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社会黯然失色的女性(1)
一个畸变的叛逆者_无名的裘德_中主人公淑的性格分析(1)

MOUNTAIN FLOWERS精神,和获得自由的希望以及姐妹情谊。
“紫色”第四次出现是在西莉把她的屋子装饰成紫颜色这一情节中。
西莉带莎格参观她的新房,“房间都是紫色和大红色,只有地板漆成鲜黄色”(沃克,1998:227)。
正如紫色象征着尊严和幸福一样,西莉把房间的颜色都漆成紫色意味着她度过了多年的艰辛时光并且顽强地生存下来,进而解放了自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紫色”第五次出现是在某某先生送西莉紫色的纸青蛙这一情节中。
某某先生为西莉亲手制作了一只纸青蛙并且送给了她,象征着男人承认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关系。
艾伯特(某某先生)承认西莉有获得自由、尊严、幸福的权利。
与此同时,在西莉和其他黑人妇女的精神引导下,艾伯特找到了自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最后,他也爱上了西莉,并与其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五、结语综上所述,“紫色”在这部小说中,一共出现五次,分别用来描写女人衣服、小野花、索菲亚裤子、西莉房间和纸青蛙的颜色,它象征着黑人妇女的独立、尊严、幸福、姐妹情谊以及男人与女人的和谐关系。
不同于《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中“紫色”的原型象征意义,沃克在《紫色》中描写的“紫色”是反原型的。
她一方面向我们展示,用代表王权、高贵的紫色不仅能用来描写男人,同样也能用来描写女人;另一方面,女人也是高贵的,她也是社会的主体。
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
总之,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以弗莱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阐释《紫色》中“紫色”反原型象征意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对《紫色》和艾丽丝·沃克所提出妇女主义思想的理解,同时,为解读黑人女性文学作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1]AliceWalker.InSearchofOurMothers’Garden[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83,379.[2]Gates,HenryLouis.AliceWalker:CriticalPer-spectivesPastandPresent[M].NewYork:Amistad,1993,40.[3]Giffith,Kelley.WritingEssaysaboutLitera-ture[M].London:Harcourt,1986,118.[4]PeterS,Prescott.ALongRoadtoLiberation[J].NewsWeek,1982(25):67.[5]艾丽丝·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18,227.[6]波维坦·托多洛夫[法].批评的批评——教育小说[M].王东亮、王晨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88.[7]刘世铸,张征编.希腊罗马神话[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0,31.[8][加]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9]王渤编.圣经典故[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0,78,87,90.师卓(1980—),女,天津人,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天津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红字》中海丝特形象的深度解读

那象征通奸罪 的红 A字也被她 以艺术家的手绣得异 常的精美华贵 。这 个美化 的字母 已经 失去了社会强
加在她身上的意义 , 变成她 自我定义 的优雅 。海丝特 之所 以精心装饰 这个 红 A字 还有另一个原 因:她爱 的人 的名字 中有这个字母 ,这个 A在她眼 中已变成 爱的象征 , 这既粉碎 了宗教的意 图 , 也表达 了她的反 抗精神。海丝特对清教教规的蔑视 以及她所“ 犯下 的 罪过 ” 既 显 示 了她 对 生 活 的 热 爱 , 也 表 现 了 她 对 宗 教
