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逻辑运算说课稿

基本逻辑运算说课稿
基本逻辑运算说课稿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一节内容,《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相关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的课程,掌握了基本电路特点和二极管、三极管的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是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是模拟电子技术向数字电子技术过度的一节内容,也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在整个《电子技术》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逻辑代数的概念;掌握基本和复合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运算;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逻辑推理的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基本逻辑门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拉近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和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

3.教学重点

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A 三种基本逻辑关系和运算。

B 几种复合逻辑运算。

4.教学难点:总结逻辑运算规则。

下面,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讲清重点和难点,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二教法分析

1. 学情分析

A 学生行为特点分析

这是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一般的中专生基础知识薄弱,年少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个体差异较大,不能或很少能进行自我学习和总结,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对感兴趣的知识点有很高的学习热情。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广泛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B 学生知识结构分析

在知识的掌握上,多数学生会忘记以前的知识,所以应该全面系统的去讲述本节内容,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障碍是不同逻辑运算的规律容易混淆。所以教学中老师应采用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2. 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逐渐由浅入深的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谈中发现学生的遇到的障碍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问问题时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使基础差是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各种逻辑运算的规律,编成简单且朗朗上口的口诀,便于记忆。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了解或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8分钟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集合,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标准要求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采用问题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学过的知识类比引入课题。另外,在教学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老师引导,因此,在学法上,坚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引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创设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的流程分为给出类比,导入课题;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巩固新知,反馈调控;归纳小结,布置作业4大块: 1、给出类比,导入课题 由教师提出问题: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那么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如果可以,集合应该怎么做加法运算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例子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来叙述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③试用Venn图表示A∪B=C ④.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 ⑤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 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 由此得出结果: ①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

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 (1)

沭阳中专集体备课教案 组别数学课题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3 人员孙方军崔海云顾德峰马桃利课 型 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电路图,理解非运算以及相应的运算规则;(2)了解逻辑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求出一些由逻辑常量组成的式子的运算结果; (3)培养学生用逻辑运算表示简单电路的能力。 教学 重点 结合具体电路图,理解非运算及其运算规则教学 难点 求出一些由逻辑常量组成的式子的运算结果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及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设计意 图 一、回顾旧知 1.或运算及其真值表 2.且运算及其真值表 二、新知讲解 “非”就是“反”的意思,一个事件的发生依赖 于一个条件,当这个条件成立时,这个事件不发生; 反之,当这个条件不成立时,这个事件发生。我们 称这种逻辑关系为“非”逻辑关系。 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中,灯L亮否取决于开关A 的状态,当A “断开”时,灯L亮;当A“合上” 提学生回答

时,因为短路,灯L就不亮了。这里的灯L和开关A的关系就是逻辑非,记作L A =. L 可以用下表表示灯L与A之间的关系 A A 1 0 0 1 其中,“01,10 ==”是非运算的运算规则。 注意:如果将A看成输入,将A看出输出,非运算的规则可以总结为“进0出1,进1出0”. 三、新知延伸 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关系往往比单一的“或”“与”“非”复杂,下图描述灯L和开关A,B,C的关系时,就要综合运用这些运算。

事实上,我们知道只有A 闭合,并且B 或C 闭合时,灯L 才会亮,这可以表示为()L A B C =?+,该式子右边实际上就是“或”“与”的复合运算 再如,[()]AB C D ++也是一个复合运算,其中A,B,C,D 都是逻辑变量,因为括号太多,这个式子看上去比较复杂,因此我们规定:在逻辑运算中,必须先算“非”,再算“与”,最后算“或”,于是这个式子可以写成AB C D ++。 四、 例题精讲 写出下列各式的运算结果 五、 (1)101100; (2)011110 1.?++?++?++?+ 六、 随堂练习:课本15页练习 A B C L

