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克莱默夫妇》赏析_跨文化交际

合集下载

电影《克莱默夫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电影《克莱默夫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2018.2·学术张帅(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电影《克莱默夫妇》是一部反映美国单亲家庭问题的作品。

影片反映的女主人公的婚姻家庭观和自我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反差,对于重新审视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克莱默夫妇》中国传统文化颠覆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8)02-0076-02DOI:10.13525/ki.bclt.201802027作者简介:张帅(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2018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Feb.,2018第982卷第2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982No.2◆文艺评论电影《克莱默夫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克莱默夫妇》是美国作家艾弗利·科尔曼创作的关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残破家庭”的长篇小说。

1979年,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这部反映家庭问题的经典伦理片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获得了第5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五项大奖。

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题材和主题深刻地触及了社会现实,因而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影片讲述的是克莱默夫妇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遭遇,丈夫泰德在外工作挣钱养家,疲于奔命,忽略了家庭、妻子和儿子,妻子乔安娜无法容忍丈夫长期的漠视和繁杂的家务,最终愤然出走,离开了父子二人。

妻子走后,泰德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儿子,生活顿时乱作一团,幸好在女邻居的帮助下,泰德逐渐适应了单身父亲的生活,并在照顾儿子的过程中与儿子建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时,已是纽约出色设计师的乔安娜归来想要回儿子的抚养权,虽然法官最终把监护权判给了乔安娜,但是在最后时刻,乔安娜为了儿子的幸福快乐又放弃了抚养权,而泰德和乔安娜也在彼此分离期间和法庭之争中理解了对方。

克莱默夫妇电影影评

克莱默夫妇电影影评

任何事情牵扯到男女权问题的时候,似乎都是一个雷池禁地。

人们暧昧着,躲闪着,选择沉默以对,或者避而不谈。

归根到底,这其实是一个人权的问题,实在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为什么不说是女权,因为一牵扯到女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与之相对性别的男字放在对立的方向上作答。

长久以来,我们都希望在探讨人权问题时,男女两性是平等的。

而不是对立的。

但是很难。

这出于某些固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模式的束缚。

男人认为女人应该怎样,女人认为男人应该如何。

于是在父系氏族社会的稳固下,受到性别压制的另一方才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套价值体系形成和发展运动。

一个族群,如果只是因为女人会经历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就抹杀了女性的劳动与创造价值,就在分工上出现了排他性那是不公正的。

尽管我们的时代圈里,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合理的不公存在着。

影片《克莱默夫妇》拍摄时美国女权运动余波未散,该片受女权主义影响,反映的是一个受女权主义影响的主妇从离家到离婚与丈夫争夺儿子抚养权最后又为孩子而复归的故事,那是70年代美国后工业时期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在家庭日常与社会生活协调中失衡,迷茫进而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离散。

男人与女人在现实里的激战,从上古开始到当下,似乎永远都打不完。

我们的沙龙会里有一个同学提到《圣经》里上帝对夏娃的惩罚是不公的,因为上帝错误地认为夏娃诱使亚当吃下禁果的缘故。

这让我想起在创世纪的神话故事中,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并以亚当为模型创造出了夏娃,从此亚当才有了同伴不感到孤单。

而偷食禁果的故事,最初是一条狡猾的蛇诱使了亚当。

蛇的意象是什么呢?大抵人们静思己心时,发现欲念频生的过程就如一条毒蛇在蛊惑心智。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蛇是原罪的影像,我们尊重这个概念的定型及影射。

进而,出于理性的思考,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夏娃是亚当的附属品。

因为亚当先于夏娃出世。

然而如果依据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则夏娃与亚当是共生的。

夏娃存于亚当的心上,是亚当心上的那根肋骨。

影片《克莱默夫妇》影评

影片《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对于这部1979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自己刚开始并没有迫切继续看下去的强烈欲望。

刚开始平缓的剧情并没有引起自己的兴趣,只看到了前半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后半部分是和同学一起看的,这次真的不一样了,被剧情深深的吸引了,哭了。

为了父子的亲情也为了夫妻间最后达成的理解。

影片以一个离婚家庭为背景,讲述了父亲与儿子的生活。

最吸引人的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泰德与乔安娜法庭争取孩子抚养权,从双方的陈述中,我们看到了不容忽视的一些社会问题。

1女人究竟该不该在婚姻中保持经济独立2母爱就一定多于胜于父爱吗?3.夫妻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秘方是沟通,不沟通是婚姻裂痕的导火索影片给人们以一种警醒,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冲击。

当看到泰德对小比利说他要和妈妈一起生活后孩子那悲伤的神情我哭了,为了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如果我不喜欢,可不可以回家”心痛了,离婚对孩子会是怎样一种伤害呢?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父子俩做早餐的场景,或许是导演有意的设计吧,由开头的略带幽默的手忙脚乱的慌乱到结尾父子俩一起在悲伤笼罩下娴熟的合作最后一顿早餐。

