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六式)

形意拳(六式)
形意拳(六式)

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

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并

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

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茖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

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

平、正。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重量的70%落在后

脚跟,而让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

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

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竖相济的劲力。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姿势调定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要求轻吸缓呼,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

站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第一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式以两手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两手五指一一相对,两中指间的距离很小,但不

要互相接触,两掌的高度应与“气海”平齐。两臂成环抱式,以小指指尖

外侧贴住腹部,两肘下沉,在沉的同时向前翻,离开两肋,意想两肘的“曲

池”交于正前方一点。

要求两肩松开,两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松并微弯,以利于气血顺利到达梢节。姿势调定自觉周身舒适自然后,调呼吸,此时呼吸方式改顺腹

式呼吸为逆腹式,吸气则小腹回缩,呼气时小腹隆起,这样可以加强体内

脏脏器官的活动量,使脏腑功能得到锻炼,实战技击时均以逆腹式呼吸来

增加爆发力,这也正符合呼气为开、为发、为阳的道理。同时,在内功按

摩技法施用时,呼则施力,吸则持力,也是逆腹式呼吸的运用。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领气,当吸气时,意想气过“重楼”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顿,但不可用力憋气。在后再缓缓呼气,呼时气直降丹田,此时小腹隆起,聚气于丹田。由于呼吸是由意念是由调节而进行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频率,故久练能使心平气和,精力充沛。

形意拳—站桩第三式

第三式的步形、身形及身体各部位的要领与前两式基本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此式两手的掌心向下,五指松开,自然弯曲,两掌下按,鱼际贴

大腿根外侧的腹股沟尽头处,两肘自然向后撑并下沉,双肩内扣,两手掌

心内含。按在大腿两侧的手掌轻轻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滞不

灵。

姿势调好以后,仍是以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调整呼吸,吸气时要

意想真气自百会穴缓缓下降,下重楼、过膻中、降至丹田。此时小腹隆

起,稍作停留,

但不可憋气,呼气时再将真气降至会阴。百会为阳,会阴为阴,引气下行,可使真气贯通冲脉,使阳交于阴,取天地交泰之义。真气降至会阴后,小腹并不回缩,这并不是憋气造成的,而是真气凝聚所致,从而达到畅其胸,实其腹,内气鼓荡,小腹常圆的目的。

但欲做到此点,必须以前两式的修炼作为基础方可实现。如此内气的蓄积,将气在体内存而不泄,蓄而不发,不久后会出现丹田发热或会阴时有阵跳,这都属得气表现,但要注意的是以意导气时不可行气过猛,以防出现腹泻与脱肛。

当第三式练至一定阶段,可转而练第四式,第式所练

日期的长短很难规定,因为人与人之间禀赋不同,资质各异,

强弱有别,故应根据练功者自己的体会而定。第四式的身型

步型也同样如前式,区别有于第四式以两手掌心向上,两中

指间的距离大约有两倍的肩宽,直腕,两上臂内侧轻轻贴住

两肋,肩部松沉,垂肘,意想两肘间透地,十指自然弯曲,

放松,五指分开,若能感到指梢有麻胀感,说明并未用力,

已达到放松的目的。肘弯处夹角大约保持在150。。

姿势调好后,仍如前式,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以意导气,配合呼吸,使内气按要求的路线运行。

缓缓吸气,引内气过喉,透至两“天宗”连线与脊椎的交点上。但气不要透出体表,透至脊椎内侧即可。气到后提稍作停留,时间的长短由自己调节,以舒适为度,不要感到憋气,此时背部有横向的胀感,表皮有绷紧感。徐徐呼气,透前心到“膻中”,再下沉,直降丹田。内气运行的路线是先向后,再向前,向下的两段曲线。人以背为阳,腹为阴,调内气以使阴阳相交,然后聚于丹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打好内功的良好基础,此时神足、气充、精满,从而获得强健的体魄。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此式身形,步形要求与前四式相同。双手上提,

两掌心向里,曲肘、曲腕,肘弯内侧夹角大约60。。

两手拇指微挑,两掌心正对两边肩头与腑窝的中

说明做到了不僵不滞,这时再进行

呼吸的调整。可以用前面讲的第四式的方法调息,很快就会

感到小腹内气鼓荡且有温热感,此时深吸气,用力提住谷道,逼内气沿督脉,过尾闾,次夹脊,透玉枕,上行达泥丸宫,呼气时直下重楼降至丹田沉至海底。此时是吸升呼降,阴阳颠倒,逆呼吸以运周天。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身形步势如前,两手掌向正前方推出,掌间距离与肩同宽,曲腕,掌微向上挑,掌背与臂间的夹角大约45度左右。五

指自然分开,指微弯曲,虎口撑圆,内缩劳宫、神门向前顶劲。

两手高度是食指与肩平齐。臂的弯度大约为150度左右。两肘下

沉,同时向前撑,也要有内合之意。两掌推出并不用力,只要意

想推至前方极远处就可以了。另外还应注意的是两肘下沉是垂

直落地之间,肘尖不可横向上抬,也不可向里或向内裹而形成拐

棒肘。站定以后,调整呼吸,吸气入膻中,呼气时降入丹田。

当丹田产生温热感时,即以意引气下行至横骨上缘,再一分为二,各沿两腿的内侧阴面缓缓下行直达足底。从足底向外行上足外侧面再沿两腿外侧阳面缓缓上行,升至“尾闾”穴时又合二为一。提谷道,逼气沿髓路上升直达“大椎”,从“大椎”一分为二,沿两肩过两臂外侧阳面缓缓前行,直达于指梢,再由指梢内行至手掌及臂的侧阴面过“缺盆”复交于“大椎”,再延颈椎过玉枕直达泥丸,然后仍降于丹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内气逼于四肢百骸。如此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这种运气方式称为大周天。行大周天也不是始终运转不停,如感到疲劳时,可以纳气归于丹田,以丹田呼吸做为休息。

