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等地。

它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闻名,被称为“江南第一舞蹈”。

安徽花鼓灯舞蹈以山歌、山花鼓为伴奏,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这种舞蹈一般由男性演员表演,其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规整、刚劲有力。

舞者的动作饱满,身体伸展,动态感强烈。

舞者的舞步快速而有力,脚底下的鼓点和木板声响奇特有力,使整个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爆发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这种舞蹈大量运用了山林劳动中的动作元素,如背禾秧、点油灯、摇柴背等,展现了农村劳动者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服饰独具特色。

舞者身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通常穿着青色上衣和黑色下衣,头戴草帽,腰系红布带,手持花鼓,舞动时服饰飘扬,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交替表演独舞、对舞、小组舞等形式,通过不同舞蹈动作的展示,展现了舞者的技艺功底和舞蹈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特、力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也展示了安徽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论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

论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

论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王媛媛(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花鼓灯是花鼓文化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也是南方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艺术形式丰富而完整的民间歌舞形,式在战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如怀远,蚌阜,风台,淮南等地,是中国汉族舞蹈代表性的舞种之一。

它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有着典型的地方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特征,鲜明的时代特点。

安徽花鼓灯以其秀美欢快热烈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国内外。

关键词:花鼓灯;风格特点;体态律动特征;伴奏特色;表演形式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27(2009)03-0095-02 花鼓灯是我国汉民族特有的民间文艺样式,它主要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人们开始关注它、重视它,并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它。

在花鼓灯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期,即解放前的花鼓灯与解放后的花鼓灯。

这两种花鼓灯虽然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

我们今天看到的花鼓灯是解放后的花鼓灯,基本上是从舞蹈的角度来说的。

指的是解放后一些专业人员对解放前的花鼓灯经过加工改造过的花鼓灯。

准确的说应该叫花鼓灯舞蹈艺术。

花鼓灯表演中所塑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农村男女青年粗犷而秀丽的形象。

粗,说它的表演手法是粗线条的大笔勾勒,而不是工笔的细致描绘。

犷,是说它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毫无竭绊约束,任真情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

花鼓灯的表演是以男女双人的对歌、对舞为主,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因而充满了青春活力。

然而既是爱情生活,会带有委婉柔媚的色彩。

所以在粗犷的表演中又有温情细致的处理,从中看到秀丽和含蓄。

一、花鼓灯的风格特点(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艺术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艺术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艺术作者:孙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摘要:安徽花鼓灯是淮河文化的组成部分,集舞蹈、歌唱、器乐演奏、盘鼓、后场小戏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它是皖北沿淮人民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审美取向以及相关的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

本文主要简析了花鼓灯的表演角色、演出程式等。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表演角色;演出程序[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8--02一、表演角色的类型安徽花鼓灯艺术中表演的主要角色是“兰花”与“鼓架子”。

“兰花”是花鼓灯女性演员的统称,过去也叫“包头的”、“锣上”、“花鼓娘子”、“腊花”等,可分为“武兰花”、“文兰花”之分。

“武兰花”以舞蹈为主,并且可以表演盘鼓技巧,有的还会翻筋斗。

“文兰花”嗓子好,能歌善唱,既可与丑鼓对唱,还有独自即兴编唱的能力。

在民间,出色的兰花既能文,也能武。

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要“踩衬子”扮小脚女人。

建国后,“兰花”开始改为女子扮演,“踩衬子”等封建陋习随之废除。

“鼓架子”是花鼓灯男性演员的统称。

解放前,也叫“鼓上”、“花鼓橛子”等。

“鼓架子”又因专长和分工不同,又可细分为“文伞把子”、“武伞把子”、“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等。

