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国家林业局

二Ο一四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区域概况 (1)

一、规划范围 (1)

二、自然条件 (1)

三、自然资源 (3)

四、社会经济 (7)

五、扶贫开发 (8)

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9)

一、主体功能 (9)

二、生态价值 (9)

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 (11)

一、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趋势加重 (11)

二、水土流失面积大 (12)

三、水环境污染较严重 (13)

四、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13)

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14)

一、生态工程建设 (14)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16)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6)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17)

第一节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基本原则 (17)

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19)

一、规划期 (19)

二、目标 (19)

第三章总体布局 (21)

第一节功能区划 (21)

一、区划原则 (21)

二、功能区划 (21)

第二节建设布局 (22)

一、生态屏障区 (22)

二、水土流失防治区 (23)

三、水源涵养区 (23)

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5)

第一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5)

第二节水源涵养能力建设 (26)

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6)

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8)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29)

第四节生态扶贫建设 (32)

第五节配套设施建设 (34)

一、防灾减灾体系 (34)

二、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六节生态监管 (36)

一、生态监测 (36)

二、空间管制与引导 (36)

三、绩效评价 (37)

第五章政策措施 (38)

第一节政策需求 (38)

一、生态补偿政策 (38)

二、人口易地安置的配套扶持政策 (39)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 (39)

第二节保障措施 (40)

一、法律制度保障 (40)

二、科技保障 (41)

三、管理保障 (42)

四、资金保障 (42)

五、考核体系 (43)

附表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附图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功能区划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区域概况

一、规划范围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于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区域,行政区域包括重庆市、湖北省2省市9区县,面积27849.60平方公里,人口521.56万人,森林覆盖率为60.33%。规划区内属于国家禁止开发区域面积1995.56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7.17%

表1-1 规划范围表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于三峡库区东部,渝、鄂两省市交界区域,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北靠大巴山,南依武陵山,处于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本区在《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区划中属于盆东平行岭谷立地亚区和川黔湘鄂山地丘陵立地亚区;对照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程,本区跨越低山丘陵河谷亚区和峡谷低

山立地亚区。规划区整体地势中部高,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东西部各区县最高海拔为1800~2400米之间,中部区县最高海拔为2400~3000米之间。

(二)气候

本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纵跨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两个过渡区域,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和风力小等特征,受地形起伏变化影响,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规划区年平均气温15~18℃,且西部高于东部,无霜期240~31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200毫米,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降水量的50%~65%。

(三)土壤

本区土壤类型分布错综复杂,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石灰岩、砂页岩、石英砂页岩、硅质页岩和河流冲积物等。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红壤、山地黄棕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等。地带性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下多黄红壤,丘陵谷地有紫色土。800~1700米之间,多山地黄壤,其次是石灰土。1700米以上为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四)植被

本区在《中国植被》的区划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IV)、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IV A)。森林植被类型丰富,林相

复杂、季相明显。森林植被建群成分主要有: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竹林及亚热带山地灌丛矮林的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300~17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700米~2000米为针阔混交林,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灌丛分布于淹没区至2200米之间的地带。

三、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全区总土地面积为278.50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08.72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4.95%;耕地46.85万公顷,占16.82%,人均耕地0.09公顷,其中坡耕地42.17万公顷,大于15度的坡耕地27.98万公顷,分别占总耕地的89.99%和59.71%;草地0.51万公顷;水域7.16万公顷;未利用地5.00万公顷;其它用地为10.26万公顷。具体见表1-2。

表1-2 土地类型面积分布表

(二)水热资源

本区水系发育、江河纵横,水库众多。除长江干流河系外,还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0多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2条,主要有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汤溪河、磨刀溪、小江、龙河、龙溪河等。规划区内三峡水库水域面积433.90平方公里,此外有大小水库300多座,库容约40亿立方米。

本区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因地而异,在1000~1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5~18℃,≥10℃年活动积温为5000~5800℃。因此本区水热条件优越,适宜植被生长。

(三)森林资源现状

全区林业用地208.72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4.95%。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51.91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89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46.40万公顷(其中特灌林地16.10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23万公顷,苗圃地面积0.06万公顷,无立木林地0.6万公顷,宜林地3.62万公顷,辅助生产林地面积0.007万公顷。有林地占本区林地面积72.78%,森林覆盖率为60.33%。本区公益林面积116.39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76.62%,占林地面积的55.76%。具体见表1-3。