如练至大周天,内功已具相当水平,久练则能周身一家,以意领气,气到而力至,即可达到更高层次,在此八法之中,第六式的劲力偏长于技击,因此要多用

些功夫,可以长期练习。另外,此式较累,也就是俗话所讲的“吃功夫”,一般来说,两腿站一小时并不困难,但两臂向前伸出,时间稍长是难以忍受的,这是

锻炼意志和培养毅力的有效方法,应尽力坚持。

身形、步势不变,两手掌向上,向两侧分开,腕高与两肩

平齐。五指自然放松,微弯曲,直腕,不可丝毫用力,两

臂肘尖还是直向下沉,肘部的夹角大约150度左右。两臂

不要一字平伸,而是稍向前合,使臂外侧与后背平面成45

度左右的夹角,这样才能使阴阳平衡,合于中庸,因此会

感到有什么地方吃力,同时不影响双肩内扣及背部横向和

竖向的牵拉。两臂调好后,仍使两肘以意内合,以轻咳验之,两掌直至指尖都出现很强的振动感,说明放松已达到要求。

站好后,仍然先行丹田呼吸,调至丹田及膻中同时胀满,吸气上提,沿胸腔四壁内侧升起,使肋骨极力张开,吸气时要匀而缓,吸要足,使气向内聚,然后呼气时从中路下降至丹田。

通过内气的升降,不但使体内脏腑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使肋骨向外扩张,同时肋间肌受到拉力的锻炼而增强韧性,由于肋骨的强度有限,所以不耐冲击,经过锻炼,抗击打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许多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借用外力进行拍打或硬操,不但耗费时日,而且禁忌甚多,十分不便,借用内气的撑持使肋膨起,如鼓皮绷紧,既有弹性,又具韧性,更可取的是练功不但对身体毫无损伤,而且对健康大益处。

站桩时,内气提升的力度要根据练功者本人的内功程度来定,初学者如提升过猛,有时会出现头晕,只要放松片刻即可消除。另外,因双臂伸出,所以很容易疲劳,要尽力坚持,日久自能见效。中途如不能坚持,可将双手放下,以前四式做为休息。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入手学习的第一项内容为下气桩,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我,下气桩一站立即感觉胸口有一气柱,缓缓下沉于丹田……此后的两年中,我基本没有生病,而且晕车的毛病不治而愈……是什么功夫如此神效,且立竿见影呢?据杨辉先生所说,这是郭云深祖师所传授形意拳的下气桩! 据师门传说,太师爷是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肩不能抗、手不能抬、头疼脑痛时常来,且家中贫困,不但无钱求医,就是生活都难以维持。一次郭云深祖师路过太师爷的家,并在其处留宿,太师爷谈起自己饱受疾病之苦。在郭祖指点下,立志以武强身,并得以留郭祖处小住,得到一些传授。当时的太师爷从未接触武术界的人与事,并不了解郭祖的武学成就与名望,只为一股求生的欲望,用功勤奋,很快就有了收获,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太师爷不但不再生病,且力大无比。能够做工养家。在战乱的年代,太师爷于兵慌马乱中数次死里逃生,都是因其身俱武艺。在其晚年,社会趋于安定,太师爷开始与武林人士接触,才知道郭云深祖师的来历,以及在武学上的成就与声望。偶与人动手试艺,则有胜无败,逐渐成了乡里与家族中小有威望的长者。太师爷晚年感郭祖传艺之德与再造之恩,在家族中挑选了师爷作为传人,从小培养,并叮嘱师爷将所学传下去,为郭云深祖师传名! 师爷是家庭中后辈中最伶俐、最懂事,也最受宠爱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太师爷选中,接到家中培养,其青年时代,为完善所学,又常年奔于山西、河北、京津之间,访求明师(师爷一生经历很难考证,但以其寥寥数语留下的线索看,他所学所访求的,除了受到宋氏后人于《内功四经》上的指点外,基本都是郭祖在山西、河北所传的传人以及后人)。大概在“文革”初期,其不知为何,心灰意冷,流落东北,在黑龙江省尚志某乡村一好心的老支书帮助下落户,从此以务农为业。其晚年以种地、授徒、访友为乐。我师杨辉,是师爷晚年打服的弟子。大约1999年9月底老人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水米不沾,三日后竟不药而愈,此后一个月,老人分别向弟子交代后事,在为众弟子讲解武学疑难后,独自远行,不知所踪,三年后,逝于山西某古刹,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 杨师自小习武,八岁筑基,十三岁正式拜师,对百家拳法都有涉猎,尤精北派实战形意拳法,一次在齐齐哈尔和平厂小花园练形意拳(这个小花园是尚氏形意拳传人李文彬前辈授拳的地方)有一位老爷子驻足观看,惊讶道:“现在很少有这么练拳的啦!”杨师停下与老人攀谈,开始时谈得投机,可谈得多啦,杨师对老人一些见解不甚赞同,于是老少二人试起手来,老人轻描淡写,便将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气的杨师打得一溜跟头,最后老人说,大道平常,你同意,则咱们有缘,你可以到尚志某地找我,不同意,则缘尽于此……杨师在极度沮丧中度过了三天,然后下定决心,到尚志求师,一学就是三年。杨师初入师爷的门下,心情很忐忑(因为初遇师爷的那一次,偷袭过师爷,怕师爷怪罪,不教他真东西),当时师爷教他第一个桩是四平马步的下气桩,而他的师兄们都在站三体式,于是他向师爷提出质疑,要求站三体式,师爷毫不犹豫地同意啦,但杨师站三体式的时候,师爷走到他身后,不知怎么地按了按他的肩,力量并不大,很轻,但杨师却一屁股坐倒在地.起来再站,再按,还是一屁股坐倒,如是三番,杨师老老实实地开始站起了马步下气桩,师爷也详细讲解要领,悉心传授,大约七八个月后,再站三才桩,任师爷怎么按也不再坐倒,从此功夫进步神速。 我与杨师结缘是由我弟弟介绍的,杨师与我弟弟开始是因为交换武术资料而结识,后来听说我学习卢氏结构武学,是卢氏武学再传弟子,便开始了交流。当时我弟弟问我练拳的体会,我说,要么是按科学的方法练拳,要么是按传统的秘要练拳,因为当时杨师的观点是“古