“文伞把子”所执岔伞比“武伞把子”所持略大,并且非常华丽,装饰性很强。

“文伞”以唱见长,能编善唱,在踩街表演时,常常根据当时的情况,望风采柳,随机应变,即兴演唱。

优秀的“文伞把子”可以在踩街时,唱出不重复的花鼓歌。

“武伞把子”是大场中的指挥者,以舞蹈为主,在跑大场时,走在舞队前面,指挥带领男女演员变换各种队形,变化节奏,控制全场的气氛。

所以又可称之为“领伞的”“伞头”。

“大鼓架子”是灯班中的大力士,最主要的任务是能扛人,而且要扛的多,扛的稳。

他们主要担任“上盘鼓”的各种高难度的技术表演。

“小鼓架子”长于舞蹈,筋斗,多担任“大场”“小花场”等方面的表演。

浅析安徽花鼓灯与东北秧歌“梗”的比较

浅析安徽花鼓灯与东北秧歌“梗”的比较

二 、安徽 花鼓 灯 与东北 秧歌 中 “ ”风 格 性 的形成 梗
“ ”通常 指普 通 的动 作 之 间的小 的动 作 ,主 要用 来制 造 效 梗 果 ,起 连接 动 作的 作用 ,特 殊情 况 下 “ ” 的特 点也可 用在 舞 蹈 梗 结 束 。 “ ”这一 动作 是在 舞 者跟 随锣 鼓 打击 乐常 用 的休止 符 来 梗 完 成 的, 因此 力度 和速 度相 比其他 节奏 型 的动 作要 迅速 ,从而 构 成 了 “ ”的特征 。 梗 安 徽 花 鼓 灯 ,是 我 国 淮 河 流域 ,特 别 是 淮 北 一 带 农 村 十 分
浅析安徽花鼓灯与东北秧歌 “ ’fl ̄ 梗’ l: t
马 ’婧 ( 淮阴师 范学院音 乐学院 江 苏淮安 23 0 2 30)
摘要 :安徽 花鼓 灯和 东北秧歌 是 汉族民 间舞 的典型代 表 ,这 两 种 民间舞 因其地理住置 、风俗 习惯 、人 文背景的不同而有 着大相 径庭 的动作体 态差异 。本 文选取 了两者 最具典 型的动律特征——梗 ,进行 分析 研 究 ,攫 取 其 形 态特 色 ,探 讨 其 文 化 焦 点 。 关 键 词 :安 徽 花 鼓 灯 ; 东北 秧 歌 ;梗
三 、浅 析 两者 “ ”之特 征 比较 梗
其 一 ,安 徽 花 鼓 灯 和 东 北 秧 歌 两 者 中 的 “ ” ,从 动 作 的 梗 力度 和速 度上 来 分析 ,两 者 “ ”的力度 都 是用 的脆 劲 ,其 力度 梗 和 速 度 要 比其 它 节 奏 型 的 动 作 要迅 速 。安 徽 花 鼓 灯 中有 句 话 叫 “ 下衬 住劲 ”即所 说 的 “ ”。 “ 如风 ,停 要 陡 ”又被表 述 脚 梗 急 为 “ 溜得 起 ,刹 得住 ”指 的 是动 作 的收 与放 ,这 些动 律把 握好 , 可 以使花 鼓 灯舞 蹈 能溜 能梗 。东北 秧歌 很讲 究 “ ”劲 、 “ ” 梗 扭 劲 ,踩在 板 上 ,扭在 腰 眼上 ,是其 最大 特 点 。这种 歌舞 与东 北人 民 的热情 浪 漫 以及渐 渐 成型 的秧 歌 音乐 结合 在 一起 ,形 成 了独具 稳 、梗 、翘风 格 的秧 歌舞 。 其 二 , 在 花 鼓 灯 舞 蹈 中 “ ”之 后 的连 接 动 作 的 力度 要 比 ’ 梗 “ ”的动 作力 度 要小 一些 ,速 度 要 比 “ ”的动 作要 缓慢 ,而 梗 梗 且有 拉 长 ,延伸 的 感觉 ,直 至 下个 节奏 的 “ ” ,此外 在花 鼓灯 梗 中 “ ” 的动 作 一 般 不 会 立 刻 重 复 使用 。在 东北 秧 歌 舞 蹈 中 , 梗 “ ”之 后 通 常没 有像 安徽 花鼓 灯 那样 的动 作 延伸 连接 动作 ,其 梗 “ ”后动 作稍 有停 顿 ,并 且 东北秧 歌 “ ”之后 可 以重复 使用 梗 梗 “ ” ,以达 到效 果 。 梗 其三 , “ ”在 对 于 自己舞 种 风格 性 的形 成也 有着 不 同的影 梗 响 。在 安徽 花鼓 灯 中 , 由于 “ ”的舞 步 ,促 使舞 蹈演 员上 身动 梗 作 出现肩 部 有规 律 的左 右交 替 ,上 下 中度摇 晃 及腰 部 以上部 位 略 带划 圈 的前 后摆 动 ,又 引 申出 很多 的动 作体 态 。对 花鼓 灯而 言 , 我 们可 以说 “ ”的特 征 发展 了很 多性 格鲜 明的具 有浓 郁地 方特 梗 色 的肢 体动 作 。在 东北 秧歌 中, “ ”这 一动 作体 态 是在人 们 日 梗 常 生产 劳动 中发掘 提炼 出来 的,它 表达 人 们 内心 的情感 ,它在 东 北秧 歌 中间接 起 到 了一 个烘 托 、升华 主题 的作 用 。 可 以说 花 鼓灯 和东 北秧 歌 中 的 “ ”有共 同之 处 ,但 也各 有 梗