气 和对 爱情的执着追 求 。更体 现在 生活 中的自立和 对 孩子的母性特质上 ,这些都体现 了她敢于打破 清 教束缚 、 追求 自然人性的决心 和勇气。 ( 一) 海丝特对清教伦理道德的反抗 l 7世纪 的新英格 兰处于严 酷 的教权 统治 中 , 严 格 的宗教 教规不仅具有 与法律相 同的强制性 ,甚 至 还 支配 和左右着人们 的思想和判 断 ,清教教徒 以教 规 愚弄 、 麻醉 、 控制人们 的思 想和 行 为 , 他 们沿袭 古 代 用以保护男权地位 的父权制 ,鼓 吹男性对社 会拥 有 支配权 和决定权 , 女性只是繁 殖的工具 , 没有独 立 的人格 ,需要依附男 性而生存 ,应 当受到男人 的统 治 。为保 护男人的权利 , 女 性受到种种 限制和束缚 , 甚 至残酷 到 即使 在街 上微 笑都要 处 以监 禁 的地 步 。 整个 清教地 区死气沉沉 , 气 氛阴暗颓废 , 人们努 力压 制 着 自己的情绪和人性 , 神情冷 漠 , 一切都笼罩 在黑 暗之中。《 红字》 中到处都渗透着这种阴郁的宗教气 氛, 生活在这种压抑的环境 中的海丝特对这种惨无人 道、 压制人性的宗教伦理道德表达 出自己强 烈不满。 海 丝特 虽然生长 于清教社会 ,对清教法规 有着 清楚的了解 , 但在不伤害他 人的情况下 , 她认 为 自己 追 求爱情的行 为是 没有 过错 的, 因而 , 对清教做 出的 严 厉惩罚她坦然接 受 , “ 世俗 的法 律不是心 灵上的法 律” 。 [ ¨当海丝特走 出牢 门时, 没有众人 想象的“ 黯然 失色” , 而是露 出高傲优 雅 的举止 、 从容 不迫 的微 笑 , 就 连身上的衣服都是 华美的 , 她环视着 众人 , 勇敢地 向众人展示代表耻辱 的红 A字和 自己的孩子 ,就连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_生死场_中的女性悲剧

22-167CN14-1034/IMZXS4/2008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涌入中国,为研究领域打开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它通常采用带有解构意味的分析方法,强调叙事者的主体性,从性别角度评价文学作品,涉及到叙事者主体位置与笔下人物关系,以及叙事者在叙述时不同于男性作家的角度、方式等。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其小说《生死场》,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
如果立意从性别角度切入对萧红作品《生死场》展开思考,分析萧红作品女性的独特认识,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女性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这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女性悲剧。
一、从女性话语的视角,解读女性的生命苦难“性别这个因素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忽略的,无论在视角,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方面,都会因女作家和男作家在经验和性别认同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①。
由于男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男性用男性话语解读女性、书写女性,女性也模仿男权话语自我解读、自我书写,从男权文化大门走出去的,是被扭曲了的“男人眼中的女人”和“男人化的女人”。
要打破这一文化格局,女性必须“逆流而上”站在女性视角用独特的女性话语进行真正的“自主选择”、“自我照型”,自己撩开隐蔽世界的重重帷幕,展现自己。
而这一过程中,女性最先可以依靠和建构的便是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身体上的真实感受。
法国女权主义者海伦娜·西索提倡“白色墨汁”来写作,“妇女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写作……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②。
由于处于男权文化压制下的妇女没有自己的语言,她只有自己的身体可以凭借。
写作使妇女超脱自我结构,回到未经男权制文化扭曲的起初的自我。
在男权制的文化下,只有这些可以逃脱男性文化,摆脱女性被审美、被想象的“他者”处境,这才是真正的从女性视角来透视女性形象。
《生死场》中的王婆自杀未遂时可怖的身体毁形,小金枝被父亲活活地摔死,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痪之后遭丈夫的折磨而死,此外,从未出现的女性体验作为书写视角在历史中浮现。
第七讲 狐狸精(上)

第七讲狐狸精(上)狐狸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经典描述。
可以说“狐狸精”就是女人轻浮、淫荡的代名词。
可是狐狸本身确是伶俐聪明,通人性的。
这种可爱的小动物为什么会背上如此沉重的罪名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在《聊斋志异》之前的狐狸精,人们的文学描写,更多的是把狐狸妖魔化和邪恶化。
是蒲松龄第一次把狐狸精人格化了,他笔下的狐狸精就像我们邻居家可爱的女孩,一个个年轻貌美、极富诱惑力。
正是应了“狐狸50岁变成女人,100岁就会成为美女”这个美妙的幻想,美丽可以说是狐狸精的基本特色。
蒲松龄笔下狐狸精的美丽,但是狐媚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狐媚一词最早是来自于唐朝诗人骆宾王所说的“狐媚偏能惑主”,这里的“狐媚”就是指武则天这位“人中之狐”的美色诱惑人。
我们可不要小看狐媚的力量,《封神演义》里著名的狐狸精苏妲己,她就是靠自己的狐媚把殷纣王的江山给破坏了,在被处死时苏妲己居然还用自己的狐媚,使得几个行刑的士兵不忍心下手。
狐媚是狐狸精征服男人的一个重要法宝,狐狸精通过控制了男人,也就控制了世界。
