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的上帝观念

合集下载

如何正确理解他心中的神和上帝

如何正确理解他心中的神和上帝

如何正确理解他心中的神和上帝斯宾诺莎是位荷兰籍的犹太人,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父母也是犹太人。

1656年,斯宾诺莎被犹太公会冠以宣扬自由思想之罪驱逐,犹太公会认为他的一些观点侮辱了基督教政府当局。

至此,斯宾诺莎远离朋友圈,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隐居生活,偶尔用书信和同时代的一些伟大思想家们保持联系。

他靠磨光学镜片维持生活。

磨镜片吸入的灰尘加重了他的肺病,使他英年早逝。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莱布尼茨齐名。

斯宾诺莎是位一元论者,更严格说他是一位理性泛神论者,他的政治和宗教著作《神学政治论》开启了批判圣经之先河。

那么斯宾诺莎为何要批判圣经呢?他眼中的神和上帝与基督教中的神和上帝有何不同呢?今天咱们就来深度探讨下。

在斯宾诺莎的理论中,神不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万物存在的总源头,万物都被神决定。

按理说,这个理论应该很合宗教的口味才对,但实际上,斯宾诺莎本人长期受到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犹太教等各类宗教的打击和迫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斯宾诺莎口中的“神”完全颠覆了基督教里的神。

1,斯宾诺莎的神斯宾诺莎认为,那些没有理性的人最容易迷信,从而相信宗教里的神!这些人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事,不愿究其原因,只愿明其目的,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初级认识阶段。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以他们有限的知识能解释明白,他们就会很高兴,如果解释不通,他们就只好凭主观猜测,以己之心,度物之心。

在很多事情解释不通时,人们就把它们归到了神身上,他们膜拜神,迷信神,竟至于用神来解释所有的现象,比如哪个人突发疾病死了,他就说那是因为不敬神,哪个人发达了,就算这个人没做过一点好事,他也会解释说是前世修来的福。

如果我们用哲学中的思辨和逻辑来看的话,这种解释真的是漏洞百出,不合情理,但是沉迷于信神论的人会说,说“不要用人的智慧去试图揣测神”,但在斯宾诺莎看来,这神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们自己揣测出来的。

斯宾诺莎一方面批判“神”,一方面又说“神是必然存在的”,这里并不矛盾,因为他给神下了一个新的定义。

由黑格尔对康德的上帝理念之批判看二者的上帝观之异同

由黑格尔对康德的上帝理念之批判看二者的上帝观之异同

由黑格尔对康德的上帝理念之批判看二者的上帝观之异同——读《小逻辑》§49-51叶幼伟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上帝”一直以来就是萦绕于人类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或者说,人类自身得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使得人与“上帝”之间有一种斩不断的密切的亲缘关系。

如是,“上帝”便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这一点尤为突出地体现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之中,表现为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种种争论。

尽管人类在诞生之时已对“上帝”抱有绝对的敬畏之情,但那时的“上帝”更多地体现为种种神话传说,还只是人类朴素的想象力的产物,是理性缺失的一种结果,是一种缺乏存在根据的“上帝”观。

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为上帝寻求存在根据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及其学生柏拉图,此后,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成为西方哲学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主要包含有宇宙论证明,自然神学证明,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所创建的道德神学证明,康德将这些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都归诸理性神学的内容。

然而,由于思想的最终主旨的迥异,必然会导致不同哲学家对上帝概念的不同看法。

康德和黑格尔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哲学巨匠,他们对上帝概念的把握由于二人的哲学主旨的差异而各显春秋,而对这两位哲学巨匠的不同上帝观的把握又成为了其后继者们不可逃避的课题。

本文试图以《小逻辑》§49—51三节内容为参考文本,通过剖析这三节内容来展现二人对上帝概念的不同看法,从而突显两种不同的上帝观在后德国古典哲学史上的不同理论价值。

在《小逻辑》§49开篇,黑格尔就表达了与康德相对立的上帝观。

众所周知,在康德看来,上帝作为理念是理性的第三个对象,而理念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只具有调节性(范导性)作用,不具备那种存在于知性概念那里的建构性。