怎样练好太极拳站桩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站桩? 原创:一丰居士(中国式健身功法) 太极桩(或叫做混元桩)是太极拳、形意拳、意拳、八极拳等内家武术的基本功(各家拳法可能会改个名或者姿势上略作变化,但本质不变),也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无极桩练习的要领主要有: 1、双脚平行站立,间距一脚的距离,差多与肩同宽。 2、双手左右平伸,与身体成十字,周身放松。 3、头顶向上顶的劲,如同头发悬挂在房梁的感觉,下巴与地面垂直,这叫“虚领顶劲儿”。 4、双眼平视前方,不要用什么意念,不要用气功的方法增加什么想象。 5、双手缓缓合抱向前,如同抱着大树,形成圆型,手掌自然分开,相距10公分,拇指向上指,稍微用力上提。 6、臀部下坐,这叫坐胯。像坐着的姿势,裆部要撑圆,膝盖外展的感觉(不是真的外展),要放松后背,腿部略微弯曲,很自然的坐着的感觉,像坐在一个高凳子上一样。同时头部有向上顶的劲,这样身体才平衡,双脚行下踩的劲。 7、不断微微调整身体,做到完全放松,特别是双臂和双肩。双臂腋窝下如同夹着球,保持镂空,双肘外展但不要抬的太高,肩部自然下沉放松,这叫“沉肩坠肘”。 8、保持这个姿势,不断微微调整身体,使全身各部位都放松,特别是各关节部位,不

要吃劲儿。 9、呼吸上,顺腹式呼吸(吸气鼓起下腹部,呼气放松下腹部),做到缓慢深长,不要憋气。自然放松,开始可能下腹部无法鼓起,没关系,坚持这样做,过一段年时间就能渐渐鼓起来了,随着练功时间的加长,整个下腹部,直到大腿根都可以在吸气的时候鼓起来,并能感到丹田温热,内气充盈,并可以做到气沉丹田。这需要不断的坚持。 10、意念上,不要有任何意念,不要胡思乱想什么导引、引气、闭眼瞎想,都会出问题!!切记。我们不是练气功,我们的练功是科学的,是人体自然的体能激发,不需要什么想象。只要保持自己别胡思乱想、心烦意乱就行。身体本能的气血就会自动灌入丹田并沿经络游走周身,这叫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窍门:全心体会呼吸过程,不想别的事情。(类似人在愣神的状态)。我说边看电视边站桩,有人不信,其实,看着电视里无聊的节目,最容易让人放松,这种似看非看的状态,反而是很好的入定方式,等你真的能不借助外力,就能自然入定,那时候就好办了。至少一开始,越是安静的地方,越让你胡思乱想! 11、调整方式,为了尽量让自己放松,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做一些心理暗示,就是想象:头顶一个气球、下巴下含一个气球、双手抱着大气球、双腿夹着大气球、坐着一个大气球、腋下夹着气球等,有周身浑圆、外撑、内抱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一下子能找到,要慢慢体会。无极桩就是要有周身的“整”劲儿,浑圆劲儿才行。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其实都是这个装的姿态的变化,有关内容可以看《太极拳谱》。 总之,每个人的姿势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总体的架子上,微调自己的身体,找到让自己能完全放松的姿势,但不能破坏这个架子,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1周左右能周到合适的站位。 每次站桩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越长越好,但如果累了就停下。通常感到累了,往往是没有放松,可以微微调整自己的姿势,找到让自己不累的状态。 通常,站桩应该是越站越轻松,不会感到那里很吃力、发酸,很累的。慢慢地,你可以感到周身气血通畅,自然流动。双脚双手温热(不是火烧的那种热,那是出偏差了)沉重,仿佛可以一掌击碎玻璃一样的力道,周身内部温热舒畅,仿佛有热气遍布全身,感到自己像气球一样充满张力,一句话,很舒服、很有活力,即使不站桩,也能随时感受到周身充满力量的感觉,走路也双腿轻松很多。等等还有许多好处,这里不啰嗦了,自己体会吧。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配图)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前辈先哲早有名训:“入门先站三年桩”[今有人改为入门先站三体式,而尚派认为,三体式只是劈拳的定式,应着意于鹰招及力学之习练]。桩功乃入门之正轨,深造的阶梯,若舍此他求,则一切招式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外形,终不能窥拳道的真谛。本拳桩功计有十二种,但若能精于一桩,则其它各式均能触类旁通。尚先生初拜于李师存义门下之时,李仅授一桩式。先生之异于常人之处甚多,究其至要,恒心与专一也。尚先生站桩之初,点烛记时,艰苦备尝,二年未问其它,李深嘉其志,始授绝学。尚先生遂留“三柱高香得真传”之佳话。本文只介绍四种基本桩法。 抱丹田[图一],又称混元桩。此桩为诸桩之基础,初学者如不先致力此桩,其它各桩难以习成。这是因为此桩中正、均衡,身体各部均能得到滋养、锻炼、修复,无偏废之病。历代大师无不终生习此,而戴龙邦师祖更是由此入门,洗净“二驴”之拙力.换得内家之纯功。其它各桩均依此桩为原则.只是方向、角度、刚柔、虚实等稍有变化。其法主养气摄生、强筋健骨、补脑益髓,诚养生秘诀.修身至要。而拳中之自然整体力,自不难由微而著,不求自至。此桩以外形和意念来调整运动量,但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应注意饱练伤胃,饿练伤气,冬防冷风吹,夏忌烈日晒。练功时要环境安静,空气清新。练功过程应如汽车之行驶,做到三稳,起动稳、行驶稳、刹车稳。概述如下: 入门阶段:双足分开同肩宽,平行而立,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腋下半虚,将双手抬起,十指分开稍弯置腹前,手与自身之距为三拳,意念中双手如抱一大气球,浑身肌肉群有松散下坠之意,目以垂帘,似葛蒲低眉,于远方收神,耳边如闻细雨风声。此桩意念,头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松为目的,应有舒适无比,欣欣自得之意。简言之,不可死板拿劲,不求绝对人静,避免不愉快之回忆。天高地阔之境,鲜花绿树之趣,均可意想。此阶段愈深愈久,对日后拳学造诣愈有助,原因极简单,欲得内劲须放松,松至极处必真紧。或问:“不用力何以长力?”决曰:“世之柔者莫过于水,攻坚者莫过于水。”望初学者三思之。再浅喻之,世人皆羡虎豹之威,龙蛇之灵,仿生而造拳,而多数人却忽视了最根本所在。在此奉劝初学诸君观察一番牛马和虎豹的体质,牛马负重拉载,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却能将牛马扑食之,盖牛马长期劳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负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却十分松软,猫犬亦如是。简言之,动物愈凶猛,自身愈松软,而观之者以为其无力也。内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而人体幼时,身体亦松软也。郭老云深曾言:“练得躯柔婴孩似,打遍天下不费难。”以谓习拳之最关健处,希初学者必须于放松上用功,切切。 寻整阶段:此阶段只有全身基本放松之后,方可习之。外形同上,只是意念改变而已。习桩之时;意想双手腕之间,双手腕与后脖颈之间,双足脚尖与双手腕间,双足后跟与后脖颈之间各有一条皮筋牵连。初学时会顾此失彼,久之则纯熟自然。待牵连自然后,尚需意想头向上顶,背向后靠,双手外撑,双足下蹬时[许想不许作]各条皮筋随之拉起再放松,反复如是。不可用力,全悉意想,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而百枝摇,整体内部运动,自然整体力自萌。深入阶段:此阶段须待上述两功有得后方可习练。不然,非但无益,且有前功尽弃之患。此桩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虚,肩松肘横,双手抬起置胸前,头顶项竖,膝顶足蹬,十指分开。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条皮筋拉紧放松的频率逐渐加快,继而以此桩与外界发生联系,如目视前方大树、楼顶、夜晚暗星等。意念中将一条弹簧套在树尖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拴在自己双手腕处或脖子上,以全身整体运动将外界物拉来送去。目光三十五度向前上方平视。但只需意会,切莫着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丝毫紧张,如憋气用力必身僵气滞,全体皆非。 虎抱头:此桩仍以基本桩为原则,只因对敌决斗时应侧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以正,乃侧身对敌而求身法中正之桩。此桩是历代前贤总结中华武术最为科学之技击间架及预备式。习之有得,不但能随机而发力,随势而动转,而且使自身受敌面积减至最低限度。其练法将自身安排为龙身[曲折有面积],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谱所谓含胸竖项、拔背、吊顶,以及双臂横撑皆为此也]、鸡腿[分虚实、单双重合一]、虎抱头[如虎豹扑食,双爪护