基本逻辑门电路运算复习资料

基本的逻辑运算表示式-基本逻辑门电路符号 1、与逻辑(AND Logic) 与逻辑又叫做逻辑乘,通过开关的工作加以说明与逻辑的运算。 从上图看出,当开关有一个断开时,灯泡处于灭的,仅当两个开关合上时,灯泡才会亮。于是将与逻辑的关系速记为:“有0出0,全1出1”。 图(b)列出了两个开关的组合,以及与灯泡的,用0表示开关处于断开,1表示开关处于合上的; 灯泡的用0表示灭,用1表示亮。 图(c)给出了与逻辑门电路符号,该符号表示了两个输入的逻辑关系,&在英文中是AND的速写,开关有三个则符号的左边再加上一道线就行了。 逻辑与的关系还用表达式的形式表示为: F=A·B 上式在不造成误解的下可简写为:F=AB。 2、或逻辑(OR Logic) 上图(a)为一并联直流电路,当两只开关都处于断开时,其灯泡不会亮;当A,B两个开关中有一个或两个一起合上时,其灯泡就会 亮。如开关合上的用1表示,开关断开的用0表示;灯泡的亮时用1表示,不亮时用0表示,则可列出图(b) 的真值表。这种逻辑关系通常讲的“或逻辑”,从表中可看出,只要输入A,B两个中有一个为1,则输出为1,否则为0。 或逻辑可速记为:“有1出1,全0出0”。 上图(c)为或逻辑门电路符号,通常用该符号来表示或逻辑,其方块中的“≥1”表示输入中有一个及一个的1,输出就为1。 逻辑或的表示式为: F=A+B 3、非逻辑(NOT Logic) 非逻辑又常称为反相运算(Inverters)。下图(a)的电路实现的逻辑功能非运算的功能,从图上看出当开关A 合上时,灯泡反而灭;当开关断开时,灯泡才会亮,故其输出F的与输入A的相反。非运算的逻辑表达式为 图(c)给出了非逻辑门电路符号。

齿轮参数计算

齿轮参数计算 齿轮是机器、仪器中使用最多的传动零件,齿轮是一个较复杂的几何体,对单个齿轮的齿廓加工误差国家标准规定了17种控制参数,根据齿轮使用要求的不同,对以上17个参数控制的要求也不同。如何确定齿轮的精度等级以及依据其精度等级确定相关控制参数的公差值,是齿轮设计的关键所在。 齿轮的基本参数: 齿轮的组成结构一般有轮齿、齿槽、端面、法面、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和分度圆。 各种齿轮参数计算公式大全 (1)齿数:一个齿轮的轮齿总数叫齿数,用Z表示。小齿轮的齿数可取为z1=20~40。开式(半开式)齿轮传动,由于轮齿主要为磨损失效,为使齿轮不致过小,故小齿轮不亦选用过多的齿数,一般可取z1=17~20。 (2)模数由于齿轮的分度圆直径d 可由其周长zp 确定,即d = zp/π。为便于设计、计算、制造和检验,0p/π= m ,m 称为齿轮的模数,并已标准化。它是决定齿轮大小的主要参数。分度圆直径d=mZ,所以m=d/z。 (3)压力角α 即分度圆压力角,并规定其标准值为α=20°。它是决定齿轮齿廓形状的主0参数。 分度圆直径d=mZ/cosβ 压力角rb=rcosα=1/2mzcosα

在两齿轮节圆相切点P处,两齿廓曲线的公法线(即齿廓的受力方向)与两节圆的公切线(即P点处的瞬时运动方向)所夹的锐角称为压力角,也称啮合角。对单个齿轮即为齿形角。标准齿轮的压力角一般为20”。在某些场合也有采用α=14.5° 、15° 、22.50°及25°等情况。 (4)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h*a 、C* 两齿轮啮合时,总是一个齿轮的齿顶进入另一个齿轮的齿根,为了防止热膨胀顶死和具有储成润滑油的空间,要求齿2高大于齿顶高。为次引入了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 正常齿:h*a =1;C*=0.25 短齿:h*a =0.8;C*=0.3 一对相互啮2的齿轮,模数、压力角必须相等。标准齿轮的压力角(对单个齿轮而言即为齿形角)为20°

《集合基本运算》说课稿

《集合基本运算》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级数学(2)班的周燕,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课题是集合的基本运算,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 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于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主题 问题1、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

基本逻辑运算

好吧.我们直接一些一个mov看一下效果,我想直接写二进制数,怎么办呢,直接搜索P1,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呢? , 好明白了,写一个看看。 看起来太费劲了,求反应该如何做呢?搜logic好像,and、or、xor都有,求反在哪里,一个一个的找,搜logic找,是最基本的逻辑操作,再找找。。。 好像在这里