给观众呈现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体会到了父子俩感情的日渐融洽,反应出比利对没有妈妈的日子的适应,也体现了比利对这种生活的接受。

最主要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情绪吧,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片结尾定格于电梯里乔安娜含泪的笑脸。

她放弃了,她爱他的儿子,因为爱所以放弃。

影片发人深思:男人应不应该为了事业而忽视家庭,女人是否注定成为家庭主妇,离异对孩子身心有无法弥补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固有观念: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却被定位成贤妻良母。

乔安娜因为受不了家庭主妇的压抑逃离了泰德的生活代价是舍弃儿子比利。

为了独自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难道没有其他的途径了吗?泰德在乔安娜离开后身兼母职。

他固然体会到身为妻子身为母亲的辛劳。

无疑他是深爱着比利的。

如果夫妻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或许就不会出现离婚的不幸结局。

乔安娜争取自己的自由胜利了,导演由乔安娜的出走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女性对自己独自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她们已经不谙于做一辈子的家庭主妇,有追求自己事业与理想的权利。

克莱默夫妇

克莱默夫妇
影片通过克莱默一家三口生活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当时美国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和妇女解放问题以及社会家庭婚姻的相互关系。影片告诉我们,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泰德夫妇冲突和家庭离异的悲剧,而并不是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问题,这在当时的美国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它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题材和主题深刻地触及了社会现实,从而达到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男人伟大的父爱。如果说《杀戮时刻》里佩服杰克的才智和耍酷值得佩服,《荒岛余生》里查克的信念值得钦佩,《阿甘正传》里这部影片向人们展现了男人可贵的一面———父爱。面对失意,面对失业,面对比利的责怪,泰德表现了男人拥有的勇气、才能、执著、信念,还有伟大的父爱。有一幕让我至今记忆幽深,那就是当比利从栏杆不幸摔下受伤的时候,泰德焦虑惊慌失措的表情和抱着儿子在熙攘人群奔跑以及在医院和儿子握手共渡难关的那一组镜头。那一刻,让我深深体会到泰德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让我想起他巨大的转变——从过去那个不顾家庭琐事,不知道孩子年级,不会做法式烤面包,一心工作的大男子,变成了一个能置身于一群妈妈之中,感情投入地观赏比利在舞台上幼稚演出的父亲。泰德在庭辩中说的一句台词“哪条法律规定母亲一定比父亲更适合照顾孩子?母爱必定大于父爱?”,是他18个月生活的深刻体会,也是一位父亲对家庭、对儿子的深爱。为了展示这个主题,影片不惜笔墨地进行了刻画:面对工作和儿子的选择,泰德执着的选择了儿子,丢掉工作后想到的是会因此失去儿子的抚养权,18个月中的每一天都耐心和温和的对待儿子,为了儿子每天都在机智而坚定的找工作等等,这是我看到过的最感人的舐犊情深,这一切都是在向观众表达一个父亲对孩子无私付出的事实。
本片的故事再平常不过,母亲忍受不了自己的家庭地位,毅然选择离开丈夫和孩子,丈夫承担起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身份照顾儿子,母亲回来抢夺孩子的抚养权,最后母亲打赢官司,却因对孩子的爱放弃了对孩子的抚养。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的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故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稀松平常的故事却使观影者被深深的吸引,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就是该片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魅力所在。我认为,本片作为一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影片,视听语言成熟而并不出色,画面和音乐的美感并不能和今时今日的“大制作”相比,而本片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故事的架构非常完美,既使观众很轻松的接受又能给人以思考甚至是自省。

克莱默夫妇

克莱默夫妇

《克莱默夫妇》的女性主义解读11传媒11080217 唐洋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掀起了第二次西方女性主义浪潮。

美国小说《克莱默夫妇》便创作于此时,随后1979年由罗伯特·本顿导演的电影《克莱默夫妇》上映后更是引起高度关注,女主人公乔安娜极力颠覆女性现有地位、重新回归自我的建构,揭示了乔安娜现象对现代女性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克莱默夫妇》刻板形象颠覆启示正文:《克莱默夫妇》是1979年拍摄的美国的经典家庭伦理片,而当时美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克莱默夫妇》的出现,是对美国当时家庭关系的一种反思。

因题材深刻在同年获得了奥斯卡九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剧本五项大奖,影片也被誉为“1979年最为心碎的家庭片”。

该影片的英文片名直译为中文是《克莱默对抗克莱默》,这个片名直接反应了问题的矛盾点,即男女主角在婚姻家庭中的抗衡。

影片中的乔安娜是一位独立意识较强的女性,婚后她听从丈夫的意见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来照顾家庭和孩子,但她逐渐感到迷茫,却无法与丈夫沟通。