增长气力的功夫《十二大劲秘法》

增长气力的功夫《十二大劲秘法》 2018-01-24 17:44:39 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易筋洗髓经里的辅助功法. 其异常神奇.本人曾经练过一段时间效果十分明显.全身劲力.没有觉得累过. 走路快如疾风. 但因为练法比较苦而且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后来就间断了.现在都觉得可惜. 我要提醒各位的是练此功法. 必持之一衡.初期会感到身体疲惫无力.这是正常现象.这正是在驱除你的旧劲和拙力.继续练习会重新长出新力. 使你力大无穷.身体素质超好.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功法

十二大劲与韦陀劲十二势同源于达摩易筋经,惟韦陀劲专求易筋,十二大劲偏于练力。凡行练力功夫,须找一清静之处,面向东方站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气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默四十九字,然后接行下式,不要间断。练习第一式时,自己觉得练法已熟练,方可行笫二式。 此功乃练力练气,易筋通脉之法,务须持之有恒。练功期间杜绝酒色,以防神气不足,效果不佳:昼夜练习五、六次,功无间断,每日进食四、五次,专心练习百日,青壮年可使全身劲力大增,神勇无比可达千斤之力;如果软描无力之人,也可强健体魄,舒筋长力;倘若年老精气不足者,能如法操练.每日行二、三次,则能健体益精,祛病延年,其效用如神,惟专心习之者自明其妙。 第一式:面向东立,目上视,两脚站平,宽与肩齐。两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尽量上翘,默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想指朝上翘,想掌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翘,四十九按,为四十九宫。 第二式:前式数字毕,将十指曲为拳,拳背朝前.以两大指朝身。每数一字,拳一紧,大指一翘。数四十九次,即四十九紧,又四十九翘。 第三式:前式教字毕,将大指叠在掌心,捏紧为拳,趁势往下伸,肘尖朝后,两臂伸直,虎口朝前。每数一字,拳加一紧。亦数四十九字,四十九紧。 第四式:前式数字毕,两臂平举,拳伸向前与肩齐平,两肘微曲、虎口朝上,两拳相离尺许。数一字拳一紧,共数四十九次。 笫五式:前式巳毕,即练此式,将两臀竖起,虎口朝后,手不可靠头,数一字,加紧一拳,也数四十九次。 第六式:前式也毕,即接以两拳下拉,拳对耳一寸,拳心朝前,虎口向两肩,拳一紧想两肘尖向后拉。如此数四十九字。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11939348.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c311939348.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谈心意拳秘传桩功