于是, 好像是只能对于Accumulator进行这个操作,什么是Accumulator?在pdf中搜索

那我能不能先把这个东西mov到A里面,然后对于A求反,再把A里面的东西mov回到P1? 成功, 如果直接对于P1内容与11111111进行异或呢?与1按位异或其结果就是求反。

可以么? 效果是可以的但是用了6个字节这个明显反而把程序变大了。。。为什么刚才4句话,5个字节;现在3句话反而6个字节呢? 那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MOV P1,#01011100B对应着5790 5C, 7590对应着什么? 57知道了,而且它对应着3个字节,是一条三个字节的指令,于是会比较大么?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条指令都有相应的周期和大小,有的24个周期,有的12个周期,这恐怕就是优化程序的方法。 6390FF XRL P1,#11111111B 这个63恐怕就是, 这也是3个字节的,所以一共就是六个字节???

90显然对应的就是P1,为什么呢?如何对应的呢?

那我们来看一下刚才那个5个字节的 蓝色的是这次的,我们来分析一下,745C MOV A,#01011100B 2个字节 F4 CPL A 对累加器求反,一个字节。 F590MOV P1,A 两个字节 所以一共是5个字节。 同样是求反操作,为什么对A求反,和对P1求反就完全不一样呢? 我们看一下其他操作,比如与And操作。 应该如何做呢,我们搜索一下and 找到logic里面有很多

标准齿轮参数通用计算汇总

标准齿轮模数尺数通用计算公式 齿轮的直径计算方法: 齿顶圆直径=(齿数+2)×模数 分度圆直径=齿数×模数 齿根圆直径=齿顶圆直径-(4.5×模数) 比如:M4 32齿34×3.5 齿顶圆直径=(32+2)×4=136mm 分度圆直径=32×4=128mm 齿根圆直径=136-4.5×4=118mm 7M 12齿 中心距D=(分度圆直径1+分度圆直径2)/2 就是 (12+2)×7=98mm 这种计算方法针对所有的模数齿轮(不包括变位齿轮)。 模数表示齿轮牙的大小。 齿轮模数=分度圆直径÷齿数 =齿轮外径÷(齿数-2) 齿轮模数是有国家标准的(GB1357-78) 模数标准系列(优先选用)1、1.25、1.5、2、2.5、3、4、5、6、8、10、12、14、16、20、25、32、40、50 模数标准系列(可以选用)1.75,2.25,2.75,3.5,4.5,5.5,7,9,14,18,22,28,36,45 模数标准系列(尽可能不用)3.25,3.75,6.5,11,30 上面数值以外为非标准齿轮,不要采用! 塑胶齿轮注塑后要不要入水除应力 精确测定斜齿轮螺旋角的新方法

Circular Pitch (CP)周节 齿轮分度圆直径d的大小可以用模数(m)、径节(DP)或周节(CP)与齿数(z)表示 径节P(DP)是指按齿轮分度圆直径(以英寸计算)每英寸上所占有的齿数而言 径节与模数有这样的关系: m=25.4/DP CP1/8模=25.4/DP8=3.175 3.175/3.1416(π)=1.0106模 1) 什么是「模数」? 模数表示轮齿的大小。 R模数是分度圆齿距与圆周率(π)之比,单位为毫米(mm)。 除模数外,表示轮齿大小的还有CP(周节:Circular pitch)与DP(径节:Diametral pitch)。 【参考】齿距是相邻两齿上相当点间的分度圆弧长。 2) 什么是「分度圆直径」? 分度圆直径是齿轮的基准直径。 决定齿轮大小的两大要素是模数和齿数、 分度圆直径等于齿数与模数(端面)的乘积。 过去,分度圆直径被称为基准节径。最近,按ISO标准,统一称为分度圆直径。 3) 什么是「压力角」? 齿形与分度圆交点的径向线与该点的齿形切线所夹的锐角被称为分度圆压力角。一般所说的压力角,都是指分度圆压力角。 最为普遍地使用的压力角为20°,但是,也有使用14.5°、15°、17.5°、22.5°压力角的齿轮。 4) 单头与双头蜗杆的不同是什么? 蜗杆的螺旋齿数被称为「头数」,相当于齿轮的轮齿数。 头数越多,导程角越大。 5) 如何区分R(右旋)?L(左旋)? 齿轮轴垂直地面平放 轮齿向右上倾斜的是右旋齿轮、向左上倾斜的是左旋齿轮。 6) M(模数)与CP(周节)的不同是什么? CP(周节:Circular pitch)是在分度圆上的圆周齿距。单位与模数相同为毫米。 CP除以圆周率(π)得M(模数)。 M(模数)与CP得关系式如下所示。 M(模数)=CP/π(圆周率) 两者都是表示轮齿大小的单位。 (分度圆周长=πd=zp d=z p/π p/π称为模数) 7)什么是「齿隙」? 一对齿轮啮合时,齿面间的间隙。 齿隙是齿轮啮合圆滑运转所必须的参数。 8) 弯曲强度与齿面强度的不同是什么? 齿轮的强度一般应从弯曲和齿面强度的两方面考虑。 弯曲强度是传递动力的轮齿抵抗由于弯曲力的作用,轮齿在齿根部折断的强度。齿面强度是啮合的轮齿在反复接触中,齿面的抗摩擦强度。 9) 弯曲强度和齿面强度中,以什么强度为基准选定齿轮为好? 一般情况下,需要同时讨论弯曲和齿面的强度。 但是,在选定使用频度少的齿轮、手摇齿轮、低速啮合齿轮时,有仅以弯曲强度选定的情况。最终,应该由设计者自己决定。 10) 什么是螺旋方向与推力方向? 轮齿平行于轴心的正齿轮以外的齿轮均发生推力。 各类型齿轮变化如下所示。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数字信号及基本逻辑运算

