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宫 建 筑 的 艺 术 特 点



故宫建筑是一组完整的艺术体系,其特点表现在:
故 宫 建 筑 的 艺 术 特 点



1、依着中轴线布置主体建筑

就功能而言,故宫可分成两组,前为外朝,后属内朝。

外朝以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行驶权力的场所。外朝最南的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建筑。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高26、 92米,重檐庑殿顶,上檐斗拱出跳单翘三重昂九踩,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凡重大典礼都在这里举行。其北的中和殿是皇帝临朝前的预备室。再北的保和殿比太和殿略小,供举行酒宴和殿试之用。三大殿共建于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更显大殿高大气魄。太和殿有一广场(200米×190米),两侧有东西廊庑各32间,为外朝区辅助用房。

内朝以三大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和他的眷属起居生活的场所。也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

中国封建时代的都城有三圈城墙,最外圈叫郭城,一般是平民百姓活动的场所;中间一圈叫皇城,一般是朝廷中央机关处理政事的地方;最内一圈叫宫城,是帝王听奏、举行仪式和生活的场所。既然外朝和内朝是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建筑,因而便置于“宫城”最主要的位置——中轴线上;并且这条中轴线还是整个都城的中轴线。

2、次要建筑与中轴线建筑平行

故宫另外的许多小庭院,其轴线都与主轴线平行,并且与主要建筑具有密切联系。

3、在平面和立面上,都突出主体建筑

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端门至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朝的前奏;乾清门的影壁建筑,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在整个故宫的空间里,前朝和后朝两组庭院的宽度比例为2:1,建筑形制大体类似而体量有差别。

在立面上,也着力突出主体建筑,有层次感。总体布局是利用平矮而连续的回廊以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造成相当开朗而又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又如作为同一等级的"门"建筑在同样的一个平面上:天安门、端门、午门、神武门,建在地面上;太和门是主要建筑前朝的大门,乾清门是后朝的大门,都建在台基上;三大殿和三大宫是最主要的建筑,则建在三层须弥座上;故宫出了神武门之外还有更高大的"煤山"(景山)。这样,再加上主体建筑的高大体量,给人以艺术层次感4、使用形式类似而比

较简单的个体建筑和大面积相同的色彩,突出建筑群体

除少数个别建筑外,单体建筑都是规格化的官式建筑。因而形体比较简单,屋顶形式只有几种,构件种类也不多。而大片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墙红柱以及规格化的彩画等给全部建筑披上了金碧辉煌的色彩。

5、利用大量的小品建筑营造局部的艺术气氛

封建帝王的建筑物是为帝王的政治权利服务的。故宫更是“非壮丽无以重威”,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故宫内部光秃秃的,没有大自然的绿色,因此难免有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中央,整个紫禁城只能利用一些建筑小品,如华表、石狮、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御路、栏杆、影壁等,加以点缀。

—— 在现代人看来,建筑物是人的活动空间,因而一切都要为“人的活动”服务。这样,故宫几乎没有可取之处。但是建筑物并非一般常用易损耗的“大路货”,她既是人们的“遮蔽物”,又是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品”。这样,以“非壮丽无以重威”为设计思想建筑起来的故宫,自有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例如,在平面和立面上交融灵活地应用视觉效果,以突出主题(主体建筑),相当高明。而最令人叫绝的是,主题的突出是通过一系列建筑物的位置布局、体量对比、形式反衬、色彩调剂来实现的。所以当我们远远望见一片橙黄琉璃瓦的时候,知道那是紫禁城;从天安门一步一步深入到太和殿时,油然体会到那时皇帝举行最隆重典礼的场所;由此也多少体会到了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