谈心意六合拳秘传桩功 河南派心意六合拳是一种非常注重桩功的优秀拳种,自开山祖师马学礼先生至世代拳家前辈,均视心意六合拳桩功为看家之宝。在过去的年代此拳只在我国回族之间相传。据已故恩师吕瑞芳所讲,过去的年代对外人来讲别说桩功了,就连拳势是什么样都很难见到、可以说是开门说话、关窗户练拳。由此可见过去先辈们对拳的珍爱与极度的保守。 桩功是以锻炼和培养内功为主的功法,恩师于化龙先生也曾这样高度评价过桩功: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强大内功主要锻炼途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站桩功。极功是拳的生命,此拳的每一形。每一势,都是极功。心意六合拳主要以鸡形桩功为主。一生习拳,只要能够认真地抓住桩功中两三个势子,就可以足够对付一些千变万化强悍的高手。心意六合拳先辈们一有空闲之时就习练功法及桩功,可以说几乎行走坐卧不离桩功。所以先辈的功夫是来之不易的。下面将两位恩师平日里的所授及本人的一点儿心得体会略谈一二。 让我们首先谈谈怎样练好桩功,怎样去认识、理解、体会其中的奥妙。 练好心意六合拳的桩功,可以达到强身、技击、养生、

调治疾病之功效,也是为以后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拳艺之基本要求。心意六合拳,无论运用何招势,都应有强大的桩功做其后盾,只有这样,拳艺才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每势桩功内里都包含着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雷声等六艺,同时也内含着十形七拳。心意六合拳每势桩功,基本上以“鸡步”桩法为主。 今既谈站桩功,笔者也有必要谈谈桩功的“桩”字。大家知道,盖大楼需在工地上打桩子,桩的下面一部分被埋入地面以下,以稳固地面上一部分。但人体绝不会一部分埋入地下,只是在人们习练站桩功时,需要人体内在意念有入地之感,藉以稳固周身、来增强人体周身内在的质量。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只要多观察、多领语、多理解,从中并不难发现与拳艺相通的事物。 例如,刚栽入地里的小树苗,我们很容易将它主干折断或轻松地连根拔出,从这种事物现象中不难看到小树苗的根基及树本身的内在质量并不强大,才致使极容易将其损坏掉。如果小树苗再生长一、二十年之后,它枝繁叶茂时,我们还会轻易将它折断或连根拔起吗?可见树木的生长过程就是一种无形的自然桩功,人们习练桩功也如此道理 再例如,经过长期认真的锻炼,桩功如同一辆三轮

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大成拳谱?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工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何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此谓之而上一路也。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唯大成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大成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动力也!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抑制,不能欲之即击也,大成拳之妙用,即在恢复人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总纲?

意拳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蹉线踏重?手艺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要定的?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虽为一发则俏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嘉彼钓翁得鱼忘筌?混元惊炸无我神化?技到无心信手即真?(一)大成拳的站法?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 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老师曾在2014年应广东卫视邀请,在《健康有道》节目中详细讲解了形意拳养生内功的基本理论和习练方法,配以主持人和现场嘉宾的互动,生动易懂,适合任何基础的人自学自练,是广大内功爱好者的理想入门和提高教材。我们将节目视频再次整理,并将其中的重点逐一列出,便于大家收藏学习:视频片段什么是内功(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养生的关键在于“放松”。2. 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3. 咬牙瞪眼、努气使力,会把自己肌肉练得很僵,40岁以后再练僵劲,就把自己身体练伤了。4. 用力是错的,要像水一样。5. 练丹田气,是用外气补内气。内气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消耗。6.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百会和会阴的连线要和地面垂直,才能做到“上接天根(阳)、下接地轴(阴)”。7. 下丹田为“炉”,中丹田为“土釜(锅)”,上丹田为“鼎”,乾鼎坤炉。三部丹田都在百会和会阴这条线上。视频片段桩功第一式(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腿是自然状态,不要刻意弯曲。 2. 前脚掌占三成力,后脚跟占七成力。 3. 重心往后移,胸空下来。

4. 腰要调直了,督脉就拉直了。 5. 如何调直腰:像坐椅子一样,尾骨往前收,把腰椎拔直,但腿不要弯。 6. 脚趾轻轻扣地,把足底涌泉穴空下来;肘向下沉一点,往前抱一点,把肩井穴打开。“泉”和“井”打开,肾水旺,肾气就旺。 7. 阴面闭藏了,阳面就打开了。阳面开了,阳气才能升发。 8. 收下颌,不仰头也不低头,颈椎尽量往上提。 9. 舌抵上腭,把唾液慢慢咽下。 10. 臀部稍微抱一点。 11. 气行则血行,若女性生理期经血量大,可暂停练习。 12. 避免空腹练习。 13. 不要克服杂念,关注呼吸即可。 14. 练完后要收功。祝大家功力大长!