浅析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与古典舞蹈的巧妙结合——观《戏·春》有感

浅析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与古典舞蹈的巧妙结合——观《戏·春》有感

着 中 华 民族 优 秀 的 文 化 精 神 和 博 大的 民 族 正 气 中 国 古 典 的 舞 蹈 技艺 程 式 化 的 表 现 手 法 和舞 蹈 语 汇 都 是 我 们所 推
l B1 量珂宅 Y L O RV RO H O G21 4 E LW I FT ES N o1 期 E 年2
土 生 土 长 。 要 在继 这 也是 在
承 的 基 础 上 去 发 展 去 创 造 .不 能 丧 失灵 魂 观舞 蹈《 戏

春 》 想 得 最 多 也 是 值 得 注 意 、深 究 的 问 后
诙 谐 幽 默 的 艺 术 风 格 在这 前 提 下 尽 可
能地 让 观 众 耳 目一 新 。现 在 我 国 对 民 间舞 和 古 典 舞 的 结 合 民 间 舞 指 的 是 在 人民 群 众 中 广 泛 流 传的 .大 家 接 受并
快而 固 定 的 鼓 点 等 打 击 乐的 伴 奏
的 。鼓 点 也 好 性 动作也罢
都 是 花鼓 灯 具 有 代 表 性
都 体 现 了 极 高的 自 娱 性 .随 意
性 格 特征 展 现 的 淋 漓 尽致 。而 串 翻 身 这 一 技 巧 又将 其 巧 妙 的 转 折过 渡 到 人 物 性 格细 腻 婉 转 这 一 特 性 而安 徽 花 鼓 灯 中 兰 花 的 泼辣 的 性 格 在 一串 点 翻 进 八 高 潮 并 展 开舞 蹈 的 高 潮 部 分 增 添 了 舞 蹈 的 灵动 性 这 些 技 巧 融 八 到 舞 蹈中 还 是 在 规 律下 添 加 的 。 这 样使 欣 赏 者 一 目 了 然 知 道是 带 有 安 徽 花 鼓灯 形 式 的 民 间 舞 蹈 。舞 者 时 不 时 增 添 了 古典 舞 技巧 不 仅 不 会让 人 觉 得 不 伦 不类 .而 且 增 加 了 舞蹈 的 观

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与小兰花的区别

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与小兰花的区别

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与小兰花的区别作者:王晶晶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花鼓灯以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和小兰花各特征和区别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大兰花;小兰花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71-01花鼓灯以热情奔放、幽默风趣是淮河人民性格的写照,“传情达意”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节奏;表现在舞蹈的身段、步伐、动作、姿态造型等各个方面。

创造了汉族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民族民间歌舞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花鼓灯最盛行在怀远、凤台、凤阳和颍上四县。

其中怀远和凤台善舞;凤阳和颍上善歌;怀远与凤阳在流派风格上比较接近;凤台和颍上在流派风格上比较接近,由于花鼓灯主要流传在旧凤阳府境内,旧时多称凤阳花鼓灯,而今主要在安徽省境内,故名安徽花鼓灯。

一、安徽花鼓灯简介花鼓灯歌舞艺术这要涉及舞蹈、歌唱以及小戏。

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在民间群众们常常将花鼓灯艺人叫做小金莲、小白鞋以及草上飞等,通过这些绰号就可以看出花鼓灯舞蹈非常注重脚下工夫。

通常要做到动作溜得起、刹得住以及放和收十分明显等,一方面要充分体现速度以及力度的对比,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拧倾、刚柔、动静的对比,此外,舞蹈中的男子还应该配备有精彩的翻筋斗。

通常情况下,将花鼓灯中的女子称作兰花,男子称作鼓架子。

他们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往往十分细腻,花鼓灯舞蹈的表演道具当属手绢和扇子,舞蹈演员们能够较为灵活奇妙的对劲进行运用,在大量的通过此类道具表演的汉族民间舞中尤其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花鼓灯一方面具备了北方的刚劲古朴,另一方面又具备了南方的灵活秀丽。

二、传统“兰花”表演艺术的独特性在进行花鼓灯表演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人物形象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岔伞(大花场时队形引导者)、鼓架子(花鼓灯男性扮演者也称“挎鼓的”)和兰花,其中“兰花”可以说是花鼓灯表演中的唯一存在的女性角色(在旧社会由于当时社会伦理和思想的限制多半由男性来扮演),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兰花需要将其柔媚细腻、激情泼辣、婀娜多姿的性格特色在舞台上呈现于观众面前,兰花这一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当时的农村妇女的时代形象的浓缩,也因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和厚爱。

