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备课本冀教版五年级上册

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4.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2.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

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2.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提问: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学生交流汇报。(繁殖新的植物)

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你有什么问题?(先发芽,然后慢慢长大。)

2.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件

(1)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2)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让学生充分发言。)

(3)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总结)。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

①讲述: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实验呢?

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同学们设计实验的思路很好。要证明种子萌发与某个条件是不是有关系,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可以把种子分成两组:第一组种子首先用水浸泡,在实验过程中始终用湿布覆盖(每天往布上洒少量的水),保持湿润的环境;第二组种子不用水浸泡,在实验过程中既不加水也不用湿布覆盖,始终处在干燥的环境;把两组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盘子里都不放土,把盘子同时放在阳光照射下的温暖地方。观察哪组种子能萌发,哪组种子不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播放录像“种子萌芽实验”

⑥讨论:

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

A.假如第一组种子萌发了,第二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

B.假如两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

方案2:研究种子萌发与空气是否有关系

①讲述:要弄清种子萌发与空气有没有关系,应该怎样实验呢?

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要验证种子萌发是否与空气有关系,必须把种子放在有空气与无空气的不同环境中进行对比,同时要使水、温度等条件相同。可以这样实验:取两根筷子,用细线在每根筷子上捆一粒蚕豆或菜豆的种子,把捆有种子的筷子分别放入1号杯和2号杯。往杯中倒入水,使1号杯中的种子完全没入水中,由于水中的空气很少,这粒种子可以粗略地看作是处在有水而没有空气的环境中;使2号杯中的种子下半部浸在水中,上半部在空气中,这样,这粒种子就处在既有水又有空气的环境中。把两个杯子同时放在温暖的环境中,每天向2号杯加适量的水,以保持实验开始的状态,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的蒸发影响对比的条件。观察哪个杯中的种子能萌发,哪个杯中的种子不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

⑥讨论:

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

A.假如2号杯中的种子萌发了,1号杯中的种子没有萌发,这说明什么?B.假如两个杯中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

方案3: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

①讲述:要弄清种子萌发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应该怎样实验呢?

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要验证种子萌发是否与温度有关系,可以这样实验:把用水浸泡过的种子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用湿布覆盖;第一组放在温度非常低的地方,例如室外(多数地方冬季室外气温在10℃以下)、地窖或冰箱里;第二组放在温度非常高的地方,例如放在火炉的炉盘上或很热的暖气片上;第三组放在温度适中的地方,例如10℃~20℃的室内。观察哪组种子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

⑥讨论:

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

A.假如第一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

B.假如第二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

C.假如第三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

D.假如三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方案去研究。

备注:这节课只讲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及讨论留在下节课。

3.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首先对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了推想,然后又研究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查明种子萌发是否与水、空气、温度有关系。

2.提问:在设计种子萌发与某个条件是否有关系时,应该注意什么?

3.播放种子萌发的实验录像。

板书设计: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根据经验猜想

种子萌发需要以下条件:

①适宜的温度

②适当的水分

③空气

2.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

方案2:研究种子萌发与空气是否有关系

方案3: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种子萌发过程图。

②学生准备:课下做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上课时,把萌发的种子和观察记录带到学校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检查学生课前实验和观察记录情况。

2.讲述:这节课,我们根据大家观察、实验的结果,进一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1)讨论:

①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你是怎样实验的?

②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你是怎样实验的?

③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与温度是否有关系?需要什么样的温度?(适宜的温度)你是怎样实验的?

④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你是怎样实验的?

⑤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土壤?你是怎样实验的?

