化物-缩酮-乙缩醛-内酯结构。

青蒿素抗疟作用是在寄生虫的形态变化和青蒿素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存在相关性。

青蒿素有跨越生物膜的高渗透性,能抑制疟原虫色素的形成和血红蛋白代谢分解作用。

2.6抗球虫药物:基于诱人的商业利益,抗球虫药物一直是药物开发商投资的重中之重。

目前抗球虫药物可分为2大类,即化学合成类及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物。

2.6.1化学合成类包括:①磺胺类(包括磺胺氯吡嗪、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等)②吡啶类(如氯羟吡啶)③抗硫胺素类(如氨丙啉等)④喹啉类(苄氧喹甲酯等)⑤酰胺类(如球痢灵等) ⑥胍类(如氯苯胍等)⑦有机砷类(如洛克沙砷等)⑧均苯脲类(如尼卡巴嗪)⑨植物碱类(如常山酮)⑩均三嗪类(包括地克球利、托曲珠利等)2.6.2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物主要包括莫能霉素、盐霉素、甲基盐霉素、马杜拉霉素、拉沙里菌素、森杜拉霉素和海南霉素。

2.6.3尽管抗球虫药物的开发一直不断,但由于球虫抗药性的日益严重,加上药物开发资源的减少及成本的剧增,使研究人员转向对药物合理应用或联合用药的研究。

如氯吡醇与苄氧喹甲酯、球痢灵与洛克沙砷、尼卡巴嗪与甲基盐霉素等。

合理的穿梭或轮换用药可以延缓球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物的使用寿命。

3.抗寄生虫药物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长期以来,药物的普通剂型(口服用的散剂、片剂、注射剂、洗浴、喷洒用的液体制剂等)仅能一次性地杀死正在寄生的虫体,而无预防寄生虫感染作用,在大规模养殖条件下,大量动物用药又需耗费大量人力。

药物制剂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药物的使用效果。

因此要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减少药源性疾病,节省人力和药物,就对药物制剂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药与寄生虫学科技人员研究出了多种特殊剂型。

3.1脂质体给药系统:英国学者Bangnan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能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

随着膜模拟化学的发展,现在可以用人工合成的磷脂化合物来制备类似脂质体的囊泡。

由于脂质体具有类细胞结构,进人体内能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因此,脂质体可以作为靶向给药的载体。

网状内皮细胞:分布在脑、淋巴结、肺、肝脏、脾脏等等器官组织中的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吞噬细胞的总称,他们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的组织,还参与机体免疫活动的一类细胞。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3.1.1脂质体的靶向性:脂质体静脉给药时,进入体内后有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性。

一般的脂质体主要被肝和脾中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是治疗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网状内皮系统理想的药物载体。

利用脂质体包封药物治疗这些疾病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

在脂质体的人工合成或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手段赋予脂质体一些特殊的靶向特性。

3.1.2脂质体的长效作用:实验证明,脂质体包封的药物在血循环中保留的时间比游离药物要长得多。

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脂质体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天。

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不同半衰期的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

还可以利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长效作用和缓慢释放药物的特点将脂质体做成药物贮库。

3.1.3脂质体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以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所摄取,在肝、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较丰富的器官中集中,而药物在心脏和肾脏中累积量比游离药物低得多:因此,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可以包封成脂质体,可以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

3.1.4脂质体可以保护被包封的药物:将一些不稳定、易氧化的药物包封在脂质体中,药物因受到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在体内,当药物进入靶区前,药物被包封在脂质体内,使药物免受机体酶和免疫系统的分解,也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

3.2缓释丸剂:药物学家多年来一直在探求应用缓释技术获得长效的药物剂型,目前,口服缓释和控释固体剂型已成为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2.1微型包囊与微型成球技术: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作囊心包裹而成的药库型微小胶囊(称微囊),也可使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基质型微小球状实体的固体骨架物(称微球)。

微球与微囊没有严格区分,可通称为微粒。

3.2.2控释塑囊:一般由外壳、药片、推动装置和固定装置4部分构成。

外壳用塑料或不锈钢作材料,制成圆柱形管;一端封闭或有1~2个很小的孔以供空气进人;另一端开口,形成一个很像离心机上的离心管。

用金属弹簧作为推动装置。

药片由驱杀寄生虫的药物和基质均匀混合后凝结而成。

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在瘤胃液中溶解速度不同的两类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两者的比例可影响药物的释放速度。

3.3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目前已有许多控释制剂在用药后能维持体内药物浓度于治疗范围内,有的还能将药物运送至机体内特定的部位,但体内药物浓度和疗效之间与时间无关的特征在某些临床应用时显示其局限性,由此导致了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