8年的婚姻之后,她决定走出家庭,找寻自己的价值,最终找到了工作,也重新找到了自信和自尊。

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有很多,如《陌路狂花》、《永不妥协》等,这些电影中的女主角都是以比较激进的方式最后获得了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以及灵魂的自由,虽然这些都是典型的女性主义电影,但是笔者更想分析的是另外一部电影《克莱默夫妇》,虽然它并不是一部侧重反映自我实现、独立意识觉醒的女性主义影片,但我认为这部影片是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的,因为当今女性主义最基本的体现就应该在家庭关系之中,在家庭关系中与男性权利的对比下,女性主义才显得有意义。

一、女性刻板形象的建构著名女权主义者、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德·波伏娃曾批判说:“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是后来才变成女人。

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强安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的自由的。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如果不是选了这门电影赏析的选修课,我想我不可能会看这样一部比我大十多年的电影。

首先,这个名字就吸引不了我,而且,这种类型的电影我也不是有很大兴趣。

但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在奥斯卡上获得无限荣誉,使我不得不对它感到好奇。

这就是我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心情。

这是一部极其普通的电影,内容也很简单,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场面,有的只是两个实力派演员对于家庭与亲情的完美演绎。

《克莱默夫妇》,这部1979年拍摄的美国影片,至今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平常的故事,简单的画面,却丝毫掩饰不了影片跨越时空的巨大吸引力。

生活中的小题材,成就的却是电影中的巨作,感染观众之余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乃至自省,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成功。

克莱默夫妇取材于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普通人的家庭剧。

正因为它的故事是当时社会尖锐的话题,触动着每个人的敏感神经,再加上一些单身家庭的人的亲身体会,更是让人感动流泪。

我们看到像泰德一样为养家在外面辛苦工作的男人,承受着事业和家庭困扰,但还是得苦苦支撑地生活;我们看到像乔安娜一样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和梦想却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忙碌着重复无味的家务活,缺少丈夫的爱,自己的想法没得到丈夫的回应和认同;我们看到了像比利一样的无辜的小孩子,他们还只是个小孩,本该美好的童年却要承受没有父爱或母爱的痛苦,这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多少阴影。

片中有非常多的感人情节,比如比利在公园玩的过程中不小心掉下来,泰德抱着儿子不顾一切的奔跑寻找医院,并在比利要忍受缝10针的痛苦时,毅然绝然地对不准他进入陪护的医生说“我是他父亲!我要去陪他!”最终是泰德那伟大的父爱让比利学会了坚强,渡过难关。

还有最后,当法庭把抚养权判给乔安娜时,泰德仍在寻找最后一丝机会,“如果我上诉呢?”当听到律师说:“这回你得付出孩子的代价,我必须传唤孩子作证”时,泰德纵然不舍却还是放弃了上诉的权利,因为他不能伤害自己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征服了比利、邻居和观影的我们。

克莱默夫妇电影赏析

克莱默夫妇电影赏析

《克莱默夫妇》赏析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

我们观赏一部电影,更多的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体会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主题意旨。

我们最后一堂课所观看的《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曾获得第五十二届奥斯卡五项金像奖。

它反映了70年代美国单亲家庭的种种问题,关于理想事业与家庭生活引发的冲突和矛盾。

故事大概讲述了妻子乔安娜不能忍受丈夫泰德只顾事业,离开了儿子和丈夫。

泰德努力与儿子一起生活。

而后妻子事业有成,回来与丈夫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炫目的场面,但它胜在“以情动人”,克莱默夫妇为爱争夺抚养权,又为爱放弃抚养权,让我们,为爱感动。

我想,赏析一部电影,首先应该想到它的精神主旨。

《克莱默夫妇》,英文名是《Kramer vs. Kramer》。

看似应该是克莱默夫妇之间的战役,为争夺抚养权而产生的矛盾,但其中也包含着泰德与儿子比利之间的冲突。

记得有一幕中,儿子与父亲去超市买日常用品,泰德随意挑选,但儿子却能准确说出母亲经常选用的牌子,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熟悉与对父亲的一些抗拒,充分展示出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内心挣扎。

夫妻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父爱与母爱之间的冲突。

克莱默夫妇都深爱着比利。

出于爱,泰德放弃了再次申诉抚养权的机会,“不能伤害到比利。

”他这样说。

出于爱,乔安娜将抚养权拱手相让,“我来这儿接孩子回家,但是突然发现这里才是他的家。

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不带走他了。

”她如是说。

为了争夺抚养权,他们曾忍受双方律师对彼此的伤害,但是出于爱,最后,他们为了比利达成了一致。

我想,这部电影中很好的诠释了家庭与亲情,有许多冲突与内心的挣扎,虽平淡却又真实细致,让观众为之触动。

电影里面还涉及到事业与家庭的冲突。

我想,家庭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的。

男人除了事业也应该对家庭有所关怀,女人也可以寻找自己的工作与事业。

这样家庭才能和睦幸福。

虽然没有曲折的剧情,但是整部电影里有许多经典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看完此电影,感触颇深,在这里简单地从电影手法和表现效果上点评一下。