⑥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课前的实验完成得很好,既认真又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如有不足之处,根据实际情况指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2.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过程

(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实验验证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过程中还仔细地观察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并做了记录。现在,把你们的观察结果相互交流一下。(2)汇报观察结果:

①×月×日,种子有什么变化?(要具体形象地进行描述。)

②你在观察中,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3)讨论: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实验中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那种子萌发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教师小结:

(出示种子萌发过程图。)

教师:同学们不但实验做得好,观察记录也很好。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长出胚芽四个阶段。以后,胚根长成植物的根,胚芽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3.阅读科学在线。

★拓展活动:制作种子标本盒

(1)观察

教师出示种子标本的成品供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按照怎样的标准给种子分类?(提示:可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标准分类)

(2)提问:自制种子标准盒应放哪里保存?为什么?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明确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2.(播放种子萌发的录像)请你边看录像边记录如下问题的答案。

(1)种子萌发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是怎样的?

(3)为什么冬季生豆芽时必须把盛豆子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北方农村多放在热炕头上,还盖上棉被。)

(4)为什么收获的粮食必须晒干之后才能入库贮存?

板书设计: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2.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过程

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长出胚芽四个阶段。

拓展活动:制作种子标本盒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X-k-b- 1.-c-o-m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③壤土。壤土是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的土壤,具有较理想的团粒结构,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和肥效发挥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盆栽基质。可在菜园地、瓜地里选取。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不同。

(1)提问设疑

教师:下雨天,刚开始雨水并不能成小水流。那么它们到哪里去了?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2)讨论

教师:你认为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一样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学生思考,教师适当提示。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4)制定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计划。

板书设计: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③壤土。壤土是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的土壤,具有较理想的团粒结构,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和肥效发挥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盆栽基质。可在菜园地、瓜地里选取。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不同。

实验方案:

①实验方法

②实验步骤

③现象与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土壤,谁来告诉老师土壤都有哪些类型呀?学生回答。(沙土、黏土、壤土)

教师:那谁来告诉老师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渗水性不同)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渗水比赛

1.实验

教师: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上节课设计了实验方案,首先看老师来做个实验。

演示实验:取3个去了底的塑料瓶,将细纱布包在瓶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壤土;把3个瓶子放在支架上,取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的口的下面;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教师:大家看清楚老师怎么做的了吗?请大家按照实验方案亲自体验土壤的渗水性,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上P6表中。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看哪种土渗水快?

学生观察。

教师:3个瓶内的土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

学生回答。

教师:看一看,哪种土中剩下的(保存的)水多?

学生回答。

2.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有什么关系?

3.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相反。

教师:请大家把结果填到P6的横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简单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土壤分为几类?这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2)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3)土壤的渗水快慢、保水性好坏、是由什么决定的?(或问这些性质与土壤的什么成分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观察、实验:当地的土壤是哪类土壤?

板书设计: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活动2:渗水比赛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回忆上节课内容

提问: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

2.让同学们拿出第一课培养的豆苗。

(二)新课教学

◆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确定方案

教师:如果我们将豆苗分别种在沙质土、黏质土或壤土里,在保持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豆苗的生长状况一样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测,那究竟豆苗在哪种土壤里长得更好呢,还要通过亲自种植并观察来验证。

教师明确任务:观察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更好?

小组讨论,确定实施方案。

教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从上一课培育的豆苗中选出生长情况相似的6株,分别在等量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里各种2株,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的评点,不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

①除了土壤不同,应尽量保持其他条件(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浇水量等)一致。

②把豆苗的根部埋在土里,深浅要一样,不要太深。

③保持土壤湿润,浇水要适量,不要过多。

学生活动,取土种豆苗。

教师:大家种好豆苗后,请商讨后期的护理及观察记录等工作,将观察记录记在P7表格中。

2.分析数据,解释豆苗适合生长的土壤

2星期后,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提问:

①结合土壤性质,试着解释豆苗在三种土壤中生长的情况。

②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确定调查途径

写出调查方案

独立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4.课外作业:

调查当地的土壤适合生长哪种粮食作物、蔬菜及花卉。

板书设计: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确定方案:从上一课培育的豆苗中选出生长情况相似的6株,分别在等量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里各种2株,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

注意:

①除了土壤不同,应尽量保持其他条件(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浇水量等)一致。

②把豆苗的根部埋在土里,深浅要一样,不要太深。

③保持土壤湿润,浇水要适量,不要过多。

3.怎样使植物长的更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引导学生用反证的方法,分别研究其他条件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在知识方面,重点是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其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在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学习一些相关术语,确定实验中的哪些因素是可变的,哪些因素是不变的,并能说清其中的道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2.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比实验的关键环节。

2.能够说出应从哪些方面交流科学研究的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列举出3条以上可实施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难点: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每组四棵生长情况相同的植物,或以前活动时种植的、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8株豆苗,两个黑色的纸袋。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认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汇报:水、光照、温度等。

教师:“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从这首诗的语境中我们也知道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的更好。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对比实验法

教师: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那么什么是对比实验法呢?

学生回答。(学生甲:就是作对比吧;学生乙: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就用

到了对比实验法。)

教师:对比实验是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过程。比如生长状况相似的同一种植物,一株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株放在黑暗处,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选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问题。

小组讨论:你们准备选定什么问题来做研究对象,打算怎样做,在实验中怎样护理它们,有哪些条件一致,哪个方面的条件不能一样?

学生汇报。(我们组想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认为: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点。)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规则。

(实验方法:取8株豆苗,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注:对照组的植物要用黑袋子套住。

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如温度、水等应该保持相同。)

确定实验方案,小组之间进行分工,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活动。

教师: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将结果填写在P10上。

3.讨论:做温度对比组的实验,如果像P10书上的同学的做法去做的话,合理吗?为什么?

4.思考并回答:还有哪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呢?

板书设计:

第三课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活动1: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植物生长的条件:温度、水、光照。

1.对比实验法

对比实验是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过程。

2.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内容: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方法:取8株豆苗,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3.讨论:做温度对比组的实验,如果像P10书上的同学的做法去做的话,合理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回顾上节课内容。

2.语言过渡,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交流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①本组的研究题目、猜想与假设;②本组是如何想办法改变一个条件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了哪些实验材料;③展示植物的生长情况,解释实验结果。④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免是如何解决的。)2.汇报结果

(1)汇报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

(2)汇报本小组的发现。

(3)汇报本小组通过分析数据所综述的结论(可以参照书P10表格进行)(4)汇报本组如何在实验中克服困难的。

2.评选最佳展示奖

◆活动2: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1.综合分析:怎样使植物生长得好

提问:植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茁壮成长呢?

学生汇报。

教师:联想我们的成长过程,除了足够的营养外,我们还需要父母的呵护、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和帮助,那么,植物的生长同样也需要我们怎么去爱护呢?

学生回答。

讨论:

〈1〉我们应该给植物提供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

〈2〉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将交流结果填在P11的横线上。

学生填写。

2.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喜阴植物的习性。

大多数植物在有光的照射下能够茁壮成长,但也有一些植物是喜阴植物,它们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下,否则就会死亡。

3.课外作业:

考察校园内植物生长的环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合理的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三课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适当的气温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光照

丰富的营养

5.动物的食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是在研究了植物生长的需要的基础上,继续围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动物生长的需要。重点是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性给动物分类。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内涵,适当补充不同动物食性的资料供学生观察,在观

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教学难点是动物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又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3.能推断出不同种类动物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4.能设法(观察或设计实验)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并愿意落实在行动上。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2.能根据动物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出其食性。

3.能分别说出在自然条件下各类动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制定出保护各类动物取食环境的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性给动物分类。

难点:动物的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又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多种动物吃食物的图片或视频;不同动物牙齿和爪子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水、阳光、肥料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能量,那么动物的成长离不开哪些外界条件?

学生回答。

教师:他们成长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于哪里?

学生回答。(食物)

教师:动物和植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动物是从外界摄取食物,植物是自身合成有机物。)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物的食物。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动物的食性

1.回忆自己见过的动物,它们以什么为食。

教师: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见过一些动物,有的同学还去过动物园,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的这些动物都是以什么为食呀?