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安徽花鼓灯摘要:这是一篇介绍安徽花鼓灯历史、艺术特征和我对安徽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见解的文章。

花鼓灯是安徽沿淮地区的民间歌舞,历史悠久。

在传承过程中,花鼓灯兼融南北民间歌舞艺术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我认为作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应该在保持民族性特色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才能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艺术特征未来展望在音乐舞蹈欣赏课的课件制作课题上,我选择的是安徽花鼓灯。

通过制作课件和课堂上的实践练习我根深一层次的了解了安徽花鼓灯这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并喜欢上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喜欢上了那种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艺术风格,还有那淮河两岸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赋予其特殊的美感力量。

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也正是通过“舞”,并通过“舞”的继承和发展,“舞”出一个民族发展史。

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总能通过其传统民间歌舞的风格而留下印迹。

花鼓灯也不例外,它产生于劳动生活之中,流行于淮河流域,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通过查资料我了解了,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有一段很传说,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

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

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北地区。

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头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

反串艺人的悲欢——评男子独舞《蝶恋花》

反串艺人的悲欢——评男子独舞《蝶恋花》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反串艺人的悲欢———评男子独舞《蝶恋花》周兴晨云南艺术学院摘要:《蝶恋花》是一支表现旧时期安徽花鼓灯反串艺人一生的舞蹈。

传统花鼓灯和戏曲一样,男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男称“鼓架”,女称“兰花”。

男子独舞《蝶恋花》便是通过男舞者演绎的兰花,表现反串艺人对艺术的痴迷和世人对他们的唾弃,展现他们一生摇曳的悲欢。

关键词:《蝶恋花》情感结构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99-02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在尊重民族风格保留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不再局限于“民族民间”框架之内,而是在于走出去,以多方位视角切入民间舞蹈,进行舞蹈创作。

安徽花鼓灯男子独舞《蝶恋花》便是以当代开放包容的艺术观,走入旧时期汉族安徽花鼓灯反串艺人的内心深处,重塑一位在艺术与现实中挣扎不已、缠绵悱恻的“兰花”形象。

一、情感结构男子独舞《蝶恋花》整体透露着“望极春悲,黯黯生天际”的悲凉。

在悲凉的基调中,按照情感的转折,可将其分为三段,分别对应了反串艺人一生的三个阶段:刻苦学艺、上台出师、迷茫凄凉。

随着电影《美国往事》插曲缓缓地响起,大幕拉开,男儿郎粉墨登场。

舞者背对观众从幕布中踩着三寸木跷颤巍巍地走出,捏起扇子遮挡面颊开始自己的学艺生涯。

坚实的背脊显示他男子的性别,足下木跷板(也叫衬子)却又代表了女子的三寸金莲。

遮掩面部的绸扇不是娇羞,而是本是男儿郎却要扮作女娇娥的羞耻。

曲折流动的调度仿若千回百转的愁思,纠结万分。

若不是无法生活,谁又会去学这下九流的玩意儿呢?但随着学艺的加深,热爱便也随心而起。

区区一把折扇、一方绸巾和一双跷鞋,便可将喜怒哀乐惧尽数演绎,舞台便是那无数人生交织的地方,也是唯一让他高人一等,得到认同的地方。

花鼓灯带给他的不仅是活命的一口饭,还有舞蹈时的成就感,这使他更加狂热的爱上了这门艺术。

扇子掉了,恨自己学艺不精,开始日复一日如陀螺般疯狂的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特征
作者:王思斯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源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可靠记载。

花鼓灯表现了淮河流域的人民自娱性质的表演方式,在动作上体现了当地人日常劳作时的情形,表达了淮河儿女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祝福之情。

花鼓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早在2006,花鼓灯就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在我国文化领域中的分量。

关键词:花鼓灯;兰花;特征;表演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65-01
花鼓灯中有“鼓架子”和“兰花”两个角色,“兰花”是花鼓灯中女角的总称,细分下去为“大兰花”和“小兰花”两种,表演风格也大为不同。

由于该地区介于南北方之间,所以兰花的表演兼具了北方女性泼辣、粗狂、淳朴的形象和南方女性温婉、灵巧、可爱、活泼的形象。

而且,花鼓灯的表演特征有歌、舞、乐、戏,使花鼓灯的表演内容更为丰满,更增加了花鼓灯的观赏性。

一、花鼓灯的由来
由于记载资料较少,关于花鼓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可靠依据的是在宋代,在颍上、凤台等地①。