所以,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狐媚是女人迫不得已的生存手段,而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可以说是渺若星辰。
但是,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狐女舜华竟然破天荒地成为封建社会独立女性的代言人。
狐狸精依靠美丽吸引男人的眼睛,依靠狐媚俘获男人的心。
美丽与狐媚是爱情的催化剂,可是有的爱情只是开花了却没有结果,这种现象也就是人们说的,除了亲情、友情、爱情之外的“第四种感情”。
爱情退一步还会留给双方真正的友谊吗?蒲松龄是如何看待这种所谓的“第四种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神鬼狐妖的世界,一起听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说聊斋---狐狸精(上)一个花鬼狐妖的世界,一篇篇亦庄亦谐的故事。
蒲松龄笔下的美女为什么总会爱上穷书生?远离人间的牛鬼蛇神为什么比君子更加可爱?说聊斋。
狐狸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经典描述,可以说“狐狸精”就是女人轻浮、淫荡的代名词。
试论《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性主义《第十二夜》局限性
更体现出作为侍女的下层妇女的反抗意识. 恩格斯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 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 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 面的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 坛上这样的一个“巨人”。这位具有超凡洞察力和预见能力的 伟大作家,用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引导人们懂得人的价值、 尊严和力量,并且创造性地将女性平等地位及个性解放作为 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展现于作品中,体现其女性主义倾 向. 女性主义理论在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之后的300年才形成 发展。据女性主义研究专家南希・F・科特的研究,“女性主 义”一词大约是在1910年进入英语词汇的,“女性主义”的含 义是妇女角色的“彻底的社会革命”,早期女性主义有两个主 导思想,即妇女作为人的解放和作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标是 消除妇女作为个人获得完全发展的一切障碍。因此,简单地 说。女性主义就是基于天赋人权而产生地,以男女平权或男女 平等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具有超时代意义 的。从十六世纪起,英国进行过多次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虽 然出现多次变化,客观上改变了女性的地位,打破了中世纪的 贞女偶像观念,但宗教对待女性的态度从中世纪以来是一致 的,即:女性是夏娃的女儿,是引诱男性纵欲荒淫的人:女性的 身体被视为人类第一耻辱的活的象征:女性是次于男性的“二 等公民”,男女绝对不平等。宗教对于女性的这一态度在莎士 比亚时代为官方所认可,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是被人们不 分性别普遍接受的态度。当然,在伊丽莎白时代,女性受教育 的机会确实增多了,但教育的目的是使女性改正其天生的缺 点和弱点,防止女性犯错误。而莎士比亚则更深入地挖掘人 文主义思想,将目光聚焦在女性群体中,尤其是在其初期的喜 剧创作中,热情赞颂女性的机智聪敏、个性张扬,以及反封建 反教会的积极性和坚决性,体现了莎士比亚进步的妇女观。 本文主要以《第十二夜》的人物塑造为例来探讨莎士比亚的女 性主义意识。在这部作品中三位女性体现了莎剧女性形象的 典型性,薇奥拉是女扮男装、主动追求男性的代表,奥丽维娅
对《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的解读

对《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的解读作者:刘俊茹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23期刘俊茹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女主人公形象和社会活动的剖析和解读,去探析劳伦斯的女性意识。
在女权运动高涨和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劳伦斯严肃地思考两性问题,并希望女性一改对男性的服从隶属的角色,转变成为独立自主,敢于追求平等婚姻的新女性;但是受到时代道德观念的影响,和男权社会的制约,劳伦斯笔下人物的女性意识崛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女性角色一.引言戴维德·赫伯特·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价值和魅力主要在于对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现状、人性堕落腐化的揭露;对于两性关系的思考;并主张建构良好和谐的两性关系,以拯救日渐败坏的人类文明。