学生举手积极回答。

老师补充与纠正。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大家可以把自己知道的,但不能确定其吃什么食物的动物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并汇报。

老师给与纠正,要求同学们把刚才谈论到的动物及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2.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分析图中的动物都吃什么食物。

教师:刚才的活动大家已经对什么样动物吃什么样食物的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上P16的图片,说说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学生回答。

3.按照动物的食性给动物分类。

教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刚才讨论的动物以什么为食是动物的食性问题,大家可以看看记录本,根据食性给动物分分类。

学生查看记录本,从食性上给动物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马;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如:老虎;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如:大猩猩。

教师:请同学们将分类结果填写在课本P16上。

4.巩固知识。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多张动物的图片。

提问:

图片上是什么动物?它吃什么食物?根据食性属于哪一类呀?

5.作业

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按食性分门别类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

板书设计:

第五课动物的食物

活动1:动物的食性

根据动物的食性将动物分为三类:

①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马。

②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如:老虎。

③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如:大猩猩。

作业:

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按食性分门别类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回顾上节课内容。

提问:根据食性可以将动物分为哪几类?各举出一例。

2.语言过渡引出下文。

教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呀?

学生回答。

教师:没有想过的同学可以现在考虑一下,想过这个问题的同学能告诉老师是为

什么吗?

学生思考。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活动2——捕食的帮手,来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动物的食性不同。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捕食的帮手

1.观察动物的牙齿和爪。

教师:在上一个活动中,同学们已经观察了动物的捕食情况,大家想一想,三类不同食性的动物其捕食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

教师: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综合的来说就是它们的牙齿和爪不同。请大家观察书上P17的三幅图,小组内讨论这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并将不同点记录到记录本上。

老师巡回指导。

2.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大家基本上说出了三种不同类别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特点,请用画轮廓图的方式记录这三类动物牙齿和爪的特点。

学生画图。

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记录三类动物牙齿和爪的特点。

3.分析这些特点对动物捕食的帮助。

教师:大家想一想,三类动物牙齿和爪的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帮助?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①肉食性动物——虎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食物;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它抓捕食物。

②草食性动物——驴的犬齿退化,牙齿像铡刀适于切草。它的腿较长,趾端有蹄,具有快速奔跑的本领,是为躲避敌害和觅食。

③杂食性动物——大猩猩的牙齿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所以它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它的爪比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教师:请同学们将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特点记录在P17表格中。

4.巩固知识

教师:上节课老师留的作业是搜集三类不同食性动物的图片,请大家把搜集的图片拿出来,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观察这些动物,体验这种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学生观察。