淮河两岸的人们会在大型节日之时,会敲着锣鼓、唱上几曲、舞着手中的绸扇、腰间系上绸带然后载歌载舞,为美好的生活庆祝,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传统,并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在音乐、服装、造型、动作上都有自己的考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二、“兰花”的表演特征
1.腰部特征。

兰花的舞蹈特征总结来说就是:“刚柔并济”,这是由于花鼓灯的音乐节奏时快时慢所导致的②。

在节奏快的时候,兰花腰部的扭动频率就会加快,在不移动胯部的前提下,腰部随着鼓点的节奏进行前后左右的快速扭动,且具有律动性,一个鼓点一动,并非没有根据地乱扭。

而且,其扭动幅度也很大,比如“三道弯”,兰花的要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将身体的重心都几乎放在上半身,向左或者向右倾斜,仿佛立刻就要倒下,会突然抑住不动又能快速收回重心进行下一个动作,整个形体给人感觉十分活泼可爱。

在节奏慢的时候,兰花的扭动速度也随之放慢,但同样也会有大幅度扭动。

例如在做转身回头的动作时,腰部作为中段发力,上身和下身方向不一致,兰花的转身动作就给人“拧”的感觉,这时候的扭动就给人娇羞、腼腆的感觉。

在时快时慢不停转换的节奏下,使花鼓灯整个表演让人回味无穷。

2.步态特征。

花鼓灯节奏感的体现除了腰身,还有步态。

花鼓灯对于小腿力量的要求极高,经常要做到“溜的起,刹得住”。

在舞蹈过程中,兰花的步伐,有左右移动的“小碎步”,也有“后退步”,都要求兰花的步伐能快速“溜”起来,就如兰花中“簸簸箕”这个动作,移动速度快,步子又要迈的小,这就要求通过小腿的力量来加快迈步的频率,这样就使兰花移动时如风一般飘过,没有因为步子迈的大而形成高低错落的情况。

但是,在“溜起”之后又要及时“刹住”亮相,且身体要保持平稳,就又要求小腿能及时绷住站稳③。

花鼓灯对脚下功夫的要求,使其表演整齐有致,小巧灵动。

3.神情特征。

兰花分为“大兰花”和“小兰花”,这是出于年龄差异而区分的。

大兰花的表演比较温柔、端庄、稳重,在神情上大多是淡定自若的,一颦一笑都温柔妩媚,展现的成熟女性的一面。

小兰花的表演是俏皮、活泼、热情的,泼辣中带着羞涩,优美中又带着奔放,神情的变化就十分丰富了,时而娇羞、时而欢喜,大多表现的是小女生与男生在一起时的生活情趣。

兰花对于情绪变化的拿捏十分准确,在神情上的表达也就很到位了,使表演的氛围被带动,在幽默、平静中来回切换,即华美又淳朴。

4.造型特征。

兰花的服装颜色大多以红、绿、黄的亮色来搭配,为的是营造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表演氛围,也使表演更具张力和视觉冲击,与快节奏的舞蹈动作相辅相成。

也有以浅蓝、白、粉来搭配服装的,这种亮度较低的颜色,使表演又有另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从穿着上来看,兰花的上身大多穿着体现腰身的村姑服或者是大襟盘扣上衣,衣服上会印上颜色鲜艳的花卉图案等,下摆、门襟、袖口处会做一些刺绣处理,使兰花的造型更显精致。

下半身则是裤脚宽松灵动,布料飘逸的红彩裤、灯笼裤或裙子。

头发扎成全部扎在一头,看起来清爽、简单,有时会在头上带上球花。

花鼓灯的兰花造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道具,兰花左手要拿着方巾,右手拿着绸扇。

两者的布料都比较柔软,表演时飘逸流畅,也使兰花的情感表达更为准确。

在使用方巾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兰花手拿方巾招手时的活泼可爱。

在执扇这方面,兰花的情感在过扇子的收放中表达,拿扇捂脸时的娇羞,收起扇子时的豪放。

同时,扇子也增加了舞台效果,群舞时,兰花们晃动扇子为一排,灵动无比,或是兰花成簇团状,用扇子摆出花的造型。

三、结语
总而言之,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有情绪丰富的群舞,也有即兴的两人、三人舞。

在锣鼓的伴奏下,兰花的表演张弛有度,富有感染力,表现了淮河人民长久以来的文化信仰、审美观念、心理情绪等,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凝结的文化结晶。

注释:
①任娜.对安徽花鼓灯女性角色“兰花”的探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7(02):52-56.
②张小春.“幽兰吐芳”——独具魅力的花鼓灯兰花舞[J].新闻世界,2015(07):211-212.
③陶苗苗.“兰花”的感受——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J].大众文艺,2014(08):36-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