因此,劳伦斯的作品包含许多对女性角色细腻而深刻的雕琢,创造出一些看似软弱无助但是内心坚强的女性角色,其在思想和经济能力方面都自立自强,在爱情婚姻方面都敢于追求平等的幸福。
本文将通过对劳伦斯的代表作——《马贩子的女儿》中梅宝这一女性角色的剖析,来体会劳伦斯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的期望,以及他所创作的女性角色思想上的局限性。
二.劳伦斯的女性创作意识劳伦斯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女性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而对《马贩子的女儿》这一文学作品进行品读之后,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劳伦斯认为女性需要的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存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独特的婚姻观、价值观,而这一切都是独立于男性之外的,不是屈服于服从于附属于男性的。
劳伦斯是认可并鼓励女性为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权利而努力奋争的,鼓励女性为实现自我而存在,以上都可以从梅宝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活动等方面得到映证。
三.关于《马贩子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总括《马贩子的女儿》创作于1916年,故事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下的乡村小镇中,这里机器的冰冷气息代替了自然温和气味,冷漠的感觉取代了生机的活力,人们承受着社会变迁带来的科技进步之苦,社会风气日渐衰败,社会中人道德沦丧、寂寞无聊。
浅析简爱中女性人物对简爱的影响

浅析《简·爱》中女性人物对简·爱的影响----------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简·爱》(唐志侠西安文理学院)[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追求独立自由、敢于反抗压迫的新女性形象,将一种主要以女性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使这部作品在女性主义批评领域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但长期以来,《简·爱》中的其她女性角色都处在女主角简·爱的光环之下,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本文认为,简·里德·爱、里德太太、坦普尔小姐、海伦·彭斯这四位女性人物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各自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个性,在简·爱的成长过程中,分别从不同方面影响了简·爱。
简·里德·爱鼓励她的女儿独立自强,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里德太太使简·爱意识到了话语权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简·爱的反抗意识;坦普尔小姐影响了简·爱的新女性形象意识的行成;海伦加强了简·爱的宗教意识, 促进了简的成长。
她们在简·爱的新女性意识成长的历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简·爱》女性主义女性人物简·爱的女性意识一、引言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是19 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惊世之作,其中表达出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思想影响深远。
从表面上来看《简·爱》只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实际上 《简·爱》烙印着时代的记号,是在为时代发声。
当时的英国社会处于完全的男权统治之下,女性没有自己的发言权,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被定位为“家庭的天使”。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夏洛蒂·勃朗特创作了简·爱这一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 “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追求平等”,有着 “真、善、美的性格和光辉的新女性形象”①。