★拓展活动1: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教师: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其实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对于这三类动物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大家想一想,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呀?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①草食性动物需要生活在广阔的草场上。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1 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水。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 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 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报告2 实验名称:渗水比赛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 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 水。 3、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报告3 实验名称: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提出问题: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猜想假设:豆苗在壤土中长得好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3株绿豆苗 实验过程: 把三株绿豆苗分别栽在盛有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三个花盆里,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条件都相同,看哪个花盆里的豆苗长得好。 实验现象、数据及结论: 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提出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 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 2002年4月1日成 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7、 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9、怎样制 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 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 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 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 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 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 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易积水,形成内涝,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壤土:土壤质地均匀,砂粒、黏粒所占比例大体相等,通气透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好,用手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9、黏质土【透水性差】,【透气性差】,适宜种植【芭蕉、水稻、芦苇、荷花、莲花、芦苇、金银花、榕树、杨树、柳树、苦菜花】等高大,扎根深远的树木、花卉。10、壤土【透气性好】,既【保水】,又【保肥】,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适宜种植【山茶、月季、玫瑰、茉莉、凤仙、熏衣草、美人蕉、竹芋、百合、龟背竹、百合竹、小麦、玉米】等木本、草本开花植物,以及观叶植物。11、沙质土中水肥容易流失, 但透气性好,适宜种植【仙人掌、红薯、花生、马玲薯、西瓜、虞美人】等块根茎作物。12、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答:有花生,大豆,因 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第三课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有些能【茁壮成长】;有些则【长得缓慢】;有些开始【长得很 好】,过了一段时间却【干枯死亡了】。2、“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 【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3、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些。4、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得更好。5、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6、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实验方法是:【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7、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了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应保持相同】。8、种子的寿命与【保存条件】有关,在【低温】、【干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一、填空 1、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活力外,还必须有适宜的外界条件,一般地说,具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种子可以萌发,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 2、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3、根据土壤中的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4、通过实验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在黏质土里生长较好的植物有水稻、芦苇,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的有西瓜、大豆、花生,适合生长在壤土里的植物有小麦、玉米。 6、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有土壤、阳光、水、空气、温度、肥力。 7、通过观察我们认为根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长在地下。 8、"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我们认为根有以下作用:固着,吸收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功能。 10、我们大家的结论 9、根据事实分析,,植物茎的作用是: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1、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牛、羊、马,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叫肉食性动物,如狮子、老虎、豹子,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如猩猩、蚂蚁、鼠。 12、砖厂烧砖的土之所以选黏土,是因为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牢固。 13、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4、茎有:土豆、莲藕、姜、芋、蒜、洋葱、水仙、荸荠,属于根的有:山药、甘薯(红薯),胡萝卜。 15、葱根、小麦根、狗尾草根是须根,白菜根、油菜根、棉花根是直根。 二、判断 1、萝卜的食用部分是茎。× 2、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 3、只要有水,种子就会萌发。× 4、种子萌发需要阳光。× 5、种子不干燥,就有可能萌发。√ 6、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7、动物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 8、壤土的保水能力最高。× 三、问答 1、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1— 5) 1、种子萌发需要三个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它们能够自 己制造养分,获得(养料)。 3、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一般不发芽,主要是因为 缺少(水)。(第一课) 4、动物按食性可以划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5、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6、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保水能力最强。 7、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8、(豆苗)在(沙质土)中生长情况最好,因为沙质土疏松,透气性好。 9、西瓜、花生适宜在(沙质土 )中生长。 10、马铃薯,莲藕,姜都有节和芽,它们都是地下茎,不是根。甘薯,胡萝卜,白萝卜是植物的根。 11、在做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时,在瓶子内的水面上滴一层油是为了(防 止水分蒸发)。 12、茎有哪些作用? 答:大部分植物的茎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具有繁殖和 储藏营养的作用。 13、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 答: 1、防止水土流失; 2、从土壤吸收水分供植物生长; 3、根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14、无意插柳柳成荫说明部分植物的茎具有(繁殖)作用。 15、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第七课) 16、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退化成刺能减少(水分的蒸发)。(第八课) 17、植食性动物举例:马、羊、兔、蝴蝶 肉食性动物举例:虎、狼、狮子、鹰、鲨鱼 杂食性动物举例:老鼠、蚂蚁、狗、猫、猪、猩猩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6—9) 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2、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3、植物的根都是向下生长,因为植物具有向地性,向地性是因为植物 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冬眠时,动物的(体温 ) 下降, (血液循环 )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 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5、动物防御敌害的方式: 放臭气:臭鼬、黄鼠狼 蜇刺:蜜蜂 变色:变色龙、比目鱼、雷鸟 喷射毒液:蛇、蝎、黄蜂逃跑:鹿、兔、羚羊 盔甲:乌龟、蜗牛、犰狳,穿山甲 装死:负鼠 拟态: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 尖刺:豪猪、刺猬 保护色:蝗虫,甲虫 记忆巧门:臭刺变毒桃,亏死泥煎包 6、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答:动物: 1 迁徙,如大雁,燕子; 2 冬眠,如蛇、青蛙、乌龟、熊; 3 加厚羽毛:如麻雀; 4 加厚皮毛、脂肪:如熊狮鹿狐狸;5、产卵过冬:螳螂,蝗虫。 植物过冬的方法: 1、掉光树叶,减少养分消耗;2、常青树分泌一层蜡质,既防寒又减少了水分蒸发。 第三单元:人与环境(10—12) 1、尼龙搭扣的发明是受(芒刺和狗毛)的启发。 2、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3、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哪些方法减少污染?(为了与大自然和 谐相处,人们做出了哪些努力?)括号里的问题答案也是下面的答案答: 进行城市绿化,家庭绿化;使用无铅汽油,步行或骑车上班;建立自然 保护区;告别一次性筷子;不吃或少吃炒烤(为什么要少吃呢?因为烧 烤的烟会污染空气嘛) 第四单元:冷和热(13—17) 1、加快热水变凉的方法(有筷子搅拌),(用扇子扇)等。 2、当屋内温度比屋外高时,开窗后窗帘会(向窗里飘)。 3、金属,陶瓷传热能力强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传热能力 弱是热的不良导体。 4、热传递三种方式:(传导 ),(对流 ), (辐射 ) 5、手捂热水袋取暖——传导传热 火上的锅烧热了——传导传热 暖气使屋内空气变热——对流传热 锅里的水热了,馒头蒸熟了——对流传热 水被太阳晒热——辐射传热 6、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 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 7、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结冰水的温度是(0℃)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成熟鸡的温度是(41.5℃) 8、用手不能精确感知物体的温度,只能用温度计才能测出精确的温度。 9、焖烧锅外锅是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制成的,焖烧锅的外锅材料是 热的不良导体。 10、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11、饭锅的锅把用塑料或木头制作,是为了端锅时不烫手,不只是为了 美观耐用。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一.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P3) 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三.实验:渗水比赛(P5)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名称七: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P9 猜想假设: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较好 实验材料: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多数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 四.实验:研究根的作用(P14) 实验目的:研究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植物油。 实验过程: 1、把一株完整植物的根浸在盛水的小瓶里,并在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 2、用彩笔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 3、把实验装置放到向阳处。 4、过一段时间,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中的水面下降了。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 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 .谈话提问: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 你有什么问题? .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新课教学 ◆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 .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 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 ①讲述: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实验呢? 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小学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练习题