数字信号是时间上和数值上均离散的一种信号,对该种信号进行传递、处理、运算和存储的电路称为数字电路。运算不仅有普通的算术运算而且有逻辑运算 一、数制在数字电路中,数以电路的状态来表示。找一个具有十种状态的电子器件比较难,而找一个具有两种状态的器件很容易,故数字电路中广泛使用二进制。 二进制的数码只有二个,即0和1。进位规律是“逢二进一”。 二进制数1101.11可以用一个多项式形式表示成: (1101.11)2=1×23+1×22+0×21+1×20+1×2-1+1×2-2 对任意一个二进制数可表示为:∑- - =? =1 22 ) n m i i i a N ( 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数 用二进制表示一个大数时,位数太多。在数字系统中采用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作为二进制的缩写形式。 八进制数码有8个,即:0、1、2、3、4、5、6、7。进位规律是“逢八进一”。十六进位计数制的数码是:0、1、2、3、4、5、6、7、8、9、A、B、C、D、E、F。进位规律是“逢十六进一”。不管是八进制还是十六进制都可以象十进制和二进制那样,用多项式的形式来表示。 数制间的转换 计算机中存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运算采用的是二进制数,当把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或者从计算机中输出数据时,要进行不同计数制之间的转换。 二、编码 用二进制数码表示十进制数或其它特殊信息如字母、符号等的过程称为编码。二—十进制码(BCD码) 二—十进制码是用四位二进制码表示一位十进制数的代码,简称为BCD码。这种编码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8421码、5421码和余3码等。 8421码是最常用的一种十进制数编码,它是用四位二进制数0000到1001来表示一位十进制数,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权。从左到右,各位的权依次为:23、22、21、20,即8、4、2、1。可以看出,8421码对十进数的十个数字符号的编码表示和二进制数中表示的方法完全一样,但不允许出现1010到1111这六种编码,因为没有相应的十进制数字符号和其对应。

齿轮的基本参数和计算定律

87一基本参数 表示;α齿顶圆:轮齿齿顶所对应的圆称为齿顶圆,其直径用d 齿根圆:齿轮的齿槽底部所对应的圆称为齿根圆,直径用df表示。 齿厚:任意直径dk的圆周上,轮齿两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厚,用sk表示;齿槽宽:任意直径dk的圆周上,齿槽两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槽宽,用ek表示; 齿距:相邻两齿同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距,用表示。设z 为齿数,则根据齿距定义可,故。 齿轮不同直径的圆周上,比值不同,而且其中还包含无理数;π k也是不等的。α又由渐开线特性可知,在不同直径的圆周上,齿廓各点的压力角 分度圆:为了便于设计、制造及互换,我们把齿轮某一圆周上的比值规定为标准值(整数或较完整的有理数),并使该圆上的压力角也为标准值,这个圆称为分度圆,其直径以d表示。 表示,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标准压力角为20°α压力角:分度圆上的压力角简称为压力角,以