上帝、灵魂和世界之所以被康德称其为理念,正在于它们只具有理想性,而不具备现实性,在现实世界找不到任何对象与它们相符,是人类所无法认识的对象。

论黑格尔的哲学上帝观

论黑格尔的哲学上帝观

论黑格尔的哲学上帝研究的范畴。但在黑格尔那里,上帝却不仅仅是在宗教学意义上使用的。黑格尔认为,上帝是绝对精神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哲学共同把握的对象,认识上帝是三者的共同目的,上帝不仅是宗教学,而且也是艺术和哲学研究的最高范畴。黑格尔说:哲学与艺术,尤其是与宗教,皆共同具有完全普遍的对象作为内容。〔1〕

实际上,在许多人那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只是一个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准确地把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是打开黑格尔宗教哲学体系黑箱的钥匙。
黑格尔认为,概念、理性、绝对精神,其实质不是别的,就是世界的共性、普遍性、规律性。上帝是世界最高的共性。黑格尔说:精神和自然都有其生活、变化所依据的一般规律。〔15〕本质世界就是作为规律的王国,本性、独特的本质以及在现象的繁多而偶然中和在倏忽即逝的外表中的真正长在的和实质的东西,就是事物的概念,就是事物本身中的共相,正如每个人,尽管是无限独特的,但在他的一切独特性中,首先必须是人,犹之乎每一头兽首先必须是兽一样〔16〕他进一步指出: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17〕据此,他认为,哲学家的工作只在于把潜伏在精神深处的理性,(这理性最初只是潜伏在那里的内在本质或内心本性)揭示出来,提到意识前面,成为知识哲学的工作实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觉醒。〔18〕这个工作就是发现上帝。#p#分页标题#e#
所谓哲学上帝观所研究的,就是哲学如何把握上帝,也就是上帝在哲学中如何呈现。哲学的上帝是黑格尔上帝概念的本质,是其宗教、哲学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黑格尔哲学上帝观的确立,凸现其思想体系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性质,使他的宗教哲学与传统神学、康德宗教哲学、斯宾诺莎泛神论、有神论等种种思想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理清黑格尔的哲学上帝观,对理解黑格尔的整个思想体系,乃至对于把握西方近代宗教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黄老师作业:论黑格尔的崇高观

黄老师作业:论黑格尔的崇高观

黄⽼师作业:论⿊格尔的崇⾼观论⿊格尔的崇⾼观“崇⾼”这⼀概念,是美学上的⼀个重要范畴(范畴是构成各门科学系统的重要的、核⼼的组成部分[1])。

从古希腊朗基努斯到现代哲学家,崇⾼问题⼀直是⼀个重⼤⽽艰难的课题。

⿊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也探讨了崇⾼问题,他所认为的崇⾼,却是和象征主义⽂学类型紧密联系在⼀起的。

⿊格尔在《美学》中将⼈类艺术史分为⼀个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中象征性艺术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和⽅式,即不⾃觉的象征⽅式、崇⾼的象征⽅式和⾃觉的象征⽅式。

在崇⾼的象征⽅式⾥⿊格尔集中论述了有关崇⾼的理论。

⿊格尔的“崇⾼观”核⼼主要有以下两点:其⼀,关于崇⾼的来源:⿊认为“崇⾼的来源来⾃它所要表现的内容即绝对实体。

”[2]不同于康德认为的“崇⾼来源于情感和理性观念之类的主观因素”[3],⿊格尔认为崇⾼⼀般是有限表达⽆限,⽽在现象领域没有可以与⽆限相对应的形式来表达[4],这种⽆限已经溢出有限的范畴,获得独⽴⾃在⾃为的意义,成为⼀种具有“实体性的太⼀,这个太⼀本⾝就是纯思想,也就是只为纯思想⽽存在。

”[5]也就是说⿊格尔认为崇⾼的来源是客观唯⼼的,即⼀种“绝对理念”[6]。

其⼆,关于崇⾼的特征:⿊格尔认为“⽤来表现的形象就被所表现的内容消灭掉了,内容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表现的否定,这就是崇⾼的特征[7]”。

⼀⾔以蔽之,就是崇⾼的特征是内容⽐形式更重要。

因为⿊格尔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不平等的,形式恰好的表现内容并⾮真正的崇⾼,只有当内容脱离于形式⽽获得独⽴,成为⾃在⾃为的东西,也就是绝对理性,才能算是真正的崇⾼。