勇敢叛逆的海斯特——解析霍桑《红字》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勇敢叛逆的海斯特——解析霍桑《红字》中的女性主义意识郑金霞【摘要】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讲叙了女主人公海斯特因所谓的“通好”罪而遭受屈辱和惩罚的的故事.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敢爱敢当、勇于反抗社会习俗的反叛女性新形象一海斯特.海斯特坚定的反抗意识和叛逆行为贯穿文章的始终,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06【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红字》;反叛女性女性意识【作者】郑金霞【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 45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纳撒尼尔·霍桑生于1804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红字》讲叙了女主人公海斯特因所谓的“通奸”罪遭受屈辱和惩罚的的故事,再现了17世纪美国清教社会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处境。
但霍桑笔下的海斯特面对宗教道德对人性的压抑没有屈服,没有畏缩,而是勇敢的向愚昧的传统发出挑战。
她以不屈的精神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以坚韧的意志争取美好的爱情。
在《红字》中霍桑勾画了一个美丽动人、敢爱敢当、勇于追求、奋起反抗社会旧俗的反叛女性人物形象。
海斯特坚定的反抗意识贯穿文章的始终,奠定了她在小说中的主体地位。
霍桑颠覆了男权主义社会中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表现了他本人的女性主义意识,他将这种意识融入到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海斯特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流露出的反抗精神[1]。
一、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在欧美兴起并非偶然,霍桑作为一名女性主义作家写出《红字》这样的作品也有其深刻的政治宗教背景。
1620年,“五月花号”上的102名清教徒来到美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从此清教主义开始了在新英格兰的长期统治。
清教主义社会中,女性受到父权的统治,女性经济上不自主,依附男性生存。
女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生活受到男性支配和限制。
尽管《独立宣言》中规定“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她们没有获得选举权,还要受到双重道德标准的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3)》课程论文 男权社会中黯然失色的女性 ——浅析《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作者着重描述的那个社会是个典型的男权主义社会。在那个以男性为尊的社会,女性的命运必定是不被关注的,女性的世界显然是黯然失色的。田小娥因不甘屈辱的境地,惨死于公公之手;聪慧果敢的年轻女革命家白灵却被毕政委以清除“叛徒”的名义残忍的坑杀;卢兆鹏媳妇在理与欲的矛盾挣扎中走向疯狂,终被父亲毒死。还有那些一生为丈夫而活,死守传统礼教的女人们,都完全被笼罩在男权主义的阴影之下。本文将通过分析《白鹿原》中的几位女性形象展现男权社会中黯然失色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白鹿原》;男权主义;女性形象;悲惨的命运; 一、男性的欲望由女性买单——田小娥的悲哀 在《白鹿原》中,田小娥是一个颠覆了女性传统的典型形象。虽然作者并没有对田小娥的外表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田小娥是一个美艳动人,有着丰乳肥臀的“性感尤物”。可以说,她的形象最能激起男人的欲望。然而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先是被郭举人纳为妾负责“泡枣工作”,紧接着和黑娃厮混,本以为被黑娃带回原上,可以过着一种她所向往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然而,回到原上却不被人们接纳,在黑娃逃亡的岁月里,她为自保而成了封建家族制最崇尚的人物之一——鹿子霖的情妇。在鹿子霖的授意下,她成功的勾引白孝文,使其身败名裂之后,她更加麻木了,这也最终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她一直尊敬的尽管从未承认她为儿媳的公公鹿三深夜来到她的小屋,一刀刺进她的心房,她叫“大”叫得让人很是心疼。 田小娥是这个原上第一个牺牲的如此惨烈的女性。她之所以最后沦为性工具,在于她的愚昧,更在于男权主义社会那些根深蒂固的荒谬逻辑:男人不必为自己的欲望负责任,不必为自己的荒唐行为负责任,要为其负责任的是男人在荒唐中所消费的对象物。白孝文的堕落是因为“早晚都泡在小娥的窑洞里,两人 吃饱了抽大烟,过瘾了就在炕上玩开心” [1] 。原上的人们纷纷指责是小娥祸害了孝文,却不能理性的看待“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实。 