表1-3 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本区有林地面积151.91万公顷,其中防护林107.79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70.96%;特用林5.39万公顷,占3.55%;用材林32.68万公顷,占21.51%;经济林4.29万公顷,占2.82%;薪炭林1.76万公顷,占1.16%。

本区乔木林总蓄积量6599.86万立方米,其中防护林蓄积5076.00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76.91%;特用林248.66万立方米,占3.77%;用材林1245.35万立方米,占18.87%;经济林12.62万立方米,占

0.19%;薪炭林17.23万立方米,占0.26%。各林种面积蓄积分布见表1-4。

表1-4 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分布表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

本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59种,其中兽类82种,鸟类294种,爬行类48种、两栖类3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金丝猴、华南虎、云豹、金雕、林麝等10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短尾猴、黑熊、水獭、穿山甲等53种。有维管植物233科894属264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伯乐树等7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篦子三尖杉、连香树、鹅掌楸、水青树、香果树等18种。

(五)湿地资源

本区湿地总面积7.91万公顷,湿地率为2.84%,其中自然湿地

面积1.6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1.15%,人工湿地6.24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8.85%。

自然湿地中河流湿地面积1.62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0.42%,占自然湿地面积的96.55%;湖泊湿地面积0.02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27%,占自然湿地面积的1.28%;沼泽湿地面积0.04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46%,占自然湿地面积的2.17%。

四、社会经济

全区人口总数为521.56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人口密度为188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429.10万人,少数民族70.07万人。

本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43.12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0.18%。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01.74亿元、430.25亿元、311.14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21.39%、45.62%、32.99%。各类牲畜年末存栏量合计为122.93万头,其中大牲畜21.48万头,其它101.46万头。粮食总产量为36.66亿斤,单位面积产量为468.33斤/亩。农民年人均收入4693元,其中夷陵区农民年均收入最高为9713元,最低的五峰县仅为3789元,分布很不均衡。农村劳动力就业192.43万人。

本区城镇化水平为17.73%,远低于全国52.57%的城镇化水平。其中,夷陵区最高,为24.88%;巴东县最低,为11.39%。

五、扶贫开发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该区域9个县中有7个县位于我国扶贫攻坚连片特困地区中的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两大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重庆市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属于秦巴山区扶贫攻坚连片特困地区;湖北省巴东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属于武陵山区扶贫攻坚连片特困地区。

本区贫困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规划区域诸县长期经济不发达,缺少基础设施投入,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工商业投资,无法满足库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整体陷于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

(2)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低。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大多数移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差;并且思想观念较差,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无法促进个人发展和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来提高收入,从而难以提高个人文化技术水平,缺少发展机会,无法共享社会进步成果。

(3)自然地理环境恶劣。规划区多为高山深谷,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村及工业经济发展乏力,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进行产业升级。

(4)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规划区土地生产条件较差,人

均占有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严重不足使库区农村移民生计受到很大影响,相当一部分后靠移民可耕地减少,土地难以维持生计。粗放落后的农耕经营方式,必然使环境破坏、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更加贫瘠、生产力更为低下,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一、主体功能

本区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是:国家重要的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实现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和富民惠民双赢的重要保障区。

二、生态价值

(一)地理位置独特,生态区位关键区

本区位于渝、鄂两省市交界,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北靠大巴山,南依武陵山,处于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本区地理位置独特,生态保护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同时,本区地处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库区腹地,是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于维护华中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和三峡工程的长

久安全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二)长江中下游重要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区

本区江河纵横、水系发达,长江干流及其数十条重要支流纵横密布,是长江水系众多中小型河流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是长江中下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为长江中下游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提供必要保障。本区水环境质量对长江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

本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区内地形地势复杂,高差悬殊,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同时纵跨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两个过渡区域。本区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多,物种丰富、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区系成分复杂,在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区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59种,有高等植物233科894属2646种,同时还保存着许多珍稀和特有的属种,是我国珍贵稀有植物的避难所和一些特有属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

(四)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三峡水库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库,本区虽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区域内人口相对集中在谷深坡陡的江河沿岸,坡耕地面积大,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耕作使得沿岸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更好地实现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功能,本区的水

土保持生态功能地位重要而显著。

(五)优质宜居生存环境的保障区

三峡库区的建设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目标,正确处理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的关系,打造宜人的生态居所、繁荣的生态文化、“一库碧水、两岸青山”的生态库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上社会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作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本区不仅承载着诸多重要的生态安全区位功能,同时也是实现生态屏障建设和富民惠民双赢的重要保障区。