第二单元 一、填空 1、植物具有三个特性,分别是、、。 2、一般情况下,植物的根总是向生长,茎向生长。 3、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的原因是。 4、养鱼者在夏季充分利用昆虫的,用灯光诱集昆虫喂鱼。 5、想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行为,例如多种和,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还有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知识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除鱼类外,能长途的还有其他动物,如、等。 6、植物虽然不能像动物一样自由移动,但也有现象。植物的、、、等可以被、、和本身传播到其他地方,甚至可以由带到其他地区,扩大植物的分布区域。 7、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冬眠使动物能够在的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冬眠时,动物的下降,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和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8、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

9、是我国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原产于美洲和非洲的中。 10、仙人掌的叶是,茎是,莲的叶,茎。 11、光棍树、芦荟是植物,睡莲和菱是植物。 12、骆驼被称为,背上有一个或两个小山似的,驼峰里贮存的是,约占体重的。有人把驼峰叫做。 13、骆驼遇到水源时,会尽量多饮水,并把水分贮存在里备用。 14、生活在北极的是,生活在热带沙漠的是,生活在温带森林的是。 15、有些植物受到伤害时,会分泌出物质,作为自己有效的防身武器。人们可以利用有毒植物中的,经过提炼后生产出。 二、简答 1、当冬天来临时,我们是怎样抵御严寒的? 3、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2、什么是鸟类的迁徙?

4、除迁移和冬眠以外,动物和植物还有哪些过冬的办法? 5、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6、将旱生和水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对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7、鱼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8、骆驼身体的哪些结构适于它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生活? 10、什么是保护色和拟态? 第三单元 一、认真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1、生活在北极附近的人们,冬天就住在用____________砌成的冰屋里。他们在___________里生火取暖,以抵抗极地的___________。通常一个人只要花________,就可以建成一座冰屋。 2、作为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