而作品后半部分中,作者将小娥装扮成一个为白鹿原带来大瘟疫的厉鬼,也是作者在反思男权主义社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总的来说,田小娥的一生都是悲哀的,她的一生都背负着罪孽,尽管她的本质不坏,但在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摧残之下,她逐渐成了男人眼中的“荡妇、淫妇”,而其最后被砖塔镇住,也说明其反抗终究是会失败的。 二、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白鹿原精灵——白灵 在《白鹿原》这部以男性为主体的叙事文学作品中,最健康、最正面也最光彩照人的形象莫过于白灵了。她是一位完美的女性:美丽、智慧、开朗、独立。 她是白家幺女,她的降生是顺应了父母意愿的,所以她得以在父亲特别的慈 爱和关怀下成长,但这幸福仅缘于她当时是个“女孩儿”。如果她永远只是个“女孩儿”,永远在父权的庇护下生存,不长大,那么她的命运也许会是一出喜剧。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由于父母给她最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她过早地被赋予了独立于父母意志之外的成熟女性品质,被赋予独立于男性意志之外的女性主体性,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试图与整个男权社会秩序抗衡。白灵这个极具个性的女人,在征服外部环境和追求自身幸福两方面,都表现出摆脱男性为主思维的自主品格。她在革命和追求进步方面甚至比同一阵营的男人表现的更为果敢,虽然她是因一个爱情游戏——抛掷铜元而开始投身革命的,然而,一旦投身革命,她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而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在对爱情的选择上,她没有听父母的命令,完全由自己作主,尤其是与兆鹏假扮夫妻后,她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这个革命战友所吸引。于是,她主动说:“咱们做真夫妻啊,兆鹏哥!”“我们做一天真夫妻,我也不亏。”[2]虽然直到今天,她在爱情上如此主动的表白仍不为大多数人接受,但试问,有哪个人,尤其是女人,不佩服她的勇气呢?因为白灵懂得放下所谓的矜持去抓住爱情。可以说,白灵的行为是对封建礼教控诉的最强音,她取得了在平等意义上尊重女性生命的最高成就。她勇敢的向男权社会秩序发起挑战,有力的撼动了男权至上的基石,使高高在上一直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 男权主义惶恐不安。但无奈,她的力量太单薄了,她的行为对于男权社会的统治者来说,太过极端,所以他们生生的将她的反抗火焰掐灭了。最让人觉得可悲而又可笑的是,一心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她,却死在了“自己人”手中。不管是误杀,还是故意,她的无辜牺牲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不成熟,这也是现在我们仍要关注的问题。 男权主义在中国“屹立不倒”的地位,造成了中国共产党男性党员多于女性党员的事实。那么,在中共高层中占绝对优势的男性们,怎样才能使党内乃至整个社会不再上演类似白灵的惨剧呢?多给予女性党员一些关爱和关怀是非常必要的。如今,女性和男性身处相同的教育环境,他们的知识水平不相上下,所以女性的能力不容小视,不要再试图把女性当成一个被统治阶级了。 三、贞节贤淑的妇女——男人的恋母情结 在现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男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就希望女性能够给予他母亲般的抚慰和关怀。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恋母情结。 《白鹿原》中就有几个男人有这种情结。白鹿原上的精神领袖朱先生自涝池见着朱白氏的第一眼起就断定“即使自己走到人生的半路猝然死亡,这个女人完全能够持节守志,撑立门户,抚养儿女„„”而朱白氏果然没有辜负丈夫的期望,年过半百之后“眼睛周围布满了细密的皱纹,愈见深沉愈见刚正,愈见慈爱了„„”[3]其实男性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根据女性的自由发展而塑造女性榜样的,从这个层面上说,男性是很自私的。 白嘉轩的第七任妻子吴仙草一辈子依从着丈夫,破除白鹿原那个恐怖的传说,为白家不断的续香火,为白家做着男权社会中为女人规定的一切事务。她一辈子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对什么都无所求,她只希望她的男人允许她依靠着他,并且一直依靠着。她与朱白氏有着相同坚韧的性格,作为她和白嘉轩共同的儿子孝文,犯了错以后,白嘉轩也没有和她商量,就将儿子赶出了家门,她都承受了。 在她放弃发言权的过程中,白嘉轩慢慢的忽视了她首先是个人,具备自己意识的特征。逐渐把她当成其灵魂自由栖息的精神家园。当仙草染上了瘟疫,将不久于人世时,“白嘉轩僵硬的身躯颤抖了一下,跌跌撞撞的从庭院的砖地上奔过来,踩着绿色的秽物差点滑倒,双手抓住仙草的胳膊呜哇一声哭了。仙草自进这个屋院以来,还没见到丈夫单独面对她伤心伤情的哭泣,这是头一回,她大为感动。白嘉轩只哭了一声,就嘎然而止,肿起脸像个孩子一样可怜的问:‘啊呀天呀,你走了丢下我咋活呀......’仙草反倒温柔的笑笑说:‘我说了我先走好。我走了就替下你了,这样子才好。’”[4]男性文化塑造这类妇女形象时,过分强调女性的母性职责。