意拳的撑抱桩和浑元桩

意拳的撑抱桩和浑元桩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托抱桩、开合试力和摩擦步,读者只要按其基本要领及具体练习方法和步骤,坚持有日,相信会取得一定的锻炼效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练习撑抱桩和浑元桩。 撑抱桩是健身桩中的一个桩法,浑元桩是形意拳时期的叫法,现在又叫技击桩,它包括许多桩法。为了方便和易于区别起见,我们不妨把健身桩中的撑抱桩叫平步撑抱桩,浑元桩中的撑抱桩叫三体撑抱桩。 首先介绍平步撑抱桩,具体站桩方法是:两脚平行分开与肩等宽或比肩稍宽,自然站立,腿微曲,两手向上抬起与肩平或微低或微高于肩,总之在高不过眉、低不过胸的范围内即可,距离胸部约尺许,臂半圆,腋半虚,手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屈,两手相距约两、三拳。站桩时对身体其它部位的要求均与前文中的托抱桩相同。设想双手及手臂环抱着一个极薄的与我们姿式吻合的气球,抱紧了球就要瘪,力大了球就要爆,抱松了球要动,甚至滑走脱落。 锻炼时只许意想,不要用力去作。平步撑抱桩的手臂抬高至胸前,比站托抱桩要吃力得多,且因初练时手臂支撑力量比较弱,肩部的肌肉群该紧的紧,不该紧的也紧起来,很容易僵而不易放松。我们的意念也会时有时断,所以这时的

意念活动也就不能过多、过大、过重,否则肩部就更加趋于僵死。 当平步撑抱桩基本定型而有初步的体认阻力感后,我们可以改变意念活动。设想整体在水中环抱着一个长气球,球的下端与地面相接,不单是两手及手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也都向里接触这个气球。在此基础上,可配合做向前挤抱气球的意念活动,一挤即止,切不可将汽球挤瘪了,总之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认真体会身体与水的阻力、手臂与气球、腿部与气球的感觉。锻炼数日自会体会到整体与外界上下、前后、左右的阻力感觉。 在上述锻炼有了相当的体认功夫后,我们再进一步改变意念活动:设想整体环抱的不是气球,而是一棵参天大树,同样不单是两手及手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就连我们的头部都向里接触这棵大树。设想环抱着这棵大树做往上拔、向下栽,往前推、向后拉,往外扒开、向里挤合等等动作,仍然要求是用意不用力,动作越慢越小越好,初练时允许出一点形,但要切记,随着锻炼体认功夫的提高要逐步不再出形,而是内动,一想即止,一止即想,不断揣摩意中力。要真有这么一棵大树我们也不可能拉得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能微微拉动一点的感觉,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同时,还要注意凡是身体与树接触的部分,皆在应合两臂微动之意,周身关节都要有似曲非直之意。

陈式太极拳基本桩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桩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桩功无极桩 两脚略宽于肩,全身放松,肩自然垂下。两手叠于肚脐之上,左上右下。口微合,舌轻抵上齿龈。呼吸自然,可按需要发声。 一字桩 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于略低于头。然后徐徐呼气,同时两臂缓缓下降,至胯侧一乍许,脊背下沉。气呼完,再吸气,重复动作。 晃桩 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两手心相对,肩下垂。坠肘,两臂如抱一大圆球,前后晃动。吸气时,身后仰,前脚掌离地。呼气时,身前俯,后脚跟离地。 独立开合桩 两臂要求同晃桩,仅是一脚独立。吸气时,两臂展开,一腿提起。呼气时,两掌相拢在脐前。两掌心两尺许,腿下落,然后吸气,再起另一只腿。动作相同,两脚依次提落,向前行走。 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拳法的手型掌 大拇指与小拇指有相合之意,大拇指轻贴于食指,食指与中指间开一缝。中指与无名指亦开缝,但小于食指与中指间的缝,以利中指领气(中指是上肢最远的梢节,注重中指有利于改善上

肢的微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 (1)立掌 (2)侧掌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向上。如肘底捶。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略向侧后方。如单鞭,左掌中指略侧向右后方。 (3)按掌分单按、双按。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朝下方或前斜下方。如“金鸡独立”,属单按;“六封四闭”,属双按。 (4)搓掌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侧向上方。如“双撞”。 (5)托掌 拳 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向上。如“金鸡独立”。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自然弯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指骨上。不宜握拳过紧,拳略虚。四指依次略排列成小圆弧型。 (1)阴拳 (2)阳拳 (3)撩拳子”。 勾手 五指捏拢,屈腕放松。既不能过松形成死弯,也不能太直,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下,如“掩手拳”。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上,如“搬拦捶”。基本要领同阴拳,惟用力时,自下向上弹击。如“劈架腕部无弧度。 八字手 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大拇指与食指伸开呈八字型(最初是抓筋闭脉,分筋错骨,现大都不用。但为大家了解太极拳,故而仍保留此手型。如“掩手拳”)。

形意拳心得体会

形意拳心得体会 张蕾 由练习之日起,便一直强调站桩,即三体式,刚站的时候枯燥无味,也静不下来,老师教的人也多,感觉不会注重于我一人,又想站桩能练出什么!每天也就应付了事,过了三个月,老师终于开口让跟着打拳,内心欢快不已,当我跟着练的时候发现,自己脚步不稳,每个拳都摇摇晃晃,这才体悟到站桩的重要性。 于是,从新回到最初开始站桩,刚开始时肌肉再撑,时间稍长点,浑身僵硬,过半月左右,僵力渐渐化去,也觉得身上越来越扎实,再过一段时日,认为自己能静下来了,感觉浑身又酸又痒,渐渐得感觉到站桩使自己的内气逐渐增强。站桩还可以提升灵敏度,记得有一次,早上起来练拳没有听到闹钟再响,吵醒身边的小妹,她一拳过来,被眼还没睁开的我用胳膊挡住转动着把她的拳化到一旁。这才睁开眼睛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站桩真的在使自己不断变化,内在的体会:妙不可言。 要想出功夫,光站桩是不够的,还要练习套路和推手。形意拳分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段,明劲讲力,力到极点是柔。暗劲讲柔,柔到极点是化。练到化劲的功夫才能逐渐轻灵虚无。如果练形意拳不琢磨如何练柔练暗,那一辈子也上不了层次,明劲打常人好用,遇到听劲较好的人就用不上了。老师常说:精心会悟,身体力行。就是让我们:用心体悟,用行动去实践。 形意拳和一般的体育锻炼不同,它是个特殊的松、紧节奏发力锻炼。收的时候吸气,发的时候呼气。任何功夫都离不开力量和速度