一、小苗的诞生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4.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2.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 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2.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提问: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学生交流汇报。(繁殖新的植物) 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你有什么问题?(先发芽,然后慢慢长大。) 2.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冀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植物的种子在、、、条件下才能萌发。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 叫;含黏土多的叫;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三种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3、只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 叫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的叫动物。 4、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生物学家们把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的习性称为。 5、冬眠是动物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在冬眠时,动物体温,血液循环速度,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6、大多数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外,还具有性和性。 7、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 8、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的地动现象叫做地震。 9、地质学家通常把岩石分为、、三大类,岩中常常有化石。 10、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珍爱生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11、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

了。 二、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是植物的根 A、藕 B、土豆 C、萝卜 D、姜 2、在下列动物中,()是草食性动物,()是肉食性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A、老鼠 B、奶牛 C、老虎 D、鸡 E、狼 F、兔子 3、下列是热的良导体() A、金属 B、塑料 C、木头 D、泡沫塑料 4、建筑工地上用的小石子,一般是用()碎制而成的。 A、大理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砂岩 5、夏季用棉被把冰糕盖起来,冰糕比暴露在阳光下() A、化得快 B、化得一样快 C、化得慢 6、屋内比屋外温度高,开窗后窗帘会() A、向窗外飘 B、向窗里飘 C、有时想窗里飘有时向窗外飘 7、在雪上撒一些炉灰,在阳光照射下() A、撒上灰的雪化的快 B、没撒灰的雪化的快 C、两处雪化的一样快 8、在北方下雪后,偶尔会看到白色的狐狸,这种动物的护身术是() A、逃跑 B、放臭气 C、保护色 D、用毒刺 9、冬天,暖气或炉子的热是以()的方式传递的。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10、下列颜色的吸热能力最强的是()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科学第一单元 一、填空 1、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活力外,还必须有适宜的外界条件,一般地说,具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种子可以萌发,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 2、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3、根据土壤中的(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4、通过实验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在黏质土里生长较好的植物有(水稻、芦苇),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的有(西瓜、大豆、花生),适合生长在壤土里的植物有(小麦、玉米)。 6、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有(土壤、阳光、水、空气、温度、肥力)。 7、通过观察我们认为根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长在地下)。 8、"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9、根据事实分析,我们认为根有以下作用:(固着,吸收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功能。) 10、我们大家的结论,植物茎的作用是:(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1、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牛、羊、马),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叫(肉食性动物),如(狮子、老虎、豹子),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

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如(猩猩、蚂蚁、鼠)。 12、砖厂烧砖的土之所以选黏土,是因为(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牢固。) 13、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4、茎有:(土豆、莲藕、姜、芋、蒜、洋葱、水仙、荸荠),属于根的有:(山药、甘薯(红薯),胡萝卜。) 15、葱根、小麦根、狗尾草根是(须根),白菜根、油菜根、棉花根是(直根)。 二、判断 1、萝卜的食用部分是茎。× 2、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 3、只要有水,种子就会萌发。× 4、种子萌发需要阳光。× 5、种子不干燥,就有可能萌发。√ 6、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7、动物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 8、壤土的保水能力最高。× 三、问答 1、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2、我们应当给周围的植物创造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采取哪些行动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所需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给植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内容