其一表现为白鹿原上的男人对女人的最高赞赏,就是认为她与自己的母亲一样,这就是男性的恋母情结,其最好证明为:朱先生在即将离开人世时,紧紧瞅着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声,“妈——”朱白氏身子一颤,真如慈母似的盯着如孩子般的丈夫。由于男人的恋母情结,使女人也经常不自觉的把男人当成她的小孩看,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抚慰。其二就是男性把女人生孩子当成是女人的本分。当仙草看见丈夫在她生白灵时,第一次给她烧水端水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女人的悲哀,但这悲哀是男权主义强加的。男权主义社会中,男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久而久之,女人就只有听的份。男人认为女人就是生养孩子的,这其实是以母性去掩盖了并且人为的剥夺了女性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其他方面的需求。 不仅如此,男权主义虽然在表面上将女性榜样定义为贤良淑德,但在他们的内心里却觉得这种女人太过乖巧而乏味无趣,他们反而喜欢像小娥那样野性风骚的女人,因为这种女人能激起他们更强的征服欲。他们占有女人只是为了享受征服占有的过程,满足他们的征服欲。女人就是被这样一个有着畸形心理的群体束缚在家,从一个明艳的少女熬成了黄脸婆。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一个女人一辈子都在家里操劳,做家务、带孩子,可熬到四十多岁时,由于容颜的老去,而被丈夫无情的抛弃,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群人,她们离婚后,在温饱线附近拼命的挣扎,然而却没有人,没有权威机构去关注她们。比《白鹿原》中更可悲的是女人们终于明白:不是年龄越大,男人对你的恋母情结就越强烈,男人的恋母情结是会转移的。 四、性需求中的牺牲者——鹿家大儿媳 在白鹿原上最无辜的女性形象非鹿家大儿媳莫属。一个连名字也不曾留下的女人(我一直不解的是:作者为什么连个名字都不给她,是笔误,还是为了更发人深思的震撼?)。虽然她是原上名医冷先生的大女儿,嫁入了门当户对的鹿家,并成为长房媳妇,怎料鹿兆鹏这个接受了新式思想的革命者决意要和封建的一切制度划清界限,包括包办婚姻。除了公公的三个巴掌打出来的新婚之夜,她就再也没有见着自己的丈夫。痞子蔡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我拉着你毛茸茸的手,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在人类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鹿家大儿媳身在一个正值青春的花季,有着对幸福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却被残酷的拒在美妙的爱情世界之外,情感世界一片荒芜,苍白冷寂。她也是个女人,她也有着对性的渴求,然而丈夫却不在身边,她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她不会像田小娥那样,和别的男人干苟且之事,但她还是不自觉的出现了对小叔子、黑娃、公公的性幻想。这些性幻想是不能启齿的,有时她甚至觉得自己很肮脏,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对性的渴求,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使她大脑中的意识彻底错乱了。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和生命活力的女人被“性”彻底逼疯了。然而她的父亲冷先生根本不追问女儿发疯的原因,就下药将她毒哑,她万念俱灰,日渐消瘦,最终还是死了。可以说她的丈夫、她的公公以及她的父亲三个站在同一战壕的男权主义者将她逼死了。他们先是残酷的剥夺了她追求爱和幸福的权利,而后又强制性的并且及时的将她那些“伤风败俗”的语言淹没,以挽回他们男性的面子。同时也说明,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生来就是由男性统治的,她们所应遵守的是“三从四德”。男人从来就没有对女人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给予半点关注,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女性悲苦甚至凄惨的命运。 综观整部《白鹿原》,强烈的男权意识制约着女性的生命价值,就这样,她们永远被套上了悲剧的命运,在漫长的男权统治历史中,女性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使女性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沉浮。一方面,在男性们极力推崇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变得更加温顺,他们却批判女性的精神贫乏;另一方面,当女性提出追求人性,创造人生时,他们又无情的予以压制。因此,在现在这个仍由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应该更懂得独立、自强,应该具备像白灵那样的反抗精神,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不会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