纵观⿊格尔的崇⾼观点,虽有⼀定道理,但是依然有模糊和令⼈怀疑之处。

⾸先有关崇⾼最重要的论点“绝对精神”这⼀概念过于模糊。

这个精神不是⼀般的“精神”,是不能⽤感性认识来理解的,可精神⼀词在哲学范畴中⼀般指⼈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格尔认定的“精神”如何脱离于⼈脑成为绝对的精神呢?这种绝对精神是⼀种原⼦,分⼦?还是⼀种诸如⽓,光类的事物?在《美学》中,有关“绝对精神”,⿊格尔⽤了“实体性的太⼀”、“纯思想”、“绝对实体”、“神”、“真正的实体”、“统⼀”这些虚化的词汇来形容,并没有具体的解释,颇让⼈费解。

黑格尔的真理观——真理就是思想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或对象符合概念

黑格尔的真理观——真理就是思想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或对象符合概念

黑格尔的真理观——真理就是思想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或对象符合概念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习惯于说,逻辑只是研究思想形式的东西,而它的内容却来自别处。

如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只是抽离出来的思想形式,而内容似乎成了毫不相干的事情了。

费希特有关于此,曾将知识学视作一门新式逻辑,试图将内容与形式必然地结合起来,以知识学制约逻辑学。

一、逻辑思想的诸思想规定在思想自身的发展进程中自身证明其自身为真在黑格尔看来,其他一切内容比起逻辑思辨逻辑思想来说,它们都缺乏实质性的形式,处于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当中。

“逻辑思想是一切事物的自在自为存在着的根据。

要有相当高教养的人,才能够把他的兴趣指向这种逻辑的纯粹规定。

”§24P85逻辑思想即是客观的纯粹思想,是现象世界的实质和根据。

说逻辑思想是客观思想,即是说从思想本身去推演诸思想规定或范畴,这些思想规定本身的真假问题不是从外部观察和经验的角度来规定的。

思想作为自为规定纯粹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个过程也是全体,诸思想规定在思想自身自在自由的逻辑发展中必然性地证明自身为真。

所以,“但在逻辑学范围内,我们用不着这类外在的标准,我们只须让那本身活泼自如的思维规定循着它们自己的进程逐步发展。

”黑格尔思辨哲学厚实的历史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从哲学的意义来看,概括地抽象地讲来,真理就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

”§24P86这显然异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P83)我们且看看黑格尔怎么说。

二、真理的本性是对象符合概念、正确不等于真理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不会在一般意识中单纯考虑思想规定的真与不真问题的。

因为思想规定只有在应用于对象的过程中才获得它们的真理,离开了应用、离开了符合与否问题,单纯去问思想规定本身是否为真,似乎没有意义。

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中知性神学观的批判

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中知性神学观的批判

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中知性神学观的批判作者:赵振凯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2期内容摘要:黑格尔在《小逻辑》中从对旧形而上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旧形而上学用有限的知性知识认识无限的上帝以及旧形而上学的知性神学观容易形成独断论三个方面对以往哲学家的知性思维神学观进行批判。

同时,黑格尔辨证地认为,不能对旧形而上学的知性思维片面地否定,也应该认识到知性认识是认识上帝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对《小逻辑》的“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部分里,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知性思维神学观的批判进行探究。

关键词:旧形而上学知性神学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对以往哲学家的知性思维神学观进行了细致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知性思维的抽象同一概念的有限性。

并在人们对上帝的认识只是抽象的存在于头脑中,不能达到对于上帝“概念”的具体认识进行了深刻批判。

然而,黑格尔对于知性思维神学观并非完全否定,乃是扬弃了旧的知性逻辑的思维方式,将其包含在自身之中并建立起自己的辩证思维。

一.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首先,用知性的观点探讨上帝的目的是要找到合适的谓词来表达我们表象中的上帝,这样就造成实在性与否定性的绝对对立,最后得到一个空洞抽象的无确定性的本质,一个纯粹的实在性,这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毫无生命的产物。

其次,用有限的知性知识证明上帝的存在会陷于本末倒置。

由于知性知识是有限性的,不能过渡到无限,旧形而上学总是从知性的有限同一性中去找上帝存在的第一因,要寻求上帝存在的客观根据,就找到一个固定的前提,从这一前提推出另一个规定,因此必须指出某一规定依赖某一前提。

这样导致上帝的存在的客观根据要依由另一些规定的来支撑,这与上帝是一切事物的绝对无条件的根据这一前提相矛盾。

而按照这个方法如何论证从有限事物向无限的上帝进行过渡呢?知性思维采取了泛神论的方法,将上帝泛化到万事万物当中,使上帝在自然界中存在成为自然界的原因也是自然界存在的目的。