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 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渗水比赛(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 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研究根的作用(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 植物油。 实验过程:1、把一株完整植物的根浸在盛水的小瓶里,并在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 2、用彩笔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 3、把实验装置放到向阳处。 4、过一段时间,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中的水面下降了。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实验:茎的作用(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烧杯,一段新鲜芹菜,水,红墨水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及答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 一、填空 1、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活力外,还必须有适宜的外界条件,一般地说,具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种子可以萌发,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 2、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3、根据土壤中的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4、通过实验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在黏质土里生长较好的植物有水稻、芦苇,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的有西瓜、大豆、花生,适合生长在壤土里的植物有小麦、玉米。 6、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有土壤、阳光、水、空气、温度、肥力。 7、通过观察我们认为根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长在地下。 8、"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9、根据事实分析,我们认为根有以下作用:固着,吸收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功能。 10、我们大家的结论,植物茎的作用是: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1、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牛、羊、马,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叫肉食性动物,如狮子、老虎、豹子,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如猩猩、蚂蚁、鼠。 12、砖厂烧砖的土之所以选黏土,是因为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牢固。 13、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4、茎有:土豆、莲藕、姜、芋、蒜、洋葱、水仙、荸荠,属于根的有:山药、甘薯(红薯),胡萝卜。 15、葱根、小麦根、狗尾草根是须根,白菜根、油菜根、棉花根是直根。 二、判断 1、萝卜的食用部分是茎。× 2、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 3、只要有水,种子就会萌发。× 4、种子萌发需要阳光。× 5、种子不干燥,就有可能萌发。√ 6、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7、动物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 8、壤土的保水能力最高。× 三、问答 1、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2、我们应当给周围的植物创造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采取哪些行动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所需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 可以给植物定期除草,除虫,松土,浇水,施肥,给攀援植物搭架等,这些措施都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答:草食性动物的犬齿退化,门齿发达像铡刀适于切草,腿较长,趾端有蹄,便于快速奔跑,可以躲避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o\ac(○,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错误!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错误!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错误!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错误!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5、葱根、小麦根、狗尾草根是须根,白菜根、油菜根、棉花根是直根。 二、问答 1、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2、我们应当给周围的植物创造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采取哪些行动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所需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 可以给植物定期除草,除虫,松土,浇水,施肥,给攀援植物搭架等,这些措施都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答:草食性动物的犬齿退化,门齿发达像铡刀适于切草,腿较长,趾端有蹄,便于快速奔跑,可以躲避敌害和觅食。肉食性动物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猎物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抓捕食物。杂食性动物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爪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4、举例说明"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答: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的环境,例如马、牛、羊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大都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原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我们可以采取的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捕杀,围栏放牧,退耕还林等。 第二单元 一、填空 1、向日葵的花盘能随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2、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根的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的结果。 3、我们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曾通过实验发现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读科学在线,我们知道了:昆虫是鱼类喜欢摄食的优质动物蛋白饲料。养鱼者可以在夏季充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昆虫喂鱼。 5、当冬天来临时,我们常用的抵御严寒的方法有:用炉火、暖气提高室内温度,去温度高的地方过冬,增加衣物,适当多食用热量高的食物,减少外出等。 6、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7、我能举出植物迁移的例子有:蒲公英、郁金香、椰子等。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试卷

五年级科学期中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10分,每空0.5分) 1、根据土壤中的和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含黏土多的叫,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 2、植物的根有,这是植物受到作用的结果。 3、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 4、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叫。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和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 5、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6、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植物。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很,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 7、骆驼有“”之称,驼峰里储存的是,所以有人把驼峰叫做“” 二、判断(10分) ()1、萝卜的食用部分是茎。 ()2、种子不干燥,就有可能萌发。 ()3、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4、动物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 ()5、芒刺粘在身上的事只有法国的工程师遇到过,所以他才发明了尼龙搭扣。 ()6、植物的花和茎具有向光性,而叶却没有向光性。 ()7、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8、土壤的颗粒越大,它的渗水能力就越强。 ()9、温度越高种子萌发时间越快。 ()10、动物的身体构造和形态与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10分,每空1分) 1、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的有() A、花生 B、小麦 C、玉米。 2、种子发芽时,下列()条件不是必须的。 A、土壤 B、温度 C、水 3、下列例子中不属于植物迁移现象的是()。 A、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 B、椰子落入水中随河流散播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龙安小学 年级:(五)年级()班学科:(科学) 姓名:(韩香美)

涞水县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龙安小学)时间:年级:(五)年级()班学科:(科学)教师姓名(韩香美) 一、指导思想 在科学教学中坚持学区教学思想“目标导学、自主愉悦”的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的同时探究高效课堂,充分挖掘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会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中尽情的展示交流,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在拓展练习中做到总结提升。 二、学情分析(根据实际班情具体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三、教材分析(指明重难点、具体分析教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四、教学目标(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 2、了解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的全过程,从中获得,增长才干,体会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的和爱科学,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