模数:分度圆上的齿距p对π的比值称为模数,用m表示,单位为mm,即。模数是齿轮的主要参数之一,齿轮的主要几何尺寸都与模数成正比,m越大,则p越大,轮齿就越大,轮齿的抗弯能力就越强,所以模数m又是轮齿抗弯能力的标志。 顶隙:顶隙c=c*m是指一对齿轮啮合时,一个齿轮的齿顶圆到另一个齿轮的齿根圆的径向距离。顶隙有利于润滑油的流动。 表示;α齿顶高:轮齿上介于齿顶圆和分度之间的部分称为齿顶,其径向高度称为齿顶高, 用 h 齿根高:轮齿上介于齿根圆和分度之间的部分称为齿根,其径向高度称为齿根高,用hf 表示 标准齿轮: 标准齿轮:分度圆上齿厚与齿槽宽相等,且齿顶高和齿根高为标准值的齿轮为标准齿轮。因此,对于标准齿轮有 模数和齿数是齿轮最主要的参数。 在齿数不变的情况下,模数越大则轮齿越大,抗折断的能力越强,当然齿轮轮坯也越大,空间尺寸越大; 模数不变的情况下,齿数越大则渐开线越平缓,齿顶圆齿厚、齿根圆齿厚相应地越厚;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叶县龙泉乡龙泉小学:程红霞 2016 年3月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4 — 35 页的内容——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减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或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合适的练习,让学生巩固运算顺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准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书写格式。 四、教学准备 本节课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再现、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通过超市图片,再现超市购物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氛围,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到文具店。由小军和小晴在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时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而让同学们观察文具店里有些什么,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分步计算,并进一步引出混合运算。 (这个地方由学生的学习用品引出,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比较有兴趣进行后面的活动,也让学生密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观察商店商品,可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2.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对5X 3+20进行分析,它是由两个算式和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我特别强调在计算时要先

齿轮各参数计算公式

模数齿轮计算公式: 名称代号计算公式 模数m m=p/π=d/z=da/(z+2) (d为分度圆直径,z为齿数) 齿距p p=πm=πd/z 齿数z z=d/m=πd/p 分度圆直径 d d=mz=da-2m 齿顶圆直径da da=m(z+2)=d+2m=p(z+2)/π 齿根圆直径df df=d-2.5m=m(z-2.5)=da-2h=da-4.5m 齿顶高ha ha=m=p/π 齿根高hf hf=1.25m 齿高h h=2.25m 齿厚s s=p/2=πm/2 中心距 a a=(z1+z2)m/2=(d1+d2)/2 跨测齿数k k=z/9+0.5 公法线长度w w=m[2.9521(k-0.5)+0.014z] 13-1 什么是分度圆?标准齿轮的分度圆在什么位置上? 13-2 一渐开线,其基圆半径r b=40 mm,试求此渐开线压力角α=20°处的半径r和曲率半径ρ的大小。 13-3 有一个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测量其齿顶圆直径d a=106.40 mm,齿数z=25,问是哪一种齿制的齿轮,基本参数是多少? 13-4 两个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已测得齿数z l=22、z2=98,小齿轮齿顶圆直径d al=240 mm,大齿轮全齿高h =22.5 mm,试判断这两个齿轮能否正确啮合传动? 13-5 有一对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它们的齿数为z1=19、z2=81,模数m=5 mm,压力角 α=20°。若将其安装成a′=250 mm的齿轮传动,问能否实现无侧隙啮合?为什么?此时的顶隙(径向间隙)C是多少? 13-6 已知C6150车床主轴箱内一对外啮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其齿数z1=21、z2=66,模数m=3.5 mm,压力角α=20°,正常齿。试确定这对齿轮的传动比、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全齿高、中心距、分度圆齿厚和分度圆

新课标高中数学1全部说课稿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集合是高考的对象,在高考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节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了解常用的数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得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唯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方法. 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认为教学难点是集合的表示方法. 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 (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归纳能力较差. 2.教法学法 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用描述性语言,不要具体化!)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4.2逻辑变量