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

一、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趋势加重

该区域处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区域内山高坡陡、深度切割、岩石破碎,土壤垂直节理发育。特殊的地质地貌极易诱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加剧农民贫困等。

本区山洪沟、泥石流沟、滑坡等分布广泛,密度大,活动频繁,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城镇、村舍分布相对集中的河流及陡坡沟谷地带,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统计,区内现有地质灾害点4107处,按灾害类型分:滑坡3199处,占77.89%;崩塌513处,占12.49%;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共395处,占9.62%。近年来,区域内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大,地质灾害点越来越多。

二、水土流失面积大

从气候条件中的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来看,本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湿润多雨但季节分配不均,且暴雨较多。年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个别区域可达14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500~1900小时,年均气温15~18℃,≥10℃的年活动积温为5000~5800℃。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暴雨更易引发区域内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

从土地类型来看,坡耕地的耕作是造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水土流失程度的一个主要因子。坡耕地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且地表枯落物量极少,土壤石砾含量高,土壤腐殖质层薄,土壤肥力差,因此该类生态系统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其次荒山荒地的水土流失不可忽视。该类型在三峡库区一般位于坡度较大的地区,其植被覆盖度低,地表枯落物量较少,受到雨水冲刷,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目前,区域内农业人口占82.27%。快速增长的人口使人为干扰加剧,陡坡地耕作造成植被破坏、土地生产力降低;水域沿线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江河,使江河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过度经济开发建设等现象严重,超过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导致部分区域生态明显失衡。

根据2013年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9个县(市、区)的

最新统计,该区水土流失面积155.8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6.14%,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146.57万公顷,其次是风蚀、重力(泥石流、崩塌等)所引起的少量水土流失现象。土壤侵蚀程度主要以微度、轻度、中度为主,面积分别为68.79万公顷、29.29万公顷、34.41万公顷,占流失总面积的83.71%,其次为强度、极强度和强烈。不断加大的水土流失面积对区内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运行造成严重威胁。

三、水环境污染较严重

区域内水环境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加剧;水功能退化,部分次级河流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出现水华现象;三峡水库水位的变化使得水体中浮现固体废物,岸边出现污染带,污染水体、散发臭味并易滋生有害细菌,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四、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和全国森林资源变化的趋势一致,本区的森林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主要表现在中幼龄林面积的增加,而成、过熟林面积呈下降的趋势,且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外界干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低下,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易受到外界干扰而被破坏。

本区的森林在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涵养水源、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绿色屏障。

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一、生态工程建设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林业工程是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本区实施与建设的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有退耕还林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石漠化治理、公益林建设、农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荒山造林等,截止2012年各项工程累计实际投资32.8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7.83亿元,地方投资5.03亿元。

截至2012年底,本区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面积7.96万公顷,累计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及天然林资源管护60.28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17.61万公顷;公益林保护与建设31.47万公顷;长江防护林工程9.80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97万公顷;造林补贴1.64万公顷;建立了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9.14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6.87%。

各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本区生态恢复和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工程投资普遍偏低,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二)三峡库区后续工作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开展三峡后续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对于切实促进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

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库区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

以保护三峡水库水质和库区生态环境为目标,紧紧围绕《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项规划》,本区实施了污染防治与水质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廊道建设、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截止2012年底各项工程累计实际投资6.3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65亿元,地方投资0.7亿元。

(三)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预警建设

国家高度重视本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速进行。

暴雨等气象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行气象灾害预警十分重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本区依托气象、国土、水务、环保等部门建设的多种自然灾害监测站,正在发挥积极的预警作用,减轻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四)其他生态工程建设

本区内,农业、水利、环保、国土和气象等部门为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也先后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土地整治项目、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配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实施,中央财政实行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2012年,国家对本区的财政转移支付8.18亿元,其中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特殊支出补助4.25亿元,禁止开发区补助0.54亿元,其它3.39亿元。国家已经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生态工程建设资金0.59亿元,禁止开发区建设0.12亿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资金2.87亿元,民生保障及公共服务建设资金2.17亿元。

从政策实施情况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规模还远不能满足本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目前,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呈现改善趋势,但区域内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偏低。今后一个时期,该区既要满足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国土空间,又要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更要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保持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任务仍然艰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