这两个基本要素,形意拳也如此。只是它的发力点与其它功夫不同,老师常说:形意拳的发力像鞭稍,看似柔软,打到身上刺痛。 有很多东西老师不厌其烦地挂在嘴边如: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只要用心去体悟,用行动去实践。一定可以使自己真正达到“形意合一”。 只要坚持不懈练习,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变化,由不会到会,最后由会到精。我们练拳也是:有意练功,无意成功。

著名拳术家尚济答形意拳爱好者问

著名拳术家尚济答形意拳爱好者问 王留天更留 7位粉丝 1楼 一、练崩拳时,后脚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脚? 答:打崩拳是一气之伸缩,要行如槐虫,但并不一要后脚尖碰前脚。其步法之要领在于前脚趟,后脚蹬;前脚进,后脚跟。后脚跟到哪里为宜,根据个人功夫与习惯用法有所不同。郭云深老先生,跟到后脚距离前脚三厖五寸处;尚云祥先生跟到后脚内窝挨着前脚跟(指打半步崩拳时);而刘维祥先生则是后脚只跟很少一点,基本还保持三体式的步法。练习时,后脚跟步远近关系不大,只要掌握1、后脚不超过前脚2、尽量做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这两点就可以了。 二、站三体式时,后手气感很少,然后却要坠入地下,且有热感,是否正常? 答:站桩时,前后手掌都应该有气感。一般地说,由于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劳宫,故前手气感比后手要大些。气感是内气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气必从之。意念到何处,则何处使生气感。站桩时,意念要兼顾后手,后掌向前下方塌劲,肩向下松,虚腋,开极泉穴,小臂向前搓劲,则后掌自有气感。脚如踏入地里之感是正常现象,只要腰以上放松,气向下沉,脚便自然有入地之感。不过气时不要用力下贯,要顺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横劲竖劲? 左、右谓之横,上下谓之竖。以自身为标准而言,前后谓之直劲,如打崩拳便是。上下劲如锦鸡报晓,进退虎扑中的打人如挂画,钻拳的闪都是竖劲。横拳鼍形都是横劲。十二形中凡有开合裹横之劲都是横劲。打拳时,一身之中,直劲、竖劲、横劲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统一,并在一定能互相转化。要什么劲,出什么劲。故内功经上说: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劲路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体会,才能摸得到。 四、何为五气朝元法? 答:五气朝元是行气的路线。指气分五路,同时运行。一运丹田之气,由裆下,顺两腿至于足底,再自腿外侧上升复归于丹田,二运真气,自会阴转过尾闾沿督脉上升至顶,复自顶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过前心,下入丹田。三运真气自背骨肘里出至于手,复自肘外侧而回,过六腑入于丹田。共分五路,同时运行。 五、练形意拳练到炼气化神时如何练? 答:先站好三体式,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提气,收小腹,提肛缩肾,呼气时,放松,小腹外凸。初练者,一吸,两手收于肋下,内气悉凝于丹田,一呼,两手用斜虎形推出,气自丹田下达于涌泉,上出于劳宫。用柔劲不用刚劲,徐徐行之。功夫渐进之后,即可按五气朝元的路线行气。一吸时,两手收于肋下,真气悉凝于丹田;一呼时,气分五路;两路自

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

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绝非易筋十二式 少林内功与易筋经 少林门中之内功,以易筋、洗髓二经为最精纯。洗髓一经,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奥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领悟,且其原本,早已失传。世间即有此书,要皆后人搜集道藏,附会而成,牵萝补屋,固不见其能收若何效果也。惟易筋一经,少林门中,犹多传法,并未泯灭,惟与世间刊本,颇有出入。今人之言易筋经者,每分为外功易筋经、内功易筋经,是亦牵强之说也。吾人试考其命名之义,即可知易筋之止有一经。有不容强加分析之处也。易者换也,筋者筋脉也。易筋云者,盖言去其原来羸弱无用之筋。而易以坚强有用之筋也。亦即言练习此功之后,可以变易其筋骨,而使坚强有用也。由此观之,则功既同名易筋,而易筋之功夫,又属于少林之内功门中,又乌得而强分之耶?此实世人不细味其命名之义,而妄加分析也。就予所知,易筋一经,实传自震旦初祖达摩禅师,全部共二十四段,分为前后二部。其前部较易练习,为入门之秘诀;其后部较为精奥,为成功之途径。今人不察,皆以前部为外功易筋经,而以后部为内功易筋经,实大误也。且有云外功易筋经为十二段,即今日通行之法;内功易筋经共二十四段,今已失传,殊不知前后共止二十四段也。此步功夫练成之后,即入内功之中乘,能运柔或刚,以御外侮。所谓易筋者,非真能将人体之经络取出,而换以坚强之筋,犹言练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坚强,胜于未练之时,如脱胎换骨。易筋云者,比喻之辞也。洗髓之经,予不得而见。易筋经则非但所见之本甚多,且曾事学习。同邑蒋觐园先生,曾得真传于少林老僧,且藏有真本。其文孙小溪曾假予抄录,且为予言其精奥之处。予以多病之身,练习一年之后,虽未能变懦夫为壮汉,而病魔远避,身体康宁。而所练者,犹仅其前段。于此可证此项功夫,实具有绝大功效也。闻小溪言,觐园先生,能运气于全身,尝命人以利刀刺之不能伤,惟