这样就“成功”的将上帝从无限的超验世界中拉回到了有限的自然世界中。

存在与上帝——从否定神学看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

存在与上帝——从否定神学看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

存在与上帝——从否定神学看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李革新(同济大学哲学系)T粤德格尔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他一生从事哲学的存在论研究,最终否定了哲学,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性关于存在的观念。

他一生又对神学不置一词,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确定性的神学言论。

但是他又在私下里自称是基督教神学家,承认他的思想出于一种神学,“没有这一神学之源,我也许根本不会走向这条思路。

我的神学之源将一直持续到将来。

”①本文就尝试探究海德格尔哲学和基督教否定神学的关系。

否定的神学否定神学是基督教神学的一种理论形式。

所谓“否定神学”(apophatic或negative theology)是相对于“肯定神学”(cataphaticthe或positive theology)而言。

肯定神学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可以直接把握上帝,可以对上帝进行确定性的断言、判定和认识。

例如上帝是全能的、全知的、至善的等判断都属于肯定神学的言述。

相反,在否定神学看来,上帝是绝对的奥秘,绝对的异在者,超越了人类的感官、理性、语言以及任何认识,人类对上帝的任何认识都是象征性的,都是人类中心的产物。

除了上帝的启示,人只有在不知和否定之中,在内省和直观的神秘经验中,才能真正认知上帝。

否定神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与其说上帝是什么,不如说上帝不是什么。

可见否定神学带有浓重的新柏拉图主义和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否定神学的名称首次出现在托名狄奥尼修斯《神秘神学》中。

托名狄奥尼修斯的目的是论证“神名不可名,可名的皆不是神名”的命题。

他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万物因为上帝而存在,万物的秩序具有上帝的范型,我们可以从万物的安排中认识他,所以神学家可以用万物之名来称谓上帝,如上帝是生命、光、主、真理、众神之神、万王之王,是善、美、智、爱,是太阳、星辰,是火、水、风、云、石,如此等等。

但是他又指出,上帝又远远超出世界和万物,绝对不是凭借万物可以达到的,他是万物中的万物,但是又不是任何一个事物。

古希腊的宗教与艺术———黑格尔对希腊精神的宗教哲学解读

古希腊的宗教与艺术———黑格尔对希腊精神的宗教哲学解读

古希腊的宗教与艺术———黑格尔对希腊精神的宗教哲学解读张云凯【摘要】黑格尔的古希腊宗教观是尚未被充分注意的问题域。

本文依托《精神现象学》和《宗教哲学讲演录》两个核心文本,通过两个维度对黑格尔的古希腊宗教观展开探讨:古希腊神明的整体特征以及其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作品中呈现的神与人的辩证关系。

在黑格尔那里,宗教内在原则是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

这一方面体现在古希腊宗教中精神性原则对于自然性原则的扬弃,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虽然古希腊宗教出于内在矛盾而衰落,但是其也预示了完善宗教所应保留的原则。

【关键词】黑格尔;古希腊;宗教;艺术;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B516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1-0105-06作者简介:张云凯,(上海20043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一、黑格尔的古希腊宗教观之概述古希腊文化在黑格尔时代的德国知识分子中占据精神家园般的地位。

早在中学时期,黑格尔就对古希腊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论述《民众宗教与基督教》中,他将古希腊宗教视为以理性和道德实践为核心、与公共生活有机结合的民众宗教的典范。

与之相对,基督教则是以私人性和彼岸性为特征、僵硬地依赖传统和外在权威的实证宗教。

在其早期思想发展中,他不仅醉心于古希腊文化,而且力图通过对希腊宗教的把握,反思宗教在现代生活中的正当作用。

张世英先生曾对黑格尔伯尔尼时期的《艾留西斯—致荷尔德林》———这个具有浓重的思古幽情和万物一体的神秘主义气质的诗篇进行疏解,并指出他与荷尔德林在面临“亲爱的希腊国土已不复存在”时的不同立场。

与荷尔德林的悲观相较,黑格尔展现了对当下更通达乐观的态度。

①耶拿时期的《精神现象学》标志着黑格尔对古希腊宗教形成了相对完整、定型的把握,其中透露出对希腊宗教系统的辩证思考。

他指出古希腊人是自由的民族,这不仅体现在城邦公民间较为平等的关系,还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能群”、在于生活于城邦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