【课题】 4.2逻辑变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逻辑变量和真值表的概念及三种基本的逻辑运算. (2)理解逻辑代数式的概念,了解逻辑运算的优先次序. (3)会画出含三个逻辑变量的真值表,能用真值表验证逻辑等式. 能力目标: 通过逻辑运算的学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重点】 (1)逻辑变量、真值表及逻辑式的概念. (2)三种基本的逻辑运算及画真值表. 【教学难点】 画真值表. 【教学设计】 通过两个开关控制一个电灯的并联电路引出逻辑关系和逻辑变量.规定逻辑变量用大写字母表示,逻辑变量的取值只有两个“0”和“1”.只具备两种状态的变量叫做逻辑变量.要多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认识到逻辑变量存在的广泛性.这两种状态分别用逻辑常量0和1来表示,因此,逻辑变量的取值只能是0和1,但是它们与代数中的数字0和1有着不同的意义.真值表是列出逻辑变量所有可能取值及其对应逻辑代数式的值的表格.真值表对分析逻辑关系意义重大.两个逻辑式相等是指这两个逻辑式等值,即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真值表.为了降低难度,列出真值表的时候,表中包含了运算过程的结果,熟练后,真值表中可以只列出逻辑变量和逻辑式的值.例1是利用列出真值表来验证两个逻辑式相等的题目,教学中要强调真值表的完整性.表中只涉及两个逻辑变量,如时间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下三个变量的真值表,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求列出四种或四种以上变量的真值表,以降低学习难度.例2是逻辑运算定义的知识巩固性题目,教学中可通过逻辑“或”的定义来完成例题,没有必要列出真值表来进行讨论,否则将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练习4.2.2是关于真值表的基本练习题,需要列出真值表来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斜齿轮的参数及齿轮计算 携带

斜齿轮的参数及齿轮计算 携带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斜齿圆柱齿轮的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斜齿轮的轮齿为螺旋形,在垂直于齿轮轴线的端面(下标以t表示)和垂直于齿廓螺旋面的法面(下标以n表示)上有不同的参数。斜齿轮的端面是标准的渐开线,但从斜齿轮的加工和受力角度看,斜齿轮的法面参数应为标准值。 1.螺旋角β 右图所示为斜齿轮分度圆柱面展开图,螺旋线展开成一直线,该直线与轴线的夹角β称为斜齿轮在分度圆柱上的螺旋角,简称斜齿轮的螺旋角。 tanβ=πd/ps 对于基圆柱同理可得其螺旋角βb为: 所以有: 通常用分度圆上的螺旋角β斜进行几何尺寸的计算。螺旋角β越大,轮齿就越倾斜,传动的平稳性也越好,但轴向力也越大。通常在设计时取。对于人子齿轮,其轴向力可以抵消,常取,但加工较为困难,一般用于重型机械的齿轮传动中。 齿轮按其齿廓渐开螺旋面的旋向,可分为右旋和左旋两种。如何判断左右旋呢测试一下 2.模数 ,pt为端面齿距,而pn为法面齿距,pn = pt·cosβ,因为p=πm, πmn= πmt·cosβ,故斜齿轮法面模数与端面模数的关系为: mn=mt·cosβ。 3.压力角 因斜齿圆柱齿轮和斜齿条啮合时,它们的法面压力角和端面压力角应分别相等,所以斜齿圆柱齿轮法面压力角αn和端面压力角αt的关系可通过斜齿条得到。在右图所示的斜齿条中,平面ABD在端面上,平面ACE在法面S上,∠ACB=90°。在直角 △ABD、△ACEJ及△ABC中,、、 、BD=CE,所以有: 法面压力角和端面压力角的关系 4.齿顶高系数及顶隙系数: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数学1 集合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必修课程数学1中《集合》的相关内容.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 (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 有所收获的效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 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 具体的思路如下 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正体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齿轮各参数计算方法

齿轮各参数计算方法 1、齿数Z 闭式齿轮传动一般转速较高,为了提高传动的平稳性,减小冲击振动,以齿数多一些为好,小一些为好,小齿轮的齿数可取为z1=20~40。开式(半开式)齿轮传动,由于轮齿主要为磨损失效,为使齿轮不致过小,故小齿轮不亦选用过多的齿数,一般可取z1=17~20。为使齿轮免于根切,对于α=20度的标准支持圆柱齿轮,应取z1≥17 2、模数m 齿距与齿数的乘积等于分度圆的周长,即pz=πd。为使d为有理数的条件是 p/π为有理数,称之为模数。即:m=p/π 模数m是决定齿轮尺寸的一个基本参数。齿数相同的齿轮模数大,则其尺寸也大。