李桂昌先师论形意拳

李桂昌先师论形意拳 ——记陈全恭师伯在太原市太极拳协会的讲话白建云 四月十号协会请师伯陈全恭讲课,师伯一下车就把写好的《纪念先师李桂昌》的文稿给了我。陈师伯是跟师爷李桂昌学艺时间较长的弟子之一,至今学练内家拳已经四、五十年。师伯虽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身体健壮,性格开朗,神情豁达,不以长者自贵。最近在摄制推手光碟时,连续运动一个多小时,仍然精神矍铄,身手矫健,力量雄浑,应用自如,鲜明地印证了修炼内家拳的养生效果。 会议由池少斌主持,陈师伯讲授,协会部分会员参加,主题是形意拳。 形意拳的概念。 一、形意拳解 陈师伯首先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形意拳吗?谁能回答一下?” 大家沉默。我一边听师伯讲课一边看师伯的文章,师伯在文章中引用师爷的话说:“国家大事,君臣商议;家族大事,父子商议;学习艺术,就是师徒商议了”。在门内师父、师伯们常常希望弟子提出练拳学拳中的问题,来因势利导,再看师爷的语录,可见教与学在思想上的沟通也是门内很好的一种学风。 陈师伯见大家回答不上来,就开始讲授:“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形,什么是意,什么是拳。” 邓锋:“形就是动作,意就是思维”。 白建云:“形意拳的‘意’是对身体内的指挥和感觉”。 陈师伯:“大家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角度来表述的,而不是从练形意拳到一定程度的身体感受来描述的。对于这个问题李师父是这样认识的:何为形?何为意?何为拳?发之于外谓之形,含之于内谓意,这是形、意二字的解释。如何成为拳呢?含之于内的意,可发之于外,发之于外的形,可含之于内——如此方为形意拳。白建云:“听师爷对形意拳概念的解释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形意拳的形是拳术中的形体,但又不完全和一般拳术身体表现出的形体一样,而是形体内含有意识,按这种意识表现在形体上,才能成为形意拳的形。而‘意’虽然也是思想意识,但它是对身体内部感觉指挥的思想意识,只有这种对形体指挥的意识能够在身体内部体会时才是形意拳的‘意’;用身体内的意来指挥形成形体运动,用形体运动来表现身体内的意识思想的目的,这种将身体内的意和形体运动高度结合的拳术才可以成为形意拳。 陈师伯:“可以。所以形意拳强调的就是形、意以及形和意高度结合的修炼。所以李师父说:‘形意拳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余光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说得就是身体内意识和形体的结合。他还说:如何将形含之于内,这是老辈拳师不轻传的东西。以炮拳为例,炮拳总是两臂一磕,顶杠而进,有出手没有收手,其实杠出去后,还有个身子向后一纵的动作。这就是炮拳隐蔽的手法。说是个动作,便错了,狠微,甚至不必作出来,心领神会地一下,即可。有此一耸,就出了功夫。这一句看似讲得是拳架,实质是讲身体内部的劲力,讲得是两臂顶杠而进和身体向后一耸劲力相互支撑,讲得是内劲。也就是通过举例炮拳内劲的要求来表现身体内部的意识和形体的结合。 怎么练形意拳

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桩法特点 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 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

陈氏太极拳桩功习练法

陈氏太极拳桩功习练法 一、基本桩功 无极桩两脚略宽于肩,全身放松,肩自然垂下。两手叠于肚脐之上,左上右下。口微合,舌轻抵上齿龈。呼吸自然,可按需要发声。 一字桩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于略低于头。然后徐徐呼气,同时两臂缓缓下降,至胯侧一乍许,脊背下沉。气呼完,再吸气,重复动作。 晃桩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两手心相对,肩下垂。坠肘,两臂如抱一大圆球,前后晃动。吸气时,身后仰,前脚掌离地。呼气时,身前俯,后脚跟离地。 独立开合桩两臂要求同晃桩,仅是一脚独立。吸气时,两臂展开,一腿提起。呼气时,两掌相拢在脐前。两掌心两尺许,腿下落,然后吸气,再起另一只腿。动作相同,两脚依次提落,向前行走。 二、基本手型 掌大拇指与小拇指有相合之意,大拇指轻贴于食指,食指与中指间开一缝。中指与无名指亦开缝,但小于食指与中指间的缝,以利中指领气(中指是上肢最远的梢节,注重中指有利于改善上肢的微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 (1)立掌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向上。如肘底捶。

(2)侧掌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略向侧后方。如单鞭,左掌中指略侧向右后方。 (3)按掌分单按、双按。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朝下方或前斜下方。如“金鸡独立”,属单按;“六封四闭”,属双按。 (4)搓掌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侧向上方。如“双撞”。 (5)托掌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向上。如“金鸡独立”。 拳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自然弯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指骨上。不宜握拳过紧,拳略虚。四指依次略排列成小圆弧型。 (1)阴拳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下,如“掩手拳”。 (2)阳拳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上,如“搬拦捶”。 (3)撩拳基本要领同阴拳,惟用力时,自下向上弹击。如“劈架子”。 勾手五指捏拢,屈腕放松。既不能过松形成死弯,也不能太直,腕部无弧度。 八字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大拇指与食指伸开呈八字型(最初是抓筋闭脉,分筋错骨,现大都不用。但为大家了解太极拳,故而仍保留此手型。如“掩手拳”)。 三、基本缠丝 两脚顺朝同方向,眼盯住右(左)前方一固定目标。身体中正,头虚领顶劲。一手卡腰,另一手划圈。

形意拳内功练法

形意拳内功练法 民国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对古传形意拳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练、练气、摸劲。 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张鸿庆的形意拳师承张子兰、李存义。张子兰、李存义师承刘奇兰。这一支形意拳属于李洛能传的。河北派。传到李存义这一辈时,已经很讲究气法的运用和练法上的灵活性了。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在长期的修炼与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