故事的开头是母亲离别儿子前深情地注视,第二天便是泰德高兴地想将自己即将升职的消息同妻子分享,却被妻子的离开泼了冷水。

乔安娜的离开将他的生活彻底打乱,刚开始做饭与带孩子对他这个工作狂来说简直太难了,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

他的领导对他的行为感到担忧,找他谈话。

他却以为妻子只是有点生气,一切会恢复正常的。

然而事情远非他所想那样,妻子真离开了他。

他的确尽心尽力工作,但当工作与家事发生冲突时,他也手足无措,招致领导与孩子两方面不满。

妻子的离开也让他反思自己行为是否存在问题,于是他也开始在孩子身上多花费时间。

一段时间下来,他也能将工作与生活协调了,父子亲密无间,相依为命。

转眼间一年多过去了,泰德忽然接到乔安娜的电话,两人在一家餐馆见了面。

如今乔安娜已是收入丰厚的设计师,她前来纽约是想获得比利的抚养权,两人不欢而散。

一场官司不可避免。

然而就在此时,泰德却不幸失业。

他几经努力,终于在二十四小时内又找到了一份工作。

法庭上泰德失败,但最终乔安娜意识到比利与泰德密不可分,放弃了判决,父子得以在一起。

电影主题在于反应家庭婚姻问题,个人理想与家庭事务发生冲突的状况。

乔安娜是典型家庭主妇形象,受压抑的她终于爆发了。

离开后,她找到了自己,但泰德则遭受了折磨。

泰德第一次做饭十分狼狈,面包泡在杯子里,不一会儿又被弄进锅里烤糊。

第一次购物是在儿子指导下买东西,因为自己以前并未涉足如此家务。

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家务之不熟悉。

但我们能看出他对孩子的负责,因为他开始因为要接比利放学放弃与领导接近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被解雇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体现出他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抚养孩子上。

所以他不忘记给孩子买冰激凌,教孩子骑自行车,孩子伤了头他寸步不离。

这充分体现了他与孩子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

电影表达效果由此凸显。

电影的蒙太奇与音效效果在泰德求职时处理十分优秀,等待求职结果时,泰德看着宴会上的人们载歌载舞,听着欢快音乐,心中更加焦虑,悲哀,但当他被录用后,从办公室里走出,同样的情景却让他欢欣鼓舞,这样的镜头处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更加了解泰德的心情,更突显了电影想表达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alues Behind The Story
Masculinity-Femininity/ Feminism
Billy: That's why Mommy left, isn't it? Because I was bad?
Values Behind The Story
Ted: That's not it, Billy. Your mom loves you very much and the reason she lef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 I think the reason why Mommy left was because for a long time l kept trying to make her be a certain kind of person. A certain kind of wife that I thought she was supposed to be.
Thinking
Were you failure at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in your life?
My opinion: • In a way,it’s failure,so that Joanna left home and to find herself;In another way, what does failure mean?Is that successful that having a peaceful family but without self-achievement?
Values Behind The Story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Masculinity-Femininity
Values Behind The Story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Fifteen months later, after Joanna leaving home, when the Ted and Joanna met again, Joanna said that “All my life I feel I’m somebody’s wife or somebody’s mother or somebody’s daughter, even though the time we were together, I never knew who I was, and that’s why I had to go away”.
Why Did The Movie Succeed
From the cultural impact Kramer vs. Kramer reflected a cultural shift which occurred during the 1970s, when ideas about motherhood and fatherhood were changing. The film was widely praised for the way in which it gave equal weight and importance to both Joanna and Ted's points of view.
Film Introduction
Kramer vs. Kramer is a 1979 American drama film adapted from the novel by Avery Corman, and directed by Benton. It received five Academy Awards in 1979.
Think in others' shoes.
It' really impressed me that the couples were on the court.
Think in others' shoes.
Actually, their lawyer try their best to achieve their goal, but just their words made the Kramers start to think of themselves. When the lawyer asked the Mrs. Kramer harshly, she started to realize that how selfish she is, while Mr. Kramer realized that the success of his career is not only his hard working, but with the help from his family and frie: our show
Thank you!
Thinking
On the court the lawyer of Ted asked Joanna the question for three times:
Were you failure at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in your life? Joanna answer respectively: It was not a failure. I consider it less my failure than his. Y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