3、分度圆直径d 齿轮的轮齿尺寸均以此圆为基准而加以确定,d=mz 4、齿顶圆直径da和齿根圆直径df 由齿顶高、齿根高计算公式可以推出齿顶圆直径和齿根圆直径的计算公式: da=d+2ha df=d-2hf =mz+2m=mz-2×1.25m =m(z+2)=m(z-2.5) 5、分度圆直径d 在齿轮计算中必须规定一个圆作为尺寸计算的基准圆,定义:直径为模数乘以齿数的乘积的圆。实际在齿轮中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定义上的圆。其直径和半径分别用d和r表示,值只和模数和齿数的乘积有关,模数为端面模数。与变位系数无关。标准齿轮中为槽宽和齿厚相等的那个圆(不考虑齿侧间隙)就为分度圆。标准齿轮传动中和节圆重合。但若是变位齿轮中,分度圆上齿槽和齿厚将不再相等。若为变位齿轮传动中高变位齿轮传动分度圆仍和节圆重合。但角变位的齿轮传动将分度圆和节圆分离。 6、压力角αrb=rcosα=1/2mzcosα 在两齿轮节圆相切点P处,两齿廓曲线的公法线(即齿廓的受力方向)与两节圆的公切线(即P点处的瞬时运动方向)所夹的锐角称为压力角,也称啮合角。对单个齿轮即为齿形角。标准齿轮的压力角一般为20”。在某些场合也有采用α=14.5°、15°、22.50°及25°等情况。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通过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和全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继续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能够用直观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 三维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教师直接点出课题. 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思路3.(1)①如图1131甲和乙所示,观察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分别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图1-1-3-1 ②观察集合A与B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

基本逻辑运算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教 案 试讲教师:孙发贵 工作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讲解新课 逻辑运算:当0和1表示逻辑状态时,两个二进制数码按照某种指定的因果关系进行的运算。即逻辑运算表示的是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逻辑运算与算术运算完全不同,其采用的数学工具是逻辑代数。 逻辑代数——又称布尔代数或开关代数,是按一定逻辑规律进行运算的代数,是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逻辑代数与普通代数的异同: 相同点:变量与函数均用字母表示 不同点:ⅰ) 无论变量与函数均只有0、1两种取值 ⅱ) 0、1只表示两种对立的逻辑状态, 无数量大小的意义。 一、三种基本逻辑关系 1、与逻辑(逻辑乘) (1)定义:只有决定事物结果的全部条件同时具备时,结果才发生。 L何时点亮?只有开关A、B全部闭合时。 (2)逻辑式:L= A·B = AB (3)真值表:表示变量与函数关系的表格。 逻辑赋值:设开关A、B:闭合为“1”,断开为“0” 灯L:亮为“1”,灭为“0”。讨论与逻辑运算的逻辑口诀 逻辑功能口决:有“0”出“0”,全“1”出“1”。 即当逻辑变量A、B同时为1时,逻辑函数L才为1。其它情况下,L均为0。

(4)逻辑符号 (国标):(国外): 推广到n个逻辑变量情况,“与运算”的布尔代数表达式为:L=A1A2A3… A n 2、或运算(逻辑加) (1)定义:在决定事物结果的诸条件中只要任何一个满足,结果就 会发生。 (2)逻辑表达式:L=A+B (3)真值表:逻辑赋值:设开关A、B:闭合为“1”,断开为“0” 灯L:亮为“1”,灭为“0”。 讨论或逻辑运算的逻辑口诀 逻辑功能口决:有“1”出“1”全“0”出“0” (4)逻辑符号 (国标):(国外): 若有n个逻辑变量呢? L=A1+A2+A3+…+A n 3、非运算(逻辑反) (1)定义:条件与结果反相 A具备时,事件L不发生;A不具备时,事件L发生。 电阻的作用:防止整个电路短路 L (2)逻辑表达式:A (3)真值表:逻辑赋值:设开关A、B:闭合为“1”,断开为“0” 灯L:亮为“1”,灭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此部分主要介绍集合的两类基本运算——并集和交集,是对集合基本知识的深入研究.在此,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认识并掌握集合的两种基本运算.集合作为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因而只有掌握和理解了集合的基本知识,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才能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可见,此部分的学习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必然要求. 2、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1)由高中数学大纲所确定的。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由学生的基础和生理、心理特征确定的。高中阶段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为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